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如何教好文言文
编辑:深巷幽兰 识别码:15-988609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6 03:43: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教好文言文

如何教好文言文

对于中学生而言,文学好文言文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老师而言,教好文言文也异常重要。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对于文言文规矩就是了解评价文言文学好、教好的“规矩”。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所以,明确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论是“教”还是“学”,我们都不能把他们当做单纯的独立个体,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统一的。所以,研究如何教好或学好文言文都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

现在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关键。所以,首先从教师入手如何教好文言文。

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必须熟读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是教师以课文学习的导入语为开端。在一堂课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重视导入语的设计。针对不同篇目的文言文要设计灵活多变的导入形式。导入形式要实事求是,不能华而不实。课堂的进行中也要根据文言文题材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教法,绝不能千篇一律,可以根据具体篇目让学生讨论、辩论、演讲、角色扮演、朗诵等等。这是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留住”学生,让他们与课文学习同步。

教师把握与学生课堂上关系的处理也是同等重要的。教学是人性化的,教师教学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尊重人性。教学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所以要注重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合作,要追求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由于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多角度的考虑不同程度的学生,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努力创造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掌握知识最终能够运用知识,是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教师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还要适时把主动全还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创造条件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如脱缰的野马,教师要在尊重他们主体性,提出自己见解的同时要适时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留下深刻印象。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处理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应用上。教材对文言文的安排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文言篇目的前后关系也是一种文言知识的承上启下。所以教师教学按照篇目安排顺序也是对教材的妥当处理。在教材中文言文下面有注释,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注释。最后是课后作业,文言文课后习题是根据考纲精挑细选的,但是许多老师都重视各种辅导资料的作业,却忽视了教材,这走进了题海的误区。

教师是从教好文言文着手,学生就是从学好文言文出发。所以要对学生学好文言文给出中肯的意见也是必要的。

学生要学好文言文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学习文言文要做好课前预习。学生要充分利用工具书和课本注释消除基本的文言障碍,如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僻的字词,扫除字音障碍;结合注释,学会自主翻译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归纳出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请教。文言文的学习是在不断地闻言翻译中进行,所以 翻译文言字词是重中之重。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对于地名、官职等可采用直译。但对于实词、虚词、通假字等要进行意译,在词的翻译中要适当运用留、删、补、换、调、变。这是个体词的翻译,然后是句子翻译。句子翻译要判断文言的句式,判断是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还是省略句。在句子的翻译中还要做到“信”、“达”、“雅”。

文言文的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是有差异的。诵读在中国几千年的教学中一直都是占据重要地位。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学生可以自主使用工具书自主阅读,对好词好句用笔记本写下阅读,从欣赏课文的角度仔细品读文言文,最终要能诵读文章,达到朗朗上口。

文言词汇的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必要条件。积累文言词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可以自己准备一个笔记本整理记录文言词汇,在一段时间内在班级进行交流,资源共享。学生要有温故知新的认识。

学到的文言知识要会用才有用。学生要多做练习,及时巩固旧知识,同时不断积累新知识。学生要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第二篇:教好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高尚道德情操教育,有助于学生今后从事我国古代思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不少文言文。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潜心研究的问题。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古汉语功底

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是指先秦古籍中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二者既有继承关系,又有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发展方面,如古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诸方面,古今都有明显差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内容。

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聊斋志异》、《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文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水浒传》开始逐步深入,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短文,进而学习《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里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

三、把握好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这要求: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和断句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首先,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其次,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同时,要正确断句。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四、巧用穿针引线,从课内走向课外

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学习课文是不够的,教学时,我给学生穿插讲述著名作家的奇闻轶事,讲文学典故,讲历史故事。学生对这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就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作品。如《史记》、《汉书》等。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我在教学中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堂这座桥梁走向课外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

上传: 万三庆更新时间:202_-1-23 20:15:11

众所周知,如今中学文言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教师只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和名篇,课堂气氛沉闷,没有一丝激情。而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对于他们积累文言知识更是毫无作用。因此,笔者在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下,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进行了一些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许多学生一碰到文言文就有头痛的感觉,认为内容生涩难懂,且不易诵

读。因此,教师第一步就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习文言文对他们是非常有用的,这就要将文言文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对学生进行再教育。如《童趣》一文,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连基础最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我马上抓住机会,让学生一一回答,从而调动了课堂气氛,一堂课在轻松的笑声中度过了。许多学生觉得,文言文能用这么小的篇幅容载很大的内容,读起来简单有趣,积极性很大地提高了。再者,提问应该有层次性,最好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学习《孙权劝学》一课,我要求学生可后准备古人勤学的小故事,课堂上展开小比赛,看看谁讲得最好。学生积极性高涨,有的甚至找了十几个故事,课堂上也听得非常认真,效果不言而喻。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我们就能达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 效果。

