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方剂学笔记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14-597504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5 08:31:06 来源:网络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

朱棣

载方61739首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

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

著有《温病条辨》

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

——

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

类:辛温,辛凉

·注

意:

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

/

药常不宜久煎

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注

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分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5、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分

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

·分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分

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方剂与中药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药物配伍

■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增效与减毒)

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药味少、药量大。

■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涵义有三

①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涵义有二

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味道)

方剂的变化

■药味的增损

·前提:君药不变

·方法:加减方中药物

■药量的加减

·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

·方法:增加或减少方中药物的用量

■剂型的变化

·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第五章

方剂的使用方法

剂型: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的一定形态

■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露剂/锭剂/条剂/线剂/栓剂//冲片剂/胶囊剂/糖浆剂/口服剂/注射剂

汤剂制备

■用具:沙锅、瓦罐、陶瓷器皿,忌用铁器、铜器。

■溶媒:水最常用,还见黄酒、米醋,童子便

■浸泡:根茎叶花

……

20-30min

/

……

1h

头煎加水高出药面3-5cm,第二、三煎可略少→保证煎得量100-200ml左右。

■火候:武火煮沸后,文火续煎

■特殊煎法:1、先煎

①介类、金石

②某些有毒药(eg:乌头、附子)

4、烊化

主要为胶质类药材

2、后下

①易挥发

芳香药材

②遇热不稳定的5、包煎

包括易成糊、易浑浊、含绒毛的、粉末状的(eg:细小种子)

3、另煎

多为贵重细料

6、冲服

①极难溶于水的(珍珠、琥珀)

②极易溶于水的(芒硝)

③贵重药材

④某些芳香类药物(麝香)

服药方法

服药是否得法,对疗效也有一定的影响

2-3次/日,一剂100-200ml1、饭后服: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

3、睡前服:安神药(睡前15-30min服)

2、空腹服:补益、泻下、驱虫剂

4、平旦服:十枣汤,鸡鸣散(←脚气:水停滞于脚,出现小腿肿胀溃烂等)。

第六章

解表剂P39

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适应症:1、表证

2、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之表证

类: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注意事项:1、方药多不宜久煎(多辛散轻扬之品组方,久煎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汗出程度以遍身微汗为佳(汗出不彻病邪不解/太过则耗气伤津);

3、表邪未尽又见里证,一般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当表里双解;

4、外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1、麻黄汤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表实证

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杏仁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佐助

头身疼痛,舌苔薄白

甘草

缓和药性,调和诸药

佐使

病机:风寒束表(寒邪为主),营卫郁滞,肺失宣降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汤

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散寒

(散,发汗)

相反相成君

主治: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

白芍

养血敛营,(收,敛汗)

调和营卫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紧

生姜

助桂枝解表散寒,和胃止呕

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相对1而言)

大枣

滋脾生津

病机:风寒袭表(风邪为主),营卫不和

甘草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药后调理:

①啜热稀粥

②温覆

3、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外寒内饮证)

干姜、细辛

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驱邪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薄,脉浮

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痰饮咳喘,不得平卧

/

身体疼重,胸痞,干呕,头面四肢浮肿

白芍

养血益阴

病机:素有寒饮,复感风寒

致肺失宣降

(咳喘←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五味子

收敛肺气(止咳)

治法:发汗解表,温肺化饮

甘草

调和诸药

功效:发汗解表,温肺蠲饮(或温肺化饮).4、银翘散

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主治:温病初起

牛子、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

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

荆芥穗、淡豆鼓

辛散表邪,制约方中诸药过甚寒性

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桔梗

宣肺止咳

病机:风寒袭表,热郁肺卫

生甘草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鲜芦根、竹叶

清热生津(止渴)

运用:本方为治疗风热表证之常用方剂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

宣肺平喘,开表散邪

“去性取用”

·君

主治:肺热壅盛证

石膏

清(肺胃)热,生津止渴

·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舌苔薄黄,脉数

杏仁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有汗或无汗,鼻翼扇动,苔薄白,脉浮或滑

甘草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病机:肺热壅盛

(表邪未尽,入里化热致宣降失常)

运用:本方为清肺热之要方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6、(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羌活/独活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之证

川芎

祛风行气,活血止痛

·臣

憎寒壮热,无汗,肢体酸痛,脉浮重取而无力

柴胡

辛散外邪

“先安未受邪之地”

