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间万物沉浮,察人世艺术至美
——观《艺术导论》有感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从古时的歌舞升平到如今的繁荣盛世。世间万物如沙尘般在历史的汪洋中不断沉浮,不断地创造着、演变着。就在这般浩大的变迁中,涌现出了许多至美之物,而这便为艺术。在艺术导论的学习中,绘画艺术、音乐艺术、书法艺术、舞蹈艺术给了我许多关于美的启发。
(一)视觉的冲击,艺术的碰撞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现实中,视觉往往是最为直接的一种观察方式,我们常用眼睛去观赏蔚蓝的天空,艳丽的鲜花,舞动的柳枝。是眼睛与大脑组成了我们人体的“照相机”。它会将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万事万物记录下来,成为我们的独特回忆。
而绘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已知最古老的绘画位于法国肖维岩洞,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它可以追溯至32000年前。那些画经由红赭石和黑色颜料作雕刻及绘画,主题有马、犀牛、狮子、水牛、猛犸象或是打猎归来的人类。石洞壁画在世界各地均十分常见,例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中国、澳大利亚及印度等。这些绘画的发现对其存在目的引起了众多不同的猜测,有些假设指出那些绘画是当时的人认为绘画可以捕捉动物的灵魂,令他们狩猎更为顺利。一些假设则认为那是泛灵论的一种现象,表达他们对自然的尊敬;亦有另一假设指人类与生俱来已有自我表达的需要,而那些绘画正是其结果;此外亦有那是作为应用资讯的传播的观点。
在照相技术并没有那么成熟的以前,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记忆中的画面也会随之流失,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利用载体来记忆一些画面,从而让其能够更好的保存下来,绘画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渐渐地,人们开始在绘画中寄予自己独特的感情,创造出更为生动形象的作品,画家们用不同的色彩,在描绘场景的同时,赋予了其生命。使作品承载的不仅仅是记忆,更是人们精神与情感的寄托。如此一来便有了画中的神灵,这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艺复兴时期的《蒙娜丽莎》,便代表了当时人们对女性的美的认知。19世纪英国批评家华德·派特曾说道:“《蒙娜丽莎》比环绕她的岩石年纪还要老,她像吸血鬼似的死去很多次,所以知道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秘密,她也能潜进深海带走她所生活过的日子。”这也就能知道这幅作品的重要性了。
到如今,人们仍在用绘画记录着自己的所观所想,他们用变换的色彩给予我们视觉上的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在默默的记录着世间的美丑善恶。如当代画家罗中立所创作的《父亲》,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老一辈农民的勤劳、淳朴;又如德拉克罗瓦所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再如蒙克所创作的《呐喊》,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次次视觉的冲击,艺术的碰撞中,我们体会到了世间的万物那独特而又迷人的美。
(二)跳动的音符,跃动的心灵
月色柔亮,夜已深。
钢琴边,一人沉思。
那一声声碰击,激起了琴弦的剧烈震动,发出了脆亮的声音。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被记载到了五线谱上,在不久之后,一首动人的乐章便萦绕于人们的耳边,久久不散。
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意象的塑造,以有组织的音为材料来完成的。
因此,如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样,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这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音乐艺术表现手段的声音,有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不同的一些特点,这便是声音艺术;音乐既然是声音的艺术,那么,它只能诉诸于人们的听觉,所以,音乐又是一种听觉艺术。心理学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距离内的各种外在刺激中,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它能够迫使人们的听觉器官去接受声音,这决定了听觉艺术较之视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而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优于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它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声音,最合于情感的本性,最适宜表达情感。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音乐可以更直接、更真实、更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这便是音乐的情感艺术;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凝固在空间,使人一目了然。我们欣赏美术作品,首先看到美术作品的整体,然后,才去品味它的细节。而音乐则不同,音乐要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流动。我们欣赏音乐,首先从细节开始,从局部开始,直到全曲奏(唱)完,才会给我们留下整体印象。只听音乐作品中的个别片段,不可能获得完整的音乐意象。所以,音乐艺术又是一种时间艺术。
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记录人们心情的同时,又给予了人们巨大的力量。那一个个漆黑的音符,有时深情似水,有时坚韧如钢。就如《夜的钢琴曲》系列中的每一首曲子都静谧舒缓,让彼此心灵诗意地栖息。让人们体会到了曲中所蕴含的忧伤与深情,勾起了以往的回忆;又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人们体会到了那种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与挣扎感;再如我国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每当铿锵的进行曲响起,我的脑海中也随之浮现出军人那鉴定有力、整齐划一的步伐,浮现出我们伟大先烈的身影,体悟了我们国家所经历的苦难以及中华儿女不屈的信念。这便是音乐的力量吧!