其次,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这样才不会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如我们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由于课文本身难度不大,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大意,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然后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最后,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诵读。我要求学生先自读,然后小组互读,最后是熟读成背诵。一堂课下来,学生基本掌握重点内容,而且我也乐得轻松。其实,提高文言文课堂效率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主导”和“主体”和谐地统一起来,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授之以渔,重启发诱导,重诵读领悟,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好比学厨师,师傅只教你如何炒菜,如何放调料,但最终上厨的还是学生自己,只有通过自己的揣摩,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技巧。

最后,语文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把孩子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让他们学得开心,学得轻松。特别是带动学生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打开他们的思路,从而使学生从浅层面的学习转入深层次的探究学习中。如在教学《伤仲永》时,当教师提出“如果仲永的父亲不阻止儿子读书,那么仲永最终能成材吗?”学生一一发表看法,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认为仲永不成材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所以无论外界如何都不是导致遗憾发生的关键。还有在教学《木兰诗》时,学生也提出木兰“不用尚书郎”的一个原因是古代没有女子做官,于是,我马上加入古时重男轻女民风的讲解,正确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疑惑。

因此,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这就必须要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观念,不能一味抱着教参照搬译文,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久之学生也对参考资料有了很强的依赖性。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体现主体地位。不在乎教师讲了多少,不在乎学生学了几篇文章,只要学生能自觉地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积极主动地深入课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课堂效率又何愁提高不了呢?

文言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上传: 宋爱菊更新时间:202_-5-21 10:35:16

文言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脚步却又匆匆迈进了初三的课堂。初三上学期的课程,我准备从文言文开始。但对那些刚从繁忙农事中走来的学生,他们的心会在课堂吗?我一筹莫展。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好它,可以继承先贤的优秀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但如何能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谈一些个人肤浅的见解,与各位同仁共勉。

1.培养兴趣,激活课堂

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我在上《陈涉世家》一文时,课文中有一句翻译(“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中的“弗胜”是指谁?)很值得推敲。我就让同学

展开讨论,一时教室里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说是守丞,因为这方人少,寡不敌众。也从侧面说明了起义军锐不可当、所向披靡;有的说是起义军,因为这就说明,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钱梦龙说过“学生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感知,在他们自己头脑中进行,别人谁也替代不了”。我认为想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学好文言文,关键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

1.反复诵读,积淀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

学习《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如果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教师会重点讲“清”的词义,然而我在教这课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去品味语言,积淀“清”的丰富内涵。柳宗元一再遭贬,心情抑郁,看到如此幽深冷寂的环境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吗?这“清”既是环境的特点,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这样品读,就能入情入理,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学生的所得也才是深层次的。

1.授生以渔,提高能力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他的教育观点就是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构建这种平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我在日常教学工作实施“兵教兵”、“兵练兵”的教学策略,展开和谐竞争、互动合作;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师生在课堂上建立在完全平等、民主教学关系基础上的课堂,将极大地激发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奋进。学生自主学习中及时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潜在的积累和体验获取知识的最大化。

我认为我们老师有一定的方法技能,文言教学就会“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三篇:怎样教好初中文言文

语文教师如何教好文言文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最棘手又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朗读兴趣的培养,文言文实虚词的积累和理解能力的增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少教多学”。关键词: 文言文 预习习惯 朗读 文意疏通 少教多学

初中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份量,而且在中考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一直不乐观,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我在十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结合我校承接的国家课题“文言文的少教多学”,一年来的摸索和总结,终于悟出了一点方法。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古汉语功底。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二者既有继承关系,又有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发展方面,如古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诸方面,古今都有明显差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内容。

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激发他们读原文的热情,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里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欲望行动。这种兴趣的培养关键要落实到老师的引导上。

