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嘉峪关观后感5则范文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77-1048798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25 09:13: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嘉峪关观后感

参观考察乌鲁木齐-嘉峪关-敦煌后的感想

时值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在委领导的关心下,我们一行17人于202_年9月14日至17日到乌鲁木齐、嘉峪关、敦煌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参观考察。除了考察当地的城市建设,文化建设之外,还参观了天山天池、嘉峪关长城、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这些具有自然和历史意义的景点。

这次考察,大家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在那几天时间里,我们感受了乌鲁木齐的繁华、天池的秀美,天池巍峨的山峰,清澈的池水,让我们见识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到嘉峪关和敦煌,我们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思绪回到了几千年前那个沉沙飞扬,金戈铁马的年代,体会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印迹。

天池的路上,经过33道急转弯,考验着司机师傅精湛的驾驶技术的同时,摇摇晃晃的我们一边抓紧扶手,一边欣赏车窗外映入眼帘的自然风光,啊,太美了,天池,我来啦!到了天池,阵阵凉风吹来,丝豪没有减弱我们参观、拍照的激动心情。我们无不感到大自然是多么的伟大,她馈赠与人类的天外之水是那么清澈,让我们顿时生起对大自然的敬意,也让大家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第二站,我们坐了十六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甘肃嘉峪关,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时168年,于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嘉峪关的雄伟无可言语,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真切的体会到为何后人称其为“天下第一雄关”。我们走在千军万马曾经踏过的土地,不知多少将士为了守卫疆土而掩埋尸骨于大漠戈壁之下,让我们这些参观者对此雄关肃然起敬。

第三站,我们来到敦煌,参观了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 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之中,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九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最后,第一组全体成员衷心感谢王主任、感谢彭书记给予我们这次开阔眼界的机会,我们倍感珍惜,倍感幸福,此次快乐之旅、难忘之旅、收获之旅必定是我们今后工作生活中一次美好的回忆。

第一组全体成员郑重承诺:今后在委班子的领导下,团结奋进,互帮互促,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态度为发改事业蒸蒸日上付出百倍的努力!谢谢!第一组全体成员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篇二:参观考察乌鲁木齐-嘉峪关-敦煌后的感想

兰州-嘉峪关-敦煌调研心得

自202_年9、10月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一带一路”逐渐成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日益引起各方的关注。今年12月4日至8日,在学校研究生处的组织下,全校1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29名研究生和8名相关的老师共37人组成此次调研队伍甘肃,沿“一带一路”布局我校研究生产学研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

这次考察,大家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在那几天时间里,我们感受了甘肃特有的文化,来到嘉峪关和敦煌,我们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思绪回到了几千年前那个沉沙飞扬,金戈铁马的年代,体会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印迹。

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嘉峪关的雄伟无可言语,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真切的体会到为何后人称其为“天下第一雄关”。我们走在千军万马曾经踏过的土地,不知多少将士为了守卫疆土而掩埋尸骨于大漠戈壁之下,让我们这些参观者对此雄关肃然起敬。

第三站,我们来到敦煌,参观了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之中,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 2 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九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这次甘肃实践教学,历时五天,在这短短几天里,我们好像游历了千年。千年的历史遗迹,让我们惊叹的同时,也让我们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次调研,不仅让自己领略了祖国大西北特有的人情风貌,感受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沧桑历史,也启发了自己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和展望。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实践学习经历,感谢二外,感谢所有老师和同学!

付长海

二0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3篇三:观后感

发展多元化产业经济 建设辉煌春光新明天----参观下属企业公司有感 白耀锋 12日早上,在集团领导的组织安排下,集团下属企业公司的部分员工参观考察了集团下属的嘉峪关西部春光市场、小额担保贷款公司、西郊粮油公司、金泰房地产公司、航天公园、泰达洋葱市场、春光快捷宾馆等企业,在参观的同时让我对集团的发展有了更详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在集团的发展结构上,农产品市场、房地产公司、贷款公司、宾馆、主题公园都体现了结构多元化的发展特点,涉足的行业类型也比较丰富,形成了一个多种类、多行业、共促进、共发展的强大商业发展体系。而且在具体的操作运行中,业务涵盖面比较广泛,在稳步的推进中形成了多元化的业务竞争优势,也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

其次,在发展规划方面,集团领导高瞻远瞩、务实创新,在原计划的粮油公司发展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将粮油公司原来的整体规划予以适时调整,服务大局,扭转不利的发展形势。并且扩大航天公园的投资,引进新型娱乐设施,规划新型租赁式酒店建设,创造新型酒店管理经验,这样既可以减少公司管理上的投入,又为游客最大限度的创造了更自由、更舒适的人居旅游环境,租赁式酒店管理所产生互利双赢的特点成为一种酒店、娱乐、观 光、旅游业的新技术革新,为集团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技术经验保障,同时也体现了领导稳中求进、大力革新的坚强领导力。

再次,人才培养方面,公司重视人才的交流培养,提供的发展平台和机会比较多,岗位需求也比较灵活,不论学历高低,出身如何,只要努力,任何人都有进步提升的机会,达到个人所追求的期望值,所以,我们应该把心放平、放轻,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全力以赴积极工作,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公司的影响力,为公司同舟共济的企业文化添上浓重的一笔。

最后,在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各部门实现业务最大化的协同,资源最大化的共享、部门最大化的配合,加强了市场信息的集散,为随时了解各方面、各领域的行业背景,分析发展形势,了解新规定、新政策,依托国家扶持,壮大实力,扩大涵盖面,真正实现集团“兴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发展目标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认为:春光集团是一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商业集团,是一个正在全力奔跑的商业领头羊,务实、创新、奋进是他吸引我的地方,我将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各项工作技能,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在个人不断成长的同时,为他的成长奉献青春和智慧。篇四:嘉峪关巍巍雄关耀中华导游词

嘉峪关巍巍雄关耀中华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嘉峪关关城讲解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巍巍雄关耀中华。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民族征战的历史话剧;这里,流传过一篇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动人故事。巍巍雄关耀中华,古老的嘉峪关,就象一位历史老人,六百多年来,离合悲欢的往事,沧海桑田的巨变,映在它古老的青砖上,刻在它厚重的土墙里。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关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关西的大草滩,黄草平沙,地域开阔,素为古战场,关东是丝路重镇酒泉,紧靠关东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终年不竭,可供人马饮用,并可灌溉良田。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是这里建关的主要原因。早在汉代,就在距关城北七里的石关峡口设有玉石障,依山凭险,设共防守,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这里一直是有关无城。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筑土城,周长220丈,高2丈许,就是现在的内城夯筑部分,当时只是有关无楼。明弘冶八年(公元148年),肃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罗城嘉峪关正门项修建嘉峪关关楼,也就是说,嘉峪关关楼是关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的,史书上记载说: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又过了11年,也就是明正德元年(公元 1506年)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关的样式、规格修建了内城光化楼和柔远楼,同时,还修建了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嘉靖十八年(公元 1539年),尚书翟銮视察河西防务,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于是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等,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等。至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它像一队威武雄壮的战士,屹立在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守卫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公元1873年当时的陕西直隶总督左宗堂在收复新疆伊犁时速经嘉峪关,面对雄伟壮观、气势磅榜的关城,提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匾悬挂于嘉峪关楼上,为雄关又添了几分威严、几分雄壮。清末因禁烟而被贬赴伊犁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于1842年10月11日途经嘉峪关时,面对巍巍雄关和大漠风光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出嘉峪关感赋)其中一首写道: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入驻马蹄。

飞阁造连秦树直,综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峭摩肩立,瀚海苍茫人望迷。谁道堵函千古险,目看只见一九泥。

一生酷爱古诗词和书法艺术的毛泽东同志曾手书过这首著名的诗篇。

雄关关城布局十分合理,建筑也很得法,适合战争防御的需要,关城有三重城廊,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如果敌兵来犯,可确保万无一夫。

嘉峪关建关六百多年以来,由于风雨侵蚀,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尤其是在1986年,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响应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伟大号召,倡导各界人士捐款集资,恢复关城。当时,嘉峪关按照国家文物局杨烈等同志指示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经过多方努力,嘉峪关楼终于又屹立于雄伟的关城之上,站在嘉峪关楼上看着关外,由于岁月侵蚀而变的沧桑的丝路古道,诸多感慨涌上。回头,曾有这样一幅对联记载关楼的沧桑历史:

历明清经民国毁于风雨岁月空留遗址、静观世事沧桑:

爱中华修长城建在升平年代恢复原貌、再睹华夏春色。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城学专家罗哲文老先生也诗兴大发;口占七绝一首:

嘉峪山前起煤城,墙台高峙气萧森

雄关天下今谁主,游客登楼话古今。

是的,雄关本身的防御意义早已成为了过去,而今登上这座气宇轩昂的关城,人们不仅为它的气势、它的雄壮、为祖辈们的智慧所折服,更多的是在思索和寻找。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这座关城焕发出无比的生命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己吹绿了关城内外。大开发的春风为关城的建设推波助澜。使机遇与挑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是固守着祖辈留给我们的这笔财富而满足于现状,还是积极探索、寻找差距、开拓进取?事实是最好的口答;关城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当之无愧地被授予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九九六年被授予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天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雄关又在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中找差距、定措施,这些都意味着关城人正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赋予关城以新的意义。

