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76-1135537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9-11 21:35: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

《丧家狗:我读〈论语〉》阐述了《论语》要拆开来读:纵读之,历览孔子的一生;横读之,深入孔子的内心,通过解读《论语》来帮助那些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们。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1

《论语》,一部让人感觉索然无味的书,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是一本圣人的说教书,然而李零先生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诚如李零先生所言:“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读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一味的吹嘘孔子的道德思想高尚,也没有像一些极端的知识分子一样贬低孔子的理论。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作者永远是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的,不掺杂社会的看法。先来说说书名,作者为什么命名这本书为《丧家狗》呢?在我们的观点里,形容一个人像狗是对他人的侮辱,为什么要把孔子形容为狗呢,而且还是一只丧家狗。先来谈谈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从小我们就知道孔子是个伟大的人,是个圣人,然而读罢《丧家狗》我才知道圣人其实也只不过是我们历代中国人给孔子搭建的神坛。“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这是这本书中,作者形容孔子这个人的一段原话,它表达出了孔子的出身、志向、品格和学问,它体现粗孔子在传播自己的政治思想屡屡受挫,他的彷徨和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说孔子是丧家狗并不是贬低孔子,而且孔子也认同这一说法”,虽然有人表示“然哉然哉”,也只能算是孔子在失望的心情下的自嘲,不能当作孔子的自我评价,但是我认为即使是孔子的无奈赞同,其实他心里也是觉得相似的吧。作者还讲到孔子更像是一个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的游侠骑士生涯,和孔子周游列国很相似。他们都有一个理想,都希望能有好运,而结果却是到处碰壁,虽然受了几次高规格的接待,但都没有谁把他们真正地当一回事,而且还有几次险于丧命,最后都失望而归。作者李零先生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由此,我更不觉得孔子是一个圣人,他就像是活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的求而不得的失意人。当然,我认为这与他是个伟人并不冲突。

为什么前面我说《论语》实在难以让人细读下去,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面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丧家狗——我读<论语>》这本书将原本杂乱无章的《论语》一书归类化、分类化,让读者能把握要领。与传统的同类书籍不同,作者并非一味的输出孔子所传播的道义,而是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当然,他的这些观点也是就事论事,想孔子所可能想。作者语言不乏一些幽默更是让书有些看头。网传李零的《丧家狗》是愤青的思想结晶,只是一味的训诂,贬低了孔子,拉低了《论语》的思想内涵,而我却认为这正是《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非同寻常的可贵。想想看,我们已经多久按一种方法、从一个角度来想《论语》、讲孔子。我非常认同作者的一句话“读论语,要心平气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目的无他,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孔子,特别是在这个礼乐崩坏的世界”,我们一味的去捧高孔子以及其学术理论,到现在社会好像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否则我们也不会如此呼唤道德,正所谓缺少什么就呼吁什么,无论是孔子还是《论语》都好像只是一个刻板印象,我们更需要的是近距离的孔子,哪怕作者有时候的想法有些偏颇但是他带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一些“传教士”所不能带给我们的想法。下面,我想就读罢《丧家狗——我读<论语>》谈一谈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内容。

孔子在《论语》里提出了一个疑惑,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很深刻的苦恼:好人很少。做好事不难,难得的是能够一直做好事,所以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人有欲望有虚荣心是正常的事,作者的解决办法有两种:要么让他有个够,要么别让他瞧见,这就不会有种欲望的萌芽,唯有这样才不会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和欲望做有失偏颇的事情。其实我觉得这两种方法都不太现实,既然自己说了是欲望了,怎么样的“多”才能叫做“够”,人的欲望无穷尽也。人活在这世上又怎么能不听不看不想,看了听了想了就必定会有自己的欲望,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生命体。其实我认为孔子并不是在苦恼好人太少,而是能够一直行好事、做好人的人太少。

这也让我有疑惑,难道有欲望有虚荣心的人就不能被称作好人了吗?“好”的反义词是“坏”,做了伤人之事才能叫坏,有欲望有虚荣心和成为一个好人并不冲突。孔子的理解是要一直行好事,哪怕做了任何坏事我们都不能称作好人,我想应该衡量一下所谓的“坏事”是否真的严重到衡量一个人一生的品行才能下此结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使尽全力挤破头的生存,有欲望只是人的本能,或许孔老先生大可不必困惑。

