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我的教学故事1
编辑:雨后彩虹 识别码:15-974930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5 12:06: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的教学故事1

我的教学故事

我今年教的是三年级的孩子,孩子们都比较活泼,上课时回答问题都挺积极的,但还是有几个学生不怎么发言,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叫王娟,她平时上课听课很认真,还写着一手的好字,但就是有一点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一天我上课让读生字,几乎每个学生都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唯有静怡不举,我看到她没举,我知道并不是她不会只是她不愿意发言而已。我说:“孩子们放下你们的手,老师来点名字读,叫到谁谁来读。”孩子们都坐的很端正等着我来点名,我点了王娟的名字,她站起来很快读完了黑板上的生字,而且读得音很标准,声音也很甜美很好听。她读完后,我连忙表扬:“读得多好呀,声音真甜美,发音真准确,们大家以后是不是想在课堂上经常听到呀?”孩子们都说是,那现在大家给她鼓鼓掌,鼓励一下吧!学生们也都觉得读得不错,热烈的鼓掌。我再看看小娟,抿着小嘴在开心的笑呢,从那堂课之后,上课小娟的小手敢举起来了,回答问题的次数明显比以前多了,有时还会跟别人争执自己的观点,这些变化也使她变得更开朗活泼了!我也没想到课上一次小小的表扬会有如此大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注意自己的评价语,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一次不经意的表扬都能改变一个孩子。在课程改革的路上我们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第二篇:我的教学故事1

我的教学故事

10月19日,我在我们学校上了堂公开课,题目是《中国石拱桥》。

上这堂课前我自己觉得准备还是比较充分,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研读,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对学生状况也相当了解。

到了上课时,可能由于自己的原因,本想在多媒体教室上,后来觉得麻烦,因为多媒体教室就一个,就临时改在教室进行。我们学校的教室没有象其他学校的教室,有网络或者液晶电视,仍是那种最原始的黑板加粉笔。所以事先准备的有关桥的图片没有得到展示,我只得临时有改变教学方案,由学生心中想象的桥入手导入。这时我就在黑板上板书“桥”字,问学生心中理想的桥是什么形式,大多数同学都会说拱形的。毕竟很多同学预习了的,有的是凭常识。然后我就趁此机会在“桥”字前面加上了“拱”,便成了拱桥。然后我继续引导,拱桥有很多材料,大家是否知道以前大多用什么材料呢,很多同学都会回答“石头”,然后我就在“拱桥”前面加了“石”字。当然最后很自然的引入了中国二字,黑板上完整的板书出了“中国石拱桥”。整个导入部分边讲边写,很自然引入了课题。这个过程我比较满意。

后面的过程就按我的教案进行着,在讲到赵州桥的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先读文章,在课文中找出来。很多同学都能轻松找到,毕竟课文中写得很清楚。然后我就让同学们根据作者的描述,闭上眼,好好想象一下赵州桥会是什么样的。学生们想象了一会,我再让他们看课文前面的彩图,对照一下,和他们的想象是否吻合。大多数同学看了之后满意的笑了,还有的大叫起来,“啊,是这样的”,看到他们很满意,我也会心地笑了。我想,这个过程,我个人认为比直接先让学生看赵州桥的图片,再看文字印象要深刻,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

当然,这次教学我还是有些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没有使用多媒体,就是我最大的遗憾,本来可以更直观的图片我却要用嘴来干瘪的解释,这让后悔了好一阵。还有就是我讲课的语速还是有点快,有些同学跟不上。

我想,教学中都会发生很多的故事,只要我们认真去感受,每次的教学都会是一次很好的体验,可以化为下节课的营养,让我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好。

第三篇:1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灵机一动解尴尬

我正指着黑板上的图讲分数应用题,忽然靠墙的地方有了骚动,姚子毅和韩博动手了,粗略一问,原来前排的姚子毅撒懒向后靠,把韩博的桌子挤歪了,韩博捅了姚子毅一下,姚子毅出拳还击。我严厉的目光扫向二人,并厉声训道“为你们的鸡毛蒜皮影响全班上课,过分!”,继续讲课。姚子毅嘟哝了一下,就安静下来。觉得受了气还被老师批的韩博气愤得听不进课去了。我灵机一动,出了两道应用题:

1、一本课外书共60页,韩博已看54页,韩博看了几分之几?

