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学习名校名师的感受
编辑:烟雨迷离 识别码:16-86189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6 00:31: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学习名校名师的感受

学习名校名师的感受

经过对现行教学的彷徨期后,在网络上阅读过许多的相关文章,我终于得到了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成绩,那就要比其它人更加应试!

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无不折射出应试教育的强大的影子。最近被衡水中学的作息时间表吸引,它的成功吸引力之处就是骄人的高考成绩,从而让我们关注。

再看一看自己身边的名师,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这种无私奉献表现在他们所担任的班主任工作上,从早到晚,一直如此执行,关注学生,守着学生,强迫学生进行一种学习的状态中。其它班主任只是应付着一些日常工作时,他们主动地给学生布置比其它班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做到别人有他更加有,别人无时而我有的这种精神状态。比如上午七点半上课,他要求学生七点二十进教室读书,中午二点半上课,他要求二点进入教室读书,晚上六点半上课,他要求六点二十进入教室。在作息时间上,总是比学校的早一点,比其它班快进一步;并且他要学生到的同时,他自己也会以身作则。体育节时,大家在操场上,他要求没有项目的同学进入班上学习,不管年级管理者的批评,其实年级领导看到肯定会十分高兴的。周六下午晚上休息,他会要求没有回家的同学到教室自习,他自己也会过来陪同。这种无私奉献,学生虽然有怨言,也会被吞进肚子中去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成绩提高的最好的体现!

我不是名师,我不敢实行他们这种制度,因为我没有他们这种彻底的无私奉献。我并不一个以校为家的人,我还有自己的小家。当看到名师时,我除了敬佩,还是敬佩!因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有效的管理办法,学生的成绩提高才是最有效的管理。

名师出成绩了,那么我该怎么办?如何在名师辈出的学校获得好的成绩?这就是我思考的一件事!

那就是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大的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成绩!这要求学生懂得,如果学生不能体谅,那么也是一句空话。那就要实行名师占时间,强行占有学习时间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成绩!

如果我不是名师的老师也来占时间,抢时间,最怕的人就是名师了。他们又将思考更加有效的方法来保住名师的名声。

我时常在想,名师天天如此,累不累?我看到都累。或许是我个人的想法。因为名师已经把工作当作十分有意义的任务。我可能是以小人之心而度君子之腹。

名师的出现,他是研究透了应试教育的精神。要想出成绩,多化一点时间与学生在一起,学生多占用时间在此科上,成绩自然而然会提高的。这是我屡试屡爽的最简单的方法!这不需要你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只有我们肯化时间在学生方面就行!

202_年3月14日,九山初中一行17人赴xx二中观摩学习,我有幸身在其中,深感荣幸。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

一、名校并不一定是现代、豪华建筑的代名词。走进xx二中校园,映入眼帘的楼群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豪华,走进教室,内部装饰也不现代(没有重新装修)。但是整个楼群布局非常大气,教室内的教学设施比较完备。有一个细节:每个教室内挂着一支教鞭!这也许给追求现代教育的一些教育者一定的启示。

二、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多彩。每一座楼都有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名字(海纳楼、笃行楼、敏学楼、唯真楼、启智楼),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个彰显班级特色的班名(宏志八班、问鼎二班、追梦五班„„),学校的宣传橱窗内,各班走廊的展示墙,教室内的黑板旁,讲台边,书架上,学生们的书籍、笔记本的扉页上,甚至在洗手间里„处处都有励志的话语,处处都有教育的体现,处处都在彰显学校的文化!每个班级外的班级文化长廊都是由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制作而成的,内容丰富,富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风貌和特色。教室内的班级文化同样精彩纷呈,角角落落都有励志格言、班级宣言以及学校、学部、级部、班级的活动材料。这与有些学校为保持教室内的整齐划一不让随便张贴东西形成鲜明对比。

三、成型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实用的师生共用学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271”高效课堂的内涵

(1)学习内容方面:20%的知识——自学能会,7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

(2)学生组成方面: 20%学生—特优生,70%学生—优秀学生,10%学生—待优生,(3)271课堂模式的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

