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黑板》观后感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77-976725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4-26 22:02: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黑板》观后感

《黑板》观后感

近年来,一些反映我国西部地区教育现状的文章、图片、影视等作品大量涌现,每每牵动着亿万人的心。残破的桌椅,简陋的校舍,薄弱的师资力量,还要面临随时可能辍学的危险„ „如果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学习环境,那你就错了!

影片“黑板”描述了在伊朗战火纷飞的库尔德地区,一群教师背着黑板到处找学生以此糊口的的故事。饱受饥饿困扰的教书匠――主人公撒意德与瑞波尔在岔路口分别,开始了自己不同的经历。

撒意德遇上了一群在库尔德地区迷路的伊拉克难民,无人愿意雇佣他学习知识,无奈之下他背了黑板充当起向导,报酬是四十个核桃。途中他与一名有些智障的女人滑稽的结了婚,聘礼是他的黑板。目的只是为了给女人即将病逝的父亲些许安慰。当难民队伍停留休息时,撒意德用黑板为自己和女人隔绝出了一方小天地„如果在此时你露出了心领神会的微笑,那你又错了!镜头转至黑板的另一边,痴傻的女人自顾自啃着食物,而撒意德却用粉笔在黑板上认真写下“我爱你”,不厌其烦的教着女人。“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而女人始终沉默。来到伊拉克边境,两人又因为国籍的不同同样滑稽的离了婚。女人带走了撒意德的聘礼――他的黑板,难民们的背影渐渐远去,只能影影绰绰看到黑板,镜头拉近,黑板上仍旧书写着撒意德的“我爱你”„ „

瑞波尔身背大大的黑板去村里寻找学生,却无人问津。他在村子里踟躇徘徊,大声招揽着生意:“瞧一瞧看一看了啊!学加减乘除法了啊!一乘二得二,二乘二得四了啊!”黑色的幽默,让人心酸,引人嗟叹!最终他遇上了为边境走私者充当搬运工的一群少年,他们被戏称为“骡子”,没有人愿意向他学习知识,于是他以极强的耐心紧紧追随着这帮年轻人,时而要陪同他们躲避搜捕,时而要在他们进餐时忍饥挨饿。途中孜孜不倦的一遍遍游说,终于感化了一名少年!可就在少年学会在黑板上写出自己名字的时候,一颗流弹结束了少年的生命„ „

民族有文明,才会有前进的希望,知识传递着民族的希望。战乱中的库尔德人,仍旧没有放弃希望。但是他们缺少孕育传播知识的有利环境!而有利的环境,现在我就拥有!认真努力活泼聪明的学生、优越的办公条件、团结精干的学科团队、不斐的工资待遇„常听老师这样教育学生:“现今的学习环境这么好,你凭什么不努力学习!成绩差了对得起谁?”而看完影片黑板,我想说:“现今的工作环境这么好,我凭什么不努力教书!成绩差了对得起谁!”

第二篇:《黑板》观后感

电影《黑板》观后感

《黑板》讲述的是一群教师背着黑板在伊朗和伊拉克边界山区四处寻找学生的故事。老师们背着黑板,如同基督背负着救世的十字架,但是,一个民族的苦难不是他们的双肩能负荷的。他们试图说服无知的人们,知识将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是,拥有知识的老师,却改变不了自己落魄的境遇。在贫困和战乱面前,知识的救赎显得苍白无力。

大片的黄土、荒凉的环境、简陋的衣食,还有听不懂的语言刚开始的时候让人看着很压抑,但是继续看下去,你就会觉得心灵被深深的震撼到,某些场景会让人眼前一亮,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黑板是始终贯穿于影片的一个道具,一方面它发挥它本身的功能,用来教学,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用来包扎伤口,运输病人,躲避武器的袭击等等。黑板是知识的化身,文明的象征,《黑板》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伊朗人民是处在怎么样的水深火热的环境中以及知识文明对于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性或者还有别的一些人生道理。

主线的两位老师,带着他们的黑板开始了各自的旅途。黑板,记录了他们的故事。最后,甲老师就像一个半途被遣送下车的乘客,望着“前妻”背着那块写着“我爱你”的黑板,渐行渐远。对这场短暂婚姻的回忆成为了他唯一的行李。

