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观后感600字以上[范文大全]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77-891246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29 16:39: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观后感600字以上

202_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弘扬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观后感600字以上”,欢迎阅读与借鉴!

《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观后感一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以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以最高荣誉——“朝鲜人民共和国英雄”的光荣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授予彭德怀同志。1953年7月13日,在金日成同志亲自参加下,于平壤举行了隆重的典礼。1953年8月11日,彭德怀同志从朝鲜凯旋归国,首都人民举行盛大集会热烈欢迎。彭德怀同志为朝鲜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朝、中两国人民的尊敬。但是,更可尊敬的是他虚怀若谷的谦逊态度。他总是把胜利归功于英雄的朝鲜人民和朝鲜人民军,归功于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和朝鲜劳动党、朝鲜人民政府,归功于中国人民和党中央、_,归功于战斗在前线和后方的全体指战员。每当谈到自己,他总是说:“我向来对自己的估价是功过各半,有成绩,也有错误。”

他一向反对突出他个人。他曾批评宣传工作过多地报道他个人的活动。他说:“你们的眼睛应该向下,群众里面的好人好事多得很,应该宣传他们嘛!”许多摄影记者常为难以摄录彭总活动的照片而苦恼。不论在任何场合,每当彭总发现记者们的照相机对准他的时候,他就扭过头去,生气地说:“我有什么好照的?去给战士们照相嘛!”记者们为了完成报道任务,有时不得不通过志愿军其他领导人向彭总反复说明理由,才能得到拍摄的机会。

勇敢,是革命军人的一种美德,这在彭总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他在朝鲜战地纵横驰奔,从来不顾个人安危。他不愿住掩蔽部而乐于住民房或临时搭的简易住房,有时敌机在头顶上盘旋扫射投弹,他照常聚精会神镇静自若地思考问题、查看地图或阅读文件,对敌机不屑一顾。一次,防空警报以后,敌机数架飞来,对准彭总住处猛烈俯冲扫射,警卫人员刚刚把他拉走,子弹便穿透屋顶把彭总的行军床打了几个窟窿,刚进防空洞,洞门又中了几发子弹。大家为他捏了一把汗,他却玩笑地说:“有马克思在天之灵,怕什么!”_和周总理对彭总的安全非常关心,曾多次致电表示关切并提出要求,党中央也曾指示志愿军党委切实保障彭总的安全。为此,志愿军党委和几位领导同志曾专门开会做了研究,并指定专人负责。彭总把自己的安全置之度外,却经常为广大指战员的安全牵肠挂肚。每当去部队视察,他总要仔细察看工事构筑是否坚固适用,并和指战员们一起研究如何更好地保存自己,减少伤亡,消灭敌人,坚守阵地。

他工作起来有一股忘我的干劲,从来不知道疲倦,也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医生鉴于他的身体状况,要求限制深夜工作,但是他办公室的灯光时常通宵达旦。1953年3月,他除严重的痔疮外,头部又生一肿瘤,身体日见瘦弱,大家劝他回国检查治疗。他却说:“这是小病,不要紧,死不了人!”继续照常坚持工作。后来周总理特地派人来朝鲜战地接彭总回国治病,彭总在朝鲜战局比较稳定后才动身回国。

凡是和彭总相处或者见过面的人,无不对他艰苦朴素的作风留下深刻的印象。彭总念念不忘用广大工农兵群众的生活标准来比较和约束自己。供给标准以外的东西,他从不多吃多占;供给制度以内的东西,他也尽量少领或不领。每当换发服装,他就叮嘱警卫员:“我的旧衣服还可以再穿一年。”警卫员告诉他:“你的衣服已经破了。”他说:“补一补还可以穿嘛!”他的办公室兼卧室,只有一张桌子、几个椅子和一张行军床,此外就是挂满墙壁的地图。人们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偶尔给他单独炒个菜,他发现后总是给予严肃批评。1952年元旦,彭总在志愿军领导机关干部大会上讲话,谈到“三反”运动时联系自己说:“我和警卫员开了个会,讨论了我还有那些方面可以再作些节约。我吸烟一个月要12万(旧币,合新币12元),一年要144万。如果我还能为党工作20年,那就可以节省两、三千万。我决定戒烟,棉衣也可以再穿一冬。我为革命事业贡献不多,应当尽量节约,给人民多积累一点财富,这对我个人来说也可自慰。”从此,他就再也不吸烟了。金日成同志对彭总非常关心,常常送些食品给他,国内一些老同志有时也捎给他一点地方土特产,他总是分给大家共同享用。一次,有位老同志给彭总捎来一些湖南家乡的土特产,秘书照例给他留下一份,其余分给别人,他看了认为给自己留得多了,坚持要少留,并要求分给工作特别忙的机关工作人员,让大家都尝一尝。彭总的热情关怀,使大家深受感动。

彭德怀同志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人民英雄。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无私无畏地南征北战,历尽艰险,在戎马倥偬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光辉榜样,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胜利前进!

《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观后感二

新中国成立后存在哪些问题?

主权受损,周边安全,内政不稳,反动残余,工业萎靡。

抗美援朝胜利之后,这些问题全部一扫而光。

1.主权受损。这场朝鲜挑起来,苏联推波助澜的战争,他们双方在美国的施压下一个跪了一个怂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是中国站出来收拾了烂摊子。因此,苏联彻底承认了中国的能力,大连,北疆,旅顺,中东铁路等在雅尔塔会议被“出卖”的中国主权被收回。中国主权得到了守护。

2.周边安全。中国重新建立了冷战缓冲带,不用冲在美苏对抗的第一线,最为重要的是把美国隔离开,避免了美国带来的巨大威胁。中国借此一仗,彻底在东亚打出了自己的名声,保障了自己周边的安全问题。

3.内政不稳。新中国携抗美胜利的巨大威望,在国内可以大刀阔斧的施行各种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4.反动残余。蒋介石在台湾一直坐着反攻大陆的美梦,经此一役,算是彻底知道了中共军队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反动残余成了秋后的蚂蚱,余日不多。

5.工业萎靡。新中国成立前虽然有一些工厂,但仍旧是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家,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抗美援朝胜利后,苏联彻底认识到了中国的潜力,大方的赠送了156个工业项目。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技术转移,彻底帮中国奠定了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的基础。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新中国至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的起点,都可以追溯到抗美援朝这场伟大的战役上。1949年10月1日,只是中国名义上的成立,1953年7月27日,以中国胜利的停战协定的签订,才真正的昭示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是一场绝对劣势的战争,是一个领袖、一个元帅、一支军队带领一个民族逆天改命的伟大战争。其中所展示的战略眼光、战术体系、战斗精神是中华文明所有伟大特质的集中体现。

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没有他们便没有如今强大的中国!