20%(约10分钟)—教师指导、点拨、答疑 ;70%(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10%(约5分钟)—学生自结、巩固、检测

(4)“271”高效课堂的五个基本步骤:预习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在xx二中271的高效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策划人、导演,总之课堂完全的交给了学生。在这种课堂中师生情感交融、共同创造、共同提升,教学相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学习成为享受,快乐写在脸上,学习效益当然大幅提高。xx二中的师生共用学案(预习学案、课堂学案、检测学案)也是非常实用的,并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学校经济基础上的强力推进,需要全体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钻研教材、不断总结的耐心。否则,课堂不敢成为开放的课堂。我认为要想成型至少需要3年。

四、精细管理。有几个细节:学校办公室外张贴着“今日值班安排”,从带班领导到值班水电工都在“今日值班安排”上,这样,有何事就可直接与这些人联系,便少了很多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学校的塑胶篮球场地外贴有“塑a胶篮球场地使用规定”,厕所内张贴“厕所使用规定”。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学校管理之精细。

xx之行,开阔眼界,然何时始于足下?必须从我们的教学实际

出发,针对学生实际,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计划。先转变观念,再付诸于行动;先学形式,再加内容;加强学生、老师的情感教育,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细化管理,持之以恒,才能打造出我们九山初中自己的高效课堂,才能打造出我们自己的九山初中!

第二篇:学习名师,感受名师魅力

学习名师,感受名师魅力

名师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方法新颖,风格独特,他们或返璞归真,或激情满怀,或智慧盈润,或匠心独具„„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当然这需要我们去欣赏,去领悟,更需要我们耐心学习,刻苦钻研,这是一个美丽的过程。

一、积累,探究知识背后深藏的奥秘

学习名师,感觉他们善于积累,从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到学习研究专业知识再到课堂教学艺术;从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到智慧课堂再到生命课堂;从关注考试成绩到关注学生成长再到学科使命。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总在从“课堂-读书-思索-实践-创新” 中不断地探索教学的真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于每一堂课都做到精雕细刻,精于求精。华应龙说过,课本只不过是例子,是原材料,是毛胚,教学的过程就是精加工的过程,要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北京教育学院王燕老师《追寻问题驱动的生命课堂》,认为成功的课堂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即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渐入佳境的层次,学生动手操作的成功,独特见解赢得的掌声,合作交流意外的收获„„

二、激情,赢得课堂上学生的精彩

学习名师,发现他们的讲解充满激情,妙趣横生。他们那丰富的表情,神采飞扬的眼神,潇洒自如的引导,举手投足间都流露着自信。倾听他们的讲课是一种享受,让听者入神,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深深地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个人,使我们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他们无悔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悔于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的激情永不枯竭,远望像一盏灯,近处是一团火,用激情和智慧演译着更加精彩亮丽的教育人生。北京第三寄宿中学名教师桂文通说:上课就是师生共同探险的过程,每一节课都会有新大陆的发现;每一节课师生都要带着好奇心,冲满激情的走进课堂。师生的智慧便在这探险与发现中,获得共同成长。成功的课堂,不能只凭表面的活泼、热闹,或只以学生爱“听”来衡量,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要不但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晰、说理简洁、语言生动,还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探究知识背后“ 深藏的奥秘”。他们用诚心与爱心,激情与温暖,把信心带给孩子,把希望带给家长,把欢乐

带给家庭。如蔡小雄在《从一个案例谈数学探究的三重境界》中,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三句诗作为文章的三大部分的小标题,以此来比喻“困惑——顿悟——发现”的数学探究三重境界,堪称经典的诗词借用,令人拍案叫绝!桂文通老师在讲角的定义一节课时,为强调角的三要素的重要性,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就像三口之家一样,谁也离不开谁,讲的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把知识与做人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德育渗透水到渠成。可见,他们用智慧和激情让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燃烧的激情中尽情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

