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先秦阅读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5-987065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4 17:28: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先秦阅读

《诗经》:

1.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典范。“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

《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简或选)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

《将仲子》

1.选自《诗经。郑风》,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与她相会,因为害怕父母、兄长的责骂,也怕旁人的闲言碎语。

2.这首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硕鼠》

1.选自《诗经。魏风》,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

2.诗篇整体运用借喻手法。“硕鼠”一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是借喻。诗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追求社会理想的倾向。诗中“乐土”“乐国”“乐郊”即是理想之地。

《蒹葭》

1.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

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简或选)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简)

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简或选)

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叠句。(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①—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②表示时间推移。⑧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简)

屈原:

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

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楚辞》。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湘夫人》

1.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

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

《国殇》

1.是《九歌》中的一篇。“国殇”的意思是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国耻。

2.本篇主题及意图: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诗中不但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简)

3.《国殇》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1)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2)屈原写《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简)

《哀郢》

1.《九章》中的一篇。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

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

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陵阳”在今安徽省。

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

5“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

6.《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简或选)

7.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用何种手法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1)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群小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2)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信的现实。(简)

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用的是比喻手法。(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简或选)

《离骚》

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篇名《离骚》,班固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

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5.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桀纣“捷径以窘步”。党人之路“幽昧以险隘”,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

《左传》:《左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晋楚城濮之战》

1.“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双方君主:晋国君主为晋文公(晋侯);楚国君主为楚成王(楚王)。双方统帅:晋国统帅是原轸(先轸):楚军统帅为子玉。双方的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秦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卫国。

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国的子犯,“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

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

4.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3)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简)

5.《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1)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2)作者还借人物主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3)具体描写战争过程时,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待交战的过程。(简)

6.试比较晋文公,先轸和子玉的形象: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极有见识,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晋文公、先轸等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简)

《烛之武退秦师》

1.选自《左传》;烛之武是郑国大夫:“焉用亡郑以陪邻”,“邻”指晋国。

2.“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今山西省),“王”指周厉王。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1.选自《国语》。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

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战国策: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冯谖客孟尝君》

1.冯谖: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为齐国贵族。

2.“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冯谖之口。三窟指:(1)孟尝君市义于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2)复位于齐获贤才名声。(3)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

3.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考验孟尝君是否真能礼贤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己者。

4.分析冯谖的性格: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简)

5.分析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即对冯谖的刻画: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断变化。(简)

论语:

1.《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

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哲;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世治国之道。子路:“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于路鲁莽,不够谦虚;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泊。(简)

7.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皙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简)

孟子:

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内容: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论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简)

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生动形象,令人警醒。(简或选)

《鱼我所欲也章》

1.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观点:即人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其生存本能,这就是所谓“舍生取义”。文章开头用鱼与熊掌的形象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思想。

2.“嗟来之食”认为人的尊严高于肉身的需求。

3.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墨子:《非攻》

1.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任贤。

2.《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

庄子:《逍遥游》

1.庄子,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著作是《庄子》。

2.《逍遥游》思想线索:大小之辩,达到逍遥游境界:“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3.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大鹏”远飞高举,必须凭借风力“有何持”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获得道遥游。

4.“鲲鹏展翅”“大而无当”典故都出自《逍遥游》。

5.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鲲鹏变化。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龟手之药。

荀子:《劝学篇》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劝学篇》代表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2.“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心如结”的含又是专心如一。

3.“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句所说明的是学习态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的含义是取悦别人。

4.《劝学篇》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1)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2)学习的态度是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3)学习的方法是从师而学,学而后行。(简)

5.《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简或选)

6.《劝学篇》的语言特色: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并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简)

韩非《难一》

1.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难一》

(一)晋文公之赏

(二)舜之救败均属驳难体的论说文。

3.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是一则著名寓言故事,后人所说的“矛盾”就是从这里来的。

第二篇:先秦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2_)

奴隶社会:夏

(形成)前202_-前1600

禹—桀

(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

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

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 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 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 一起

② 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 内容 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经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 农业: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生产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力牛耕、水利工程:芍坡-春秋 楚 淮河 都江堰-战国 秦 长江 郑国渠-战国 秦 关中

