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守望者观后感
编辑:静默星光 识别码:77-1044533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21 21:24: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守望者观后感

守望者—罪恶迷途

人会因为背叛而有仇恨,仇恨的深浅跟什么有关呢?当事者要有怎样的苦痛才会产生杀人的想法,这可以想象。人为某件事情而付出,过程让人难以忘怀,投入其中的苦与乐自己最清楚,得到的结果如果是自己想要的,那么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快感无穷,犹如来到了天堂,愉悦值倍增;反之,便会懊恼,失落,挫败感,不会再继续下去,需要时间来调整。

陈志辉对黄家的仇恨是针对黄秀兰的,他做四年木匠供秀兰上学,哪知道秀兰在学校找到了比陈志辉更优秀的男士,并有机会出国,于是秀兰选择离开志辉,这种取舍是人本性的显露,自私战胜了感恩,志辉的付出化为一道浮光,此时秀兰父亲,弟弟的阻碍深深刺激了志辉,哪晓得志辉眼里揉不得沙子,连支持他们爱情的秀兰母亲也遭到他的毒手,可见仇恨是多么的可怕,其实陈志辉也是守望者,他四年的付出也是守望秀兰能跟他,但他杀人未遂后再监狱待的20年更是守望…仇恨跟金钱一样,可以让人忘掉良知。东风旅社的女经理也是一个守望者,她是通过女服务员的一句话点出来的,她在守望她与剧中去世的龙哥,女性的守望要贵于男性,至少在剧中女性是爱情忠贞的看守,她没有背叛龙哥,只是寄托一种思念,或者叫做纪念。至于周栋,此人在剧中的角色可以说非同一般,即是此剧发展的路线引导人,也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他对母亲在坚持着,希望她老人家过得好,同时也希望体谅前妻。最后志辉父母的等待更是长辈对子女的守望,寄寓出长辈对子女的归来。

此剧从爱情、亲情、友情反映出守望者的孤单、无奈及执着,每一个情景的设计都很周到,没有多余的部分,紧凑中让人看了直呼过瘾,是一部难得的国产优秀电影。

第二篇:电影《守望者》观后感

看了这部三个小时的科幻片,感觉这是我看过的最深刻的一部科幻片。除了科幻片应该有的绚丽的特效,以及其中的血腥暴力和裸露限制镜头之外,这部电影所想要挖掘和告诉大家的是人性,并将各种复杂的人性通过不同性格角色置于矛盾深处。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观众能简单的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去判断其中的对与错,包括我,所以看完电影后,留给我的是沉默和深深的思考,有一种凝重的感觉。尽管我认为我难以用个人的文笔将这种感觉描述出来,可我仍然想试试,因为想表述的感觉此刻对我来说太强烈了。守望者是电影中一个英雄队伍的总称,他们都是各有绝技的大人物,甚至有的角色接近于神的境界,但各自都有人性上的缺陷,他们人性上的闪光与阴暗缺陷之处,使得观众都能在自己或者身边的人身上发现原型。他们各自的性格,带给他们不同的命运。“那些守护者的命运,又由谁来守护呢?”

台词非常的丰富,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句,一是其中的角色曼哈顿博士在孤独时候的独白,“当我眺望星空,它们如此的遥远,星光经过这么多光年才映入我眼帘,但却只是它们多年以前逝去的样子而已……”,还有一句就是另外一个角色的独白“我的生命,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暗喻整个世界和人类也是一个天大的玩笑。每个角色都棱角鲜明,彼此的优点和缺点,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推动着整个电影剧情的矛盾起伏。即使是里面的几个恶棍,都有着他们无法被简单反驳的观点。

“丝鬼”劳丽,母亲是上一任“丝鬼”,她自身是母亲与“喜剧演员”出轨后的产物,演员把她得知母亲隐瞒其父亲是劣迹斑斑的“喜剧演员”后复杂的心态刻画得很到位。另外,她难以接受男友曼哈顿博士凌驾于人类同神一般的思维方式,出现交流困难之后抛弃男友,重新选择了“夜枭”,留给观众关于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曼哈顿博士,拥有无比强大的能力,心灵和电磁控制、瞬间传送、预言未来、物质分解和改变、透视、超强力量、不朽的生命、顶尖物理学知识,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因为这种力量,他的思维方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对于人类的未来显得悲观及冷漠,十分不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往往通过独处和疯狂工作来逃避和压抑感情,但对劳丽却非常在乎和关爱。被幕后恶棍维德特利用,并被其陷害,被全球视为公敌,在被其用暴力换和平的理论说服后,甘心背上黑锅,把自己放逐到火星,一个古典型悲剧人物,非常让人同情。