三、质疑,在创新中超越自我

学习名师,感觉他们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就象桂老师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用教材而不能照搬教材。也确实是的,如果没有达尔文对“胜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质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对“模仿”似乎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陈祖华老师却认为“模仿”是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新的数学模型,只有通过多次模仿,才能逐步熟悉、理解模型的特征及其解,才能为模型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陈祖华老师在执教《分式的基本性质》时,从速算游戏开始,模仿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探究类比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同时,他对变式教学是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变式教学是一种传统和典型的中国数学教学方式,把新课程理念与传统变式教学的整合,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弄清来龙去脉,体会所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从而追求“双基”与“创新”双赢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新课的导入,桂老师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这种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的做法,得不到对事物全面的认知,应有整体性教学的思考,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例如,在他执教《圆和圆位置关系》时,这样来导入新课:前面我们研究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与圆相关的位置关系中,你认为还可以研究什么?你能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研究前两种位置关系的吗?你认为我们可

以怎样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正因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突破课本,突破传统,突破自我。在教学中改革,在改革中思索,在思索中提升。有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才会不断超越自我,成其为名师。

四、勤奋,在潜心钻研中淡泊名利

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看到的只是我取得的成绩,但你们不知道成绩背后我付出了多少汗水。”他的话也使我不禁想起一位奥运冠军——中国举重运动员的一句话,我举得起世界金牌,却举不起我流下的汗水。每位名师成长的历程中都离不开勤奋,他们赖得住寂寞,抛弃名利,不求回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受外界影响,经得住诱惑,爱岗尽业,无私奉献,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用自己的精彩为别人增姿添彩。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他们热爱工作,潜心钻研,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从他们身上,我想起一句话,如果相信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第三篇:名校造就名师

名师,名望高的教师、师傅。目前大多指教育领域公认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学者、教师。

所谓名校,就是在教学和管理,办学特色等几个方面很有名的学校。就是说名校的造就不能由名师造就

乍一看,二者关系很大,老师教学上出了名,自然是因为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很高,所以才会出这样的名师。类似于时事和英雄的关系。与其说名师和名校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而我却认为这更像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名校就像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给社会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我们承认人的作用,但那是在承认环境的条件下,不能撇开环境,一味的强调人的作用。因此时间久了,这所学校自然也会被成为名校。因为这所学校有名师。一说某某名师出自某某学校,人们自然会对这所学校刮目相看。颇有点“夫贵妻荣”的味道。事实真的如此吗?难道说,一个学校真的出了名师,就会成为名校?我认为,这有点绝对化了。最起码,这样的学校是没有根基的。

原因如下:第一,名师是个体,学校是整体,一个人的出名,不一定会带来整体的改变,即使学校一时名气大了,但由于没有“后援”,时间一长,也就烟消云散了。第二,如果这位名师离开了这所学校,那么,名校还能被称为“名校”吗?也就是说,这种名校是没有坚实基础的。

当然,我不是否认名师在创建名校过程中的作用,而是想说,在创建名校过程中,名师的作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能过于依赖它。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这场辩论中我方持的是名校造就名师,到底什么样的学校称之为名校,什么样的老师称之为名师呢?所谓名校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教育机构,而所谓名师则应具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学基本功,鲜明的教学个性,受到学生和社会尊重的教育工作者。想必大家都听清楚了,教育工作者,没错,工作。老师的义务是将学校这个教育机构的思想发扬光大,而所谓教育机构则包括教育工作者,正是因为学校本着教育的宗旨才会有教育工作者的出现。老师以前是学生,当他是学生时,在良好的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培训,之后成了老师,既然连成名师之前的老师都是因为有学校的才出现的,那么之后的老师就更不要说了。所以我方的观点再明白不过,名校造就名师!

老师客观的来说只是一个职业,而名师只是他将这个职业在一定的基础上加以生动,比如上课的质量,本身的道德修养,于是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使之成为优秀的教师,最后赞扬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成了名师,就相当于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将自己的运作模式发挥好了,于是帮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那么顾名思义这个企业就是一个好企业,于是这个企业再接再厉他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多,名气就越来越大,最后成了一个名企,大家有没有发现,为什么这个企业能够成为名企呢?就是因为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一个推动作用,而一个好企业或者说一个名企就能造就一个社会吗?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企业仅仅是社会管辖的一部分,企业在社会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根据社会的需要改善自己,于是最终才走向成功,成为众所周知的名企。所以名校造就名师就好比以上事例。

