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学习202_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启发5则范文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77-921821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23 16:07: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学习202_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启发

最美铁路人中,有的长年在“慢火车”上为彝族老乡服务,被誉为大凉山美丽的索玛花;有的精准服务铁路疏港运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促进货运增量......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向他们看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学习202_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启发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_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一

前几天,在网上新闻时,无意间看到“中国铁路”发布的一条微博—“新时代·铁路榜样|于本蕃:海拔4800米的天路守护者”。因为自己曾有幸去过一次西藏,所以对关于西藏的文章比较感兴趣,看到“天路”“海拔4800米”字眼就点开详细看了这篇文章。

在于本蕃面前,我是那样的渺小、卑微,我去玩了20天,而他却整整坚守了12年;对照反思自己的工作,跟他至少还有一座港珠澳大桥的距离。深思许久,应该向于本蕃学习。

两年前,因为对“天路”的向往,曾独自进藏,沿途经过海拔最高的地方是拉萨市的米拉山(海拔5013米),虽然我没有高原反应,但是身边好多人都出现了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的情况,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在高原上,得了感冒,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给你下了病危通知书。在乘坐火车返程的时候,经过唐古拉山口时已是凌晨,外面漆黑一片,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不远处静静矗立、略显孤独的“小山包”,未能亲眼看见、领略念青唐古拉的威严,而于本蕃就是在这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的雪域高原坚守了12年。

于本蕃是新时代铁路榜样,是青藏铁路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养护车间副主任,他的日常工作是对格拉段线路进行检查、维护及抢修,看似简单,但为了完成工作,他必须克服高寒缺氧,挑战体能极限,还常常面临生命危险。

凡世之所贵,必贵乎其难。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地处世界第三极的生命禁区核心地带,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摄氏度,极端气温常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检查、维护、抢修作业,日复一日,他坚持了12个年头,难!

高原冻土地带线路维护是世界性难题,因温差造成的冻土消融和膨胀会对线路安全造成影响。于本蕃选择采取徒步检查测量的方式,准确掌握了青藏铁路格拉段冻土变化规律。检查时,他每隔50米就俯下身子目测检查,平均每个工作日检查近10公里高海拔冻土区段,12年走行距离达2.16万公里,难!

在工作的12年里,他经历过无数次极端恶劣天气挑战,多次面临生命危险。但是对于本蕃来说,险情就是命令,虽然知道作业很危险,但还是得去,因为他把线路安全、旅客安全看得更加重要。其中有一次他晕倒了,感觉有一双“大手”紧紧掩住他的口鼻,双眼迷离,嘴唇乌黑发紫,用微微颤抖的声音说:“我没事,不要管我,快上线路看看雪情,千万别影响行车”。他真正做到了把旅客的安全放在自己的安全之上,难!

志之坚也,不在胜人,而在自胜。

“我是党员,又是车间干部,多干点是应该的。”这是202_年3月,在一处抢修现场,职工劝他多休息一会,他对职工所说的话,而那时他的脸已经被冻得黑紫红肿。也许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极度热爱,对党的理想信念足够坚定,把行车安全、旅客安全放在忍受寒冷、缺氧这些身体痛苦之上,他才能如此轻松的说出这句话。他已经完全战胜了自己,直面险情,我相信在他们处理完之后,心中一定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条件虽苦不言苦,格拉线上写忠诚”,这是于本蕃的座右铭,这朴实的话语中体现的是对青藏铁路安全畅通的责任。

对于格拉线,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的是这里面一定有责任和热爱。或许工作本来就是一个人三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体现,不分内容,只有态度。

他参加工作的那一年,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至今已安全运行12年,而川藏铁路又即将开工建设,将会有更多铁路人,更多于本蕃奉献在进藏铁路的建设维护岗位,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他们的艰苦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便捷出行,在此,真挚的向他们说一声“铁路人,你们幸苦了。”

202_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二

于本蕃,男,32岁,现任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线路养护车间技术员。自青藏铁路开通以来,他带领线路工在被称为“天路之巅”的唐古拉地区,担负起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125公里冻土线路的养护任务,为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他曾先后荣获全路党员安全标兵、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唐古拉山脉在藏语中意为 “高原上的山”,在蒙古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线路养护车间却在这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中扎根,养护青藏铁路海拔最高、工作难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125公里冻土线路。

5月25日9时,我国内陆已经进入盛夏时节,而这里的户外温度仍接近0℃。记者来到唐古拉线路养护车间,和技术员于本蕃一起上路检修设备。他告诉记者:“在这里,养路工的首要任务是严密监测温度、湿度及其他气象因素变化对冻土路段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这里海拔高、湿度低,全年最低气温超-40℃,昼夜温差超过30℃,线路可能因为热胀冷缩或者路基翻浆,给行车带来安全隐患,我们必须随时发现、排除。”