三、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文言文这种文体的使用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而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积淀又那么博大精深,再加之行文时有许多的特殊句式(如:使动句式、被动句式、意动句式、省略句式、倒装句式),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如果不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只是读这一关就很难过。尤其像初中课本里现在收录的长篇文章〈〈陈涉世家〉〉、《出师表》、等,就更难让我们教得得心应手。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预习文言文的习惯呢?(培养学生先自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文言文的任务: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课文和疏通文意。前两项只要求了解,后两项必须让学生落到实处。其次,老师要在上新课之前,抽出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先要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正确断句。如《鱼我所欲也》一课“是亦不可以已乎”一句,如果不教给学生将“是”与后边断开,那么这个句子就无法读懂。最后,在上第一课时时,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检查,使预习的习惯能长久的保持下去。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敲门砖。十几年来的经验告诉我:抓好文言文的朗读,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抓好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呢?首先,通过好学生先读,使师生发现问题。好学生的读,既能促进预习,又能准确了解学生在朗读时的难点。同时,对学生来讲,经过初次听同学朗读,肯定会发现自己在字、词、断句等方面与同学的不同,这样他们就会重视这些问题,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让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来更好地解决问题。当教师范读课文时由于先前学生已经注意到了自己与同学产生的不同问题,而他们又渴望得到证实,所以,他们听得更为认真、细致。再次,以全班齐读或分小组读来引领个别朗读能力差的同学。通过不同类型的朗读,绝大多数学生已能熟练朗读,但是个别学生还不能流利地诵读课文,这样在部分同学的引领下,通过自己放声朗读,就会及时发现自己朗读的薄弱段落。最后,以平时朗读能力差,而且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朗读来鉴别朗读教学是否落到实处。经过前面几个朗读环节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已能熟练的朗读课文。而朗读教学的真正问题,却存在于那些学习差的学生身上。如果不能解决这些学生的切身问题,那么就真正变成了差的越来越差。所以,老师必须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使他们度过朗读这一难关。

五、用疏通文意来务实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淡化了古文的翻译。但是学生如果连课文的基本意思都搞不清楚,又何谈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环节中的工作呢?第一、以分小组疏通文意来带动课堂教学。教师把全班同学按八人一小组分配,在分配时应该注意好中差学生的搭配。这种分配每组人少,学生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积极发言,提高学习效率。第二、教师明确指出本课要重点掌握的实虚词,使学生分清主次。如《惠子相梁》一课,共有136个字,如果教师不能明确本课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学生就会哪个字词都放不下。相反,如果教师把“相、国、子、止、于是”等这些字词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就会有的放矢,既节省了时间,又准确的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要点。第三、解决重点字词。在疏通文意后,教师指名解释板书的重点实虚词的意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反映出本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让那些中差学生多发言,回答正确的,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第四、重视归纳。在古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给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总结归纳。如:在《鱼我所欲也》中指导学“今为(为了)宫室之美为(接受)之”一句时,应及时引导学生跟前文中出现的“不为(做)苟得也”和“乡为(宁愿)身死而不受”中的“为”对比归纳。这样用简单明了的方法,既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又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六、精心设计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增强文章的透明度。

对于初中文言文的理解,教师对内容的分析不必究得过深。一来这样不符合新课程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二来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使课文内容透明化,这样就降低了学古文的难度。如: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教师可避重就轻,只提问:文中的“陋室”为什么不陋?这一问题贯穿文章的始末,既简单又指向明确,而且不至于学生摸不清头脑,最后还加深了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

七、文言文阅读的拓展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言作品,不求他们能读懂多少,而是要求广泛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给学生布置自己感兴趣的文言作品去读,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孟子》、《聊斋志异》等等,并适当作一些读书笔记,写一些心得,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鉴赏能力。

第四篇:从兴趣入手,教好文言文

从兴趣入手,教好文言文

欧阳旭静

以前教文言文时,我先让学生读,然后逐句翻译,我纠正;特殊句式学生找,我讲;到了讨论本文的思想内容时,学生分析,我总结。结果是:一个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没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课后,我拿出教案想:知识点是落实了,可是为什么学生不爱听?是形式的问题,还是……?

今天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课,我拿来教材,再读几遍,又想:如果我是学生,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结果发现,首先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简洁生动的语言。至于字词,因有故事情节的辅助,并未构成多大的障碍。有了这些发现,我着手修改了教案,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学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虽“死”却“实”。课堂上,因有了前车之鉴,我决定让学生动起来:来一次小小的比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学生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比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比赛很快结束了,我依据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讲评,间或插入一些问题,此时学生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我的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设计这一比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

众所周知,《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构思之精巧可见一斑。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妙处呢?根据本文戏剧性较强的特点,我决定让学生表演。有人说,没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学家去学科学,或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历史更快捷有效的了。同样,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莫过于让他们进入角色。于是,课前我布置了表演的任务,要求两组同学以课文为剧本表演,两组同学以翻译的现代文为剧本表演;要求除旁白外,演员必须熟记台词。课上,我抽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带着两个问题观看: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二、邹忌的这一次进谏为何能成功?开始表演了,两组同学各展才华,小品演得十分精彩。通过对照,不少同学发现了问题,如第二组的“邹忌”在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如第一组的变化多,三问几乎都是:“我和徐公哪个美?”(虽然学生聪明地用“帅”“漂亮”来替代“美”以避免重复,但听上去这三问并没有多少区别)所以,当第三问说出时,在座的同学都不由得笑出了声。表演一结束,趁热打铁,就表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然后再因势利导,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肯定他有勇有谋和齐王纳谏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