·

头项强痛,鼻塞声重,胸膈痞满,咳有痰,苔白腻

枳壳/桔梗

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病机:正气不足,又感风寒湿邪

(兼有痰阻气滞)

前胡/茯苓

祛湿化痰

治法:散风除湿,益气扶正

人参

益气健脾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甘草

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第七章

泻下剂P67

义: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适应症:里实证(包括停痰、积饮、瘀血、宿食、燥屎、虫积等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证)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

注意事项:1、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若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当权衡后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2、年老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者,虽有大便秘结,亦不可专事攻下—或先予攻下兼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3、服药期间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功能。

4、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孕妇当慎用,以防堕胎。

7、大承气汤

大黄

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主治:Ⅰ、阳明腑实证

Ⅱ、热结旁流证

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芒硝

泻热通便,润燥通便

实(实热内结,腹痛拒按,按之硬,潮热谵语)

枳实

行气消痞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厚朴

行气除满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

功效:峻下热结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治法:泻下热结

病机:邪热与有形燥屎结于胃肠,腑气闭阻不通

体现:Ⅰ(下胃肠实热积滞)→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Ⅱ→通因通用

Ⅲ(热厥)→寒因寒用

8、大黄附子汤

附子

→温里通阳,散寒止痛

附子大热使寒性去

·君

主治:寒积实证(寒积内停证)

大黄

→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去性取用”

·

病机:病积内结,阳气郁闭,转导失司

细辛

→散寒通阳

治法:散寒止痛,泻下积滞

9、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

麻子仁(火麻仁)

润肠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之便秘

杏仁

润肠通便,降利肺气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

白芍

养血益阴,缓急

病机:胃肠燥热,津血受伤,传导失司

大黄/枳实/厚朴

泻热通便,行气消痞(除满)

治法: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蜂蜜

润燥滑肠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第八章

和解剂P88

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

适应证:少阳证。

类:和解少阳(疟疾方)、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10、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

舒透半里之邪,疏肝解郁

(外透)·和解少阳

主治:Ⅰ、伤寒少阳证

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黄芩

清泻半里之热

(内清)·

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或有目眩

半夏/生姜

降逆

和胃

止呕

病机:邪在少阳,正邪相争,胆胃不和

人参/大枣/甘草

益气健脾,鼓邪外出

治法:和解少阳<调和\解除外邪>

注意:阴虚血少者禁用

配伍特点:①舒透与清泄并用,以透为主

②胆胃兼调

③寓扶正于祛邪之中

11、逍遥散《和剂局方》

柴胡

舒肝解郁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白芍/当归

养血活营,柔肝止痛

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

白术/茯苓/甘草

健脾益气

头痛目眩,口燥咽干,或寒热往来,乳房胀痛

烧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病机: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脾胃虚弱

助柴胡舒肝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12、半夏泻心汤

半夏

消痞散结,和胃降逆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干姜

温中散寒止呕

心下痞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

黄芩/黄连

清热燥湿

病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人参/大枣/甘草

健脾益气

&

(调和诸药)

治法:健脾和胃,平调寒热

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配伍特点:①辛开苦降

②寒热并用(→和其阴阳)

③补泻兼施(→调其虚实)

第九章

清热剂

含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

适应症:里热证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

←六类

注意事项:①把握其适应证

②辨热证虚实,邪热所在脏腑、阶段和程度

③辨热证真假,若为真寒假热不可用

④注意护胃保津

⑤恰当使用反佐法(反佐药/服法反佐)

13、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知母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病机:阳明气分热盛,津液耗伤

粳米/甘草

养胃护津

&

(调和诸药)

治法:清热生津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禁忌:①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②血虚发热或气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

③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

④脉见浮细或沉

14、清营汤《瘟病条辨》

犀角

清营解毒,活血散瘀

主治:热入营分证

玄参/生地/麦冬

滋阴清热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

黄连/竹叶

清心泻火除烦

病机:热入营分

丹参

清营凉血,活血散瘀

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配伍特点:清营解毒为主,活血散瘀、养阴生津、透热转气为辅。体现清营透热法。

15、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病机: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

主治:Ⅰ热灼心营证

Ⅱ热伤血络证

Ⅲ蓄血瘀热证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各种出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烦燥,舌红绛

犀角

清热凉血解毒,散瘀

Ⅰ←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数

生地

清热凉血以止血

Ⅱ←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赤芍/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Ⅲ←喜忘如狂,胸中烦痛,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16、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草

