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202_《攀登者》观后感以及点映影评[推荐阅读]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77-983835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02 09:53: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攀登者》观后感以及点映影评

202_年作为献礼祖国70华诞的电影《攀登者》,其影片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 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的故事情节。关于202_年电影《攀登者》的观后感以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1】

电影的本质还是文学艺术,我希望诸位可以从电影的本身来评判它而非它的立场。

难道单单打着爱国主义旗号就一定是好电影了吗?当然不是!适当的爱国主义作为电影的精神如果在电影中合适地表现是完全可以作为加分项,这是一种民族家国的情怀。但我反对纯粹为了表达爱国去拍一部没有深度没有戏剧性的电影。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这部电影的剧本很难写。而按照现在官方放出的简介来看,这部电影很可能会出现扁平化的缺陷。很多黑他的人会认为,这不就是登山吗?结局大家都知道,反正都是会登顶的嘛,遇到的麻烦也就那些老套的东西。大不了就是牺牲自己啊什么的,大家都见多了去了,一点意思没有。

如果电影真的把全部的篇幅都拿来讲登山,那这电影可能真完蛋了。它的艺术性基本就那么多,很难有什么造诣。如果可以横向拓展一下,我觉得影片还是有空间的,最好和当时的时局政治结合起来,说不定能有不一样的效果。希望电影里不要有什么喊口号之类的桥段,真的真的太尬了,我们知道你想表达爱国,但爱国也不是天天靠喊就能传达出来的,就像你初中老师肯定就教过你不能在作文里打标语,喊口号,因为这样根本没有艺术和文学的张力。

爱国不是尴尬的东西,它是油然而生的,藏在内心的家国情怀。假如这部电影真的拿着扁平的剧本,尴尬的表演,大声的口号,除了爱国以外没有别的深度,我认为给他打个四五分也不为过。

但如果它的人物感情真挚,具有时代特色,有深度有,有不错的戏剧性,那爱国主义必然是它的加分项。

你想啊,那些所谓美国大片宣扬的自由主义,也没有天天喊出来嘛。那是渗透在电影方方面面的,人物,剧本,表演全方面的美国价值观。而我们要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时,也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不需要浮夸的宣传,不合时宜的加戏来体现。

呃。。说只要有爱国就无脑五分的同志们,我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希望你们可以用自己强大的爱国行为为祖国作出贡献吧。无脑一分的同志真的有点问题啊,不知道怎么想的,思想有点过分了。

我写这篇主要的目的还是和大家探讨一下的,没有任何利益相关本人只是一个平时做做研究闲暇看看电影的普通人,能不能不要上来就喷,修养再好的人看了也会火大的。

爱国并不等于无条件爱有爱国元素的电影。就像你喜欢一件事物(比如一本小说)如果它被翻拍的很烂你会更心痛一样,如果爱国电影拍的索然无味,我只会相对一般电影更加厌恶它。

电影未上映,拭目以待,看过预告,特效不错,内容还算详实。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不要因为它是爱国电影就无条件包容它,要以电影艺术的标准严格评判它。话尽于此,醒者自醒,刚我的人继续刚吧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2】

去找了一下登峰的历史背景相关资料,一下百感交集……不管从近代还是到现在,国外对中国始终保持的是最大的敌意,登顶成功居然国外还不承认,说没有影像资料!还说没有测试高度!我尼玛,气死我了,后来登峰只好拍摄,队长邬宗岳永远留在了珠峰,在队友下山的路上,他们发现了他早已冻僵的尸体和保存完好的摄影机。

登峰,不仅是攀登者性命的交付,更是对国家尊严的捍卫…英雄永垂不朽……

最后啰嗦一下:

中国成长并没有挡谁的道,但是就有那么些人(国)却按耐不住狗急跳墙,就有那么些人(国)爱捧臭脚实力跪舔,推特删除那么多中国账号,叫嚣“保护推特精神”,可到底是谁在害怕呢?

由此看来,这“自由”就是狗屁,你以为出墙就是自由,可你还在墙内,在美国的墙内,继续洗脑继续做梦吧,欲盖弥彰只会贻笑大方,闭目塞听、固步自封,徒留后来人史书的耻笑……噫,这么一看作为笑点也是有点儿意义的~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3】

《攀登者》

又是一句名言,为国登顶,寸土不让。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60年代为彰显中国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中国政府以国家命令组织人员登珠穆朗玛峰。估计谁都知道,海拔8800多米的高峰。这是挑战人类极限。弄不好峰登不上,死一大半。

中国优秀的登上员们,毅然扛起大旗。挺近珠峰…要让五星红星,屹立在地球之巅。为让这部电影力求真实。吴京去年特地去青海5200多米海港什体验生活。据吴京讲述,白天零下20多度,晚上零下30多度。尿出来,瞬间能变成冰嘎达…面对这种极寒天气,旧伤复发,依然咬牙坚持。他说既然来了,就要像个爷们,眼里不揉沙子。干就干到底…可在当时,攀登珠峰这事,并不是咬牙能挺过来的。珠峰环境非常恶劣。很多登山装备非常匮乏,中国都生产不了。高强度钢铁,攀登设备中国就造不出。更别说登山珠峰…

此刻政府下定决心,跑到国外买装备。我们一定要登,而且还要从北坡登上。当时外国媒体舆论哗然,简直痴心妄想。其实人家质疑你也不是没有道理。珠峰可以从两面登顶。尼泊尔这侧南面坡比较缓,容易登顶。北面简直是地狱。首先天气变化无常,非常容易发生事故,常年伴有10级大风。北面岩石坡度从70度到90度延伸,相当于死亡攀爬。更恶劣的是,高山反应和脑水肿,会让你精神崩溃。英国登山队,几次想从北面登顶都以失败告终。在组建国家登山队后,有几次攀登经历。这点困难还是没有吓住中国人。

英雄气盖山河,敢笑珠峰不高。这种豪迈谁能比…我们都说做某种事情不能一蹴而就。登珠峰也要有计划。完成目标不一定要直接成功。要循序渐进,一点点克服困难。经过商量,每到达一定高度,就要建立营地。为后续登上,提供基础保障。登上不是说说,而且要行动。这行动,必须要承担负重。当时氧气瓶特别笨重。每人负重大概50斤左右

氧气瓶就要占10斤,每人只能携带两瓶。高海拔,缺氧,而且要行军8小时以上。难度可想而知…山上天气风云突变。山脚晴空万里,山上可能会遇到暴风雨。即便在天气情况掌握良好,也会遇到麻烦。登山者在北面面临第一道关口——北拗这是珠峰和北峰的冰雪墙。100多米厚的冰雪墙,及其容易发生雪崩和冰崩。弄不好,全都死在这。

人生如果没有困难,还有什么意义。经过艰难行军,终于突破北拗,到达3号营地。可刚到达营地麻烦又来临,电台出现故障。对于该不该,再次向5号营地发起冲锋。身为队长的史占春,心里没底。按照基本规则,5500米氧气少一半。7000米氧气少三分之一。8000少四分之一。科学界普遍认为8000死是死亡地带。不仅要观察团队情况,也要考虑天气。这时大本营得知这两天天气晴好。必须要把消息传给他们。

大本营两位队员挺身而出。他们轻装上阵…大本营离队员距离长达17公里。这种短路程,正常人员也要走3天。前面还会遇到风险万分的冰山带,冰裂缝。他们两个人只用了24小时,就把消息传到队员手中。中国人用无法语言的魅力,抗争理想。即便前途特别艰难,也要迎难而上。到达7420米的时候,队员们要面临第二道难关。大风口,这里因为风的狭管效应,常年伴有大风。甚至可以高达12级风力…空气的氧气非常稀薄,往往人要吸几口氧气才能走。队员们的呼吸都会变成白霜,鼻孔都能堵住。他们艰难的越过大风口,队员王富州突然晕倒。

这位年仅24岁的小伙子,身体一直很棒。队友非常惊讶…当人们打开背包一看才发现。他一口气背了三个氧气瓶。对于这种条件来说,有氧气就是有生命。自己能多背一个,就能救人,成功就多一些。所有人都说,我也希望你能成功。当到达8600米的地方,队员再也继续向前。大部分一线队员,50%以上都不同程度冻伤。有冻掉耳朵的,有冻掉鼻子。就是为了轻装上阵走的快一些。他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队员只能下撤。

英雄不是勇往无前,生命是第一。有命你才能继续攀登高峰。怎么办?就这样放弃?这次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每年的4月到5月是攀登的最佳季节。错过日子,珠峰地区不确定天气会更多。经过讨论,二线候补人员跟上,进行再次登峰。其中就包括,王富州,许竟、刘连满、屈银华、贡布。

1960年5月17日举行庄严的誓师大会。他们高举五星红旗和毛主席半身像。誓要把两件东西放在地球之巅…由于之前登山经验,攀登比较顺利。很快就到达海报7600营地,就在这时报话机坏了。无法联系到大本营,也无法得知气象条件。这时候王富州站出来,激动的向大家表示。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必须向前。后来他女儿回忆,当时父亲使命感很强。这就很像烈士,舍生忘死。他们必须为国家付出一切。除了克服心理恐惧,还要克服现实条件。氧气已经没有多少…由于大风的关系,食物已经刮跑。晚上他们五个人轮流一瓶氧气。贡布回忆,一晚上都没有睡好。第二天向顶峰发起冲锋然而他们还要面对最后一道难关——第二台阶。8680-8700多米有条坡度80度左右的斜坡。四周岩石陡峭光滑,没有着力点没人能爬上去。刘连满尝试多次,没有成功。商量后刘连满决定用自己肩膀扛起屈银华。可当时他们穿着8斤重的雪地靴。根本无法站立,屈银华脱掉鞋子,只穿线袜。身踩战友血肉之躯,一锤子一锤子,在岩石上打入冰锥。这才艰难走出这一关。

屈银华后来回忆,我这双脚没啥,只要登上珠峰锯掉都值得。爬过第二台阶后,刘连满也体力不支倒下。放弃意味死亡,把刘连满丢在这无异于等死。王富州和屈银华、贡布、决定,把氧气留给他。我们继续向前…刘连满望向他们三个人的背影,意识逐渐模糊。他想自己可能活不长…与其把这瓶珍贵的氧气浪费掉,还不如留给战友。他拿起笔写道,很遗憾没有和你们一起登上珠峰。我这次没有完成任务,任务由你们三个完成。