《论语》中子夏有一句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而不周矣”。这句话我只听说过一句那便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作者在解释这则语录时着重讲了前面四个字,即“贤贤易色”。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好德如好色”,这完全打破了我对孔子的看法,在我的既定思维里孔子应当是提倡“八戒”的人,这更加让我赞成作者的看法:孔子不是圣人。我说这个话全无半点讥讽孔子之意,相反的,我认为他的观点比“存天理,灭人欲”诸如此类的可怕说教实在的多。所谓“食色者,性也”,吃饭和性都是人本能的需要。好色没有什么不对,正如作者所言“心里好之,嘴上又贱之”“女人又不是什么坏东西,非戒不可”。女子爱看帅哥,男子喜欢美女这没有什么好鄙夷的,每个人都喜欢赏心悦目的事物,如若我们都能做到“好德如好色”我想很多道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吧。

作者说《论语》中最难学的两句话叫做“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两句话无疑是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值得倡导,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与贵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但是当它们的得来“不义”时,我们就要学会向孔子那样做到“于我如浮云”。再来说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们常说“潜力股”这个词,什么是潜力股?是在一个人还没有发迹的时候不自我贬低,仍然怀有志气、志向。一个潜力股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我觉得是能力和志向,而要问二者哪个更重要我觉得还是“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好像只能做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很难不为一次次的打击所“夺志”,我想这也是坐着认为这句话最难学的原因吧。

其实罢此书我觉得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我还是有一些疑问的。比如作者说“孔子总是将贤与贫捆绑在一起”他所举的例子是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没错,颜回的确是清苦,但是孔子称之曰“贤”仅仅是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吗?很明显孔子之所以夸赞颜回是因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又怎么能说明孔子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生活拮据就认为其贤呢?孔子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思想,颜回的淡泊名利的品德才是受孔子夸赞的真正原因,而作者运用“捆绑”一词我觉得过于刺耳,言外之意好像“贫”与“贤”是分不开的。

我深刻记得作者李零先生在书的总结里提到了赵普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作者说“半部治天下?谁也不知道,原书也没法按用途一分两半”这当然是戏言,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我们心知肚明,无非是在强调《论语》中所强调的一些思想对于中国意识形态的重大作用。然而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以为是有失偏颇的,尚且不论这“天下”究竟指的什么,我只说光靠《论语》里的道德约束如何来治理天下,正如作者所说“孔子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要靠神仙。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当然,也不是说《论语》就无半点用处,我们不妨将它当做一本参考书,查漏补缺,大有裨益。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2

浅读过两遍《丧家狗》,对论语更是不得其门而入,远未升堂,更别提入室,以下只是个人愚见,仅博君一笑。

我们往往习惯对人和事定性,去贴上潜意识里的标签。提及孔子我们往往加诸圣人,弟子三千,仁义或者更深入一层知其不可而为之。李零在丧家狗中想告诉我们的是孔子不仅仅是这些,更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论语里会哭会笑,会嗔怒会贫嘴会骂人,会因为别人批评黯然,会因为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众人”。

李零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正是这样,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所欠缺的就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读论语。当论语编撰的时候,那不是什么四书,不是什么圣人经典,只是个记录当初那群人的小册子,述说着些或琐屑或崇高的小故事。儒学也并非宗教,去伪存真之后,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的论语,那些能够理解能够共鸣也许就是故事本身想传承的力量,那些觉得不可思议,不能苟同的也实属正常。姑且不说隔着两千多年岁月长河,物逝人非,就算今日微博热点,知乎题目尚能众说纷纭,甜咸亦能各执一词,何不在求同存异的时候,去看看热门评论,有时候就会发现有个叫何晏的大牛评的拍板叫好,有个叫朱熹的网友评的哪里哪里不对。

李零的这本书就是告诉了我们他所理解的论语,“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讲,大师、小师怎么讲,只要不符合原书,对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当然,他的批注有时候也只是个参考,仅是一个启和发的过程。正如他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想法,目前的我是接受不了。“孔子认为,老百姓是‘中人以下’的糊涂蛋,只能听喝,而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17.4)。孟子也说‘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这话很难听,但很坦白,而且在古代世界是公认的常识。大家读法家的书,也能读到类似的话。如《商君书?更法》的名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就是体现这类看法;《孙子·九地》有‘愚兵投险’之术,把带领士兵到敌国作战比作赶羊,‘如登高而去梯,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也是出于同样的看法。讲愚民的政策,何止秦始皇,还包括很多我们称为知识分子的聪明人。”