清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

主治:Ⅰ、肝胆实火上炎证

Ⅱ、肝经湿热下注证

黄芩/栀子

清热泻火又燥湿

病机: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

木通/车前子/泽泻

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治法:清泻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

当归/生地

养血滋阴

配伍特点:1、清利并行---既清肝经实火又利肝经湿热

柴胡

疏肝解郁,引药入(肝胆)经

2、泻中有补---当归/生地以养血滋阴

甘草

益气和胃(矫味)调和诸药

17、清胃散《脾胃论》

黄连

清降胃火

主治:胃火上攻证

升麻

清热散火解(热)毒

病机:胃中积热循经上攻

生地

清热凉血止血又养阴

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丹皮

清热凉血

面颊发热,齿恶热喜冷,口干舌燥,甚或牙宣出血

当归

养血活血

治法:清胃泻火

18、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热毒血痢)

黄连/黄柏

清热解毒,燥湿厚肠

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秦皮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

病机:热毒之邪熏灼大肠致血溢脉外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第十章

祛暑剂P142

第十一章

温里剂P150

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适应证:里寒证

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三类。

注意事项:1、辨寒热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

3、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可少佐寒凉之品。

2、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虽有寒象亦需慎用,以免重伤阴血。

4、注意药物用量,当三因制宜。

19、理中丸《伤寒论》

干姜

温中散寒止呕

主治:中焦虚寒证

←见[阳虚失血证]、[胸痹]、[小儿慢惊]…

人参

益气健脾

腹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白术

益气健脾

燥湿

腹满不食,畏寒肢冷

甘草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病机:中焦虚寒,运化无力

药后调护:①啜热稀粥

②温覆

治法: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20、四逆汤《伤寒论》

生附子

温阴散寒,回阳救逆

主治:Ⅰ、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

Ⅱ、太阳病汗过亡阳证

&(主要是肾)

干姜

温中散寒

手足厥冷,恶寒卷卧,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微细

甘草

益气和中,缓和药性,监制毒性,调和诸药

病机: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治法:回阳救逆

2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

养血活血,温经散寒

主治:血虚而寒凝经脉证

白芍

养血益阴

·臣

手足厥冷,神衰欲寐,舌淡苔白,脉细

桂枝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

病机:血虚脉道失充,寒凝经脉滞涩

细辛

温通经脉

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木通

通利血脉,制约诸温药温性太过而耗血动血

功效:

大枣/甘草

养血益气,调和诸药

运用:

第十二章

表里双解剂P169

第十三章

补益剂P181

义: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

适应证: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类

注意事项:1、注意气血阴阳及脏腑关系。(①直接补

②间接补“虚则补其母”—A肺脾←气“培土生金”//B肝肾←阴“滋水涵木”//C脾胃←阳气“补火暖土”)

2、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5、注意调理脾胃。

3、辨明虚证真假(“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6、慢火久煎\另煎\冲服\空腹或饭前服。

4、做到补中有行。

7、反对滥用补益剂。

22、四君子汤《圣济总录》

人参

益气健脾(偏肺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白术

益气健脾,加强人参作用

面色萎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茯苓

健脾渗湿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甘草

益气健中,调和诸药

治法:益气健脾

功效:益气健脾

运用: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的基本方

23、补中益气汤李杲《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

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主治:Ⅰ、脾不升清证

Ⅱ、中气下陷证

Ⅲ、气虚发热<下陷清阳之气郁遏于下焦,郁而化热>证

人参/白术/甘草

益气健脾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脉虚弱无力

陈皮

行气燥湿

健脾,使补而不滞

Ⅰ←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当归

养血活血

Ⅱ←脏器下垂(eg: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便溏,舌淡,脉虚弱

柴胡/升麻

升举阳气

Ⅲ←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配伍特点:1、补气结合升阳,体现“甘温除热”法

病机:脾气虚弱,清阳下陷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2、补气兼能调气和血

运用: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24、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熟地

滋阴养血

·血中血药

主治:营血虚滞证

白芍

养血益阴,柔肝止痛

·

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当归

养血和营活血

·血中气药

唇甲色淡,妇人月经不调(延后/期短质稀色淡量少),脉(细)弦或(细)涩

川芎

行气活血

·

病机:营血虚滞,脏腑形体失养

配伍特点:1、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治法:补血和血

2、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运用: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又是调经的基本方

