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编辑:水墨画意 识别码:16-659952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7 15:49: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构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

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学结构序列上,主要体现在: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过程。

1.创设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环境

(1)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更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2)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力系统。教学的每一个策略,首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①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从而使智能得到发展。②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设置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3)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①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去交流。②还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欢迎学生争辩,欢迎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③指导学生探索方法。

2.实施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要素

(1)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治理河水污染,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河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每个区域污染的程度是否相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沿岸的居民、工厂、单位持什么态度?本地的气候条件对水污染有何影响,水体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2)探索研讨。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亲身实践调研)、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时完成等。按照计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对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3)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例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知道水污染处理可以采用化学处理、物理处理、生物处理,还有节约用水减少排污量、调整工业布局、改革产品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3.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施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①要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②要有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③要有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研究性学习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地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必须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

也谈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的构建

邵明灿

内容提要:

一、建构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遵循的原则:自主和兴趣性原则、交流互动原则、定序控制原则、协同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①准备;②调研激疑,确立研究课题;③研究学习,展示成果;④完成性评价。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原则;模式构建

布鲁纳认为学习应当让学生成为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探索者,“无论在哪里,在知识的最前哨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部相同。一位科学家在他的书桌上或实验里所做的,一位文学评论家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所做的,正象从事类似活动而要想获得理解的任何他人所做的一样,都属于同一类活动,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而不在性质。”因而“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①据此,他提出了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的发现学习过程。斯宾塞也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②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知行结合。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它正适应了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目前,构建合理实用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建构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自主和兴趣性原则:“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观念(包括心理情绪)向对象物的投射,对象物的信号反馈又被主体接收的过程。”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观念投射到课文文本信息中,文本信息内容被学生接收。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对未知的欲求会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正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的关键所在。解决这些矛盾也正是学生自主性研究学习所完成的目标。要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得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研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④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果研究中的成果出现后又被肯定,那么他的研究兴趣也会更加浓厚,从而又激发他去进一步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在整个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激收兴趣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工合作。学生个体所掌 1

握的知识不同,研究能力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在兴趣的产生和研究问题上都主要由个体的特点来决定,教师只能是指导的组织者,因而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性。

2、交流互动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应是一系列的活动组成,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完成各种信息的交流,在活动交往中相互作用,教学互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未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矛盾冲突下产生的,而且每个人因个体差异又产生不同的冲突,这样就会有众多的问题出现在师生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与资料之间的交流则会很便捷的解决很多问题,同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通过活动建构起学生认识的图式,它是一种对平衡态的远离,系统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新的平衡态,因而在师生的交流中,教师应尽可能从更多角度去思考统筹,提出有典型性的问题与学生交流,从而激发对学习内容的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断建构新的平衡态。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师生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互动的局面,使得课堂呈现多元化活动状态。

3、定序控制原则:构建研究学习目标应是一个有序的控制系统。初步深入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呈盲目无序状态,既不知道研究的方法,也不懂得查找收集资料的门路,更不懂得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求新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同时,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是建立在教材系统上的,而且能力目标的达成也是一个系统的有序发展过程。正所谓“为学有本末先后,其进有序,不容躐等。”⑥教材中又因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它是由众多的文本信息组合而成,这些文本信息之间又存在着各种相同的联系,我们就可依据这些联系点又可组合成新的研究性学习文本子系统。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也要列出训练的序列来。在学习中,教师还要通过学生研究,学习的信息反馈来不断指导较正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达到系统内的定序控制,使得研究性学习的“自组织”程度愈来愈高,从而进化发展。

4、协同性原则;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运动状态由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和子系统间关联引起的协同运动所决定。当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能量小于子系统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形成不了一种整体的规律运动的特征,系统便处于无序状态。当子系统之间关联能量大于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便受到束缚,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要服从由关联形成的协同运动,于是运动便显出有序的特征。⑦在一个班的研究性学习系统中,个人的研究性学习应是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其间因为教师的控制,个人之间的关联能量得到增长,个人服从了速成整个研究学习过程才显现出有序的特征。学生个体的知识占有量不同,资料来源的渠道不同,个人的能力高低不同,个人的世界观,思想意识也不相同,因而为了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或是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就更需要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大的课题研究,而不仅

