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视剧《一路繁花开》观后感
电视剧《一路繁花开》观后感
前不久,一部名为《一路繁花开》的电视剧热播。该剧讲述了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郑路,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与村霸、奸商、腐败分子等黑恶势力不懈斗争,依托家乡的玫瑰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从郑路这个“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普通扶贫干部的蓬勃的力量和不息的斗志。他一路摸索,一路打拼,躬身践行了一套“九字秘诀”,也为我们现阶段奔波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们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参考。
手腕硬,扛起担子,趟出稳定发展的“血路”。郑路的扶贫路上,可以说是暗流涌动、险象丛生。村霸主任、奸商老板、腐败官员相互勾结的黑恶势力层层下套,他被下药绑架到黑工厂差点危及生命,他被他人诬陷名誉遭受质疑……尽管如此,郑路却从来不忘本心,他坚决与暗黑势力划清界限,不惧权贵,誓要一举清除阻碍稳定发展的“毒瘤”。在他的搜集举证下,他不仅扫除黑恶势力保护伞,换来风清气正的一方净土,也为之后乡村发展振兴提供稳定的发展保障。作为基层扶贫干部,我们一定要学习郑路身上的血性
和阳刚,要有过人胆识和一腔孤勇,要敢于亮剑、勇于亮剑,充满一身正气,始终坚守公平正义,初心为民。
脑门清,俯下身子,找准发家致富的“出路”。面对重污染换来的一时经济增长,郑路并没有引以为傲,他坚信只有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发展的眼光,不断地颠覆陈腐旧思路,不断寻求产业升级与发展。他反复向县里建议关停污染严重的大通钢厂,依托当地资源,凭借着浓浓的家乡情成功打动华侨投资几个亿,研究冻干玫瑰技术,建造玫瑰加工厂,发展生态玫瑰园,带领群众一起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从郑路身上,我们要学习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实干精神。没有资金,争取资金;没有机遇,创造机遇,在扶贫工作中,要创新发展思维,拓宽大局视野、因地制宜寻求适合发展的渠道,力求方案由村而生,计划因户而成,力促扶贫成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感情真,放下架子,打造通向群众的“心路”。郑路所在村庄“空心化”严重,很多空巢老人由于子女常年在外,生活上没有依靠。郑路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尽管郑路的生活也不宽裕,但是他总想着为老人们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身边的亲
情和温暖。面对村民聚众赌博、学生沉溺网络、恶霸欺压老人等不正之风,他又意识到农村文化娱乐建设的重要性,马不停蹄地筹措资源,引导村民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手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他把话说到群众心窝里,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他身体力行地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因此,作为基层扶贫干部,我们也要时刻挂记着群众的冷暖,扶贫扶到点子上,扶贫帮到群众心里去,真真切切地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
相信只要我们谨记这“九字秘诀”,手腕硬起来、脑门清起来、感情真起来,我们也一定能在扶贫路上一路前行,一路遇见繁花盛开……
第二篇:电视剧《花开半夏》观后感
电视剧《花开半夏》观后感
今天把三十集的电视剧《花开半夏》看完了,感触颇多。
之前无意中在网友的空间里看到了这篇日志,很长,花了好几个夜晚才看完,小说写的虽然跟我的毛病一样,缺少环境的描写部分,但感情描写的非常细腻,而且故事情节跌达起伏,一波三折很是吸引人,觉得还是不错的,起码它有让人读下去的欲望。
日志不叫这个名字,只是说它能拍个电影该多好。确实这篇小说涉及的范围很广,故事情节也生动刺激,我想拍成电视剧应该能吸引住少青中年的观众的。
近来上网看视频发现这部小说真的已经拍成电视剧了,说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花开半夏》一个很诗意的名字。编剧的水平无疑是很高的,他只用了原作三分的剧情,把所有的人物关系都重新做了安排,把姐弟换成兄妹,把如画安排成程豪的私生女,把如风写成已为程豪一案而死的卧底警察的孩子,这样安排使得作品内容更丰富了一些,从而也使电视剧增加了更多的悬念。
如风如画的爱情照样是这部电视剧的主线,李沁林申的精彩演绎更是把电视剧推向了精华的巅峰。
在此之前没有看过李沁演过的任何节目。电视剧选演员确实很关键,如画一出现,真的给我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特别清纯,特别天然的一个女孩子。很符合小说里描述的如画形象。之前看过林申演的《媳妇的美好时代》里的毛峰,一个各方面都很浮躁的青年,表现的不错。这次更是把一个黑社会的小混混演得淋漓尽致。
电视剧看完了,又重新看了一遍小说。如果让我打分,原作小说只能打五分,高水平的编剧在原作的基础上改编的电视剧可以升为七分了,电视剧的前半部分很好,很吸引人,后半部分就有点拖沓,落入俗套了,看着也没有兴致了。也许是因为我早就知道结果,看着没有悬念了吧!所以我只能给它打七分了,演员在这里的功劳更是不可抹灭,他们炉火纯青的演技使电视剧的境界又加高了一层,在我的心目中能达到八分了。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络作者,在09年就发的一部不太完美的网络小说,去年被高水平的编剧看中,又找了一批得力的演员,打造出了一部上好的电视剧,可喜可贺。