我氧气瓶有点氧气,你们回来用吧,可能会给你们下山有帮助。凌晨4点多,刘连满看到远处雪山上的脚印。他觉得他们三个成功啦。这时候不知道,什么勇气让他站起来。鼓舞自己迎接英雄凯旋归来。时间永远定格在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王富州,屈银华、贡布,成功站到珠峰上。这是首次人类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为这次成功,中国人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人冻伤成为终身残疾,有人像屈银华要截肢。很多人不禁发问,做这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到底为何?浪费钱而且成本巨大。在现代看来,这笔费用也是难以承受的。我找到一组数据。在中国现在组织登珠峰,每人45万左右费用。这笔钱是给公司团队费用。个人还要掏3万元装备费,食宿3-5千。登山出事故保险费3-6千。登山跟随人员小费1万元。后勤小费2-5千元。你想找一位向导每人5万。出事故要请直升飞机,5万元一架。现在你要登珠峰大概花费50-70万左右。当时这笔钱也是天文数字。为什么国家也要发疯登山?我看到最后才知道答案。登上珠峰的消息,国内外高度评价。

一改中国人,东亚病夫的污蔑。我们中国人,一点不比别人差。在我们看来国家荣誉和个人命运是一样的。人生就是一场无止境的攀登。有人中途放弃,而你却一直在坚持。万科董事长王石也登过珠穆朗峰。为什么很多名人都喜欢登山?其实登山不只是登上山头,人即使不来也只是一座山。真正征服的不是山,而是征服自己。只有征服,才会产生一种生而为人,生而为赢的自信和骄傲。因为这座山是人生的信仰。所以这部片,不容错过。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4】

别的先不说了,一般情况下,观众最在乎的就三点,视效、剧情和演员。

视效所有人都可以放心了,看看花絮的取景,你还需要怀疑视效会有问题吗?那都是特么真的。我想大多数喜欢看电影的观众都应该知道,好的特效都是虚实结合。其实只要实的这部分做好了,添加虚的那部分就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了。

第二点剧情,首先是真实事件改编,有底子在。再一个肯定是请了相关专业人士做了指导的。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第三点演员。这个已经没什么可怀疑的了。章子怡在中青年女演员中真的可谓是顶峰级了。张译也还算不错,另外三个感觉一般。不过也还好了。没有那种会让人出戏的烂演员。在这里可能有人要喷我了,我为什么要觉得吴京的演技一般。那就是个人的感觉而已,你没必要在乎的,你喜欢你尽管吹你的就行了,别来这里当傻狗乱叫。反正老子是一个都不粉。连梁家辉那种神级演技我都不粉,所以某某某的粉丝少来给老子扯淡。

所以以上三点都没问题,那就肯定不会是烂片了。因为观众最在乎的三个都解决了。那么唯一的问题是什么?导演。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怪喜欢用香港导演的,也不知道这导演的对大陆文化,特别是那个时期的文化了解程度有多高。他到底是会拍成写实风格还是戏剧风格也不知道。预告片中是两种感觉都有。看过他近几年的作品我感觉就是一般,不烂也不好看。不过早些年的《阿虎》和《黑侠》是真的好电影。豆瓣评分估计是被前些年那些爱装文艺逼的二货给搞底了。

不过我倒不期待这片。我感觉这片可能会比较像《绝命海拔》。当时看了那个片,几乎无感,拍的几乎快成纪录片的感觉了。可能是对这类题材不感冒。国内拍这个的原因估计是因为人家老美都拿中国元素拍一下,我们自己怎么不也拍一个。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5】

如果这部片子专注于爱国教育,那么其实无论拍成什么样,都会有拥趸,老一辈们喜欢口号式的爱国,新一代喜欢深沉的爱国,无论这片子拍的深刻还是还是肤浅,都会有大量的粉丝为其买单。

但这样就值得满足了吗?

中国电影在流量的地狱后,终于票房榜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像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等质量过关的作品出现,如果这次《攀登者》的质量肤浅,口号式爱国流于表面,那么这部电影或许会对中国电影事业造成新的伤口,因为资本们知道了,原来找吴京他们拍爱国的电影,就有的是人买单。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爱国教育应该细腻的潜伏,而不是浮夸的表演,不然口号永远是口号,进不了年轻人的心。

说一百遍我爱祖国,都不如一首雪绒花能打动人心。

读一千遍祖国好,也不如一部《人生一串》能让人感叹:生在中国真好啊。

除了爱国,这部电影能拍好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

1、将当年的时局真实而朴素的描绘出来,尤其是冷战初期世界分裂的格局、1958中苏交恶,中国开始进入远无亲近无邻的格局、3年灾害实为人害的矛盾、1959西藏叛乱等等,这些东西哪怕是隐晦的提出,甚至能让攀登者们在脑海中有挣扎,也能提升电影的深度,如守望者中对冷战的思考(不考虑审查等因素)。如攀登者们感受到了时局的艰辛和底层官僚欺上瞒下的丑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后来经过了一些事情了解到新生政权的脆弱以及执政者悔改的态度,决心为了国家暂且抛弃私人感情,一战到底。这样处理尽管仍然是商业片的套路,但深度就要好得多。

2、细腻的描绘雪山的宽广和人的渺小,人从未征服过世界,人始终只是自然界中小小的一员。虽然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但是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却不能抛弃,去过草原与雪山会感叹世界的伟力与人的渺小,那珠穆朗玛更应该被恭敬的对待。当然如果能回忆一下老毛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豪迈,对我来说更加分(毛粉狂喜)。

3、揭露人性的美丽。在绝境中往往能见证一个人的好恶,懦弱者往往贪生怕死,但死的也往往最早。坚韧者无所畏惧,所以连雪山也无法阻挡。如果立意不是自然的浩瀚,那就要描绘人的伟大。成功的商业片往往都能彰显主人公的无畏和坚强,而且都能有很好的过渡,从一开始的胆小怕事/坐井观天/无能为力,到后来的勇往直前抱得美人归,只要能很好的描绘出这个过程,不让人觉得是在侮辱大脑,都能有很好的电影教育效果。

4、揭露人性的丑陋。《寄生者》等韩国电影证明了,揭露丑陋的价值并不低于歌颂美好,这个世界不是迪士尼描绘的乐园,自私贪婪是从出生时就带来的原罪。古人云:慎独,因为在一个人的时候,丑陋不被人所约束而肆意张扬,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一个人的时候,仍能保持良善的品德,而我们都成不了君子。大雪山就是见证丑陋的良好机会,如果你们只有一杯水/一件衣服/一个馒头,此时就是你释放恶魔的机会,你抛弃了道德却登上了峰顶,回来后成为了英雄偶像,万人欢呼,达到戏剧化的高潮。

………………

可以写的东西真的很多,编剧阿来也是文豪级人物,我能想到的他一定能想到,只是我担心他因为各种原因而妥协,因为审查妥协,因为电影时长妥协,因为主演不能演反派的形象妥协等等。

因为妥协而使这部电影流于表面,是对所有观众期盼的犯罪,也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犯罪。

第二篇:《攀登者》观后感以及点映影评

202_年作为献礼祖国70华诞的电影《攀登者》,其影片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 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的故事情节。关于202_年电影《攀登者》的观后感以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1】

又一部好电影,值得期待。该片子演员阵容真是很强大。有吴京,张译,章子怡,还有胡歌,井柏然,成龙等,票房肯定不会差,支持京哥胡歌,期待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和正能量的传递。

该片是关于攀登珠穆朗玛峰,咋一看像是纯粹的登山片,但是了解背后的历史却不是这样的。珠穆朗玛峰涉及中国与尼泊尔之间的主权问题,在当时的背景下,登上去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此,一切困难在满怀爱国精神的勇士面前都能被战胜的。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2】

去找了一下登峰的历史背景相关资料,一下百感交集……不管从近代还是到现在,国外对中国始终保持的是最大的敌意,登顶成功居然国外还不承认,说没有影像资料!还说没有测试高度!我尼玛,气死我了,后来登峰只好拍摄,队长邬宗岳永远留在了珠峰,在队友下山的路上,他们发现了他早已冻僵的尸体和保存完好的摄影机。

登峰,不仅是攀登者性命的交付,更是对国家尊严的捍卫…英雄永垂不朽……

最后啰嗦一下:

中国成长并没有挡谁的道,但是就有那么些人(国)却按耐不住狗急跳墙,就有那么些人(国)爱捧臭脚实力跪舔,推特删除那么多中国账号,叫嚣“保护推特精神”,可到底是谁在害怕呢?

由此看来,这“自由”就是狗屁,你以为出墙就是自由,可你还在墙内,在美国的墙内,继续洗脑继续做梦吧,欲盖弥彰只会贻笑大方,闭目塞听、固步自封,徒留后来人史书的耻笑……噫,这么一看作为笑点也是有点儿意义的~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3】

《攀登者》

又是一句名言,为国登顶,寸土不让。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60年代为彰显中国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中国政府以国家命令组织人员登珠穆朗玛峰。估计谁都知道,海拔8800多米的高峰。这是挑战人类极限。弄不好峰登不上,死一大半。

中国优秀的登上员们,毅然扛起大旗。挺近珠峰…要让五星红星,屹立在地球之巅。为让这部电影力求真实。吴京去年特地去青海5200多米海港什体验生活。据吴京讲述,白天零下20多度,晚上零下30多度。尿出来,瞬间能变成冰嘎达…面对这种极寒天气,旧伤复发,依然咬牙坚持。他说既然来了,就要像个爷们,眼里不揉沙子。干就干到底…可在当时,攀登珠峰这事,并不是咬牙能挺过来的。珠峰环境非常恶劣。很多登山装备非常匮乏,中国都生产不了。高强度钢铁,攀登设备中国就造不出。更别说登山珠峰…

此刻政府下定决心,跑到国外买装备。我们一定要登,而且还要从北坡登上。当时外国媒体舆论哗然,简直痴心妄想。其实人家质疑你也不是没有道理。珠峰可以从两面登顶。尼泊尔这侧南面坡比较缓,容易登顶。北面简直是地狱。首先天气变化无常,非常容易发生事故,常年伴有10级大风。北面岩石坡度从70度到90度延伸,相当于死亡攀爬。更恶劣的是,高山反应和脑水肿,会让你精神崩溃。英国登山队,几次想从北面登顶都以失败告终。在组建国家登山队后,有几次攀登经历。这点困难还是没有吓住中国人。

