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编辑:明月清风 识别码:76-1120667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8-28 21:25: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活着读后感

作者简介: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背景:

一直觉得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1997年,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活着》是余华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 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流年未断,我的生活

——再读《活着》

每次看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部电影,总是会不由自主的随便写点什么,然后发在校内上,与不同的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体会,相同的抑或是不同的……其实《活着》是在很久以前就看完的一部小说,当时是在初三的那段日子里,看完路遥的《人生》以后想看点相似的作品,于是就找到了余华的《活着》……跟几年前初读《活着》时不同,如今再读《活着》,好像没有当初一味的对于主人公命运的悲伤怜悯,现在好像更多的是接受了这样的一种活着的姿态。不想去写中规中矩的读后感,只想用平常的文字去记录、去描述现在的生活——《活着》带给我的生活……

活着…很多人都思考过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是为等死而活着……当然这个等死并不是一味的等待,而最重要的是在等待的这个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可能最终的结局看似是一样的,“我们赤裸裸的回去”,最终都回归那一把的黄土之中…然而这只是看似!我们活着的时候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泥土,只是,化为泥土之前的形态没有任何两个人是相同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这样说过…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就是为等死而活着,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活着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词,一个可以用呐喊表达出来的平淡!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来大学已经有半年多了吧,在烟台的这将近一个学期我像个疯子一般疯狂的活着。每天都忙忙碌碌却又无所事事,始终以一种疯狂的状态生活着。所有的人都告诉我锻炼能力,我却发现忙而不充实,这样的生活真的是很难熬的。终于,寒假的自己,没事的时候一个人想想,终于发现我该去选择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去要你们想让我选择的。卸下团支书,退出辩论队,各种社团各种杂,越发的开始明白生活,怎样去生活。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我希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安静的没有人打扰,只有我一个人,静静的享受。偶尔和朋友聊聊天,看看朋友们的动态,评论一尔…

淡然的生活,做一个安静的女子,快乐淡然的活着,这是怎样一种我所向往的生活呢……

我已经十九岁了……

十九,意味着什么?没什么特别的含义,只不过是多长了一岁,只不过是多活了一年,只不过是多吃了一年的饭……但是,十九岁,一个脱离未成年人整整一年的界限,一个清楚划出你人生方向的数字……十九岁,对于我,真正意义上成年,而不是那个十八岁成人礼的时候……当你用一种不再幼稚懵懂的思想开始自己独自的人生的时候,竟然发现其实自己已经不再迷茫,远离了那些无病呻吟多愁善感的日子,以一种不能说明的心态进入大学,进入社会----真正意义上的……

还是喜欢一个人去海边,还是习惯一个人背着旅行包翻墙出去在陌生的城市,随便搭上一辆公交,看陌生的风景……

我还是那个想要活自己的我,只是我已经明白了许多,沉稳了许多,安静了许多…… 那天偶然看到孙导的话,“高中因努力程度不同而各奔东西,大学因思想高度不同而大相径庭。”是啊,大学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啊,在这里存在着完全不一样的极端,你生活的怎样完全取决于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里的自由是属于任何人的。

不想不知所以的荒诞四年青春,最后最纯真的四年青春,所以才令人匪夷所思了很长时间。突然就觉得对不起陈永围和“大叔”,最近的自己总是在纠结什么,不知道该如何了很长时间,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感谢师哥没有责备,反而一如既往的开导……想想自己真的是很幸运的呢,每次纠难的时候,都有明智的人出现在身边耐心的开导,帮我走出那些“围城”里的日子……

可能有时候真的是感觉总是在被幸运眷顾着,无论多困难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好人来帮助自己,所以自己那些所谓的悲伤痛苦和难过都是自己自以为是的苦痛……