2、韩博计划做好事50件,已经做了45件,还剩几分之几没做?

看到有韩博的名字,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投向韩博,虽然是虚构的题目,但围绕爱学习和做好事来出,韩博听出了他在老师心中的印象是美好的,所以很快脸上“多云转晴”了。

由此我想到,虽然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有些同学某些方面难免犯错误,老师也必须当众澄清是非,予以批评。要让他能承受得住批评,先要塑造他的尊严,寻找他的“闪光点”,再大张旗鼓的表扬;对老师的赏识心存感激,当老师再批评的时候他也能理解,不再以为是看不起人他。

第四篇:我的教育教学故事1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必须用更高层次──生命的层次,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育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啊,作为最富有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育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应该让语文回归本真。真正以人为本,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既要完善、丰富和激活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言系统。怎样让语文课堂教学绽放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也是我思考的最多的问题。

《赵州桥》是一篇老课文了,我想破除以前陈旧的思想,“老文新教”体现点新理念,可又不知如何下手。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上课时,一个小小的意外,竟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豁然开朗。

班中的谷涛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着:“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我和同学们都沉浸在他的朗读里„„突然,好插嘴的沈思怡打破了这美好的气氛:“老师,这个‘吐’是个多音字,在这里不读‘tǔ’,应该读‘t’。”我愣了一下,其他同学惊奇地看看她,又看看我,很多已皱着眉头,拿不定主意。怎么办?我脑中快速想着解决这“意外”的对策,先来个缓兵之策吧!“这个字在这儿到底是读‘tǔ’还是读‘t’?请同学们查一下字典,并根据句子的意思,确定出他在这儿的读音。”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孩子们噼里啪啦的,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字典,纷纷翻阅起来,那认真劲真是别提了!我想,这就是兴趣的作用吧!我巡视着他们的学习情况,大约过了一分来钟,孩子们一一举起了手。

“说说你们的想法吧!”我饶有兴趣地说。

“老师,我认为这里应该读‘t’,因为‘吐’(t)的意思是‘不由自主’地从嘴里冒出来。再从这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赵州桥栏版上的龙是雕刻的,从它嘴里冒出来的水珠,是建桥叔叔把水灌进去后形成的一种喷水。那显然是不由自主地涌出来的,因而这里应该读‘t’音。”

“那么,你能举一些例子说一说吗?”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恩„„”他思索了一下说,“比如‘呕吐’(t)‘吐血’(t)。” 我示意他坐下,环视了一圈,绝大部分的孩子一边看着字典,一边点头表示赞同。“说得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的看法吗?”

“我觉得这个字在这儿读‘tǔ’好一些。”鸿倩停了停,很多同学都惊愕地看着她,“‘tǔ’表示‘使东西从嘴里主动涌出或冒出来。’从这个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来看,读‘tǔ’就能说明这些雕刻的龙真像活了一样,是那样主动、自如地吐‘tǔ’出美丽的水花,多好看!”话音刚落,有很多同学低头默读着课文,看着字典,思索着„„

“我也同意读‘tǔ’好些。如果读成‘t’,那么这些龙好像是在被动涌出水珠,自己一点儿也不主动,那就不逼真了。” “我也觉得读‘tǔ’比读成‘t’好些。”沈思怡回答道:“一个‘tǔ’字把龙写活了。这就更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智慧,使我们更加感到骄傲、自豪,这跟全篇课文的意思很吻合。”

听着同学们精彩的回答,我已经兴奋不已,连声称赞:“同学们,你们真会品析,能联系全篇课文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这个多音字,多么独特的见解呀!的确,这里读‘tǔ’比读‘t’要好得多。请同学们就带着自己刚才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读出了自豪、骄傲感,并强调了“tǔ”字。„„