英雄气盖山河,敢笑珠峰不高。这种豪迈谁能比…我们都说做某种事情不能一蹴而就。登珠峰也要有计划。完成目标不一定要直接成功。要循序渐进,一点点克服困难。经过商量,每到达一定高度,就要建立营地。为后续登上,提供基础保障。登上不是说说,而且要行动。这行动,必须要承担负重。当时氧气瓶特别笨重。每人负重大概50斤左右

氧气瓶就要占10斤,每人只能携带两瓶。高海拔,缺氧,而且要行军8小时以上。难度可想而知…山上天气风云突变。山脚晴空万里,山上可能会遇到暴风雨。即便在天气情况掌握良好,也会遇到麻烦。登山者在北面面临第一道关口——北拗这是珠峰和北峰的冰雪墙。100多米厚的冰雪墙,及其容易发生雪崩和冰崩。弄不好,全都死在这。

人生如果没有困难,还有什么意义。经过艰难行军,终于突破北拗,到达3号营地。可刚到达营地麻烦又来临,电台出现故障。对于该不该,再次向5号营地发起冲锋。身为队长的史占春,心里没底。按照基本规则,5500米氧气少一半。7000米氧气少三分之一。8000少四分之一。科学界普遍认为8000死是死亡地带。不仅要观察团队情况,也要考虑天气。这时大本营得知这两天天气晴好。必须要把消息传给他们。

大本营两位队员挺身而出。他们轻装上阵…大本营离队员距离长达17公里。这种短路程,正常人员也要走3天。前面还会遇到风险万分的冰山带,冰裂缝。他们两个人只用了24小时,就把消息传到队员手中。中国人用无法语言的魅力,抗争理想。即便前途特别艰难,也要迎难而上。到达7420米的时候,队员们要面临第二道难关。大风口,这里因为风的狭管效应,常年伴有大风。甚至可以高达12级风力…空气的氧气非常稀薄,往往人要吸几口氧气才能走。队员们的呼吸都会变成白霜,鼻孔都能堵住。他们艰难的越过大风口,队员王富州突然晕倒。

这位年仅24岁的小伙子,身体一直很棒。队友非常惊讶…当人们打开背包一看才发现。他一口气背了三个氧气瓶。对于这种条件来说,有氧气就是有生命。自己能多背一个,就能救人,成功就多一些。所有人都说,我也希望你能成功。当到达8600米的地方,队员再也继续向前。大部分一线队员,50%以上都不同程度冻伤。有冻掉耳朵的,有冻掉鼻子。就是为了轻装上阵走的快一些。他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队员只能下撤。

英雄不是勇往无前,生命是第一。有命你才能继续攀登高峰。怎么办?就这样放弃?这次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每年的4月到5月是攀登的最佳季节。错过日子,珠峰地区不确定天气会更多。经过讨论,二线候补人员跟上,进行再次登峰。其中就包括,王富州,许竟、刘连满、屈银华、贡布。

1960年5月17日举行庄严的誓师大会。他们高举五星红旗和毛主席半身像。誓要把两件东西放在地球之巅…由于之前登山经验,攀登比较顺利。很快就到达海报7600营地,就在这时报话机坏了。无法联系到大本营,也无法得知气象条件。这时候王富州站出来,激动的向大家表示。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必须向前。后来他女儿回忆,当时父亲使命感很强。这就很像烈士,舍生忘死。他们必须为国家付出一切。除了克服心理恐惧,还要克服现实条件。氧气已经没有多少…由于大风的关系,食物已经刮跑。晚上他们五个人轮流一瓶氧气。贡布回忆,一晚上都没有睡好。第二天向顶峰发起冲锋然而他们还要面对最后一道难关——第二台阶。8680-8700多米有条坡度80度左右的斜坡。四周岩石陡峭光滑,没有着力点没人能爬上去。刘连满尝试多次,没有成功。商量后刘连满决定用自己肩膀扛起屈银华。可当时他们穿着8斤重的雪地靴。根本无法站立,屈银华脱掉鞋子,只穿线袜。身踩战友血肉之躯,一锤子一锤子,在岩石上打入冰锥。这才艰难走出这一关。

屈银华后来回忆,我这双脚没啥,只要登上珠峰锯掉都值得。爬过第二台阶后,刘连满也体力不支倒下。放弃意味死亡,把刘连满丢在这无异于等死。王富州和屈银华、贡布、决定,把氧气留给他。我们继续向前…刘连满望向他们三个人的背影,意识逐渐模糊。他想自己可能活不长…与其把这瓶珍贵的氧气浪费掉,还不如留给战友。他拿起笔写道,很遗憾没有和你们一起登上珠峰。我这次没有完成任务,任务由你们三个完成。

我氧气瓶有点氧气,你们回来用吧,可能会给你们下山有帮助。凌晨4点多,刘连满看到远处雪山上的脚印。他觉得他们三个成功啦。这时候不知道,什么勇气让他站起来。鼓舞自己迎接英雄凯旋归来。时间永远定格在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王富州,屈银华、贡布,成功站到珠峰上。这是首次人类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为这次成功,中国人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人冻伤成为终身残疾,有人像屈银华要截肢。很多人不禁发问,做这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到底为何?浪费钱而且成本巨大。在现代看来,这笔费用也是难以承受的。我找到一组数据。在中国现在组织登珠峰,每人45万左右费用。这笔钱是给公司团队费用。个人还要掏3万元装备费,食宿3-5千。登山出事故保险费3-6千。登山跟随人员小费1万元。后勤小费2-5千元。你想找一位向导每人5万。出事故要请直升飞机,5万元一架。现在你要登珠峰大概花费50-70万左右。当时这笔钱也是天文数字。为什么国家也要发疯登山?我看到最后才知道答案。登上珠峰的消息,国内外高度评价。

一改中国人,东亚病夫的污蔑。我们中国人,一点不比别人差。在我们看来国家荣誉和个人命运是一样的。人生就是一场无止境的攀登。有人中途放弃,而你却一直在坚持。万科董事长王石也登过珠穆朗峰。为什么很多名人都喜欢登山?其实登山不只是登上山头,人即使不来也只是一座山。真正征服的不是山,而是征服自己。只有征服,才会产生一种生而为人,生而为赢的自信和骄傲。因为这座山是人生的信仰。所以这部片,不容错过。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4】

别的先不说了,一般情况下,观众最在乎的就三点,视效、剧情和演员。

视效所有人都可以放心了,看看花絮的取景,你还需要怀疑视效会有问题吗?那都是特么真的。我想大多数喜欢看电影的观众都应该知道,好的特效都是虚实结合。其实只要实的这部分做好了,添加虚的那部分就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了。

第二点剧情,首先是真实事件改编,有底子在。再一个肯定是请了相关专业人士做了指导的。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第三点演员。这个已经没什么可怀疑的了。章子怡在中青年女演员中真的可谓是顶峰级了。张译也还算不错,另外三个感觉一般。不过也还好了。没有那种会让人出戏的烂演员。在这里可能有人要喷我了,我为什么要觉得吴京的演技一般。那就是个人的感觉而已,你没必要在乎的,你喜欢你尽管吹你的就行了,别来这里当傻狗乱叫。反正老子是一个都不粉。连梁家辉那种神级演技我都不粉,所以某某某的粉丝少来给老子扯淡。

所以以上三点都没问题,那就肯定不会是烂片了。因为观众最在乎的三个都解决了。那么唯一的问题是什么?导演。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怪喜欢用香港导演的,也不知道这导演的对大陆文化,特别是那个时期的文化了解程度有多高。他到底是会拍成写实风格还是戏剧风格也不知道。预告片中是两种感觉都有。看过他近几年的作品我感觉就是一般,不烂也不好看。不过早些年的《阿虎》和《黑侠》是真的好电影。豆瓣评分估计是被前些年那些爱装文艺逼的二货给搞底了。

不过我倒不期待这片。我感觉这片可能会比较像《绝命海拔》。当时看了那个片,几乎无感,拍的几乎快成纪录片的感觉了。可能是对这类题材不感冒。国内拍这个的原因估计是因为人家老美都拿中国元素拍一下,我们自己怎么不也拍一个。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5】

如果这部片子专注于爱国教育,那么其实无论拍成什么样,都会有拥趸,老一辈们喜欢口号式的爱国,新一代喜欢深沉的爱国,无论这片子拍的深刻还是还是肤浅,都会有大量的粉丝为其买单。

但这样就值得满足了吗?

中国电影在流量的地狱后,终于票房榜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像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等质量过关的作品出现,如果这次《攀登者》的质量肤浅,口号式爱国流于表面,那么这部电影或许会对中国电影事业造成新的伤口,因为资本们知道了,原来找吴京他们拍爱国的电影,就有的是人买单。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爱国教育应该细腻的潜伏,而不是浮夸的表演,不然口号永远是口号,进不了年轻人的心。

说一百遍我爱祖国,都不如一首雪绒花能打动人心。

读一千遍祖国好,也不如一部《人生一串》能让人感叹:生在中国真好啊。

除了爱国,这部电影能拍好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

1、将当年的时局真实而朴素的描绘出来,尤其是冷战初期世界分裂的格局、1958中苏交恶,中国开始进入远无亲近无邻的格局、3年灾害实为人害的矛盾、1959西藏叛乱等等,这些东西哪怕是隐晦的提出,甚至能让攀登者们在脑海中有挣扎,也能提升电影的深度,如守望者中对冷战的思考(不考虑审查等因素)。如攀登者们感受到了时局的艰辛和底层官僚欺上瞒下的丑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后来经过了一些事情了解到新生政权的脆弱以及执政者悔改的态度,决心为了国家暂且抛弃私人感情,一战到底。这样处理尽管仍然是商业片的套路,但深度就要好得多。

2、细腻的描绘雪山的宽广和人的渺小,人从未征服过世界,人始终只是自然界中小小的一员。虽然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但是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却不能抛弃,去过草原与雪山会感叹世界的伟力与人的渺小,那珠穆朗玛更应该被恭敬的对待。当然如果能回忆一下老毛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豪迈,对我来说更加分(毛粉狂喜)。

3、揭露人性的美丽。在绝境中往往能见证一个人的好恶,懦弱者往往贪生怕死,但死的也往往最早。坚韧者无所畏惧,所以连雪山也无法阻挡。如果立意不是自然的浩瀚,那就要描绘人的伟大。成功的商业片往往都能彰显主人公的无畏和坚强,而且都能有很好的过渡,从一开始的胆小怕事/坐井观天/无能为力,到后来的勇往直前抱得美人归,只要能很好的描绘出这个过程,不让人觉得是在侮辱大脑,都能有很好的电影教育效果。