上网查了《花开半夏》的作者九夜茴,编剧王然,都是八零后的青年,他们做出了这么好的成绩,让我这老姐姐很是钦佩。
第三篇:电视剧《花开半夏》观后感
电视剧《花开半夏》观后感(精选多篇)
电视剧《花开半夏》观后感
今天把三十集的电视剧《花开半夏》看完了,感触颇多。
之前无意中在网友的空间里看到了这篇日志,很长,花了好几个夜晚才看完,小说写的虽然跟我的毛病一样,缺少环境的描写部分,但感情描写的非常细腻,而且故事情节跌达起伏,一波三折很是吸引人,觉得还是不错的,起码它有让人读下去的欲望。
日志不叫这个名字,只是说它能拍个电影该多好。确实这篇小说涉及的范围很广,故事情节也生动刺激,我想拍成电视剧应该能吸引住少青中年的观众的。
近来上网看视频发现这部小说真的已经拍成电视剧了,说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花开半夏》一个很诗意的名字。编剧的水平无疑是很高的,他只用了原作三分的剧情,把所有的人物关系都重新做了安排,把姐弟换成兄妹,把如画安排成程豪的私生女,把如风写成已为程豪一案而死的卧底警察的孩子,这样安排使得作品内容更丰富了一些,从而也使电视剧增加了更多的悬念。
如风如画的爱情照样是这部电视剧的主线,李沁林申的精彩演绎更是把电视剧推向了精华的巅峰。
在此之前没有看过李沁演过的任何节目。电视剧选演员确实很关键,如画一出现,真的给我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特别清纯,特别天然的一个女孩子。很符合小说里描述的如画形象。之前看过林申演的《媳妇的美好时代》里的毛峰,一个各方面都很浮躁的青年,表现的不错。这次更是把一个黑社会的小混混演得淋漓尽致。
电视剧看完了,又重新看了一遍小说。如果让我打分,原作小说只能打五分,高水平的编剧在原作的基础上改编的电视剧可以升为七分了,电视剧的前半部分很好,很吸引人,后半部分就有点拖沓,落入俗套了,看着也没有兴致了。也许是因为我早就知道结果,看着没有悬念了吧!所以我只能给它打七分了,演员在这里的功劳更是不可抹灭,他们炉火纯青的演技使电视剧的境界又加高了一层,在我的心目中能达到八分了。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络作者,在09年就发的一部不太完美的网络小说,去年被高水平的编剧看中,又找了一批得力的演员,打造出了一部上好的电视剧,可喜可贺。
上网查了《花开半夏》的作者九夜茴,编剧王然,都是八零后的青年,他们做出了这么好的成绩,让我这老姐姐很是钦佩。
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
断代编年史。
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焘﹐ 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累迁州县官﹑实录院检讨官﹑修撰等。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於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焘於正史﹑实录﹑政书之外﹐凡家录﹑野记﹐广徵博采﹐校其同异﹐订其疑误﹐考证详慎﹐多有依据。作者本著“宁失於繁﹐无失於略”的原则﹐凡记载不同者﹐则两存是说﹐时附己见﹐以注文标出﹐与《通鉴考异》相类。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该书自宋孝宗隆兴元年至淳熙四年﹐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 ﹐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总目》十卷﹐《总目》五卷﹐总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前后历时四十年。
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长编》记述详赡﹐史料丰富﹐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九百八十卷本﹐久已亡佚﹐今本系清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厘为五百二十卷﹐其中缺宋英宗治平四年四月至宋神宗熙宁三年三月﹐宋哲宗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元符三年二月至十二月以及宋徽宗﹑宋钦宗两朝记事。1979年﹐中华书局开始分册出版《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是以流行的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用辽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本和文津阁本对校﹐改正了不少错讹。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南宋时期的李焘。
李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宋眉州丹■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五年,死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李焘是唐朝宗室曹王的后代。绍兴八年李焘考中进士,任华阳主簿,调任雅州推官。李焘博览群书,特别熟悉宋
朝的典章制度。后任荣州知州,又改任潼川府路转运制官,在任期间,秉公办事,弹劾不法官员四人。乾道三年,任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十年七月,久旱不雨,李焘上疏要求皇帝避正殿,减御膳,征求百官意见,孝宗皇帝很快采纳实行。淳熙十一年春天,李焘上书要求致仕,皇帝没有答应,数次派人看望病情,病愈后,任敷文阁学士,并以比致仕。诏命颁下时,李焘十分欣喜地说: “大事了结了。”口授遗表给皇帝说:“臣年已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径远以艺祖为师,用心以昭陵为则。”卒年七十岁。