嘉峪关人更是信心百倍,在市委、市政府的超常发展战略指引下,为关城未来的发展设计了新的蓝图,在这个新的定位中,创新是灵魂、墨守成规意味着被淘汰,关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海内外人士的磁石,要让这颗磁石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让关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更加雄伟的风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巍巍雄关耀中华。登临长城,凭吊嘉峪关曾经的繁华,我们将继承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向上的优秀传统,以饱满的精神风貌,开拓未来,创造明天。篇五:龙门飞甲观后感

《龙门飞甲》观后感

《龙门飞甲》讲述了宪宗年间,宦官弄权,滥杀贤臣。侠客赵怀安(李连杰饰)在营救忠良行动中,终将恶贯满盈的东厂提督曹少钦一剑毙命,引来西厂督主雨化田(陈坤饰)祭出天下格杀令。周淮安等人一路亡命到嘉峪关的龙门,消失於铺天盖地的黑沙暴中。尘销风散后,西厂密探、鞑靼商队等江湖各路人马,再度投宿 於龙门客栈这家大漠黑店。三年前曾毁於大火的龙门客栈里,当年的风骚老板娘金镶玉早已神秘失踪,只剩逃过火劫的夥计们重起炉灶,痴等老板娘回来。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边关客栈,再次因缘际会地风起云涌:神秘剑客胡中玉的容貌,为何与雨化田如此相似?对客栈密道了若指掌的吹笛女子凌雁秋(周迅饰),难道就是金镶玉本人?就在由雨化田亲率的西厂追兵赶来之际,地平线突刮起数条龙卷奇风,周淮安横空飞出,欲与雨化田一决生死。大漠风烟间,一场天地变色的正邪之战,即将展开。《龙门飞甲》可从两个方面讲评。先说音乐,影片第一次打动我的音乐出现在凌燕秋和和周淮安隔草对饮那里,飒飒江湖情一下荡漾开来,寒江孤影。有人说过,最好电影院能开冷气,确实《龙门飞甲》做到了。

第二次打动我的音乐出现在凌燕秋和素容骑骆驼遥向龙门客栈那里,一双璧人逍遥结伴江湖行。洒脱,不羁,传奇,逍遥全在这段音乐里面。这就是让人着迷的江湖,小时大家看江湖都有想自己有个一招半式的冲动,我看imax的时候,还在感叹现在年纪大了,真没这个冲动了,我纯怀旧来的,可2d居然给我复活了。老旧情怀,让我在凌燕秋栓马那里,心像是一下被浸入了一坛老酒,陈年老酒(应该就是类似于赵怀安说的,你还带着我爱喝的酒。这酒字,含义深啊)

好想大声喊:龙门一壶酒,逍遥沙尽头。

第三次打动我的音乐出现在凌燕秋和赵怀安重逢那里,我居然有想哭的冲动,三年魂牵梦绕啊,我愿意相信她是一直靠这口气支撑到现在的,见到他,终于那口气松了,再也不能支撑,所以晕倒了。难道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胸前的血迹看,是不足以失血过多导致昏迷的,求医学解释。

第四次打动我的音乐是,凌燕秋冲出地道,在沙丘上喊赵怀安的名字。

再说说画面,《龙门飞甲》通过将传统武侠与新兴技术结合的首次尝试,出人意料的3d效果堪称叹为观止。然而远比绚丽的特效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徐克恍如隔世的昔日神采,是小刀会序曲首尾呼应的激昂慷慨,是大漠风烟下的苍凉豪迈,是刀光剑影中的英雄气概,亦是侠骨柔肠间的江湖情怀。

第二篇:嘉峪关

嘉峪关:培育新能源示范基地产业集群

亚商地板

继华电嘉峪关10兆瓦光电一期工程并网发电后,总投资4亿元的二、三期光伏发电项目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金秋时节,记者驱车来到嘉峪关新能源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现场,被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所吸引。

随着嘉峪关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走向纵深,酒钢集团重工公司、中核嘉华核设备制造公司等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正蓄势待发。

嘉峪关,这座工业城市正凭借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嘉峪关要牢牢抓住省上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好产业对接,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加快形成新能源示范基地的产业集群。”嘉峪关市委书记、市长郑亚军说。

立足市情 乘势而上

在嘉峪关市工信委主任侯强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嘉峪关市光伏

发电产业发展规划》和《嘉峪关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早在202_年上半年,嘉峪关已经把城市定位为“新能源示范基地”,从两方面着手开始建设。一方面,发挥太阳能资源富集优势,努力打造河西光伏发电新能源基地。另一方面,发挥工业基础雄厚优势,努力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侯强告诉记者,嘉峪关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偏西,晴好天气多、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总时数3033小时—3316小时,对发展太阳能资源十分有利。从广阔的市场前景角度而言,嘉峪关远期规划总装机容量500兆瓦,争取3年—5年建成光伏发电示范基地。中国华电十年内规划建设10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大唐集团、北京金能等企业的新能源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目前,嘉峪关正抓住河西千万千瓦级风电、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风场开发、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发展步伐,积极介入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以及风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

借得东风 跨越发展

嘉峪关新能源示范基地的建设,处处闪耀着区域发展战略的智慧光芒。

202_年10月,省委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把河西地区建设成为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并要求大力发展冶金新材料,提升钢铁产业水平。这也为嘉峪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借此,嘉峪关市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一大批新能源项目顺利实施,新能源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9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7家,完成产值20.78亿元,在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这两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

现在,嘉峪关市政府已和中国华电集团合作并签订了协议,计划用5—7年的时间,投资260亿元—300亿元,陆续建设光伏电站、光热发电、分布式能源、光电设备制造等项目,打造世界最大的光伏、光热发电基地。嘉峪关也基本形成了新能源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目前,西部重工、龙泰钢构、海特新能源公司等企业已经步入亿元产值企业行列;上海航天机电公司、北京京城机电公司等企业正在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点。

嘉峪关独特的区位优势,也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插上了有力的“翅

膀”。作为兰州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承东接西的重要支点,嘉峪关的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已呈立体格局,国道312线连霍高速纵贯全境,兰新铁路与嘉峪关—策克和嘉峪关—镜铁山支线铁路已形成十字构架。嘉峪关火车站也是一等客运站和一等货运辅助编组站,每天有46趟列车通过;民航嘉峪关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D级、兼顾E类亚欧航路备降场,有直达北京、上海、郑州、兰州、西安、成都等地的航线,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已经初步形成。

更让这个朝气蓬勃的工业城市值得欣喜的是,借助新能源产业,酒钢这家老企业焕发出别样的青春。目前,风电工程用钢已占据酒钢品种板材的“半壁河山”。酒钢也已成为以钢铁为主、多业并举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在9月3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酒钢位居第144名。“十二五”期间,酒钢本部还计划建设方坯铸机及100万吨棒材生产线;新建200万吨不锈钢炼钢、建设不锈钢热轧酸洗线、冷轧酸洗线及冷轧生产线等重点项目,为嘉峪关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以建设新能源示范基地为契机,嘉峪关正书写着更加壮丽的发展新篇章。

第三篇:参观嘉峪关

参观嘉峪关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次青海之旅的第四站是参观嘉峪关,了解万里长城的辉煌历史。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嘉峪关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嘉峪关长城由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内外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嘉峪关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峭壁长城修筑在石关峡口南北山脊上,蜿蜒倒挂,故称“悬臂长城”。石关峡两翼长城犹如铁臂,是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喉咙要道,保障河西走廊的销售重地“石峡天险”,向南翘望,雄伟壮观的嘉峪关关城,30公里长城一览无余,“黑山起伏暗壁悬,千年古迹至今存”,石关峡地处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古有石关峡,后有天下雄光之美名。

我亲自登上了雄伟的峭壁长城,才真正体会到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们民族智慧的体现 ;看着一座座烽火台,望着一望无际的长龙,瞅着那脚下的风景,我不禁敬佩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来;望着塞外荒无人烟的景象,我情不自禁地想起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四篇:嘉峪关导游词

嘉峪关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一直有“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说”但若从建造年代上说,嘉峪关比山海关早9年(山海关建于1381年),另一方面嘉峪关的建筑规模又是长城沿线的关隘中最为雄伟。壮大的一座关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从长城的作用来讲,当时为了防止元朝的蒙古族残余势力向西北扩张朱元璋派冯胜西征,冯胜到次后认为只要在此建观就可控制西域,确保明王朝统治的稳定,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万里长城应是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嘉峪关在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我们的右边可以看到一棵已有200年历史的杨树,我们称之为“左公柳”是为了纪念晚清儒将左宗棠,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曾任陕甘总督14年,当时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率兵侵入南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沙俄在1871年更是侵占了伊梨地区,妄图分裂新疆,1875年 当时已64的左宗棠不顾年老多病,受命督办新疆军务,率兵出潼关西征,为收复新疆而决心“马革裹尸”,“老死西域”,正是这种精神和决心,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收复了除伊梨以外的全部领土,使沙俄闻风丧胆,左宗棠的“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老当益壮”的豪迈胸襟与爱国热情被我们后世永为传唱,在他经营西北的十余年中,在民政,经济,文化诸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贡献。

左宗棠在西北用兵感到交通不便,是西北一大难题,于是他随军队的开进一路筑路,从涧关开始,横贯陕甘两省,并开通了甘新泽运大道,北路修至精河,南路修至喀尔葛尔,沿途设置有军队负责的马拔或步拔,以作为传递情报的驿站。驿站旁盖有官店,允许商贩在附近开设买卖街,给兵荒马乱的世道点缀的一点萧萧的商贸繁荣。我们现在走的312国道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当年左宗棠主修的甘新泽运大道的路基。