离开课堂后,我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课堂中。我们都知道多音字是根据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来确定读音的。当学生对“吐”这个多音字感到茫然时,如果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吐”在这里读“tǔ”,那教学又会是另一番景象。孩子们会跟随我预设的教案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又是多么的牵强?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为了一种声音,牺牲掉孩子们个性的理解,那就是因小失大。我想,现在之所以有孩子会应其他同学的发言,说明孩子们已经养成了尊重相同意见的习惯,这也是我们课堂的真实写照。可见,我们的课堂还是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

我很庆幸,当学生振振有辞地说该读“t”时,我并没有忙于就此下结论,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索、辨别,领悟到在这特定语境中读“tǔ”比读“t”要好得多。这读音上的一点细微差别,表现出来的意思和内涵却迥然有异,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特有魅力。可能有老师要说了:“这么一个字的读音,花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值吗?”我说:“值!而且很值!”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能力,而且也是对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培养;同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还促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仔细斟酌、认真比较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

我们需要统一,同时也需要多样;我们需要价值观的认同,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我们需要课堂的完整与和谐,更需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所以,课堂应该是多种声音汇聚成的和谐乐章,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

结语:语文课堂应该是孩子生命成长的乐园,而不仅仅是表演的天地;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丰富个性、健全人格的场域,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工作间;语文课堂应该是滋养性情、陶冶性灵的生态环境,而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简单循环。因此,我们要用生命去唤起生命,用真诚激发真诚„„

第五篇:我的数学教学故事1

我的教学故事

我是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转眼间已经工作11个春秋了。回首这近11年的教育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从事数学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乐趣。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比拼,也有对错辩论,有积极的合作,也有巅峰的对决。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一点点成功一点点长大,我感到无比的快乐,无比的幸福。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儿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被这些小精灵们所接受和满足,他们个个使劲浑身解数,在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绎精彩而又真实的数学童话故事。不知不觉,挑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甚至是挑战我,已经开始要求我坐到他们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在学生这种研究的劲头下,我怎么可能不被感染,也想好好研究一下这门课的教学,乐在其中,相识恨晚。在教学中也发生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记得在教学了“直线、射线、线段”后,我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接着分组讨论,知道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得、的区别。看同学们好像都明白了,心想下面就来做个练习吧,要求按照“端点、延伸、可否度量、表示方法”几项列出表格加以区分。题目大部分同学都做对了,但他们是否真的理解了呢?我灵机一动,给学生们设下了一个“圈套”:“同学们,你们比比看,是直线长还是射线长?”原以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同学们很快会达成共识,但是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很多同学都不假思索的说:“直线长!”也有的说:“一样长!”还有少数说:“射线长!”此时同学们的表现、心情以及他们的心理我都尽收眼底。我不紧不慢地说:“哎呀,只争不行,请举手发言,讲出你的理由来。”“你看,直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当然是直线长了。”“不对不对,既然都是无限延伸,当然是一样长。”两派学生互不相让,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相持不下,就是没有同学举手。我耐心的等待着,期待着……

正在这时,我看到李家强同学皱着眉头,按捺不住,突然从座位上跳起来激动地说:“直线长!肯定是直线长!”我的嘴角跃上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是吗?李家强有自己的观点,请他说一下,好吗?”我给他以信任的目光,他在我的鼓励下,大声说:“直线就是比射线长,就像蔬菜和土豆一样,这是一大一小两个概念的比较!”好一个蔬菜和土豆的比喻!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不约而同鼓起掌来,同时个个都仿若恍然大悟的样子,更有甚者锤足顿胸后悔自己怎么没有早一点想到。虽然这个问题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一个答案:一样长。可是,通过这道题能激发起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说:“李家强同学不但能够认真思考问题,而且不人云亦云,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正是他与众不同的一面!”我握着他的手,真诚地说:“小李老师,你太了不起了,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学生们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大声喊:“李老师,我们也是你的好朋友啊!”霎时,一阵欢快的笑声回荡在教室里.....巧妙预设,精彩便随之而来。因为巧妙预设,一个精彩的发言,便如一粒小石子激起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或许有时因为意外而来的小石子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如期完成,但是它却能为孩子们带来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根据他们的需要,充分相信他们,给予他们思维的空间,思考的时间,耐心等待,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课堂的美,往往来自自由、民主、轻松、和谐、信任、相互尊重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才是新课改所努力倡导的。

我的教学故事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