我们再来一条实事政治,在“十一五”规划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事实素质教育,一切以人为本,追求教育本真,有为治标,无为治本,高举质量大旗,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加强教育科研,形成办学特色,以创建为契机,全面加强软件、硬件建设,像“质量+特色,创一流学校”的目标迈进。大家请注意,邓爷爷再三强调的是“创一流的学校”为什么是学校?要按正方的观点,邓爷爷应该强调的是培养几个名师,再创他几个名校。这样不更省事吗?可事实不是这样,白纸黑字的文件写明了是创一流的学校,为什么?正是因为邓爷爷知道,只有一个好的学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除学生外,老师也是学校培养的对象,好的学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老师。所以我方再次强调:名校造就名师!

名校之所以有名,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办学特色,二是文化背景,学习氛围,三是教学效能。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也很难集三者于一,有的学校即使经历百年的历史,也不能达此,如果说仅靠几个名师就想达到这种境界,那我不得不怀疑此命题的真实度。

名师,很多时候,要看如何形成的。如果名师仅仅有名师的称号,而没有名师的内涵,怎么能够称之为名师?离开了名校,名师的内涵又怎么获得呢?离开了名校,名师的真正优势又怎么发挥呢?发挥不了优势的教师,又怎么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名师呢?

如果是因为在校期间,教师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而形成的,那么这样的名校里的老师就是我们最期待的名师了。

再比如,北师大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师范生,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名师的一号种子啊。所谓一般结论,就是能够普遍推广适用的,那么,对方辩友觉得是名校造就的名师多呢?还是名师造就的名校多呢?结果想必不言而喻了。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名校出名师!

第四篇:名师名校一盏灯

名师名校一盏灯

时光荏苒,转眼已过不惑之年,反思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虽然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世人对教师期望值的升高,面对见多识广、精灵古怪、满脑子问题的学生,要胜任今天的教学工作,做到不误人子弟,无愧于良心,自感的确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拓展视野,才能适应当前教育工作的需要。一直希望有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小学教师置换培训雪中送炭,正好满足了我这一愿望。

在这一个月的培训中,我们和专家、教授、名师的教学理念进行了一次次亲密接触,参观了名校,观摩了名校教师的示范课,聆听了专家的精彩的评课,既有理论引领,又有实践的具体操作指导,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将我这次培训中收获最大的两点汇报如下。

一、把名师当做一盏灯,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以前,听过不少名师的优质课、观摩课,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积极的多元评价;一唱三叹的排比导读;咬文嚼字式的品词析句;还有形象生动的写作特色介绍„„总之,多种形式在课堂上和谐共生,相辅相成,教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我们常常被他们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素养、对文本解读的细致入微以及课堂上的教学机智所深深折服。慨叹之余,不仅沉思:名师为什么能把课上成这样,他们是怎样做的?我们该向他们学习什么?我非常赞同《小学教学》202_年第5期中《我们该向专家

学习什么》一文的作者朱荣霞的观点:我们应该学习专家“钻研教材的精神、艰辛磨课的精神、海量阅读的精神”。可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却实在有些迷茫。

此次培训中,听了武凤霞老师《做一个会上课的老师》的报告,在报告中,武老师详细地给我们讲述了做一个会上课的老师具体应该怎样做,读那些书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文化素养,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智慧,并告诉我们怎样去读。武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怎样解读文本,怎样掌控课堂的学问。还有何风彩老师、郭文祥老师,周雁翎老师,都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成长的经历、成功的经验。使我如沐春风,受益颇多。今后,我将把这些名师的做法作为教学的指路明灯,沿着这些名师所指的道路不懈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踏上一个新的台阶,像名师一样创设出最具活力的课堂愉快教学,让学生也能在欢乐中成长;像名师一样营造出最具氛围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也能感到学习的幸福; 像名师一样快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也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像名师一样拥有最能打动学生的课堂语言,让学生喜欢倾听。