左宗棠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他率领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感到气候干燥,了无生趣,又水土不服,左宗棠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边栽杨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巩固路基,防风固沙,方便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指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老百姓中现在还流传着“左宗棠杀驴”的故事,讲左宗棠在甘肃广为种树,后曾调任新疆,在他从新疆回到甘肃时看到以前栽种的树大部分都已死去感到奇怪,一天他在出城巡视时,发现老百姓进城都将驴拴在树上,驴是一种非常喜欢啃咬树皮的动物,俗语说得好“人要脸,树要皮”,树没有皮就会干枯,死亡,左宗棠非常气愤,下令将驴斩首示众,并告诫若在将驴拴在树上,人与驴同罪,从这个典故上,可以看出左宗棠为改善西北的环境,植树造林,下了很大的决心。

在1878年,左公的好友—杨昌浚应邀前来帮办军务,所到之处看到绿荫夹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触景生情,吟诗赞叹:“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左宗棠的开发西北功绩,不仅仅在此,他看到西北地荒人少,为了解决军需供给,开渠凿井,兴修水利,开荒种地,并且发展了桑蚕业,仅新疆种植桑树就达到了80.6万棵,还教老百姓试种水稻,并且在张掖取得成功,所以到现在在我们河西走廊在张掖还产大米,左宗棠还在敦煌大面积的推广棉花,不过当时推广棉花的动机是为了禁烟,清朝末年鸦片之害毒流全国,就是边远的西北也不例外,敦煌虽是地广人稀,却大面积的种植鸦片,造成当地的老百姓都吸烟贩烟成灾,左宗棠为了禁烟采取了斧底抽薪政策,不禁吸而禁种,从根本上断绝了毒源,同时大力推广种植棉花,使人们获得丰厚利润,他还兴办了教育事业,提高了西北人的文化素质,左宗棠来到西北做得这一切深深感动了老百姓,使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将那个时期种的树都统称为“左公柳”“左公杨”。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东闸门,东闸门高4.2M,宽3.8M,深10.6M,墙壁有36根方土柱支撑,是嘉峪关门楼中唯一建有木柱的建筑,东闸门在当时起城门的作用,晨开酉闭(相当于现在晚上8:00),用现在的话来说,进入闸门就相当于从农材进入城市,我们现在继续向前走,我们在这里看一下我们将要参观的嘉峪关城楼的示意图,嘉峪关城楼的建筑由内城,外城,罗城,城壕五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外城的范围,在以前这里有着街道,驿站店铺,饭馆,车马店和庙宇,后随着时间都已毁去,现在嘉峪关政府栽种了大量的树上,为空旷的外城,增加一些绿色。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是文昌阁,也称文昌殿,文昌原是星官名,民间又称文曲星,宋朝的道士说 天上的文曲星曾于西晋末降生四川梓潼七曲山为张亚子,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帝命他掌管人世间功名利禄,成为道教大神文昌帝君,备受读书人的崇拜。自元代起全国各地均兴建文昌庙,文昌阁等供奉文昌帝君。七曲山的文昌宫是全国的文昌庙的祖庙,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文昌阁原系明代建筑,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这里在明朝是文官的办事处,后到清代成为文人读书的场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立学校。

我们现在看到是关帝庙,原建与明朝,后在战争中毁坏,这是在1987年按原样重修的,只有门前这座牌楼保存了原作,关帝即关羽,又名关云长,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解州),东汉末年投奔刘备,后在湖北当阳战败被杀,且身首异处,相传关羽被杀后托梦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的头向谁去讨还?关羽顿然觉悟,归依空门,关羽是在宋代以后才名声大震,因其为“忠孝义节”的楷模而屡受皇帝褒封,儒家尊其为“武圣人”佛家尊其为“伽蓝神”代价则尊其为“关圣帝君”关公是唯一受到“儒释道”三教共同尊崇的偶像,道教称,关帝圣君有主管命禄,保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乃至招财进宝,保佑商贾的全能法力。将关帝庙修在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是关帝为武将之神,有请关帝坐镇之意,另一方面当时这里驻守的官兵大部分是关羽老家的人,他们非常信奉关帝,于是也将关帝庙建立在此,以寄托思乡之情,现在大家看到这座关帝庙可能觉得很小,但在当时却是西北五省最大的一座关帝庙,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进去参观,稍后我们参观对面的戏台。

这座戏台重修于1792年,面积114M2,上部装着木格顶棚,绘有八卦图案,屏风上画有八仙过海图,两边绘着道家供奉的神仙,在这座戏台上有两处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东西两壁上的壁画,西墙内容为一老和尚面带笑容,让弟子手持铜镜,利用镜面的反射影像偷看对面的妇女形象,另有一小和尚非常想知道师傅在看什么,而老和尚则拼命压住了小和尚头顶,不让他看。东墙上画着一个坦胸露乳的妇女,怀里抱着一个人不人兽不兽的怪胎,两个小和尚看着这幅画吃惊的呆像,这幅画据说有这样三种说法,寺院里发生了这样真实的故事,和尚与妇人私通,佛祖降灾,使这妇女生了个怪胎,将它画在这里,以示对后人的警告。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清朝的时候道教比较盛行,大家看到它的正面都画着道家供奉的神像,有可能是道教对佛教的抵毁。另一处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戏台两边的这幅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佞在这里指奸臣的意思,这幅对联堪称戏剧史上绝联,从而也表明这里演的都是一些离合悲欢的历史往事,将戏台建在这里还有着这样两个意义,进入这里(内城)就是军事禁区,将戏台搭在军区下,有取军民同乐之意,另一方面,在古时信息不发达,不像现在当天发生的事情,当天就可以通过新闻得知,去一次西域多则十几年,少则三五年,只要进入嘉峪关,戏台是必经之路,戏台同时又起了一个信息传递作用,它上演着国内最近发生的事件,谁精忠报国,谁出卖朝廷对不起百姓,都在这里表演着一目了然,该尊敬谁,该唾骂谁,老百姓一览无遗,参观完戏台我们进入内城了。

现在大家抬头看,可以看到“朝宗”二字,表示心中不忘朝廷,忠于王朝的忠君思想,进入朝宗门就进入关城的心脏—内城,我们现在进入的是东翁城,为何称翁城呢,取唐武则天时的一个故事“请君入翁”“翁中捉鳖”之意,这是何意呢,翁城的城门不直通内城,而城门南开,提前将城门关闭,大军攻入时看到城门关闭,由于惯性一时又无法退出,士兵这时可以在墙头放箭,投石,就可一举歼灭敌军。

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个疑问,历经600多年历史,嘉峪关城楼为何还能保存着如此完整,甚至有人会这样问,这是后来重修的吧。嘉峪关随经后来维修,但大家现在看到的嘉峪关80%保存了原貌,嘉峪关能保存这样完好,这和当地的气候及当时的修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地年降雨量仅84MM,而蒸发量却高达两千多毫米,极度的干燥,为关城的保存提供了天时和地理,其次关城的建筑选料也为关城的保护提供了保障。筑城用土都取自黑山的粘土,在塞选和制作中都经过严格的程序,首先将选好的黄土,用石滚磙细后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暴晒,以免草籽发芽,影响墙体质量,夯墙时还要加入棉麻和灰浆,并用糯米汁拌和,以增强胶粘度,用糯米汁做建筑材料在古代时被广泛的应用,故宫建筑就曾大量的使用糯米汁,当时验收墙体是否合格有一个标准,在一定射程内,以箭射墙,若箭射入墙中,就要推倒从修,并且要达到锄不能入,也就是连锄头都砍不进去,如何达到这种监督标准呢,当时做工也跟我们现在是一样,按标段分专人负责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若不合格,监工就要被斩头,这样就做到了从上到下都能够认真负责,正是如此严格的选料和验收标准,才能使嘉峪关到现在都能保存这样完整。

现在大家进入的是“光化门”,光化取紫气东升,光华普照之意,(我们向左拐,上关楼)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嘉峪关美丽传说之一的“击石燕鸣”,相传这里住着一对非常恩爱的燕子,每日形影不离,一天,燕子双双出去觅食,傍晚时城门快要关闭时,雌燕先飞入城中,雄燕却被关闭的城门撞死了,雌燕看到雄燕被撞死,非常悲痛,雌燕终日悲衰鸣叫不停而死去,从此这里就发出啾啾的燕鸣之声,于是人们在出关时都会来这里敲击墙壁,要是能听到啾啾的燕鸣声,则表示此次出行能平安回来,将军在出征打仗时,他的夫人也会击墙问卦,到后来将士出关时带着家眷,都会到这里来击敲以求吉祥,燕子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在我们家乡,有这样说法:“燕子在谁家安家,谁家就一年吉祥,和睦”。每到黄昏,这里都可以看到许多燕子,当然这仅是一个传说,为什么会听到燕鸣声呢,关城的建筑呈上大下小的一个喇叭状,两壁夹角又呈90度,他跟北京九龙壁是一样,利用回声而发音,大家看到墙体上有两个大窝,都是古人敲击时留下的,现在为了保护文物,不允许再敲击墙体,我们敲击这块石头,能听到同样的声音,现在我就敲这块石头,大家仔细听空中的回音。从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暗喻了关墙的坚固无比,连飞鸟都难以逾越。