4、揭露人性的丑陋。《寄生者》等韩国电影证明了,揭露丑陋的价值并不低于歌颂美好,这个世界不是迪士尼描绘的乐园,自私贪婪是从出生时就带来的原罪。古人云:慎独,因为在一个人的时候,丑陋不被人所约束而肆意张扬,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一个人的时候,仍能保持良善的品德,而我们都成不了君子。大雪山就是见证丑陋的良好机会,如果你们只有一杯水/一件衣服/一个馒头,此时就是你释放恶魔的机会,你抛弃了道德却登上了峰顶,回来后成为了英雄偶像,万人欢呼,达到戏剧化的高潮。

………………

可以写的东西真的很多,编剧阿来也是文豪级人物,我能想到的他一定能想到,只是我担心他因为各种原因而妥协,因为审查妥协,因为电影时长妥协,因为主演不能演反派的形象妥协等等。

因为妥协而使这部电影流于表面,是对所有观众期盼的犯罪,也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犯罪。

第三篇:《攀登者》电影观后感以及点映影评500字

202_年作为献礼祖国70华诞的电影《攀登者》,其影片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 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的故事情节。关于202_年电影《攀登者》的观后感以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1】

国庆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年国庆节的电影市场非常火爆,值得关注的就是国庆献礼片,今天我们来说说说《攀登者》。这部电影的参演者很多,最让我们熟悉的就是吴京、章子怡、胡歌等人。9月30号影片就将全国上映,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口碑爆棚。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时隔59年,由徐克监制、李仁港执导、阿来编剧,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陈龙、刘小锋、曲尼次仁、拉旺罗布、多布杰主演,成龙友情出演的电影《攀登者》袭来。在致敬海报中,五位演员神情坚毅、目光坚定,传递出一往无前的信念和决心。

电影《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确测量。电影《攀登者》剧组为了真实还原这段历史故事,影片的主创团队在前期筹备阶段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工作,无论是影片中富有历史年代感的场景搭建,还是1960年、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所使用的冰镐、冰爪、氧气瓶以及登山服等装备与服装道具,都遵循史料记载,做到真实还原。据了解,为了让演员表演更加真实,剧组的每一位主演都要背着重达17公斤的登山装备进行训练和拍摄。为体验高海拔和极寒环境下的真实感受,主演吴京还在去年年底最冷的时节到海拔5200多米的青海岗什卡雪峰,足足体验了半个月的攀登生活。

在此之前,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中国一段几乎尘封了60年的历史,一个关于民族尊严与捍卫家国的故事。在刚解放时期,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境,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世纪50年代,中尼双方因为珠峰的归属问题起了争议。尼方认为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与中国无关。当时中方提议给山峰起一个友好的名字“友谊峰”,尼方也拒绝接受,尼方坚持认为“中国人从来都没有登上过珠峰,何谈珠峰是你们的领土”。为此,国家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登山队,我们要为了国家的荣誉而战!攀登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态度,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但攀登的精神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14亿中华儿女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细碎的生活里,传承攀登的精神,追求美好的生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2】

去找了一下登峰的历史背景相关资料,一下百感交集……不管从近代还是到现在,国外对中国始终保持的是最大的敌意,登顶成功居然国外还不承认,说没有影像资料!还说没有测试高度!我尼玛,气死我了,后来登峰只好拍摄,队长邬宗岳永远留在了珠峰,在队友下山的路上,他们发现了他早已冻僵的尸体和保存完好的摄影机。

登峰,不仅是攀登者性命的交付,更是对国家尊严的捍卫…英雄永垂不朽……

最后啰嗦一下:

中国成长并没有挡谁的道,但是就有那么些人(国)却按耐不住狗急跳墙,就有那么些人(国)爱捧臭脚实力跪舔,推特删除那么多中国账号,叫嚣“保护推特精神”,可到底是谁在害怕呢?

由此看来,这“自由”就是狗屁,你以为出墙就是自由,可你还在墙内,在美国的墙内,继续洗脑继续做梦吧,欲盖弥彰只会贻笑大方,闭目塞听、固步自封,徒留后来人史书的耻笑……噫,这么一看作为笑点也是有点儿意义的~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3】

《攀登者》

又是一句名言,为国登顶,寸土不让。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60年代为彰显中国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中国政府以国家命令组织人员登珠穆朗玛峰。估计谁都知道,海拔8800多米的高峰。这是挑战人类极限。弄不好峰登不上,死一大半。

中国优秀的登上员们,毅然扛起大旗。挺近珠峰…要让五星红星,屹立在地球之巅。为让这部电影力求真实。吴京去年特地去青海5200多米海港什体验生活。据吴京讲述,白天零下20多度,晚上零下30多度。尿出来,瞬间能变成冰嘎达…面对这种极寒天气,旧伤复发,依然咬牙坚持。他说既然来了,就要像个爷们,眼里不揉沙子。干就干到底…可在当时,攀登珠峰这事,并不是咬牙能挺过来的。珠峰环境非常恶劣。很多登山装备非常匮乏,中国都生产不了。高强度钢铁,攀登设备中国就造不出。更别说登山珠峰…

此刻政府下定决心,跑到国外买装备。我们一定要登,而且还要从北坡登上。当时外国媒体舆论哗然,简直痴心妄想。其实人家质疑你也不是没有道理。珠峰可以从两面登顶。尼泊尔这侧南面坡比较缓,容易登顶。北面简直是地狱。首先天气变化无常,非常容易发生事故,常年伴有10级大风。北面岩石坡度从70度到90度延伸,相当于死亡攀爬。更恶劣的是,高山反应和脑水肿,会让你精神崩溃。英国登山队,几次想从北面登顶都以失败告终。在组建国家登山队后,有几次攀登经历。这点困难还是没有吓住中国人。

英雄气盖山河,敢笑珠峰不高。这种豪迈谁能比…我们都说做某种事情不能一蹴而就。登珠峰也要有计划。完成目标不一定要直接成功。要循序渐进,一点点克服困难。经过商量,每到达一定高度,就要建立营地。为后续登上,提供基础保障。登上不是说说,而且要行动。这行动,必须要承担负重。当时氧气瓶特别笨重。每人负重大概50斤左右

氧气瓶就要占10斤,每人只能携带两瓶。高海拔,缺氧,而且要行军8小时以上。难度可想而知…山上天气风云突变。山脚晴空万里,山上可能会遇到暴风雨。即便在天气情况掌握良好,也会遇到麻烦。登山者在北面面临第一道关口——北拗这是珠峰和北峰的冰雪墙。100多米厚的冰雪墙,及其容易发生雪崩和冰崩。弄不好,全都死在这。

人生如果没有困难,还有什么意义。经过艰难行军,终于突破北拗,到达3号营地。可刚到达营地麻烦又来临,电台出现故障。对于该不该,再次向5号营地发起冲锋。身为队长的史占春,心里没底。按照基本规则,5500米氧气少一半。7000米氧气少三分之一。8000少四分之一。科学界普遍认为8000死是死亡地带。不仅要观察团队情况,也要考虑天气。这时大本营得知这两天天气晴好。必须要把消息传给他们。

大本营两位队员挺身而出。他们轻装上阵…大本营离队员距离长达17公里。这种短路程,正常人员也要走3天。前面还会遇到风险万分的冰山带,冰裂缝。他们两个人只用了24小时,就把消息传到队员手中。中国人用无法语言的魅力,抗争理想。即便前途特别艰难,也要迎难而上。到达7420米的时候,队员们要面临第二道难关。大风口,这里因为风的狭管效应,常年伴有大风。甚至可以高达12级风力…空气的氧气非常稀薄,往往人要吸几口氧气才能走。队员们的呼吸都会变成白霜,鼻孔都能堵住。他们艰难的越过大风口,队员王富州突然晕倒。

这位年仅24岁的小伙子,身体一直很棒。队友非常惊讶…当人们打开背包一看才发现。他一口气背了三个氧气瓶。对于这种条件来说,有氧气就是有生命。自己能多背一个,就能救人,成功就多一些。所有人都说,我也希望你能成功。当到达8600米的地方,队员再也继续向前。大部分一线队员,50%以上都不同程度冻伤。有冻掉耳朵的,有冻掉鼻子。就是为了轻装上阵走的快一些。他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队员只能下撤。

英雄不是勇往无前,生命是第一。有命你才能继续攀登高峰。怎么办?就这样放弃?这次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每年的4月到5月是攀登的最佳季节。错过日子,珠峰地区不确定天气会更多。经过讨论,二线候补人员跟上,进行再次登峰。其中就包括,王富州,许竟、刘连满、屈银华、贡布。

1960年5月17日举行庄严的誓师大会。他们高举五星红旗和毛主席半身像。誓要把两件东西放在地球之巅…由于之前登山经验,攀登比较顺利。很快就到达海报7600营地,就在这时报话机坏了。无法联系到大本营,也无法得知气象条件。这时候王富州站出来,激动的向大家表示。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必须向前。后来他女儿回忆,当时父亲使命感很强。这就很像烈士,舍生忘死。他们必须为国家付出一切。除了克服心理恐惧,还要克服现实条件。氧气已经没有多少…由于大风的关系,食物已经刮跑。晚上他们五个人轮流一瓶氧气。贡布回忆,一晚上都没有睡好。第二天向顶峰发起冲锋然而他们还要面对最后一道难关——第二台阶。8680-8700多米有条坡度80度左右的斜坡。四周岩石陡峭光滑,没有着力点没人能爬上去。刘连满尝试多次,没有成功。商量后刘连满决定用自己肩膀扛起屈银华。可当时他们穿着8斤重的雪地靴。根本无法站立,屈银华脱掉鞋子,只穿线袜。身踩战友血肉之躯,一锤子一锤子,在岩石上打入冰锥。这才艰难走出这一关。

屈银华后来回忆,我这双脚没啥,只要登上珠峰锯掉都值得。爬过第二台阶后,刘连满也体力不支倒下。放弃意味死亡,把刘连满丢在这无异于等死。王富州和屈银华、贡布、决定,把氧气留给他。我们继续向前…刘连满望向他们三个人的背影,意识逐渐模糊。他想自己可能活不长…与其把这瓶珍贵的氧气浪费掉,还不如留给战友。他拿起笔写道,很遗憾没有和你们一起登上珠峰。我这次没有完成任务,任务由你们三个完成。