一、把名校当做一盏灯,打好学生语文基本功

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考试排名的影响,使学校和老师只注重知识的掌握应用,让学生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而忽视了语文写字基本功的训练和读书兴趣的培养。虽然现在素质教育表面上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学校、老师基本上还摆脱不了老的窠臼,还是在走以前的老路。我们痛心地看到好多小学生甚至中学生乃至大学

生,不会握笔,不知道握笔的正确姿势,不知道书写笔顺的比比皆是,他们写的字歪七扭八,不堪入目,简直是糟蹋祖国的文字。老师改起作业来,头晕眼花,心情郁闷,怨声载道,又无可奈何。至于读书方面,可喜的是近两年各地都开始倡导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好像已经比较重视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其实只是一种形式,好多学校是有其名无其实,特别是农村学校。好的学校,负责任的老师也不过是让学生读背一些古诗而已,所以读书活动并没有正真开展起来。

此次培训中,我们参观了郑州市金水区试验小学,惊喜地看到这个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就重视学生的写字训练,学生的字字体端正,结构合理,笔画规范。参观的老师无不发出啧啧赞叹。我们还观摩了一年级老师的写字课教学,看到他们教学生写字时那么认真,首先要学生口述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一尺、一拳、一寸”,握笔姿势也要口述,甚至具体到每一个字的横画的长短、位置,竖画的悬针、垂露的区别,以及勾的大小方向都要口述出来。另外听他们介绍他们要求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不用橡皮,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认真书写、不出差错的良好习惯。

在这个学校,我们还惊喜地发现从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学校的课外阅读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也观摩了他们学校老师的阅读教学课,二年级的绘本课外书的阅读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六年级名著《三国演义》阅读交流课,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以了解三国人物和感受三国兴亡史为中心的游戏进行得妙趣横生,教室里不时传出开心的笑声和

热烈的掌声。课间,我们参观了学生的作业展览,看到的是学生的成长记录,上面特别显示出了一、二年级学生的写话训练,生动、有趣、感情自然真实、富有生活气息。五六年级的作文更是训练有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和修改文章的能力。我们看到学生的作文都由学生先行批改,写出评语和修改意见,以及努力方向,再由老师做最后把关。我们还看到学生平时开展课外阅读的成果展示,一本本厚薄不一的书籍,有《上下五千年》《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成长故事》《窗外的小豆豆》《青铜葵花》等等,每一本的每一页都写满了孩子的认真阅读后的感悟。看到这些每一个参观者都感慨颇多,赞叹不已。不仅如此,作课老师还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开展课外阅读的成功经验。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充分认识写字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并强调应在教学中明确对学生写字的要求,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各科作业都应要求书写规范、认真、端正,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新课标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个道理。名校的做法,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如果我们也像他们那样重视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班级做起,扎扎实实地开展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我们的学生怎能不终身受益,何愁学生写不出一手漂亮字,何愁学生写不出一篇篇文思泉涌、生动感人的文章呢?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我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拓展了视野,把握了最新的教学动态,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它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的语文教学,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今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课后经常撰写教学后记,对该堂课的得失有所记载,以便今后进一步提高。以名师名校为楷模,把他们作为自己教学的指路明灯,把他们的成功经验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小学语文教育天地中走得更宽,更远,争取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出色。

上街区马固小学孙桂花

202_年5月26日

名师名校一盏灯

孙桂花

上街区马固小学

202_年5月26日

第五篇:感受名师风采 学习名师魅力

感受名师风采 学习名师魅力

特级教师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很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在11月28和29日这两天,我们有幸参加了在赣州举办的小学数学著名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分别听了余颖、夏青峰、牛献礼、刘松四位名师的示范课及讲座。四位名师的精彩课堂,令我们耳目一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都很新颖、恰当、合理、平实,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和老师优美幽默的语言,更是给课堂增添了活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讲座更加的精彩,讲述的教学理念和数学思想相当的有启发性,学术的氛围弥漫在整个会场,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我当时就想着“什么样的是名师?什么样的可称作名师?更何况是特级教师。”听完他们的课和讲座,答案就出来了。

很抱歉没有把他们的理念方法全都记下来,我写下来的就只有一些皮毛。所以下面我就来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的体会。