我们现在从里进入关城,大家看到的这个楼梯,是后来为了方便游人修筑的,旁边用青砖砌成的坡道被称之为马道,以前有“将军不下马,官员不下轿”之说,马道是为了方便将军上城巡视,同时也方便城上物资的拉运,现在许多客人从马道登上,取马到成功之意,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光化楼,(大家现在此两个拐角处拍照,可以拍到赵朴初老先生提写的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和光化楼,稍后我们继续进行讲解),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看到嘉峪关三座关楼的整体建筑,从前向后以次是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光化楼和柔远楼保存了1506年的原作,嘉峪关楼原修于1495年,后毁于1931年一场战乱之中,现在大家看到的是1987年嘉峪关政府在中央拔款下仿原样重修的。四周都是戈壁,在此建起这样一座雄壮的关楼,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大家都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嘉峪关的关楼却是万丈高楼高处起,真正的是空中起阁,当时在修筑关城时,工匠们考虑到越往高处修脚手架问题不好解决,戈壁中本身就缺乏木料,而且容易发生危险,一天有一个叫张季的工匠,他看到小孩在玩沙堆造房的游戏,他就问小孩你怎样在一个沙堆上造一个房子呢,小孩说很容易,他首先堆起一个沙堆,在沙堆中插入几个木棍,将多余的沙掏空,一个房子就建成了,张季由此得到启发,戈壁中最不缺的是黄土和沙石,他用黄土堆成一个17米高的高台,从上往下修筑,每修好一层就打去一层夯土,所以嘉峪关的关楼又有着万丈高楼高处起之说,嘉峪关关楼的建筑有三个“大”字,大屋檐,大圆柱,大台基,这三个大字巧妙的将力学原理结合在一起,所以关楼在地震时又有着墙倒屋不倒之说,大家可以向四周看,有四个角楼,角楼是供士兵暸望之用,两边有敌楼,敌楼是供士兵休息和堆放兵器的场所。跟所有古代大型建筑一样,嘉峪关关楼也采取了中轴线式建筑,如果将嘉峪关沿南北中轴线对折是完全重合的。三座关楼的建筑原都是红墙黄瓦,雕梁话栋,我国历来以红色为美满,喜庆,是正,含有庄严幸福的意义,所以建筑多用红色;黄色则视为尊贵之色,在我国五行说上,有着“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中国历代皇宫和寺庙多用黄琉璃瓦进行铺盖,到了明清更是用明确规定,在嘉峪关的建筑之中却大面积使用到了黄色,可见明王朝对它的重视。油漆彩画的作用一方面为了装饰及表示封建等级,用飞金走彩的龙凤进行彩绘更显示了其名贵豪华,另一方面是为了建筑材料的防腐,防潮。有人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将这么雄伟的关城一定要建在这里,现在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这里建关的原因,南边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边危险陡立的马鬃山,当年冯胜将军征西归来时,发现两山之中只有一个15公里缺口嘉峪塬,他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认为在此建关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功效,其次在戈壁中生存必须要有水源,大家向后看,可以看到一个人工湖,这里是九眼泉,并不是说他有九个泉眼,九在数字中是最大的,古时说九是指多的意思,据老人讲,五十年代时这里还有很多拇指般粗细的泉眼终年喷涌,后来,随着酒钢工业用水的不断增加,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泉眼已干枯,后来嘉峪关政府在此修筑了一个人工湖,供休闲娱乐之用,正是如此的地理位置和充足的水源,使冯胜将军开始了嘉峪关的最初建筑,嘉峪关的整体建筑分四个阶段完成,1372年冯胜将军完成了基本建筑,1495年由李瑞澄修筑嘉峪关楼,1506年又修筑了光化楼和柔远楼,1539年翟銮又修筑敌楼,角楼,和一些外建筑,嘉峪关修筑历时168年,在整个明王朝统治中都有着修复。(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垛墙,垛口,暸望口)在这里我们顺着垛墙朝下看,可以看到一条石子路,这是民道,是老百姓走的路,再朝城墙外看,可以看到一条不深的沟,这是护城沟,它的作用和护城河是一样的,又深又宽,因这里没水所以用沟代替,后历经风沙的掩埋,变成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样,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段向南方延伸的长城,嘉峪关的城墙有着明墙暗壁之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墙,是在戈壁中一眼就可以看到的长城,而向北则是暗壁,修于黑山脚下,只有翻过黑山才可以看到。大家向内城看可以看到一座两厅式的四合院建筑,它是游击将军府,游击是一官衔名称,相当于武官三品,这里是当时最高军事长官居住和办公场所,将军府旁边有一个小亭,里面是一口官井,是当时城内所有官兵和军马的饮用水源,后因关内无人居住,及地下水位的下降,现已干枯,内城内的空旷地带在当时建有许多军营,后来都被毁坏,据史料记载当时驻城的士兵约在两千多人,都居住在内城,城外还有四千多名屯兵。

刚才我给大家讲了这是暸望口,但在这边你们看到的是堵起来的,这是做什么的呢,是放马灯用的,这里多西北风,夜晚将马灯放在这里不会被吹灭,而下边这才是射击口,你们看到它是朝下倾斜的,它并不是放箭用,而是架火炮,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明朝已广泛的应用到了火炮,曾有“河西火气雄甲全国”之称,我们透过这个垛口向对面的罗城看看,从垛墙,垛口及马道上比较一下罗城与内城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罗城的垛墙垛口相对比较密,马道也比内城宽。罗城是第一道防线口,如果第一道防线口被攻克,里面的防御再完备也有可能被攻破,所以罗城的建筑全部用青砖砌成并用石条砌成地基,驻兵也比内城的多。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块砖,这就是著名的嘉峪关“定城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块砖呢,有这样一个传说,当时有一个叫易开占的能工巧匠,非常精通于九九算法,监工郝空是个非常刁钻的人,他有意为难易开占,于是对易开占说“你要精确算出建关需要多少块砖,多一块或少一块,都要将你问斩,并且罚众工匠在此做苦三年”,易开占肯定的回答道:“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整个关楼建好后,就多了一块砖,易开占将这块砖放在这里,郝空在检查时,发现了这块砖,正要拿这块砖向易开占问罪时,易开战大喝一声说,不许动,神仙托梦于我,若将这块砖拿走,整个关楼将在倾刻间倒塌,郝空当然不信,但他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和关城的倒塌做赌注,因心胸狭窄,他怎么也想不通易开占竟然算得这么准确,据说不久后就被气死了,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块砖呢,当年李瑞澄在修关时,召集了很多的能工巧匠进行商议,因为是在戈壁上建关,希望大家能提出一个最好的方案,做到即省时,省工,省力又安全的方法,这时有个工匠易开占大胆的提出这样一个设想,依图纸做了一个关城的模型然后按比例放大计算出需要这么多砖,这在现在是很科学的方法,但在当时老百姓不能理解,认为易开占是神仙下仙,于是编出了这样一个传说。关城建筑用材料数量非常大,仅用土就达8.4万多立方米,当时最好的运输工具就是木牛车,但每趟只能运半方土,若用一辆木牛车日夜不停的工作,最少用416年,由此可见,嘉峪关关楼的建筑是非常费工费力的,(我们从西马道下)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柔远门,取“怀柔致远以安安边有陲”之意,它的意思是对代边疆的少数民族不要一味地单纯使用武力,而更多的是用怀柔的政策去安抚他们,我们看到所有门洞的建筑都是由青砖和石条组成,我们从石条的长和宽可以看出,每个石条最少都可达半吨之重,所有的石条都取自于黑山,这么多石条是怎么拉运过来的呢?在我们西北每到冬天,所有用水的工程都停工,正值冬天一个工匠去黑山采料回来时,不小心被雪滑了一跤,他由此得出一个灵感,他让工人用水泼出一条嘉峪关到黑山的冰道,然后将石条顺着冰道运到嘉峪关。在嘉峪关的建筑中曾用到一样动物拉运青砖,大家猜一下是什么动物?是羊,用一根绳子一边拴一块青砖,搭在羊身上,西北有着成千上万的羊,早上将羊赶上山吃草,下午将砖拉回来。大家可能都没有想到吧(我们现在来到西翁城,它的作用与东翁城一样)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会极门,取自韩非子“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众人莫能见其所极”,意思是无论商旅还是官员都会在此相遇,集合。

我们从这里出嘉峪关,这里有拍关照的地方,大家有兴趣可以拍一张关照,留做纪念。现在我们出海关都靠护照,身份证,在以前怎样辩别身份呢?靠画像。在游击将军府专门有关照办理处,画匠将人像画在关照上后,盖上游击将军府官印,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护照;士兵出入内城有专门的腰牌,长14.5厘米,宽6.5厘米,顶部呈弧形,由紫铜铸成,上面绘有狮子纹,正面篆刻“守卫”二字,背面铸着“凡守卫官军悬带此牌,无牌者一律论罪,借者与借与者罪同”历史上有名的康熙亲征准噶尔就是从嘉峪关出关,全面平定新疆。这里曾是百货局,过往商客,行人,车辆和马夫出入关口,均要到百货局检验货物,交纳关税。我们现在来到嘉峪关城楼,大家在此可以看到地面上的石条明显的有两个凹槽,这是被骆驼车压的,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从这里过往的商人和驼队是非常多的。“嘉峪关”三个字是由乾隆亲笔提写的,从这里往上走就是一览无垠的戈壁,而嘉峪关修筑在地凹之中,这是嘉峪关的又一防御措施,月牙城,俗称绊马坑,敌人从远方冲过来只有走到跟前时才可以看到城楼,马非常的快,未曾想到这里有陷阱,在陷阱中埋有各种暗器,人或马只要被暗器碰到都会死,敌人若想攻入城内,只少经过外壕墙,外壕,绊马坑,月牙城,壕墙,护城沟,嘉峪关门,会极门,柔远门,光化门,朝宗门,东闸门等十二个大关口,如此坚固的城池,全国罕有,大家在此停留十五分钟,稍后我们原路返回。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关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现在关城以内城为主,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冰道运石: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嘉峪关城门外墙体上那累累的伤痕。那是古代无数出关游子用石块扣击的结果。据说此地有“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的谚语,颇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味道。相传,当年每一个出关人,在出了关门,除要长时间的伫立遥望家乡外,有一件事是他们万万忘不掉的。那就是从关外戈壁滩上捡起一块石头,郑重其事地朝城墙掷去,如果有回音,那就有生还故乡的可能,否则,就可能要客死他乡了。难怪人们要“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呢!这同远渡重洋背井离乡的华侨临行前要揣上一把“乡井土”不是一样的情怀么?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嘉峪关,南倚祁连雪峰,北凭黑山险阻,距西域前沿,扼丝路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大将军冯胜主持初建,经明清两代相继修筑完善,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完整的关城。是西部长城的代表。