仅局限于小问题的解决。同时小问题的研究也是协同于大问题的研究,这样,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就会具有更高的效率。从而做到在有限的时间中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

5、开放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必须让学生大量收集、占有资料,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更新,信息网络的开通更方便了学生对资料的收集。但是某一个学生又可能在短时间内拥有更多的资料。因而,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应让学生多渠道 进行,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学生拥有的资料是五花八门的,观点说法也就呈众说纷纭的状态,学生思想也就随自己阅读内容的不同而成为多元化状态。因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呜,不能轻易封杀一个观点,只要学生言出成理即行。只有这样,活动中才会因各种观点的矛盾冲突而激发出更多的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各个五一节和内容都应是开放性的,课堂的活动形式也更应具开放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准备:第一步,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和学习能力目标等把相关的教材内容重新组合,从而使学习目标明确,研究方向性明确易找。第二步,学生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梳理课文内容。第三步,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写出课文评析。这一步中教师可根据目标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评析的方向和角度。第四步,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含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评论等),并且要注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制作卡片等。

2、调研激疑,确立研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归纳收集的资料、卡片、笔记等,然后罗列出各种问题,如不同资料观点的矛盾性,学生对各种评论弄不清的疑虑问题。当然,这些要注意从文本本身出发去引导。有了归纳,然后激发组织讨论争辨,理出争论不下的问题,此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有关文本研究的问题,与学生一道共同确立有关文本研究的课题。

3、研究学习,展示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查阅相关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反复思考,讨论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较鉴别,尽可能多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学生在进一步充分争辨的基础上写出分析报告,文学评论或是小论文等。然后全班组织交流,并进行论文答辩式的活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探究,扩大个人成果的影响。

4、完成性评价,教师将学生成果收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同时也可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设计的练习题,用以进一步巩固成果和检查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一信息的反馈也是为了对下一次研究性学习进一步的指导控制。以期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应是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几乎就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整个课堂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学生通过活动相互促进相互增长,实现课堂学习的人格平等教学相长。

主要参考资料:

①转引自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②《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鲁枢元,钱谷融主编《文学心理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④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⑤⑦参见德国韦德、里哈格合著的《定量社会学的模型》

⑥陆九渊《与詹子南》

另: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

李天松《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原载于《语文学习》2001年7-8期

第三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

研究性教学模式运用的探讨

摘要: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而目前高校教学中尚存在诸多与这一任务相违背的现象。本文针对这些弊端,论证了研究性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高校应充分利用其特点和优势,推进研究性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教学模式 创新

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接受传统教育的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处理问题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够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在此形势下,各大高校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现行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

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感”一直是我国各级教师奉行的教师准则。学生是以被动接受教师所授知识作为自己全部的学习任务。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所存在的种种弊端。

(一)学生主体难体现

我们极力倡导教育领域的“以生为本”,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此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高校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并不鲜见。面对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很多学生选择了沉歇,师生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教学、科研两分开

教学和科研同为大学的两大功能,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使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的棋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把科研活动转变成一种学习的模式。在现今我国的非研究大学中,尤其是在本科教育阶段,科研和教学脱离现象普遏存在,高校教学出现了所谓的“科研漂移”。

(三)教学知识满堂灌

现今的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采取填鸭式灌输知识。学生只需要记得老师课堂内容,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反应,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课件的演示活动。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重结果而轻过程

大学里学分的获得以考试成绩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考量,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也以成绩为准,只要最终考试过关,教学过程如何,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显得无 足轻重。这导致了学生只重结果,不重视过程。

针对高校里的教学的弊端,国际上众多高校提出了研究性教学来改变这些不良症状。近年来, 研究型教学也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重视, 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指出“积极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 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教学的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由于研究性教学更注重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发展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所以它是一种现代型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教学模式都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师生组合。研究性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乃是一种师生合作性的教学。师生之间彼此信任、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把各自的思想、情感都真诚地投入到问题情景的创设、解答、再创设的教学过程之中,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着“问题意识”的“研究性”的教学。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不仅要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不只是教学活动的被动受体,还应该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

