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诫子书读后感500字
诫子书读后感500字1最近,我在背《经典诵读》上的《诫子书》,感到写的特别好。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著。
我觉的文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说得特别好。这句话的意思︰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我认为诸葛亮写的很对,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多读书,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多看书,长大就是一个没用的人。我长大相当老师或医生,要实现目标,只有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通过刻苦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达到。
诫子书读后感500字2儿子上初一年级,周末带回老师大人布置的作业,一张4a纸的正面复印着诸葛亮寥寥百余字的传世之作《诫子书》,背面是儿子歪歪扭扭写上的“感想”两个字。并且特别说明,这是给你的作业,快点写好,我周一要交给老师。
怎么写呢,这不是出难题吗?我问儿子,幸亏你老爸还看得懂这几个常用字组成的文言文,要是有的家长看不懂,怎么写读后感?儿子说,老师给我们全都讲解了,如果老爸看不懂,可以问我们。
无言,苦思,老婆在旁边窃笑。
三国群雄逐鹿,除了曹操及其后人之大名传于后世外,其他好象没几个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例子。随便问一下,诸葛亮的儿子是谁,你知道吗?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诫子书》在当世当时也没起到多大作用,千百年后还想教育我的下一代成为风云人物?我看有点悬。
但文章不能这么做,读后感也不能这样写,何况儿子还眼巴巴的盼着老爸写好一点以便他能够在同学中出点风头挣点面子——俺老爸虽然没钱但还有点文化吧?!嘿嘿。
于是提起若干年来少有握过的钢笔,郑重写下读后感的标题:
一纸诫子书,千载为父情。
然后从做人、立志、治学等几个方面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因素,既深入又浅出的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一篇纸写完,居然有意犹未尽的意思。
儿子拿去看了半天,说我没看懂,不过老师肯定看得懂。
老婆说,你也应当能看得懂,只是你爸的字写得难看了些。
我说,老婆,你知不知道我读《诫子书》的真实感想?教育下一代这样伟大的工程,诸葛亮一百多个字就搞定了,就算翻译成白话文宣讲,也不会超过两分钟。所以说,男人一般都比较言简意赅,绝不啰嗦。
诫子书读后感500字3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而我也向往这种生活。
诫子书读后感500字4《诫子书》是54岁的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书信。信中诸葛亮谆谆教诲儿子,殷切期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君子。
何为君子?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讲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既有文采,又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说白了,君子必须德才兼备,有才无德、有德无才都不算君子。
怎样才能成为君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志以成学。如果放纵自己、懒散消极、精神不能振奋,轻薄浮躁、性情不能陶冶;那么,大好的年华就会随着时间飞驰,意志愿望一天一天的流逝,最后像枯叶衰落,被社会所抛弃。到那时悲伤地困守在穷家破舍里,后悔就来不及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呢?但是,教育的方法正确与否值得商榷;更有甚者,相当数量的家长对于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迷茫。那么,诸葛亮的《诫子书》无疑是一剂良方!
诫子书读后感500字5“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管过了几个朝代,都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希望。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他的儿子诸葛瞻谨遵父亲的教诲,也成为了一个淡泊明志的人。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时,诸葛瞻在杀场上不收受敌国的高官诱降,忠心的为自己的国家奋力战斗。最终光荣的战死,年仅37岁。读到这里,我心里感慨万分。想到现在我们有的家长却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班长,上名校。真想对他们说,我们上学是吸收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做好准备“接世”,而不是为了这些虚名。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夫学须静也”。就是说:做什么事都安静下来,不要浮躁。我也要学习《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学会静思以修身养性。只有在困难面前,把心静下来,学会思考,才能战胜困难,才能想出更深的学问和道理。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因为只有努力学习,多听、多看、多想才能增长自己的本领。同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有毅力,只有坚强的毅志力,永不放弃,才能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这一点我是颇有感触的,我平时既要学习学校的各门功课,又要学习钢琴。各种音乐理论知识,长时间的琴键练习有时真是让我想放弃。今天,读了《诫子书》,更让我坚定了“非志无以成学”的道理,今后我要常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
流芳百世的《诫子书》中讲了许许多多的道理。这些道理简明易懂,真是我人生的一盏指路明灯!
