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雷雨》观后感
《雷雨》观后感
《雷雨》是一出话剧。话剧和小说不同,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构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而话剧则是由一个个性格不一的人所构成的故事。《雷雨》之所以会成为名著,正是因为它成功的塑造了8个个性鲜明不一的人物。
都说《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看过以后,的确正如旁人所说的那样他将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所描写的是一个家庭几代人之间的矛盾,误会,以前种种恩恩怨怨,此混乱而不清的家庭伦理。仅仅一天的时间,牵扯,披露了他们多年苦心隐瞒的事实。表现出两个家庭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悲剧。
我为之着迷的是《雷雨》之中的这些人物。
周家的仆人鲁贵,我认为是一个成功的人物。通过曹禺的描写,觉的他是一个很奴隶的奴隶,表面对主人恭恭敬敬,其实在背后却做出有违良心的事情,他已经完全身陷于奴婢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想法。抓到了主人的把柄,卑贱的威胁着,那种小人的势力,完全体现出来。而他同时又在向自己的妻子,女儿显示自己,不以做奴婢为耻,反以为荣。也看不起他妻子的穷骨气,为了点尊严两年才回一趟家,甚至他认为现在这样好的生活都是拜他所赐。鲁贵在主人前是一只毕恭毕敬的绵羊,而在背后却是一个颐指气使的老头儿。他很精明,很狡猾,像一只猎犬一样,周围任何事情他都能有所察觉,来作为他的护身符。
同样也是身为仆人的四凤,她有着自己的感情,想法,并不以自己的身份而难堪,但是毕竟身份有别。四凤也非常单纯,不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她的想法,她所想象的,是很单纯的,很圣洁的。但是她的这种善良,对最后的打击来说太不堪一击了。
鲁大海是四凤的哥哥,是矿工工地上的工人。他是一个充满精力的人,刚正不阿,和鲁贵是一个强烈的对比。鲁大海是一个正义的,不会被其他事物所打动的人。他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性格在雷雨中很与众不同,给读者带来了一点不一样的感觉。他不认为人之间有三六九等,所以鄙视鲁贵,恨周家,他的正义感使他厌恶周家。
周家的大少爷周萍。他是一个郁闷的人。他所做过的事情,不堪回首。周萍拼命想要忘记,忘记过去的一切,一切由于他的冲动而犯下的过错。我不知道他对四凤的感情是真是假,但是我清楚周萍是需要人来拯救的。他想忘记一切,可是他办不到。
里面的女主人公,周公馆的太太,繁漪是被曹禺称为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身材高佻,长相秀美。尽管她是受抑制的,但是她心的火仍在燃烧。她在忍耐,不休止的忍耐。她是一个不属于周家的人。她是与周家对立的人,不甘心生活在抑郁的花园般的“牢房”里。她不是一个好母亲,不是一个好妻子,但是她是一个肯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的人。
《雷雨》结尾就像一场暴风雨,将所有的人都卷进了这场家庭的悲剧。每一个人都难逃宿命。不得不感叹,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太黑暗了。刚刚才让你感到曙光的来临,马上却又将人打入万丈深渊。这是一出悲剧,是一出非常可怕的悲剧,在一天里三个人死了,两个人疯了。黑暗阴郁,是在雷雨来临之前的预兆。我们都认为是我们在主宰着自己,可是时常又不是自己在主宰。不知是命运在向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向命运开玩笑。