在高等院校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在教学模式方面需要首先解决三个问题,分别是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也是研究性教学体系架构中最关键、核心的环节。通过对这三个核心环节进行充分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合理解决思路,可以为各高等院校建立独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为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落实研究性教学模式奠定理 论基础,提供指导思想。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不仅要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为基础,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使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该理念是教育思想、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的集合体,其理论基石是建构主义(建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外塑的结果。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提出:认知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高等学校教学的核心必须从对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逐步转变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上来。

三、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一)转变教师传统观念,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

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效果。研究性教学这一理念的出现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在关注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不应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应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展。其次是教师角色的改变。研究性教学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应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占完全主导的权威地位。因此,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评价者。三是师生关系的更新。应改变传统的“唯师是从”的师生观,提倡唯创新、唯事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善用教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现代社会最大特点是变化,知识进步日新月异。作为指导导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那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对人才提出的新挑战,导师除了教给研究生必要知识外,更应培养研究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兴趣,使其将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自行继续吸收新知识,不断自我充实。在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开始学生很可能会由于不熟悉新的教学模式而不知如何参加到活动中来,或者有些学生由于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进行教师设置的课堂活动,表现出焦虑、烦躁、逆反甚至拒绝参加课堂活动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帮助学生。实践表明学生愿意进行小组活动,并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进而参与到研究中来。教师也应尽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电影、歌曲与某些主题或话题相关的图片等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在选择学习素材的时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周围的社区生活。从始至终,指导教师似乎都象一个“局外人”在欣赏着自己学生的成长,他们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更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而已。

(三)校企联合,创设真实的科研情境

研究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处理学习内容,而是提倡把学习置于真实、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使学习者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因此,为了有效地在教育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提高研究生质量,学校必须积极探索建立校企联合、资源共享、产学结合、校企双赢的运行机制,创设真实的科研情境。

(四)以研究为基础展开教学

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发达国家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科研本身是一个效率很高和非常有力的教学形式,如果科研也成为一种学习的模式,它就能成为密切融合教学和学习的整合工具。教师一方面通过科研实践,扩大知识面,提高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增强研究性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将最新科研成果引人教学,促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的发生过程,使教学活动沿着科学化的轨道进行。为此,高校的教学重点应从过去的传授知识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墓础的教学上来。教师需将研究的理念贯彻到高校的教学中,促使学生运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总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怎样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

四、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必要保障

(一)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必然需要相应的人、财、物的支持。学校需在工作量计算、教师的岗位与任务考核等方面为支持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保证。为保证研究型教学的有效进行, 学校应建立易于获取的多样开放的资源系统, 包括图书馆、网络、文献、国际期刊、学术会议等形式。此外, 加强对学生科研的训练、指导, 提供 广泛的研究机会, 也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条件。

(二)改变评价、考试制度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容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等多重功能,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学评价大致可分为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虽然这三种评价各有优劣,但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人们日益重视评价的改进与调节功能,他们认为教学评价应由原来单一性的知识、技能能力侧评转向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性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侧评,应突出对学生既有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加工、组合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的评价,从而致力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或“形

成”。因此,应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只重分数和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将教师和学生从唯成绩论的怪圈中拉出来。另一方面还要革新评价的尺度和考试方法,以有没有创新作为标准,给学生创设自由驰骋的空间,特别要抛弃那些不能有点滴挪移的所谓“标准”答案,细心观察学生在研究性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闪光点”,对学生创新思维给予鼓励,并通过组织鉴定、交流和评价,使学生在每一次的研究探讨过程中,都有成功的愉悦和继续探索的信心。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对教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属教学过程的评价。就研究性教学和学习而言,更倾向于运用形成性评价。

