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刮痧》观后感
观《刮痧》谈“文化刮痧”
起初一听《刮痧》这个名字就不怎么喜欢,但当我观看完后,我很庆幸老师推荐这部影片。我学到了很多,也许刮痧后,刮痕难看,但它带来温热微暖的感觉,却总是好的。
这部影片讲的是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庭上,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父亲因此事决定回国,为了让老人临行再见一面孙子,许大同从儿童监护所偷出儿子丹尼斯到机场送别,因此受到警方通缉,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失,接连不断的灾难恶梦般降临,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影片结尾,在一家人不懈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忙下,终于向法庭证明什么是中国的“刮痧”,一家人得以团圆。整部影片给人的感受就如刮痧带给人的感觉。
从这一百分钟我们直观或经过思考不难体会到这部影片传达的中西文化差异和冲突。回归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到即使生活在美国八年之久,许大同骨子里依旧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比如说在颁奖礼仪上敲打丹尼斯的头就只是为了给足昆兰德“面子”,这就是“中国的面子文化”。自己爱面子的同时当然也会顾及到别人的面子,面子作为中国人交际中的潜原则,已经根深蒂固,而且大同的做法或许在我看来,是十足的善良,但是却让地道的美国人不能理解。再比如“打是亲骂是爱”“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影片中集中反映的冲突点是对待刮痧的问题。“三千年不都是用刮痧的方法来治病的吗?”是啊,难道三千年的历史还不足以证明它的安全有效、它的存在价值吗?而且中国人对于中医(因而刮痧也一样)是有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释系统的。影片中大同千方百计想让美国人理解中医的原理,他说人的身体中分布着各种穴位和经脉,就好象是一条条河流在身体中流淌一样。在中医理论中,人的身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部分出了问题都与整个身体的平衡有关,因此中医治病就极其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主张通过对整个身体的慢慢调理来恢复身体中某一部分的机能。在遇到像“丹田”、“经脉”等中医的专有名词时,他甚至找不到对应的英文来翻译,于是只好用拼音来代替。而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美国人那里都是无法理解的,他们怎么也不能理解人的身体里会有一股所谓的气在周身流转,因为这些东西都是那些信奉科学的美国人所无法解释的。他们习惯于把人进行解剖,切割成一块一块来具体分析,肝就是肝,肺就是肺。西方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文化,西方人崇尚科学和技术,一味地通过发展工具来向外拓展个人的能力,因此西方文化是主修外的。而中国文化则与此很不相同。
而在谈论文化的问题是不能够太理性的,理性过于偏狭,又过于傲慢,或者说在运用理性之前,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情说说价值问题、态度问题。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人是文化的动物,什么样的文化下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自我。每种文化都对应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这些东西的习得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化”成的。每一个文化化了的人,都试图借助一种文化符号系统来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过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保守性、封闭性,否则这种文化就不可能生存下来。文化天生拒绝思考和创新,排斥创造,它最喜欢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它只是长期演化的积累。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那么类似的,文化冲突的解决从客观上来讲是可以解决和面对的,我们可以称“文化刮痧”,文化刮痧的过程就是文化冲突解决的过程。刮痧的原理是调整阴阳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活血祛瘀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血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舒筋通络刮痧疗法主要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另外,在刮痧板直接刺激下,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第三是通过刮痧板的作用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得以舒展,从而消除疼痛。据刮痧的原理我们可以移植到文化冲突解决上。首先,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文化本身没有贵贱及对错之分。如果你发自内心的尊重另一种文化,冲突自然会钝化一些。其次,以尽可能平和、诚恳的态度让对方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再次,给彼此一些空间坚持自己所信仰的文化。没有必要必须有一方妥协。最好的方式是,各方都做出一些让步,在彼此包容和妥协中力求和谐。