而当初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还是因为出于对一个老人的同情,不要想他是谁,他只是一个绝望于自己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是一个晚年年年伤心,只能在韦编三绝的同时面对着如斯逝者带给他哀痛:丧子,哀麟,回死,由亡,一个哭干眼泪的男人。

“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这并不是颓然,并不是悲观,相反只有明白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明晓是有多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和他们前行。二三子,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孔子欣然笑曰:“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第二篇:《丧家狗——我读论语》 读书报告

《丧家狗——我读论语》

读书报告

提问1,孔子《论语》原著的真是真实含义

2,《论语》的批判与扬弃,即可以继承的和需要抛弃的。3,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的基本思想概况

4,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儒家么?需要怎样的儒家?

五四打倒孔家店成了思想现代化的开端,而在这之前的三千年,我们的学者不过是对几十本经书进行在开发而已。中华帝国的稳定与衰落,继而重生都与他产生了重大的联系。而认识一个真正的孔子,不仅仅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批判,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位伟大中国人的真实的历史地位。

篇幅有限,所以我想列举几个观点,稍稍能理解孔子的治学,治国,修身之道。关于人伦道德,儒家著名的三纲学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了后来人批判最为集中地地方。的确就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就是确立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家庭为单位,凝聚成一个个小型的专制单位,而皇权则是这种不平等的无限扩大而已。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和上面那句结合起来,孝悌也就是家庭伦理就变成了一味控制般家长制。是啊,在家里面对自己的父亲兄长俯首贴耳,收到这种思想的控制,到了社会,进入官僚阶级,怎么可能犯上呢,一切早已是天经地义了。

子不语怪力乱神

敬鬼神而远之

这两句话的大意就是君子不去谈论那些神鬼,后一句是尊敬鬼神但不去膜拜啊什么的,客客气气但绝不亲近。

鬼神观其实也是自然观或者科学观。那个时代,对于大自然,多了一些类似宗教的迷信,孔子是入世的,关怀现实世界,人类社会,他认为什么来世啊,神鬼啊,地域啊,过于玄虚,不值得过分研究,消耗精神。但是由于没有做研究,便不能得知他们是什么,是否存在。于是不过问,单位了避免可能的麻烦,还是尊敬点好。这样问题就来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老人家这么理性,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必然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知识空白。可惜的是,对于大自然的研究,那些怪力乱神的可以避免,是的这种空白迟迟不能填充,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有点像孔子的自我总结,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可以独立思考,四十岁没有疑惑,五十岁懂得大道,六十岁听得进批评,七十岁则不必拘泥于规则,但依然合理。

孔子自己这样,从没有让别人这样,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说过已所欲施于人。但是这种思想变化的划分是否过于机械,六十才耳顺起步太晚,而且苏格拉底谈论美,最后的结论是,美是难的,他也不知道美是什么,干脆留给后人。那么孔子真的不惑了么,知天命了么,显然不是。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为人诟病最多,解释的版本也是花样百出。这里提供一套,只有女人和道德低劣的人难以相处,和他们太亲近就会得意忘形,稍有疏远就埋怨你的不对。

如果这个有争议的版本的确是孔子的本意的话,我倒是能理解,毕竟3000多年前,严格的等级制,女人在家庭地位低下,出于绝对的服从。孔子的确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三纲。这是时代的局限,错就是错了,就应该批判,这也不影响孔子的伟大。倒是很多学者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拼命搞爱国讲学,为孔子辩解。说什么小人是小孩,女人是女孩,愿意是小男孩和小女孩难以养活,因为医疗水平低。(于丹)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孔子的入世与出世原则,飞黄腾达要推行主张,心怀天下,暗含着做官的目的是济天下。穷困潦倒则修身养性,自我约束。这句话奥无疑问可以作为所有的行为准则,尽管如何济天下,如何善其身,内容有本质的区别,但依然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效仿。孔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可惜后人读书纯粹为了做官,做到这一层次的有几个呢?虽然他们都读经书,但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读罢了。