维德特,幕后最大恶棍,超越人类的智商,野心家,守望者一员,将自己同古代的亚历山大和拉美西斯二世相比。他利用着守望者每个人,策划着内部的清洗,制造若干大城市的灭绝,嫁祸给曼哈顿博士,希望全球转移核战争注意力,以暴力和牺牲换取和平,避免世界整体毁灭。建立个人在守望者中帝王一般的功勋,并不择手段。尽管他做出许多坏事,可是仍然难以将他定性为一个简单的恶魔,他的理论确实难以被推翻,人性中存在的好斗与渴望暴力,确实无法被改造,而且他的出发点依然是为了守护世界,他就如同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矛盾结合体。怎末理解呢,引用一句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台词吧,“我很爱你,所以我要杀了你。”

“夜枭”,富家子,航空学天才,队伍飞行器驾驶员,好好先生,对劳丽一直保持关爱,内心善良。

罗夏,幼年家庭环境恶劣,缺乏关爱,在下层的成长经历带给他极度暴力的倾向,嫉恶如仇。在一次缉拿残杀小女孩的罪犯过程中受到触动和冲击,决心以更残酷的暴力回馈暴力,不善与人相处,好朋友不多,具有偏执和善良的两面,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电影中,他拒绝残杀小女孩的罪犯告饶,用罪犯作案分尸的菜刀直接劈死其本人,镜头很直接血腥,但是我看得却很过瘾。也许对于罪犯,与其让他们钻法律空子逃脱罪责,不如直接用良心审判执刑来得公正。

“喜剧演员”,暴力硬汉,典型的混子性格,好色无度,缺乏正义和良知,经常做一些下三滥的事情。但其有软弱一面,曾经醉酒后找到队友泣诉内心的痛苦。其被杀后,葬礼上队员回忆,认为其下流无耻欺软怕硬,模仿人类的阴暗面,是为了如同他名字一样,演一出人间喜剧。

除了角色各自人性的展示外,电影还通过角色们的视角来描述我们现在的世界,想引起观众对于世界和人性的深度思考。其中罗夏的内心独白和日记的方式做得最好,偏激却又相当准确,曼哈顿博士的视角也不错,悲观却又异常的超脱冷漠,维德特的视角,也相当深刻,尽管做了这么多坏事,可他的确达到了挽救世界的本意。这部电影的本意,暗讽英雄主义,然而英雄可以拯救世界,但是人类又由谁来救赎呢。

第三篇:麦田的守望者观后感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短短的两天两夜,作者塞格林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一个孤独彷徨的灵魂在虚伪黑暗的环境中静静的守望的情境,描述了处于青春期的主人公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后的两昼夜里的经历,在这个充满虚伪的世界里,主人公懒惰、自弃、不思进取,但并没有随波逐流的吸毒和变坏,描述了其在被学校开除后不敢回家在街上游荡的苦闷彷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充满着矛盾却和青春期的我们是如此的相似,彷徨于孤独寂寥的世界,惶恐着未来。

在学校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因而校长总会笑着迎接有钱的家长来学校,总会抛下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家,与此同时,由于周六大部分家长会来接孩子回家,学校故意在这天将食堂的饭菜安排为牛排,但是平时的饭菜却难吃的要死,这些只是为了让家长认为学校对孩子很好,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充满虚伪自私的世界,或许在这个世界里,很多人已经随波逐流,放纵自己在这个充满虚伪的世界里游荡,但霍尔顿尽管愤世,依旧保留着那份期望,希望做一个守望者,守护着心中那分安宁,所以显得和世界格格不入。

和陶渊明一样,都有着心中的桃花源。在被学校开出后,在旅馆里看到太多虚伪作假的面孔,太多矫揉造作,后来又找了一个妓女,却因为害怕又给了五元钱给她让她出去,又被妓女敲诈了五元,可是他依旧是善良的,会给修女捐“巨款”十元,再后来他和自己女友出去游玩,确因看不惯女友太虚情假意而不欢而散,最终他决定和妹妹菲苾道别离开。

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这个理想的国度里,充满了自由,充满了阳光,充满了爱和真诚,这里不会有所谓的嫌贫爱富,不会有所谓的欺骗,不会有所谓的矫揉造作,不会有所谓的虚情假意,在这里,大家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无忧无虑,这是霍尔顿心里的一片净土,是他所期望的生活,所守望的一切。