2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肾阴不足证

山茱萸

益肝补肾,涩精止遗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补脾益肾,固精

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泽

利水泄湿,泻肾火

病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清泄相火

治法:滋阴补肾,清降虚火

利水渗湿,助山药健脾以滋肾

运用: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26、(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附子/桂枝

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干地黄

滋阴补肾

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尺脉沉弱或沉细而迟

山茱萸/山药

益肝补脾滋肾,助干地黄补肾

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入夜尤甚,阳痿早泄,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泽泻/茯苓

利水渗湿

病机:肾阳不足,气化无能

丹皮

活血化瘀

治法:补肾助阳

配伍特点:1、阴中求阳

2、寓泻于补,以泻助补,使补而不滞。

第十四章

固涩剂P231

义: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涩固涩的作用,主治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类: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五类

注意事项:1、配伍相应的补益药物,标本兼治,以提高疗效

2、重在收涩固涩,若外邪未尽,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3、不宜用于

热病多汗、痰饮咳嗽、湿热或伤食泻痢、火扰精泄、血热或瘀阻崩漏等实邪所致之证

27、四神丸《内科摘要》

补骨脂

温肾暖脾以止泻

主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肾泄)

肉豆蔻

温脾暖胃,涩肠止泄

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或食不消化,腹痛腰酸)

吴茱萸

温里散寒,助阳止泻

病机:脾肾阳虚,肠道失固

五味子

涩肠止泄

治法:温肾暖脾,涩肠止泄

(生姜/大枣

调理脾胃)

28、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山药/人参

益气健脾,化湿止带

(白术山药)君

主治:肝郁脾虚

温浊带下证

苍术/陈皮

燥湿健脾

理气

带下色白,清稀无臭量多,舌淡苔白

(肢体倦怠,大便稀溏,脉缓或濡弱)

车前子

利水渗湿,引湿浊从小便而出

病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

柴胡/白芍

疏肝养血

&

(养阴)

治法:健脾疏肝,化湿止带

黑芥穗

祛风祛湿,收涩止带

甘草

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第十五章

安神剂P251

义:以安神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主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类:重镇安神←心肝阳亢,热扰心神证

补养安神←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证

注意事项:1、易伤胃气,不宜久服

2、多金石类,宜打碎先煎

29、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重镇安神代表方

朱砂

(入心)镇心安神,清热

主治:心火偏亢,心血不足证

黄连

清心泻火除烦

惊悸,失眠,舌红,脉细数

(怔忡,多梦,心神烦乱)

生地/当归

滋阴养血

病机:心火亢盛,心血不足,心神不安

甘草

益气护胃,调和猪药

治法:镇心安神,泄火养阴

心悸(惊悸、怔忡):指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的病证。因受惊而发,时作时止,病情较轻者,谓之惊悸;其发作无时,无所触动即发,病情较重者称怔忡。

30、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滋养安神代表方

生地

滋阴清热

主治:阴亏内热,心神不宁证

玄参/麦冬/天冬

滋阴清热

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酸杏仁/柏子仁

养心安神

怔忡,虚烦少寐,神疲健忘,梦遗,口舌生疮,大便干燥

远志/朱砂

宁心安神

病机:心肾两虚,虚火上炎致心神不安

丹参/当归

养血和血

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五味子

涩精止遗

人参/茯苓

健脾益气以充养先天

桔梗

载药上行

第十六章

开窍剂P265

义: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以治疗神昏

虚证(脱证)—目合口开手撒遗尿

厥凉

脉微欲绝

适应证:闭证

即神昏之实证

神昏

类:温开、凉开

实证(闭证)

热邪内陷心包

凉开

注意事项:1、只用于闭证,忌用于脱证

3、于胎元有碍,孕妇慎用

寒痰蒙蔽心窍

温开

2、救急治标之品,暂用不宜久服

4、不宜加热煎煮,多制成散剂、丸剂或注射剂

31、安宫牛黄丸

病证:神昏谵语,烦躁高热,惊厥,喉间痰鸣,舌红,脉数有力

病机:热陷心包,热极生风,痰蒙心窍

功效:清热解毒,熄风止痉,豁痰开窍

清热解毒之力最强,熄风止痉之力较强,豁痰开窍之力较强

清热解毒之力较强,熄风止痉之力最强,豁痰开窍之力最弱

32、至宝丹

清热解毒之力最弱,熄风止痉之力最弱,豁痰开窍之力最强

33、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寒闭证

用方要点: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或心腹卒痛,苔白,脉迟

病机:寒邪秽浊,闭阻机窍

治法: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运用:温开剂的代表方,既是治疗寒闭的常用方,又是适用于心腹疼痛属于气滞寒凝的有效方剂。