等待下一个假期,回青岛……带着最美的心情重新开始以后的生活,以后快乐的生活……

拍照,写稿,海边,微笑,旅行包,和一张CD……

把梦想交付自己,让快乐伴着自己,我的未来,我的梦,我和你……

其实想想,以前的自己总是在为一些无所谓的事情而困扰,现在想来那只是自己臆想的不可能而已……我的路,我自己走,无论是什么样的路,终还是得自己去踏出脚印…… 不断地告诫自己:不管多远路,也能走到尽头;不论多深的痛苦,也会有结束的一天。背负明天的希望,在每一个痛并快乐的日子里,才能走的更加坚强;怀揣未来的梦想,在每一个平凡而不平淡的日子里,才会笑的更加灿烂。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什么能让自己退缩,只要够坚强,就没有什么能把自己打垮。

突然发现写了这么多还是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没有逻辑,漫无目的,只是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已,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或许这也应该是我去过活的吧……想到哪里活在哪里……

阳光下的生活,终于还是我最后想去过的……

一支笔,一本书,一张CD,一部相机,一台笔记本……

我的生活……

人,总是应该学会知足啊……

充满激情又淡然自若,如此活着,我想,便是我从今以后活着的准则……为活着本身活着,而不是做作与嘲讽般的俯视生命……

这,便是《活着》所带给我的生活向往……

嘉慧

202_斑斓一季

第二篇:活着读后感

知悉《活着》这本书源于一位曾经的电台主持人的极力推荐,出于好奇,更是出于对此位主持人的信任,我到书市买了这本书,是余华的作品,十万余字,用词很简练,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长,用很短的时间,我就看了此本小说,后来又重看了两遍,每看过后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也许这正是小说吸引大量读者的缘故吧。

余华是一位年青的作家,是一位真正用内心在写作的学者,好比其他诸如余杰、何清涟、刘晓波、秦晖等等中国良知一样,对我们的国家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他们拒绝谎言、拒绝道德中立、拒绝涂脂抹粉,真实、客观地反映或极富中肯地评价着各种事和人物,读他们的文字,你才能感觉到中国文字的乐趣和精华,才能知道我们的生存状态如何,才能清楚自己的未来该如何去走。在一片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景象中,是他们让我们知道这只是表象罢了,深层次、长期的问题反倒让每位读者揪心,而这正是他们的可贵之处,不畏权贵,一切凭内心真实的感受说话,他们是《皇帝的新装》中那位孩子,是中国的索尔仁尼琴,因而,唯有他们的文字,我才会去认真阅读。

《活着》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于的内涵和哲理太过复杂,非三言二语能够诠释清晰的,现仅将自己的几点感悟表述出来吧:

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虽然故事情节以他及他的一家为主,但反映出来的场景却是多方位的,它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中国,更让我们这些文革后出生的年青人了解什么是文革,这是一个多么混乱和阴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已经疯狂,在一阵阵风暴中艰难度日,文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灾难,是一场抹灭人性的大洗礼,而这场灾难并非自然引起,是人为的,是一个集权国家的必然结果。作为年青人,是应该记住这段历史的,它让我们知道自己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但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因为种种原因而是那么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担心的是,现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个善于忘却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们更应该了解并牢记这段历史,而这也许是《活着》带给读者的重要启发和引思吧。

在描述苦难时代的背景下,“福贵”老人也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当他看着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时,以一头耕牛为伴,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你看不见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对世道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你的人生取向。“福贵”老人其实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是无数像“福贵”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剩下温饱与一丝的怜悯,在我们的国家,实则是二重国家,二元制的户籍制度让一个中国分成了城市和农村,而各种不平等制度让广大的农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状态。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与农村密不可分,毛泽东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才使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如今的改革开放也是源于农村,不过,这些都已不重要了,农民还是那么苦,农民依然受到某些城市人的歧视和欺凌,他们每年都要为了生计从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得到是最低微的收入,他们骨子里的品质,让他们无怨无悔,当然也无可奈何,而联想到我们自己,在他们面前,显得是何其的微少,轻微的挫折就会让我们一些人意志消沉,让我们一些人痛苦流涕,而我们自己却还在感叹工作的辛劳与不易,在感叹命运的不幸,一部分则选择了“混”,相比于“福贵”和那些农民兄弟们,我们有资格说我们苦吗,有资格对自己所遭遇的挫折诉苦吗,有资格感叹命运的不济吗,我们不配,当他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时,我们滞步不前,我们在犹豫、在彷徨,他们才是真的勇士,才是中国走向成功的生力军,因而,《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品性才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才是民族希望所在,“公子哥”式的品性只会让我们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我想,余华写这本书的初衷,也许正基于此吧。