音乐之美,还体现在它的旋律,歌词。一支曲子,因为有了高低起伏、轻重缓急的旋律才拥有了生命,因为歌词的美,使旋律变得更为动人。
一瞬间,跳动的音符随风而去,似轻灵的鸟儿,迎风翱翔,飞进了人们的心中,造就了那跳动的心灵。
(三)笔走龙蛇间,神韵自然现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谈笑间,砚中墨水随笔舞动,于纸上留下个个大字,颇具龙蛇之神韵。
对于我来说,书法如同音乐一般,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自幼学习书法的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练。小时候的我,总是没能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深意,但现在,对书法的艺术感觉也表达了我的一种审美态度。如我最先接触的出自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先生所创的“柳体”,其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让我感受到了笔法的严谨以及结构美的重要性;又如之后所学习的出自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先生的“欧体”,其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的特点,也都让我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优美;再如久负盛名的王羲之先生,其行书《兰亭集序》巧妙灵活又不失稳重,被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此见其中所蕴含神韵。
关于王羲之先生,他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对书法的态度以及对认识美的能力的构建,他让我感到印象最深的一点便是勤奋。“入木三分”一词便是例证。而他的儿子王献之,自幼天赋异禀,正因如此,在人们的称赞声中便有了些许骄傲。一天,他写了一个”大“字去让父亲评价,父亲笑而不语,而后用笔在”大“字下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王献之因没能理解父亲之意,便去询问母亲,母亲答道:”这’大‘字一般般,倒是这一点颇具神韵啊!”说完后他便了解了。第二日去后花园寻父亲,便见到父亲的边上摆着十二口大缸,他问父亲如何能成为像他一样的书法家,父亲说当你写完这十二缸的水便可以了,这就是所谓的勤奋。古人日书万字,方成其一子神韵,在如今的我们也当如此,在勤奋的同时,也应当慢下来去观察自己身边的美景!
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大类书体,各有特点。在品味书法作品的同时,总是能感受到古人们在纸上笔走龙蛇时的洒脱,故而神韵自现啊!
(四)曼妙的身形,舞动的灵魂
舞蹈,是对身体的延伸,对灵魂的放松。一曲江南烟雨,清颜白衫,青丝墨染,彩扇飘逸,若仙若灵,水的精灵般仿佛从梦境中走来。天上一轮春月开宫镜,月下的女子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手中扇子合拢握起,似笔走游龙绘丹青,玉袖生风,典雅矫健。乐声清泠于耳畔,手中折扇如妙笔如丝弦,转、甩、开、合、拧、圆、曲,流水行云若龙飞若凤舞。一切犹如一幅画,这是多么的美妙!
在舞蹈中,人们忘情地投入,曼妙的身形与神情和周围的一切融于一体,仿佛置身画中,优雅、从容,这时的舞蹈已经不仅仅是身体的融入,更是灵魂的自由与放松,这是多么的美好啊!
曼妙的身形于画中起舞,舞动的灵魂于空中翱翔!
绘画,音乐,书法,舞蹈。他们都来自于生活,都是人们对情感的表达,对世界的认知。故而新时代的我们就应当放慢脚步,留心身边那些被我们遗失的美好。
漫步神州,体悟人生百态。立于时代的制高点不由得心中莫叹:观世间万物沉浮,方察人世艺术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