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辛亥革命 观后感[本站推荐]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77-924828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25 21:43: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辛亥革命 观后感[本站推荐]

《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B站十几部关于革命历史的电影中选择了这一部播放量不算很高的《辛亥革命》,是因为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写建国建军建党三部曲的读后感,有些没有新意。而就是随手点开的这一部《辛亥革命》,意外地让我惊喜。这部片子没有想象中那么的枯燥,叙事较为清晰流畅,细节渲染方面也做得不错,个人是一部值得花钱去电影院上座的革命电影。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整部片子的内容吧。电影一开始,是一个戴着镣铐的妇女,被身穿清朝服饰的士兵押送着,道路两旁站满了人,看样子这位妇女应该是要去上刑场的。接着,字幕介绍了这位妇女的身份,她就是革命烈士秋瑾。她被带到斩首台前,主持行刑的官员拿出了一张黑白照片,上面是秋瑾和她两个年幼的孩子。官员问她为什么忍心抛下年幼的孩子来造反,她看了看周围围观的群众回答到,我革命是为了天下的孩子,为了他们能有一个安稳宁静的未来。说罢英勇就义。而讽刺的是,那些怀里抱着自己孩子的围观妇女们,似乎并不理解秋瑾,她们的眼神茫然又麻木。

鲁迅先生的《药》便是以秋瑾的事迹为原型,讽刺了当时群众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也侧面批判了革命精神和民主共和精神尚未普及,革命党人脱离群众,很难取得革命的胜利。文中的夏瑜为了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却被群众称为“这种东西”,并说他“发了疯了”,可见当时民众根本就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自己被压迫被奴役的现状一无所知甚至逆来顺受,愚昧且麻木。同文章中一样,秋瑾的牺牲并未换来群众意志的觉醒,民智未开,革命没有群众基础,要如何开展?这个电影的开头也在预示着辛亥革命的失败面在于,革命并未很好地发动广大群众,仅靠资产阶级和进步学生的力量实在太过勉强。资产阶级代表人们并未完全认清中国国情和局势,中国人大部分是农民阶级,要充分发挥农民阶级的力量,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辛亥革命仍然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秋瑾、徐锡麟等烈士牺牲后,远在海外的孙中山联合黄兴等同盟会骨干,召集了一批兵力,准备在广州进行起义。经过一番商议后,孙中山等人决定由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以便带领革命党人进行起义。1911年,革命军攻打广州两广总督署,革命党人奋不顾身,甚至有些士兵为了起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手持捆在一起的手榴弹冲入敌方阵营,英勇就义。然而因为人数差距悬殊,寡不敌众,革命党人此次起义并未成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同盟会损失惨重。电影中的林觉民由新生代演员胡歌扮演。不得不说胡歌的演技有很大的进步,把林觉民演绎得有血有肉。审问林觉民的官员看到林觉民出身高贵,又有才识胆略,便暗示他背叛革命党,为清王朝效力,如此便可保住性命。可林觉民对此一屑不顾,并铿锵有力地批判着清王朝的落后腐朽,剥削奴役百姓,称自己革命是为了中国百姓,为了祖国未来,留下了“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的豪言壮语。最后林觉民和数十个被俘虏的革命党人一起被套上沉重的手铐脚拷,扔在河里活活淹死。在此之后,徐宗汉等革命人士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所以广州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后经考证,广州起义死难的烈士有姓名可考者为86人,还有一部分烈士的遗体没有被找到,他们就这样静静地死在了冰冷的河水中。

经过这次的起义,清政府的一干官员开始商量对策,并开始对革命党人进行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为了得到四国银行的贷款,清政府将四川的铁路抵押给英国。这一段里清朝官员和英国大使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英国大使开了一辆精美的轿车要送给清朝的一位重臣王爷,并表示朝廷的方向由这位王爷把控,暗示四川铁路事宜。而这位王爷笑了笑,把大使的手按在车子的方向盘上说到,你们才是方向的把控者。由此可见其实清政府很明白自身的处境,此时的清王朝不过是一具任列强摆布的空壳,可是这些满清权贵们还是不肯放弃高人一等的地位,甘愿任列强宰割,实在是腐朽到了极点。