耕作方式:千耦齐耘(春秋)-个体农耕(战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产生条件:生产力的发展,铁力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 特点: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合作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 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作用:使农民有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后来到明 清时期,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土地制度:公有-井田-私有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生产力发展 荒田变为私田 各国的税制改革 商鞅变法 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

来源:土地兼并(战国后成为最主要来源)奖励军功 公田变为私田 君主土地私有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原始:丝织 陶器;

夏商周:青铜 丝织 漆器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官府垄断,工匠身份世袭。春秋战国:冶炼生铁和钢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世袭—强制劳动—雇募制(唐)特点:原料由官府调拨,产品不入市场,供皇室使用 缺乏竞争

技术水平高 强制劳动

作用:为细密分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私营手工业:发展原因: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特点:商品投入市场,孕育资本主义萌芽

作用:促进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家庭手工业:特点:自给自足、分散经营、技术落后

影响:稳定小农经济

阻碍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 商业: 原始:物物交换(原始社会分工出现,生产力发展)

商周: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已经产生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私商 金属铸币(金银铜)都会(楚都:郢 齐都:临淄)战国:重农抑商 原因:A生产力水平低

B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C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税收(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稳定社会秩序(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D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通性大的特点与统治者强调中央集权思想矛盾。过程:战国 汉 唐 宋 明清(见必修二)

评价: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后期: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科技、汉字、文学、艺术、史书、思想)a)科技:A 天文:殷商,日食的最早记载

春秋,彗星和哈雷彗星在前613年记载于春秋,最早 战国,《甘石星经》 B 数学:春秋,九九乘法口诀 筹算法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时间:19C70年代 地区:沿海沿江地区

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为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提供了条件 政治

1.第二次鸦片战争

利于列强商品输出,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2.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①根本: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市场原料

②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后,确立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③为摆脱经济危机,转移民众注意力

④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内容

割地: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口: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设厂: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表明日本公开资本输出 影响:(中国)①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②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④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边练新军

⑤双半社会大大加深

(日本)①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原料、资本、市场

②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 思想文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时间:19C60年代 背景:内忧外患

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含义:在维护自己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 代表:冯桂芬

影响:掀起了洋务运动;冲击了传统观念,保守的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

原因: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西方资产积极思想的传入

③洋务运动的弊端使一些人认识到只学技术不够,还应学习西方制度思想,从洋务派中分离出

来。

主张:改良政治,君主立宪制 主张:王郑观应《盛世危言》

评价:①对知识分子把注意力由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立了启蒙作用

②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社会生活

1.生活方式——西化

表现:①服装:西装;②食:西式餐馆;

③娱乐:1872《申报》——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原因:①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影响:物质文化水平提高,改善人民生活,思想观念变化,价值观念变化 局限:变化只局限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地区,内地和农村变化不大 2.教育

起步:洋务运动①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军事人才

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

②创办近代海军

*新旧学堂比较

目的:(新)培养有用人才

(旧)培养封建官僚

内容:(新)西方的格致之学

(旧)儒家的四书五经 作用:(新)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

(旧)成为皇帝奴仆,培养旧官僚 3.交通运输

①1872 上海 轮船招商局——标志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②1881 开平——胥各庄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③1909 京张铁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④1918 航空业起步

⑤1896 “大清邮政局”成立

⑥1920 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⑦1877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丰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第三阶段:1895-1927 阶段特征:整体发展阶段

突出领域:政治

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政府更替:1895-1912 清末

1912-1927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经济

1.民族工业得到长足发展

①19C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热潮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黄金时期

原因:①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

②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③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⑤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⑥实业救国热潮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

命转变以及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条件。2.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政治:全方位波浪式

1.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始

背景: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④(组织)1895年,强学会;

1898年,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宣传维新变法

⑤(时代)民族危机加深

意义:①(思

想)宣传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②(政治)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

③(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力量不强

②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阻挠

③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且皇帝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④袁世凯叛变革命

教训:在双半社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 2.辛亥革命——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背景: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资产阶级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结合——三民主义

占领地区: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特点:①掠夺黄金②屠杀当地居民印第安人等,种族灭绝③占领土地,建立大庄园们进行农 业生产。

荷兰:时间:17C上半叶,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贸易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美洲的贸易。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亚洲:东印度公司 美洲:西印度公司)占领地区: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岛、台湾;