诫子书读后感500字6诸葛老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诸葛老师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老师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杀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老师,也定能比诸葛老师儿子强。
诫子书读后感500字7在寒假里,我做了许多事,也看了许多书。但让我记忆最深、启发最大的是读了《诸葛亮兵法》里的《诫子书》。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诸葛亮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杀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亮,也定能比诸葛亮儿子强。
【诫子书读后感500字】相关文章:
1.诫子书读后感3篇
2.《诫子书》读后感
3.诫子书读后感1000字
4.诫子书的教案
5.《诫子书》课件
6.关于诫子书的试题
7.《诫子书》教学反思
8.诫子书教学反思
9.诫子书课文课件
第二篇:《诫子书》读后感
《诫子书》读后感
“静以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散漫的态度、浮躁的心态是人生的大敌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分享读《诫子书》有感,提供参考,能帮助到你,欢迎大家阅读。
这几天忙于学生的复习考试,摘抄了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没有细品,今天放假了得以静心细读,倍感道理深刻!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程,缺乏的就是静,遇事急躁,好多事情没有处理好,可事过悔矣已晚。人要有修养,要成大业必须学会静。人学会了静办事就余地,修养也就高。静下来看周围事物,花好月圆,人际和谐。平日里有好多人说粗心,其实就是没有静下来,静下来就没有粗心这事了。我虽已暮年,可还觉得应该加强自己的修养,要下决心让自己静下来,不求出名,但愿少留懊悔,多些和谐与开心!
静
“静以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散漫的态度、浮躁的心态是人生的大敌、青春的敌人,不能去浮躁、持冷静,是注定难以成大器的。
静能生慧,远离喧嚣,保持一种独立思考、心清如水的习惯及心境,才能真正步入人生的佳境,也才能真正步入人生的意境!“无为,而无所不为”,宁静才能致远。
正如一首歌词中所说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霓虹美酒只能是一时陶醉”,多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清如水的心吧!
(思绪奔流,内心起伏。壁立千仞处,如何无欲??奢俭交错间,当初的志向是否已无从找寻?就是拿交易来说,好的交易时机,都是在耐心等待后才出现的,不是吗?)俭
“俭以养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过于贪图安逸及物质享受,就难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及锐意进取的精神,也难以取得进步。
对于投资界人士而言,巴老、芒老及邓普顿等人是我们的榜样。俭,不仅让我们保持“静”,也能更好的发挥复利的神奇力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俗世凡人,难逃万象诱惑。但是,我理解,要有所成,却定要经历“由奢入俭难”的过程。非如是,不足以磨砺内心;非如是,难以坚定心志;非如是,难以找寻内心的本我。)
学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只有热爱学习、追求真理和自由,才能真正成才。
我们不是天才,刻苦学习之后,我们也许仍只是很普通的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勤奋学习及大量阅读,至少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平庸。那我们就努力学习、努力经营成功的人生吧!
志
“淡泊明志”,“非志无以成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专注于一个简单的、单纯的、坚定的目标,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相信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志向!(三军可以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物欲横流的今天,是否还有君子艰难守望?人浮于世,会否随波逐流?)
性情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要保持好的性情,认认真真的做事,专注、勤奋、持之以恒,不要散漫、浮躁。
从事投资行业,我们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过人的才华和智慧,更需要一种合适的性情、冷静的头脑、良好的自制力和一种内在的涵养。
人生只有一次,必须精心设计。青春易逝,时间不可逆,“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北府歌中有一句叫做“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必为逝去的青春而忧伤,“劝君当惜少年时”,从现在开始,亡羊补牢,多保持一颗感恩的、耕耘的心吧!
第三篇:《诫子书》读后感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下面给大家分享《诫子书》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诫子书》读后感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虽然区区84字,但却能广为流传,名垂千秋,必有其道理所在,所谓微言大义,即使如此。
诸葛亮的《诫子书》,在现在许多人眼里看来是文采斐然,妙笔生花,其实现代的翻译却通俗易懂,也是老生常谈。但这却是凝聚了他对于儿子的寄予和希望,光是这份浓浓的爱,就足以字字珠玉。
接下来谈谈其内容。《诫子书》主要围绕为学习论述,学习重在“静”。什么是静,非远离世俗喧嚣繁华惬意于山水之间的舒适,也非寂静之所空荡无人的幽深,而是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只有内心平静,再大的磨难也会势如破竹。
学习的历程就好比站在巨浪的顶端,身后万丈悬崖。这一路荆棘之上,内心宁静必会处变不惊。内心宁静是做学问的法宝,就好比乱世为王,必掷血屠狼。
当然,学习不只是要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能修炼自己的品德,修炼自己待人待物,做人的方法。如果只是学习好,这样的人又心怀不轨,就定会危急四方,害人不浅。所以做人比学习好更重要,学习好只是浅层次的,品德高尚才是众人眼中的智者。
当我们晃晃悠悠,碌碌无为度完一生,守着自己破旧的房舍时,我们多么后悔自己的一无所事,多么遗憾青春的光阴消逝,少了应有的成长体验,少了时光的开心折磨,到老只有白发陪伴。
诸葛亮的《诫子书》可谓是词约义丰,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有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我们读之思之,并当躬行自勉。
《诫子书》读后感2最近我读到了一篇古文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有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让我深有体会。