深层次剖析,我觉得支撑“福贵”老人走过一生的是其对土地的信仰,土地对于一个农人来说,就是命,就是生命意义所在,人有别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思想,信仰更是思想上的升华,人类有了信仰,才能战胜自然,才能避过灾难,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如此之广,也说明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缺少不了信仰,不过,时下的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度,部分民众面对日益艰难的生活选择了轻生,选择了侹而走险,人与人之间缺少基本的信任与互助,人性冷漠,这是最可怕的病毒,我们这些年青人不要说崇高的信仰,就是基本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遗忘得干干净净,只一味地崇尚金钱,现今社会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就唯剩下金钱与权力了,很多人为了金钱和权力,不惜出卖一切,“笑贫不笑娼”,大多的年青人的价值取向已显得务实而短视,我们实际承载着中国的未来,倘若我们依旧如故,缺乏基本的信仰和不抱有远大的理想与目标,我不能想象中国如何自立、自强与世界民族之林。

《活着》带给我们的还有很多,自身学识的浅陋让我没有更多的感怀罢了,细细观察当前的社会,我们的生存状态又岂能乐观呢?民主与自由还是遥遥无期,而制度性的腐败已经深入到政体的每一个细胞,改革开放的成果只是对自然资源和国有资产的再分配罢了,“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只是富了那些权贵之人,他们通过权力的市场化和对私有资源的垄断、配置让国有资产迅速流入私人腰包,而广大的工人、农民则陷入沉重的生活压力之中,社会的基尼系数远远大于国际警戒水平,许多工人失业,随着人口高峰的来临,社会面临非常危险的压力,黄、赌、毒、法、黑应运而生,四处泛滥,甚至部分地方政府与黑道相互勾结,以榨取普通市民的利益来达到其富贵的目的;而愈来愈重的教育负担让许多少年儿童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很少就走上繁重的劳动岗位,教育之于个人或国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就已是很好的榜样,这些缺少教育的少年们通过代际的传递,只会让目前已经贫富悬殊的差距越拉越大,最后形成社会的两极,矛盾与对立自然而生;另一方面,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可以说改革的成本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自然的破坏,很多地方政府只强调经济指标、GDp的完成情况,视自然环境于无物,强制性、愚昧地破坏着本是安宁的天空,虽然政府已经在强调“可持续发展”,但真正能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府又有几个呢?环境的破坏带来的危害是深远与长期的,它关系到中华民族下一代的生活状态,但没有多少人会考虑这些问题。以上只是我对当前社会的概述性描绘,它并不像某些文人所讲的那样美好,不像某些歌曲所颂扬的那般幸福,他们所看见只是他们的快乐,而广大工人、农民生活却是很艰难的,面对着当前的社会,我们这些所谓的二十一世纪青年能够盲目乐观,能够无限HAppY吗?而要改变这些现状,又岂是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呢?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极富热情地关注着这个社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或者关爱别人,我想,这已经是很不错了。《活着》让我意识到了当前生活的艰难与不易,让我明白人生的艰难才刚刚开始。