美洲:新阿姆斯特丹,又称新荷兰(今美国纽约)影响:商贸的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的发展;

阿姆斯特丹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拥有西方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17C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的主要金银市场,国际金融中心。英国:手段:海盗掠夺;商业战争(英西英荷英法);商业掠夺(美洲种植园);黑奴贸易。占领地区:美洲:18C早期,北美13块殖民地(后独立为美利坚合众国)18C下半叶,加拿大(英法商业战争后获得),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密西西 比河以东。

亚洲:印度

结果:18C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2.黑奴贸易 时间:16C初——19C中后期

19C中后期停止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输出,不再急需劳动力。②美国内战结束后,废除奴隶制,奴隶贸易失去市场。参与国家:葡萄牙(最早)、西班牙、荷兰、英国(最大)、法国 方式:三角贸易(欧——非——美——欧)影响:(欧洲)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商业的发展;(美洲)补充了劳动力,促进种植园业的发展;(非洲)破坏了社会经济,掠夺劳动力; 文化 1.近代科学

哥白尼:时间:16C 成就:日心说

评价: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为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时间:17C 成就:①1640年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证据; ②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③创制天文望远镜; ④绘制第一副月面图 ⑤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自转、进行和水星的盈亏等现象。

评价:近代科学之父;开创了天文学的新时代;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牛顿:成就: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力学定律)微积分 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评价:①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 的理论基础,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②引发了以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③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2.启蒙运动 时间:

17、18C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本);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反封建意识,带来光明和希望。内容:核心——理性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及宗教思想体系。

性质:资产阶级第二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文艺复兴)发展:兴起于英国,高潮在法国,扩展至欧美,后影响到亚洲。代表:英国:洛克、霍布斯;

法国:孟德斯鸠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主张:三权分立

评价: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伏尔泰:主张:自由平等;法律至上;开明君主制。

评价: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对18C的欧洲产生深远影响“18C是伏尔泰的世 纪”。

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为私有制;推翻暴君,创立民主 共和国。

评价: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德国:康德 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主张: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尊重他人 评价: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他的理性批判精神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 体地位。

以上四人观点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理性;人权;反对君主专制。

侧重:孟德斯鸠侧重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论述; 伏尔泰侧重于论述公民权利; 卢梭侧重论证革命的合理性;

康的侧重从哲学角度论证人文精神。意义:①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度,根据 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具有更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③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三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和扩展

经济:经济上确立工业文明,并扩展到政治思想科技领域 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8C60——19C中(英40年代结束;法美50、60年代结束)

以发明和使用机器为开始,以机器制造业(机器制造机器)发展标志结束。条件:(前提/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有利于社会稳定;(劳动力)圈地运动

时间:15C开始——18C高潮

含义: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圈地养羊 人口和资本的自

原因:手工业发展,羊毛价格上升 由流动 影响:①农民失去土地,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廉

价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促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殖民扩张和掠夺。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

(市场)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 商品需求量 圈地运动使农民成为工人,需要生活用品——国内市场 增长 市场条件是必要条件。

成就:纺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冶金采矿:焦煤炼铁法、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火车、汽轮; 动力:蒸汽动力;

蒸汽机使用的意义:①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③带动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时代。火车使用的意义:①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②加快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 ③有利于社会关系趋于平等。

汽轮使用的意义: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扩展:地域:英——法美(①汽船②机器零件标准化生产)领域:棉纺织——冶铁采矿——交通运输 突出表现在棉纺织、交通运输方面

影响:①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化大生产的飞跃;

②产生现代社会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 ③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⑤城市化进程加快;

⑥推动了列强进一步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扩张第二阶段—市场原料)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得到发展和完善 英:议会改革:时间:1832年

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结果: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意义:①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②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民主得到发展和完善。法:政体变迁和共和制的最终确立(1875)德: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确立 前提:1871年德意志统一

背景:政治上的分裂阻碍经济发展(根本)

资产阶级要求强有力的政权进行对外扩张。

时间:1864——1870 方式:王朝战争——1864 普奥—丹麦 普奥 普法 人物:俾斯麦

影响: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问题;结束封建割据,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保留了专制主义传统。

确立:1871年宪法 内容:(与英国比较)

①德皇有实权:任命帝国首相国会议员;召集解散联邦国会帝国国会;签署和 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实施;有军权,军官由皇帝任命。