巡线过程中,于本蕃对铁路上的道钉几乎逐个检查。每行走100多米,他就会有意识地用脚踩一踩路基。“夏天最怕路基翻浆。对可能翻浆的路面,我们必须注意观察。”当天的施工作业区段是雁石坪至唐岗间1309公里100米处。摆在工友们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把150多公斤的螺栓机抬上坡度达到近70度、500米长的坡道线路上。前面3人用绳子拉,后面6人抬,方案确定后,在于本蕃的统一指挥下,大家拉着麻绳、扶着螺栓机艰难地前进着。

“别看我们用的工具笨重,可我们干的是精细活,轨距误差不允许超过2毫米,轨面高低起伏不能超过3毫米。”于本蕃介绍道,“冻土的承载能力不强,列车驶过时会对冻土造成压迫,钢轨很容易变得不平整。轻度的不平整会给列车行驶造成轻微的颠簸,要是碰到严重的,翻车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有一丝马虎、一点大意。”

有研究表明,人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而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基本上不适合人类居住。然而,在这条横亘在生命禁区的“天路”上,于本蕃却坚守了近8年。据了解,每年线路大修及捣固机集中上线作业期间,于本蕃每天都要工作10小时以上,在线路区间作业时常常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线路出现问题需要紧急抢修时,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直至处理完所有问题。

于本蕃把树立 “安全责任大如天”和“三个重中之重”的理念作为实现“三无”目标的根本,教育班组职工主动强化生产作业过程的自律与互控,自觉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他组织成立多个攻关小组先后攻克多个难题,形成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如何减少冻土路基线路拨道回弹量、如何进一步提高软轴捣固机的捣固质量等多项QC成果。

于本蕃坚持每日徒步检查测量近30公里线路来掌握格拉段冻土变化规律。为搜集到第一手资料,他强忍着晴天钢轨的灼烫和雪天钢轨的冰凉,每隔50米就俯下身子测量检查。由于高寒缺氧,一趟巡检下来,他常常累得直不起腰。

在长期的检查整修工作中,他总结提炼出看、测、析、敲、听、验的“六标”检修工作法,并在全段推广。他坚持科学养修,定期检查病害突出区段路基变化情况,对比、分析气温变化及线路动静态规律性变化数据,同时,积极组织职工加强线路精细化养护维修,开展线路病害攻坚整治,保证了线路设备的持续稳定,也使他所在班组管辖的设备质量始终处于全段前列。

17时,回到海拔4850米的车间驻地,于本蕃脱下一身行头。晚饭后,伴随着氧气流入湿化杯激起水泡的咕噜声,他对着电脑做内业。写字台上,一张与妻子的合照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他肤色白皙,与此时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这是202_年和妻子照的,现在确实黑了很多。”他笑着说。

康琪是于本蕃的徒弟,每天晚上,于本蕃都会抽出时间考察他的技术业务掌握程度。康琪告诉记者:“师傅白天在现场教我实作;晚上就通过提问和做内业帮我巩固知识。”

多年来,于本蕃与职工们同学习、同进步,并积极开展传、帮、带,使本班组整体工作效率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他所在工区的职工人人都能熟练检查线路设备,并且掌握所有检养修机械操作技能,具有单独负责处理线路病害的能力。

202_年年初,于本蕃带领维护施工队伍冒雪前往布强格至唐古拉站区间巡查,在1386公里450米处他们发现路基不平,经测量该段路基长15米,塌陷最大地段达20厘米,中间还有一条25厘米的裂缝。险情就是命令,时任工长的他一边向青藏铁路公司调度报告,一边做好两端防护,调集所有机具、人员实施抢修,经过近5个小时的路基夯实,线路顺利开通。当时大雪还在不住地下着,为保证列车安全通过,体力严重透支的他主动留下来连夜驻守现场,严密监视整治路段状态。职工们看着他那张冻得黑紫红肿的脸,都劝他多休息一会儿或是派一名职工去盯控,他平淡地说:“我是一名党员,又是工区的工长,多干点是应该的。”

认识和了解于本蕃的人都会竖大拇指,说他在线路上是一名实干家,在班组日常管理方面是一名好 “家长”。于本蕃常说:“职工不团结,安全从何谈起?只有伙计们团结起来,才能完成每一项工作,战胜每一次险情。”所以他总是以身作则,去团结、关心班组的每一名职工。当他发现职工情绪低落,就会与他们谈心到深夜。经过他的耐心开导和教育,职工的思想情绪理顺了,心情变好了,工作起来也更有劲儿了。

202_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三

“我看这边还是偏,再往右边一点点……快点快点!”于本蕃单腿跪在混凝土轨枕上,脸几乎贴着道砟石,瞄着钢轨边看边喊。三个工友围在旁边,轮换着用长把、短把扳手使劲拧轨道螺栓。一番松动,于本蕃爬起来走到旁边,拎过道尺,横在两条钢轨中间测轨距、量水平,而后皱着眉头拿粉笔在混凝土轨枕上写下一串数字。厚毛线帽再往深里戴一戴,于本蕃又一猫腰钻到工友堆里调轨距去了。