清王朝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瀓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非常危急。面对严峻的形势,新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敲响了清王朝的覆灭的丧钟,史称武昌起义。经过一夜的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武昌起义的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往武昌战场,革命军也说服黎元洪出任革命军总都督协助作战,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为了保护革命胜利的花蕾,断绝清政府的资金,孙中山前往欧洲,企图说服四国银行拒绝贷款给清政府,而清政府则派袁世凯掌控军权,镇压起义。面对北洋军对汉口的猛烈攻势,革命党人虽然节节败退,但仍不惜以热血和生命保卫飘扬着革命红旗的武汉三镇。兵强马壮的袁世凯一方面镇压着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寻求利益的最大化,他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与此同时,远在欧洲的孙中山继续游说各国银行家拒绝放款,以此来推进革命进程。武汉保卫战牵制了清军主力捍卫了新生的革命政权,其他各地革命组织也积极响应,先后十余个省宣布独立,革命风暴席卷全国。经过这么多火与血的洗礼,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不断升华,两人决定结为革命夫妻继续并肩作战。随后,黄兴带领革命军进行阳夏保卫战,此战打得异常惨烈,战士们死伤惨重,有许多战士为了保命不得不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截肢,活活痛死过去。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理性分析,认为此事南京防守薄弱,便决定先攻打南京,并毅然率领部队撤往长江下游,前往南京带领了南京光复之役。此刻的孙中山也通过在各国银行代表参加的宴会,通过切割宴会上的烤羊来讽刺各国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并一语道破清政府已是苟延残喘之际,贷款给这样一个破败的政府不会并带来收益,以此成功地说服了四国银行,暂缓给亲政府的贷款,之后在回国途中与黄兴相会。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孙中山和黄兴等革命党人备受鼓舞,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经过艰难谈判,双方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以和平方式推翻清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时代。

整部影片较好地还原了辛亥革命这一段里程碑的历史,对诸多人物的细腻描写,相信会让更多人切实地感受到那段艰难岁月。当然本片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各国国旗很多都是用的现代国旗,部分人物(例如汪精卫)过于脸谱化,部分台词直接照搬后世评价,对史实表述有误差等。但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辛亥革命》成为一部优秀的革命电影。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好几处都让我热泪盈眶,例如秋瑾受刑,林觉民英勇就义,战士们冲锋陷阵,以及片尾陈意映收到林觉民的《与妻书》时的痛哭流涕。本是带着“为了写作业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想到在我观念中无趣刻板的红色革命电影能让我“真香”,实属意外之喜。我强烈推荐同学们有时间都去看看这部202_年上映的《辛亥革命》,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社会风气也逐渐变得开明开化,为中国接下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辛亥革命》观后感

9月29日,为响应号召,机车事业部车体车间党支部组织车间党员集体观看了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筹拍的献礼片《辛亥革命》。

100年前,以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它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影片中国父孙中山先生深情并茂的演讲使我记忆深刻:“这些死去的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他们何以不惜身家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甘死如饴,只因信仰二字。”当秋瑾站在断头台前大义凛然的说出“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革命的舞台上,有许多革命者因为信仰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深信自己的牺牲可以换得一种光明和幸福。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了改变旧中国柔弱不堪、任人宰割的命运,抱着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才有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信仰,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信仰,是共产党人走向胜利,走向辉煌的精神保障。

信仰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有了信仰,在人生的大海中航行,即便遭遇到大风暴,或者当周围的人都失去安宁,你却觉得有一种神奇的保障,有信心可以渡过难关。作为八零后的我们,正是风华正茂,激情正举的年轻人,也正是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续接上一代人社会责任的年轻人。有的人却因为现实的需要开始更多的注重现实的,物质的,很有时效性的东西,为生存所逼渐渐放弃了理想信仰,而过多的去追求所谓的荣华富贵,长此以往,便会觉得这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其实,只要仔细观察,或是读一读历史,或是听老人们讲讲,就会发现,原来,信仰不是个遥远的名词,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