嘉峪关西瓮城会极门门楼上多出了一块砖,并且这一层砖的东西两边的两块砖,也没坐灰,而是干摆上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一个关于定城砖的传说。

易开占是当时主持修建关城的工匠。他设计了关城,并计算出了精确的建筑用料数量。当时有个叫卢福的监修官,想趁修建嘉峪关时捞上一笔,于是就找到易开占说:“你在预算建关用料时可以趁机多算一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点好处。”但生性耿直的易开占严辞拒绝了。易开占告诉卢福说:“我一切都计算好了,用砖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用多少吨灰和其他用料也是有定数的,连一块砖也既不会多用,也不会少用。” 碰了一鼻子灰的卢福说:“莫夸海口,君无戏言,建关用料上若有差错,是绝对要受处置的。”易开占回答说:“若有差错,甘受处置。”

卢福拂袖而去。心想这么大的工程,用料能那么精确吗?咱们走着瞧。

易开占和其他工匠们经过长期的辛苦劳作,终于建好了关城。但不知怎么了,最后却还剩余了一块砖没用上。原来是卢福心怀不轨,故意刁难易开占,让人偷偷多放了一块砖。易开占想起了建关前对卢福的承诺。这可非同小可,卢福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易开占灵机一动,把这剩余的一块砖放在了西瓮城会极门门楼上。为了防止有人去取这块砖,他把本层砖的东西两头的两块砖没有坐灰,而是干摆上的,谁要是企图取中间这块砖,脚踩到两边的两块并没有砌好的砖是会摔下来的。

当监修官卢福让人取掉中间这块砖时,易开占大声说:“坚决不能取,这是预先设计好的,此乃定城砖,取掉它全城都会顷刻倒塌的。” 卢福闻言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几百年过去了,嘉峪关西瓮城会极门门楼上的那块定城砖至今仍在,谁也不敢拿掉,谁也不愿拿掉,它一直在见证着那段历史传说。

我们想通过“嘉峪关门”出关,谁知要花钱买“关照”。古时“关照”好比现在的护照或边防证,出入关须通过严格验证。

第五篇:嘉峪关下

嘉峪关下

嘉峪关下嘉峪关下(上)

于坚(《嘉峪关日报》202_年9月12日第四版)

旅行团进入嘉峪关的路线是古代中国从内地进入嘉峪关的路线,从东闸门外进来,经过左公柳(一棵要两三人才能合抱的高大柳树,据传是左宗棠在清朝同治年间种的)、唱戏的台子、文昌阁,穿过光化楼、将军府第、关帝庙、官井、露天集市,绕出柔远楼、登上罗城关楼,这才可以眺望关外。某支小分队的女导游在前面一边晃着小旗一边讲解,她讲得很卖力,扩音器都用得有些嘶哑了,听上去像是生病的马在喘息,男女老少在后面跟着,人人戴着一顶白色遮阳帽。我也在后面跟着,忧心忡忡。青年时期,我读了许多边塞诗,比如岑参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李颀的“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大块假我以文章,这些文字显然不是虚构的,接着地气,若非亲身体会过,来自中原小桥流水、鱼米之乡的文人绝对想象不出这等景致。这些伟大的诗篇令我灵魂出窍,一直盼着有朝一日亲临其境。在火车从兰州向嘉峪关驶去的途中,我终于看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诗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面前战战兢兢,唯有赞美,赞美也只是陈述事实,绝不敢评头论足,妄加揣摩,仅仅说出事实,文字就永垂不朽。真是不可思议,沧海桑田、改朝换代,这两句升华于荒漠的诗流传了无数岁月,在文字堆里早已得道成仙,成为圣经了,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事实、现象、场合依然在大地上一动不动。作为后人,我再次像先人那样被感动,只是我的感动是双重的,我先被诗感动,然后被诗的起源感动,这令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忽然明白了李白的那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在我从古代诗歌中得到的想象中,嘉峪关只是孤城一座,比它更大的东西是苍天大漠落日长风。但那位女导游的说辞里面一句都不提这些,只是在说嘉峪关建于哪年哪月,守关的游击将军是几品官衔,关门内藏着多少箭楼、垛口、马道、角楼„„我因此暗暗担心嘉峪关已经成为被摩天大楼包围的古董城。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这时代的豪情是要在天安门城楼前面看见一片烟囱。自从岑参们的诗篇问世一千年后,人类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早已声名狼藉,“长风几万里”、“满川碎石大如斗”有什么用呢?从前,李白岑参们赞美无用,现在,无用正是当代美学批判的对象。荒凉无用的戈壁滩已经成为进步的敌人,各种发展、开发、改造、物尽其用的计划正在构想、设计、实施;报纸上天天在讨论如何将戈壁滩改造成“塞外江南”、“日内瓦小区”;当我乘坐的列车向着西部大漠飞驰的时候,旁边的铁轨、高速公路上货运繁忙,一车皮一车皮的水泥、钢筋、玻璃„„正洪流般向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挺进。心怀忐忑,磨磨蹭蹭,终于登上了嘉峪关的罗城(罗城是嘉峪关主城外面的护城,直接与戈壁滩连接),站在城堞后面,像古代的关守那样双手一杵砖垛,极目四眺,松了一口气,确实是“望之四达,足状伟观,百里之外,了然在目”(《肃州志》)。关外,河山依旧,茫茫戈壁直开向天边,天苍苍,野茫茫,只是比古代多了几根孤零零的电线杆子,更显寂寥。土垒的城墙一左一右向着大地延伸,已经看不出建筑物的唐突,好像是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本来如此的土墩子。天空的底线上,祁连山和黑山像两群奔马,黑群向右,灰群向左,刚刚分道扬镳,中间让出一条碎石和沙子的阳关大道,谁要来了?日头中天,没有一个人从关外过来,一个也没有。过来的是刚刚起于青萍之末的秋天之风,有些枯草在荒野上轻摇,一辆大客车自南向北横越大漠,卷起一溜黄灰。

我们决定背叛旅行团,从古代胡人入关的方向重新走进嘉峪关。很少有人这么走,内地游客大都从关内进来,因为他们不是胡人。胡人如今乘飞机或者火车入境,他们的后代早已忘记了祖先进入中国的路线。我们乘车深入戈壁,在最开阔处下车,转身就朝嘉峪关走。戈壁滩早已不是混沌一片了,修了各种等级的公路,四通八达。但无论如何,戈壁滩还是太大,荒还是太大,就是高速公路在这庞然大物身上,也只是羊肠小道,不注意的话,几乎看不见。荒是不可征服的。别说高速公路,就是一个城市,在戈壁滩上望去,似乎也只是铺在广场上的一堆围棋子,围着巴掌大的地盘,一旦某场大风暴到来,即刻就无影无踪,只是那场风暴还没到而已。