当然这句话还有现代版的衍生,那就是达则独善其身,穷的兼济天下。这并非简单的字面变化。现代公民社会,人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权利奋斗,否则人权不会天然的赐予你。所以“穷”,草根与大众更应该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要为之奋斗。而人权是所有人共享的,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所以穷则兼济天下,有他的实践意义。达则独善其身,一个人权力越大,就越容易享受特权,侵害他人利益。所以官员,掌权者必须独善其身,不仅如此,还需要接受更多的监督,他们这一群体的个人隐私也要比一般公民少很多。大小事情都要在公民面前做无罪辩护,这也是目前为止防止暴政的最好办法。充分的让人民监督。所以,为了不自讨没趣,还是提前独善其身的好。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世间大道不行,人性败坏,道德沦丧,我就乘着船在大海漂泊。很有一种追求真理,不甘堕落的圣人作风。其实孔子一辈子就在推行他的道,遇到的阻力还不小。到处被敢,就像丧家狗一样,最后不去做官,专心治学,倒有点乘桴浮于海的意思。自己去追求心中的精神故乡去了。一个老师坐在树下,一群年轻的学生围在一旁,这是几千年前极为经典的场景。

其实每个时代,尤其是重大变革发生的年代,是抱残守缺,还是推行自己的理想,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你必须把握住真正的真理,而不是自以为的真理。我们现在来看,孔子的理论却又巨大的缺陷,它却有点把自己的理论当绝对真理,一心想要推行。但是他至少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的原则是要有自己的信仰,纯学术的改变可以理解,单位了利益,就谎话连篇,助纣为虐,这是孔子也鄙视的。作为现代人,我们要有这种殉道精神,现实中面对不合理的状况,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现实如此。几千年的孔子就告诉我们,现实就是用来改变的,他存在的必要性仅仅在于他的合理性。当我们面对不合理的现实,我们如何选择呢,是主动地改变,还是默默地承受,或者远远地逃开还是融入其中自己牟利呢。我们不仅仅要坚守自己的理想,还要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反复的思考和理解自己理想的价值和合理性,而不是固执着坐井观天。

小结:

孔子的思想有自己的局限,比如三纲五常与忽视科学,理性思维的不发达,但任何人物都必然有自己的时代局限,真正然我们反思的也许不是孔子思想的扬弃;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很明显不过了,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如一潭死水,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把所有的错都推给孔子是不公平的。历史上真真实的孔子保留着一个学者的气质和追求理想的执着。虽然一些观点使我们批判的对象,但他依然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我们见到了太多的假孔子,他们就是那些把儒家奉为唯一真理的人,那些把它作为统治工具,驯服犬儒的人,那些不知创新,只知新循守旧的人,那些嘴上一套,暗地一套的人。当然我们从他的论语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尤其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比较),孔子并不善于在谈话中和弟子一同探索未知,而是下结论,造成了一种毋庸置疑的态度。而且内容过多的在举例子,而不是在逻辑上得出本质,这一切对后来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但最应该批判的是那些假道学家,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现在面临的全盘西化,在文化史中应该如何理解,我们做出选择。国学热让孔子再次复活,再次成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代笔,他的思想瞬间就成了普世的良方,内容再一次的更新换代,无所不包。而我也在一次的看到了自卑的内心,和虚伪而险恶的用心。

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再次拿出孔家店,并借助民族主义,再一次的举起了文化壁垒,高喊文化无优劣,中国特色。殊不知离开了普世的国粹就如同沙滩上的大厦,离开了交流融汇的文化只不过是一滩发臭的死水。他们疯狂的膜拜,把孔子塑造成永远正确的圣人,把最新的理论往肚子里塞,把致命的弱点遮遮掩掩;这样做无非就是一个目的,造成一种印象,什么东西咱老祖宗都有,不用学人家的。让我们怀着这样的目的,却手握着孔子化的现代理论时,真是一幅幽默的场景。

北京最近立起了孔子像,是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的到来,还是中华文明狂妄自大的复苏,或者仅仅只是纪念一位古代的思想家,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我们需要怎样的“孔子们”。

摆脱了过多的期待和重负,自缚与虚伪,我们对待中国古代思想就会轻松很多,也更容易接近他的本质——任何一种思想,最重要的是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而不是用作其他目的的砖头。它们是现代文化中的一流,是我么众多选择中的一种,我们尊敬他,思考它,完善了我们思维和品德,这就足够了。我们甚至可以不理会他,而只关注其他国家和伟大人物的思想,也可以做专门的研究,相同的是,对待思想有一种自由选择,自如吸收的态度。思想和文化是用来丰富我们的食粮,而不是打击别人的棍子。

