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我,机器人观后感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77-1033491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13 10:09: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机器人观后感

我,机器人

一开始,对《我,机器人》这部电影就没抱多大希望,甚至有点等着看笑话的意思。原因很简单,我也算半个阿西莫夫的fans(初中时,我对图书馆谎称把《我,机器人》搞丢了,以三倍于书价的钱很不光彩地留住了这本书),而他老人家的《我,机器人》实际是个包括了8个小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把它放在一个影片里表现出来,怎么能拍得好嘛。

现在看来,我确实小瞧了好莱坞的编剧们,小瞧了导演普罗亚斯。不能不说,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虽然影像上继承了导演在《乌鸦》和《黑暗都市》中对暗色调的偏爱,但节奏非常流畅舒服,除了开头有一点点沉闷外,全片绝无冷场。影片里202_年的纽约显得CG痕迹重了些,但那辆超酷的奥迪跑车和几场“人机大战”绝对能满足你的视觉渴望。它既不像《银翼杀手》、《人工智能》那样厚重压抑,又不像《终结者3》那样空洞乏味。动作、场面、演员,包括剧本深度,都给人一种刚刚好的感觉。

当然,令人不够满意的地方也就在这儿。看完影片,你可能会觉得其中要表现的东西太多了:人对机器人的恐惧;机器人与人的友情;机器人的反叛、觉醒和自由;男主角对心灵阴影的治疗……主旨反而不

太清楚,被淹没掉了。说到底,它还是一部中规中距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好看、不乏温情、在不会让你累到的程度上产生一些思考,略具形态,浅尝辄止。要是你期望它能像普罗亚斯以前的《黑暗都市》那样独特不凡,恐怕你会失望的。

阿西莫夫,机器人

《我,机器人》从开拍到上映,一直笼罩在“阿西莫夫”的光环下。国外杂志评论说,光那些《我,机器人》的书迷,就能把影院填满。不过这些科幻迷可也不是好伺候的。电影还没出来,就被很多阿西莫夫的死忠fans骂得狗血喷头,说这部影片是给阿西莫夫的一记耳光。其实,影片只是用阿西莫夫的“三定律”搭了个架子,借了阿西莫夫书名来打打旗号,这叫做suggested by book(受小说的影响),而不是based on(基于小说改编)。

阿西莫夫到底何许人,值得科幻迷这样抵死捍卫?这家伙一生出了500多本书,既有内容几乎涉及了所有科学领域的科普作品,更有气魄宏大、严密巧妙的科幻小说。最有意思的是,这位思维触手延伸到无数光年外的幻想家居然绝不坐飞机,从不出门旅行,每天只是8小时以上地用打字机写作、写作——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有两个系列: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我,机器人》就是前者的代表作。8个有趣的小故事充满了精彩的逻辑推理。比如说在《捉拿机器人》中,主角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从63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智能机器人中,找出一个存在着缺陷家伙来。这个故事被巧妙地用在了影片当中,但威尔•史密斯与机器人斗法的过程远不如书里写的那样精彩。《推理》一篇更为有趣:被组装起来的智能机器人竟然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三定律”在他看来是上帝让机器人帮助弱者——人类提出的法规。在一个只有两人的太空站上,该怎样说服这个疯狂固执的家伙呢?每一次,阿西莫夫都把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总出现机器人学三定律似乎失灵的危险状况,然后你会发现,原来是人们对三定律的理解有偏差,而不是三定律本身有问题了。在这点上,电影卖的关子遵循了阿西莫夫的思路,可惜设想比较落好莱坞的俗套,不如阿氏自己的小说那么出人意料——大概这就是阿西莫夫生前不愿意跟好莱坞合作,把自己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原因吧。

影片的票房成功,为下一部阿西莫夫的巨著《基地》改编成电影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消息说,福克斯

将把《基地》搬上银幕,而导演则有意于拍过《伊丽莎白》、《四根羽毛》的谢加•凯普尔——在我看来,这家伙有一定驾驭大场面的能力,但表现力却不够,缺乏迷人的风格,《基地》要落在他手里,未必是什么好事。