钢轨旁,一个工友使劲拉着引线启动捣固机,为下一个环节工作做准备。海拔高、气压低,柴油发动机突突突冒着黑烟,半天也发动不起来,于本蕃急得又跑过去帮忙,“天窗时间短,抓紧点就能多干点活,多干点就意味着火车安全多一分保障”。

上午10:30,青藏铁路格拉段不冻泉站,于本蕃和工友们当天第一次天窗时间就这样在紧张忙碌中开始。长期在高寒地区进行紧张的天窗作业,于本蕃和同事们语速极快,声音很大,脾气也有点急躁。

这次任务有两项:起道捣固,保证钢轨平整;还有道岔转辙部改道作业。于本蕃和10名工友分成两组,他带着一队人进行改道作业。这是铁道线路养护人员常规工作内容,但在气温零下十几度、风力六七级,海拔4500多米、含氧量不到内地45%的昆仑山口、可可西里无人区,这些数值转换为人的体感便是极寒、大风、缺氧。在这里,空手走路也相当于平原负重20公斤,日常工作更平添难以想象的艰辛。

这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于本蕃守护青藏铁路第14年。清筛整理不洁道床和边坡土垄;根据线路情况起道捣固;整治钢轨病害和接头病害;更换、放正和修理轨枕;改道、拨道、调整道岔各部位尺寸,全面拨正线路曲线……他于平沙无垠、天寥地阔中,担负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格拉段冻土线路养护任务,并总结看、测、析、敲、听、验“六标”检修工作法,在格尔木工务段推广应用。

高原的风并无遮挡,从四面八方肆意而来,又互相撕扯着呼啸而去。扳手、锤子和钢轨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尽管于本蕃和工友们挨得很近,胳膊和肩膀总撞在一起,但他的声音还是在大风中变得微弱缥缈。更多时候,完成工作靠彼此间的默契和信任。

还有冷。望昆一日四季,几乎终年飘雪。线路养护要求细至毫微,很多时候不能戴手套,10月已冰寒刺骨,手指一会儿就冻得生疼。“冬天最冷时零下40多度,穿再厚也被冻透”,于本蕃语气平常,“习惯了”。

换道岔工作完成,轨距测量仪显示出令人满意的数字。工作完成得好,于本蕃晒得黑红黑红的脸上才露出轻松的笑。

120分钟天窗时间似乎转瞬即逝。于本蕃和工友并没马上返回,当天13:30,还有一个小时天窗时间,往返宿舍太浪费时间,他们出发时带着干粮,中午就在线路上凑合。在气温零下十几度的高原,热饭菜即便放在车里也迅速凉透。于本蕃他们往往干活前把饭盒放在车前挡风玻璃里,借着高原的阳光,把午饭“热”一下。

这是于本蕃14年来再平常不过的一幕。唐古拉的狂风暴雪、望昆的飞沙走石,夏日钢轨的炙烤、严冬轨枕的寒凉,多年冻土线路的重重难题……许多令人生畏的考验,未曾击退他,反而锻造他。在日复一日巡查检修、思考总结中,于本蕃从仅有中专学历的普通线路工人,成长为高原冻土铁路养修领域专家。十几年前白白净净的小伙子,在各种磨砺中变得沧桑。

无人区的孤寂、终日面对两根钢轨的枯燥,使他越发寡言,那个热爱生活、喜欢旅游的于本蕃被他留在高原之下。

于本蕃默默承受高原对健康的损害,说话时间稍长,便有明显气喘。但他不想离开,“毕竟总要有人坚守”。当人们坐着火车去拉萨,一路惊叹雄浑壮美时,或许不知守护“天路”的艰辛,更鲜有人知他们的名字,唯有火车悠长明亮的汽笛声,是对坚守者的至高礼赞。

内心安稳坚定,才能守护好“天路”

于本蕃的高原铁路养护生涯,始于“5072”。

5072米,是唐古拉火车站海拔高度。这座客货两用、无人值守的四等站,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交界处,是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站点,比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村子西藏自治区推瓦村还高两米,被誉为青藏铁路之巅。

202_年初,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在即。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于本蕃主动报名,成为青藏铁路第一批养护人员。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于本蕃在春节爆竹的喧嚣和团聚的欢庆中告别父母家人,到格拉段,经过两天短暂培训,与120多人一起上山了。大巴车拉着他们沿青藏公路一路向高原深处行进,“走到一个线路车间,就分下去十几个二十个人”。海拔越来越高,车上人越来越少,行至唐古拉线路车间,于本蕃下车了,他被分到唐古拉线路车间雁石坪线路工区工作。

这是于本蕃初上雪域高原。第一天感觉还不错,高原反应在第二天出现,当时24岁的他身体正好,相比高原反应厉害、整夜睡不着觉的同事,他觉得头疼、嘴唇青紫“对自己影响不算大”。与平时常说“坐着不如躺着”相反,当时车间流行一句半开玩笑的话,“站着的人比坐着的人舒服,外面跑着的人比在屋里呆着的人舒服”,能在唐古拉正常工作,是令人羡慕的事。