李焘性格刚强,特立独行。早年时,正是秦桧当政的时候,秦桧死后,李焘才被朝廷了解。在朝廷议论国政,慷慨激昂。南宋名臣张拭曾说:“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李焘一生自奉甚俭,不事铺张,没有嗜好,也没有姬妾,也没什么家产。
李焘的著述很多,有《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经传授》、《尚书百
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卷,《南北攻守录》三十卷,《七十二候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王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
“平生生死文学间,《长编》一书用力四十年”这是南宋时期理学名臣张■对李焘一生学术成果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李焘一生著述丰富,但留传至今的代表作是长达五百二十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了撰写了这部巨著,李焘“网罗收拾四十年”,“精力几尽此书。”《续资治通鉴长编》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开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止,记载了北宋王朝长达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这部史著的规模很大,淳熙十年任遂宁知府的李焘曾上书皇帝,“臣累次进所谓《续资治通鉴长编》,今重别写进,共九百八十卷计六
百册。其修换事总为目一十卷。又缘一百六十八年之事,分散为九百八十卷之间,文学繁多,本末颇难立
见,略存梗概,庶易捡寻,今创为建隆至靖康《举要》六十八卷,并卷《总目》五卷。已上四种,通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册。”
李焘编著《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目的是写一部信史,留给后人。他在隆元元年第一次进书状中有着十分清楚的说明,“臣尝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吏,纷错难言,??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编撰时间很长,他在任华阳县主簿时,即有心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并开始准备材料。绍兴二十九年前后,李焘在北宋司马光《百官公卿表》的基础上,扩充增补,撰成一百一十二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把自建隆至宣和年间的百官治革,公卿任免,按年列表,为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作了初步的
准备工作。孝宗隆兴元年,李焘第一次奏进十七卷《续资治通鉴长编》内容是太祖朝~太宗开宝十七年的史事。乾道三年,李焘至南宋朝廷任兵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负责修撰神宗至钦宗四朝国宋及徽宗实录,这一时期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修撰工作大大的加快了。第二年,李焘又奏进太祖至英宗五朝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共一百零八卷。淳熙元年,李焘第三资进书,是神宗至钦宗四朝。淳熙十年,最后一次进书,终于完成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
李焘对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十分推崇,不仅史学的观点接近,而且政治上的观点也十分接受。他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目的之一就是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衔接。在时间上,《续资治通鉴长编》止于五代末年,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始于北宋初年,正好前后相接。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个书名更是表达了李焘对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的推崇和尊重。这部书原来定
名《资治通鉴》,后来李焘认为自己的这部书不能和《资治通鉴》相比,而司马光在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时候又由助手刘恕等人先修丛目,再修长编,是后由司马光本人删节而成,所以李焘就把自己准备编撰的这部书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他在撰写这部书时,始经不渝地坚持司马光编《续资治通鉴》的原则,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取材十分丰富,除宋代的实录、国史外,还大量采用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家乘志状。南宋人陈傅良曾表彰说:“本朝国书,有日历,有实录,有正史,有会要,有敕令,有御集,又有百司专行指挥、典故之类,三朝以上又有宝训;而百家小说、私史与大夫行状志铭之类,不可胜纪。自李焘作《续通鉴》起建隆、尽靖康二年,而一代元书萃年于此,可谓备矣。“清人谭钟麟也认为此书“上据国典,下采私记,参考异同,折衷一是,使北