我氧气瓶有点氧气,你们回来用吧,可能会给你们下山有帮助。凌晨4点多,刘连满看到远处雪山上的脚印。他觉得他们三个成功啦。这时候不知道,什么勇气让他站起来。鼓舞自己迎接英雄凯旋归来。时间永远定格在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王富州,屈银华、贡布,成功站到珠峰上。这是首次人类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为这次成功,中国人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人冻伤成为终身残疾,有人像屈银华要截肢。很多人不禁发问,做这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到底为何?浪费钱而且成本巨大。在现代看来,这笔费用也是难以承受的。我找到一组数据。在中国现在组织登珠峰,每人45万左右费用。这笔钱是给公司团队费用。个人还要掏3万元装备费,食宿3-5千。登山出事故保险费3-6千。登山跟随人员小费1万元。后勤小费2-5千元。你想找一位向导每人5万。出事故要请直升飞机,5万元一架。现在你要登珠峰大概花费50-70万左右。当时这笔钱也是天文数字。为什么国家也要发疯登山?我看到最后才知道答案。登上珠峰的消息,国内外高度评价。

一改中国人,东亚病夫的污蔑。我们中国人,一点不比别人差。在我们看来国家荣誉和个人命运是一样的。人生就是一场无止境的攀登。有人中途放弃,而你却一直在坚持。万科董事长王石也登过珠穆朗峰。为什么很多名人都喜欢登山?其实登山不只是登上山头,人即使不来也只是一座山。真正征服的不是山,而是征服自己。只有征服,才会产生一种生而为人,生而为赢的自信和骄傲。因为这座山是人生的信仰。所以这部片,不容错过。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4】

别的先不说了,一般情况下,观众最在乎的就三点,视效、剧情和演员。

视效所有人都可以放心了,看看花絮的取景,你还需要怀疑视效会有问题吗?那都是特么真的。我想大多数喜欢看电影的观众都应该知道,好的特效都是虚实结合。其实只要实的这部分做好了,添加虚的那部分就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了。

第二点剧情,首先是真实事件改编,有底子在。再一个肯定是请了相关专业人士做了指导的。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第三点演员。这个已经没什么可怀疑的了。章子怡在中青年女演员中真的可谓是顶峰级了。张译也还算不错,另外三个感觉一般。不过也还好了。没有那种会让人出戏的烂演员。在这里可能有人要喷我了,我为什么要觉得吴京的演技一般。那就是个人的感觉而已,你没必要在乎的,你喜欢你尽管吹你的就行了,别来这里当傻狗乱叫。反正老子是一个都不粉。连梁家辉那种神级演技我都不粉,所以某某某的粉丝少来给老子扯淡。

所以以上三点都没问题,那就肯定不会是烂片了。因为观众最在乎的三个都解决了。那么唯一的问题是什么?导演。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怪喜欢用香港导演的,也不知道这导演的对大陆文化,特别是那个时期的文化了解程度有多高。他到底是会拍成写实风格还是戏剧风格也不知道。预告片中是两种感觉都有。看过他近几年的作品我感觉就是一般,不烂也不好看。不过早些年的《阿虎》和《黑侠》是真的好电影。豆瓣评分估计是被前些年那些爱装文艺逼的二货给搞底了。

不过我倒不期待这片。我感觉这片可能会比较像《绝命海拔》。当时看了那个片,几乎无感,拍的几乎快成纪录片的感觉了。可能是对这类题材不感冒。国内拍这个的原因估计是因为人家老美都拿中国元素拍一下,我们自己怎么不也拍一个。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5】

如果这部片子专注于爱国教育,那么其实无论拍成什么样,都会有拥趸,老一辈们喜欢口号式的爱国,新一代喜欢深沉的爱国,无论这片子拍的深刻还是还是肤浅,都会有大量的粉丝为其买单。

但这样就值得满足了吗?

中国电影在流量的地狱后,终于票房榜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像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等质量过关的作品出现,如果这次《攀登者》的质量肤浅,口号式爱国流于表面,那么这部电影或许会对中国电影事业造成新的伤口,因为资本们知道了,原来找吴京他们拍爱国的电影,就有的是人买单。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爱国教育应该细腻的潜伏,而不是浮夸的表演,不然口号永远是口号,进不了年轻人的心。

说一百遍我爱祖国,都不如一首雪绒花能打动人心。

读一千遍祖国好,也不如一部《人生一串》能让人感叹:生在中国真好啊。

除了爱国,这部电影能拍好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

1、将当年的时局真实而朴素的描绘出来,尤其是冷战初期世界分裂的格局、1958中苏交恶,中国开始进入远无亲近无邻的格局、3年灾害实为人害的矛盾、1959西藏叛乱等等,这些东西哪怕是隐晦的提出,甚至能让攀登者们在脑海中有挣扎,也能提升电影的深度,如守望者中对冷战的思考(不考虑审查等因素)。如攀登者们感受到了时局的艰辛和底层官僚欺上瞒下的丑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后来经过了一些事情了解到新生政权的脆弱以及执政者悔改的态度,决心为了国家暂且抛弃私人感情,一战到底。这样处理尽管仍然是商业片的套路,但深度就要好得多。

2、细腻的描绘雪山的宽广和人的渺小,人从未征服过世界,人始终只是自然界中小小的一员。虽然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但是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却不能抛弃,去过草原与雪山会感叹世界的伟力与人的渺小,那珠穆朗玛更应该被恭敬的对待。当然如果能回忆一下老毛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豪迈,对我来说更加分(毛粉狂喜)。

3、揭露人性的美丽。在绝境中往往能见证一个人的好恶,懦弱者往往贪生怕死,但死的也往往最早。坚韧者无所畏惧,所以连雪山也无法阻挡。如果立意不是自然的浩瀚,那就要描绘人的伟大。成功的商业片往往都能彰显主人公的无畏和坚强,而且都能有很好的过渡,从一开始的胆小怕事/坐井观天/无能为力,到后来的勇往直前抱得美人归,只要能很好的描绘出这个过程,不让人觉得是在侮辱大脑,都能有很好的电影教育效果。

4、揭露人性的丑陋。《寄生者》等韩国电影证明了,揭露丑陋的价值并不低于歌颂美好,这个世界不是迪士尼描绘的乐园,自私贪婪是从出生时就带来的原罪。古人云:慎独,因为在一个人的时候,丑陋不被人所约束而肆意张扬,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一个人的时候,仍能保持良善的品德,而我们都成不了君子。大雪山就是见证丑陋的良好机会,如果你们只有一杯水/一件衣服/一个馒头,此时就是你释放恶魔的机会,你抛弃了道德却登上了峰顶,回来后成为了英雄偶像,万人欢呼,达到戏剧化的高潮。

………………

可以写的东西真的很多,编剧阿来也是文豪级人物,我能想到的他一定能想到,只是我担心他因为各种原因而妥协,因为审查妥协,因为电影时长妥协,因为主演不能演反派的形象妥协等等。

因为妥协而使这部电影流于表面,是对所有观众期盼的犯罪,也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犯罪。

第四篇:202_电影《攀登者》观后感以及点映影评400字

202_年作为献礼祖国70华诞的电影《攀登者》,其影片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 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的故事情节。关于202_年电影《攀登者》的观后感以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1】

其实真的不用关心是什么演员什么大腕演的这个电影。关键看这部电影有没有讲一个很好的故事。是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不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是不是一个引人向上的故事?

从以前的经验来看,应该是一个实地拍摄冰天雪地的故事,那么演员很少会出现后期配口型情况

不看演员是谁,就看演技啥样;

不看导演是谁,就看剧情咋样;

不看颜值高低,就看努力与否;

不看绿幕扣图,就看冰天雪地;

不看白脸娘炮,就看七尺男儿;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2】

去找了一下登峰的历史背景相关资料,一下百感交集……不管从近代还是到现在,国外对中国始终保持的是最大的敌意,登顶成功居然国外还不承认,说没有影像资料!还说没有测试高度!我尼玛,气死我了,后来登峰只好拍摄,队长邬宗岳永远留在了珠峰,在队友下山的路上,他们发现了他早已冻僵的尸体和保存完好的摄影机。

登峰,不仅是攀登者性命的交付,更是对国家尊严的捍卫…英雄永垂不朽……

最后啰嗦一下:

中国成长并没有挡谁的道,但是就有那么些人(国)却按耐不住狗急跳墙,就有那么些人(国)爱捧臭脚实力跪舔,推特删除那么多中国账号,叫嚣“保护推特精神”,可到底是谁在害怕呢?

由此看来,这“自由”就是狗屁,你以为出墙就是自由,可你还在墙内,在美国的墙内,继续洗脑继续做梦吧,欲盖弥彰只会贻笑大方,闭目塞听、固步自封,徒留后来人史书的耻笑……噫,这么一看作为笑点也是有点儿意义的~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3】

《攀登者》

又是一句名言,为国登顶,寸土不让。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60年代为彰显中国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中国政府以国家命令组织人员登珠穆朗玛峰。估计谁都知道,海拔8800多米的高峰。这是挑战人类极限。弄不好峰登不上,死一大半。

中国优秀的登上员们,毅然扛起大旗。挺近珠峰…要让五星红星,屹立在地球之巅。为让这部电影力求真实。吴京去年特地去青海5200多米海港什体验生活。据吴京讲述,白天零下20多度,晚上零下30多度。尿出来,瞬间能变成冰嘎达…面对这种极寒天气,旧伤复发,依然咬牙坚持。他说既然来了,就要像个爷们,眼里不揉沙子。干就干到底…可在当时,攀登珠峰这事,并不是咬牙能挺过来的。珠峰环境非常恶劣。很多登山装备非常匮乏,中国都生产不了。高强度钢铁,攀登设备中国就造不出。更别说登山珠峰…

此刻政府下定决心,跑到国外买装备。我们一定要登,而且还要从北坡登上。当时外国媒体舆论哗然,简直痴心妄想。其实人家质疑你也不是没有道理。珠峰可以从两面登顶。尼泊尔这侧南面坡比较缓,容易登顶。北面简直是地狱。首先天气变化无常,非常容易发生事故,常年伴有10级大风。北面岩石坡度从70度到90度延伸,相当于死亡攀爬。更恶劣的是,高山反应和脑水肿,会让你精神崩溃。英国登山队,几次想从北面登顶都以失败告终。在组建国家登山队后,有几次攀登经历。这点困难还是没有吓住中国人。

