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应用文书 > 辞职报告
经典文言104 [推荐]
编辑:醉人清风 识别码:104-38369 辞职报告 发布时间: 2016-06-02 18:01: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经典文言辞职报告 [推荐]

辞职报告范文[公司领导:本人考虑再三,决意就此辞去,另就他途,期与准许,经典文言辞职报告范文。余在公司三载,赖周总相携,诸事顺遂,感念无尽,即今从辞,亦不敢忘;另如李总、朱总,贾总者,平时虽相言不多,交面不繁,然亦长者,体恤良多。及项目组,李、张二经理,不小余智陋,面提耳输,技术、生活多做指点,受益实多,在此无以复言,唯多做感谢,徒表我心。今辞去,可为原因者三。有言道,父母在,不远游,期或近之,此其一也;三年中困守一岗,虽智不逮,未能尽善,然疲乏之心满矣,窃或离之,亦不可得,心灰之,此为其二;劳苦三载,东奔西顾,未曾少安,绩或无表,无功亦苦,薪给僵持,无期奈何,是者三,辞职报告《经典文言辞职报告范文》。除其而外者,书不尽言,无叙也。辞不达意,万望纳言。X部/XXX……

相关新闻:

职场人都该看的:09就业政策及影响

企业裁员减薪方案、补偿金计算误区和劳动争议防范

全球裁员 风暴企业如何做到万无一失

首席执行官人物志之温家宝

史玉柱的团队管理之道 人力资源外包趋势下 培训就是实施公司战略 人力资源外包决策及实施中应注意问题 理论新知:HR如何有效降低员工流失 金融危机人才全球化 HR必做六项修炼 可口可乐:培养人才是主业 生产饮料是副业

第二篇:文言诗歌的辞职报告范例

大家也许都看惯了一般格式的员工辞职报告,那么,有没有看过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一份另类的辞职报告呢?下面好范文就大家提供一份另类的辞职报告范文,供参考:

嗟,夫君子不寄人以篱下,不枉食无功禄也。君子尚德,志在修身,不以言谗,不以行屈,亦不枉为左徒子也。时廿九当月,夜不能寐,以观星辰,但见月晦星暗,心有悲切,作请辞书。君子行事,不求贤能,但当得正直二字,事在力为,功在评过。事不为不受以功,事为之不担以过。君子自从,秋去暑来,已大半载矣。光阴荏苒,一往而不复返,岂能碌碌而不为之?夫韩信始附项梁,继属项羽,屡进言,不为用。愤而离之,投之于邦,波折周起,始为用。然终为吕后所害。君子不才,亦不想为韩信乎,不结怨于吕后乎。现位卑权微,离之尚不为大震也,故明哲理而远非乱是为君子上策也。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禽择良木而栖,然世人多知良木可栖,未尝知噪鸦可恶也。之有良木,枝叶丰茂,尚有风疾雷霆乎,人伐虫腐乎,鸟禽相噪乎。《大学》曰: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心痛良木之朽,多加谏言,了然已成小人口中之噪鸦哉!其年内,出外有三,然一,再次,于三,位渐微而力渐无矣。空食功禄,于心不安矣。古有左徒,其心忠昭日月,亦为噪鸦矣!自投汩罗;今君子亦为噪鸦,前后思兮,泣然矣。古云:君子有自知之明。

自离之,终不被弃。

第三篇:王顾左右而言他文言整理

八(5)

陈馨

2号

《王顾左右而言他》巩固复习纲要

一、文学常识

文章出处: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关键词语

(一)文中的关键实词(结合课后注释或补充词义)

1.谓:对„„说。2.托:托付。3.其:代王之臣。4.于:介词,给。5.之:到......去 6.游:游历。7.比:等,等到。

8.反:同“返”,回来。9.妻子:妻子儿女。10.冻馁:使...受冻挨饿。11.如之何:对他怎么办? 12.弃:断绝,抛弃。这里指绝交。

13.“士师”句: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典狱官(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属官。后一个“士”当指士师的下属。)14.治:管理得好与“乱”相对。15.已:停止,这里指罢免 16.四境:国家。境:疆界 17.不治:治理不好。18.顾:回头看,这里指看,环顾。19.左右:身边的近臣,侍卫20.言:说 21.他:其他的事 22.则:那么 23.者:„„的人

(二)、通假字 比其反也

反:同“返”,回来。

(三)一字多义

谓1)对„说 eg:孟子谓齐宣王曰;

2)说

eg:知而不报,不可谓忠。

3)称为

eg:宜兴人谓为三横。之1)代词

eg:“已之。”

2)到….去

eg:有托其妻子与其友而之楚游者。

3)第三人称代词

eg:吾欲辱之何以也? 弃1)抛弃

eg:弃之

2)废除

eg:水官弃矣。

三、结合课后注释,准确理解句意,注意剧中虚词的运用。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臣子中有一个人,把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他的朋友)使他的妻子儿女受冻挨饿。对待这样的朋友,该对他怎么办?”