后来由于父母回来,他不得不去老师家里借宿,却因为害怕老师是同性恋而离开老师家,后来他决定自己去远方谋生,却因为妹妹的跟来而打乱,和妹妹一起游玩,她的天真无邪深深感动着他;后来由于下雨,他生病了,被送到了疗养院,故事结束了,但是却一直震撼着我们那颗相近的心。

和青春期的我们是多么的相似,是多么的贴近我们的心灵,他是一个坏孩子,不遵守规则,不好好学习,不听老师家长的话,他调皮,甚至招妓,但是他真的是一个坏孩子么?不管怎么样,他依旧坚守着心中的那片净土,为他留的一丝光明,文章中一位老师说过“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诶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但是在痛苦中,大部分人却背叛了自己的心灵,变得自私自利,变得虚伪邪恶,霍尔顿却坚守着做麦田的守望者,为了那片净土,他与世界格格不入。

成长这个话题一直伴随到老,小时候,我们分享一切给我们的朋友,可是长大后呢,我们还可以天真无邪的笑么?还可以肆无忌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么?还可以把自己的心交给自己的亲近的人么?在逐渐成长时,我们渐渐的学会了带着面具生活,我们的面具慢慢的积累,慢慢的变多,慢慢的堆满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变得虚伪,变得自私,变得冷漠,就和这个书中的世界一样,想想都会觉得心惊胆战,生活追求的是幸福,是快乐,当你用带着面具的笑脸去面对别人时,人家也会这样对你,在欺骗中获得物质,然后沉迷于其中真的就是所谓的幸福么?我们不会累么?时时刻刻的换着各类面具,手都会酸吧。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守护好心中的那片净土,守护好身边的爱人,守护好一个温馨的家,守护好自己心中的梦想,不用虚伪的脸去对待生活和世界,你就不会累,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第四篇:《守望者.罪恶迷途》观后感

《守望者.罪恶迷途》观后感

(很久很久以前写的观后感,和大家分享下,括号的内容是我现在加上去的)

人们告诉我,凡事皆缘。

《守望者》就是我的缘。

想去影院看电影是心中已久的愿望。总总牵绊,小小愿望竟也变成场场遗

憾。

思成哥(那会很喜欢陈思成,现在,你懂的)电影上映,已有冲动不顾一切去看。上天眷顾,影院竟然调了时间,更感谢的是教师竟然半票(那会的优惠)。天时地利人和,就和《守望者》撞上了,火花灿烂。

好的电影不一定好看,好看的电影不一定就好。《守望者罪恶迷途》,不仅好且好看。绝对值得认真一看。

《守望者罪恶迷途》中国内地首部犯罪剧情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有了标志意义。豪华的演员阵容:任达华、陈思成、张静初、黄圣依、余少群。精湛的演技加上新锐导演非行的独特视角和风格,一部精彩的文艺片应运而生。

闲言少叙,切入正题。

总评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别样的叙事方法。导演把最后的结果血淋淋的呈现观众,让观众不明所以。然后再慢慢舒展中间部分,让观众有点眉目却依然云雾缭绕。最后才陈述故事始端,观众一阵唏嘘,一片恍然。最后听着陈楚生的《浮光》,故事的情节连成线,汇成篇,在脑海冲撞。

虽然这是一部犯罪剧情片,然而整部影片充斥着爱与善。导演把最血腥的画面放在片首,最感人和温馨的画面放在片尾。观众如同剥笋般,一层一层的把浊物及疑团揭开,最后得到人世间最真的爱与最诚善,同时对人生真真切切的思考一番。

思考一 做最真的人,行最诚的事

高中很喜欢的一首诗,郑愁予的《错误》。若没记错,诗的内容应该是这样: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江南女子的久久等待故人归来,过客的跫音让这容颜渐衰女子误以为是故人姗姗来迟,结果却是由自以为的惊喜转入更深的失望,及至绝望。正如本片中的男主人公陈志辉,刚解除牢狱,对未来一片茫茫,本想投靠入狱前待己如子的堂兄,却因为在茶馆中的一件偶然事件而改变原定的去处,去了当年负了自己的女友的家乡。凑巧的是碰上了因公前去探望前女友父亲的周栋,又因周栋的无心之言而促成其复仇念头并步步实践,酿成大错且丧命。

人生就是这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看到问题的一面就自以为是地匆匆离去,根本未曾了解事实真相,误会便由此而生,结局轻者仅仅是误会,重者人生命运完全截然。

所以,凡事直接了当,免去汤汤水水,是否可以更加坦然?