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无实权。

②德国首相:由皇帝任命,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由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 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③德国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刑事立法权;联邦议会由各帮代表组

成,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不能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监督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特点: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浓厚。美:南北战争

时间:1861——1865 原因:州权主义根深蒂固;南方蓄奴州发动叛乱。任务:巩固联邦统一。结果:北方胜利

意义:废除黑人奴隶制;肯定联邦法律至上性; 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两党制完善 俄:农奴制改革

时间:1861 原因: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农奴制的落后使沙俄在对外战争中失败(克里木战争)农奴制使社会矛盾激化;

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十二月党人起义,车尔尼)沙皇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内容:解放法令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司法改革地方自治 作用:是俄国迈向近代化的道路。日:明治维新——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背景:幕府统治的危机——政治:幕府体制等级森严; 经济: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对外:闭关锁国; 外国侵略,民族矛盾激化。武装倒幕运动 内容:(政治)颁布宪法;废番置县;四民平等;

(经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文化)文明开化 标志:《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 影响:亚洲第一个立宪制国家,开启了近代化道路;

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具有侵略性; 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

①卢德工人运动:特点:工人自发的捣毁机器厂房 ②三大工人运动:时间:19C30—40年代(法)里昂工人运动 暴力方式

(英)宪章运动 和平方式要求选举权(德)西里西亚工人运动 暴力方式

特点:工人自发的政治斗争

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阶级条件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 特点:有组织的 ① 第一国际 ② 巴黎公社:原因: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卖国,对内镇压。性质:工人阶级政权、无产阶级政权; 内容:见书 失败原因:(根本)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不具备推翻资产阶级的客观条件; 没有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没有得到农民支持,形成工农联盟; 没有乘胜追击。

*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推进国际工人运动有组织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 思想

①自由主义思想(主流)——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②社会主义思想

a空想社会主义 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悲惨,一些思 想家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代表: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内容: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对未来社会提出设想;反对暴力主张改良。b科学社会主义 背景:(经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暴露出来;(阶级)(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理论)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 时间:1848年 标志:《共产党宣言》

内容: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②解释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原则 影响:为国际无产阶级提供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

1999,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东盟 202_,东盟自由贸易区

影响: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

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C亚太经合组织

背景:①20C70—80年代,亚太地区使世界上经济②③经济区域化趋势的推动

建立:①1989,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12国外交和经济部长参加的第一届部长

会议,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②1991,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该组织

特点:相互尊重的平等原则;

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

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合作方式:“APEC方式”松散的,多样的,灵活的,单边与多边相结合 影响: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大大提高

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创造出了一个新模式

D北美自由贸易区

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潮流,使美国再也不能无视世界潮流;

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建立:①1992,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

②1994,该协定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内容:美加墨三国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合作,增加就业机会

影响:①美加墨发挥各自优势,在经济上形成互补

②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③墨西哥民族经济受到冲击

④其他美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 5.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形成:新航路开辟——开始

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20C初)——最终形成二战后出现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发展

20C90年代——加强,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成因: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本

②交通和通讯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瓦解,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提供商品流通的渠道 ⑤国际金融大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⑥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

表现: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日趋成熟)、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投资)

实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新一轮的资本在全球内的扩

影响:(积极)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消极)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②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加 强。

③引发全球生态危机

认识:①尽管全球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③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

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全球化发展不平衡,产生区域集团化;区域集团化使全球化在当前形势下的具体表现,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全球化,同时也阻碍全球化发展(如集团间贸易壁垒等)6.经济格局

二战后,两种经济模式并存且对峙——经济多极化(60.7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

俄罗斯:随着苏联解体,社会性质转变,但经济上仍占有优势

(五大经济体:美日欧中俄)四.国际关系 两极格局的演变

背景: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内容:战后如何处置德国;建立联合国

实质:美苏实力为基础的两分天下,打下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②美苏实力超群

③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 ④国家利益的冲突 过程:(美)杜鲁门主义 时间:1947 实质:公开干涉别国内政

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 时间:1947年提出 1948年大规模实行

目的:稳定西欧资本主义;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特点:运用经济手段,更有隐蔽性

北约

(苏)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1956)

经互会(1949)华约(1955)