王曰:“弃之。”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孟子说:“(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

王曰:“已之。” 齐宣王说:“罢免他。”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孟子又说:“全国里管理得不好,那么对这个国家的君王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

齐宣王回头看身边的近臣,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

四、文章中心

作为一个人应做好朋友托付的事,作为一个官吏应管理好自己的下属,作为一个君王应管理好自己的国家。

五、写作特点 1.论证思路方法

与其他多数教学古文相似文章主要运用类比的说理,类比说理就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可能相似的论证方法。

2.表现手法:以问答的对话方式。

3.语言风格等

孟子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逼齐宣王毫无退路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孟子从对待朋友的委托,士师管理下属,国君治理国家三个角度,从小到大,由远到近,从外到内,用了类比的手法,层层推进,使其无可辩驳。

孟子在本文中,是一个深谋远虑,巧设机关,善于设喻,敢于批评时政的人。

齐宣王在回答孟子的前两个问题时非常干脆,不假思索,而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则避而不答,转移话题。因为齐宣王明白了孟子的第三个问题是针对自己的,所以转移了话题,不作回答。孟子本身倒不一定非要出齐宣王的洋相,不过是因为他老东推西挡,东扯葫芦西扯瓜,不肯表态实施仁政,所以激他一激,逼他一逼,迫使他思考如何抓纲治国,作出选择罢了。

六、其他(自主补充)

孟子运用由小及大、由远及近、层层推进的类比推理的方法,劝诫统治者要尽职尽责,治理好国家。说明了不能尽职的人应该受到惩罚(应该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道理。

第四篇:自荐书 文言

某,鲁中肥子国人士也。肥子之国,古之称谓也。即今之山东肥城是也。其居于黄河之阴,汶水之阳,东有五岳之首,相距不足百里耳;南有曲阜“三孔”,故吾乡乃礼仪之邦也。境内有牛山、陶山、小泰山、云蒙山、布金山,皆泰岱之余脉也,虽海拔不高,然其林木葱笼,山泉淙淙,野芳香发,更兼范蠡、孙膑、李白、穆桂英之传说,大汶口文化、齐长城文化之遗迹,左丘明、冉子、赵丹、欧阳中石之名人,谓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实不为过也。

余生于斯长于斯,甚爱之。吾之生也,家人甚慰。母魏氏,书香出身,好诗文,尝读古乐府《江南曲》,至“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乃拍案,遂名之曰“田田”。家人甚喜之,余亦乐闻。遂以呼之,久之,人知有“田田”,而不知有“雨欣”矣。余自幼聪慧,重为乡党所称许,生孩七月已能言,然岁余不能行,母忧之,遂购学步车,置之车中,是以吾始得以横行于厅堂,而无所惧。期年之后,乃行走如常。

幼学之时,邻人每戏之:“汝欲之何大学?”吾即应答以清华北大也。其颔首曰:“儿之成,则可待乎!”及稍长,余愈爱清华矣。俗语云,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清华,有大楼,更有大师与大爱。予爱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之“田田”,爱其水清木华、钟灵毓秀,爱清华园独特之精神魅力,爱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吾欲承其“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之优良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校训与“行胜于言”之校风,练过硬本领,成国家栋梁。盖非常之人,应抱非常之志,有非常之行,方成非常之功。吾当勉之矣。

清代沈德潜有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欲求非常之功,当先做顶天立地之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怀瑾握瑜,做芝兰玉树,乘长风破万里浪,修身方能治国平天下,品德与学识齐飞。进清华,学做人,养浩然正气,增根本智慧。如孔子云: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吾家父母皆中学之师,家风甚严,欲使吾成人矣。每循循善诱之,沐三春之暖晖,浴师长之恩泽,吾之壮也,皆赖父母恩师之力也。年十七,闲静少言,待人以宽容,乐于思考,善于倾听。然偶有活泼之举、嫉恶如仇之行,含蓄如暗香浮动,热烈似江花胜火,引同窗侧目,此真我也。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热闹时我与同伴嬉笑弄骂,其乐融融;独处时或精骛八级,心游万仞,畅游知识海洋,或看庭前花开花落,或望天上云卷云舒,祈望梦想振翅高飞。