党优秀的女战士郭纲琳,被捕后,哥哥耗费千元营救,都因她拒绝在国民党的悔过书上签字而作罢,牺牲时年仅27岁。张闻天心语——“我相信,我将永远相信,人生虽是到处充满了黑暗,但这黑暗的中间,时时有一点光明在闪耀着……(我)将认真地开始做一个无私的光明的找求者了。邓中夏狱中寄语——“一个人遇到挫折是难免的,也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受到挫折便失去了信心。……敌人只能伤害我们的肉体,却不能动摇我们的革命意志,更不能动摇我们忠于马列主义。” 再次重温先辈们的事迹、诗篇、寄语,让我又一真正感悟到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人活着,总要相信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失去信仰的人生,常常会迷失自己的生活方向;失去信仰的民族,必定难以拥有恒久的前进动能。而一个失去信仰的政党,更不会持久地赢得民心和大地的力量。无论是昨天、今天,抑或是未来——信仰,将永远扎根在我们的心中,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

第三篇:辛亥革命观后感.doc

《辛亥革命》观后感

为了给全中国的孩子一个宁静温暖的港湾

鉴湖女侠——秋瑾

一百年前的今天改变历史,载入史册的武昌起义打响了,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当秋瑾阔步前行、慷慨就义走向断头台时,她没有退缩,没有后悔,只为革命,只为唤醒麻木的灵魂,只为千千万万同胞的幸福。

当孙文在海外为革命募捐歇斯呐喊时,革命党人在黄兴的带领下正在广州浴血奋战,外无援兵,内缺弹药,革命星火惨遭重创。革命党人中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殷富、有的新婚燕尔·····他们选择了革命这条路,是因为信仰二字!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起义前每个人都写好了遗书,特别是林觉民写给新婚妻子林意映的《与妻书》,“吾写此书尚为世间一人,汝读此书吾已为阴间一鬼`````革命是为了千万人谋福利····”今天读着这封信,仍然让人潸然泪下,让人心酸,让人感动。革命的道路是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走过来的,那武昌城的硝烟还未走远,那黄花岗的墓碑仍在无声的低泣,向世人诉说着沧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革命起义成功了,领袖孙文又马不停蹄的游说欧洲四国,英德等国最终暂缓了对清廷的贷款。当孙中山回国下船时,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他说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让国民享有尊严,他是中国的华盛顿。

虽然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不可磨灭。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革命党人坚定崇高的信仰,视死如归的情怀,心怀天下的担当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为建设美好家园,实现名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四篇:《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还记得刚开始看完《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时的心情,那种百感交集让我和激昂澎湃的心情至今仍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而且,虽已相隔一月之久,回想起来,依然感觉热血沸腾。

虽然中国不幸被那样一个无能的朝代统治着,老百姓被那样的官僚政府压迫着,但是,一个巨人在沉睡中苏醒后却力挽狂澜于即倒,不顾自身安危,以一人之力、肺腑之言唤醒麻木的国人。他的一言一行都直指那个落败不堪的清政府,终于,一百多年前,他领导的革命,结束了清政府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

看完这部电影,有很深的感慨,甚至恨不得投身都那场革命中去,或者说为没有亲身经历那场革命而感觉到遗憾。电影里,孙中山先生的高大形象大多是通过他的演讲表现出来,其中有两次演讲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第一次是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在华侨筹款大会上的宣传。他宣传的对象是在场的华人华侨,海外华侨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身在异乡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杀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国能够早日强大,中华民族能够早日复兴。他在演讲前并没有故意隐瞒广州起义已失败的事实,而是直接向在场的华侨华人说:刚刚得到消息,广州起义失败了,吾党菁华,付之一炬。这些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为什么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明知牺牲还要一往无前?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在场的华人华侨们无一不被先生慷慨激昂的宣传感动得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以致他们在听完国父的宣传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广州起义失败丧失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反而纷纷毁家纾难,慷慨解囊,更加义无反顾的资助国父的革命事业。