发展:美苏争霸

原因:赫鲁晓夫上台,苏联扩张争霸,要与美国平起平坐,调整对外政策

第一阶段:50年代——60年代末

特征:美攻苏守

缓和与紧张并存 表现:(缓和)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核军备竞赛;1962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特征:苏攻美守

缓和

原因:经济危机、越南战争使美国实力下降

世界多极化趋势冲击了美国霸主地位

美国提出尼克松主义:收缩海外力量,与苏联缓和,标志美国政策的转变

在军备竞赛中,美苏差距缩小,苏联甚至稍占优势 表现:1972年 尼克松访苏

1975年 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美加等国首脑在芬兰召开欧安会,签

署了《赫尔辛基宣言》

第三阶段:70年代末——1991年

特征:互有攻守,缓和与紧张并存 表现:(紧张)1979年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0年 美国卡特主义——武力遏制苏联南下

1981年 里根主义——小规模打击第三世界中的亲苏力量

星球大战计划——目的:拖垮苏联经济

(缓和)时间:80年代中期

原因:苏联经济困难,迫使其调整对外政策——收缩;不

干涉东欧;和西方全面和解 表现: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

1987年 美苏《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第四阶段: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冷战两极格局的结束 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出现:20C60 70年代

表现原因:欧共体——欧洲崛起;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崛起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原因:

①民主改革;②国民经济非军事化;③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④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⑤美国的扶植;⑥美国军事订货 *不结盟运动 时间:1961 发起人: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和亚非一些国家的领导人 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暴力 影响:标志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 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物的局面 实质: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

加强:20C90年代

原因: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根本)第三世界在国际中的地位提高 表现:欧盟的建立和扩大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要求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俄罗斯仍保有强大实力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

*多极化趋势与凡—华体系,雅尔塔体系的不同

①渐进的,长期的过度

②和平过渡,没经过世界大战

③五个力量中心故乡竞争、制约、竞争过渡

影响:①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

时间:1950-1953 原因: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国;冷战的产物;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特点: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影响:冷战由欧洲扩展至亚洲;保卫了中国和朝鲜安全 越南战争

时间:1961-1973 原因:越南分裂,美国扶植南越;冷战的产物;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特点:不断升级,规模扩大(战争由扶植傀儡政权到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影响:美国陷入越战泥潭难以自拔,经济实力下降; 引起美国民众反对,反战

和平运动高涨

美国开始实行战略收缩,美苏争霸形式转为苏攻美守的局面 中东战争

时间:1948-1982 五次中东战争

原因:地理位置重要;宗教和民族问题复杂;大国的插手,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1947年联合国巴以分治的决议偏袒以色列;犹太复国运动

影响:阻碍中东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造成灾难 *中东和平进程

1977埃以会议,和平谈判,1978美埃以《戴维营协议》 1982巴解组织提出“以土地换和平”

1993巴以在美国签署《奥斯陆协议》是中东和谈的重大突破 202_联合国,欧美俄退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印巴战争

时间:三次印巴战争1947 1965 1971 原因: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克什米尔的领土归属问题;印度教派和伊斯兰教派的宗教问题;大国插手

影响:使南亚次大陆地区局势紧张 两伊战争

时间:1980-1988 原因:领土争端——阿拉伯河河界的划定;民族矛盾——伊朗的波斯人和伊拉克的阿拉伯人

宗教争端;萨达姆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影响:给两国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海湾战争

原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特点:高科技战争;“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二战后参战国最多的局部战争 伊拉克战争 五.文化

科技:第三次技术革命

时间:20C40 50年代(二战后)

背景:①社会的需要(二战中需新式武器;战后需发展经济)

②科学理论的突破——相对论 ③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④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加强了对这些领域的投入 标志:①原子能技术;②电子计算机技术;③航空航天技术;④生物工程

成就:①原子能技术:1945美国第一颗原子弹;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应用于核电

②电子计算机技术:1946美国第一台计算机;20C60年代互联网问世,90年代普及

③航空航天:1957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了人类首个太空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登月飞船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 奥尔德林登月

④生物工程:20C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

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克隆成功——“多莉”

影响:①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②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推动了世界格局的调整,促进了政治多极化;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现代主义文学