《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观后感三

二0二0年十月迎来一个重要的纪念日,即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一九五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开国领袖一声令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者。

在环境恶劣、条件艰难,敌人强大,我军弱小的情况下,我军以中国特有的近战、夜战、运动战、枪林弹雨的战场,勇敢穿梭,让敌人惊恐万分。在重要的战役打出了万岁军38军。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之所以取得军事胜利,其主要原因就是以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导的政治工作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政治优势成为我军致胜的战略优势。无数先烈、革命前辈们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贡献,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与许许多多的革命前辈相同,我的父亲母亲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保卫和平,抗击敌人,我为他她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永远怀念他她们!

抗美援朝志愿军取得的伟大战果震惊了全世界!抗美援朝是中国的“立国之战”“立威之战,”打出了中国的伟大地位和尊严,表明了已经强大的起来的新中国绝对不会让任何一个国家对他进行欺负。

对于新中国来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必将永彪史册,万古流芳!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狂妄。充分表明,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有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中华民族这种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是我们民族之魂。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使之更加发扬光大。我们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七十周年,就是要大力学习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继续发扬全国人民和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表现出来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更要有这种大畏的爱国气节和英雄气概。

《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观后感四

在沈阳市北部,鸭绿江畔的西边,坐落着一座松柏掩映着的 陵园——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这座陵园建于1951年&月,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是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安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 愿军英雄而闻名中外。

陵园以阶梯状修筑,每跨跃二十多个阶梯就登上一层平台,平台呈八角形。陵园中心的第三层平台上,耸立着一座气势宏伟的花岗岩巨石纪念碑。碑的正面是董必武题写的“抗美援明烈士‘ 英灵永垂不朽”十二个雄浑刚劲的大字,碑的背面刻着郭沫若题

诗手迹;碑顶是一面呈飘摆状的石雕五星红旗,旗下站着一位怀 抱机枪的英勇战士的石像,碑下是方形底座。第三层平台周围是八幅浮雕:东面是巾朝人民慰问志愿军的场景;西面是英雄的志 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环绕纪念碑东西北三面的 松林里安葬着位忘愿军烈士。

陵园的东侧设有烈士遗物陈列室,其中有邱少云烈士用过 的冲锋枪,孙占元烈士杀敌的轻机枪,有蔡正囤副军长牺牲时的血衣,有烈士们被授予的各种军功章、勋章和荣获的奖品、纪念 章等。珍贵的遗物,使人见物思人。

陈列室门前是几排画廊,展出了自陵园建成后在清明节和 志愿军出国纪念口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烈土家属、战友來陵园祭扫和悼念的照片,坯有部队战上、青年学生、少年儿童在墓 前宣誓的照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的丰功伟绩与山河共 存,与日月同辉,先烈们将永远活在中朝人民心中。

《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观后感五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雄壮的歌声响起,谢长平老人就会思绪万千。

抗美援朝纪念馆原馆员谢长平是一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如今已87岁高龄。多年来,老人总是习惯来到鸭绿江边,凝望对岸。

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始建于1958年,1990年10月移地扩建,1993年7月新馆落成。

1950年10月,作为文艺兵,谢长平随部队在鸭绿江边乘趸船进入朝鲜,开启出国作战的征程。谢长平回忆,5次战役以后,他们的演出任务逐渐增加,当时文工团30多名团员每人都身兼数职。由于部队条件简陋,再加上战场环境所限,只能进行山东快书一类的表演。此外,学习和表演朝鲜舞蹈,成为他们的必修课,当时文工团每人都能跳上几段朝鲜舞蹈,还能比较熟练地说出朝鲜常用语。

经历了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谢长平日后成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馆员,这让他倍感光荣。

1984年11月,谢长平再次赴朝,为扩建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在朝鲜期间,代表团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谢长平说:“15天时间里,我再次感受到了中朝友谊牢不可破。”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弘扬和光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最可爱的人,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碧草青青,松柏苍翠,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庄严肃穆。1951年初,为了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原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在沈阳修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并于同年8月正式落成。

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后侧,绿草如茵、松柏成行,每个烈士墓碑前,都有群众敬献的一束束鲜花。青松翠柏之下,120多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在他们当中,有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有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潜伏目标的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等28位战斗英雄。

园区北侧,新建的下沉式烈士纪念广场上,高3米的烈士英名墙镌刻着烈士姓名,令人肃然起敬。广场四周的环形地下墓穴,安放着599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202_年至202_年,陵园共举办了6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烈士陵园负责人高丽告诉记者。

据介绍,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辽宁省委和省政府、驻沈官兵及社会各界群众都会来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在平时,自发前来瞻仰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许多部队战士、青年学生、少年儿童在烈士墓前举行入党、入团、入队宣誓仪式。这里每年接待前来参观祭扫的群众达15多万人次。”高丽说。

炮火远去,家园如画。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的就是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桃花朵朵、桃林片片的景象。近年来,河口村加强基层治理,发展特色产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自合作社成立以来,村里的燕红桃销售额屡创历史新高,每户桃农年平均收入达10万元。长期联系该村的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大江口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李庆峰说:“铭记历史,我们当不忘烈士英名;决胜小康,我们定不负群众期盼。”

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观后感600字以上

第二篇: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二集 极限战争观后感三

《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

观后感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协助采访的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10月21日-2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黄金时段播出,每天两集连播。

此片共六集,分别为《祖国召唤》、《极限战争》、《热血忠诚》、《越战越强》、《万众一心》、《永远铭记》,每集52分钟。按照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重点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壮丽图景,凸显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和现实意义。

第二集

《极限战争》主要内容: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第118师,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仗,这一天也因此被确定为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赴朝参战的英雄儿女以弱战强。松骨峰战斗,被称为“朝鲜战场上一次壮烈的战斗”。经过五次战役,志愿军把战线由鸭绿江推回并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抗美援朝先后出动志愿军人数达135万,战后健全回国的37.2万人,包括冻伤致死、致残在内共计减员97.8万,战况惨烈程度可见一斑。这场战争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方止。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秘密进入朝鲜,要迅速与已经撤出平壤的金日成取得联系。

就在这一天,美军占领了平壤。

5天后,志愿军第118师师长邓岳和政委张玉华率部向彭德怀报到,他们是彭德怀见到的第一支志愿军部队。

那天的情景,张玉华历历在目。

10月19日,就在彭德怀进入朝鲜数小时后,志愿军第38、39、40、42军及炮兵部队共25万人隐蔽进入朝鲜。

此时的朝鲜战局,形势极为险恶。敌军在占领平壤后,以4个军13万余人的兵力,毫无顾忌地向鸭绿江推进,进展迅速。麦克阿瑟声称,要在11月23日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