《雷雨》里的人物的命运是黑暗的,他们对命运没有一丝丝的反抗就已经被征服了。假如四凤和周冲没有死,也许他们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周萍假如再冷静一些,也许就不会自杀,两位母亲也就不会因此而疯掉。命运有时是黑暗的,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在黑暗的尽头就是光明。命运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都对命运低头。这黑暗就犹如剧场的幕一样,我们知道会有闭幕的时候,有我们在黑暗中等待的时候,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在瞬间漆黑之后会有更精彩的剧目。而不是应该让黑暗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理智,甚至于心灵。
我们自始至终都应该明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应该去朝着光明前进。
第二篇:《雷雨》观后感
《雷雨》读后感
死的境界二者必居其一:或者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由此界迁居彼界。死者若无知觉,如睡眠无梦,死之所得不亦妙哉!——苏格拉底
——题记
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从1929年开始构思剧本、酝酿人物,到1933年最终完成了《雷雨》的创作,前后共用了五年的时间,这部作品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虽然它是曹禺先生的第一部话剧作品,但是这部作品却让曹禺先生一炮打响,《雷雨》也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世人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作者面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当时的复杂混乱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状况。
读了这部经典的作品之后,我突然觉得 “死” 也许对于这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们来说,也算是一种痛彻心扉之后的最好的解脱了吧。死掉的人也许是终会获得新生的愉悦,而活着的人到是要被一辈子的苦痛所折磨。死亡虽然无法帮助人物完全抛离爱恨的纠葛,解系世俗的仇恨,但是它可以帮助人摆脱这些折磨。
《雷雨》中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故事的开头就发生在一个昏
暗的夜晚,让人感觉非常阴森恐怖,而最终的结果更是以多人的死亡为结局的。“死亡”一词其实几乎贯穿了整部作品的脉络,姑且以此为线索梳理一下思绪,到也不失清晰。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爱徇情的无知青年,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
《雷雨》里的人物的命运是悲惨和黑暗的,他们对命运没有一丝丝的反抗就已经被“死亡”征服了。假如四凤和周冲没有在最后死去,他们也许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假如周萍再冷静一些,也许就不会自杀,两位母亲也就不会因此而疯掉。这些人面对黑暗的命运时并没有及时去做出反抗而是选择屈服,所以最后面对他们的只能是死亡和无边的黑暗。
《雷雨》结尾就像一场暴风雨,将故事里所有的人都卷进了这场家庭的悲剧之中,每一个人都难逃宿命的安排。我不得不发出感叹,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太黑暗了,它可以完全摧毁一个人。刚刚才让你感到曙光的来临,马上却又将人打入万丈深渊。这是一出悲剧,是一出非常可怕的悲剧,在一天里三个人死了,两个人疯了。
黑暗是在雷雨来临之前的预兆,我们都认为是我们自己在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可是你有时会发现自己的命运经常不是由自己主宰的。所以,你有时会发现:不知是命运在向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向命运开玩笑。