我们需要明白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摈弃文化的傲慢与偏见,抱有了解和开放的心态。这样,经历过文化刮痧,我们同样可以享受到温暖微热的感觉。
第二篇:《刮痧观后感》
电影《刮痧》观后感
旅游1101 2204100154 彭腾昇
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这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片中大同在功成名就之时将久居北京的知识分子老爹接至美国并准备为其申请绿卡,其间对美国的“聋哑”生活和升华的刮痧事件最终让老人离开圣路易斯,还有里面一些细节是反映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的,文化差异在影片中算是一种瘀病,需要刮痧才能一个经脉的两端连在一起,活血化瘀的作用,亦可以理解成祖一辈的文化受到阻隔,需要刮痧刮去隔阂才能有一个文化的传承继续下去。
故事是从一个远赴美国在美国跌爬滚打终于混出了名堂的一个中国家庭身上开始讲述的。因为小孙子肚子疼而爷爷初来乍到不懂得英文只好用刮痧这一中国传统中医疗法给孙子止痛,偶然孙子去医院看病脱了衣服却被医护人员看到了背上的青一片和紫一片以为是家庭暴力,便由此引发了矛盾开始了《刮痧》的全部故事内容。虽然是“刮痧”造成的法律纠纷但是从中又引出了很多因为异国、不同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会,我称之为误会,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谁能够说到底是孰对孰错,只能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教育、生活方式,在美国有美国自己的生活态度,我们身在异国他乡就得按照人家的法律办事,我们所认为的顺理成章在那里都会变得“不可理喻”。
影片里最让我觉得我们做的不好的还有关于儿童的保护,看到美国把每个儿童的利益放到最高点,孩子是不可以一个人被留在家里是不可以被轻视的,而我们中国因为家长的工作忙碌孩子一个人孤单的日子绝不在少数,而且作为孩子还必须要理解因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
这种文化的差异,在世界逐渐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变得开始向西方靠拢,我们的思考方式逐渐西化我们的文化逐渐西化就连电影,也不再是多少年前的中式电影风格,即使是《刮痧》为了获得更多的观众也采用了西式的外露型表达方式而不再是中国的含蓄美,所有的情感只有含蓄——这才是中国电影的标志。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以旅美华人文化生活、文化冲突为背景,除了表现父子夫妻之间的不容割裂的爱之以及中西方文化隔阂外,还让人看到了中国人的骨气,也是一个成功之处。
第三篇:《刮痧》观后感
《刮痧》观后感 电影《刮痧》是一部具有爱国情结的故事片,它反映了中西方交流间的种种社会问题,无论是从编剧的大纲安排还是从导演的拍摄角度都能完完全全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味道。它向我们展示了华人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冲突。这种冲突可以称作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中国人和美国的社会,当这两者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本身就有一种矛盾效果,冲突来自于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文化的碰撞。
影片中美国人对中国的刮痧、孙悟空、打骂教育等等延续千年的文化均进行了否定,主人公只能伸冤而不得,因为这是价值观不同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美国人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价值观,这就注定了自由、平等、民主作为他们信念的首要内容,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充分享有人权和社会所有权利。而中国的道德人伦本位却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因此在中国父亲管教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都是无可厚非的。对中国人于情不通,对美国人于法不允,情理与法理的矛盾冲突在影片中逐步尖锐升华。
在这两种迥异的文化背景下,美国的法律完全不可能为将人弄得“伤痕累累”的刮痧留下合法的位置,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刮痧便是一种虐待。法律不能创造出文化之外的东西,所以刮痧只能变成“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另一方面,中国法律也不可能把刮痧列入违法行为。只有当文化差异或者说文化盲区被认识后,冲突才可能解决。
在我看来,如若仅仅煽情地展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会加深彼此误解。更重要的是要让人知道,完善的法律和体制是如何解决差异、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平等与公正的。
另一方面,对于美国强势文化的入侵,我们的很多年轻人,看到了美国刻意宣传的文化之后,就不可自制地爱上了美国文化,渴望融入美国社会。殊不知在受了20多年东方文化的浸染之后,又怎么可能轻而易举的“脱胎换骨”?这种冲突是必然的,也是无奈的。
甚至有的国人人大放厥词言之凿凿,所言均是中国的医学确实毫无用处。如此哗众取宠之举毫无必要,单方面否认自己国家的文化,这并不能为身处其中的自己带来丝毫益处,徒留病态的高高在上的自傲,什么也改变不了。
我们是不同的造世主造出来的,怎么可能一样呢?差异是刮不去的,但可以包容。
第四篇:《刮痧》观后感
《刮痧》观后感
汉教1502 吴静燕 201503060215 《刮痧》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移民美国的许大同一家,因为孙子丹尼斯肚子痛,而爷爷看不懂英文注释的药瓶,所以选择给孙子刮痧,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制度法的碰撞。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当,导致了家破人亡的悲剧发生,这不禁引人深思。