第三篇:丧家狗读后感

《丧家狗》读后感

丧家之犬:比喻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的人。也说丧家之狗

怎么说呢?看完之后诸多的还是感慨吧。

先前我看过一些评价《丧家狗》的书评。他们说孔子不是圣,而是人。我觉得这也许是对的,又或者是不对。孔子是在逝世之后,思想被人推崇,受后人拥戴,他的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思想、学术足矣使他称为圣人。可惜,他在不对的时间遇到了不对的人推出了不合时宜的思想。孔子生在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的时候,每个人心中何尝没抱着野心,统治者的目的无疑便是征服。

中国的知识分子,拙于谋生,急于用世。《论语》一书,从来不讲谋生,除了做官食禄,其他营生,工农兵,做买卖,下田地,都不曾考虑。他培养的君子,在无官的情况下,一定要准备挨饿,粗衣恶食、房子破烂不堪,不改其乐。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在他看来只有长看远,吃官饭,比种地划算。由此看来,孔子并不算是圣人,他披着圣人的衣装,又不曾考虑到现今。

有人说孔子是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也许有人也对丧家狗不太认同。毕竟一代受人尊崇的学士,不应用狗比喻。解释一下丧家狗的出处把。丧家狗比喻无所依归的狼狈相。典故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这就是丧家狗的由来。不难看出,孔子被人称丧家狗是持肯定态度。又或是包含自嘲。孔子为了他的政治生涯不能说不是颠沛流离,他先是在鲁国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鲁哀年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

孔子带着这个时代不包含的信仰,孔子拥有华夏子孙的精神图腾,我们无法把信仰连根拔起,我们无法轻易抹去图腾的痕迹。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尚叶鑫讲述了这个两面性,我喜欢他的一句话:真正体会了才会有批判,不要让疏于体会的批判本身混入浮躁的浊流。

是批判是赞扬,全权是你的观点。不能叫所有人非要认同你,也不求你非要认同他人。孔子对于我来说,是不可磨灭的存在。

新高二<2> 金慧洁

第四篇:我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

第五篇:《读论语之[丧家狗]》-李零-读书笔记

仁,就是人其人,拿人当人。

拿人当人,先拿自己当人(修己),自尊自爱然后生爱人之心;推己及人,也拿别人当人(安人)。

人有工具性,上班当工具,下班当人,一半一半就不错了,完全不当人也是常有的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尽心诚意,自守之德;

恕:心其心,将心比心,待人之德。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礼是处理差别的通过差别建立秩序,秩序就是和。

和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以不平等求平等。

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借等级,立秩序,这叫和。

真正的平等理想叫大同,礼是讲不成了才讲的,故君子和而不同。

和谐社会是小康不是大同。

礼最大的用途就是和稀泥。

义礼之辨: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礼比义更多强制。

以德治国是乌托邦,德是自律,礼是他律。德礼是小道理,政刑是大道理,不能用小道理管大道理。只讲以德治国,德必伪,国必亡,误德未必误国。

秦政之失,是只讲硬道理不讲软道理;汉代尊孔是用软道理包装硬道理。

阳儒阴法,软硬兼施,硬在前软在后,硬在里软在外,而不是相反。

以软道理分四种:礼乐、道德、学问、宗教。法治国,以德育人——易中天()道德虽然不能治国,却可以育人;法制虽然不能育人,却可以治国。这就可以相互补充,也能解决只取一面所产生的问题。但不能是历代王朝的“外儒内法”、“阳儒阴法”,而应该是分工合作、抽象继承。所谓“抽象继承”,就是只取其合理内核,不要其具体规定。至于“分工合作”,大约可以理解为治国不妨多读法家,育人不妨多读儒家吧,也不能“全盘接受”。

如何看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查其所安,人焉廋(sōu隐藏)哉?