第三篇:雷雨观后感
《雷雨》与《满城尽带黄金甲》之比较
《雷雨》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语文老师说过,家人谈起过,电视新闻偶尔也会说关于《雷雨》的话剧在哪里上演了。但真正读这这篇小说是在初中,也是受张艺谋的电影影响,当时只觉得作者写的人物关系、情感纠纷非常的复杂。最近又看了一次,发现了许多《雷雨》与《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许多巧妙之处。
看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人都知道它是根据《雷雨》改编而来的,张艺谋导演也直言不讳的说:“《满城》是《雷》改编的!”既然要比较他们,那么咱们先看一下两部作品里面的人物对照。《雷雨》中的人物:周朴园、繁漪、周萍、周冲、四凤、鲁贵、鲁侍萍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都有相应的人物:皇上、皇后、太子、小儿子、婢女、蒋太医、蒋内人。
再比较一下他们的性格相似之处:周朴园的阴险毒辣、无情无义、虚伪独断“传给”了皇上;繁漪的敢爱敢恨、压抑无助、人格分裂“传给”了皇后;周萍的软弱无能“传给”了太子;周冲的叛逆与大胆“传给”了皇次子。
两部作品情节也相似:两部作品中的人物都有几十年的恩怨,很多地方台词都近乎雷同;结局也相似,多情与无情都受到了惩罚,都是血染家庭,家庭都在顷刻之间支离破碎,只余下那位老炼世故的老头子,成为孤独的舞者。两部作品矛盾的激化都有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雷雨》在风雨交加的夏夜,《满城》在秋高气爽的重阳夜。
如果只有相同点没有不同点,两部作品就是一部了,也就用不着比较了。所以,现在来比较下它们的不同点。
背景不同:《雷雨》的故事发生在封建社会末期的依靠通过原始积累发家的资本家的封建家庭之中。《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故事发生在封建社会初建转盛时期的帝王之家。
人物性格的不同:皇上较周朴园更无情,更残忍,周朴园可谓发昧心财,但皇上却亲手鞭死了他的小儿子;皇后较之繁漪更具叛逆性,可以说是“革命”更彻底,《雷雨》中的繁漪除了不吃药,除了爱长子来惩罚丈夫她没有其他办法,而皇后却足智多谋,她的恨表现得更铿锵,她的爱表现得更具有人性,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她为人母深深的爱,也看到她对太子真诚的爱,即使反叛,她也不忘织一件菊花衣给太子。次子元杰是新加的人物,可以说是用观众的眼睛加上去,拯救母亲的人物。婢女与蒋内人较之四凤与鲁侍萍更有反判性,她们有情有义,她们有侠骨柔肠,她们更冷静,特别是蒋内人已经是一个女中豪杰的形象。这些人物性格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这些人物所处的背景不同。
它们的艺术形式不同:《雷雨》虽然一般是以话剧的形式表演的,场地小,矛盾集中。读者鉴赏主要是揣摩人物的语言发掘他们的内心。《满城尽带黄金甲》则侧重于视觉效果,侧重于表情。观众鉴赏主要是观看演员的表演,通过视觉感受皇家的大气与奢华,冷漠与无情。
就我本人而言,我觉得《满城》的艺术价值远没有《雷雨》的高。
《满城》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豪华的宫殿,绚烂的色彩,还有练药的宏大气势,以及宫女们圆鼓鼓的胸脯。有人说它是在阐释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秩序”对人性的残害。那么他成功了,它确实能反映这么一个观念。但艺术就仅仅是为了给人们展示一个观念吗?NO!艺术本身是有韵味的,具有能让人回味无穷的审美魅力。就电影和话剧而言,则反映在它的语言,矛盾,情节,冲突
等等上。但《满城》这些表现得很肤浅,经不起推敲。不似《雷雨》,它的人物的情感都是在一种闷热的环境下压抑着,每个人的心里都焦虑不安,伴随着深深的分裂和挣扎。而“雷雨”预示着爆发和宣泄,就是在这个环境下所有人都爆发了,决裂了,毁灭了,我们感到痛快,同时这种毁灭震撼人心,它是在把封建礼教活生生的撕裂开,给人们欣赏。这才叫艺术!《满城》里面的故事和《雷雨》里面一样,但它没有爆发的合适的环境,让人没多少触动,反而觉得很肤浅。它只是把《雷雨》生搬硬套的搬进宫廷,阐述一个观念而已。