地老天荒,我深深吸口气,像岑参或者李白那样在地面上走,跟着他们留下的风。他们都是步行者,从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来,走着走着,忽然看见“明月出天山”,顿悟。但他们从来不说悟出什么,只是描述而已,大地就是先验的诗篇,悟性无处不在,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脱口而出。戈壁滩上满地都是石头,大大小小、密密麻麻,走在它们之间,仿佛自己的身体自动在向它们看齐,开始缩小,只是靠了意志力强撑着,才没有变成石子。走了一阵,一干人忽然若有所思地都低下头去,仔细地看起戈壁滩来。在火车上,戈壁滩真担得起“荒凉”二字,有人甚至形容它寸草不生,但扎扎实实地站在戈壁滩上,荒凉就未必了,想当然耳。亚热带丛林藏着亚热带丛林的东西,戈壁滩也藏着戈壁滩的东西,“荒凉”并非一无所有,荒凉与丰富同样丰富无比,荒凉是另一种丰富,这仅仅决定于观点。人类有多少偏执的观点,以可怕的、视而不见的“荒凉”遮蔽着大地啊!大家低下头去,是因为发现这戈壁滩不仅遍布石头,而且是非凡的石头,在火车上看是灰茫茫混沌一片,站到戈壁滩上,才看出这些石头其实各色各样,只是都有一层被自然做旧的包浆,令它们很不起眼,很容易被忽视。一干人都看傻眼了,像是散落在大地上的老古玩店,这些石头有黑如石油的、玉相初萌的、黄如蜡的、红似鸡血的、某植物的化石、某动物的水晶棺材„„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沙中舞?戈壁!璞依然在大地上摆着,每一块在史前或许都是大山一座,现在全都被大地磨得只剩下核心,正处于玉与不玉之间。隐约的玉,还不是玉,隐约的钻石,还不是钻石,隐约的翡翠,还不是翡翠。黑暗将尽,日将出,玉在觉醒,金在葆光。已经有端倪、迹象了,但没有光彩夺目,依然是石头,大巧若拙,美已诞生,随便一块都可以登堂入室。这时代目光短浅,只看得见手镯、项链、戒指、胸坠们的珠光宝气,看不见璞,因此戈壁滩上留下了大漏。一干人都看得发呆,忽然起了童心,就回到童年时代,雀跃欢呼,投向大地,拣起花石头来了。目光一旦深入戈壁,就发现这蛮荒里不仅石头仪态万方,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骆驼刺啦、梭梭啦、沙拐枣啦、白刺啦、罗布麻啦、白麻啦、甘草啦、沙棘啦„„这些名字我都叫不出来,是当地人告诉我的。石头之间,经常有荒漠沙蜥翘着长须走过,就像国王在巡视自己的领土。生物学家说:荒漠沙蜥是生活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的蜥蜴类,外部形态有许多适应荒漠生活的特征,一般筑洞于较板结的沙砾地斜面、沙丘和土埂上,亦有在砾石下者。沙蜥的食物主要是各类小昆虫,例如蚂蚁、鼠妇、瓢虫、椿象等等,卵胎生,拉丁文名: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其实这个学名非常荒凉,“荒漠沙蜥”一词下面,爬行着无数肤色、步态、体型都不同的昆虫,在戈壁滩上才走了半小时,已经看见了十多种,其实如果细看的话,没有两只沙蜥是一样的,造物主如果这么创造世界,它就一点也不神秘,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了。

在戈壁滩上走,事先没有任何迹象,忽然间就会走到悬崖边上。大戈壁突然垂直而下消失在深渊里,鬼哭狼嚎,不见天日。深渊对面,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似的,戈壁滩继续它的坦荡大业。讨赖河大峡谷就是这样的巨缝,先是隐隐听见地里面有声音,忽然间一马平川闪电般裂开一道深近二十米、宽约十多米的巨缝。惊得人仰马嘶,悬崖勒马,说时迟,那时快,马立处已经成了摩天大楼的顶层,多迈一步就掉下绝壁。胆战心惊地伸头望望,底下,一条泥巴河狮子般地咆哮着从大地里面跑出来,满地打滚,一头撞在沙石壁上,头破血流,晕头转向,这才找到出路,沿着峡谷奔腾而去。泥流滚滚,水汽飞腾,令人魂飞魄散,半天回不过神来,幸好我们不是纵马狂奔,否则或许就奔下去了,这也是步行的好处。

又是忽然间,荒原上嬉戏的风摇身一变,成为一披头散发的壮汉,叉着腰,朝天空喷吐黄沙,卷起一股龙卷风,扭腰摆尾在大漠上打转,施虐处天昏地暗,西天黑掉一半,风魔鬼般怪叫着,以为就要朝我们这边袭来,戈壁滩上没有任何掩体,正愁逃不出去,却抽丝般忽然散了,湖蓝的天色洇开在宣纸上似的,一片片漫出。虚惊。继续拣石头,在我们拣石头的当儿,本地人已经摘了一大把绿油油的沙葱,说是,这个炒羊肉最好吃的。乌云散去,日头更毒,热气从沙眼里喷出,全身蒸桑拿似的难受,但没人在意,大家为石头着魔。总想着拣到更美的,更美的,其实什么是更美的,早已糊涂了,到最后,到手的已经把握不住,还觉得满地石头,个个好看,又觉得手里的一打,个个平庸,不知如何是好,陷入对美的贪心中,无法自拔。干脆全部扔掉,重新开始。再次握住一把,却又后悔适才把那些百里挑一的扔掉,它们才是最美,待后悔时,回首戈壁,早已泥牛入海,又是满川碎石大如斗。

但如果就以为戈壁滩上也就是些史前遗物,与人烟无关,那就错了。此前,我们曾被带去参观魏晋墓群中的绘砖壁画,据说已经出土了七百六十多幅,没有发掘的墓穴还有上千座。坐在车里,看着外面的满目灰黄,灰黄的天空,灰黄的戈壁。五色令人目盲,热昏昏的单调的灰黄也令人目盲,心里半信半疑,这种地方能有什么壁画。就睡过去,车停时,外面还是满目灰黄,只是在茫茫戈壁上多出来一排房子,房子下面有一个洞,梦游似的跟着导游往下走,忽然冷起来,下去十多米,进了墓室。壁画出现了,一幅幅画在墓砖上,画的是宴饮、庖厨、梳妆、奏乐、舞蹈、博弈、出行、狩猎、农耕、采桑、畜牧、屯田、林园、酿造、营垒、打场、鸡、牛、马匹、丝束、烤肉串、榻、帐等等。线条流畅简洁,色彩简单但传达出丰富的色相,大巧若拙,大色若素,表现主义风格,非常美,充满灵气和力量的线条把现实升华为天堂般的图像,马蒂斯们看见会绝望的。墓室的主人指望的是画什么就有什么,生前实实在在的有什么,死后象征性的就有什么,死亡令现实升华为艺术,出发点很世俗,但被匿名的民间画师升华为不朽的线条和色彩,实物现场早已灰飞烟灭,形而上的表现却穿越了时间。大家看得目瞪口呆,说不出话。回到地面,阳光如高炉中沸腾的铁水往头上倾倒,戈壁滩嘶嘶冒烟,它的下面竟然梦魇般藏着这等描绘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术,真是超现实。登车离去,回头再看,戈壁昏黄,刚才那一幕,是南柯一梦,还是手机显示的202_年8月27日的下午三点一刻,已经搞不清了。

走了大约两小时后,古代那种旅人的感受早已体会,这路途端的是“行路难”,没法阔步大迈,没路的地方,坑坑洼洼,还得避开高高低低的石头和铁丝网般的荆棘,下脚如插针,就是上了便道,路面全是砾石,踩不稳还要滑倒。很少树木,白杨偶尔出现,但枝叶都朝天扬着,很难遮阳。有时候经过废墟,像是五十年代那些垦荒者留下的小屋,隐约间似乎听见有人在唱:茫茫戈壁滩有棵老白杨高高嘉峪关连着古城墙大风追着云彩跑那是我的小白姑娘

其实早就人去楼空,弦断音灭。残壁之间也有烟熏火燎、锅香碗叫、人丁兴旺行为的迹象,最终都放弃了,戈壁滩上没有故乡,那些埋在地下墓穴里的良辰美景,大概也只是昙花一现。最难耐的是,你得时时刻刻背着水,什么都可以扔掉,水不能扔掉。我们一人带了一瓶矿泉水,早就喝光了,古代旅人随身携带的水,那可不是一瓶两瓶。嗓子冒烟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了嘉峪关。在古代的地平线上,像一位披甲戴盔的武士正在戈壁上策马疾驰而来,两边的城墙犹如马蹄卷起的一排黄雾。有人得救似的大喊起来,看哪,嘉峪关!一阵风吹过去,卷起一幕黄灰,嘉峪关隐去。1934年12月26日的中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嘉峪关前面的戈壁上,为嘉峪关的奇妙震撼不已。他后来写道,“这个伟大的建筑,像一座复杂古老的工艺品一样,屹立在西部的大地上。”(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八年(1927—1935)》)越走越近,从穿越戈壁而来的胡人的位置,只看见关楼而看不见城门。这武士并不威风凛凛,他的双脚仿佛插入了大地。并没有雄关的感觉,城墙上的楼阁像个彩色的戏楼,正在你方唱罢我登场。(嘉峪关城里真有个戏台,在东瓮门外,是1792年修建的,戏台顶棚上绘着阴阳八卦图,背景屏风上绘着八仙图,东西两侧的壁上绘着“老僧窥女图”,还有对联云: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走到离关门还有几十米的地方,戈壁中出现一个灰色的小亭子,旅人走到这里,就像长篇小说的最后一个逗号,在这亭子里整整仪容,然后从容入关,这个“逗号”真是别出心裁,距雄关只有几步之遥,从中亚出发的胡人,灰头灰脸,盼星星,盼月亮,已经走到绝望虚无,自己是谁都忘记了,进到这个小亭,慢下来,拍拍灰,喝口水,吸支烟,自我又回来了。小亭子就像客厅外的玄关,风尘仆仆的客人在这里缓口气,稍事休整,登堂入室才不至于仓促狼狈。这种格局只有中国才有。亭子里面立着一个石碑,上书“雄关”二字,是个将军写的,写得甚是雄浑,雄浑不只是字面的意思,字也雄浑。将军不仅横刀立马,握支羊毫也雄浑如此,这就是文化。这两个字提醒我,此雄恐怕不是彼雄,入关不可掉以轻心。这个亭子是近年修的,但恐怕在从前,关前也是有亭子的。清人沈青崖在《柔远亭》一诗里说:“古寨通西域,岩城接大荒。一亭聊驻马,万里此离觞。”看起来这个亭子应该是修在关外。想起古人说的长亭更短亭,原来就是这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类的名句,恐怕也是在这样的亭子里写下的吧。揩揩汗水,把先前拣的石头又翻出来看看,越来越好看了,其实在戈壁滩上,个个庸常,一旦脱离了庸众,就是非同凡响了。回去再为它们一个个设个木座供起来,那就“得道成仙”了,这几个石头叫我内心欢喜,把玩间,身上的汗已经干透,抹掉脸上的热灰,就进关去。