第十七章

理气剂P276

义: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主治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类:

行气→气滞证(主肝气郁滞、脾胃气滞)

降气→气逆证(主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注意事项:1、选用适当的方剂以行气或降气

3、多辛温芳燥,易于耗气伤津→适可而止,慎勿过剂

2、审证析因,遣药制方

4、有动血及动胎之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及经期妇女慎用,孕妇不宜用

34、越鞠丸《丹溪心法》

香附

行气解郁

—(气郁)

主治:气郁所致之六郁证

川芎

行气活血

—(血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

苍术

燥湿运脾

—(湿郁)

病机:肝脾气郁而致六郁(气、血、痰、火、湿、食)

栀子

清热泻火

—(火郁)

治法:行气解郁

神曲

消食和胃

—(食郁)

3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半夏

化痰散结,降逆止呕

·君

主治:梅核气之痰气互结证

厚朴

行气解郁,助半夏燥湿

·

咽中如有物阻但饮食吞咽无碍,舌苔白腻,脉弦滑

茯苓

利水渗湿(助半夏祛痰)健脾

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

苏叶

行气

宽中

宣通郁滞

病机:痰气互结凝于咽喉

生姜

和胃化痰

治法:祛痰行气散结

梅核气

36、苏子降气汤《备急千金要方》

紫苏子

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

主治:上实(主)下虚之喘咳证

半夏/厚朴/前胡

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

咳喘气急,痰多稀白,胸膈满闷,舌苔白滑或白腻

肉桂

温肾纳气平喘

呼多吸少,腰疼脚软,肢体倦怠或浮肿

当归

养血润燥通便有利于肺气肃降,止咳平喘

病机:痰涎壅肺(上实)肾阳不足(下虚)

生姜

和胃化痰

治法:降气化痰,温肾纳气

大枣/甘草

健脾益气,调和诸药

37、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麻黄

宣肺平喘,解表散寒

·君

主治:风寒束表,痰热内蕴之哮喘

白果

敛肺化痰平喘

·

咳喘气急,痰多稠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

杏仁/款冬花/半夏/苏子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病机:寒热内蕴,风寒束表,肺失宣降

黄芩/桑白皮

清泻肺热,化痰平喘

治法: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生甘草

调和诸药,化痰止咳

哮与喘

共同点

呼吸急促困难

不同点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38、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旋覆花

降气化痰止呕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

代赭石

重镇降逆止呕

心下痞硬,噫气频作或呕呃,苔白滑,脉弦虚

半夏/生姜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病机:胃虚痰阻,气逆不降

人参/大枣/甘草

益气健脾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呕

第十八章

理血剂P303

义: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主治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

适应证:血瘀证或出血证

类:活血祛瘀剂、止血剂

注意事项:1、辨清血瘀证或出血病证的病因,以便对因治疗

5、收敛止血过猛过快有留瘀倾向辅以活血药

2、辨清血瘀证或出血病证轻重缓急

6、上部出血忌升提药,下部出血忌沉降药

3、注意气血关系

7、性多破泄,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及经期妇女慎用,孕妇忌用

4、多攻伐易伤正气时常辅以补益之品

8、突然的大量出血

益气固脱

血瘀证病因病机

离经之血停留

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

疼痛

如针刺,有定处,夜间更甚

肿块

疼痛有定处,以腹部最常见

出血

色紫暗夹血块,便血色黑

舌脉

舌黯有紫斑、舌下脉络曲张,脉细涩或结、代、无脉

其他

面色黎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

39、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

破血逐瘀

主治:胸中血瘀证

红花/赤勺/川芎

活血化瘀

(头痛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川牛膝

活血化瘀,引淤血下行

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

桔梗/枳壳

一升一降开宣肺气

病机:血瘀胸中,气机不畅

柴胡

疏肝行气解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当归/生地

滋阴养血

甘草

调和诸药

4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生黄芪

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当归尾

活血养血,使活血不伤血

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甚至小便失禁

桃仁/红花/赤勺/川芎

活血化瘀

半身不遂,口眼呙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

地龙

活血通络

病机:元气亏虚,瘀血内阻,筋脉失养

功效:

治法:补气,活血,通络

41、温经汤《金匮要略》

“调经的祖方”

