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观后心得感悟三篇
篇一
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合居被朝廷旌表,被称为“义门”。郑义门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延续了十五世之久,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郑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地,郑氏的传世故事在当地有口皆碑。走在古色古香的郑宅镇小街巷,很容易触摸到与郑氏家族有关的生活细节,小镇上一副楹联、一块碑文、一座亭子都留存着历史的浓郁痕迹,郑氏宗祠门前两旁的“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10个大字,经过儒家的“孝义”理念长期浸润,逐渐演化为长达168条的《郑氏规范》,涵盖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环环相扣、完整的家族管理体系,也成为族人历世承袭的行事“密码”,使郑氏家族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游刃有余。
因为家规传承,郑氏家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郑氏族人自觉以家规为尺,注重自我修为,共同缔造着家族的累世繁盛,也因此,《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并被载入了《宋史》《元史》和《明史》。
家族是整个民族的组织片段。在崇尚“家国”概念的儒家文化系统中,郑氏家规承袭的伦理文化、责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投射和浓缩,郑氏族人在时代变幻中始终恪守家族精神,展现着炎黄子孙对民族文化几千年如一日的尊崇。
郑氏子孙中有173人出仕做官,没有出现过因贪墨而罢官的现象。郑氏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在全国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传播郑氏的廉政文化和良好家风,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意义。
202_年5月,根据浙江省委、省纪委的统一部署,浙江省广电集团、浙江卫视旗下蓝巨星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担了廉政文化动画片《郑义门》的统筹任务。
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立足于当下解读历史,实力雄厚的制作班底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基础性保障。在浙江广电集团主导下,一个强有力的项目团队迅速形成:曾承担《大清盐商》、《四十九日祭》等电视剧的编剧工作的南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被选定为编剧;擅长三维动画制作的上海河马动画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从5家竞标单位中脱颖而出,承担主要的制作工作……项目团队到郑宅镇走祠堂,访村庄,听取郑氏后人讲述其祖先的义举,研读金华风物志、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料,深入郑义门的风物深处,开启了艰巨的创作之路。
篇二
近日,动漫片《郑义门》在央视上映。认真观看之后,也带给我一些思考。在物质文化丰富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如孩子不懂礼仪、不识规矩、不孝敬老人;讲话不讲诚信、做事不敢于负责;节俭意识差、不知劳动工作的艰辛……《郑义门》这部影片让我们在感叹家风教育的巨大影响力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好家风的形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那一点一滴,要从小事着眼、耐心开导、言传身教,比如可以与孩子共同参与到“成长日志日日清”的活动中去,坚持每天进步“一小点”,日久天长就会发生质的巨变。我一直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宜早不宜迟,孩子就像一朵正在盛开的花,错过了花期就会凋零,亦会后悔莫及。
篇三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郑氏家族的集中地,郑氏的传世故事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他们以家规、家训为尺,注重自己的品行与言辞,做了后人争相学习的榜样。
郑氏家规中,“孝”字显得格外重要,“百善孝为先”,“孝”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美德,在家中,“孝”更是父母长辈一直反复强调的“家训”。
孝在我心中,仿佛是一根长了倒刺的鞭子,时刻鞭策着我做人应有的基本礼貌,我不敢去触碰它,更不敢弹劾它在家人心中的地位。那一次,正是一年中最后一天,更是新年的第一天,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奶奶有事出去了,但忙活一天的我们,早已饥肠辘辘,面对一桌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我们止不住的吞了吞口水。
最小的妹妹最先表示抗议,“妈妈,我饿了,可以先吃吗?”她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肉嘟嘟的脸上那双黑宝石般的眼眸蓄满了泪水,摸了摸肚子央求道。
“不行!你没看到奶奶还没来吗?奶奶是长辈,她还没有来吃饭,我们是不能先吃的!”妈妈有些生气。我知道,奶奶不来,妈妈是不会让我们动筷子的,但是,我知道她是在座所有人中最饥饿的。早上六点开始,妈妈就开始忙活,一直到现在,她比我们更加饿更累,但她却一直没有吃一口食物,直到奶奶回来。
在饥饿万分的情况下,母亲用“孝”字鞭策自己,克制自己的饥饿,做到”孝”的基本礼仪。这更加深了我对它的印象,它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不知道以后我是否会比母亲做得更好,但我会努力做到它的基本事宜。孝的礼仪,便在我的心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