人,机器人

影片中,中央电脑viki的为了人类的“整体利益”,控制机器人,想把人类全保管起来,不允许他们出门,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这一思想其实已经超出了“三定律”故事的范畴,它的灵感显然来源于另一位科幻大师杰克•威廉森。他在其一系列的机器人小说(例如《束手无策》、《机器服务人》)中描绘过和影片非常相似的场景。对人的“过度保护”,其结果就是人类的灭亡。这里面包含了对机器人(先进技术)和人(劣根性)的双重不信任。有人说,在探讨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方面,杰克•威廉森比阿西莫夫更深入。

可要是从科学事实来说,机器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伪命题。在看得到的将来中,机器人威胁论都是一种鬼扯,是电影需要的噱头。那些机器杀手代替的,实际是从前杀人狂、吸血鬼和怪兽的角色。而描写机器人与人的友情,也不过是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表达罢了。阿西莫夫的三定律只是自己写推理故事的一个依据,绝不是为研究机器人的科学家或者制作机器人的生产商设定的。更不代表他有什么对机器人的忧虑(可能恰恰相反)——这就好像写福尔摩斯并不意味着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忧虑一样,不过是一种环境设定而已。

波兰的科幻大师,也是著名科学家,塔尔科夫斯基的名片《索拉利斯》的原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就曾说,将来,不大可能会有酷似人类具有个性的机器人出现。我们需要的,是机械手那样分工各异的机械工具,不是一个有两条腿,下班后会和其它机器人聊天,然后去找自己电子老婆的“人形机器”。

第二篇:我,机器人-

我与机器人

——读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全集》

阿西莫夫是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之一,颇为盛名的《基地》系列便是他的杰作。《机器人短篇全集》是中国的出版社选编了阿西莫夫诸多有关机器人的小说合集。如果说《基地》是描写未来宇宙宏观场面的史诗之作,那机器人系列就是未来社会的生活小品文。拜读《机器人短篇全集》之后我想到了未来社会,科技发展,为机器人与人类没有结果爱情而唏嘘,为机器人为人类付出生命而感动,我沉浸在作者描绘出的世界无法自拔。最后,脑海中也只剩下这两个词 “我,机器人”。——当然,这也是阿西莫夫最为著名的机器人小说的名字。

阿西莫夫在这些机器人类科幻小说中反复提到了机器人的三个定律: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

第二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法则相矛盾。

第三法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第一、第二法则相矛盾。

机器人法则也成为后来很多机器人类科幻小说遵循的公理,被很多人认同,它不仅是机器人要遵循的法则,同时也是最初制造机器人的科学家、企业家遵循的伦理原则。甚至这三条准则的提出促使机器 《机器人短篇全集(上、下册)》,(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著 汉声杂志 译,四川出版集团,202_ 年6月 人伦理学这门学科出现。在这种框架下的机器人所反映出一些伦理问题甚至搬上荧幕,最常见的就是机器人与人类的爱情问题。

看艾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也让我想到了看过的其它机器人小说。或许不能称之为机器人,因为在一些作品中他们也有血肉之躯,甚至有人的生理反应,如饥饿等等。他们与人类已经没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可能人类体内的金属器材还多于机器人,例如心脏支架,截止后代替的金属腿。而机器人则追求更加逼真,运用纳米、克隆技术或者现在想也想不到的科技制造完全血肉之躯。到那时候人们用“机器人”来命名这个族群都会惭愧,因此这些作品用了“非碳基生物”这个名词。机器人已经是一种生物了,科幻小说中有诸多描写人类与机器人之间战争的桥段,甚至有的描写人类处于机械人统治之下。真不希望未来世界出现这种情况。