吴茱萸/桂枝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内阻证

当归/白芍/阿胶/麦冬

滋阴养血

月经不调,而经来有块,色紫而淡,小腹冷痛,脉迟而细或女子不孕证

川芎/丹皮

活血化瘀

漏下日久或通经,唇口干燥,傍晚发热,手心烦热

人参/甘草

益气健脾

病机: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半夏/生姜

和胃运脾,使补而不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养血

42、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

养血活血,祛瘀生新,温经散寒

主治:产后瘀血腹痛

桃仁/川芎

活血化瘀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脉迟细或弦

炮姜

温经散寒止痛

病机:血虚寒凝,瘀血内阻

黄酒

温通血脉

治法:祛瘀生新,温经散寒

(养血)

童子便

化瘀血,引败血下行

炙甘草

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43、小蓟饮子《玉机微义》

小蓟/藕节/蒲黄

凉血止血,兼以祛瘀

(小蓟)君

主治:热结下焦之尿血、血淋

滑石/木通/淡竹叶

清热利尿通淋

尿中带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

小便频数,赤涩热痛

栀子

清热泻火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出

病机:热结膀胱,迫血妄行

生地

清热凉血又养阴生津

治法: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当归

养血活血,伍生地滋阴生津

甘草

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44、黄土汤《金匮要略》

灶心黄土

温脾收敛止血

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附子/白术

温阳健脾利摄血

出血量多,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阿胶/干地黄

滋阴养血

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妇人崩漏,四肢不温,面色萎黄

黄芩

止血,制约方中诸药温燥之性

病机:脾阳不足,中气亏虚,血失统摄

甘草

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治法:温脾摄血,养血(止血)

第十九章

治风剂P331

义:由辛散疏风或滋潜熄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风病的方剂。

类:疏散外风剂、平熄内风剂

45、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

祛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羌活/白芷

祛风止痛

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细辛

祛风散寒止痛

目眩,恶寒发热;头风

荆芥/防风

疏散风邪

病机:风邪外袭,上犯头目,阻遏清阳

薄荷

疏散风邪,清利头目

治法:疏散风邪

茶叶

清上降下,制约方中诸药升散太过

甘草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46、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

引气血下行

主治: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

龙骨/牡蛎/代赭石

重镇

平肝熄风

头目眩晕,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

龟甲/天冬/玄参/白芍

滋补肝肾

病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逆乱。

茵陈/川楝子

疏肝理气,清泄肝热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生麦芽

疏肝和胃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第二十章

治燥剂P352

内燥(上燥←肺阴不足

/

中燥←胃阴不足

/

下燥←肾阴不足)-

滋阴润燥

义: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燥证

外燥(温燥→清宣润肺

/

凉燥→轻宣温肺)

轻宣外燥

47、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霜桑叶

清宣肺热,滋润肺燥

主治:燥热伤肺重证

石膏

清泄肺热,生津

身热,干咳少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

麦冬/阿胶/胡麻仁

滋润肺燥

头痛,咽喉干燥,鼻燥,心阴两伤,肺失清肃

杏仁/枇杷叶

清肺热

降肺气

病机:燥热结肺,气阴两伤

人参/甘草

益气补肺健脾(培土生金)

治法:清润肺燥,益气养阴

48、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

滋阴润燥,益胃生津兼以清热

主治:Ⅰ、肺胃阴虚知肺痿

Ⅱ、胃阴不足

人参/大枣/粳米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咳唾涎沫,短气喘促或呕吐,咽喉干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病机: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气逆不降

甘草

益胃生津,调和诸药

治法:滋阴清热

第二十一章

祛湿剂P366

义: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类: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

←五类

意: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亦化

49、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

燥湿运脾

主治:湿滞脾胃证

厚朴

行气燥湿

口淡无味,脘腹胀满,舌苔白腻

陈皮

行气燥湿,健脾和胃

病机:湿困脾胃,运化无力,气机不畅

甘草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生姜/大枣

调理脾胃

5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醒脾和胃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苏叶/白芷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恶寒发热,胸膈满闷,脘腹胀痛,呕恶泄泻,舌苔白腻

厚朴/大腹皮

行气祛湿

病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白术/茯苓

健脾祛湿

治法:解表散寒,化湿和胃

桔梗

开宣肺气

半夏/陈皮

燥湿行气降逆和胃止呕

51、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

宣畅上焦,通利肺气

(宣上)