第一批上去的线路工人,住在此前修路的工程建设单位移交的简易板房里,简易铁皮板房四处漏风,于本蕃不知不觉落下腿疼的病根。同为第一批上唐古拉的赵师傅记得,坐在宿舍里看电视,铁皮屋顶是漏的,抬头能看到太阳,面前电视机屏幕里一片“雪花”。他们喝山上的水,乳白色像浆糊一样浑浊,放在盆里澄清一个礼拜,还像浆糊一样。“就那么喝下去了,”赵师傅“骄傲”地说,“现在身体还不是好好的”。

比起生活上的艰苦,唐古拉更残酷的是对人精神的考验。唐古拉山脉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蒙古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这里号称“风雪仓库”,终年风雪交加,天地苍茫中看不到一个人,只有风刮过的声音。那时没有手机信号,同事们排队在车间仅有的一部电话前,轮流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挂断电话,就跟外界断绝一切联系。于本蕃曾和小伙伴们试着用洗脸盆养花种菜,“可惜不论我们怎么呵护,植物从来活不过三天”。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第一批唐古拉线路车间工人们前期磨合整理、验收维修、调配线路,为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做各种准备工作。

曾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拼命想要离开,于本蕃没想离开,但最初想挑战的刺激感和新鲜劲过后,也有些茫然。“环境艰苦、生活枯燥、工作单调,难道注定就要在这里度过一生吗?”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不知将向何处去。老师傅们说:“如果你觉得这里海拔高、缺氧,是无人区,闭塞,见识少,这个工作不适合你;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大城市闯,那么你一定要能先征服摆在面前的这座山,现在的事都做不了,将来还能干啥?不能一山望着一山高。”于本蕃记住了这番话,内心也在冰雪重重的苦寒与静寂中安定下来。

“现在回头看,当时环境还是很恶劣”,已经在高原工作14年,于本蕃依然不忍回忆,“大家互相鼓励,靠着集体的力量共同努力才一起走过来。只有一两个人,不论如何也坚持不住”。

此后不久,于本蕃休假时到西宁一家医院看病,等检查结果时与医生聊天,医生的话让于本蕃对自己的选择有了新认识:“他说,‘如果把工作只当成养家糊口,那干什么都可以,哪怕打工也能挣点钱养活自己;如果把工作当成事业,就不仅是为了生存,而且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这对我触动很大,我们只是萍水相逢,但这句话至今记得,还常常想起。”

于本蕃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扎下根来,养护青藏铁路海拔最高、工作难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125公里冻土线路,从跟着师傅学,到当上工长、车间副主任,带领大家一起干,一守14年。同事马忠义曾说,“别说待十几年,能待两年我都觉得特别厉害”。

直到今天,“做好本职工作,岗位上的每一天都要认真坚守”,仍是于本蕃给新入路的年轻人上的第一课。采访时,新职工沈小多刚分到望昆线路车间20多天,已把于本蕃视为人生导师:“于书记跟我们谈过话,他说人不能混,混一天也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认真学习、好好工作也是一天。比如跟老师傅起道,他们起两处,我就起四处,我起得不好,就多起几处,练得多了,干得就好了。”

现在,沈小多总是攥着道岔检查记录簿。每次外出作业回来,小本子里密密麻麻写着道岔轨道静态几何尺寸的各种数值,那是他的作业,“回宿舍先对着规程好好学习,再给师父检查记录对不对。于书记让我们每天写工作总结,他定期检查。他说,每个人都要对得起自己的使命和追求”。

“再冷再累再难也要守住线路”

202_年7月1日11时05分,“青1”次旅客列车从青海省格尔木市发车,驶向1142公里外的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于本蕃和同事们站在他们用近半年时间验收调试、养护的铁路旁,看着列车从面前轰轰隆隆飞驰而过。强烈的幸福感和荣耀感让他们至今回忆时仍不由地挺直腰板,“这是政治任务,绝不能出问题”。

从1958年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建设算起,青藏铁路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漫长设计、修建,连接起青海省西宁市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通往西藏腹地第一条铁路。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后,留给于本蕃和同事们的,是日复一日的养护检修。“群山连绵,冰峰并列,积雪没领,空气稀薄,篷绝草枯,云冷霜寒,生命禁区,危乎高哉!”这是唐古拉火车站旁树立的纪念碑碑文所述,在如此环境里进行铁道养护,确保不出问题,谈何容易!