一直认为,友情要真心真意,爱情不仅要真心真意,还要全心全意,可是这个世界就是有这么多淘气的人。

思考二 人生无常,珍惜现在还清晰记得刘以鬯的《打错了》。讲的是女子陈熙就因一个打错的电话而截然的人生。第一个场景是那天陈熙接完好友电话,应邀前去约会,打扮美艳之后,轻松愉快下楼,前去巴士站。刚到巴士站,一辆巴士迅疾而来,将等车的老妇幼童及陈熙,碾成肉酱。第二个场景同样是接完好友电话,应邀前去约会,打扮美艳之后准备出门。刚走至门口,电话铃又响起,接起,竟然是打错了。陈熙挂完电话,忿忿下楼,就要到巴士站,一辆巴士车疾驰而来,把在等巴士的老妇和幼童碾成肉酱。

人生是一张题型复杂的试卷,最多的题型就是选择题,有些事情我们无从选择,比如是否来到这个世上。有些事情我们又必须选择,比如是否坚强地在这世界走一趟。面对杂乱无章的选择,很多人都思前顾后,细细琢磨,可到最后,也许还是一个错。关于选择,其实越多的选择,越是无从选择。

剧中的陈志辉就是如此,面对三岔路口,他大腿一迈,可以走进堂哥温暖的守望,也可以走进复仇的深渊。一步错,步步错。

三、人生在世,心存善念

深映脑海的一场景:当陈思成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可能让陈志辉误会而犯下大错时,在街上慌乱的拦截车辆。正好拦截到余少群和黄圣依的车,余少群已动恻隐之心,可是车上一胖子却因车小人挤而拒绝,最后不顾陈思成的焦急扬长而去。也就这样走入陈志辉的虎口,酿下惨剧。假如当时他们能心存一丝善念,一切都不会发生。

第五篇:DC电影守望者观后感

DC电影守望者观后感

《守望者》的背景设定在1985年,那时超级英雄们因为受到政府的限制打压而逐渐销声匿迹。直到他们中的一位突然被谋杀,已经处于隐退状态的超级英雄们重又聚集了起来,对这起谋杀案展开了调查,然而调查显示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这起谋杀案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阴谋。

DC电影守望者观后感

早就知道这片子国内绝不可能引进,所以专程去香港看了《保卫奇侠》。(这个译名很好,比什么守望者更能表达出Who watches the watchmen的寓意)

影片很黄很暴力比原作还要暴力。分级是三级片(美国也是R级)。这当然限制了它的观众群体。但是非常精彩,原作中的经典场面都出现了,而且非常酷。一定要看IMAX无删减版。

影片是极度忠实漫画原作的除了结尾之外,这个后面会谈到。这里说的忠实,不仅是指它继承了《斯巴达三百勇士》那样的逐镜照搬,而是连同80年代的气氛和冷战思维也全然无二。

我要在此提醒各位:没有看过漫画原作的,不要去看。这里包括喜欢X战警、蝙蝠侠等漫画大片的人。如果你自认喜欢漫画英雄片,但没看过《Watchmen》的原作,也不要去看。

否则你看了也不明白。

我不算是原作党,变形金刚那样的改编我都能认同,但这部电影不一样,不看原作真没法理解。

从未开场的LOGO开始,影片已经做足心思,和原封面一样的黄黑配色和字体,紧紧抓住宅男粉丝心理。

开场是笑匠布莱克的死。这一幕的打斗比书中要精彩得多,也可以看出布莱克确实宝刀未老,而且暴力程度尤甚先别急,这才只是热身,和后面更暴力的地方比只是小儿科。

其实电影对背景的交代比漫画还算略多,至少中国人民熟悉的基辛格出了场,但是如果对原作不了解,是不会明白尼克松为啥能够连任四届的事实上这在漫画里也属于篇外的原因,阿兰摩尔创作的时候是里根当政,他不希望有里根粉丝觉得作品丑化了偶像,从而不掏钱买书,于是就把尼克松抬出来被弹劾掉的尼克松想来不会有多少粉丝。但是尼克松是70年代的,这时间对不上阿,所以就让他连任四届顺便还能强调丫是个大独裁者,一举两得。

以上这些东西,你让电影怎么有工夫交代?

电影想到了一个交代背景的方法,就是在片头曲的时候把故事中40年代到80年代的主要背景拉一遍。必须说这个片头曲做得非常之好!伴着鲍勃迪伦的名曲《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讲述了当年的“民兵”战队从人人敬仰的英雄,到被谋杀、被关进精神病院、人们排斥蒙面英雄、政府下达禁令„„这些背景事件同历史事件混合在一起,甚至和歌词也配合的恰到好处!