他们这几个名师的课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情感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位老师的就进行了课前师生交谈,看似简单、平淡、多余,实则利用课前短暂的两三分钟组织教学,采取玩游戏、聊天等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减轻课堂学习的枯燥感。于是他们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师生配合十分默契,甚至可以看出,老师把那个学校的学生都当成平时自己教的学生了。而从这一点,我就可以看出差距是多么的远啊。我就在反思自己。我上次准备上新常态课时,先在一1班试得课,那节课我还得跟我师傅说声抱歉,上了等于没上,孩子们根本没有学到什么,我师傅还得重新给她的学生上这节课。为什么呢?原来差一了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是那么的细小却又那么的至关重要,那就是跟一1班的学生课前交流了,我打了铃就直接上课了,导致课堂上,师生无默契,最终只能灰溜溜的失败收场。这足以让我看出课前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那么,我在这里提出一个疑问,是否只是在上其他班的课时才跟学生交流,而自己教的学生呢?也许是习惯使然,我回想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好想从来没有在课前的三分钟跟我的学生交流过。我把这课前的三分钟看得太渺小了,而这三分钟却是对我们上课是多么的重要啊。其实当时看到这几位老师的课前交流的做法时,心里在想“看看人家名师是怎么做,再看看自己是怎么做的,想想都失败啊!”

四位老师的课都很精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给我震撼很大的是特级教师南师附小的余颖老师的课——二年级《数学游戏》。当时我拿到课程安排表,看到这个课题时,我就说“有这节课吗?”因为我也上了二年级的课程,很清楚二年级的课程内容里没有这一课,但为什么她就上这个课呢?我想这就是余颖老师的魅力,这就是她倡导的教学理念啊。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她这节课其实可叫做“骰子游戏——乘法的秘密”,整节课都是孩子在借助骰子玩乘法的游戏,而在这个过程中来提高计算表内乘法的正确率和速度,并找出一些规律。余老师的儿童化的语言、形象的肢体语言教学是她最大的特点。在游戏一前,先让学生明确要求,并请一组学生上台示范,再让学生同桌口算比赛得小旗,学生比得不亦说乎,最终选出了冠军,由此一来,不但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二,让两位学生当执行官,一个人掷骰子,另一个人负责黑板记录,其他学生先猜两个骰子的积是单数还是双数,猜对的自己得星,其实这个游戏加大了难度,猜了6次后,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猜得?你的想法是什么?有的学生就回答一次单一次双,有的说2次单2次双等等一些想法。老师适当启发学生:猜单还是双有什么玄机,或是有什么规律?接着又让学生猜了4次,在学生体验双数多的基础上,提问:有什么好办法验证呢?最后再猜了10次。其实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所含的知识点多了,学得不仅仅简单的二年级表内乘法的内容,而涉及到高年级学得有统计、有可能性的内容了。虽然内容是高年级学得,但在经过简单的游戏中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概率,积累了经验,为以后奠定了基础。

那我为什么说这节课给我很大震撼呢?因为她的整节课都是让学生在游戏,在游戏中总结出结论。我想我们没有哪个老师是有专门拿出课来上这样的游戏课,可能我们学校有这样的老师,只是我没有接触。但是我是没有的。我的课堂都是知识性课堂,只传授给学生要学的知识理论,这道题该怎么做,这个该怎么说,这个叫做什么。我想我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我的古板教学导致学生缺乏了探究的能力,就像余颖老师说得一样,数学太像“数学”了。

其实“游戏”在低年段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天性是玩,一节数学课一味的讲、算、听、写,枯燥无味,有了游戏的加入,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到起来了,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学习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带给他们的无限精彩和乐趣!从而让他们喜欢上数学。余颖老师提到她在香港学校的学习见闻,提到香港小学他们有数学游戏日,把一周的某一天叫数学游戏日,利用课间、午自习之前的时间进行数学游戏,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这次课堂观摩与讲座学习活动,我对平时的教学有着新的认识。仔细回味名师们精彩的引领: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教学方法上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的内化。作为数学老师尽可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分享数学思考的乐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成长之路还很长,我会继续努力,继续加油,踏踏实实的教学!

——河背街小学 钟江慧 梁幼丹

学习名校名师的感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