当时的中美作战力量对比悬殊。的确,几乎没有人怀疑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将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因为装备实力的巨大差距就摆在那里。

1950年在朝鲜战场,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初入朝的6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

美陆军一个师的师属炮兵有432门榴弹炮和加农炮,当时志愿军一个师的师属炮兵仅有一个山炮营,12门山炮。

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拥有汽车约7000辆;志愿军主力第38军入朝时只有运输车100辆,第27军入朝时则只有汽车45辆。

空中力量则更无法相比。美国空军在朝鲜拥有1100架作战飞机。志愿军当时别说作战飞机,连防空武器都极端缺乏。

海军方面,美军拥有舰艇200余艘,而当时的志愿军并没有海军参战。

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称的战争。

陌生的战场,强大的敌人。10月25日,南朝鲜军一个营闯入两水洞。邓岳和张玉华指挥隐蔽在这里的志愿军第118师,沿公路两侧发起突袭,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仗,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的第一次战役由此展开。这一天,志愿军第118师、第120师和第42军,在三个地方同时展开作战,因此,10月25日被确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激战中,班长秦永发,面对敌人的钢铁巨兽,毫不犹豫地举起爆破筒冲了上去。勇敢地将爆破筒插入坦克履带。随着一声巨响,敌军坦克偃旗息鼓,张狂全无。

秦永发成为入朝作战第一位以肉体与钢铁搏斗、打掉敌坦克的英雄。他打坦克的招数也成了此后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步兵打坦克的遵循范例。

作战中,轻狂的敌军被打得不知所措。360团班长石宝山发现被围困敌人,想借着弥漫的硝烟夺路逃跑,他只身挡住了逃敌的去路。敌人蜂拥而上,但他们小视了志愿军的勇气,石宝山果断拉响了爆破筒……

年仅25岁的石宝山成为朝鲜战场上第一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志愿军勇士。

65年后,参加指挥这场战斗的张玉华带着荣誉和自豪庄严地通过天安门广场,这一年他99岁。

温井战斗胜利结束5天后,1950年11月1日,志愿军第39军在朝鲜北部的交通枢纽云山,与美军王牌骑1师遭遇,这是中美两支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的首次交锋。

当晚,志愿军参战部队如尖刀般直捣美骑1师第8团指挥中心。惊慌失措的敌人被迫丢弃大量重型装备,仓惶突围。志愿军连长周仕明率领全连飞兵敌人南逃的必经之路——诸仁桥。

周仕明身先士卒,带领4连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搏斗。月光下,一个美国兵把枪口瞄准周仕明,千钧一发,通信员刘万生,一个箭步将连长扑倒在地,而刘万生自己则被子弹击中,牺牲在连长的身上……

幸存下来的周仕明至死都忘不掉趴在他身上牺牲的刘万生。

诸仁桥一仗,歼灭美军一个营,几天后,美国陆军取消了这个营的番号。

1950年11月5日,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志愿军将敌军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一次战役结束两天后,11月7日,新华通讯社第一次公开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并取得重大胜利的消息。

志愿军的胜利在美国引起了震动。但是,“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却坚持认为,中国没有实力和美国交战,只是象征性出兵。于是,他指挥5个军22万余人,发起了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总攻势。麦克阿瑟向部下说:“告诉你们的孩子,可以在圣诞节回家过节了”。

运动战的第二次战役,从1950年11月6日开始。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志愿军“诱敌深入”,以少数兵力,将敌军引向预设战场。

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发起反击。6个军首先从西线进攻,一支由323人组成的侦察先遣队在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的率领下,直插德川以南的武陵里。

这些先遣队员身着南朝鲜军服装,趁着夜色冒着风雪,爬山沟,走小路,一路前行。

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电影《奇袭》,反映的就是这个故事,这是一次可称之为具有现代意义的特种作战。

经过40小时强行军,侦察分队到达武陵桥。战士们搭成人梯,把160公斤炸药安放在桥墩上。这时,由南面开来敌人5辆满载军火的卡车。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大桥和卡车一齐飞向空中。武陵桥的炸毁,为取得胜利创造了条件。

为了关门打狗,彭德怀下令38军113师向三所里穿插,堵住美军南逃退路。

这是一次超越极限的强行军。113师必须在一昼夜,行军70余公里,插到三所里。

行军途中,美军侦察机突然出现在空中。副师长刘海清没有让部队隐蔽,而是下达了一个超出常规的命令。

勇敢智慧的决策,成功误导了敌机,让敌人以为这是从德川溃散南逃的南朝鲜军,敌机随之离去。志愿军穿插部队由此赢得了宝贵时间。

此时,志愿军总部,气氛异常紧张。因为113师在行军途中,为防止被敌军发现,实行了无线电静默。

收到这份密码电报,彭德怀兴奋地说:“好!告诉他们,要像钢钉一样钉在那里!”

5分钟后,美骑1师前卫队赶到这里,向三所里发起疯狂的进攻。但如钉子般钉在这里的113师,没给敌人留下任何机会,牢牢锁住了敌人南逃的大门!

情急之下,敌军在地图上发现了另一条生路——距三所里不远处的龙源里。但敌人的这一条去路,同样被志愿军113师尖刀连先行抢占。

在距龙源里十多公里的松骨峰,志愿军112师335团3连,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展开激战,全连100多名勇士,打到最后仅剩下7人,为围歼敌人创造了条件。

二次战役东线战场的长津湖之战,是一场让亲历者想起来就会泪流满面、至死难忘的战斗。

1950年11月中旬,志愿军第9兵团15万人,在美军侦察机的眼皮底下,悄无声息地进入到长津湖战场的指定位置。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据美军战场气象记载,这一年的战场夜间气温最低达到过零下40摄氏度。

这是当年美国人拍下的美国士兵被冻死的画面,当时美军穿的是制式防寒服,配备有鸭绒睡袋。

与对手相比,志愿军第9兵团奉命出国作战时,由于战事紧迫,许多人身着南方部队下发的单薄棉衣,在长津湖,他们首先面临的是寒冷极限的考验。

9兵团参战部队在冰雪荒原中,潜伏了整整六昼夜,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在那极端高寒的旷野里,伴着刺骨的风雪,十多万志愿军将士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磨砺?