(有一件很巧合的事,在看电影之前我一直在哼这首歌,尽管我之前并不知道它会出现在影片中可以想象当时我多么惊讶!)

然而,事先没做过功课的同学们,也很容易错过这一系列背景的意义。

回到影片从这时才开始一镜不改的照搬原作。

随后罗夏登场调查,实际上也比原作酷,尤其是罗夏的墨迹面具变成了动态的,很GEEK但是尽管是动态的,也很难判断不同的墨迹是否代表不同的表情。

维特给人的感觉娘了些,不似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下智计第一人,只像个任性的别扭受。直接影响后面情节对他的感觉。

曼哈顿非常标准没错我用的词是“标准”。这个角色是着墨最多的人物,但也是最难表现的,因为他没有凡人的喜怒哀乐,而必须演出他对于人类世界的疏离感。由于没有表情也没有语调变化,他需要完全用身体语言演出实际上这一点做得相当好,如果不考虑片中80%的时间他都露着他那蓝色的阳具到处走来走去之外。

(曼哈顿在越南的场面很酷,但不了解原作的人一定会觉得这TM是什么玩意的。)

夜枭是最人性化也是最讨喜的,而且他的战斗服比原作好看,看起来没那么胖事实上除了罗夏的墨迹面具以外,夜枭的制服是唯一电影比原作好看的,维特和丝灵的制服都很糟糕。当然丝灵差的不止在制服,电影版的丝灵一点不可爱,不过能打了许多暗巷中那场打斗好X血腥!

而且暗巷这场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夜枭和丝灵不像原作中那样不杀人,而是不主动杀人他们也不是完全的道德洁癖,这样,他们最终同意接受现实、掩盖真相才有说服力。

飞船里H的那场戏说实在的有点太长了,虽然我不介意。不过可以看出导演是想“反正是R级,不如好好利用”了。

罗夏在监狱的一段戏极棒!完全的badass!

影片较之原作最大的改变在结尾部分。原作中,维特是制造了一个怪物,让它杀死纽约的一半人,然后假称是外星怪物入侵,从而促使美苏停战、联手对外;影片将之改成维特在世界多个城市(包括纽约、莫斯科、北京、香港等)引发核爆,然后推到曼哈顿博士头上,说曼哈顿已经决定与人类为敌(之前人们曾质疑曼哈顿,算是铺垫),让美苏两国罢战,共同对付曼哈顿。

因此,原作的忠实粉丝,也对结尾的改变有不同的看法。我比较喜欢影片的处理方法。毕竟,外星怪物?这种鬼话谁会相信?给他们一个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威胁比较可信,反正曼哈顿也愿意配合。

还有一点区别就是原作中除了罗夏,其他人都一致同意为维特保密。影片里夜枭和丝灵则显得有所保留,这实际上是为维特的计划留下了隐患;当然维特相信他们不会说出来也未可知,但最后他俩甚至不像漫画那样改名易容,难道也是算准维特被曼哈顿打击得够呛,不理会他俩了么?

总之,影片不错,修改的地方也能理解。毕竟面向21世纪的观众,拍摄一部严格遵循80年代观点的影片,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正如片头曲所唱的:世界已经变了。

世界变了,你要改变吗?

对这部片子的反应非常两极化,喜欢的说非常好,其他人则说一无是处。美国票房也从第一周之后就骤跌七成。

这种反应是非常合理的。原作的粉丝都在第一时间冲去看了,不会拖到第二周;而非粉丝们以为会看到一部英雄战胜敌人的漫画电影,发现自己错了之后,自然会大骂之。

这反映出了本片存在的问题:尽管非常好,但太小众化,对观众的友好度甚至不如《斯巴达三百勇士》。这部片子不像蜘蛛侠、钢铁侠,它们不是选择某一部漫画改编,而是选择某个人物讲述他们的故事(只是忠实漫画设定),所以即使没看过漫画的人也能看得很HIGH;而《Watchmen》不同,这部影片是对原书的忠实照搬,而原作本身就是一部非看上好几遍不能理解的作品。

但是,电影你总不能要求没看明白的观众全都再去看一遍啊。

所以看过原作的人能体会每一处细节的趣味,而对没看过的人来说,这些不过是无意义的堆砌。粉丝们理解这部影片,因为需要交代的背景早就为他们熟知,他们理解人物的个性、为何要如此行动;但非粉丝则没有办法进行脑内补完。