科幻小说家们极富想象力,想到了未来的各种可能性。看到这些小说就知道阿西莫夫提出三原则是多么的必要,简单的三句话极富逻辑性,可以视之为机器人的宪法。科学家们总是追求完美,当机器人会动的时候他们还希望他能思考,当他们有类人的形态的时候还希望有完全人类的外表。但实际上机器人只应是为人类发展提供便捷的工具,不应该让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形态万千,性格各异。有机智的美女自动汽车,有机器人心理医生,有想要自由成为人类的仆人,有小女孩忠心的玩伴„„。这些机器人普遍的特征是机械的、有思想的,有的机器人甚至需要人类给他们做心理治疗。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短篇不是机器人类科幻小说最引人入胜的,因为文中完全没有高科技的细致描述,没有战争的画面,但是里面所反映出的基本原则为以后机器人类科幻小说奠定了基调。基本原则是不可违背的,一旦违背,极有可能出现机器人统治人类的局面。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并对人类发展起到正面的作用。机器人是人类的朋友,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很多科幻小说描写的是战争。人类与外星人、机器人、变异人等等。作者最有名的《基地》系列即是战争描写。那么阿西莫夫的这些机器人短篇小说值得观赏之处应在于他另辟蹊径,着重生活描写。仿佛几百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其中有个叫莎莉的女性敞篷车便是在202_年出厂,没准这就是真的呢!而且,我坚信他的小说最终也会成为现实。

第三篇: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

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

篇一: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

《机器人总动员》是一部没有多少台词,却非常值得看的影片!一部相当好的动画片。

>故事要从2700年说起,话说人类依靠自己的小脑袋瓜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电子产品,为他们提供各种生活服务,譬如,如果你饿了,就喊大饼子,吱吱„„大饼子就被运到你身边了。再来杯永和豆浆,马上一杯热乎乎的永和豆浆就在你眼前了。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缺乏运动的人类都成了胖墩,下半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在轮椅上发出各种指令操纵机器人,由于人类制造垃圾太多,太快,大自然都来不及消化,最后垃圾越来越多,导致了地球难以继续生存,人类只好整体迁移到外太空,生活在飞船上,但是地球上的垃圾咋整呢?他们就制造了很多很多的垃圾清理员机器人,留在地球上处理垃圾,但是垃圾太多,机器人们都被累残废了,但是其中一个叫“瓦利”的机器人,他就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样凭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处理垃圾,把人类扔的好多可以用的东西拿回去用。又过了很久,人类又派来了一个机器人——伊娃。她是来地球上寻找生命的,在瓦力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一株小草,伊娃带着瓦力和小草来到了人类的太空飞船上。船长看到小草,非常高兴,决定带领人类回到地球上去,可是却被两个坏机器人关了起来。在伊娃和瓦力的帮助下,船长被救了出来,打败了坏机器人。人类终于回到了蔚蓝色的地球,重新开始了美好的生活。

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主题极为丰富,因为看完后观众会发现这部片子是动画片,又像科幻片,还像是个爱情故事,又有点环保教育片的味道。主题的充实与多样促使了这部电影留给观众更多遐想的空间。

这部戏虽然讲瓦利和一文之间的故事,以一两个机器人间的情感戏为主,他们的感情打动了观众。,除了他们的故事,这部影片还要渗透最重要的环保意识,片子是以垃圾为背景展开描述的,开场垃圾堆积的像大厦一样高,一栋栋的竖立在废弃的大厦旁边„„看到这样的画面,所有的这一切是由于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发人深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仅4把环保喊成一句>口号,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上。不乱扔垃圾,不浪费不可再生资源,不砍伐树木„„也要设法去培养下一代保护环境的习惯,让地球可以为人类终身服务,直至永远„„

篇二: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

《机器人总动员》是美国好莱坞的一部巨型卡通幻想片,一上市,便受到了广大影迷的喜爱。

电影中描述的是三百年后的地球。那时侯,地球上已经被垃圾所覆盖,不适宜人类居住。人们只好乘宇宙飞 船 在外太空中四处游荡,但是,他们在大转移中不慎将主人公瓦力遗留在了地面上。在智能机器人伊娃返回地球,寻找最后一株地球植物时,与瓦力一见钟情,随后,它俩便展开了一段奇妙之旅。