这是诸葛亮教导儿子该如何治学立身。其中“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到现在一直被人们传诵。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就是:“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心不静,身子当然也不会静,心身静不下,学习就学不好,你心身不静,你学习上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的,这样你就不能实现你的远大理想。
总之,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你的志向和理想就是一座远方的大山。你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你不好好学习,你的理想永远都实现不了。你只有好好学习,明确志向,才能实现理想。大学毕业那天,你就已经站在了山脚下。工作上,你继续努力就能翻越这座大山,并做得更好。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我的故事。一次,我在周末放假,妈妈说要星期五晚上就把作业全做完。我就想:放假有两天,等最后一天再做也不迟。到了第二天我赶呀赶呀,一直都没做完,一直赶到深夜才赶完。我真后悔没有听妈妈的话。
我一定要记住诸葛亮的说的“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好好学习,多多采纳别人的好建议,长大后做一个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诫子书》读后感3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读书笔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诫子书》读后感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后就成为历代相传的修审理志的名篇,这就是《诫子书》的前世今生了。
《诫子书》在我们华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为了纪念诸葛亮亮举行了万人诵读《诫子书》的活动;我们还看了一段视频是诵读《诫子书》﹑表演《诫子书》﹑歌唱《诫子书》这三种形式;还有在军校的学生们们站得整整齐齐全校诵读《诫子书》。可想而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举办的活动是多么隆重啊﹗
《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
诸葛亮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对儿子的期望,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五句话,而就在这仅仅的五句话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语啊﹗我们现在又有谁有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呢?《诫子书》不仅仅是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也是诸葛亮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
我们也一起诵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细细品味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让我们感受一下诸葛亮的一生吧﹗
我们以后要做一个君子所拥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培养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宁静,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要学习就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想要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学习才会有广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诫子书》读后感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晚年写的一封家书,意在告诫自己的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免在时光的流逝中意志消沉一事无成。
这篇《诫子书》一共才八十多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把修身养性的途径、学习与成才的关系、放纵怠惰和狭隘浮躁的危害,以及浪费时间、丧失意志的后果,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读来发人深省。这封家书是诸葛亮在其人生的最后一年(公元234年)写的,既是对晚辈的谆谆教导,同时也是对自己一生的人生体验的高度概括。诸葛亮之所以成为历代为官的楷模、民间智慧的化身,这与他一生为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这封家书一个“静”字可谓道破了人生之真谛。当今世界,纷繁嘈杂,最难的就是这个静字。大家见面,无非一个忙字;忙忙碌碌,争名逐利,哪里能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一个“俭”字,是陶冶情操的关键。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我们还贫穷的时候,节俭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当我们富起来的时候,就更难保持节俭的操守了。至于懒惰、急躁、浪费时间等等毛病,更是充斥着人们的每一个角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哀歌,也总是在一代代流传着。
在一些人的办公室或书房中,常常会看到“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的匾额或条幅,借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的一种至高目标。作为座右铭,用意自然是极好的;经常看看,可以时时提醒自己,保持一种好的心态。但事实上,经过缩编后的这两句话已违背了诸葛亮的初衷和原意。一个“非”字、一个“无”字,深刻体现了诸葛亮告诫、警醒的态度。《诫子书》不是表达浓浓爱意的普通家书,而是表达了面对复杂人生必须作出的一种坚强选择。
《诫子书》读后感6《诫子书》是54岁的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书信。信中诸葛亮谆谆教诲儿子,殷切期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君子。
何为君子?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讲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既有文采,又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说白了,君子必须德才兼备,有才无德、有德无才都不算君子。
怎样才能成为君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志以成学。如果放纵自己、懒散消极、精神不能振奋,轻薄浮躁、性情不能陶冶;那么,大好的年华就会随着时间飞驰,意志愿望一天一天的流逝,最后像枯叶衰落,被社会所抛弃。到那时悲伤地困守在穷家破舍里,后悔就来不及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呢?但是,教育的方法正确与否值得商榷;更有甚者,相当数量的家长对于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迷茫。那么,诸葛亮的《诫子书》无疑是一剂良方!