而乙老师最后只剩下半块黑板,但是,比任何时候都沉重。谁会想到一个孩子在这块黑板上初次写出自己名字的欣喜?谁又会想到这短暂的欣喜会瞬间化作绝笔的悲恸?一群孩子骡子般的命运,让老师心痛却无能为力。在生存面前,这时知识的救赎却又显得那么势单力薄。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人物,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道具,甚至没有出现任何惊心动魄的场面,然而如果仔细品味这部电影的话,我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会被深深地震撼。战争的残酷,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荒原上的流浪者们,生存是第一要义,而影片最别具一格之处是,机智地展现了那两位教师因为有了知识也具有了知识分子独有的“智慧的烦恼”——哪怕是仅仅只接受过两年的教育。影片拍摄的冷静客观,只呈现生活状态而不作刻意解释,这种不落俗套的制作方法让《黑板》具有高级的格调。

看完这部电影后,片子中的诸多特写细节在我的视线之中来回俯冲,纪实的手法将真实的生活凸现在我的心中。但我仍然能透过硝烟,隐隐感到对他们的梦想、爱情、信仰等等渴望和坚持。一群并不伟大的小人物身上散发出了质朴、恒久的人性魅力。片名《黑板》就是解读该片的线索和关键词,天才女导演也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让我们经历了一场感情和良知的洗礼。

黑板,这个本来是老师用来教导孩子的工具,用来教育与启发下一代的象征,在贫穷、战乱以及饥饿的迫使下,成为一片遮挡与保护的庇佑之伞,然而在残酷的现实中,还是单薄无力。细品这些在《黑板》中看到的简洁和朴素的对白,蕴涵着人性的光辉,也蕴涵着伊朗民族电影的真正魅力。也体现出全世界的教师的无私精神。我们自做教师起没有经历过这样艰苦的环境,更没有经历过找学生的痛苦,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没有这么落后。因此,作为现代的教师,我们更应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一份责任和贡献。

第三篇:黑板 观后感

《黑板》的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尔巴夫当时只有20岁,还是一个青春期的女人,而《黑板》的气质,却是一个成熟女性知识分子的,又带着中东式的诗意。如果说在每个人的青春期里,都有过一颗大师般的敏感心灵,那么在我看来,唯独马克马尔巴夫的这颗,更多地带着绅士的交流理性。

电影《黑板》,马克马尔巴夫先用影片的第一幕讲完了整个故事,然后用斧头劈向黑板的意象完成了表达。

影片的第一幕是这样的,在两伊边境的贫瘠峡谷里,举目望去没有腥丝的绿意,生活在城市的人怕是抬起头来内心就会泛起恐惧,就是在这世界尽头一般的绝境里,一群身背黑板自称是老师的伊朗人从盘山路上蜿蜒而来,这种场景有如回光返照,让人联想到耶稣受难时身背的那具十字架,在我的观影经验里,这恐怕是最抽象的一幕煽情。

在这一幕里,这个故事已经讲完了。黑板是这群边境教师的谋生工具,但比起活下去这件事,读书写字这件事在逃亡路上显得无足轻重和荒唐;黑板同时又是他们躲避枪炮的掩体,但是这个掩体脆弱到有些“掩耳盗铃”的自欺;如果说逃亡的路上还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么便是伊斯兰教的祈祷和感恩仪式,而这件古老的事情,从来不是经由黑板的文明教育传承下来的。等待这群蚂蚁一样艰难地翻山越岭的教师的结局,注定也会是一个荒谬。后来的剧情证明,无论是迷失家园的老人和妇孺还是重负在肩的那群小孩,他们起码有一个目的地,但是,教师没有。

所以马克马尔巴夫把斧头劈向了黑板,此时拿黑板来为骨折的孩子包扎伤腿,才是一件正经事。黑板这个文明,和战时的两伊边境格格不入。而一个更大的文明——战争机器,却在时时刻刻追击着这里草芥一样的难民,它是掌管难民命运的唯一主宰。世代居住在贫瘠峡谷中的人,从来不懂得读书与写字,当然也从来未经受过枪炮文明的洗劫,但依然延续着内心的伊斯兰虔诚,拥有一套基本的道德伦理(比如片中结婚的仪式和“财产”——黑板的归属),可以想见对这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方式而言,枪炮只是现代文明第一击,接下来的就会是文明礼仪的扩张和入侵。

马克马尔巴夫在电影里讲故事而不急于表达,留下了隐喻、意象以及很长的空白胶片,任由观众去填充。观众可能来自中东,以及中东之外的世界,伊朗女人注定要面对猛烈的观念冲击甚至是制度冲击,其核心全部来自于影片的时代背景——两伊战争,它几乎和“伊朗只能怕小孩”没有了联系,但这还只是幌子,《黑板》的内里全是对现代文明的质问,放到任何一个延续着古老文化生活方式的地方,都是恰当的。也就是说,这部伊朗电影依然很苦难,但马克马尔巴夫似乎想说的是,更苦难的是那些“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它们可能面临着整个文明时代的冲击。