英雄气盖山河,敢笑珠峰不高。这种豪迈谁能比…我们都说做某种事情不能一蹴而就。登珠峰也要有计划。完成目标不一定要直接成功。要循序渐进,一点点克服困难。经过商量,每到达一定高度,就要建立营地。为后续登上,提供基础保障。登上不是说说,而且要行动。这行动,必须要承担负重。当时氧气瓶特别笨重。每人负重大概50斤左右

氧气瓶就要占10斤,每人只能携带两瓶。高海拔,缺氧,而且要行军8小时以上。难度可想而知…山上天气风云突变。山脚晴空万里,山上可能会遇到暴风雨。即便在天气情况掌握良好,也会遇到麻烦。登山者在北面面临第一道关口——北拗这是珠峰和北峰的冰雪墙。100多米厚的冰雪墙,及其容易发生雪崩和冰崩。弄不好,全都死在这。

人生如果没有困难,还有什么意义。经过艰难行军,终于突破北拗,到达3号营地。可刚到达营地麻烦又来临,电台出现故障。对于该不该,再次向5号营地发起冲锋。身为队长的史占春,心里没底。按照基本规则,5500米氧气少一半。7000米氧气少三分之一。8000少四分之一。科学界普遍认为8000死是死亡地带。不仅要观察团队情况,也要考虑天气。这时大本营得知这两天天气晴好。必须要把消息传给他们。

大本营两位队员挺身而出。他们轻装上阵…大本营离队员距离长达17公里。这种短路程,正常人员也要走3天。前面还会遇到风险万分的冰山带,冰裂缝。他们两个人只用了24小时,就把消息传到队员手中。中国人用无法语言的魅力,抗争理想。即便前途特别艰难,也要迎难而上。到达7420米的时候,队员们要面临第二道难关。大风口,这里因为风的狭管效应,常年伴有大风。甚至可以高达12级风力…空气的氧气非常稀薄,往往人要吸几口氧气才能走。队员们的呼吸都会变成白霜,鼻孔都能堵住。他们艰难的越过大风口,队员王富州突然晕倒。

这位年仅24岁的小伙子,身体一直很棒。队友非常惊讶…当人们打开背包一看才发现。他一口气背了三个氧气瓶。对于这种条件来说,有氧气就是有生命。自己能多背一个,就能救人,成功就多一些。所有人都说,我也希望你能成功。当到达8600米的地方,队员再也继续向前。大部分一线队员,50%以上都不同程度冻伤。有冻掉耳朵的,有冻掉鼻子。就是为了轻装上阵走的快一些。他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队员只能下撤。

英雄不是勇往无前,生命是第一。有命你才能继续攀登高峰。怎么办?就这样放弃?这次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每年的4月到5月是攀登的最佳季节。错过日子,珠峰地区不确定天气会更多。经过讨论,二线候补人员跟上,进行再次登峰。其中就包括,王富州,许竟、刘连满、屈银华、贡布。

1960年5月17日举行庄严的誓师大会。他们高举五星红旗和毛主席半身像。誓要把两件东西放在地球之巅…由于之前登山经验,攀登比较顺利。很快就到达海报7600营地,就在这时报话机坏了。无法联系到大本营,也无法得知气象条件。这时候王富州站出来,激动的向大家表示。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必须向前。后来他女儿回忆,当时父亲使命感很强。这就很像烈士,舍生忘死。他们必须为国家付出一切。除了克服心理恐惧,还要克服现实条件。氧气已经没有多少…由于大风的关系,食物已经刮跑。晚上他们五个人轮流一瓶氧气。贡布回忆,一晚上都没有睡好。第二天向顶峰发起冲锋然而他们还要面对最后一道难关——第二台阶。8680-8700多米有条坡度80度左右的斜坡。四周岩石陡峭光滑,没有着力点没人能爬上去。刘连满尝试多次,没有成功。商量后刘连满决定用自己肩膀扛起屈银华。可当时他们穿着8斤重的雪地靴。根本无法站立,屈银华脱掉鞋子,只穿线袜。身踩战友血肉之躯,一锤子一锤子,在岩石上打入冰锥。这才艰难走出这一关。

屈银华后来回忆,我这双脚没啥,只要登上珠峰锯掉都值得。爬过第二台阶后,刘连满也体力不支倒下。放弃意味死亡,把刘连满丢在这无异于等死。王富州和屈银华、贡布、决定,把氧气留给他。我们继续向前…刘连满望向他们三个人的背影,意识逐渐模糊。他想自己可能活不长…与其把这瓶珍贵的氧气浪费掉,还不如留给战友。他拿起笔写道,很遗憾没有和你们一起登上珠峰。我这次没有完成任务,任务由你们三个完成。

我氧气瓶有点氧气,你们回来用吧,可能会给你们下山有帮助。凌晨4点多,刘连满看到远处雪山上的脚印。他觉得他们三个成功啦。这时候不知道,什么勇气让他站起来。鼓舞自己迎接英雄凯旋归来。时间永远定格在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王富州,屈银华、贡布,成功站到珠峰上。这是首次人类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为这次成功,中国人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人冻伤成为终身残疾,有人像屈银华要截肢。很多人不禁发问,做这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到底为何?浪费钱而且成本巨大。在现代看来,这笔费用也是难以承受的。我找到一组数据。在中国现在组织登珠峰,每人45万左右费用。这笔钱是给公司团队费用。个人还要掏3万元装备费,食宿3-5千。登山出事故保险费3-6千。登山跟随人员小费1万元。后勤小费2-5千元。你想找一位向导每人5万。出事故要请直升飞机,5万元一架。现在你要登珠峰大概花费50-70万左右。当时这笔钱也是天文数字。为什么国家也要发疯登山?我看到最后才知道答案。登上珠峰的消息,国内外高度评价。

一改中国人,东亚病夫的污蔑。我们中国人,一点不比别人差。在我们看来国家荣誉和个人命运是一样的。人生就是一场无止境的攀登。有人中途放弃,而你却一直在坚持。万科董事长王石也登过珠穆朗峰。为什么很多名人都喜欢登山?其实登山不只是登上山头,人即使不来也只是一座山。真正征服的不是山,而是征服自己。只有征服,才会产生一种生而为人,生而为赢的自信和骄傲。因为这座山是人生的信仰。所以这部片,不容错过。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4】

别的先不说了,一般情况下,观众最在乎的就三点,视效、剧情和演员。

视效所有人都可以放心了,看看花絮的取景,你还需要怀疑视效会有问题吗?那都是特么真的。我想大多数喜欢看电影的观众都应该知道,好的特效都是虚实结合。其实只要实的这部分做好了,添加虚的那部分就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了。

第二点剧情,首先是真实事件改编,有底子在。再一个肯定是请了相关专业人士做了指导的。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第三点演员。这个已经没什么可怀疑的了。章子怡在中青年女演员中真的可谓是顶峰级了。张译也还算不错,另外三个感觉一般。不过也还好了。没有那种会让人出戏的烂演员。在这里可能有人要喷我了,我为什么要觉得吴京的演技一般。那就是个人的感觉而已,你没必要在乎的,你喜欢你尽管吹你的就行了,别来这里当傻狗乱叫。反正老子是一个都不粉。连梁家辉那种神级演技我都不粉,所以某某某的粉丝少来给老子扯淡。

所以以上三点都没问题,那就肯定不会是烂片了。因为观众最在乎的三个都解决了。那么唯一的问题是什么?导演。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怪喜欢用香港导演的,也不知道这导演的对大陆文化,特别是那个时期的文化了解程度有多高。他到底是会拍成写实风格还是戏剧风格也不知道。预告片中是两种感觉都有。看过他近几年的作品我感觉就是一般,不烂也不好看。不过早些年的《阿虎》和《黑侠》是真的好电影。豆瓣评分估计是被前些年那些爱装文艺逼的二货给搞底了。

不过我倒不期待这片。我感觉这片可能会比较像《绝命海拔》。当时看了那个片,几乎无感,拍的几乎快成纪录片的感觉了。可能是对这类题材不感冒。国内拍这个的原因估计是因为人家老美都拿中国元素拍一下,我们自己怎么不也拍一个。

《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5】

如果这部片子专注于爱国教育,那么其实无论拍成什么样,都会有拥趸,老一辈们喜欢口号式的爱国,新一代喜欢深沉的爱国,无论这片子拍的深刻还是还是肤浅,都会有大量的粉丝为其买单。

但这样就值得满足了吗?

中国电影在流量的地狱后,终于票房榜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像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等质量过关的作品出现,如果这次《攀登者》的质量肤浅,口号式爱国流于表面,那么这部电影或许会对中国电影事业造成新的伤口,因为资本们知道了,原来找吴京他们拍爱国的电影,就有的是人买单。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爱国教育应该细腻的潜伏,而不是浮夸的表演,不然口号永远是口号,进不了年轻人的心。

说一百遍我爱祖国,都不如一首雪绒花能打动人心。

读一千遍祖国好,也不如一部《人生一串》能让人感叹:生在中国真好啊。

除了爱国,这部电影能拍好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

1、将当年的时局真实而朴素的描绘出来,尤其是冷战初期世界分裂的格局、1958中苏交恶,中国开始进入远无亲近无邻的格局、3年灾害实为人害的矛盾、1959西藏叛乱等等,这些东西哪怕是隐晦的提出,甚至能让攀登者们在脑海中有挣扎,也能提升电影的深度,如守望者中对冷战的思考(不考虑审查等因素)。如攀登者们感受到了时局的艰辛和底层官僚欺上瞒下的丑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后来经过了一些事情了解到新生政权的脆弱以及执政者悔改的态度,决心为了国家暂且抛弃私人感情,一战到底。这样处理尽管仍然是商业片的套路,但深度就要好得多。

2、细腻的描绘雪山的宽广和人的渺小,人从未征服过世界,人始终只是自然界中小小的一员。虽然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但是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却不能抛弃,去过草原与雪山会感叹世界的伟力与人的渺小,那珠穆朗玛更应该被恭敬的对待。当然如果能回忆一下老毛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豪迈,对我来说更加分(毛粉狂喜)。

3、揭露人性的美丽。在绝境中往往能见证一个人的好恶,懦弱者往往贪生怕死,但死的也往往最早。坚韧者无所畏惧,所以连雪山也无法阻挡。如果立意不是自然的浩瀚,那就要描绘人的伟大。成功的商业片往往都能彰显主人公的无畏和坚强,而且都能有很好的过渡,从一开始的胆小怕事/坐井观天/无能为力,到后来的勇往直前抱得美人归,只要能很好的描绘出这个过程,不让人觉得是在侮辱大脑,都能有很好的电影教育效果。