《诫子书》读后感7《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修身立志之道阐述地十分深切。其中有这么一句令我印象深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恬静便可以修养自身,俭朴便可以淳养品德。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
《大学》开篇就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道德经》也多次强调“静以修身”的作用,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清静天下正”等。《诫子书》中告诫我们的正是平心静气,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还记得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吗!他本可以入朝为官,享尽荣华富贵,可他毅然放弃仕途和官场生活,追求那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安逸;体验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享受那种“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的自在……诚然,只有当一个人内心平和,安静时,才会知道自己最理想的是什么,才会从容的应对生活中的变故,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在守住了内心的宁静之后,勤俭节约,便是另一难能可贵的品质了。李商隐的《咏史》中有这么一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样的名句。毋庸置疑,勤俭之人,往往会有大的作为。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心慌”。他给皇后过生日,只用几个简单的小菜,还告诫众官员以后摆宴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清宣宗道光更是出了名的节俭,他的龙袍是宫内旧料所制,破了不扔,致使衣服上打满了补丁。他三令五申,宫中用款,岁不逾二十万。平时国宴家宴,也只准备几个家常菜。秦爱纷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楚人一炬,奢华的阿房宫也只能是一堆焦土。
禅家说:“心静如止水,则无烦恼与忧愁”。佛家宣扬“清心寡欲”,道家崇尚“清静无为”。哲人又说过:“节俭是人一生中食不完的的美筵”。沉下心来,守住自己的心,静待他日的破茧成蝶。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我们的人生奠定基础。我知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只是一句话,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诫子书》读后感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这封家书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家书中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亲对儿子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在这封家书中,有修身养性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修身养德的力量:“俭以养德”;有淡泊宁静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静学广才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精治性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敬业奉献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时代,凡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宁静以致远,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胜不骄,败不馁,何其难得?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静的观察世事的变化。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而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岁月!
第四篇:诫子书读后感
一、勤于开卷,敏于探索,诫子书读后感。《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学习也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必备的素养。一般而言,一个肯读书、肯学习的干部,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涵养深厚的印象,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精神境界,与不学习的干部相比,往往有明显的区别。一个不学习的干部,决不可能做到理论上和行动上的清醒与坚定,决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决不可能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思深虑远、处变不惊,也决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来积聚人气、开拓事业。而这里的学习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这是管方向、管长远、管本质的学习。有些人之所以 “翻身落马”,不注重学习,导致信念上的动摇、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二是要开阔知识眼界。事业无穷期,学习无穷期。领导干部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认为随着职务的提升,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不能认为自己经过院校培养,有较高的学历,知识化、专业化已不成问题;不能认为自己有实际工作经验,底子厚实,学不学关系不大。三是要密切联系实际。立足实际,弄清上情、掌握下情、联系国情和世界发展大背景,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现实中的发展对策和根本实践,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改革成果和发展实惠。
二、立于清廉,致于高远。清廉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高远是领导干部的境界所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宁静才能戒骄戒躁,内心淡泊才能含英咀华,内心开阔才能登高望远。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一种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养,没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怀,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可能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读后感《诫子书读后感》。我们不能忘了是革命先辈给了成长成才的空间,不能忘了是党和人民给了执政一方的权力。我们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决不能丢,思想境界决不能低,精神气节决不能废
做到这一点一是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掌权为民。任何时候都不忘艰苦奋斗,任何地方都不忘民生民本,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珍惜和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二是要涵养淡泊,甘守宁静。清代学者胡达源说:“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各级领导干部要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大度,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杂念、多一点公心,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羁,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实实地干一番事业。三是要经受考验,廉洁自律。俗话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水之鱼,亡于诱饵。”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因一时侥幸而饮恨终身,不能因盲目攀比而心态失衡,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重、自醒、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也是维护党的形象。
三、勇于开拓,敢于作为。《诫子书》中说得好:“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威。肩负改革发展光荣使命的各级领导干部,不管处身于何种工作环境、何种工作岗位、何种工作条件,不管自己的年龄、资历、经验、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对自己能力方面的严格要求。为政一方就是要对一方的民生负责,对一方的资源负责,对一方的发展负责,既要立足当前求发展,努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长远谋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一个人的见识总有不足,领导干部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破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守旧观念,在服务经济、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上求突破;破除瞻前顾后、裹足不前的“等靠要”观念,在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成事上下功夫。要把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他山之石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做事而不“作秀”,为民而不扰民,惜民力、解民难,办实事、求实绩。
第五篇:诫子书读后感
《诫子书》读后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古代家训,多是古代大家教育子孙的金玉良言,其中浓缩了古人毕生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现代人读来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其中,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诫子书》中“勤于开卷,敏于探索”的精神。
《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但是学习不意味着死读书,读死书。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学习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必备的素养,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一般而言,一个读书多的人,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对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识。这种人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涵养深厚的印象,他的生活态度、工作能力、精神境界,也肯定与目不识丁的人有很大区别。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告诉我们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反观我们,学校提供了自习室,其中本应安静的环境,却总是有少数同学在自习室里发出声音甚至大声说话,扰乱自习室的安静的学习氛围。同时还有很多同学,无视学校的良苦用心,不去自习室自习,整日荒废学业,虚度青春,真是令人痛心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