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我们又迎来了202_年,202_年被很多媒体描绘成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建设性的一年,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来说,也许更多的是恐惧与不安,SARS的影响现今依旧盘旋在我们的脑海中,而孙志刚的死再一次让我们见证了我们实际生活得并不安逸,重庆那位饿死的三岁小姑娘让我们知道某些人性已经沦落到何种地步,上访户、拆迁户的自焚更是对某些现象至死的抗争,202_年,禽流感又飘然而来,这一次又不知会产生什么后果,所有的一切让我更感觉到了活着的艰难,我们并不比“福贵”老人幸福多少,所承载的压力与顾虑是很大的,幸而有《活着》,有余杰、何清涟这些精英们的呐喊,才能让我感知社会并不是一片漆黑,有一丝光,在暗暗地照着,对于我来说,已足够,坚强、乐观面对着一切,用自己的良知去闯荡社会,我想,即使生活再困苦,我们还是可以像“福贵”一样,很好地活着,可以无遗憾地对别人说,我对得住自己的良心,我无悔,我想,这就足够了。

《活着》确实被赋予太多的内涵,能读着它,无疑是一种享受,它让我明白当初电台主持人的用心良苦,更重要的是,它是我成年的一次洗礼,它让我变得更加成熟,让我能更清晰地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人生的意义,这对于像我们这些没有老师的学子们来说,也许是终生受益吧。

艰难地活着,活着的艰难。

第三篇: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那天晚上,我闲的没事,然后就拿起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活着》。起初,我很好奇,不知道那书里讲的是什么内容。我被迫无奈的翻开第一页,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无聊。所以,我就大概翻了一下,在我烦的时候,我无意中看见了“就这样他的儿子也就死了”。虽然,是几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文字,但是我有一种感觉,一种非常想了解它的感觉。

终于找到了那页,找到了那也得开始部分开始看,起初,我只看了几句,我发现这个书上讲的和我所看的一个电视剧有一点相像,我就接着往下看,最后终于弄明白了,这部电视剧原来就是这本小说,这时,似乎有一种力量在驱使着我更深一次的了解他它。

那本小说,讲的是叫徐富贵的人的一生,从青年到老年他的家庭的变化及其他周围人群之间发生的故事。

当我读到“他儿子为了献血,也被活活的抽死了,当他的父亲(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徐富贵)得知此消息后,非常伤心,伤心过度像是精神不正常的,在自己儿子坟边,给自己儿子跳最后一次秧歌”时,我心里有一种感觉,一种从心里激发出的同情。我想,这种情景如果换作是谁,谁都不会好过,谁都会心里难过甚至伤心过度而失常。真的,他虽然只是本小说,但是他反映了解放前后去穷苦人民生活的状况却是现实的。但是也有人会说,每个人都会有不愉快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只是他的多一些罢了。其实,这样也可以,但老天又为何的那样不公平呢!为何把许许多多的厄运同时抛散在一个人身上呢?那样实在是太不公平了。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只有有钱的人才能幸福,但事实上,钱并不是万能的。每个人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上,有欢笑,也有泪水。凭什么在那个时候贫苦任的泪水就要比富有人的泪水流的多些。

我们也需要公平,我们也需要幸福,因为我们也是人啊!

徐富贵的一生,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想象的,在他中年时期,由于他自己,他的家庭因种种原因遭受变迁,接二连三的,他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相继去世,最后只剩下他和她的外孙子孤独终老。从一个风风光光的青年到孤苦伶仃的老头,时代的变迁,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越来越好,但是主人公,却恰恰相反。

人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坎坷,怎能获得希望。

可爱的人间,他总有幸福,只要你又勇气去寻找。

公平公正是每个人都期盼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权利说:“我们也需要公平的。”人的一生艰难而坎坷,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去观察就一定会有收获,但是社会又为何是这样的呢?

活在世上,快乐也好,痛苦也罢,都会随之远去,而徐富贵正是给了我们一个范本。我们也正也应该思考一下了!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要有自己的风格,活出自己的风采,活得精彩

第四篇:《活着》读后感(范文)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午后阳光,坐在图书馆的一角,静静阅读,思考作者对人生的态度、看法。《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口感醇厚。

作者以两个第一人称进行写作,这种写作方式很独特。借助福贵这个角色,以平民的视角,如风一般带读者走过国共内战、一化三改、大跃进炼钢、文革这几十年。没有刻意放大痛苦,没有刻意装作喜悦,这种对自己、对生命的诚实,对于现代人而言,何等难能可贵。读完这本书,沉重得轻飘飘。