于本蕃经常一天徒步巡检近10公里线路,对轨道上的连接螺栓也逐一查看,每走50米,他就要单膝跪到钢轨上,俯身检查轨道平顺度,一次巡检超过8小时。春天巡线,他还不时下意识用脚踩踩路基,“冻土路基开融,路面可能翻浆,必须注意观察”。夏日正午,钢轨温度飙升至四五十摄氏度,膝盖跪在上面烙出一道道痕;冬季严寒,钢轨冰得刺骨,“戴护膝干活不得劲”。经年累月炙烤、冰冻,于本蕃膝盖上生生磨出厚茧,他开玩笑说这是“人肉护膝”。

202_年3月,时任车间技术员的于本蕃带领维护施工队伍冒雪前往青藏铁路布强格至唐古拉站区间巡查,在1386公里450米处发现路基不平,“经测量,这段长15米的路基,塌陷最大地段达20厘米,中间还有一条25厘米宽的裂缝”。于本蕃一边向青藏铁路公司调度报告,一边做好两端防护,调集所有机具、人员立即投入抢修。用了近五小时进行路基夯实后,线路顺利开通。此时大雪并未停歇,为保证铁路线安全畅通,于本蕃主动留下来连夜驻守现场,严密监视整治路段状态,尽管当时他早已体力透支。

202_年,于本蕃从工作了11年的唐古拉线路车间雁石坪工区调任望昆线路车间,任车间副主任,现担任车间党支部书记。

望昆,意为“守望昆仑”,一个浪漫的名字。的确,望昆线路车间与望昆火车站相邻,坐落于海拔6500米的雪峰玉虚峰下,距昆仑山脉主峰玉珠峰25公里。碧空之下,白墙红顶的站房、写有白底黑字“望昆”二字的站牌、工区院内飘扬的国旗,与雪山绵延映衬,闪着童话般的光芒。然而回到现实,望昆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境内,四周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虽然比唐古拉海拔稍低,车间负责的116公里线路仍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5%;仍旧在无人区,杳无人迹。

望昆一天四季,狂风、暴雨、冰雹、大雪可能在同一天轮番上阵。8月、9月温度最高时也要套着棉外套。每年5月至10月是望昆雨季,降水量达到一定数值,养护工人就要沿管内线路徒步巡视,一走就是十几二十公里,直到上级单位人员添乘检查,确定安全后下达指令。望昆车间副主任吴德俊说,养护工人收到指令后才能返回工区,“否则我们就一直徒步巡视,无人区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头灯照到的地方有一点光亮”。

线路工人作业工具动辄几十、上百公斤,一台大型捣固机要四个人才能抬起来,在空手走路相当于内地负重20公斤的高海拔地区,搬动这些机器并不容易。202_年4月,于本蕃当天天窗作业区段位于雁石坪至唐岗间1309+100米处。相比作业内容,于本蕃和同事首先发愁怎样把150多公斤的螺栓机,抬上坡度近70度、长度500米的坡道线路上。最终,于本蕃统一指挥,前面三个人用麻绳拉,后面六个人抬,艰难地把螺栓机抬上线路,开始作业。

格尔木工务段察尔汗线路车间达布逊线路工区工长唐城,曾在望昆线路车间轮岗半年,“山上的风真大,有时在铁道桥上作业,风刮得人都站不住,要腰间绑着绳子,把自己拴在桥栏上,才能干活。上过山,才知道什么叫艰苦。”

于本蕃到望昆线路车间不久,202_年4月,就赶上车间对管辖线路进行大机捣固作业,也就是用大型养路机械捣固车将铁路轨枕下面道砟捣密实。作业完成后,他带领车间班组职工对捣固处所线路设备质量进行全面回检。时任望昆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土单次仁记得,一天,于本蕃带大家忙完当天工作后,疲惫不堪的职工们都已进入梦乡,他却还要第一时间复核。走到不冻泉站4号道岔时,风雪不期而至,雪片借着怒吼的狂风瞬间漫天弥散,于本蕃还是坚持徒步检查完当天的线路质量,直到确认施工处所的设备绝对安全,才放心回到车间。

吴德俊说:“于书记就是这样的人。他各方面付出太多,面对艰难任务,总是于书记冲在最前面。”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是望昆雪季,天寒地冻,暴风雪随时来袭。对于铁路人而言,雪从不是风景而是命令。积雪太厚影响道岔转换时,养护工人必须时刻准备,随时听令,不分昼夜赶去除冰雪。“路基很高,是碎石子或片石堆起来的大陡坡,也没有台阶,爬上去就要喘一会”,吴德俊说,“抢险时,于书记会跑着上去。他说,我们快一分钟,线路就早一分钟畅通,区间运行的车就能早一分钟通过。”对于铁路畅通而言,一分钟也要抢。

在于本蕃记忆中,迄今为止最大的“暴风雪阻击战”在202_年2月打响。“那天也是凌晨,段上电话通知管内k965—k975区段线路被大雪掩埋,影响行车,要立刻上道处理险情。于本蕃带着应急抢险队伍往现场赶,“雪太大,去往线路的路上雪太厚,汽车已经开不动,我们乘坐铁路通勤机车上去。距离积雪线路还有好几十米,机车也行进不了,我们下车拖着设备趟雪前行,几十米的距离足足走了二十多分钟”。风夹着雪像鞭子一样抽在脸上,寒冷中氧气好像更稀薄,张大嘴也喘不上气来。于本蕃说当时真想休息一下,哪怕一分钟也行。但线路积雪已高出轨面十几厘米,只能争分夺秒。