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白蔻仁

芳香化湿,行气宽中

(畅中)

头身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薏苡仁

利水渗湿,畅导下焦

(渗下)

病机:湿热阻滞上中下三焦,湿遏热伏

半夏/厚朴

燥湿行气,消痞散结

治法:清热祛湿,宣畅气机

滑石/通草/竹叶

清热利湿,引湿热从小便出

运用:“三忌”←忌汗、忌下、忌润

52、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大黄

泻热逐瘀

利湿

-前后分消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滑数

栀子

清热利湿,引湿热从小便出

病机:湿热熏蒸

胆汁外溢

运用: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53、五苓散《伤寒论》

泽泻/茯苓/猪苓

利水渗湿

(泽泻)君

主治:Ⅰ、(蓄水证)—太阳表邪未解,膀胱气化不利

Ⅱ、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白术

燥湿益气健脾

水肿或泄泻,小便不利,苔白

桂枝

温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病机: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兼外邪未解

配伍特点:1、表里同治

内利水湿,外散表邪

治法:解表利水

2、二焦兼调

通利膀胱为主,又兼实脾制水

54、真武汤《伤寒论》

附子

温补脾肾(肾为主),散寒止痛

主治:Ⅰ、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偏肾阳不足)

Ⅱ、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

白术

燥湿益气健脾

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腰下为甚),苔白不渴,脉沉

茯苓

利水渗湿

健脾

病机: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水饮内停

生姜

(走表)发散水气

治法:温阳利水

白芍

养阴(→以阴中求阳)舒筋,利水(→行水气)

第二十二章

祛痰剂P402

义: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

55、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湿痰证

陈皮

理气

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

茯苓

利水渗湿化痰

病机:脾虚生痰,气机不畅

生姜

和胃化痰止呕

治法:燥湿化痰行气

乌梅

敛肺,生津

运用: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代表方。

56、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胆南星/瓜蒌(仁)

清热化痰

(胆南星)君

主治:热痰证

半夏

燥湿化痰

咳吐黄痰,咯之不爽,苔黄腻,脉滑数

黄芩

清泻肺热

病机:痰热阻肺,肺失宣降

杏仁

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治法:清热化痰,宣降肺气止咳

枳壳/陈皮

行气燥湿化痰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化痰

生姜汁

和胃化痰

57、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风痰上扰证

天麻

平肝熄风

止痛

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白术/茯苓

健脾祛湿化痰

病机:肝虚生痞,肝风内动,风痰上扰

陈皮

理气

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治法:健脾化痰,平肝熄风

生姜/大枣

调理脾胃

甘草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第二十三章

消导化积剂P423

含义:具有消食导滞,软坚散结,消癥化积,消瘿散等作用,治疗食积、癥积、瘰疬、瘿瘤等病证的一类方剂。

58、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

消食导滞

主治:食积证(偏于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所致)

神曲/莱菔子

消食和胃,消胀除满

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

/

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陈皮/半夏

理气燥湿,降逆和胃止呕

病机:饮食内停,运化无力,气机不畅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

治法:消食和胃

行气消胀

连翘

清热散结

运用:本方作用平和,制丸剂更有缓消之意,为和中消导之轻剂

第二十四章

驱虫剂P436

义: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用以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

59、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

安蛔止痛

主治:蛔厥证

久泻久痢

细辛/川椒

散寒伏蛔杀蛔

腹痛时止,烦闷呕吐,手足厥冷

黄连/黄柏

清热下蛔

病机:寒热错杂(胃热肠寒)蛔动不安;

正气虚弱又有寒热错杂

附子/干姜/桂枝

温里散寒止痛

治法:安蛔止痛

人参/当归

益气养血

“蛔得甘则动,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第二十五章

涌吐剂P444

义: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类疾患的方剂。

第二十六章

治疡剂P450

义:具有散结消痈,解毒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用于治疗痈疽疮疡病证的一类方剂。

60、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熟地

滋阴养血,填精益髓

·君

主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

鹿角胶

—填精益髓,强壮筋骨/温肾助阳

·

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面色皎白,口不渴,舌淡脉细

肉桂/姜炭

温补阳气,温通血脉

病机:阳虚寒凝,营血不足,痰凝

麻黄

开腠散邪,发越阳气

治法:温阳散寒,养血化痰

白芥子

化痰散结

阳疽(红肿热痛)热毒所致

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生甘草

解毒,调药

方剂学笔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