第二次是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急忙派出驻英公使唐维庸向四国银行游说,妄图以国家主权为抵押贷得巨款以充军用。为了与清廷抗衡,孙中山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单刀赴会火速赶往欧洲劝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廷。这时,国父所面的宣传对象已变为银行的经理、董事们。这些人和华人华侨完全不同,对中国是否强盛零、中华民族是否复兴毫不关心,他们的脑子里唯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经济利益。针对这一情况,国父巧妙的改变了宣传策略,闭口不谈民族复兴,而是大肆宣讲清廷不过是一个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如果四国银行贷款给清廷用于镇压革命的话,不仅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诅咒和痛恨而且他们的巨额贷款也必将化为泡影,毫无任何经济利益可言。国父的一番话直击这些金融大佬们的要害之处。最终成功的促使四国银行做出“暂停贷款给清廷”的决定。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气,有效的摧垮了清廷垂死挣扎的经济基础。

电影里面谈的最多的是“革命”,“为什么要革命?”,“革命不是为了赢得一场战争,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尊严”。革命不是玩命,革命是一种信仰,人们为了这个信仰不顾一切地努力,但是,有革命就会有牺牲。电影里在众多的烈士中,林觉民的形象是比较突出的,一袭白衣血迹斑斑,红白相映,慢慢沉入大海,满腔的爱国之情随着波涛滚滚东流。他的死,死的悲壮,死的无憾,死的凄美。辛亥革命胜利了,是无数这样的热血男儿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一幢幢炸毁的房屋,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安宁。

看了这部电影,感触之外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活。处于太平盛世的我们,也应懂得居安思危,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美丽的祖国,也为了不辜负所有烈士为我们所做的牺牲。

第五篇:辛亥革命观后感

观《辛亥革命》有感

《辛亥革命》它更多的是像一部史诗,导演和演员们从浩瀚史河里将它铺成开来,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从未忘却的震撼与从未消退的爱国之情。面对积弱的中国,那些年轻的生命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那是一个用生命成全革命,用革命改变命运的年代。

沉睡很久的中国,在近一百多年里似乎就没睡过安稳觉了,当它正要睡着之时,便会被一声声的炮弹惊醒,然而惊醒之后又做些什么呢?人的不同便在于此,有的人惊醒了,可仍是迷迷糊糊;有的人惊醒了,可仍是选择假寐;有的人惊醒了,毅然用身边的武器去保护自己的家园;有的人惊醒了,选择呐喊呼唤,为的是信仰,为的是国民都有尊严的活在现实里。不止《辛亥革命》,看过许多题材的革命电影、小说、杂文以及根据历史的经验,不难发现青年团体总是最易接受新思想的人群,总会出现许多慷慨赴国难的英雄。公车上书如此,戊戌变法如此,广州起义如此,辛亥革命如此,五四运动如此!或许他们微小得连名字都没留下,或许他们的生命仅是昙花一现,可是每个人的气节都深深地撼动今人的心。

《辛亥革命》里那些年轻的生命,在战场上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精神,便是一种气节。广州起义里,在形势不利之下抱着炸弹冲向敌军的喻培伦,反攻汉口之战里,小湖北抢着用炸药去毁坏敌军的火力,他们最后的结果都不言而喻。可是选择走上这条路了,便没有再退缩,他们明知道结果却还是毅然前行,到底是为了什么!影片中的孙中山先生说是为了信仰。林觉民被捕后选择与战友同生共死,他说大清诛他的命,他诛大清的心。在那个年代,即使今天,那也是一句震天动地的话。他不怕,那些战场上的革命烈士不怕,我说是因为他们有梦想,梦想那个孙中山先生一直提到的共和民主的国家。因为梦想,他们便舍了性命的去追逐,他让我忍不住问今天的我可曾为了梦想毫不迟疑的去奋斗,或者说我有梦想吗,有一个怎样的梦想?这些轰轰烈烈的悲壮场面总是让我忍不住自思己身,纵做不到他们那般大义凛然,可曾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一个值得为之奋斗拼搏的理想,可是善待了身边的朋友,可有荣辱与共的知己。清醒的人生该有一定的思考!