“几十米长的一段线路,我们刚清理这边,那边又积满雪;再扫回去,刚刚清干净的地方又堆了厚厚一层……雪疯狂地下,我们10个人拼命地扫,好像陷在看不到尽头的搏斗中。”早上六点多,雪基本清理完毕,穿着棉服套羽绒服、棉裤套羽绒裤,戴着棉帽子和厚脖套的于本蕃,感觉自己似乎被冻僵,脸、手和脚都没知觉,哈气和落在棉帽子上的雪混在一起,冰和霜结了一层又一层。“那是我经历最大的一场雪,但再冷再累再难也要守住线路,保畅通是铁路人雷打不动的职责。”

高原14年,当初和于本蕃一起上唐古拉的20多名同事,唯有他还坚守“天路之巅”。空闲时,他喜欢看满载乘客的客运列车,拉着纯碱、原盐、钾肥等工业产品的长长的货运列车,交织着从工区前的青藏铁路上驶过。据统计,自202_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至202_年,近4830万吨货物通过青藏铁路进出藏;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由202_年的126万人次增加到202_年的3368.7万人次。或许于本蕃未曾想过,自己日夜守护的线路,已成为“世界屋脊”发展引擎。

十几万字笔记炼出“冻土真经”

多年冻土,是修建高原铁路一项世界性难题。冻土随季节交替不断冻结、融化,会造成路基冻胀、下沉,严重影响铁路通车。为把铁路修到拉萨,中国工程师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抗争了半个世纪。最终,青藏铁路穿越550多千米多年冻土,成功铺进西藏后,多年冻土又成为铁路养护工人接力面对的课题。于本蕃就是其中一位“接棒者”。

每年3月至5月,青藏铁路格拉段虽仍在雪季,户外温度零下10℃左右,天空鹅毛大雪纷纷洒洒,但地表气温却在悄然回升,冻土逐渐软化,容易造成路基失稳,“表里不一”十分考验铁路线路维护工作。“夏天冻土消融,要提防路基下陷;冬天冻土结冰,要防范路基升高……铁路下面的土层中,大大小小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每个季节养护侧重点都不同,准备的工具和设备也不一样。”

线桥专业中专学历的于本蕃,可不是从一开始就懂多年冻土。在唐古拉,他与冻土第一次相遇,于本蕃有点措手不及,又很着急。起初,他天天追着师父问,“问到答案就觉得满足”。有一天,师父反问他:“你问的问题,自己都思考过么?除了我教给你的办法,你还有没有其他想法?”于本蕃明白了,高原铁路养护的接力棒传到自己手上,不只是传承,还要有所突破。他琢磨着怎么解决问题。每天外出作业碰到的情况,和晚上总结会上大家讨论的各类问题,于本蕃都工工整整记在笔记本上,一边是案例,一边是原理方法,为了醒目,他特意用不同颜色的笔,有些地方还画出示意图。十几年下来,大大小小的案例积攒了十几万字,其中有小技巧,也有大经验;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教训,他将之命名为“抗冻笔记”。

于本蕃说:“这里海拔高、湿度低,全年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昼夜温差超过20℃,线路可能因为热胀冷缩或者路基翻浆,给行车带来安全隐患,我们必须及时发现和排除。在这里,养护工人首要任务是严密监测温度、湿度及其他气象因素变化对冻土路段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实际作业中,“抗冻笔记”帮了他大忙。“案例多了,我开始自己归纳提炼,总结出来的经验对干活确实管用”。比如检修时,于本蕃看接头钢轨光带异常时,钢轨敲击声音也跟正常状态不太一样,就要注意钢轨是不是有掉块,是明掉,还是暗掉。“总结出两者之间关系后再上道检修,工作量骤减。”

当时青藏铁路已全线开通多年,多年冻土路段部分病害还是整治得不彻底、不到位。“同一种病害反复出现,大家经常重复去同一个地段处理病害,有时反而容易造成次生病害发生,而且工作量大增,人力、物力消耗很大,心情也很沮丧”,于本蕃既憋屈,又着急。车间人手也不够,冻土线路养护对工人作业技能和冻土知识掌握都有要求,于本蕃说,“我们的工具、材料动辄几十斤、上百斤,但作业精细程度要求是毫米级,一般一个新入路职工,即便肯学,也要两三年才能掌握,可是线路缺人,需要新人尽快顶岗。”

“这就是‘六标’检修工作法的原动力。”经过再思考、再提炼,于本蕃最终将十几万字“抗冻笔记”凝练为“看、测、析、敲、听、验”六个字。“我们总结课本知识、学习借鉴其他车间经验,再加上我的精细化作业经验,总结出一套作业流程,新职工很快就能掌握基本技能,有些方面可能比老师傅做得还好,大大缓解人员紧缺问题。应该说这是铁路发展需求、职工成长需要,我们被逼着想办法。”于本蕃将此命名“六标”检修工作法,同事们更愿意叫它“冻土真经”。