教完《邹忌讽齐王纳谏》,掩卷沉思,同样的知识传授,学生的反映却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于兴趣问题罢。3000年前,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不单纯是接受者,更是创造者,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潜能。既然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而非其他。“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倘若在教学设计中抛开传统的束缚,多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将实和活有机结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第五篇:如何教好包身工

如何教好包身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学生学会珍视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为副线;重点人物:芦柴棒、小福子。

2.难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内容分析: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争取长文短教.,将熟悉课文这一程序交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通过布置:(1)读后准备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请给包身工下个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这样两个作业敦促学生对课文进行琢磨和钻研。课堂目标要单一,重点突出,讲问要有度,让学生在品味感悟中提高鉴赏和探究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对报告文学样式比较陌生,但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学生对这段特殊历史缺乏了解,因此不会做深入的思考,但已经初步具备判断分析能力,读懂大意不难,深入探究还需指导。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阅读领悟、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上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她们连自己的姓名都不能拥有,更没有半点人身自由,她们被唤作“猪猡”“懒虫”,从进入“工厂”开始,就已受着压榨。70多年前一个伟大的作家夏衍一直向人们诉说着她们的苦难生活,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包身工》。

二.整体把握,解读文本,析文理脉

(一)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包身工的状况

1、列出包身工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明确:按时间顺序,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

2、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详细描写的? 住宿条件:极恶劣 饮食条件:极差

劳动条件:三大威胁 三大危险 生存境地:悲惨

小结:包身工就是这样一类被带工老板从农村诱骗到上海日本纱厂的特殊女工。

作者通过详细的描写叙述,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揭露了这一特殊群体 典型环境的特点:生活环境 工作环境 社会环境

(二)探究文旨

简介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讨论明确:标题中的“包身”二字,突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工的残酷剥削的罪行,控诉了他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这是全文的中心主旨。

(三)探讨本文是怎样围绕主旨选材和谋篇布局的?

“有人为我做过统计,说我写了七百多万字。我以为其中可以留下来的只有《包身工》。”——夏衍 7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到这篇文章,仍能感到深深的震撼

1.让学生来设想:如果让你来写一篇这类(包身)题材的文章,你认为首先应当从哪些方面去选材?

例如:《包身工》中对“芦柴棒”记叙的三个片断: 内 容 时 间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1.早起烧火做稀饭 上班前

正好反映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过程,概括了包身工的苦难和不幸 2.重病惨遭毒打 劳动中

3.被搜身 下班离厂时

讨论明确:在选材的典型性和点面结合方面进行启发和评价,训练学生学会选材,写文章时应注意将感性的内容和理性的内容结合起来。2.如果你们收集到了这样一些材料,你认为应该按什么结构把它们组织起来?

讨论明确:实际上安排了主、副两条线索。主线将包身工的种种惨状综合在一天的生活过程之中,从早写到晚,反映包身工非人的生活。一天如此,365也就可想而知了──以小见大。副线以议论、说明为主,材料翔实,条分缕析,对包身工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与抨击。主线是感性的,副线是理性的,两条线索先交织,后交汇;虚实相生,一气呵成;而又纵横开合,有广度,有深度,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文章最后的一点亮色,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结合课后练习三,进一步领悟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的妙处。

三. 关注社会人生百态——关于对人的尊重讨论:

1.提供发人深思的图片和材料:(多媒体显示)(1)黑煤窑事故 “瘦肉精” 事件 “塑化剂”事件

(2)少数企业使用童工

2. 学生结合材料分组分别就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3.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归纳: 学会珍视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板书设计

住宿条件:极恶劣 饮食条件:极差

劳动条件:三大威胁 三大危险 生存境地:悲惨

时间顺序 主、副两条线索 抒情议论升华主旨

教学反思:

一、本文所写内容距今遥远,学生有些难以理解,我们要尊重阅读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不要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

二、通过语言品味,彰显语文课特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的,可能更重要,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语文。教学中把品味语言作为理解探讨文章的主要手段。

三、写作上值得借鉴的地方还需用心体会,灵活运用。

如何教好文言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