(三)加强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研究型教学打破了开发课程的常识, 用研究的理念、研究的方式开发课程、生成课程, 充分挖掘显在的和潜在的课程资源, 建立课程间的网状联系。在课程实施中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调整教学结构, 优化教学环节, 以问题组织教学, 综合运用启发、引导、讨论、练习、实践等方式, 鼓励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前人的工作加以改进或创新。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向学习型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学习目标构建与创新的重点内容。研究性教学就更加彰显出其生命力: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入认识;有利于学习科学的研究、对未来领域的探索。研究性教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和重视。研究性教学究竟是作为一种指导高校教学的教学理念.还是一种介乎理论和实践之中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然没有定论,但研究性教学所倡导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实行教学、科研和学习的有机结合的理念,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必将有利于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

五、参考文献

[1] 张丽.教学研究型高校的研究型教学实施探讨[J].科技信息.2009(29)

[2] 白福臣,尹萌.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推广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6)

[3] 崔新霞.浅析研究性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06)[4] 辛志成.试论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2)[5] 曹娟.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06)[6] 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7(02)[7] 龙跃君.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06)

[8] 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

第四篇: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简介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简介

缪礼华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讲授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今天的形势。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增添了研究性学习,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也预示了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众所周知,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以单纯地传授历史知识为目的,辅之以思想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变学生单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各方面(包括电脑网络)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阶段性学习为向社会学习、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即每学期或每学年开设2——3次研究性学习课,变原来的全封闭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一、研究课的类型

1、规定型研究课

所谓规定性研究课,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用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学习的成果。我们首先从改革考试题型的方式入手。在学生学习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后,我们就在期中考试出了一道分值为35分的小论文题。题目如下: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政府的统治垮台。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国民党内有人说:“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蒋介石在退守台湾后曾发出感慨:“此次失败,并非是被共匪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自己。”请你结合史实谈谈:国民党失败的原因。(题目自拟)

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语句流畅,字数不少于500字。

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不少学生的论文题目新颖,立论正确,说理透彻,其写作水平比预计的要高。这次考试中较好的小论文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自毁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对手只有一个,就是自己》等。

虽说这种规定性的开放,是有条件的,有很大的局限性,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研究性学习,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发现了学生开放式思维的火花和闪光点。备课组教师深受启发和鼓舞,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第二种做法。

2、主题型研究课

主题型研究课,是在规定性研究课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提高。我们具体做法是只规定主题,如辛亥革命、西安事变、戊戌变法等,不规定题目。由学生自主命题、自行查找资料,获取有关信息,自主撰写论文。例如新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第四章要求:“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我们根据教材要求,在学生学完该章节以后,在全面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即主题),从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影响、教训、评价等各个侧面选题,写出有关辛亥革命方面的历史小论文。

这种做法比第一种做法有较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量其所长,自由发挥。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们从数十篇学生习作中选出5篇,装订成册,在学生中交流,并投寄全国唯一面向高中学生的历史方面杂志《历史学习》。该杂志在2001年第3期《史学新苗》栏目发表

了我校学生两篇习作——《小议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浅论辛亥革命的“妥协”》,师生倍受鼓舞,写作历史小论文的热情高涨。此后两个月时间我校又有《海棠叶的变迁》等六篇学生论文在《历史学习》和《中学历史教学》上发表。

3、自主型研究课

第三种教学方法是指在高一教完《中国近代现代史》数章或一册以后,先由教师拟定一些典型的,具有示范性的小论文题目,作典型引路。然后再从选题、立论、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学生以自身感受和自己特长为基础,不受任何束缚,自行研究。他们可以充分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自己的观点,精心准备,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两星期或更长时间)独立完成,也可由3至5名学生自愿组织起写作小组,自拟题目,协作完成。学生有更大的活动余地。

自主型研究课的特点在于学生之间还可以互教互学,即把教师的一部分工作交给学生,当单个学生或学生写作小组历史小论文完成以后,由教师修改点评,变成学生间互相修改、点评论文,再由学生中推选若干人组成评选小组点评,择其中优秀论文装订成册,交流,还可进行“论文发布会”,让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经受锻炼,培养能力,增长才干。有时学生的点评也能慧眼独具,有说服力,使被点评的文章作者口服心服,从中受到教益。学生点评文章的能力和水平别具一格,不一定比任课教师差。