君子不器的原因是,君子追求的是道不是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衷共济;比,拉拉扯扯,朋党)

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仁是体,智是用;仁主静,智主动;前者像山,后者像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曰:君子怀德(仁恩),小人怀土(土地);君子怀刑(威罚),小人怀惠(实惠)。、子曰:君子放(依)于利而行,多怨(多取怨);君子喻(晓之)于义,小人喻于利;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中国人对自由的理解是“秃子打伞,无法无天”不管别人的存在、感受;

西方人对自由的理解是“一人一个笼子”自由用来给人之间的关系划定界限、范围。

林则徐对联:

上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前一句是刚毅,后一句是恕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自己一方面来讲。

恕道的核心是对等,不抵抗主义是对恕道的片面理解。

毛泽东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中庸,中是不偏,庸是不变;无标准无原则的“和合学”不是中庸。

做学问,要知(记住)之、好之、乐之,不知满足,不知疲倦,持之以恒

子曰,圣人和仁人(善人)他是见不到的,能够见到君子和“有恒者”就不错了 学习是自娱自乐,教书是助人为乐

子之四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趋赴)、不善不能改

子绝四:毋意(臆断)、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主观)

有人以为绕开整体死扣细节就可以避免犯错误,古人叫“碎意逃难”

篡天下的自比周公,是托周公的象征意义:干天子的事,没天子的名

子曰:不愤(憋在心里)不启,不悱(话到嘴边)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反对记问之学,认为只会死记硬背不会提问的学生不值得教,一定要有内心冲动,自己提出问题才加以点拨,启之发之,让他们自己找答案。不会举一反三,也就没必要讲第二遍。

孔子身教重于言教,不是竹筒倒豆子,是你不问他不说,重在启发。

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工体系下的精神残废,认字就眼亮,逮谁就灭谁,可谁不比你强?

真话是利刃,触之者伤。

圣人-善人-仁人-君子-有恒者

坚持做好事难在哪里?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原因:

1、人有虚荣心,无而为有,所以坚持不住

2、人的本性是追求有,坚持的是反方向

a)要经历从无到有(聊胜于无),甚至让他有到“盈”,才能聊胜于有

b)老子的“无见可欲则心不乱”,让他不知道或看不到

对于博还是专,孔子以射和御打比方,说自己宁可是个驾车拉着射手的驭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学习的四个境界:学道-追求道-守道-用道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恕之道

仁:爱人,拿人当人 恕:将心比心,尊重别人,推己及人我认为好的东西是不是一定要推给你?这是不是同理心?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中国人只取经,不传教。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现在的各种评论,多半是拉关系、捧臭脚,与口碑反着来——伪君子

网上的评论多是以批倒批臭为主,把能说多绝当个性——真小人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民)。请益,曰:无倦(懈)。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虐待)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适卫,冉有仆(驾车)。子曰:庶(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

子曰:君子和(和谐)而不同(平等),小人同而不和。

墨子尚同,孔子不尚同。孔子的礼,讲求的是和,而不是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舆论是民意,民意是大杂烩,众口铄金的谣言,千夫所指的毁谤,一样是民意。

民意是政治,不是真理。民主的原则是从众,但群众也是人,不是神。煽动诱惑下的民意是洪水猛兽。

子曰:君子泰(自尊)而不骄(傲慢),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邦有道,危(直)言危行;邦无道,危言行孙(逊)。

人应该以直道事人,但天下有道与无道不同。无道,行可以直,但言谨慎。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诸侯。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君子上达(于天地),小人下达(眼前私利)。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至公而无私 值:对等的意思(以怨报怨)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向善)。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向恶)。以德报怨,则宽仁之身(过宽)。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过恶)。

子曰:君子矜(自尊自爱)而不争,群(合群)而不党(拉帮结派)。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毛泽东没做到。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是人追求的目标,不是帮助人出名的。

子曰:君子贞(信守原则有变通)而不谅(拘泥死守诺言)。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不要拘泥小义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守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谄媚),友善柔(虚伪),有便佞(巧言令色),损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贪得)。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近)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博学+笃志

问:问别人+问自己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给人的感觉),望之俨然(派头),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仕而优(行有余力)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改正)也人皆仰之。

子张问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施惠)而不费(破费)乎?择可劳(胜任)而劳之,又谁怨?欲(欲民之愿而免贪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无论)众寡,无(事无)小大,不敢慢(怠慢),斯不亦泰(自尊)而不骄(傲慢)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残忍);不戒视成(不提要求只问结果),谓之暴(暴躁);慢令致期,谓之贼(害人);犹(好像)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不负责)。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孟子讲性善,是着眼于教化;荀子讲性恶,是致力于礼法。

孔子的遗产:

1、以人文学术为主的古典教育

2、学而优则仕,读书为做官

3、忠孝对道德的影响,以德治国

影响下的中国文化结构

1、重文轻武,重文轻理

2、重当官,轻产业,实用之学处于颓势

3、重道德,轻宗教,国家一统大于宗教一统

道德是一种生存策略。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