当总攻号吹响的时候,这些已经在雪地里潜伏了六昼夜的勇士们,却依然如猛虎下山,向敌发起突然攻击,迅速将峡谷中绵延近百公里的美军切为5段,分割包围。

此时,战场上人们看到了潜伏阵地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另一幕;

这些牺牲在阵地上的烈士,个个手握钢枪,注视前方,保持着冲锋的状态,仿佛一群随时准备跃然而起的冰雕……

他叫周全弟,长津湖战斗冲锋号响起时,他没能站起来,之后因严重冻伤被截去双腿、双手。

70年了,每当有人问到长津湖战斗,他只说自己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成任务,从不提失去双腿双手……

当年遭到痛击的美军,向附近的临时机场仓皇突围。下碣隅里的一个小高岭上,志愿军第20军172团连长杨根思带领一个排,阻击美军“王牌”,陆战第1师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杨根思是闻名华东的“爆破大王”。他曾出席过全国英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接见。

在长津湖,杨根思和战友们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捍卫着英雄的荣誉。

为了攻下小高岭,敌人猛烈的炮火如犁地般,把小高岭炸成一片焦土,连山上的松树也被烧成了木炭。

此时,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战士。

杨根思是朝鲜战场上第一位“特级英雄”,荣立特等功,他所在连队后来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在朝鲜战场上,杨根思为他的连队留下了这样的铮铮誓言:“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1950年12月6日,志愿军进入平壤。中朝军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全部地区,第二次战役胜利结束。第二次战役历时一个月,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美军一口气溃退了300公里。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哀叹说,这是“美国历史上路程最长的退却”。

面对战场的不利态势,美国又提出“先停火,后谈判”的主张,企图争取时间,准备再战。

为了挫败美军阴谋,195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了第三次战役,打过三八线。

1950年最后一天,汉江北岸大雪纷飞。在临津江前线,部队发起冲击。

当年的一位美军顾问,后来回忆起他看到的那一幕,是这样描述的:他们跑得很慢,因为他们的裤腿被冻住不能弯曲,他们的火力很弱,枪好像也被冻住了,他们僵硬地在移动。我们用卡宾枪、机关枪和大炮向他们射击,可总是不断地有人冲过江面,江水红了,洁白的冰雪也红了,我被那些无畏死亡的士兵灵魂震撼了!当时我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

在志愿军疾风扫落叶般的攻击下,敌军被迫放弃汉城向南退却。担任掩护任务的英军第29旅被志愿军第50军截住。

照片上这位被人们高高举起的英雄叫李光禄,是149师副排长,志愿军特等功臣。面对敌人隆隆开来的坦克,没有配备一辆坦克装备的志愿军部队,毫不畏惧地与敌人坦克展开了激烈搏斗。李光禄将两个爆破筒捆在一起,塞进坦克履带,一声巨响,这辆坦克“趴了窝”。随后,李光禄又飞身爬上另一辆坦克,拉开炮塔盖,将手榴弹投了进去。一声闷响,坦克歪在了一边。顿时,阵地上响起了“揭盖盖,揭盖盖”的吼声。伴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敌军一辆辆“丘吉尔坦克”瘫痪了。

这次围歼战,共击毁和缴获敌坦克31辆,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以步兵轻武器歼灭敌人重型坦克的成功范例。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这把军号,作为一级文物,被永久收藏,这是当年志愿军司号员郑起吹过的冲锋号。

1951年元月初,志愿军突破临津江、在釜谷里战斗中,第39军钢铁7连的干部大部战死。司号员郑起挺身而出,带着仅存的7名战士继续与敌搏杀。面对敌人疯狂的进攻,寡不敌众的郑起吹响了冲锋号,敌人纷纷溃散。

战后,郑起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级英雄”称号。1951年国庆节,他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202_年,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了新的司号制度。“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人民解放军光荣传统在军号声中传承。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从三八线推进到接近三七线,攻克了汉城。1951年1月25日,敌军以25万兵力,向志愿军发起新的攻势。这样,第四次战役开始了。

交战中,美军发现,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一直存在着缺陷,随身携带的粮食弹药只能维持7天的战斗。

随即,敌人采取“磁性战术”和“火海战术”,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如果说长津湖之战是一场攻坚战,那么,汉江南战斗就是我军历史上一场惨烈的阻击战。

白云山,位于汉江南岸一处高地,是敌我双方争夺的一处战场制高点。战斗中,一个叫高喜有的战士成为高地上最后的堡垒。

战后,经志愿军总部批准,50军授予149师447团“白云山团”荣誉称号,这是入朝参战部队中,唯一享有如此殊荣的团级单位。

第四次战役,历时87天。志愿军和人民军共歼灭敌人7.8万余人,歼敌人数超过前三次战役总和,敌人平均每天付出900余人伤亡的代价,才前进1.3公里。

志愿军实行轮战方针,后续部队相继入朝,1951年4月22日晚,中朝军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在宽达200多公里的正面战线上,全线发起进攻。打响了第五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敌我双方投入兵力100多万,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这把珍藏于军事博物馆内的冲锋枪,是志愿军63军187师战士刘光子的佩枪。在第五次战役雪马里战斗中,刘光子拿着这把枪,在战友的配合下俘虏了63名美英军。

1951年4月24日拂晓,刘光子在一处山梁下发现敌军一个正在准备逃跑的炮兵连,情急之下,他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打蒙了山下的敌人。这之后他让两名新兵隐蔽射击,威慑敌人,自己一马当先冲向敌群。敌人搞不清到底有多少志愿军从天而降,纷纷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就这样,浑身是胆的刘光子和两名新兵创造了志愿军单兵俘虏敌军人数最多的纪录。刘光子也因此被授予“孤胆英雄”的称号。

铁原是三八线中部连接汉城与平壤的交通枢纽。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奉命要拿下铁原。

范弗里特创造了一个军事名词:范弗里特弹药量,即一个小时打完了4000吨炮弹,这是美军标准弹药量的5倍。铁原阻击战成为一场突破了火力极限的恶战。

在这场惨烈的阻击战中,189师出现了“狼牙山”式的英雄群体。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副排长李秉群带领7名战士坚守阵地,直到殚尽粮绝。他们毅然选择纵身跳崖,五人壮烈牺牲,三人被挂在悬崖的树枝上生还。

铁原阻击战中,63军189师奋勇作战,承受着巨大的伤亡。一个师仅能缩编成一个团,师长蔡长元也身负重伤,体内11枚弹片,陪伴了他一生,直到去世。第63军在这次战役中,取得歼敌1.5万人的战绩,但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经过五次战役,志愿军把战线由鸭绿江推回并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的疯狂气焰。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来到前沿阵地,面对一个个满面硝烟、衣衫褴褛的钢铁战士,他满怀深情地说:“祖国人民感谢你们,我彭德怀感谢你们!”

在野战医院,彭德怀看望指挥作战时负重伤、昏迷四天的傅崇碧军长。傅军长见到彭总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兵”,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1984年9月,《四川日报》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一位失去联系的志愿军英雄柴云振。

柴云振是第15军45师的一名班长。在朴达峰阻击战中,他们全班只剩下5个人。大量敌军攻占了我军阵地,柴云振率领全班,仅用十多分钟,就把阵地夺了回来。负伤战友退出战斗,阵地上只留下他一个人,在之后与敌人的搏斗中,柴云振右手食指被敌人咬去一节。之后,他身受重伤,昏死过去……

战后,志愿军总部给柴云振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英雄”称号。庆功会上,奖章和证书却无人认领。他被转移到后方医院,与原部队失去了联系。

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张贴着他的画像,并说这是“烈士遗像”。

第15军军长秦基伟却抱着一线希望。他说:“一定要找到柴云振!”