把一个人放在滚滚的时间长河里,的确,一切悲欢离合、浮沉得失都显得这样的微不足道,那样的合乎天道。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不断的向我灌输“生死由命,富贵由天,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好好活着吧”的思想,不断地号召我,珍惜家庭吧,有家人在身边才是最幸福的,死后一切都是浮云„这是我对这本书粗俗的解读。

作者表达这样的观点,我表示尊重。当然我想表达的是人类的生存与创造的关系,对的,《活着》这本书对于创造方面的东西描述得特别少,甚至故意用大环境去压制创造。我觉得年轻人充满精力,何不趁着年轻去学习、去创造,用自己的智慧去造福后代、造福人类。

多少觉得余华写这本书的时候,整体思想的着力点是“人之初,性本善”,这个中国统治者用来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那天跟三哥讨论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与“西方的达尔文的那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冲不冲突的问题,或许这两个问题并不冲突,一个属于生存的初始阶段,一个处于末端。中国的统治就喜欢提出远大目标,比

如说共产主义阶段吧,你能说它不好吗?

总体而言,余华这本书相当不错。练泽文

第五篇:《活着》读后感

苦难中的坚强

——《活着》读后感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有人曾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活着就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人之所以活着,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的《活着》用平静而缓和的语气叙述了主人公“福贵”悲剧色彩的一生。福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由于好赌而输光了整个家产,由于好吃懒做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富的时候除了具有一切富人所应有恶习外,他还要加倍;而穷的时候,甚至比所有那个时候的穷人还要穷,还要卑贱。然而,并没有因为他变成了一个穷人,命运就停止了对他的掠夺,而且这种掠夺是用最残忍的手段:死亡——父亲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他被抓去当兵后回来,得知母亲已病故,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原以为一家人终于团聚可以过好日子了,谁料,苦难才刚刚开始——唯一的儿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凤霞终于长大成人还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却死于了生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她一生忍受苦难,唯一的心愿就是与福贵从今以后再不分开;女婿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都不肯放过,居然因吃豆子而撑死了!面对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最好的朋友一个一个相继的死去,每一次失去,我不知道富贵是何心情,但都让我这个旁观者悲痛欲绝,不知所措。书中人物各种不同的死因更是让我倍感死亡的恐怖。尤其看到他的儿子有庆为了怕弄坏鞋子而提着鞋子光着脚走在雪地里的时候,眼泪真的忍不住夺眶而出。我甚至有些责怪作者太过残忍和无情,不给这样一个卑贱的人留下一丁点什么。可是,书中的所有人,面对命运,他们没有任何抱怨,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懂抱怨,所有的一切,除了承受,还是承受。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鸡大了就变成鹅,鹅大了就变成羊,羊大了就变成牛,牛大了日子就好了。徐福贵式的朴实生活态度在温暖着我,其实,只要活着,生活的希望就永远在;只要认真对待生活,生活就会对你慷慨热情;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生活,生活就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活着》这部作品,使我明白生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不是说生活的无聊、无趣,而是指它不是异想天开的一步登天,这种平淡它需要我们懂得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懂得我们追求的理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懂得我们渴望的幸福和羡慕之种种其实就在身边。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活着就是不屈,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相信逆境和磨难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营养,因为只有经历磨难的洗礼,人才会成长,才会懂得珍惜,去珍爱生命,去感受生活!

这本书,描写的是失去,告诉我们的是得到的意义;描写的是死亡,告诉我们的是活着的意义!当绝望和痛苦如狂风骤雨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无垠的天边,恬静而从容的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我们感激,我们活着!

我更愿把《活着》看成一部另类的励志书,“蚁族”也好,“蜗居”也罢,不用为生活的不公而忿忿不平,其实苦难也是我们活着的另一种意义,它昭示着你的存在,激发着你的勇气,心中目标的实现,需要的是你的耐力和毅力。

活着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