有些难题,困扰大家多时。悬绳起拨道法,于本蕃前前后后想了半年多。“起道”是铁道线路养护术语,是将线路低洼处起高,以找平轨面、改善道床弹性。“正常情况,起道后用绳子检测,绳子应该是水平,和钢轨吻合,但实际测量就是不平,钢轨呈波浪形”,各种方法试过,于本蕃发现是起道顺序问题,优化之后,问题迎刃而解。用类似原理,拨道也变得顺畅。

“高原冻土对线路破坏特别大,一直没有解决方案。冻土线路养护耗时耗力,‘冻土真经’解决了大问题。”望昆线路车间技术员李奋武说。

“老于这套方法管用,尤其适用于唐古拉、望昆等高海拔车间,好多次故障都用‘六标’检测法检测、解决,效率高。”唐古拉线路车间主任李彪林说。例如检测法中的“敲”,检查路基下面是否有空洞时,原来做法是把所有螺栓口全部松开,观察枕木是否自然下垂,如果中间还有其他连接部件,也全部要拆开。后来于本蕃敲轨枕头和道心,听声音虚实推测轨枕下面空的还是实的,“虚、实声音完全不一样,这样至少节省30分钟”。

“节省30分钟”听上去可能没什么,但天窗作业时间通常只有120分钟,“30分钟”意味着完成更多工作,检修更多项目,养护更为精细……于本蕃说,“铁路养护需要在一个规定周期内完成线路设备养护,只有提高效率,在周期内高质量完成养护工作,才能确保线路畅通、行车安全”。

“吃苦、服从和奉献好像是本能”

干铁道、守线路、保畅通,似乎是“铁二代”于本蕃别无二致的人生选择。

于本蕃老家河南,1981年,在铁路上工作的父母支援大西北,进行铁路维护工作。于本蕃一岁多时,被父母接到青海乌兰县柯柯镇。这座因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而兴起的小镇,当时广袤荒远,没有树木,不见草原,牧群也不来,只有风沙特别大,刮起沙尘来暗无天日。“那是很荒凉的地方,他们是拓荒者,比我们现在艰苦得多。记得住小泥房,食品按量供应,每星期火车运来一次……”于本蕃看着父母忙得不着家,却从来听不到他们抱怨。

小时候,于本蕃好奇只有两根钢轨并行组成的铁路,背后竟如此庞大,“有开火车的,有调车的,有维修水电的,每一道工序都与下一道工序紧密相连、相辅相成,让这套严密系统运转的,是背后默默付出的铁路人”。

长大后,他也终于成为这样的人。高原上很多个难以入眠的夜晚,于本蕃想起曾在青藏铁路柯柯段工作的父亲,小时候跟着父亲在线路上检查的情形不断翻涌。“在铁路工作,苦、服从和奉献好像是本能。”

多年来,他见证着工具、设备不断更新,环境逐步改善,也看着铁路越修越远、火车越跑越快。202_年车间标准化建设以来,格拉段各车间的办公区和宿舍由原来小平房改建成二层宿舍楼,电取暖,暖气片上还有温度值,屋里暖烘烘的。洗漱间里有两台大洗衣机,工服和被褥分开洗,还有淋浴间。望昆线路车间院子里,地热温室大棚刚刚建好,于本蕃说,“明年能吃上自己种的蔬菜”。只有剧烈体育运动还是碰不得的“禁区”。望昆车间宿舍楼里有一间屋子用于文体活动,里面是台球和棋牌类。

高海拔对身体,侵蚀于无形中。“高原对记忆力损伤特别厉害,我原来记性很好,可是现在,在一楼办公室跟我说一件事,我到二楼就忘得干干净净”,于本蕃无奈地说。在望昆线路车间,每个人都离不开“小本子”,刚刚入路的新职工也不例外。不管是小笔记本,还是手机记事本,但凡有一件事,马上写在上面,“要不转头就忘”。

14年高海拔地区工作经历,于本蕃现在心脏肥大,患有糖尿病,“最近几年每次体检都好几项数值报警”。在望昆,几个同事总追着于本蕃念叨“于书记歇会儿,注意身体”。于书记并不在意,下楼梯噔噔噔一溜小跑,他也没打算往海拔低的车间调动,“觉得身体还行”。

他几乎没有时间关心自己。铁路养护工人的作息,跟着天窗时间和临时调度命令走。他满脑子装的是这里要养护、那里要巡查,还有哪个疑难杂症没解决,车间同事谁有心事了得问问,新入路的年轻人能不能适应、会不会干活……“操的心都操到,还是怕出问题”,于本蕃连吃饭时间也不放过,聊着家常,开着玩笑,就把大家的心思掌握了。“进入10月,冬季除冰雪、保畅通又要开始。而且气温不断降低,钢轨被冻得发脆,还要密切巡查,防止断裂。”