1984年,柴云振在有关工作人员帮助下,与部队取得了联系。

1985年,受将军之托,同是抗美援朝的参战老兵、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的李娴娟前往四川岳池县大佛乡,见到了正在地里忙碌的柴云振。原来,在住院一年后,他拿着三等乙级残废军人证书,复员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岳池务农。

李娴娟带着满腹的疑惑问柴云振:“你为什么不去找回属于你的荣誉和待遇呢?”“难道你就不想念你的老战友?”

1985年底,柴云振如探亲般回到了老部队。

面对这迟来的荣耀,老人心静如水。当再次离别时,柴云振谢绝了部队的挽留,像当年一样,返回家乡。临行前,老军长问他:需要组织为他做点儿啥?他连声说:没得啥,没得啥,都好!都好!

他云淡风轻般挥了挥被敌人咬掉了半根指头的手,返回家乡。

第三篇: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二集 极限战争观后感1

《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

观后感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协助采访的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10月21日-2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黄金时段播出,每天两集连播。

此片共六集,分别为《祖国召唤》、《极限战争》、《热血忠诚》、《越战越强》、《万众一心》、《永远铭记》,每集52分钟。按照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重点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壮丽图景,凸显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和现实意义。

第二集

《极限战争》主要内容: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第118师,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仗,这一天也因此被确定为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赴朝参战的英雄儿女以弱战强。松骨峰战斗,被称为“朝鲜战场上一次壮烈的战斗”。经过五次战役,志愿军把战线由鸭绿江推回并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说起抗美援朝,经历过上世纪中叶的人都会想起《上甘岭》,想起“英雄儿女”,想起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等。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是怎样一种精神和气概?

7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范例的志愿军将士和为这

场战争胜利作出牺牲、贡献的人们。

“英雄儿女”“最可爱的人”,无疑是抗美援朝时代英模的响亮符号,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朝鲜大地的烈士们永垂史册。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极端不对称的战争。美国率领的所谓“联合国军”,动用了当时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美国还动用了其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大部分兵力投入战争。面对强敌,志愿军将士以劣势装备进行殊死搏斗、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的伟大气概。

用身体挡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战斗到只剩一人一枪仍然坚守阵地、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长津湖畔,一整连官兵以战斗姿势受冻牺牲,成为一尊尊巍然屹立的冰雕……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第一批入朝参战,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是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不愧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不畏强敌、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抗美援朝战争给了我们敢战善战方能止战胜战的启示,锻造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没有斗争精神不行。当年抗美援朝,毛主席用诗意的语言总结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考验和挑战十分严峻。1950年,美国钢产量8785万吨,工农业总产值2800亿美元。而中国粗钢产量只有61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0亿美元,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但党中央审时度势,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无畏气概,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毅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凯歌,更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认为,抗美援朝精神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永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正如毛泽东向全党提出:“我们应该把抗美援朝的革命精神贯彻到我们国家建设的所有工作环节中去!

”他还要求: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

第四篇:纪录片《英雄儿女》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英雄儿女》观后感范文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在那里,下面一起来看看纪录片《英雄儿女》观后感范文!

《英雄儿女》观后感1

唱不尽英雄的赞歌,讲不尽英雄的故事,道不完英雄的美名……星期五下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一部关于时代英雄的电影--《英雄儿女》。影片中王成和王芳兄妹俩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

《英雄儿女》这部电影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双手紧握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战死沙场。妹妹王芳含泪写下《英雄赞歌》来歌唱英雄、赞美英雄,并发扬哥哥王成的精神为战士服务,也走进了时代英雄的行列。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被王成同志的英勇行为震撼了。

让我最难忘的是主人公王成奋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的场面。只见王成孤身一人抵抗着像潮水一般向山上涌来的美国兵,不断地用机枪向他们扫射,不时地将一个个手榴弹用力向敌人扔去。我在心里默默地为他捏了一把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要知道,要是守不住无名高地,敌人可就赢了这场战斗,这将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带来多大的损失啊,可王成你一个人能行吗?

王成一面打击敌人,一面用步话机指挥着我军的炮火。“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他居然要把自己当成活把子!我感到我的呼吸都要停止了,我的眼睛眨也不眨了:他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掷完了,赤手空拳的他就用石头砸。几个敌人已经爬上了山,可又被王成打退了!我内心在祈祷:王成,加油!加油!你不能倒下!支援的军队快来吧!

正在敌人蜂拥而上时,王成忽然发现地上插着一个爆破筒,立即把它拔了出来。只见王成一手举起爆破筒,一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把那些美国兵吓得目瞪口呆……他要干什么,啊,他不会要……还没等我想什么,只见他纵身向敌群跳去,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震撼着大地,只见滚滚的硝烟弥漫着群山。英雄王成与敌人们同归于尽了!

这次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可王成却长眠在无名高地地上了。看到这一幕,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热泪。

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时,请想想这美好的生活从哪里来;当我们在公园里安逸地晒太阳时,请想想这和平的日子从哪里来;当我们驾着小车驰骋在祖国美丽的原野时,请想想这现代化的发展从哪里来……这正是革命烈士牺牲自己的生命才换来的呀!“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热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我们一定不辜负他们的嘱托,成为当代中国的栋梁之才。

《英雄儿女》观后感2

5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一道,英勇抗击美国的侵略,用鲜血凝成了伟大的朝中友谊。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50周年(10月25日)之际,记者采访了朝鲜人民军老战士、“共和国英雄”、72岁的金上勋少将。

见到中国记者,白发苍苍的金上勋少将笑容满面,显得格外亲切。他回忆起当年人民军与志愿军并肩战斗的情形,情不自禁地用中文唱起了志愿军军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金上勋说,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象保卫自己的祖国一样保卫朝鲜,涌现出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英雄人物。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朝中军队互相支援,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1951年5月,朝鲜人民军第五军团、第三军团与志愿军第二十军、第二十七军协同作战,在突破敌军防线后,在里县和后坪里围歼敌军第三和第九师团。为截断敌军退路,当时任第五军团某连连长的金上勋在兄弟部队强攻未果的情况下,带领一个连巧妙地突破由敌军首都师一个整营守卫的阵地,直插后坪里,配合中朝主力部队完成了对敌人的包围。中朝军队激战3昼夜,全歼敌军第三和第九师团,这是两军协同作战的辉煌战例。