宋一代事实粲然明备,实为《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正是由于李焘坚持了这个原则,才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史料。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李焘继承和发展了“考异”的优良传统。司马光在著《资治通鉴》时,著有《通鉴考异》,在书中排列不同材料,说明自己取舍的原因。《续资治通鉴长编》也采用了这一考异的方法,“若旧本有误处,及有合添处,即当明著其误削去,气添处仍具述所据何书,考按无违,乃听修换,仍录出为考异;不然则从旧,更勿增改。”《续资治通鉴长编》注文多达一万二千余条,七十多万字。清人黄廷鉴以此评价很高,认为“其中分注考民划详引他书,而于神、哲之代尤多。
如《宋会要》、《政要》、历朝《实录》、《时政记》,王禹■《建隆遗事》、蔡襄《直笔》、王拱辰《别录》、司马温公《日记》,王荆公《日记》、刘挚《日记》、吕大防《政目》、吕公著《掌记》、曾布
《日录》、林希《野史》、五岩叟《朝论》、欧靖《圣宋掇遗》、邵氏《辨证》诸书,及诸家传碑铭,皆无一存者。即幸有传书,如《东斋记事》、《涑水记闻》、《东轩笔录》、《湘山野录》、《玉壶清话》,《邵氏闻见录》、《笔谈》、《挥尘录》之类,往往传写讹脱,亦足据以是正。则此编非特足以考定宋、辽二史之阙讹,而有宋一代杂史、小说家不存之书,亦可赖以传其一、二,诚温公《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也。”
李焘虽然在政治见解和史学观点上和司马光很接近,但对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日记》等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取舍、有所保留,特别是反映司马光政见且为神宗粉饰的《神宗实录》更是如此。相反,李焘对于王安石也能公正对待。虽然李焘“耻读王氏书”,反对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但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正文和注文中也能不认私论害公议,公正、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一些措施、事件和人物。例如《续
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熙宁三年八月癸末对仓法的记述就体现了李焘的态度:“??曾布云,熙宁三年九月二十五河仓条贯。按此乃是八月二十七日立仓法,旧纪书癸末诏诸仓给受概量者,临时多寡,并缘为奸,刻军食十当三四,其增诸仓役人禄,立勾取重法,由是岁减运粮卒,坐法者五百余人,奸盗以故得不纵,后推及内外吏,吏始重仍法。新纪削去,削去其谀辞可也,如立仓法安可不书。”
后人对《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评价颇不一段。清人朱彝尊认为:“宋儒史学以文简为第一,盖自司马君实、欧阳永叔书成,犹有非之者,独文简免于讥驳。”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续资治通鉴长编提要》则认为为此书“虽采摭浩博,或不免虚实并存,疑信未见,未必一一皆衷于至当。不但太宗斧声烛影之事于《湘山野录》考据未明,遂为千古之疑窦,即如景二年三日赐镇东军节推毛洵家帛米一事,核以余靖所撰墓铭,殊不相
符。为曾敏行《独醒杂志》所纠者,亦往往有之。”尽管如此,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仍认为它“广搜博录以待后之作者,其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因为篇幅太大,故成书时就没有全刻,而只是由秘书省按《续资治通鉴》的规格抄写了一部藏于皇家秘室。清乾隆年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明朝《永乐大典》里录出《续资治通鉴长编》入《四库全书》,但《四库全书》录入的不是全本,缺徽,钦两朝事迹等。嘉庆二十四年张金吾用活字排印爱日精庐本。光绪七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命黄以周等以《四库全书》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校爱日精庐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印成浙江书局本。中华书局出有由上海师范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整理的标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
后记
写完最后几个字的时候,北京下起
了雨,外面有些冷,我心里也有些冷,花开半夏 后记。
从开篇开始,我想大多数人就读到了悲剧的味道,我没想突兀地设计圆满,引用苏彤的话,圆满这两个字奢侈的可笑。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在202_年曾经在网上发表过一个长篇小说,叫做《弟弟,在爱我一次》,那就是这篇小说的前身。
但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花开半夏》与《弟弟,在爱我一次》是完全不同的,除了主要人物关系我沿用了下来,两篇文字几乎没有一句话是相同的。之所以做了这么大的改动,还是因为这个题材。
《花开半夏》是根据一个真实案件改编的,雏形来源于我学生时代看的一本杂志,那本杂志里有一个寄信栏目,就是可以把写给其他人信,在杂志上公开发表。我看到的就是一封20岁左右的女孩子写的信,收信者是个已故去的男孩。字里行间能看出来,那个男孩是个
少年犯,在一起涉黑案件中被伤害致死。因为男孩比女孩小一些,所有女孩叫他弟弟。最后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女孩说,弟弟,你答应我一定回来的,你忘了吗?