对于一个伊朗女人而言,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刚烈之气。

不得不提的还有两句诗歌一般的对白。男孩说的:“我们是骡子,永远在跑路。”“妻子”哈拉说:“我的生命就像一列火车,每个站都有人上下,唯一不会下车的是我的儿子。”

第四篇:黑板影评

《黑板》影评(1041字)

第一次接触伊朗电影,我就被这部描写生动描写两伊边境人民的悲惨生活的电影所震撼。当我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看到一群男人背着一块大黑板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时,一种现实主义的感觉。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一群背着黑板的流浪教师走在人迹罕至的荒原上,其中有两个教师还在苦苦地寻找着那些愿意去付费学习的学生。出于心理上的急迫,他们首先离开了大部队。接下来的时光里,一个老师在两伊边境遇到了一些从事偷运走私物品的孩子,但是他们从未读过书也不会写字,甚至不愿意去学习,但是这个老师不甘心放弃,他一直跟着这群孩子,并用自己的一半的黑板去帮这群孩子捆扎货物。也许是这位老师的付出感动了上帝,其中的一个孩子同意接受他的教育。老师很高兴,这位孩子也很好学,但是时运不济,一个冷枪让这个孩子永远地倒在了这个贫瘠的土地上。再来看看那另一位老师,那个自己只读了两年书的教师,遇见了一队迷途的伊拉克流浪者,并且将自己的黑板贡献出来去抬那位病重的老者,最终还和这位老者的女儿结了婚。这位老师想教这位女子,但是女子却很沉默,黑板仅仅是用来晾晒衣物或者是用来躲避后来的空袭,空袭之后,他们因为要回到各自的国家,选择了离婚,黑板上永远地留下了那“我爱你”三个字。

第1页(共2页)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感受就是,这不是一部像影片名字那样给小孩子看的影片,而是一种给人以巨大震撼的影片。虽然电影里的那种黄土,那种山石,我在拍摄中国西北的电影中也看到过,但是,那一块块背着黑板的男人,我却有种批判现实的感觉。我想,这影片不是在歌颂师恩,或者说有点像《一个都不能少》那样的影片吧。

看完这部影片,我还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被导演带到了那个饱经贫穷与战乱的环境。那里的人们因为长期生活在这个闭塞的环境中,他们无法因为无法更好地与外界联系,使得教育离他们是那么的遥远,“知识改变命运”这种看似很简单地一句话对于他们却是天方夜谭。当然他们就更没见过黑板,因此当我看到那些黑板被用来当作晾晒衣物的工具或者抬人用的担架时,这更是一种悲哀。当然,他们心中不会感觉到这种悲哀,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了,如果这些黑板可以用来躲躲炮弹,可以用来晒晒衣服,可以用来抬抬人,他们就满足了,何必还需要那些写着都看不懂的文字。

因此,看完这部影片的后,我更应该为自己现实感到庆幸,因为在我们的祖国的广大西部地区,还有那么多的人们像影片中的人们那样,缺乏接受教育的机会,甚至不知道什么知识。我想我更应该珍惜这机会,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以后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光彩。

第2页(共2页)

第五篇:换黑板

蔡锷乡中心完小

关于申请资金更换黑板的报告

尊敬的上级领导:

蔡锷乡中心完小现有学生243人,六个教学班级,学校现有的黑板经过十多年的书写,所有的黑板都已褪色、脱漆、反光……这些情况不仅影响学生视觉健康和课堂学习效率,也制约着我校的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换实为迫在眉睫。

学校拟购进无尘弧形教学黑板。这种黑板具有以下构造: 黑板板面:板面呈弧形,耐腐蚀、耐冲击、书写手感好,有效杜绝反光现象,在各个方位都可以清晰地看清板面内容。

黑板颜色:墨绿色,视觉效果更好。

黑板夹层:高强度聚苯乙烯(泡沫板)、瓦楞板。

黑板板托:铝合金。配以超宽粉笔槽,防止粉尘二次污染,便于清扫,也可放置粉笔、板擦,方便实用。

学校共需购置黑板16块,需资金贰万五千元。学校现有资金运转困难,无法解决上述项目,为了全校师生的健康和教学质量,特恳请上级有关部门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解决为盼!

此致 敬礼!!

蔡锷乡中心完小

202_年8月21

《黑板》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