现在,人们才会明白原作者阿兰摩尔是多么正确:这部作品是无法改编成电影的。

即使那是很棒的改编,也一样。

DC电影守望者观后感

这是一部反英雄的“超级英雄”电影:没有打不死的超人,没有飞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超能力(除了曼哈顿博士和奥兹曼迪亚斯),没有无比景仰的崇拜者。这些人生老病死,与凡人没什么不同退休的夜枭一代在自己家中被小混混群殴致死(影片的背景音乐放的是“乡村骑士”,源自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愤怒的公牛》);丝灵一代则嫁给了一个他不爱的人,如同所有中年夫妇一样在乏味的生活中争吵度日;罗夏的母亲甚至还是个妓女;而他们也不再代表着绝对正义和绝对真理曼哈顿博士和笑匠在越南战场成了政府的帮凶,影片此刻的背景音乐与《现代启示录》中美军直升机攻击一段完全一样,都是瓦格纳《女武神》中“战神之马”;罗夏杀死了两位揭露水门事件的记者,致使尼克松连任总统成功;而笑匠更成为了杀死肯尼迪的凶手,他甚至还杀死了一个怀着他孩子的女人!

超级英雄电影宣扬的都是些普世价值:惩恶扬善、自我成长、拯救世界„„英雄们偶有内心斗争,但也只是浅层的矛盾而已。但在本片中,所有角色都无所谓正义或邪恶,都不是救世主。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控:曼哈顿博士获得了神一般的能力,然而他却越来越远离人类的情感。透过上帝般的视角,他几乎陷入到一种哲学的空洞中去;笑匠是个虚无主义者,他看透一切,肆意而为,认为整个世界就是荒诞的笑话,而自己不过是个舞台上的小丑;罗夏则是个实用主义者,不考虑宏大的道德难题,仅仅凭本能来主持正义。他的坚决正是来自思想的简单和实际;奥兹曼迪亚斯则是个哲学家、疯子、投机分子、权力窥视者,所以他最有行动力,并最终令其他守望者为其所用;而夜枭和丝灵则是影片中最接近普通人的形象,所以两人也成了电影的主线人物。

一般的电影中,总是有一个统一的观念或者视角,但在本片中,这种根基牢固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影片中的人物、事件没有按导演的价值观筛选出来给你看,你需要自己做判断。有些内容在影片中看似是正常的,但实际则可能是非常具有讽刺性的。举例来说:笑匠下葬时,背景音乐是著名歌曲“寂静之声”,整个气氛凝重肃穆,所有守望者都在为这位朋友的离去而伤怀。然而,非常具有讽刺性的是,这首“寂静之声”本来是“西蒙与加芬克尔”在JFK遇刺后所写,其中含有对当时美国人民内心伤痛的表达。而在影片中,JFK的刺客恰恰正是笑匠!于是荒诞性出现了,你对笑匠这个人物的同情和对肯尼迪之死的感慨形成了强烈的矛盾(自然,我们对肯尼迪事件没有美国人那样刻骨铭心的感受)。这种讽刺远不是一般喜剧电影里讽刺下人物的势利、爱财那样简单。荒诞的隐喻在影片中无处不在:总统的作战室与库布里克名作《奇爱博士》中的如出一辙,基辛格简直就像奇爱博士其人,而尼克松则长了一只匹诺曹一样的鼻子当年小布什也曾被好事者画上长鼻子,以表示其撒谎。还有影片开头,守望者中的“账单”因为斗篷卡在旋转门里面,被歹徒开枪打死当时,他是被银行雇来看门的,因为银行认为“有个超级英雄来保护我们会让顾客放心”。这种荒诞的情节被皮克斯的《超人总动员》借用了过去:衣夫人坚决不同意给超人家的制服加上斗篷,其来源就是《守望者》事实上,《超人总动员》就是受《守望者》启发创作的。就连影片选择的背景:架空历史的1985年,都可以看作是后1984时代的一个隐喻呢。