斯文·赫定说得不错,嘉峪关确实是工艺品,画栋雕梁、飞檐斗拱、明柱回廊、三滴水歇山顶就不说了,其间还有兽形瓦、琉璃瓦、蟠龙、狮子、门神、对联、诗词、风铃„„明代一位诗人赞美嘉峪关的诗这么说:“承委边关创立修,庙宇官厅可完周。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东通山海名威显,西阻羌戎第一州。感蒙圣朝从此建,永镇诸夷几万秋。”(明·王镇《修建玄帝庙碣记》)我去过一些世界上的要塞、城堡,比如莱茵河畔那些中世纪的城堡、巴黎的凯旋门,比如现代那些国境上的巨型海关,设计思路都是要给来朝者一个下马威,无不高大雄伟、壁垒森严、傲慢骄横、龇牙咧嘴、固若金汤、严阵以待。来朝者一眼瞥见,就知道它如临大敌,草木皆兵,每根汗毛都铁刺般地竖着,胆战心惊,到得面前,腿已经软了,只好俯首称臣。当我走近嘉峪关的时候,也像胡人那样怀着走向罗马或者梵蒂冈的期待,但我有些失落,阳关大道尽头的那座楼阁,看起来很谦卑,文质彬彬,没有高耸入云,也不威风凛凛,恪守着天尊地卑的陈旧等级似的,俯伏在大地上,仿佛只是要烘托出皇天后土。

但它确实是一座工事,一个关隘、要塞。“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如果以为它只是文质彬彬的工艺品,那你就要上当了。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雄关”?这可不是一览无遗的。

只有几步了,还是看不见城门,只是在地表上拱出一个半圆。直到迈上城门前面的沙石起的小阜,才看见嘉峪关陷在这阜丘的后面,中间是拱门,黄土版筑的城墙在两边延伸,犹如一只埋伏着的军队。戈壁滩恰好在这个凸出的阜丘后面陷下去一块,嘉峪关就建在下面,其实如果要强调其势汹汹的话,嘉峪关只要跨前几步,就可以俯视一马平川,却屈尊在凹处,这就是玄机。嘉峪关下(下)

●于坚(《嘉峪关日报》202_年9月13日第四版)

不进到阜丘上是看不见嘉峪关的城门的,阜丘环护着嘉峪关,呈半月形,叫做月城,月城两侧,还挖了绊马坑,它是嘉峪关的第一道屏障。走下阜丘,这才到得关门前。敌人来到这里,忽然发现壁垒森严,掉转马头退回去已经很难了,后面挡着陡坡,只有举盾躲避城墙上的万箭齐发。到了这里,还不是嘉峪关的主城,这是罗城。罗城,就是环绕在主城外围的防御性城楼,与主城并不连接。敌人就是攻上罗城,也无法攻入主城。罗城城门上大书“嘉峪关”三字,高十余米的椭圆城门高高拱出,厚五米多的城墙两旁阵列,旌旗猎猎飘向苍天,这才看出,嘉峪关确实是一伟丈夫。叉着巨腿,似乎我们是从他的胯下穿过。城洞里的地基是长条青石,人走马踏,已经非常光滑,闪着青色的光。这是一个巨大的砖砌的洞穴,走出洞穴,主城依然不能一览无遗,迎面一堵巨墙遮住了一切,看不出任何玄机,里面却别有洞天。嘉峪关可不是戏楼,外面看着很文气,内部却杀机四伏。进了罗城,到得主城墙下,却看不见城门,罗城与主城之间,又是一个陷阱。如果敌人突破了罗城,那么只要将罗城大门一关,罗城与主城之间,就形成一条死巷,敌人即刻被罗城和主城城堞上射下的乱箭歼灭。主城的东门柔远门还深藏在瓮城里,城门并不与罗城的门洞对应,要绕到右侧,先进入瓮城的会极门。进了会极门,还不是主城,这是瓮城,敌人来到这里,又可以瓮中捉鳖、关门打狗。进到瓮城里面,这才可达主城的正门柔远门。穿过柔远门,就是嘉峪关的主城,柔远门在西,光化门在东。就算突破了柔远门,西门和东门之间,又是一个二点五万平方米的杀场。“其形如龟,六面回护,辎重及重心,皆在正方形中。”(马宁邦《嘉峪关调查记》)明正德十二年(1517)“番酋速檀满速儿犯嘉峪关”,“肃州(嘉峪关明属肃州)久攻不下”,“游击芮宁败死”。嘉靖三年(1524),满速儿又以二万骑围肃州,“焚卢舍,剽人畜”,被都御史、甘肃巡抚陈九畴挫败。嘉峪关的设计是采取守势,以阴待阳、以柔克刚。人不犯我,那么重门深宅暗藏的是礼数。从月城穿过罗城,绕进瓮城,进到柔远门,已经过了三重门,一路丝绸飘扬,笙歌锣鼓不绝,登堂入室之际,来宾们的敬畏之心、归家之心已经油然而生。人若犯我,经过这三重陷阱,铁骑也溃不成军。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就是这个道理。

在嘉峪关主城的西门和东门上,分别刻着大字“柔远”、“光化”。这是嘉峪关这个关隘的主题,这个关隘是为着柔远、光化而建造的。军事只是一个次要的主题。“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清人赵藩有句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嘉峪关不是为战而造,是为“柔远”、“光化”而造,不是不战,而是不好战,先礼后兵。这种“要塞”,在别的文明也许匪夷所思,在中国文明中,却是正常。柔远、光化,对外族夷人,不是非我族类,必欲诛之,而是和其光,同其尘,以德化之,这就是中国。

中国这种思想由来已久。《战国策》里面有个著名的故事,赵武灵王在赵国试图改穿胡服,遭到公子成的反对。公子成说“中国者,聪明徇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大王图之。”赵武灵王是这么回答的:“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公子成从善如流,“再拜稽首。乃赐胡服”。

嘉峪关不是现代的海关,预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罪犯、恐怖分子。每次过关,我都胆战心惊,像是在梦里干了坏事,现在前来接受测谎似的。举起手来!转过身去,一根电棍在你身上捅来捅去,过了X射线EDS系统,还要翻箱子,你的隐私细软全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就是帝王部长总裁过了这海关,也要尊严扫地。当然他们是免检的,海关只信任极少数大权在握的人们。就实用性来说,嘉峪关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设施,但它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所。古代工匠建造嘉峪关,不仅要考虑它的战略地位,还要考虑它的德性、它与天地神人的关系、存在的根本意义。嘉峪关不仅仅是一个耀武扬威的工事,嘉峪关不是现代的海关,而是德关,嘉峪关的德就是信任来者、虚怀若谷,“人之初,性本善”,对来宾一视同仁,以礼相待。怀柔、光化,德化、化干戈为玉帛„„所以嘉峪关里面有戏台、集市、客栈、牙行、酒肆、茶寮、城边,还有马王庙、老君庙、鲁班庙、相子庙、财神庙、土地祠、三官庙、龙王庙„„“以礼乐合天地之化”(《周礼·大宗伯》。欢迎来玩!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明成祖朱棣的外交政策是“怀柔远人,厚往薄来”,“以不治治夷狄”,“但有来者,推诚待之”。这种胸怀可谓博大,世所罕见。柔者,弱也。柔远、光化,必有所可以柔者,能够发光的东西。穷山恶水,穷兵黩武、侵城略地、杀人越货是当然,必生不出此等胸怀。怀柔远人,以什么怀之、柔之?丝绸。

条条大道通罗马,直到有一天胡人发现,罗马不是世界的终点,还有一条大道,越过东面的沙漠,通向沙漠后面的另一个天堂,这个天堂飘扬着丝绸。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约五千五百年的丝绸碎片。蚕在中国早已绫罗绸缎了两千多年,而西方对此却一无所知。直到罗马帝国兴起,丝绸才作为一种世俗的神话传说开始在西方流传。英国人彼得·霍普科克在他的《丝绸路上的外国魔鬼》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首次遇见丝绸的罗马人是罗马将军马卡斯·李西尼·克拉苏率领的七个军团。公元前53年,他们越过幼发拉底河,向西追击帕提亚人,在卡海地方,绝望的帕提亚人忽然亮出一面巨大的丝绸旗,灿烂夺目的光华使罗马大军眼花缭乱,搞不清那是朝霞还是黄昏,即刻瓦解,战场上留下两万具尸体。坊间流传的另一个神话是,公元前一世纪,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一件太阳般灿烂的中国丝袍去看戏,轰动,全场为之起立,赞叹不已。彼得·霍普科克说,罗马的贵族男女穿丝绸成为一种风气,在公元14年的时候,已经非常严重,罗马皇帝第伯留斯深恐这种东西会使人们堕落,于是下令禁止穿丝绸服装。在丝绸的先导下,“四夷宾服,世所贵也,其使者不远万里来者,皆有慕于中国”。一条贸易之路从中国穿越沙漠抵达西方,载着丝绸、瓷器、铁器、茶叶、中草药、香料、美玉、宝石、琉璃、貂皮、马匹的商旅在大漠狂沙中汹涌起来。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将这条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公元前114年开始的“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胡人为丝绸来。