里县、后坪里战斗结束后,金上勋率部与志愿军一起撤退,由于敌人的疯狂轰炸和炮击,很多战士受伤,人民军和志愿军冒着炮火互相帮助,抢救伤员。金上勋的连队用担架抬,用肩背,将20多名志愿军和人民军伤员护送到安全的地点救治。

金上勋向记者讲述了当年从志愿军手中接防时的场面。他说,1957年底,他率部在军事分界线樵岩山一带接防志愿军某团阵地。在两天的交接时间里,志愿军和人民军战士一起巡逻、值勤。志愿军撤出驻守多年的阵地时,每人只带了一个小背包,连一个茶杯、一瓶墨水也不带走,把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留给了人民军。离别时,志愿军官兵流着眼泪叮嘱人民军战士一定要守卫好阵地。大家互相签名留念,紧紧拥抱,依依惜别的情景,感人至深。

金上勋少将说,战争期间,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亲如一家,朝鲜人民爱护和支援志愿军,志愿军也把朝鲜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涌现了许多像人民军战士朴在根和志愿军战士罗盛教这样勇于献身的英雄人物。他真诚地祝愿伟大的朝中友谊世代相传,万古长青!

《英雄儿女》观后感3

一年之前,当我们怀着对美国武装侵略者的愤怒跨过鸭绿江大桥的时候,我听到一种令人感动的声音:“粮食尽量多带呀!我们是去帮助朝鲜人民解放的,不要增加朝鲜人民的负担。”这是一位背着步枪的志愿军战士说的。这是一句平凡的话,但是,它却说明了:胜利了的中国人民是怀着怎样伟大的无私的心情来援助亲密的友邦--朝鲜人民反侵略斗争的。

在每一处硝烟弥漫的战壕里,从雪片似地送到指挥员手中的保证书与决心书中,我看到志愿军战士们写着这样坚决的誓言:“我们要爱护朝鲜人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像爱护我们自己祖国一样。”我也千百次地听到他们这样愤怒地高呼:“为朝鲜人民复仇!”我们的战士就是怀抱着这样的意志,奋不顾身地帮助朝鲜人民,从侵略者手里夺回生存和自由。

在去年冬天的某次战斗中,志愿军的一支部队奉命在一个村庄上堵击南逃的敌人。前面一群人影在移动过来了,战士们按住了机关枪的板机,拨出了手榴弹的弦圈,伏在冰雪里紧张地等待着。但当这群人渐渐移近的时候,战士们都楞住了。原来在最前面出现的是一群朝鲜人民,里面有老年人、小孩与背着婴儿的妇女,跟在后面的是敌人的坦克,再往后才是一卡车一卡车的敌军。战士们焦急地瞧着指挥员,指挥员皱着眉,开枪吧,这些老人、孩子和妇女立即会作敌人毒计下的牺牲品;不打呢,任务就完不成。指挥员猛然地从工事里站起来,挥动着手里的驳壳枪,向战士们大声发出命令:“我们要把这些老乡抢救出来,同志们,上刺刀!向敌人冲呀!”机关枪朝空中响起了冲锋的信号,战士们端着刺刀从满盖冰雪的山岭上直冲下去,猛不可挡地杀进敌群,把锋利的刺刀戳进了敌人的胸膛。经过短促的激烈肉搏战,敌人最后被歼灭了,朝鲜人民一个也没有伤着,我们的战士为此多伤亡了几个人。对我讲述这个事迹的是一位朝鲜某地劳动党的委员长。他眼睛里含着泪水说:“这样的军队,朝鲜人子孙万代永远不会忘记的。”

在战争的岁月里,志愿军战士们像关心自己祖国人民一样地关心朝鲜人民的生活。在有一次战役中,战线附近村庄的朝鲜居民们远避到山林里去了,丢下了将要吐丝的蚕和已经熟了的庄稼。志愿军战士见了后说:“这都是朝鲜老乡们的血汗啊!收不了庄稼,他们怎么过冬呢?”他们在打退敌人的进攻之后,就一起动手收割庄稼,采桑喂蚕。战士们关心每一个被敌机炸毁的城镇和敌人焚毁的村庄,他们关心将来战争胜利后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他们时常这样说:“待将来战争结束后,如果朝鲜人民需要的话,我们还要帮助他们恢复建设。”在架设桥梁的时候,战士们宁可到深山里去砍伐新木,而不去动用村镇上的一根木头与一块砖瓦;虽然这些村镇已被炸成废墟,人们早已远避后方。战士们说:“朝鲜老乡盖房子可不容易啊;一木一砖到胜利以后都是很宝贵的。”这种对朝鲜人民的深爱,显示了我们的战士国际主义的高贵品质。

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感谢是与日俱增的。在志愿军才出现在朝鲜战场上的时候,朝鲜人民称誉志愿军为“两班”部队,意思说志愿军打仗英勇、纪律严明。经过一年间战斗的岁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更加生长起亲如骨肉的深厚情谊。志愿军战士们被朝鲜孩子们叫“志愿军叔叔”,被年青人喊着“好兄弟”,被老年人叫着“孩子们”。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一致的称呼是“我们的军队”。“我们”这两个字用在两个民族之间是不寻常的,这是中朝人民在对共同的敌人的胜利斗争中加强起来的不朽的友谊的结晶。

我曾访问过许多胸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颁赠的“军功章”的英雄。他们认为获得这样的奖章是他们一生最光荣的事件。他们立志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宝贵的生命,贡献于反抗美国侵略者的崇高事业,贡献于朝鲜人民为独立与自由的斗争。一年间,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土地上所流的每一滴血,都曾向美国杀人凶手讨还了加倍的偿价,并在中朝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记下永垂不朽的一页。

《英雄儿女》观后感4

近日,重温了一部4年前的电影《我的战争》,评论区各式各样的发言让人心神澎湃。看着此时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内心五味陈杂,令人感动震撼。

再看《我的战争》,感受抗疫战贫力量,汲取“中国故事”中深厚文化底蕴。《我的战争》是一部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和中国价值高度融合的一部电影。在朝鲜战场上,英雄的志愿军战士,发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把外国侵略者阻挡在阵地之外,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无数的白衣天使、蓝色制服、红色袖套、黄色义工等群体奋战在抗疫一线,用“中国速度”“中国经验”“中国力量”向世界传递中国故事的能量。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无数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把汗水和智慧奉献给脱贫攻坚工作。刘智明、彭英华等牺牲在抗疫一线的烈士,黄文秀、彭午林等牺牲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党员干部,他们的牺牲奉献不正是70年前上甘岭战场上英烈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吗?