4、揭露人性的丑陋。《寄生者》等韩国电影证明了,揭露丑陋的价值并不低于歌颂美好,这个世界不是迪士尼描绘的乐园,自私贪婪是从出生时就带来的原罪。古人云:慎独,因为在一个人的时候,丑陋不被人所约束而肆意张扬,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一个人的时候,仍能保持良善的品德,而我们都成不了君子。大雪山就是见证丑陋的良好机会,如果你们只有一杯水/一件衣服/一个馒头,此时就是你释放恶魔的机会,你抛弃了道德却登上了峰顶,回来后成为了英雄偶像,万人欢呼,达到戏剧化的高潮。

………………

可以写的东西真的很多,编剧阿来也是文豪级人物,我能想到的他一定能想到,只是我担心他因为各种原因而妥协,因为审查妥协,因为电影时长妥协,因为主演不能演反派的形象妥协等等。

因为妥协而使这部电影流于表面,是对所有观众期盼的犯罪,也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犯罪。

第五篇:202_吴京《攀登者》点映观后感心得影评_看《攀登者》感想

《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202_《攀登者》观后感

说到电影《攀登者》大家一定是很熟悉了,近期也是看到不少该电影的宣传。吴京和胡歌等人主演就让很多人十分期待了,而且成龙大哥到时候也会友情出演,不仅演员阵容强大,有着许多演技不俗的老戏骨和国际巨星,而且这部电影也是取材于积极分子为了捍卫主权,登上了8848m高的珠峰。这样的题材很多人可能也是第一次见。

吴京了之前凭借着《战狼2》和《流浪地球》让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个票房奇迹,在演艺圈中取得这样成就,让吴京成了神话一般的人物。但我们都是知道吴京很早就演过了无数的片子,一直都是些小角色,而且一向都是一个“打星”。能走到今天这种地步也一定是和他的努力分不开的,沉淀了这么多年他也是摸透了我国观众们的口味。

现在《攀登者》马上就要上映,票房成绩自然许多人最关心的事情。所以就有媒体询问吴京,要是《攀登者》的票房很低要怎么办?吴京的回答就很霸气了,他说他已经是赢了,这和《流浪地球》一样,他赢的是一个过程,一个新的类型,没有人尝试过的新题材。与票房无关,这种经历是很难得的,这比起票房才是最大的财富。

而且当年拍《流浪地球》的时候吴京也说过,就算这部片拍烂了,都比没有人拍强。他们已经是成功了,因为有7000人参与了制作,这些人也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何况电影最终还十分成功,虽然《攀登者》的珠峰题材也有一些,但很少。而且吴京已经脱离金钱层次了,可贵的是这种经历和精神。再说,大家觉得《攀登者》的票房会失利吗?

202_《攀登者》观看影评

作为国庆档票房冠军的有力竞争者之一,《攀登者》在即将上映之际,既受到万众期待,也遇到不少质疑的声音。

其中,豆瓣数千条差评更是一度刷爆了热搜。毕竟一部电影尚未上映,就会收到如此多的差评,不得不让吃瓜群众感到好奇。

虽然,最终证明所谓数千条差评只是一个被夸大的说法。但《攀登者》的口碑已经开始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有时,人的成见就如一座大山,想要翻过这座山谈何容易?在口碑分化的情况下,已经有三座大山矗立在电影《攀登者》面前,等待着吴京带领他的登山队进行挑战。

这支“登山队”能否翻过这三座大山?让我们稍稍分析一下。

第一座山:演员被黑问题

《攀登者》的演员阵容强大,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强大的“卡司”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因为任何一个明星,都避免不了负面消息。只要有负面消息,就会存在黑粉。只要存在黑粉,各种空穴来风的攻击就会无中生有。

在《攀登者》的“卡司”中,数吴京和章子怡的黑粉最多,攻击的语言也最凌厉。

吴京因为《战狼》系列和《流浪地球》的成功,引来了许多黑粉。

吴京的黑粉们认为他的成功离不开贩卖“爱国情怀”,是电影行业中不入流的“道德绑架”操作。他们甚至用“含京量”来讽刺有吴京参与的电影,认为这些电影与咪蒙的文章一样,只是煽动情绪催人泪下,并没有什么质量可言。

章子怡的黑粉们则针对她个人的情史混乱以及围绕诈捐门、泼墨门等黑料进行全方位轰炸。

这种针对演员的攻击,虽然很低级,但是却很容易造成一种起哄效应。明知道所谓的黑料,其实和电影的质量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可就是要占据道德制高点,跟风骂一句的人比比皆是。

这样就导致了电影的差评暴涨,影响了一些对电影抱着观望心理的人的判断。

大家不妨用心想一下,爱国主义主题和咪蒙的煽动情绪怎么会一样呢?前者对社会有着积极的正向作用,后者只是“恰烂钱”,并不会为社会带来任何贡献。

香港废青就是因为自小缺乏了爱国主义教育,才变得不明事理,易被煽动吗。吴京努力出演爱国主题电影,以自身力量弘扬社会正气,怎么能和赚黑心钱的咪蒙相提并论?

至于章子怡,无可否认她个人的情史的确比较丰富,但这与影片本身的质量有什么关联呢?

她的演技大家有目共睹。自19岁出演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后,章子怡就一直在大荧幕中不断锤炼自己。甚至在我国唯一一部金棕榈奖影片《卧虎藏龙》中,以精湛的演技获得了国际的认可,成功跻身国际一流女星的行列。

在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中,她更是多次用“教科书”级别的演技,现场演出了许多让人拍手叫好片段。

她的加入,完全是对电影《攀登者》的质量保证。那些说“有脏不看”的人,完全就是以个人情绪去阻碍公众进行客观判断,简直居心叵测。

除了吴京和章子怡,其他演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黑,哪怕人缘极好的井柏然以及胡歌,都有人在跟风吐槽他们演技不行,只是电影中的花瓶。

真是铁打的黑子,流水的黑料,只要对象是活人,黑粉总能找到不同的角度去黑。

对于演员被黑这座大山,吴京这支“登山队”表现得非常淡定,因为这座大山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司空见惯”的“老朋友”了。

从最近一次《攀登者》的宣发活动上,吴京还乐呵呵地称呼章子怡为“胖妞”,一旁的张译、井柏然和胡歌则假装害怕,整个剧组呈现一片欢乐的气氛,完全没有因为在舆论中被黑而受到影响。

这更加证明了,许多的黑料都是空穴来风,演员们并不担心宣发时的差评会影响电影的质量,第二座山:题材受限问题

电影《攀登者》的背景设定在中国登山队1960年以及1975年两次成功登顶珠峰的历史上。

其中1960年的登山因为涉及政治问题,登山队在筹备登山都向峰顶发起挑战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登山之外的困难。包括了苏联人的背叛、战火的洗礼以及边界争论等一系列敏感问题。

根据我国电影审查的相关规定,一些敏感的整治内容不能直接改编为影视作品。因此,部分观众会担心《攀登者》的剧情因为题材受限,而出现了不合逻辑的修改。

其次,因为珠峰在202_年底已经开始实行环保禁令,部分观众也会担心,攀登珠峰这样的题材,与环保禁令的初衷相悖。电影的成功会让珠峰的游客剧增,加剧当地的环境问题。

对于上述两点,虽然听上去有点道理,但实际上有点庸人自忧。

从《攀登者》流出的海报以及预告片中可以看出,电影的主体是对雪峰的冲击过程。备战攀登的过程本来就篇幅较短,不可能会涉及太多的敏感内容,因为需要铺垫人物间的情感。

所以,不会存在因为“魔改”而导致剧情崩塌的可能。

其次,关于攀登珠峰题材会带来环保问题的困惑,相信已经有许多人在攀登珠峰的成本上进行了分析,在如此高昂的成本下,一般游客要攀登珠峰简直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商业登山队,在禁令的限制下也只能限定在春季进行攀登,且总人数不能超过300人。

所以,即使《攀登者》票房大火,也不可能对珠峰当地的生态造成进一步的负面影响。

因此,吴京这支“登山队”,只需要在拍摄的过程中,展示出自己的专业水平,把登山队应有的精神展现出来,把登山队特有的登山技术展示出来,就能顺利地“翻过”这座大山。

而从近期流出的“片花”可以看到,以吴京为首的所有演员,都在登山技术的锻炼上苦下功夫。吴京更是不顾腿伤,坚持跟上训练进度。在吴京的带动下,其他演员都士气大增,纷纷加强了自己的训练,每个人都吃尽了苦头。

整个剧组有这么敬业的精神,还担心会产出一部“烂片”吗?

第三座山:港片导演问题

这第三座山,也许是吴京这支“登山队”最难翻越的一座大山了。

导演李仁港虽然身为香港名导,但在进军大陆市场后,一直没有出过佳作。上一部影片《盗墓笔记》更是被贬为开创“流量收割机”的先河。

因为该片靠流量明星+当红网络IP,收割了10亿的票房,但影片质量之差,引来了一致的口诛笔伐,豆瓣评分至今只有4.7。

关于导演的问题,吴京这支“登山队”似乎束手无策。但幸好吴京登山队并不是孤军作战,他们有着强而有力的后援团,就是编剧阿来以及监制徐克。

编剧阿来是一名藏族作家,其作品《尘埃落定》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并让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项的藏族作家。他对藏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文笔在写实的同时又蕴含诗意。

相信在他的笔下,《攀登者》这个发生在藏区里的故事,会有着更别致的剧情。

徐克这位被称为“徐老怪”的电影鬼才,是一位全能电影人。从导演到监制到艺术指导到剪辑,他都精通一二。许多经典的电影的成功,都是有他的功劳。例如《龙门飞甲》、《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

虽然近年来导演的作品不是十分理想,但其丰富的电影经验以及独特的摄制观点,必定会对电影的拍摄带来一些全新的思考,也避免了李仁港在片场一意孤行,陷入港片导演故步自封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再加上李仁港导演自身出色的艺术指导能力,相信在阿来以及徐克的帮助下,吴京这支“登山队”能用充足的准备去翻越人们心中的三座成见大山的。