曹禺的《雷雨》是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蓝本。显然,《雷雨》中的三角恋和集中的戏剧冲突本身就是有票房号召力的,但张艺谋觉得还不够,作为闯过美国的商业片大导演,他为“黄金甲”量体裁衣,最终把撕心裂肺的乱伦悲剧变成了一个女人因怨恨复仇的故事。
事实上,从片名就能看出张艺谋的导向。“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是王后(《雷雨》中的繁漪)向大王(周朴园)发动兵变的形象比喻,在重阳节铺满菊花的皇宫,佩戴菊花图案头巾的叛军蜂拥而至;而英文名“菊花的诅咒”则显得更加直白。
《雷雨》中,繁漪总体上还是内敛的,她更多时候只是以扭曲的人性承受窒息,反抗只表现在不知鲁妈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揭露出周萍和四凤的关系;然而《黄金甲》中王后更加主动,不但用兵变的方式反抗,而且明知太子与宫女蒋婵的恋情还要揭穿蒋氏的身份。可见,电影的叙述重点发生转变,戏剧张力也从一种相对隐忍的爆发变成更为激烈的武力冲突。可以想象,作为一部贺岁娱乐大片,这种改变不失为明智之举。
由于叙述重点的转变,电影虽然沿用了原剧的故事框架,但为了详略得当以及增加戏剧性进行了不少改变。《雷雨》始终没有说明周朴园知道繁漪和周萍的关系,他逼繁漪吃药只是一段表现封建家长专制的插曲,《黄金甲》中王后被逼喝的是毒药,吃药、捣药、称药的场面反复出现:王后与太子私通被大王发现,复仇之心也由此产生。繁漪直到辞退鲁贵父女才同周萍挑破他和四凤的关系,王后则在影片开始不久就刚好撞上太子和蒋婵的幽会。周朴园经过一阵盘问慢慢导入对侍萍的相认,而大王则是一下子看到被抓刺客脸上黥的字便恍然大悟。周萍追到四凤家里见她最后一面是为了让鲁妈得知二人的关系,而太子与蒋婵相会最重要的作用却是进一步展现王后的阴谋。
为了围绕复仇的主题,电影几乎未提三王子(周冲)对蒋婵的感情,而是让他发现母亲和太子的关系并杀了太子,同时又塑造了二王子为母后奋勇杀敌的单纯正面形象。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人物是蒋太医——从一个势利的市井丑角(鲁贵)变成一个为救女儿蒋婵惨死的悲剧英雄。
周萍、四凤兄妹关系被揭穿是《雷雨》中最重要的一场戏,但在《黄金甲》中,王后为了报复故意揭穿这种乱伦关系,且电影根本没有交代大王是否知道太子和蒋婵的关系。蒋婵冲出大殿不是自杀,而是被一支长矛刺中,也就引出了王后的军队。可见伦理悲剧只是情节的一个基石和过渡,刀枪才是重点。其实,最终哪方获胜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张艺谋在《雷雨》中加进了武打,虽然那些流星雨似的飞箭、电脑造出来的人和《英雄》《无极》毫无二致。事实上,从蒋氏和太子交手,到蒋氏飞马救女,包括最后专为周杰伦设计的孤身奋战,所有武打场面对于《雷雨》的戏剧冲突都是赘疣,但放到《黄金甲》中,便同复仇、三角恋、金碧辉煌的皇宫一样,成为吸引眼球的商业元素了。
可以说,作为艺术《黄金甲》是很失败的。
但它也不是一无是处。虽然失败,但张艺谋导演敢于尝试“旧瓶装新酒”的勇气值得赞扬。客观上,它重新引起了人们对《雷雨》的关注与深入研究,使它大众化。
张艺谋导演拍这片时,我想更多的是想拍给外国人看。“旧瓶装新酒”的方式阐释古代封建“秩序”“礼教”对人性的残害,以及里面反映的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如豪华的宫殿,绚烂的色彩,还有练药文化,以及宫女们圆鼓鼓的胸脯,以及中国9月9重阳团圆,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的风俗,确实能吸引老外眼球,从这方面看,它确实能让老外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从而,引起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与研究,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但它还是缺乏了艺术魅力,它的出现意味着它的结束。而《雷雨》将继续会在艺术的大殿中发出熠熠的光辉!