吾性嗜书,手不释卷,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父因之常为购之,久之,环堵皆是,几充栋矣。吾处其间畅游之,晏如也。吾喜黛玉之“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吾敬诸葛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红楼教我以博大,三国教我以质疑。兴之所至,略舒雅怀,偶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几自醉矣。然吾念之,清华之图书,当浩如烟海,使余有幸,得畅游,虽穷一生之光阴,不及万一也,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慰平生之志,足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乃一乐事也。当背熟一段古诗文,或苦思冥想解出一道数学难题,吾皆感无比充实与幸福。兴趣诚吾良师也。

与吾相熟之人,皆叹吾之辩才。此余所素隐瞒也。虚心以求教、韬光而养晦、知学也无涯,唯不断进取耳,此吾之所求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愿清华予我以自由翱翔之天空,吾当以己之奋斗,践行平生之理想。

我见清华多妩媚,盼清华,见我应如是。

第五篇: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于

(于)文言文中常用作介词,由它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在翻译时应提到谓语前充当状语.如果“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中用作状语,翻译时位置可以不动。

1用在动词之后,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在”、"到”。例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与齐国军队)在长勺交战。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

2.用在动词之后,时间名词之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作补语,相当于“在(到)„„时候”。例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托,在危难的时候接受命令。

3.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对于“对”,“对于”、“向”、“给”等。有时可不译,有时也可译作“跟”。’例如:(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握蛇的山神听到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把)这件事报告给天帝。

4.用在形容词之后,介绍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例如: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5、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介绍出范围,相当于“在„„方面”。例如:(1)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而在人口方面却不足。

(2)征于色,发于声。

文言词语——以

(以)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介词、连词,偶尔也用作副词、代词,与“为”字配合,组成“以为”或“以„„为”的格式,可以用作动词。

一、用作介词 “以”作介词用时,跟后面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工具、凭借、原因和依据等。

1、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例如;(1)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

(2)以刀劈狼首。(《狼》)——用刀劈狼的头。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按照”、“根据”。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它的是非),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等。例如:(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因为这个人么大多把书借给我。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他们)不因客观环境(称心)就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二、用作连词

1.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例如,(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一只狼正在柴禾堆中掏洞,打算将钻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

(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2.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为”等。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陛下)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下臣)忠心进谏的言路啊。

3.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行动的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例如

6.“以”与“是”组成顺承连词,构成“是以”或“以是”的格式,相当于“因此。例如: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因此大家公议推举向宠作中部总督,7.“以”连接“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词,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作“以”、“往”等。例如: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陈胜)就命令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区。

三、“以”与“为”配合,用作动词

1.“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格式,相当于“认为”。例如:

(1)以为妙绝。(《口技》)——(都)认为(表演得)妙极了。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有的认为死了,有的认为跑了。

(3)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我认为宫廷里的事务。

(4)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我认为大王的攻打宋国,是跟这个人害

偷窃病一样的。

2.“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式,相当于“拿(用、把)„„当作„„”。例如:(1)以从草为林。(《童趣》)——把从草当做树林。

(2)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子墨子解下衣带圈起来算是一座城,拿木片当作(守城的)器械。

文言词语——而

[而]用作连词。是文言文中起关联作用的虚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它连接的两个部分,或表示并列、相承的关系,或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有时也表示修饰的关系。“而”偶尔还可用作代词,但在初中文言课文中尚未出现过,故此项不作例释。

1.“而”表示前后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官兵的士气就上来了;第二次击鼓,士气就逐渐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2.“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有时也可不译。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其中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胡子浓密的那个人是东坡。

3.“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但是”。例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千里马(是会)常常有的,可是(识马的)伯乐(却)不(会)常常有。

4.“而”表示修饰关系,它所连接的两项,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前项是后项的状语。相当于“着”、“地”。有时也可不译。例如;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他。

(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清晨前往,傍晚返回。

文言虚词——之

(之)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

一、用作代词

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例如: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过失,二世却杀了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 改正它。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你(们)”。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这种器械。

二、用作助词

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如

(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吆喝着给他,走在路上的人不会接受。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

(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没有被玷污,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爱牡丹(的人)应该有很多吧。

4.“之”用在表示时间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例如: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卒之为众人。(《伤仲永》)——最后成了普通人。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4)鸣之而不能通其义。(《马说》)——(马)鸣叫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5)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如同敲打佩环的声音,心里很高兴。

三、用作动词“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例如: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停止耕作,来到田边高上。

经典文言104 [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