特点:反传统、反理性、强调个人主观感受、手法夸张怪诞

原因: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惊醒,陷入怀疑、迷惘、苦闷 形式: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荒诞 派戏剧、“黑色幽默” 代表:《等待戈多》法国 贝克特 现代美术

代表:毕加索《格尔尼卡》《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特点: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对色彩和视觉深入研究 原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哲学、心理学的影响

现代音乐派别:新古典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序列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空间音乐、机遇音乐、偶然音乐

第三篇:先秦历史

先秦历史

古人类

距今最早约一百七十万年前元谋人

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前 蓝田人 距今68到70万年前北京人母系氏族

晚期距今3万年前山顶洞人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2_年,禹建立夏朝 禹死启继,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

了禅让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国家)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奴隶制达到鼎盛

兵灭夏朝,建立商朝五谷在商朝时期均已种植

青铜为主要部门,但多供于贵族使用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分赐

给诸侯臣下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想周王交纳一定

贡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分封制:是西周纷分封诸侯的制度纣 立西周,定都镐京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

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

王室.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

大了西周的疆土

771年西周灭亡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

重要原因:王室衰微,国立贫

直接原因:公元前771年,犬

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

(1)作物品种:“五谷”在商潮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

①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施肥:已懂得施用粪便、草木灰和绿肥等 奴 隶 会

(3)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牧畜业:饲养的家畜很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手工业

(1)青铜铸造: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①商朝:青铜铸造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时永使用

②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玉器加工: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有大量出土

(3)陶瓷业:商周遗址出现原始陶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4)漆器制造: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诸侯争霸

(1)背景: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

(2)表现

①齐桓公称霸: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以“尊王攘夷”号令诸侯,葵丘会盟确立霸王地位 ②晋楚争霸: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世纪初,楚庄王称霸中原 ③吴越争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在南方称霸的两个霸主战国兼并战争

(1)背景: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大权.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

雄争霸的格局

(2)表现

①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双方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大为削弱

②秦赵交战: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 杀伤最多的一

次战役民族融合(1)途径: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2)表现:北方的匈奴、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等民族与中原的华夏族逐步融合(3)影响: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

(2)牛耕: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

次革命

(3)水利事业

①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

②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淮水修建芍陂

③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水工郑国在秦修建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

2手工业

(1)冶铁业有划时代的发展,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2)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的创造,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3)漆工业有新成就,战国出现夹纻技术

(4)煮盐业 酿酒业有较大发展,已能用曲造酒

(5)出现了关于手工业的专著《考工记》

3商业和城市

(1)商业发达,在中原市场可以买到各地的特产

(2)城市繁华,主要有齐国临淄 赵国的邯郸 楚国的郢等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1春秋税制改革

(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大量私田出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并采用

地租剥削方式

(2)内容

①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税

②鲁国的“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

(3)影响:促使土地由国有转为私有战国政治变法

(1)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之间的矛盾加深

(2)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事件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4)作用:变法运动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过确立起来

3商鞅变法

(1)内容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令法”,统一度量衡

③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

(2)影响

①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③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统治有消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百家思想

(1)儒家

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

②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③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具有唯物思想

(2)道家

①老子: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

②庄子: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

现象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4)法家: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主张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主张“以

法为本”“法不阿贵”,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文学艺术

(1)《诗经》: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分为风、牙、颂三个部分

(2)“楚辞”: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离骚》

(3)散文:孟子的文章以辩论见长;庄子的散文名篇有《秋水》、《逍遥游》等

(4)绘画

①绘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②我过现存最古老的帛画是在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 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

(5)音乐:湖北随州出土的全套青铜变种说明了当时音乐的发展

3科学技术

(1)天文

①世界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出自《春秋》

②春秋时,我国历法已基本确立十九年七润的原则

③战国时,出现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墨经》里面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的记载,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

光学八条”

(3)医学: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是扁鹊,被后代医学家奉为“脉学之宗”。主要成就是

切脉,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发

第四篇:先秦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

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9、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1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19、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20、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21、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

大雅云汉》

译: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2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2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4、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25、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钕,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6、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

27、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大序》

译: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28、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卫风”氓》 【周易】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辞上传•乾卦》

2、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智》。《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君子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么入世要么出世,要么沉默要么发言。两个人心齐志一,就像利刃可斩断金属;心齐志一的言论,它的气味就像兰花一样芳香。