第四篇:《雷雨》观后感
《雷雨》观后感
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这句
话让我知道他的一生并不是顺利的,平坦的。这也让我更加深信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才使他产生了伟大的作品,诉说的渴望出自生活中所承受的苦难。《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
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女主角
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
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
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
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
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说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
人„„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
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出场时55岁。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
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由鲁大海对于他的控诉中我们可以清
楚地了解到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假如当初
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
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
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
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事实上他失去
了一切„„
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
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
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
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
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
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
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
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
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
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作者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
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
专制家长的表现。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
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
在剧中还有一些人物也是可圈可点的。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由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蘩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在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卓越的艺术才华。
周萍与周朴园出场时精神抖擞相反,周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要死不活的。如果周萍不是出身在周家,或者说蘩漪不是嫁给周朴园,或许周萍的人生也就如一般的纨绔子弟再平凡不过了。他爱蘩漪,但是到头来他还是最爱他自己。他拼命喝酒买醉,一次太醉了,居然拉着周冲说他从前爱过一个他绝不应该爱的女人。他曾爱过蘩依,而且是心灵上的惺惺相惜。他们同病相怜,都受周朴园的“独裁统治”,他们一起怨恨周朴园。他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也是十分压抑的,否则不可能和自己的后母发生感情。但男人终究要长大的,周萍转眼有二十八九了。人说男孩成熟不再玩的年龄就是28岁,所以周萍开始厌烦恶心这种不自然的关系,他喝酒胡闹,他要离开她。他觉得对不起的人首先是自己,其次是周冲,再次是周朴园,却忘了他曾经爱过的女人现在有多痛苦。他的出现给蘩漪的死水生活注入活水,却又让她绝望地守着棺材。他被蘩漪拉扯地喘不过气来,开始行尸走肉地堕落。他讨厌自己,他恨活着,但命运就爱跟人开玩笑,他又遇见了四凤——一个妙龄活泼可爱的少女。加上他不同于周朴园的冷血残酷,他有道德观念,有情爱,同时又渴望生活。所以他需要把自己拯救起来,而这屋里太闷人也没有生气,他无从改变。但四凤不同,她有的是青春,有的是活力,有的是真实,有的是周萍缺失的一切。于是他选择了爱上四凤,而且还要死心塌地地爱她,他想通过健康自然的爱上一个人证明自己也是正常人,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到最后,摆在他眼前底一件件事实,却让他选择了死——一个最好的逃避方式。
鲁侍萍,可以说是一个顽强的女性,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三十年的悲惨遭遇、痛苦经她使它尝尽了人间的酸辛,也把她磨炼得坚强勇敢,对冷酷的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充满了仇恨,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坚强。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望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
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两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冲击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其实周冲比四凤更加无辜,看上去他只是一个孩子,没有周萍的成熟,没有周朴园的罪恶,有的是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思想,憨厚,甚至在知道四凤同他哥哥恋爱时,不像繁漪那样妒火中烧,但是他对四凤还有一种执着,在四凤冲出去之后,他义无返顾去救她,致使自己也落个触电而亡的结局。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是一个较为粗犷的人,他厌恶资本家,所以他才会直面周朴园,数落他的罪恶,并且说话直接坦城,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言语中读出他的正义感。他代表的工人阶级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他们是雷雨,是闪电,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制度,作者的立意也在这里。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爱情逼疯了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时地犯下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都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周萍、周冲、四凤死了,鲁大海与生父周朴园反目,两位母亲亦走向了崩溃。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爱和怜悯都是罪。
第五篇:雷雨观后感
《雷雨》观后感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情仇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
《雷雨》集中的表现出两个家庭和他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发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时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鲁家。剧中的人物不多,但作家对主要人物形象都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作了深刻的心理描,他们都有鲜明的个性,每一个人物都显示了他的作为社会人的丰富内容,以各自的遭遇和命运激动着人们的心弦。
《雷雨》中,最吸引我的是繁漪这个角色。繁漪不是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多重身份,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系上。
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她文弱,明慧,对诗文有一定的爱好,但也有一贯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表是沉静的,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落在你身旁。
我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合适不过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因为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著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因为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爱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
繁漪既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太,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更不是一个合格的“后母”,甚至不是个让男人省心的情妇。一个女人所有可能扮演的种种角色她都没有能胜任。但她是一个真实的女人,她要的、她爱的、她恨的都呐喊出来,她的压抑和爆发都是真实的,她敢于直指现实,敢于痛斥作孽的冤家,敢于赤裸裸的剖白自己,也不惜割伤对方。
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感谢曹禺先生,他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真实的女人形象;感谢繁漪,她成就了《雷雨》,一部真实深刻的戏剧,一部无愧于人物塑造的文学巨著,一部写满了人性的成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