静听“战斗动员”,再上“597.7”“537”的精神高地,感悟“中国精神”中的磅礴力量。五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英雄,一代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砥砺前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苦难奋斗铸就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电影中抗美援朝战场上孙北川连长硬气的战斗动员,“597.7”“537”高地上的“血与火”把中国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形成的“羸弱”的形象甩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就了中国人的时代“集体自尊”,诠释中国精神的实质内涵。时至今日,这种“集体自尊”的中国力量,让我们在抗疫战贫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成就了伟大的“中国奇迹”。全球战疫中面对同一个地球村的兄弟,中国主动派出医疗团队,援助防疫物资,贡献“中国经验”。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抓好有序“复工复产”,千万共产党员奔赴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向着抗疫战贫的“202_”高地发起冲锋。这不正是冒着枪林弹雨向“597.7”“537”高地冲锋的中国精神的诠释吗?

感怀“英雄儿女”,再唱“红色战歌”,品味中国人民伟大的家国情怀。“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影片中前赴后继的“英雄儿女”,用牺牲和奉献在上甘岭的战场上把红色战歌唱响,他们并不是以一人之力拯救世界的“孤单英雄”,而是用集体的力量把使命和担当诠释,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先锋战士不断砥砺前行,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今天,新时代的中国正在接受时代的考验,但是新时代的“英雄儿女”逆行而上,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伟大的家国情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面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奔向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在复工复产的工厂车间,都留下了他们坚定的脚印。正如《英雄赞歌》中唱的,“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正是千万像他们一样的“平凡人”传承英雄精神,才成就了不凡的事业。在攻坚克难中培塑家国情怀,放下“儿女情长”舍小家为大家,甘做“逆行儿女”,为了人民安危、祖国无恙,冒着危险勇敢前行,成为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不正是中国人伟大家国情怀的最好展示吗?

《英雄儿女》观后感5

4月2号这一天,廖建军、彭银华、梅仲明、李文亮等湖北十四名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牺牲人员被评定为首批烈士。烈士是一个神圣的称号,是党和国家授予为国、为民英勇牺牲奉献者的最高荣誉。不久之前他们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如今这些熟悉名字以这样的方式,再一次进入我们的脑海,情不自禁让人泪目。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让我们用最真诚的心来铭记“英雄”“先锋”。也许时间可以淡化一切,但是唯独英雄英烈的精神历久弥新,并将源远流长。

铭记英雄——让信念之光照亮理想前行之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的精神需要用行动来传承,英雄的品质需要情怀来滋养。一百多年以来来,革命的先驱者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之躯、智慧汗水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一百多年之后,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而上,演绎了新时代英雄的热血荣光。幸福的生活来自于英雄先烈的负重前行,现如今我们更加应该铭记他们的牺牲奉献,用刻骨铭心的纪念滋养这份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崇尚英雄——让英雄成为人民心中最亮的星。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是他们选择无畏。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看清了那些普通脸庞后面的勇敢和担当。一句“无论生死,不计报酬”将医者仁心铭刻在历史记忆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让我们又回到了那个争分夺秒的战场。战“疫”场上,这些普通人穿上战袍便成为战士,任凭伤痕累累甚至献出宝贵生命都不曾后退半步。人民英雄才是新时代最该追的“星”,崇尚英雄当成为新时代的潮流。

捍卫英雄——把英雄巨像立在心中筑起钢铁长城。鲁讯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我们有了英雄,就要崇尚、捍卫英雄,而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英雄,更重要的是因为英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英雄的形象不容诋毁、不容污名化,不管在任何时刻都要警惕红色基因变异的危险,同不良思想、言论做斗争,高擎英雄巨像筑起意识形态思想防线,坚决打赢捍卫英雄精神保卫战。

学习英雄——用英雄事迹涤荡灵魂增强情感认同。学习英雄旨在于传承英雄精神,发扬中国精神。我们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感悟铁一般的忠诚,我们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向我开炮”的呐喊中挺起中华脊梁,我们从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中掀开富强的画卷。古往今来,一代代民族英雄用忠诚和热血把伟大铸就,面对困难和危难我们从来不缺站出来的人,因为我们一直在学习历史,一直在传承英雄的力量。

关爱英雄——将英烈精神薪火相传汇聚强大力量。英雄需要尊重更加需要关心,昨天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党和人民牺牲奉献,今天我们更加应该关心爱护他们,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做到真正重视、关怀、支持那些在基层一线甘于奉献的无名英雄,切实让关爱成为传承英雄精神最有力的方法,在社会形成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让学英雄、做英雄成为新风尚,让英雄不仅有“一阵子”的鲜花,更有一辈子的光荣。

第五篇:202_年《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最新

纪录片《英雄儿女》再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历史图景,凸显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_年《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最新范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英雄儿女》观后感一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一曲英雄赞歌震撼人心,令人热血沸腾,可歌曲描述的故事和时代背景我却不大清楚,为了进一步了解歌曲中的动人故事,我上网观看了电影《英雄儿女》。

透过屏幕上的滚滚硝烟,我被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故事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为了保家卫国,志愿军战士王成刚刚伤愈归队,就主动要求去最前线参加战斗,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他沉着冷静英勇顽强的坚守在阵地上,后来战友们相继牺牲,阵地上只剩下王成一个人,在这危急时刻,王成用无线电向指挥部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然后手握爆破筒毅然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看到这里,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这些战士太伟大了,他们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祖国的和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这种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不禁让我想起了“5.12”地震中我们的老师,那天我们刚刚下课,忽然间天摇地动,不知谁喊了一声:“地震了!”,同学们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时刻,老师大喊道:“不要慌!按顺序往楼下跑”,我们这才如梦初醒,立刻排队向楼下跑去,而他却始终跟在大家的后面,照顾着每一个掉队的同学,直到大家安全撤出为止,这不正是王成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体现吗?

一曲英雄赞歌震撼了我们的心灵,英雄儿女们的壮举使我们知道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我也看到了在我们身边这种精神依然在发扬光大,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以英雄们为榜样,更加努力的学习,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英雄儿女》观后感二

走出大会议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电影《英雄儿女》里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不断地在我脑海里闪过。有一个片段直到现在还让我记忆犹新。

有一个叫王成的志愿军,为了在第一时间给王政委报告前线的.情况,背着又大又重的通讯机,在前线的炮火中穿梭。美国军队从山脚下登了上来,而援军却还没有赶到。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他拾起手榴弹向美国兵扔去,虽然王成叔叔仍在和美国人做着殊死搏斗,可是他一个人又怎么能抵挡得了美国人的“千军万马”呢?孤胆英雄王成在战友全部阵亡的情况下,怒视着向高地蜂拥而至的敌人。

这时王成叔叔突然发现了炮灰里的一支爆破筒,他登上山峰,手持爆破筒,高呼“打倒美国侵略者,为祖国,向我开炮!”便抱着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看到这儿,我的双眼上多了一层白雾。看到王成叔叔的英雄形象,再想想我自己,我真的有点无地自容。记得一次遇到一道数学难题,我想了一会儿做不出来就放弃了,如果是王成叔叔,一定会坚持不懈一直思考下去。他连死亡都不惧怕,难道还会害怕一道数学题吗?而我却害怕思考,轻易就向困难低头,真是太不应该了!