当时看完这份信我很欷歔,还特意写了篇风花雪月的短篇,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同学间传阅,名字就叫《在爱我一次》,那就是我写过的第一篇小说。后来到了202_年我重新起了笔,为了纪念我最初的文字,我就用同样的题材扩充成了《弟弟,再爱我一次》。那会儿我只看中了这一段凄美的爱情,因而表现的也是爱与命运的主题。
但是到了今年,当我重新回想这个的时候,我有了不同以往的想法。
不管是杂志里的男孩女孩,还是魏如风和夏如画,他们的爱情之所以成为悲剧,是因为涉及了少年犯罪。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吗?年纪那么小也会做这样的事吗?
我要说,有,真的有。
少年犯罪是一件灰暗且令人惋惜的事,但是它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看过《匆匆那年》的朋友应该都会记得,我在里面写了一个少年犯罪的案子,男孩李贺在与社会青年的斗殴中被弹簧刀扎中肝脏,死在了学校门口,读后感《花开半夏 后记》。这也是个真实的故事,是我上初中时同区的一间学校的事。我有个朋友和死者还很相熟,他甚至告诉我,那天下午打架之前,死者也叫他去帮忙来着,但是恰巧他有事,就没过去。结果第二天,就传出了那人的死讯。后来我问他,如果你那天没有事呢?你会去吗?他迟疑了一下,点点头说,回去吧,谁也想不到他会死啊!
少年时代谁能想过会直面死亡呢?可少年犯罪就是这样,在想不到并没准备的时候突然发生。
《花开半夏》并不是一部说教的小说,我还是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很认真地讲一个爱情与命运纠葛的故事。我要真切地描绘爱情的悲恸、命运的无常、人性的懦弱、法律的桎梏、罪恶的救赎。
在这个故事里面有四个少年犯,阿福因淫欲种祸,阿九因贪欲种祸,程秀秀因轻狂种祸,魏如风因年少种祸,四个人的罪构成了整个故事,一步步地决定了最终的结局。
然而他们每一个人在最初都不是那么想的,阿福只是喜欢着夏如画,阿九只是想挣大钱,程秀秀只是想得到魏如风,魏如风只是想和他姐姐永远一起过下去,他们都不是为了犯罪而去犯罪,但是他们却都做错了选择,走错了路。
其实像他们一样的年纪,我们每个人都犯过错,轻则口头批评、写份检查,重则请家长、警告处分。但是少年犯罪要怎么样去判罪呢?我觉得所有的量刑都很难准确的裁决。因为社会的压力无法衡量,法理的沦陷无法衡量,心里的痛苦无法衡量,年华的错落无法衡量,未来的灰暗无法衡量。
而所有的这些必然凝结成唯一的结果,那就是人生悲剧。
在故事的最后陆元问苏彤,他们后悔过吗?苏彤回答,他们还没来到及后悔。我因此心疼他们,因为他们来不及了。所有的青春和爱情都是美得,而魏如风和夏如画美得太过残忍。他们很努力地想要幸福,也曾经幸福过,只是没能一直幸福下去。
生如夏花,但他们却只花开半夏。
现实中的幻梦,幻梦中的现实。纯爱中不该有原罪,判罪后我们都应救赎。我希望再也不会有魏如风和夏如画来令人感伤。
九夜茴
202_年冬于北京
青春,花开半夏
秋风卷着落叶,飘然而下,望着那悠悠哉哉打着旋满天纷飞的叶,心中莫名的感慨。蓦然回首,十七岁的我们走过了怎样的花季。
我们在积累和磨练中逐渐成长,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五彩斑斓画面,青春的花开花落让我们不再寂寞。翘首回
望……
我们在成长中学会了坚强。当生活的难题一次又一次压向我们,我们挺胸抬头的面对,我们含着泪,微笑着说:“生活考验着我们的意志!
“青春树上那朵坚强花绽放了。它懂得了忍耐,懂得了坚强,懂得了默默承担。
我们在成长中学会了自信。当自卑一次又一次左右着我们时,我们勇敢的拿起自己生命的调色笔,大胆的在生命的调色板上调出万紫千红的色彩。青春树上那朵自信花绽放了,它懂得了自信,懂得了抛弃自卑,懂得了挑战生活,挑战未来!
我们在成长中学会了拥有梦想。当失落与无助袭击着我们时,我们狂妄的撑起竹筏去远航,寻求生命的理想,有着梦想做翅膀,即使再大的风浪,我们也能远航。青春树上的理想花绽放了,它懂得了拥有梦想,懂得了每一颗心都有一双翅膀,要勇往直前的飞翔,没有
到不了的地方……
青春,花开的季节,我们拥有了坚强,拥有了自信,拥有了理想,岁月如潮水,奔涌不息,如梦似烟的往事,播撒着它的芬芳。我们已踏过儿时温馨的时代,正编织着青春快乐的梦想,青春的我们,请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去开拓,去进取,去创新吧!光辉得人生之路等待着我们去踩平,鲜花,掌声,笑脸装扮的成功,等待着我们去争取!年轻的朋友们,青春不说累,相信吧!生活因我们而更加精彩!