中西儿童保护法对比
贯穿影片的是许大同一家和儿童福利局之间的博弈。医院在看到丹尼斯后背上的刮痧痕迹后,就立马汇报给社工,怀疑父母虐待儿童;而儿童福利局也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搜集证据,将丹尼斯保护起来。不论影片中丹尼斯没有受到虐待这个事实,美国的儿童权益保护机制着实令人钦佩。反观中国,虐待儿童事件频发,但是对于儿童的保护却做得相当不到位。在中国,缺乏完备的儿童保护体系,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都主关的认为,父母所做的都是为孩子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这样的思想深深刻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脑海当中。但是我们却没有考虑到儿童的权益,没有考虑过他们的生身心会在这样的打骂中受到伤害,所以对于美国有这样完备的儿童权益保护体系表示钦佩。
然而,在电影中儿童福利局虽然是为丹尼斯考虑,但是他并没有完整的了解过整个事件,没有了解刮痧是什么,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指责许大同忽视和虐待丹尼斯,儿童福利局的弊端由此可见。并且儿童福利局的辩护律师似乎完全没有考虑过儿童的感受,没有考虑过如果出现失误孩子将失去父爱的后果,只是一味地想着赢得诉讼。他寻找各种证人打擦边球,捕风捉影,甚至曲解中国文学《西游记》,作为一个福利性社会机构,他的做法无疑是大错特错。在我看来,他们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给许大同上了死刑,他们不去了解刮痧是什么就断定这是虐待,作为一个儿童保护机构,不应该仅仅是给他们安全的环境,儿童最需要的还是父母,他们应该在了解事实真相后与父母进行沟通,劝阻不要进行刮痧,而不是将所有证据都引向虐童,不听家长解释,不了解事实。
中西方文化碰撞
电影突出的主要矛盾,就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最突出的就是儿童教育保护方面。在美国,儿童保护法是相当严格的,因为历史上存在过大量儿童受到虐待、伤害甚至死亡的事件,美国的儿童保护法设置的越来越严格。有种说法说的很正确,美国的孩子,不属于父母,而是属于国家的。所以在美国,打孩子这样的事少之甚少。
但是在中国,大部分父母还是坚信,孩子是自己的,该打就得打,这是身为父母的权利。当发生打骂儿童事件时,大部分旁观者会认为,这是人家的家务事,围观看看就算了,最多就是劝阻一下。而且中国缺乏完备的儿童保护法,当出现虐童事件时,儿童还是被安置在在家中,对于施虐者的惩罚很轻,在经过处理后也不能真正保护儿童不受到伤害。中西方制度文化差异由此可见。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电影中许大同进行第一次听证会前,找了公司老板John帮忙。他通过朋友找了一位版权方面的律师为他进行辩护。由此可见中国人再遇见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通过朋友帮忙,而不是自己去找一个最合适的办法,这也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人情关系的庞大。在美国,这样的事件基本不会出现,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朋友只是一个陪伴。
第二次听证会时,John在回答对方律师问的许大同是否有当着他的面打过丹尼斯问题上如实回答,听证会结束后,许大同很暴躁的对着John说:“你是我的朋友,你为什么不帮我。”还说他打丹尼斯是为了John的面子,John表示不能理解,中西方价值观的体现暴露无遗。在西方,诚信是相当重要的,证人不会因为你是朋友或是什么进行隐瞒,个人诚信相当重要。并且,在西方没有什么所谓的面子文化,而中国人实在是太在乎所谓的脸面了。
因为沟通交流的不当,对对方文化了解的不足,导致的悲剧的发生不禁令人叹息,好在电影最后是圆满的。但这也警示着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的重要性。
第五篇:刮痧观后感
《刮痧》观后感
很有幸地在这样一个被爆炸犯闹得紧张兮兮的夜晚看了这么一部温馨的电影。这是一部以中西文化差异为主线的电影,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反应的更是一种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法律差异。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大同因为一个在中国人看似很平常的刮痧而被实施禁令,不许其靠近他的儿子,于是就有了最后爬水管上九楼的场景,看到这里我们无一不动容。而在看到这里时,中美在对儿童的法律保护上的差异也跃然于我们眼前。就像在影片中爷爷说的一样,几千年来的传统使中国人一直坚信父母的“打是亲,骂是爱”,但是在美国,这种做法就可能招致法律的麻烦。法律的差异从根本来说就是文化的差异所导致。
至此,我又开始思考到底何谓法律的公平呢?我们一直都在讲求法律的公平,那么对一个受到了二十年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适用一部在中国认为不合理的法律是否是公平呢?我觉得,公平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法律。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是否合理的时候,应该站在当事者的角度,从当事者的文化观来看,这才是公正的。就像在许多国家还存在一夫多妻制,我们不能就以此来批判这种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而应该站在该国的角度来评判。而影片中的法官、儿童福利院的律师,完全忽视了在大同心中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才会酿造这样一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