在人类居住在地球的时间里,瓦力每天要干的事无非是吃饭,看电视,睡觉,像一个胸无大志的懒汉。但是,等整个地球上只剩下它一个人的时候,它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它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用垃圾建一座城堡。这个目标像一块香浓的巧克放到了瓦力白开水一样的生活中。它的垃圾城堡的目标也许是荒唐的,但它面对困难乐观的态度却值得我去学习。

看完 这部影片,我不仅被瓦力在面对困难时乐观的态度所感动,也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还想生存在地球上,从现在开始,就 应该为环保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了。

篇三: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

这几天,老师带着我们欣赏了一部电影“机器人总动员”,觉得很不错,便拿来与大家分享。

影片发生于2700年,离我们还很遥远,由尤人们大度的破坏,地球已经不能让人类生存了,人们不得不登上太空船,让Baynlarge公司清除地球上的垃圾,等待垃圾清理完的那一天再回去。而我们的主人公瓦力刚好是一个垃圾清理机器人,独自在空无一人的地球上默默工着。

瓦力有一只宠物,也可以说是一个朋友吧——一只小强。瓦力每天带着小强把一堆堆垃圾变成一个个方块,堆成一座座垃圾楼,虽然很>孤独,但总会在垃圾里找到一些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一个灯泡,一顶皇冠„„这天,他从一个冰箱里找到了一株植物,对!绿色植物,这一次发现,成为了瓦力“人生”的转折点。

当瓦力第一次与夏娃相遇时,他就被夏娃深深迷住了,夏娃流线的外形雪白的颜色,在空中飘舞的飘逸姿态„„没有一样不深深吸引着瓦力。但从各方面来说,他们相差都是很大的:夏娃是最先近的生命探测机器人,而我们的瓦力却只是混身泥土的老式机器人,这不是天上和地下的区别吗?瓦力想得到伊娃不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但生活中总是有不一样的事发生。瓦力的生活情趣就是一盒《你好,多莉》的歌舞片,这正在一点一点的改变着夏娃。

当夏娃发现那株植物而陷入沉睡时,让那关心她的瓦力做出了一件件让人哭笑不得的傻事。笑完之后,就不尤得让人感动。所谓的“爱”就是那么简单,在下雨时给你撑起伞,刮风时给你挡挡风,天晴时和你牵牵手„„

探测有了结果的夏娃自然要回去复命,而依依不舍的瓦力自然不会放弃。所以就上演了一幕机器人追火箭的情景,随着火箭的瓦力来到了巨大的飞船“埃克西母号”。见到了因为全>自动化生活而变的臃肿。肥胖。手脚退化的人类。

飞船的系统也存在一个命令,只要在地球发现了生命,就马上返航回到故乡重建家园。可就像所有电影,一样这儿也有反派人物,以船长大副为首的机器人队伍。他们极力阻止人们回到自以为无药可救的地球,可这一阴谋。破坏。阻挠,都被一起共同努力的夏娃。瓦力。毛毛一行人一一瓦解。

回归故乡的冲动是无法阻挡的,瓦里的努力让人们回到了故乡,而这一垃圾清理机器人似乎改变了记忆,忘记了船长,忘记了毛毛,忘记了约翰,忘记了小强,也忘记了夏娃„„最后,这位大英雄被夏娃的牵手唤了回来,这才是爱的真谛。

第四篇: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

《机器人总动员-瓦力》观后感

看过这部影片感触很多,其中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刚开始的画面,地球的表面被垃圾所覆盖一座又一座的垃圾堆成的小山,画面昏黄,狂风肆虐,这就是未来的地球吗?我不希望是这样的。另一方面,人类拥有了高科技,当地球被垃圾所吞没,他们可以远离地球,居住在太空,但是,看看居住在太空里的人们吧,虽然一切变得都那么方便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更少了,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着电脑屏幕,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天躺在椅子上,不能随便行走,这是人类所要的生活吗?我想,看过这部影片的人们都不希望是这样的,这就更警示人们要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的环境。

这部影片另一个方面给我的震撼是高度的自动化,所有劳动都被机器所取代,每个方面显得都非常自如,同时,有些机器都带有高度的智能化,智能化是好的,但是也有缺点,例如,当船长要求返回地球时,十字机器就加以阻挠,甚至,还将船长囚禁,但是最后还是人类战胜了机器,这里,既有人类对自身所创造的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的担心,也有船长内心的复苏—地球的存亡在于人类自己,只有人类自己才能使地球恢复生命。所以,船长依然下达了返回地球的命令。地球永远是人类的家园!