初二:贾新月
小说花开半夏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最近第一部小说,故事情节还比较紧凑,警匪片夹着伦理片,是个凄美绝望的爱情故事。作者一直强调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我想真实的生活也许比小说里描述的世界更加凶险。
故事的大背景是为了破获走私贩毒的黑老大,警察安插卧底的故事。但是故事的主人公,却只是这个大背景下 的小棋子。我们可以很无奈又心酸的看到,人在命运面前,在强权和邪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连一点点爱的希望都无法保留。
所有的悲剧都是社会造成的,是社会邪恶的欲望造成的。一个被拐卖的流浪儿,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女,一对卑微的生命。毁掉他们的不仅仅是命运,而是这个到处都是漏洞的社会。这不是一个天下无贼的世界,恰恰相反,这个世界到处都是谎言和暴力,至少在他们的世界里,美好的回忆和世界无关。他们别无选择的痛苦,纠缠在一起,让那个肮脏世界,还残留着爱的味道。他们何其无辜又脆弱,妖艳又美丽。大家都爱污泥中的花朵,所有都爱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弟。
我得静一静,回想一下魏如风的一生,性格孤僻,处事冷静,果断却十分天真。他始终都保留着一个人最完美的善良,就是对夏如画最深沉的爱。有爱的人,是天真的。所以魏如风永远天真,并且为了天真可以付出生命。魏如风对夏如画的爱,不如说是他的信仰,那种虔诚已经超越任何世俗的爱欲,是完全无私的奉献。而因为爱着一个美好的生命,连自己的灵魂也美好而纯洁。魏如风就是如此纯粹,纯粹到心无杂念,目中无人,一切事情都顺理成章,保护自己的爱人。
回首夏如画的一生,多么的苦痛又多难,本来是该璀璨的人生,却注定凄苦。这个世界对美丽的女人多是不公平的,男人们喜欢美女,不过是为了占有美丽,他们并不珍惜也不尊重美丽的女人,就好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主人公。女人们就除了嫉妒和怨毒,也压根不会对她有太多的好感。夏如画,柔弱而纤细,美丽而纯洁,性格懦弱,不怪她,是生活的苦难造成了她的卑微与无奈。这世界太多邪恶,一定要摧毁美丽。而她能一直保持天真善良,也是因为有一个魏如风的爱。爱情在这两个人之间已经不仅仅是爱,而是生命。他们 的生命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两个无辜又脆弱的生命,因为彼此的温暖和善良而顽强的活着。夏如画的性格并不讨喜,甚至应该说很多人会厌恶。但是没有办法,一切的一切都必须和她的经历联系起来。不是谁都能骄傲无谓的活着,那些属于家庭优越的人,不属于她。作为一个从小孤苦无依,一直温存善良的食草类动物,让她具有攻击性,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她一直处于被保护的状态,魏如风一直处于保护者的姿态。
人物的性格差异,完全体现了一种互补性。也只有这样,他们俩才会和谐,并且一直相爱。其他的女孩子对魏如风的好感,无法形成那么强大的对比,她们都过得太幸福了,无法理解不幸的滋味。就灵魂来说,切合度非常好。
爱情的力量最终并不能创造奇迹,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无法选择,依然太渺小了,太稚嫩了,太脆弱了。我们没有谁可以掌控别人的生死,但凡有那样不尊重生命的人,最后一定也是死于非
命。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权利,绝对的真理。为了钱,不择手段的人,终究还是会被自己的贪婪毁灭。没人能够幸免。
人类如果可以救赎自己的罪过,大概就是要适时的断了贪婪和欲望。钱,到底多少才够?在中国社会中好像没有答案。我一直觉得我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各种矛盾。一方面大部分人为物语所折磨,而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开始觉醒,反思自己的生活。好的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享受生活,不好的方面是,你发现享受生活还需要花很多钱。每个人都想财务自由,但是呢?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自由。
第四篇:电视剧《一路格桑花》观后感
电视剧《一路格桑花》观后感
由陈胜利导演的军旅情感电视剧《一路格桑花》正在央视一台黄金时段播出,虽然只是播了几集,但我很快就被该剧迷住了,当然是每集必看,越看越感动。