《守望者》还没出来的时候,大家看到剧照里英雄的制服,猜测本片大概跟导演的前作《300》一样,都是很耍酷的电影。事实上,本片没有像当今的超级英雄电影那样,走华丽的路线。整个电影充满着浓厚的怀旧风格,可以让我们联想到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甚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色电影:影片中的大部分时候都是对比强烈、光线昏暗的场景;街头永远充满了垃圾、涂鸦、湿漉漉的雨水、迷蒙的霓虹灯和奇怪的人形;罗夏这个人物则极像黑色电影中的主人公(例如《长眠不醒》里的亨弗莱鲍嘉):对世界完全失望;又有一种爱极了的痛恨与冷漠;有自己独特的行事原则,不在乎世俗的法律、规则、情理;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判断„„听听罗夏愤世嫉俗的台词吧:“当你走过这座好像快死的疯狗一样的城市,走过那些谈论着毒品和儿童色情电影的人类毒虫时,你真觉得很正常?”像不像《出租车司机》里Travis Bickle的口气:“禽兽们会在晚上倾巢而出,娼妓、醉汉、同性恋、毒贩、女王、异装癖、病人、贪财的家伙„„有一天,真正的雨水终会洗刷掉街上所有的渣滓。”如果说罗德里格兹的《罪恶都市》仅仅具有了黑色电影的形体,那么《守望者》则难得地再次拥有了黑色电影的灵魂。在《罪恶都市》中,暴力仅仅是一种展示性的东西,是一种很酷很过瘾的手段,而在《守望者》中,暴力则是毫无原则性的导演拒绝用暴力让你爽一把,除了夜枭和丝灵两人合作干掉小混混一段,几乎没有一段动作场面是为了刺激你的肾上腺而设计的。就像所有黑色电影一样,无论你能耐多大,多么聪明、凶狠,结果只能是巨大城市中,陷入漩涡的一只小虫而已。

DC电影守望者观后感

记得一次吃饭的时候与周舟学姐聊到超级英雄的话题,她当时指出的一个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她认为从《黑暗骑士》后,超级英雄所面对的困境就是越来越多的现实主义因素融入进超级英雄片的叙事语境中。

其实不仅仅是超级英雄片,所谓好莱坞类型电影发展到后期,导演们所进行的突破性尝试就是在原本的类型化语境中融入越来越多的非类型元素。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太危险而且太含糊,我不敢随便使用,事实上有时候侵入类型片语境里的也未必就是现实主义,比如《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和《鲨鱼黑帮》里的异质元素就是黑色电影和黑帮片的元素。

但直觉里我认为那些融入进类型片里的异质元素最具破坏和颠覆性的,的确就是现实主义。当然这需要首先要说明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到底应该怎么认定。帕特里克富尔赖对这个概念的观点是具有启发性的,他认为现实主义与现实毫无关系,现实主义真正强调的是“现实感”或者说“真实效果”,现实主义不是对现实完全地照搬,而是让接受者(读者、观众)“认为这是真的”。

李一鸣老师对这个问题也有相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电影不是对现实的还原,而是对经验的还原。一部电影看完后我们觉得好,不是因为它完全模拟了我们生活中的一段现实,而是印证了我们内心情感中的一些经验。电影中的故事未必都是真的,但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事实就是如此。有趣的是,李一鸣老师把这称之为“好莱坞的技术主义”,而富尔赖则直截了当地称之为“现实主义”。如果我们参考延安和上海左翼对现实主义的一些提法,相信会同意富尔赖的观点。

我们以《守望者》这部电影为分析对象的话,就能清楚地看到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在叙事电影中的用法,以及现实主义是如何颠覆类型化叙事的。

几乎每个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承认该片是一部反英雄主义的超级英雄片。我认为该片导演扎克施奈德一定是看过诺兰的《黑暗骑士》并且受到它启示了的,因为影片最后与漫画原著不相符的结局,几乎就是黑暗骑士的翻版。但我认为导演走得比《黑暗骑士》还要远,因为犯罪者事实上也是超级英雄。一个无辜的超级英雄最后替另一个犯罪的超级英雄顶罪,而为了实现瞒天过海的计划,这个无辜的超级英雄最后也让自己双手沾满了罪恶的鲜血,他杀害了一个不愿保守秘密的人。

因此在《守望者》中,超级英雄本质上的疯狂性被暴露无疑,而不需要像《黑暗骑士》那样用小丑和双面人这样的符号来暗示(蝙蝠侠本质上就是小丑,也是双面人,他们三人其实是三位一体的)。《守望者》中有一个表面上与叙事无关,其实是作为隐喻性文本而存在的动画故事(这是电影中的一个小孩一直在翻看的一本漫画书里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个船长在航海回家的途中被一艘黑货船所狙杀,他所有船员全部遇难,只有他一个人幸存。这个船长知道那艘黑货船的航行路线一定会经过他居住的小镇,他担心自己的小镇也会遭到黑货船的袭击,于是他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自己的小镇。在他神经质地凝视下,这个小镇已经被黑货船的罪恶所侵占,于是他肆无忌惮地袭击杀害那些他所臆想中的坏人,直到他发现他一直想回小镇救出的妻子居然被他亲手杀害。原来小镇根本没有遭到黑货船的袭击。