再来谈一谈我们的主角—瓦力,显然瓦力已经超越了机器本身,它已经具有了丰富的感情。作为人类的一个机器人,从技术成面讲,技术可谓之高超,瓦力可以在垃圾堆成的小山上自如穿梭,并且,抗击能力也非常强,例如,当飞船送伊娃过来时,瓦力在强大的高温下虽然被烧成了红色,但是性能丝毫不受影响,还有穿越大气层的一幕,不能不佩服人类当时所造机器人的稳定性是多么强大。还有,瓦力知道什么时候充电,能够自己修复,自己安装卸载履带,能够向上伸长,能够看电视,并且加以模仿,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高度的智能化。并且伊娃能够利用光线进行探测,寻找植物。同时在飞船上可以看到,一切都是非常有规律的进行,一旦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一旦被打破,自己就很难可以复原,例如,人被瓦力从椅子上撞下来,自己丝毫没有办法,这不是悲哀的吗?

最后,整个影片包含了很多人类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影片虽然声音很少但是却给人感情以很大的冲击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是一部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第五篇: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

想了半天,不知道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较为合适,想起大土大洋气的名句,最终还是启用了最为概述的题目---观后感。小时候经历有限,看了电影或者电视剧也是以凑热闹的身份去空叹一番,所谓为赋新词强说愁大概就是说我们这些孩童的吧。最近朋友介绍了一部电影说是很有感触,我大抵怀着双眼泪千行的决心看了这部影片,怎么说呢,前八十分钟像是在看动画片,后十分钟哭的一塌糊涂,像我这样的精神分裂者好像不适合看太感人的东西了,我觉得不是电影本身有多么感人感动只是引起了看者的回忆产生了共鸣所以才会情不自禁的被吸引被触动。

电影的开始是一个破旧的垃圾处理机器人在寂寞的处理着堆积如山的垃圾,穿梭于已经面目全非的大街道上,这个已经伤痕累累的地球只有机器人能生存下去了,想来觉得是遥不可及的,不过如果你的小学算术还没忘的话就算一下还有几年石油资源就完全枯竭了,不要想着那时自己就去天堂了与自己无关之类的荒唐想法了,人类的自私已经加速了这个世界的消亡,缩短了死神与你的距离,等你还在人间的时候就会面临着资源枯竭而引发的战争继而成为颠沛流离的逃难老人,看着这个世界一点一点消亡,也许202_世界末日说是些许荒诞的但谁能保证以后的日子不会引来世界末日呢,古人就有了危机意识,现代人却抱着美梦溺死在编织的谎言中。在影中为了一颗绿色植物挣得死去活来,在现实中一棵植物却被无情的践踏,是因为太普遍不珍惜还是不值得珍惜呢?得到的太容易就不容易被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可贵,大概人天生的骨子里就有一种“贱”性,不是有句话是

叫:人至贱则天下无敌,其原因是把自己的本能发挥至极致你也就无敌了。影片最后也不免落俗套的描写了为了保护心爱之人的英勇牺牲最后被救的情节,但就是这个被上演了千万遍的故事我却哭的一塌糊涂,情节在一遍一遍重复着,发生的概率却一次一次的降低着,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幸能遇上这个傻傻的well-e,值得自己等着千年的奇缘。主人公well-e和eva最终在一起了,但是我想说不是你付出就会有结果,尤其是在这个感情的世界里,不过仍然值得付出了,因为即使什么都不复存在了爱情还是会存在的,其伟大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和磨灭的,人可以考虑很多包括爱情,不过我想说的是做一次傻瓜又何妨没准你会找到心中的well-e。

我,机器人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