对小人物细节的描写造就了悲壮慷慨的精神,对大人物的笔墨却是书写了革命的篇章。电影从头到尾不断有人在问革命是为了什么,我想这不仅是在点明一种核心思想,更是一种真实的表现。在那个年代,确实有许多的人都不明白革命是为了什么。当然,不同的人对革命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秋瑾说革命是为了给天下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中山说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说到底革命都是想让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活得有尊严、活得幸福。所以孙中山一直在海外寻求革命的资金资助,一直为国内革命费心尽力,所以黄兴以及他们许多人总是奔赴革命第一线以生命为赌注,赌一个民主共和的未来。战争最终算是胜利了吧,但革命并不是战争胜利了就结束了的,那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让中华民族真正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看着电影,心里却觉得堵着了,明明可以将民主共和的观念继续下去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这不是可惜,而是为曾经牺牲的那些年轻生命哭泣。

有时候总在想那句话,“善始者实繁,而克终者盖寡”。有一天我发现我倾尽全力去做的事,却在某一个地方无法继续下去了,我是该选择放弃呢,还是固执着不肯离开。看着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落入为一己之私之人手里,满满的是些无奈,是今人对那个时代那个政治走向的无奈。那时我仿佛就懂得了,不管有多难,不管要用多少时间,我都要去闯,即使遍体鳞伤也是不回头。因为我知道了,如果我不去做,将来必定后悔。唾手可得虽是好,但也失去了过程中的辉煌;费尽心力虽说付出了许多代价,但总是有人感动于用泪水和汗水换来的成功。有人说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不是已失去和未得到的,而是现在正拥有的。我现在正拥有青春,怎能将它闲置任凭它失去、任凭一切得不到!

后来战争结束了。人们都说战争残忍,却少提及战后场景。《辛亥革命》中有两次为革

命者收尸的场景,赚得许多人声泪俱下,仅是画面制作精细真实的结果吗?肯定不是。战后的大地,生命如同草芥弃于斯;战后的空气,凝结着血腥静于此;战后的人心满是苍凉,寻找着鲜活的生命,哪怕只有一丝微弱的呼吸。贴近他的面颊感受体温、感受呼吸,贴近他的胸膛感受心跳,她们不在一个已死之人身边停留太久,因为总是要寻找活的希望,生命有时候需要与时间赛跑。那些真实的画面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触动心弦的机会,它让我们想起那些牺牲在某一片寂静山区寂静原野上的人们。于是我们感动了,我觉得是对生命的敬意,总认为生命不该这么轻易就失去了。不管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革命总是需要命来填的,不管是效命于清王朝的兵士还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都不希望这样就逝去了。他们都年轻,都有没看完的世界,都有割舍不下的亲人,可是对立的立场总是要用死来打开僵局。我们今天很少有战争了,却不得不悲痛于那个时代逝去的生命。

说到生命总免不了敬意与感伤,它总在也总要离去。我生活在和平年代自是将生命看得很重,其实任何时候人们都将生命看得很重,只是有的人找到了他认为的比生命更值得追寻的东西。曾经一位革命烈士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表现出对革命的坚持,对自由民主国家的不懈追求,至死不动摇。我明白了信仰是一股强大的力量,难以摧毁。有人便也说道,一个民族有信仰它就不会倒。我想是信仰使所有人团结到了一起,为一个共同一致的目标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新中国的成立不正是如此!

《辛亥革命》里让人不得不提的一个镜头便是那一封封的绝命书,不管是写与谁的,不管是以何种形式来写,我都只能想到一个词:气节,这便是每一个青年的气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念之间是大丈夫,一念之差便是愚昧。在这里,他们是为了革命,但我并不想在此言此,我只想说说写下绝命书那一刻的勇气。我只是不明白,真的可以将生死皆置之度外吗?人是感情动物,想到死时仍会不自觉抽搐吧。我能理解的就是朋友义、兄弟情、国家难冲淡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只带着人间温情去为那个未知的结果奋力一搏。每一封绝命书都是一颗催泪弹,戏里戏外无人幸免,这时候眼泪代替了一种崇敬之情。所以很多时候,眼泪无关风月,只为那一刻感动。

电影收场了,人生并没收场,相反是一个更清晰的开始。于战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于革命,我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于青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历史,奋发今日功,不忘昨时耻。

为情,千万珍重己身;为义,千斤不皱眉;为人生,千语作一言,时光静好。

昨日不可追,唯有铭记;今日风雨息,应当自由前行;不看明日风景,拥有今朝。

辛亥革命 观后感[本站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