这种做法开放得比较“彻底”,学生思维不受任何束缚,可以充分体现他们学习的效果和心得,展示自己的才华。从笔者手边现有的学生习作来看,有些文章的立论和观点,已经超出了现行教科书的某些观点和论断,而且言之有理。例如论述祖国疆域变化的《海棠叶的变迁》,重新评价中法战争的文章,《<中法新约>是清政府外交上的胜利》、《将革命进行到底——农夫和蛇的启迪》、《抗美援朝之我见》、《空前的浩劫——“文革”》,上述习作,用高一学生现有的水平来衡量,不失为上乘之作,难能可贵。

二、研究课的教法

研究课与传统的教法比较最大的特点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具体做法有:

1、熟悉教材

这里的熟悉教材有二层含义,即学生要学会现行的教材,教师更要熟悉教材,对重要的历史事件,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讲清、讲深、讲透;学生要牢牢掌握。如讲授辛亥革命这一章节时,应要求学生对有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性质、评价要熟练地掌握,这些是研究课的基础。如果师生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知半解,研究课是无法进行的。

2、介绍观点

如果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研究性探索的话,教师应该根据当前历史界的动态尽可能多地介绍一些不同的,有争议的观点,以供学生研究参考。例如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有认为是进步性的(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有认为是侵略性的(掠夺性的殖民战争);有认为正义性战争为主;有认为侵略性战争为主;还有人认为好坏参半,凡此种种,教师即可引用教材观点(传统观点,大多数认同观点),也可阐明自己的观点,尤其教师表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是比较欢迎的。在介绍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已见,确定自己的观点,最佳状态是学生有自己的独创之处,超出老师介绍的观点。

3、查找资料

当观点(或主题)确定以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要查找有关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

行查找。教师可以提供方便。所谓资料不仅是文字资料,还有音像、图片等。特别是通过网络查找有关信息资料。在查找资料时教师要进行指导,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4、撰写论文

当观点(主题)确定以后,又有充分和必要的资料、信息,最后一步工作是撰写历史小论文,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和研究课成果的体现。关于历史小论文的撰写,要抓好命题,结构(论据的选用和顺序)、修改等几个重要环节。

三、研究性的考评

研究课的考评,主要是对学生所写历史小论文的考评来进行的。考评的方法有:学生自评,即历史论文的再修改;学生互评,即以小组讨论进行;或教师点评。这三种考评方法各有利弊,可以有机结合,以其中一种方式为主,交叉、交替进行以求实效。考评标准分:合格,要求是论文观点正确无明显科学性错误,说理清楚,文字通顺。良好就是观点明确,有感染力,略有文采;如文章立意新颖,有独特见解,有创新意识,则可评为优秀,被报刊录用者更应评为优秀。

四、几点体会

研究性学习,仅仅是开始,但无疑地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方向。目前条件下,也不允许每一节课都上成研究课。教师只要选用得当,是行之有效的。首先,调动了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写作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主体性的体现。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趣激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通过教师评点论文,举办小型论文发布会,优秀论文装订成册年级组内交流等形式,树立典型,被作为讲评、交流的文章作者深受鼓舞,从而产生了学习和写作历史论文的兴趣,其它同学受其影响,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愈来愈高。第三,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终身学习是有帮助的。当然,学生通过实践,提高了写作论文和修改论文的技巧,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是有益的。

研究性学习还仅仅是尝试,虽然其优势性不容置疑,但毕竟还不很成熟,很不完善,有待不断充实提高。敬请专家、同行指正。

第五篇:构建252自主学习模式定稿

《构建252自主学习模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解说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多年以来,在沙洋县教研室的悉心指导下,李市中学通过加强学科建设,着力培养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锐意打造新型的教师。