该剧通过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友情、家庭冷暖与国家利益的交织抉择,演绎出当代都市青年和川藏线军人鲜为人知、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再现了武警交通部队几十年来为西藏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作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
这是一个发生在川藏线上的故事。大学毕业生李青格为了破解父亲的西藏情结,毅然放弃了都市舒适的工作,从军来到西藏,当了一名武警交通部队的“学生官”。在藏历新年的联欢会上,因突发的灾难结识了艺术学院来西藏采风的漂亮女生安静。两人稍纵即逝的爱情童话,却因安静家庭的变故变得一波三折,让刚到部队的李青格面临各种艰难决择。在追寻为川藏线牺牲和奉献的军人足迹过程中,李青格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渐渐理解了父亲,也读懂了西藏和川藏线上的绿色群体,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女主人公安静在经历了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的情感纠葛之后,既没得到理想的爱情,又失去了追求生活的热情,选择了逃避。可就在她即将出国的一刹那,汶川大地震突然发生,于是一切因此改变。她在寻找跟随部队在震区抢险的李青格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灾难的残酷与人性的伟大,灵魂得到了涅盘重生。在为灾区募捐晚会上,她跳了一曲《一路格桑花》的藏族舞蹈,表达了对牺牲、奉献和爱的理解。
在亲历了无数惨烈的自然灾难和令人心碎的生离死别之后,他们深切地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爱的真谛。于是,在坚守与放弃、相信与怀疑、爱情与友情、小我与大我,内地的喧嚣与高原的宁静、都市文明与雪域文化的强烈碰撞,个人情感与神圣职责、家庭冷暖与国家利益的交织抉择中,演绎出了一幕幕当代都市和川藏线上军人鲜为人知而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再现了军队几十年来为西藏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所做出了巨大贡献,彰显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牺牲奉献精神,诠释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查阅有关资料后我才得知,格桑花又名“吉样花”,常年生长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域高原上。终年饱受雪色滋润,使得弱小的枝杆在寒风料峭中如精灵一般愈加生机,显示出了小小生命的悠远与深遂。
我没有亲眼看见过格桑花,不太懂得她所包孕的独特意义,但打心底里喜欢这种默默无语、备受天地精华浇灌的小花。她不如玫瑰的猩红妖艳,也不如百合的仪态万千,甚至比不上任何一种有色有味的花朵。然而她就是她,始终以一朵花的名义默默地生存着,带给高原无尽生机的同时,也给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士兵带来了一份静静的萌动和心情的感动。
平日里,打开电视,我最爱看的就是那些有关军旅生活的故事短片。渐渐地,我了解到了很多战士在个人情感、家庭冷暖与神圣职责、国家利益的抉择中毅然选择了后者,并演绎出了一幕幕当代都市和边境线上军人鲜为人知而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
花总是有所代表的。或者存在,或者生命,或者爱情,或者希望。你知道吗?从选择军人选择高原开始,战士们就已经把青春年华全托付给了飘扬在高原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全托付给了延绵的山脉和紧贴胸前的老枪。他们平日里除了男人一般勇猛的训练执勤外,还得像女人一样细心的美化营院,更多时候就像装扮自己一样,倾注无比的爱和热情。于是在哨所周围,总是绽放着不败落的格桑花,在阳光的恩惠下呈现出姿态万千的笑容。此外,士兵们还把这碎星点的小白花移植回来种在罐头盒中。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这些花,在簇簇新绿的映衬下,给营区带来了数不尽的欢乐。有花的日子,可以不想家,可以感觉不到苦累,以至于在这饱受雪水滋润的小花面前,一切一切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而去。
为了养好这些花,士兵们冒着生命的危险从雪原移植下来,又从山下背来适合生长的土壤。那错落有致的花丛中浸注了一茬又一茬士兵说不尽的心情。或许没有人能够用心去体会这些格桑花在雪原的经历,于是就有许多人疏忽了艰难生存于高原的军人。据说,每年大雪封山的日子,哨所来的每一封信大家都要轮流阅读,无论信中是喜从天降抑或祸事来临,大家都为之欢喜为之忧虑;倘若有人收到女朋友的照片,那一个个肯定都要“搂抱”着过把瘾,然后在放声大哭中又要坚强地握起钢枪站岗巡逻。这哨所中惟一表达生命勃发的格桑花便成了心灵永远的寄托。