这是一条死亡之路,其旅程犹如穿越地狱抵达天堂。“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沙河中多有恶魅、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法显传》)。“所有运输队无不胆战心惊,唯恐陷入梦魇似的黑色飓风中”(范莱考克《中国突厥被埋藏的宝藏》)。

他们九死一生来朝觐的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在人间的生活方式,一种高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明一代,丝绸已经成为一种东方文明的象征。“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唐·常建《塞下曲》)这种象征不是书本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唐·白居易《秦中吟》),“花时人欲别,每日醉樱桃。买酒金钱尽,弹筝玉指劳。归期无岁月,客路有风涛。锦缎裁衣赠,麒麟落剪刀。”(唐·项斯《欲别》)以丝绸为旗帜,丝绸下面,是瓷器、大米、银钞、宝石、美玉、莺歌燕舞„„公元1292年,马可·波罗到达湖州,称“这里居民温文尔雅,衣绫罗绸缎”。这是一个胡人做梦也想不到的人间天堂,“秋光向晚,小阁初开宴。林叶殷红犹未遍,雨后青苔满院。萧娘劝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词。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何为?”(北宋·晏殊《清平乐》)晏殊的意思是:天堂啊,只能天天喝酒了。“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明·唐寅《元宵》)

丝绸之路,就是朝觐东方天堂的路。

嘉峪关正当丝绸之路的要冲。1372年,当嘉峪关奠基之际,西方正处于中世纪末期。生活方式依然粗鄙简陋,大多数人住在没有窗子的草顶陋室里,穿的是麻布、粗革,流行适合时刻准备战斗的紧身衣。“十四世纪的上等社会里头,汤是用粗陶碗盛的——两位客人共一碗”,“1607年,法国的太子用一只瓷碗喝肉汤,已经是了不得的事,当时只有国王和贵族才买得起这种珍品”,“1650年左右,英国人开始喝茶„„只有上等社会才喝得起”(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十二月,中亚帖木儿帝国的沙哈鲁王子派遣五百一十人的使团前来中国访问,在嘉峪关,他们目瞪口呆。驻守嘉峪关的官员,为他们举办盛大宴会,“所食丰美,几比王侯”,“第一桌上,置肉、鸡及果干等。第二桌上,置糕饼、馒头及人工制成的花球。其材料皆纸与丝绸,做工精美”。会堂“满布旌旗以及银瓷制成之杯碟”,“两旁有戏台,设备周密,扮演巧妙。有达官一人,起至各客座前,举杯劝酒。饮毕,自篮中取出人造花一朵,置于客帽中。全亭举而望之,几如一玫瑰花坛也。有幼童服华丽之衣侍酒,端送盆碟,盆碟中有榛、枣、胡桃、酸咸菜等,每样分置于碟内”。“有童男衣妇人之服,面涂红白,演剧跳舞于客前。又有人扮诸兽,亦来舞跃。最巧妙者,为仙鹤一只,音乐作,则点其首,似知音者”。“第一次所见中国之宴,盛会矣”。“每晚,只要他们在那里,就供给他们每人一张卧榻,一套丝绸睡衣,还有一名照应他们需要的仆人”(《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他们回家的时候,明王朝还要赐给他们彩缎、纻丝、绢布、银钞、瓷器等。

设身处地地想想,那些胡人,穿过浩瀚坚硬干旱的死亡沙漠,亚麻布、皮子、紧身服捆在身上,又渴又累,鞋子通洞,直至赤脚,脚指头脚底板磨成了锥子磨石,食物又干又硬(面包、咸肉),跌跌撞撞,就要彻底绝望之际,终于爬进嘉峪关,忽然看见丝绸,灿烂耀眼、柔软如美女子,飘逸如春天之光——服了!服,用也。穿着、执持。从事、担任。习惯适应。服,衣裳。“甘其食,美其服。”(《老子》)“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齐策》)服,制服、信服、佩服、降服、服辩、服膺、服从。授之政,西土服。(《墨子·尚贤》)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汉·贾谊《过秦论》)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原》)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九章·橘颂》)

服装。服,所以装。装,裹也。(《说文》)“怀柔远人,厚往薄来”,制服也,制服既是动词的制服,也是名词的制服,这套制服是丝绸做的。称嘉峪关为丝绸关亦未尝不可。“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羽也,谓之化。”(《荀子·七法篇》)“夫九衢同归,六气暗合,居丝绸之要道,控商旅之往来。迎千乘之王侯,送万石之使节,出以银瓷、丝绸之珍器,入以玉石、奇草之异类,以播朝阙之恩德,以纳四夷之归心。朝日皇皇,沐远途之来者,霞光千道,从启路之将帅。戈矛藏而寇仇平,大勋张而文礼兴。古人云‘守在四夷’,以怀柔而替武道,扬明德以克羽兵,如此方长治矣”(周大成《嘉峪关赋》)。

我们从胡人过来的方向,进人嘉峪关,登上柔远楼,像是逐渐失去记忆似的,古代那种苍凉雄浑的感觉逐渐消失。嘉峪关西面的戈壁与嘉峪关城内完全是两个世界。那边,满川碎石大如斗。这边,前后左右摩肩接踵的似乎都是现代胡人。穿西装打领带的、穿拉链夹克的、穿绷紧臀部的美式牛仔裤超短裙的、穿耐克旅游鞋的、穿立翻领西式衬衫的,比比皆是,都是英文商标。没有一个穿着丝绸。朝东望去,关内,摩天大楼、高速公路林立蜿蜒,凯迪拉克、桑塔纳、大卡车、摩托在其间奔驰,飞机穿越石油城划出高空的长烟„„如果这一切都起源于关外的胡人的话,他们如今可是全面入关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在游人如织的城头,忽然想起少年时父亲教我背的这首诗,不禁怅然。当然,关外也没有一个胡人。他们在关内,我们也在关内,如今全世界都在一个关内,这个关可不是嘉峪关、玉门关、长城或者海德堡、若瑟兰城堡、柏林墙们守得住的。“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况且,胡人虽然在关内,但毕竟还个个揣着本护照,此时说不定正担心着过期呢。呵呵。

嘉峪关两侧延伸的土墩墙,也是明长城的一部分。南段由关城西南的角墩起始,向南延伸,穿过戈壁,止于讨赖河峡谷北岸的峭壁之上,长六点六公里,叫“明墙”。北段从关城东北角的“闸门墩”起始,向西北方向伸展至黑山,长八点二公里,叫“暗壁”。恋恋不舍,白天在戈壁走了一趟,到黄昏时分,一行人又沿着明墙在戈壁滩上走,时而蹚过废水沟,时而越过壕沟,时而在乱石间寻觅,时而攀到墙上伸头朝西面张望,那样子颇似某部电影里的镜头,村长在张望:鬼子来了没有?墙那边也确实是古战场,曾经杀得血肉横飞,天昏地暗,此刻早已澄清,“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窅然难言哉!默默地登上一片高地,坐下。天地之间充沛着苍茫大气,内心光明感动,落日在背后,夜晚在搭台,像个酒保似的,一颗一颗擦着他的星星。东面,戈壁军团的粗粝大旗贴着地面、卷着劲草的凉风直开向祁连山顶,山巅上,积雪像是就要燃尽的白焰。孤零零的电线杆子一根根亮起来;一只鹰翻个身,向着某物志在必得地射去;一个废弃的仓库前面,有个女子抱着孩子在夕光中站着,一堆残砖亮晶晶地堆在旁边;一辆小汽车沿着高速公路的光面向东疾驰;有些羊只越过铁路,向着戈壁深处走了,看不见羊倌。大漠孤烟,又一列火车长河般流过荒烟砾石,玻璃窗像恐龙刚刚修复的牙齿,趴在大地唇上一闪一闪。西部的火车日晒雨淋,已经被做得很旧,像是正在驶向废钢铁冶炼车间,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悲怆感,似乎那车厢外壳铁皮上的锈痕已经成为新的甲骨文。一车皮一车皮的货物,逝者如斯,它们到底运来过什么?又运走了什么?高两米多、厚一米多的古城墙已经看不出曾经是墙了,已经化为一列坚固密实的土墩,仿佛大地突出的手筋,有些缝隙长出蔓草,被鼠类钻开暗室,依然难以攀越,但已经没有人想要攀越了。这城墙与那火车有某种相似的东西,都曾经令某个时代的人们绝望,都曾经拥有人为的雄强霸道的力量和质地,宿命般地不可抗拒,唯有归顺。从前那些胡骑攻到城墙下,长叹一声,明白了固若金汤的含义,以为它们将天长地久,不敢再犯。从前那些赶驼人经过铁路,望着火车抱着滚滚巨轮呼啸而去,确信将来必是它的天下,长叹一声,扔下鞭子,买票去了。如今安在焉!老调不得不重弹,这不是俗套,历史的开场轰轰烈烈,历史的尾声总是虚无。最后的一幕其实并没有什么审判,只有洪水滔天。你不道法自然,自然依旧自然,一个个全都要投降大地,一切都要陷落回蛮荒之中,丰功伟绩不过是对大地的慰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处,最后连牛羊都没有。落日终于归顺大地,星子出现在天空,天幕森蓝,那个伟大的怀柔者在黑暗里虚怀若谷。隐约间,似乎又听见戈壁某处传来歌声:祁连山高啊嘉峪关长戈壁滩大啊地老天荒长风万里野茫茫雄关自古出好汉不是骏马你莫来不是英雄不出关

是另一支歌,不是中午在垦荒者小屋的废墟间听过的那支。

(转自《散文》202_年第8期)

嘉峪关观后感5则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