我们现在这样好的学习条件,是革命先烈们用青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学习王成叔叔的革命精神,好好学习,更要像周恩来爷爷一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英雄儿女》观后感三

昨天晚上,写完了作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无疑中看到了中央六电影频道,正播出着抗战时期的电影。听爸爸一说才知道--昨天竟是抗美援朝战争纪念70周年!写下这篇文章,写下对和平的热爱。

--题记

帮助·勿忘中国,那个热爱和平的国度

荧屏上的画面,网络上的资料,还有那铭刻的石碑--无不让我惊讶!这样一场战役,这样一场国与国之间帮助的战役,伤亡竟有36万余人!来自东方之都的中国血液,铺撒在如今飞速发展、朝鲜的国土上!

惊讶之余,我也为中国自豪着。有多久,看到关于中国的字眼,都会不自觉的微笑;有多久,体味祖国千疮百孔,会泪眼朦胧;有多久,看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国际伸出救援之手,会心生感触;有多久,每每见到那飘扬在世界还有那宇宙中的红旗而骄傲、自豪?这个数字没有界限,因为我是中国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履行着作为国人的义务、领略着作为国人的祖国山川美好!

这一刻,有多想赞美祖国--赞美您的博爱:在中国复苏还没有多久时,便站在了正义的角度,去帮助;这一刻,有多想缅怀先烈--正是因为那洒在异乡的红色血液,辉映着故国美好的前程!这一刻,有多想高声说上一句--朝鲜,勿忘·勿忘中国,那个70年前为你们领土而付出的国度!

帮助·勿忘中国,那个为朝鲜崛起而努力的中国

洒在朝鲜土地上的鲜血,留在祖国心中的名字。烈士们用握紧枪的双手,守护着另一方国土。尽管,那土地上没有我们端庄的方块字、没有我们熟悉的中国话,但我们仍然为它的兴旺而骄傲,为它的沉寂而不平!因为,60年风霜雪雨,中国与朝鲜从未忘记!

中国,从未忘记。从未忘记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送打糕的阿妈尼;中国,从未忘记。从未忘记那水火两重天里,飘动的、声势的浩荡!那是朝鲜人民对中国的赤诚,那是对英雄的赞歌!

朝鲜,从未忘记。不论是今天的中朝友谊,还是昨日的鲜血遍地。朝鲜,用它的旗帜辉映着东方--中国,生死兄弟!一份用几十万生命构筑的友谊,一篇用朝鲜新纪元换来的历史足迹。

帮助·勿忘东方的国度

今日的中国,大地飞歌;今日的朝鲜,越发强盛。两国的友谊比天长!来自东方的一腔正义,朝鲜将它铭记;来自朝鲜的一种鼓励,那是正义中迸发的奇迹!

中国的帮助,是朝鲜站起来的勇气;中国的帮助,是社会正义的缩影,为新朝鲜奠基--一片荆棘,中国与朝鲜共同采撷;一片蓝天,朝鲜,抛去昨日的背影,像火箭--冲上青天!

这是一段关于帮助的历史,这是一段让中朝两国铭记的历史。

《英雄儿女》观后感四

今天,我看了一部关于爱国主义的影片——《英雄儿女》。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战士与朝鲜人民的英勇事迹。一部使我难以忘怀,一部使我引发深思,一部使我心潮澎湃的影片。

最让我感动的是中国志愿军王成的故事。在一次朝鲜战场上,王成所在的连队为了拖住敌人,坚守着一块无名高地,与敌人对抗。虽然一次次打退了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进攻,但连队伤亡十分惨重,最后阵地上只剩下身负重伤的王成。他一边拿着步话机向指挥部报告战情,一边抵挡敌人的攻击最终因寡不众敌,被敌人团团围住。王成却毫不畏惧,他用步话机向指挥部大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又随即拉响了爆破筒,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虽然王成牺牲了,但是我相信还有千千万万各像王成那样的英雄在背后默默的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王成的妹妹王芳也是一个那样的人。在一次宣传两个炊事员勇敢事迹中,美国的敌机飞来了,投放着许多炸弹。炊事员老李忙着一边指挥大家进入防空洞,一边让抬着伤员的医务人员趴下,丝毫没有注意到敌机已在他的身边投下一枚炸弹。王芳为了保护老李,不顾枪林弹雨将老李推到一边,自己却滚下山崖,身受重伤。

其实不仅仅只有中国战士做出了贡献,朝鲜人民也付出了努力。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的的金爷爷。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平凡的朝鲜人民,而我则认为他是一个英雄。

在那寒冷的冬天,刺骨的江水中金爷爷的身影在里面若隐若现。抬着发烧的王芳,不惧子弹打伤了手臂也要将王芳抬到岸边的医疗部去就诊。他怎会不是英雄?

这部影片使我难忘,难忘王成的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为了战争得胜利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这部影片使我深思,深思现在的人们有多少能像当时的英雄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毫不退缩。这部影片让我心潮澎湃,澎湃在如果中国有许多人能有《英雄儿女》中英雄们的精神和品质,那将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国家。

《英雄儿女》观后感五

风烟滚滚,唱英雄……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这是电影《英雄儿女》里的插曲。《英雄儿女》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王成叔叔的英雄事迹。

在朝鲜战场上,王成所在的连队为拖住敌人,坚守无名高地,一次次打退了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进攻,连队的伤亡十分惨重,最后阵地上只剩下身负重伤的王成。他一面用步话机向指挥部报告战情,一面阻击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团团围住。王成毫不畏惧,他用步话机向我军指挥所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随即拉响了爆破筒,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为我军大反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了中朝人民的安宁与和平,他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王成叔叔倒下了,千百个像王成叔叔那样的英雄站起来,冲上去。王成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杰出代表。《英雄儿女》这部影片热情地赞颂了以王成叔叔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影片给了我深刻的教育,王成叔叔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个性令我感动。看今朝,为什么祖国美如画?是英雄的业绩开红花。为什么大地春常在?是英雄的鲜血浇灌了她。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然而我在学习上缺乏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有时还个性贪玩,碰到难题不能像英雄们那样千方百计的去解决,多么不就应啊!

今后我必须以英雄为榜样,克服缺点,在学习上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刻苦钻研,勇攀科学高峰,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做新世纪的主人,决不让英雄的血白流!

202_年《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最新范文

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观后感600字以上[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