4、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下》

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所以,就能使本人身体安宁,国家也得以保全了。

5、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象》看见善行就效法,有了过错就坚决改正。

6、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7、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传》

8、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周易.系辞下》

9、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系辞下传》

1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易经》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易经》

1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13、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尚书】(书经)

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3、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4、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5、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6、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左传】

1、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不义必自毙。

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欲加之罪,何患辞。

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6、不去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7、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0、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1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国语】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轻则寡谋,骄则无礼。【战国策】

1、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2、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秦策)

3、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5、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国策•齐策)

6、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8、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五》

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0、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老子】

1、曲则全,枉则直。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5、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

1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论语】

1、言必信,行必果,果必信。(论语•子路)

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0、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27、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6、君子务本。(学而)

2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28、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3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3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3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3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34、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35、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36、君子周急不继富。

3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9、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4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4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45、见义不为,无勇也。

46、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47、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4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49、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51、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52、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5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5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55、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5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57、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则止。”(《论语•季氏将伐颛臾》04年高考湖南卷)

5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03年高考)

5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6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6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6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6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6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5、未知生,焉知死?

6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7、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68、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6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7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72、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74、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7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76、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77、礼之用,和为贵。

78、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7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80、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8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82、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83、名不正,则言不顺。【礼记】

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6、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8、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9、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10、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1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12、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1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14、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15、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16、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礼记•中庸》

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

1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1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旨:味美。

1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第一章》 20、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礼记•中庸第六章》

2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第二十章》

2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第二十二章》

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竭尽他的天性;能竭尽他的天性,就能竭尽人们的人性;能竭尽人们的人性,就能竭尽万物的物性;能竭尽万物的物性,就可以助天地的化育;可以助天地的化育,就可以和天地并列为三了呀。

2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24、放之四海而皆准。

25、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

26、苛政猛于虎。

27、皇皇不可终日。《礼记•表记》

2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礼记•大学》

2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30、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31、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

32、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孟子】

1、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6、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7、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1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9、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0、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孙丑上)

2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2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24、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25、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26、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27、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8、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庄子】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2、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4、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7、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8、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9、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10、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外篇•秋水》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12、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1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荀子】

1、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9、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王制》

10、流言止于智者。

11、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1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1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韩非子】

1、远水不救近火。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4、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韩非子•大体》

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6、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7、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8、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吕氏春秋】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2、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管子】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修权》

3、知子莫若父。《管子•大匡》

4、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5、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6、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孙子】

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孙子兵法•九地)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4、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先秦其他】

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3、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商君书•更法》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6、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无以正曲直。(淮南子)

7、良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家经)

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楚辞】

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

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6、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

7、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9、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也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第五篇:先秦儒道比较

先秦儒道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两大主流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其代表人物是老子。

儒家重视道德、礼教和仁义,并要求“尽善尽美”,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深远而深刻的影响。比如重视道德礼教,启示我们以人为本,顾全大局,对于培养我们的集体荣誉感有积极的作用。“尽善尽美”,启示我们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严要求自身,以求精益求精,注重形式与艺术的结合,不顾此失彼。道家强调的是“自然”,认为一切都应该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完成,这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我们要注重文学艺术创作的纯粹性,要在自然的状态下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情,抒发自己内心最原始的感情。在其他方面,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这也对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启示。同时“德治”也告诉我们,我们的政治要以人为本,做到民主社会。

道家更多注重“自然”,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的理论主题可以说是唤醒人对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人的自然处境的自觉,呼唤人归向自己的真正的根源,归向自然。这也对于我们如今环境破坏很严重的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道家思想中关于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整体观念,“知常曰明”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意识,“知和曰常”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崇尚和谐思想,以及“知止不殆”、“知足不辱”的适度观念等,深刻地启发着我们当今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由此可看出,发掘道家哲学思想文化渗透于现实生活各个领域积极的社会价值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对于后世的我们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给我们今天很多东西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研究,能够将儒道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然,任何思想都有他的局限性,儒道两家的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在道家思想中,庄子的“坐忘”境界有其消极意义。庄子要求人应该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的境界,做到“坐忘”。这与当代所提昌的“知识就是力量”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也具有消极的影响.简言之,道家的无为思想对应现在的物质社会不是格格不入。所以对待先秦儒道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先秦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