特别是2012年开始,我们怀着期待,掀起了一场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在县局直接领导下,在教研室的专业引领下,我校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探索,确立了“252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李市中学数学学科组一路走来,解决困惑与矛盾,战胜坎坷与艰辛,脱颖而出,成为我校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图片一学校图片、二数学组及荣誉图片)

当今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建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的“252自主学习”课堂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课堂优化。(图片三课堂图全景片)

首先是课前有“二备”:一备教案,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说课议课,一课一议,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学重点、难点,设计课堂结构和教学流程。

二备学生,分析学情,研究导纲,设计练习,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标和载体.(图片四)

其次是呈现在课堂上的“五学”:

1.自主学习。发放导纲,预习,做一做。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议一议。3.引导学习。教师点拨、诱思,点一点。4.应用学习。课堂练习,迁移,练一练。5.总结学习。课堂点评,纠错,评一评。(图片五)第三是课后“二反馈”:学情反馈。检测学情,及时巩固、强化学习效果。教情反馈。反思教学得失,研究教学方法,促进课改落实和持续深入。(图片六)

在这一框架中,以“二备”为基础,以“五学”为核心,以“二反馈”为促进。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践者,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课改成功的关键。通过开展各种理论学习和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挖掘教育功能,交流教改心得,探讨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打造出了一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数学教师队伍。我校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锻造教师团队,提升课改的支撑力(图片七数学组队伍)

1.贯彻课改理念,掌握课改精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推进课改,理念先行。我校在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县局工会陈联富主席、原县教研室李启嘉主任、龚金喜书记等领导先后到我校实际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工作。2012年10月学校分四批,共选派教师200多人次,北上杜郎口,南赴荆州等地学习观摩,还选派多人参加国培置换学习,开阔了教师视野,增强了课改意识。(图片八)

2.健全三大机制,建设三支队伍

三大机制是(1)长效人才培养机制;(2)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3)专业成长引领机制。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李市中学数学组历来注重教师梯队建设,着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大力实施“青蓝工程”,采取师徒结对的形式,以传、帮、带、对青年教师加以指导、培养,通过听课、评课、示范等多种形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全组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每位教师每学期要研究一套资料、上好一节汇报课,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同时,每位教师都是能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服务课堂,服务学生。

我校数学组一批批教师茁壮成长、脱颖而出,如沙洋县数学首席教师—喻礼珍,荆门市数学优质课评委库成员--董振华,荆门市数学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唐敏等等。(图片九)

3.坚持专业引领,助推教学改革

专业引领是有效推进课改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主要通过:(1)专家级讲座。2012年以来,通过特级教师讲学、协作体活动和县教研室教学视导等,引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让老师们轻松地取到了真经,保障了我校课改的顺利进行。

(2)本校名师引领。我校的县数学首席教师喻礼珍、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创建了喻礼珍工作室。如今的工作室已成为我校数学教师疑难杂症会诊、交流教学心得、互相提携成长的重要平台。

二、变革教研方式,提升课改保障力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源泉。

1、将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的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切实做到务实求真

学校以教研组为龙头,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定目标,使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2、设置晒课平台,切实做到典型示范

我校精心组织的每年两次的全校性晒课活动,通过以晒促练,以晒促学,学校上下人人参与,形成了课改热、课改潮,让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三、强化课改的常态意识,提升课改的推动力

1、建立小组学习机制,让自主合作学习成为常态。以导纲为指向,学习小组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让每次学习过程成为探究的过程。

2、改变学生依赖心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自己能做的事,不能依靠别人一定要自己做; 自己不会的事要尝试做,合作做,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真主人。

3、改变教与学的状态,变牵着走为并行走。

学生原来是在座位上仰望老师,现在老师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参与者、诱导者,让每个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4、激活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通过“五学”,学生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探究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让每次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5、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将课堂交给学生。

6、强化评价机制,激发学生求知欲。

将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凸现学生的闪光点,生长点,让每次评价焕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各位领导,老师们,春风得意马蹄疾,精耕课改遍地花。我们将高擎课改的大旗,不断拼搏进取、开拓创新,铸造李市中学数学教学的新辉煌。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