202_《攀登者》观看心得

由徐克监制、李仁港执导,吴京、章子怡、张译等人主演的电影《攀登者》定档9月30日,这部影片颇受观众瞩目,有望成为下一部50亿票房电影。

纵观中国影史票房排行榜,前三名国产电影都是具有家国情怀又不乏商业元素的重工业电影。目前来看,《攀登者》兼备中国精神和商业可看性,有望成为观众喜爱的经典之作。

《攀登者》是一部振奋人心,显示中国力量,提振中国人士气的主旋律电影,它再现的是我们的祖辈“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坚强品质,是一部向国庆献礼的主旋律电影,但同时它又不缺乏一部成功电影的必要条件——演员阵容,话题度等等都预示着,这将是又一部大爆的影片。

在演员方面,吴京、章子怡、张译几位公认的实力派演员作为主演担当,是这部电影演技的保证,胡歌、井柏然为“攀登”注入年轻一代的血液,更有国际巨星成龙大哥以及柏林影帝王景春的加盟。

集合了“三帝一后”,让《攀登者》的演员阵容堪称奢华。作为主演之一的吴京,凭借《战狼》和《流浪地球》成功跻身为电影百亿票房的男演员之一之后,让人更加期待他主演的《攀登者》能够再创中国电影佳绩。

近年来,吴京参演的电影叫好又叫卖,然而,被人人称羡的不仅是他的投资眼光和运气,更是他的敬业和努力。

从1995年入行以来,吴京就是一个“功夫小生”,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在功夫片的演艺之路上一路走到如今。

回顾吴京的出道经历,他1989年进入北京市武术队,1994年获得全国武术比赛精英赛枪术、对练冠军。1995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功夫小子闯情关》,从而进入演艺圈。

1998年因在古装剧《太极宗师》中饰演杨昱乾一角而被观众熟知。1999年主演武侠剧《小李飞刀》。202_年赴香港发展电影事业。202_年参演动作片《杀破狼》并首次尝试反派角色。202_年,凭借动作警匪片《男儿本色》获得第4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提名。202_年开始转型担任导演,并于同年执导导演处女作《狼牙》。202_年在军旅剧《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中首度饰演军人。

从《功夫小子闯情关》到《男儿本色》,从不知名的功夫演员,到如今内地当红功夫明星,再到功夫片导演,吴京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功夫梦,而吴京成名前也曾经有过一段难忘的艰辛的成名史,面对起起伏伏,吴京表示:一切不怕,从零开始。

吴京作为继甄子丹之后最有可能接过“华语动作电影接力棒”的演员,吴京以其正邪兼顾的气质参演过多部动作片。吴京在功夫片这条路上走了10年,而他的心态也越来越好:不断突破自我,却能保持内心平和。

即使伤病和年龄,让他的事业受到影响,甚至有人劝他离开演艺圈,但他仍然希望能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功夫时代。于是,他开始到部队训练,和士兵一起摸爬滚打,学习各种军事技能。

终于,在202_年,他带来了自导自演的《战狼》,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道具都由他亲自把关。而铸就中国影史第一的《战狼2》,更是留下了令世界影史也值得铭记的经典镜头,那惊艳的水下6分钟,是吴京“一镜到底”拍出来的,而为了拍这个镜头,他跳海26次。

在影视圈,我们见过太多人来人往,有的出道就是巅峰,有的人昙花一眼。却少有像吴京这样,人到中年,却从不温不火变到既大红大紫又大赚特赚,真可谓是大器晚成。而这一切成果,不过是他用汗水、人品和能力积累起来的。

对比那些靠抠图拿下巨资的流量小花小草们,吴京对待自己的电影,一个字“硬”,有自己的坚持和底线。出道二十多年来,他坚持不用替身,实打实战,飞车爆炸都是自己来。拍戏不要命,成了吴京的标签。但他从不卖“惨”,从来没说宣扬过“自己有多努力”,甚至在记者询问时,会觉得不好意思提起。因为在他看来,所有这些(包括受伤),不过是演员的本分罢了。

吴京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机会是给准备好的人预备的,我不认同。我觉得机会长什么样啊,什么时候来啊,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啊,既然不知道,我怎么准备,我准备什么啊。你只能是用自己的勇气迎上去,哪怕那是一条,你从来没有走过的路。在我的字典里,我觉得机会是给那些勇于开始,而执着、坚持的人准备着的。”正是吴京的努力、坚持与热爱让他厚积薄发,人品让他走得更远,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他以及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

回到电影《攀登者》身上,这部影片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的是1960年有一组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在当时没有什么先进的装备的情况下,靠着坚强的意志,经历重重磨难,终于在1960年5月登到顶峰,成功展示出了中国人的骄傲,这也是第一次有人类登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在《攀登者》中,除了惊险刺激的“飞身一跃”,相信吴京还会有更多令人震撼的表现。电影《攀登者》中的角色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也真正展现了那些攀登英雄们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中国精神。

攀登珠峰本就是一件拿生命在赌博的事,不仅要克服寒冷,还要克服高海拔带来的缺氧、体力不支等一系列问题,能去征服珠峰的每一个人,都是极有毅力的,但是能够在如此恶劣自然环境下完成挑战的人,每一位都是英雄,这样具有正能量题材的电影,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中国登山队的前辈们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的中国精神。

202_《攀登者》观看有感

转眼间,热闹的9月份就快要结束了,票房市场即将迎来万众期待的国庆档!

202_年国庆档由于恰逢建国70周年,因此显得特别不一般——将迎来多部重量级主旋律大片。截止到目前,9月30号三部种子大片首日总预售已经突破1.2亿,势必将掀起202_国庆档票房新的高潮!

不过目前三部大片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吴京主演的《攀登者》此前一直保持预售第一的成绩,但目前其预售票房4966万只能屈居第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总预售高达5448万,强势逆袭《攀登者》,成为202_国庆档新的预售王。

《攀登者》阵容十分强大,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等多位重量级明星主演,尤其是有吴京这样的票房王坐镇,可以说从一开拍就万众瞩目,因此该片从开启预售那一刻起,预售成绩就一直遥遥领先,稳居202_国庆档第一。如今电影还没正式上映,总预售却被对手反超,相当悲剧。

另一方面,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联合执导,黄渤、张译、吴京、马伊琍、杜江、葛优、刘昊然、陈飞宇、宋佳领衔主演,可谓请来了半个娱乐圈,阵容方面简直无敌。

该片由七个小短片组成,预告片非常精彩,演员宣传页十分给力,因此近期热度一直都非常高,目前其总预售已经超越《攀登者》,成为新的国庆档预售冠军,相当厉害!

猛一看,似乎《攀登者》预售败了,吴京败了,但其实《我和我的祖国》中,吴京同样担任其中之一断片《夺冠》的男主角,可以说《我和我的祖国》也有吴京的很多贡献在里面。

看起来近两年的票房王吴京预售被打败了,但其实打败他的电影仍然是吴京主演的,能打败吴京的只有吴京!

当然,预售成绩只是一方面,影片上映后正面PK才能显出真正的票房实力。《攀登者》和《我和我的祖国》都有吴京主演,它们谁夺冠对吴京来说都是大获成功。

此外,张涵予主演的《中国机长》预告片同样炸裂,目前总预售4177万,距离前两名相差并不大,同样极有可能逆袭成为第一。

在这个特别的国庆档,三部主旋律大片强势PK,谁能最终夺冠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_《攀登者》观看体会

今年十一假期电影市场大片云集,竞争激烈!9月30日,《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将同日登场。三部大片还未上映已经吊足观众的胃口,大家都期待中国电影攀上新的高峰。

市场有信心:正能量大片受观众青睐

《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已经开始预售。截至目前,《我和我的祖国》的预售票房率先突破5000万元,位列三部大片首位。由于影片上映后首轮口碑也将左右市场走向,所以,三部大片的竞争结果依然是一个悬念。

市场和观众对这三部影片充满期待,信心足,原因是从制作到主创等水准都很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肯定会有一个好的市场表现。

近年来,国产正能量商业大片在我国电影市场大放异彩。从202_年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取得8.8亿元总票房开始,正能量商业电影开始越来越受观众追捧。随后,《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接连获得市场青睐,口碑高,令正能量商业大片迎来新的高潮。

故事有正气:展现中国英雄的故事

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电影《攀登者》将这一伟大的壮举搬上银幕,用“影像的力量”弘扬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

影片邀请著名作家阿来担任编剧,同时借用特效手段,将世界最高峰的雪域奇观以及攀登过程的极致危险拍出来,又“燃”又有情怀。

《中国机长》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202_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在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险情,生死关头,他们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影片把这一故事最大限度影像化,观众将进入一场手心冒汗的惊险之旅,在万米高空直面强风、低温、座舱释压的多重考验,紧张揪心,似乎隔着屏幕也能体会到当事人的缺氧感受,看到最后一定会被英雄机组临危不乱的精神打动。

《我和我的祖国》则由7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重大历史瞬间背后鲜为人知的小人物。一个个属于普通人的奋斗故事,有温度,接地气,泪点、燃点遍布全片。

阵容有看点:吴京,这次又要赢了?

值得关注的是,这三部影片的主创阵容也很强大。

《攀登者》集结了吴京、章子怡、张译、王景春、井柏然、胡歌等演员。

近年来,吴京在电影市场极具票房号召力。吴京在《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里均有出演,其中,《我和我的祖国》的预售票房领跑,《攀登者》的“想看人数”位列三片之首。无论是片方还是观众,对吴京都相当期待。身为圈中硬汉,吴京在《攀登者》中出演曾担任1960年登峰行动队长的方五洲。电影拍摄过程中,他坚持不使用替身,所有危险动作都亲身上阵。

《我和我的祖国》在阵容方面也很强大,总导演陈凯歌及导演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组成“中国电影梦之队”,7位导演共同打造一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一大突破。

演员方面,全片共有50多位演员,包括黄渤、葛优、徐峥、吴京、张译等实力派,所有演员均是零片酬出演。

为了更好地完成角色,演员拼尽全力。张译闭关十多天减重,片中他大部分时间戴着口罩,且没有台词,只能用眼神展现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表演难度极大。

黄渤饰演的林治远是天安门广场旗杆的设计安装者。为了更贴近人物,黄渤亲自完成攀爬旗杆、电焊、烧铁水等高风险动作戏,手部也在拍摄过程中受伤。

《中国机长》里,饰演机长的张涵予表示,“川航奇迹”放在世界航空史中极为罕见,机长刘传健是一个真英雄,自己必须要使出十二分的力量来把这部戏演好。

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是全机的“定心丸”,片中一番独白既让119名乘客的状态缓和下来,也道出了民航人的责任与担当,让观众看到泪目。

202_《攀登者》观后感以及点映影评[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