这个故事的核心隐喻是,英雄会臆想出一个语境(比如罪恶横生的城市、腐败的司法、被黑货船侵占的小镇),在这个语境下,他原本非法的私刑行为成为了合法的。

电影其实正是营造并支持这种臆想的最佳机制,只有在电影中,我们才可以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欣赏着屏幕上的主角如同砍瓜切菜般地杀死那些“坏人”,而无需负担任何道德上的愧疚感。因为在电影刻意营造的类型化语境中,那些坏人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客体、一件造恶的工具,而他们的数量庞大和易于消灭更是让他们产生了一种电子游戏中的小怪兽的感觉。消灭他们只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向前发展的叙事。《印第安纳琼斯》系列是这种类型化语境的典型代表。

如果更包装一点,对于超级英雄的私刑行为的辩护则是他们不会杀人。无论是超人、蜘蛛侠还是蝙蝠侠,他们都恪守着这个底线,把坏人抓住后送交警察,从而保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

《黑暗骑士》的高明之处是巧妙地用第一个语境逼疯了第二个语境。小丑毫无疑问是一个纯粹的恶的化身,他作恶毫无理由,仅仅就是要破坏秩序(这种秩序既是法律的也是道德的,以至于让盗亦有道的黑帮分子都无法容忍他)。毫无疑问,小丑这个角色如果出现在《第一滴血》或者《印第安纳琼斯》之类的故事中,肯定是那种没有内涵、仅仅是疯子的大反派,而主角们的解决办法则是简单地消灭掉他就够了。但因为他身处的是《黑暗骑士》的故事、一个主角恪守着超级英雄不可杀人的底线的语境中,他的疯狂所具备的颠覆类型片的内涵则被凸显了出来。小丑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超级英雄片里所坚定恪守的原则的质疑,甚至会反过来让我们怀疑,蝙蝠侠之所以一定要恪守这个原则,其实是因为他害怕暴露自己本质上与小丑是同类的事实。蝙蝠侠所坚守的原则,如同他的制服和面具一样,保护他仍能被社会秩序所认可,不被当成一个怪物。

而《守望者》则与之相反,它不是通过强调类型化叙事的某个方面(比如反派的极恶)来质疑另一个方面,而是对整个类型化叙事的语境进行了质疑。这种质疑是通过直接把历史、现实与超级英雄片的故事进行奇妙地混合而产生的效果。

在《守望者》的片头字幕部分,导演通过剪辑,把超级英雄们(也就是守望者联盟)的历史与美国的整个历史结合了起来,而且超级英雄本身参与了历史的构建(守望者之一的笑匠刺杀了肯尼迪,笑匠和曼哈顿博士一起帮助美国赢得了越南战争)。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超级英雄的存在才越发显得滑稽。我们无法想象,脱离了好莱坞的类型化叙事,置身于现实和历史语境下的超级英雄,是多么的尴尬和不合时宜。于是在故事开始,超级英雄的联盟就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尼克松的《基恩法案》,超级英雄要么必须臣服于政府(完全融入秩序),要么就必须解散,否则就是非法的。

故事中导演还借守望者之一的罗夏之口说出,为什么身心正常的超级英雄这么少?讽刺的是,说这话的罗夏本身就是最极端的反社会者和心理不正常。事实上,超级英雄的心理不正常恰恰是超级英雄在现实中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就如同那个动画故事里的船长一样,正是因为他们把这个城市臆想为黑暗、腐败、混乱和充满末世危机,他们才可以为自己的私刑行为获得合理性。

当然,也有人可以反驳说,这部电影中美苏冷战的背景为超级英雄的愤世嫉俗行为找到了合理性,甚至也为最后超级英雄之一的维特的疯狂行为所辩护(维特恰恰是所有守望者里最聪明的一个)。但正如片头所说,事实上美苏矛盾的升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守望者之一的曼哈顿博士的存在而导致的。

于是在一个现实的、历史的语境下,我们发现超级英雄一方面抱怨社会的堕落和自己不得不替天行道(代替法律)的无可奈何,但另一方面却发现其实社会的问题要么是超级英雄的妄想症,要么本身就是由超级英雄所引起的。他们就如同那个动画片中的船长,他们才是破坏小镇安宁的刽子手,而他们还以为自己是在把小镇从黑货船的魔掌中拯救出来呢。

故事最后,我们才能真正懂得那个看似最疯狂的笑匠才是最明智的,他说过,守望者其实就是个笑话。然而笑话中的人看不穿这个笑话,他们依然严肃而艰辛地维护着自己所臆想的那个世界。

守望者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