一到冬天,满目苍痍,整座高原又恢复了白色,泛泛白雪射出的光让士兵们尝尽了孤独的滋味。每个人心中都极其强烈地期望能够见到树,那怕是一抹淡淡的绿色。为了实现这个小小的愿望,好多人利用休假的机会不远千里从多内地种籽,却每每以失败而告终。有位班长曾把家乡见土就扎根的槐树籽带来种下,然后每天都精心培土浇水,待几十天过后发现全无动静。性急的他径直翻土去看,却发现种子一个个全瘪了,气得他恨恨地拿拳头直往土里砸。曾经有记者多次采访生活在“世界屋脊”的士兵们,在高原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大家竟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最想看见绿”。
为了绿,喀喇昆仑山上出现了这座孤坟。坟里葬着一位年轻的士兵,他就是海南籍战士张迎峰。他刚来到哨所时,面对这种布满白色恐怖的环境惊呆了。荒山野岭到处是雪,如何在这白色的世界中生活简直是无法想象。有一天早晨,他突然发现对面山上似乎有棵树在风中飘摇,于是便穿上笨重的大头鞋、皮大衣,拿着战备锹出去了。他决心把这棵树扛回来,把最大的希望以实物的形式带给战友们。整个上午,他在雪地里摸爬滚打,总算走近了那棵树。却发现是当地人用石头堆成的玛尼堆,上面插着一根树枝,树枝上面缠着五颜六色的经幡。经风一吹,远远看去像树的样子。
满腹懊恼的他无可奈何,只得打道回府,路途不小心滑进了一条狭谷。找到他时,他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把准备挖树的战备锹。如花一般的年龄,就这样为了生命的绿色,为了战友们在高原上化作了一掊沙土,从此再没回来,只是孤独地睡在荒山野岭中,陪伴着旷空冷漠的土地,给本来就沉重的土地又添了份悲壮的色彩。
面对格桑花,想起那些为了祖国的安宁、人们的幸福驻守边关而英勇牺牲的年轻战士们,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别无言语!
比起默默无语的格桑花,想想这些武警交通部队几十年来为西藏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作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的战士们,他们的精神是多么的伟大!形象
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爱意的方式,在我的心目中,唯有这格桑花最令我心动!在即将迎来八一建军节的日子里,我衷心祝福这带给高原无尽生机的一路格桑花永远绽放!
第五篇:一路走来,一路花开
一路走来,一路花开
那是去年八月,太阳当空,烈日炎炎,让人觉得热气逼人,一时间汗流浃背。一脚踏进了英塘小学,我就知道今生与它将会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美妙的交集。这里的气息,这里的一切,让我莫名的有一份难以割舍的熟悉感,如同久没见面的老朋友,格外亲切、温馨。
稍稍环顾四周,校园相比之前遇到的学校是小了一些。总归是暑假,校园内没有一名学生,整个校园显得空荡、幽静,叫人多了一份舒坦,伴着一份自然。午前的时光在恬然的静默中经过,觉得有种难言之美。
“英塘小学,我来了”,心中呢喃着,此时一个拥抱也释怀不了我的激动,就像躲在树上鸣叫的秋蝉,惟有一路高歌,方可将心中的兴奋表达出来。
时光总是无言,岁月悠悠,却又稍纵即逝。很快的,来到这里也快一学年了,经历过的事虽说过去了,倒也历历在目,随时能晃过眼前,再次细细咀嚼,令我回味无穷。
校长可谓是我的良师益友。闲空时,总会在一起谈心,谈教学,谈工作,为我指明方向,仿佛苦行于荒漠,还是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时出现了一片绿洲,令人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信仰。
英塘小学的老师们,不多,却把我的心里装得满满的。一年的成长,一年的蜕变,自然是少不了他们。有疑问时,我们一起切磋,一起商量,只求得到完美的答案。为了学校能更好地走下去,无疑,我们是团结的,努力的,我期待着我们能够笑到最后,带着这美好的憧憬,未来的晴空万里无云,蔚蓝、明净及高远。
而学生们,依旧是那么礼貌,那么充满朝气。和他们在一起,只觉得逝去的时光又回到我的身边,愈来愈有活力,喜笑颜开是常有的事。只觉得岁月走得太快,丝毫不稍稍停留,多享受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我们一起沿着白纸黑字,把教的、读的和感悟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欢笑,一起迎接那不可预见的美好未来。
或许,不该埋怨时光走得如此之快,让自己还没准备好就悄悄离开。应该感谢这时光,虽然我抓不住它,但是自己却学会了珍惜,学会了若不是终点,就该一路微笑。
繁琐的六月,是该过去了,迎接我们的是湛蓝非常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