工作上,还不断有问题等着于本蕃带大家解决。采访当天,他吃过晚饭就在餐厅饭桌上拉着工长欧师傅研究道岔转辙部改道作业。于本蕃说,欧工长是段上道岔专家,干了一辈子道岔工作,积累几十年经验,明年将要退休,现在还不断精进工艺,“比如换道岔轨件时,是先切好钢轨再打眼,还是先打眼再切钢轨,两种切割方式反映考虑问题的两个思路,我们就要展开讨论,好好商量商量”。

父母家人也是通过媒体报道,才知道于本蕃真实的工作环境。第一次看到时,他们忍不住泪流满面。起初,父母极力反对儿子上高原,现在早已从接受变成理解,相对于很多父母希望孩子生活安逸舒适,他们只说“平安就好”。

妻子王兴芳为了支持于本蕃,好几年全职在家带孩子。“她开始也不理解,我怎么那么忙!有时晚上车间业务学习,来不及接她电话,还闹过不愉快。”202_年8月,王兴芳带孩子来到望昆车间看望于本蕃,虽然已是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节,王兴芳还是因为高原反应几乎一直卧床,于本蕃则不断带队冒雨巡线、汛期防洪、天窗作业,忙得脚不沾地。“她不再埋怨,知道我真的会忙到连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于本蕃眼中闪过一丝愧疚,顿了顿,聊起另一个话题。

近年来,于本蕃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铁路系统“火车头奖章”、全路“青年岗位安全标兵”、“全路党员安全标兵”等荣誉。相比于对荣誉的关注,他更希望更多人知道高原上有一群人在坚守、他们的坚守有价值。

风停雪住时,望昆很美。玉珠峰主峰及周边雪峰绵延起伏,冰川纵横,积雪在山脊上闪耀光芒,巍峨冷峻又深情款款。碧透的蓝天、绚烂的高原阳光、深褐色的土地,雪山像银龙的脊背伸向远方,青藏铁路在天地之间划出一道蜿蜒曲线,坚毅而美……亘古与当下、原始与现代、自然与人交织共存,清晨与黄昏都有醉人的光影,令人震撼。

于本蕃从来无心欣赏雪域之美,哪怕片刻。“只要走进车间,心思全在工作上。”其实,他是热爱旅游的人,去过国内很多地方,北京的城、大连的海、拉萨的寺、成都的街……喧闹繁华亦或寻常巷陌,都曾令他短暂流连,但他并不为之所动,甘愿沉于看不到尽头的钢轨,在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风的嘶吼中坚守、追寻。他深知,自己心有所属在“天路”。

202_最美铁路人观后感四

38岁的于本蕃,现任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初次见面,他给人的印象是脸庞黑红,眼睛炯炯有神,说起话来有条不紊。

202_年2月,青藏铁路格拉段正式开通运营之时,于本蕃就踏入青藏线格拉段,跟随着身边的师傅们开始了对青藏线格拉段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线路区段的验收、运营和维修工作。

经过14年的磨砺,于本蕃也从一个懵懂的小伙子由线路工、线路工长,一步步走上了车间管理者的岗位。

以雪为令,高海拔,零误差

刚刚开通运营的青藏铁路格拉段,有大量的维修补强工作需要追踪落实,于本蕃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在线路区间作业时常常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他从不抱怨;在刺骨的寒风中检查线路、起道、拨道,他从不叫苦、不喊累。于本蕃说:“来到雪域高原,我们就爱上这片土地,选择这份职业,我们就只顾风雨兼程;这正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俗话说:“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这是对雪域天路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从202_年到202_年,于本蕃在青藏铁路唐古拉和昆仑山守护的14个年头里,经历过无数次的雨、雪、冰雹轮番袭 击,而他始终坚守在线路安全生产的最前线。

202_年初,唐古拉至沱沱河间K1237+600处积雪厚度达30mm-40mm,个别地段发现积雪上道,车站有3组道岔正反位无表示,段调度第一时间下达立即整治命令,要求迅速查明原因,恢复线路正常。接到命令后,于本蕃迅速组织,装好作业机具,带领车间职工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没膝深的积雪赶赴现场,冲在除雪队伍的最前列。因为想在最快时间掌握线路第一手雪情,不知不觉脚步逐渐加快,在快速攀爬路堤边坡时,一阵阵胸闷气短和缺氧致使他一头栽倒在雪地里。后面的职工借着应急灯光看到于本蕃突然倒地,急忙上前托起他,大声呼喊着:于主任怎么了?于本蕃紧闭双眼,嚅动着乌黑发紫的嘴唇、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说:“我没事,不要管我,快上线路查看雪情,以免影响行车。”周围的职工无不为之动容,迅速赶赴线路雪情现场进行清理,而于本蕃在稍事休息后也投入到现场清雪工作当中......高原冻土地段线路维护是世界性难题,因温差造成的冻土消融和膨胀会对线路安全造成影响。为了确保青藏铁路高海拔地区线桥设备的持续安全畅通,于本蕃带头行走在线路设备整修的最前沿。在日常维护中,他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标准化、精细化、零误差,一项一项抓盯控,一项一项抓落实,每日徒步检查测量近10公里线路来掌握格拉段冻土变化规律。“高海拔,零误差,虽然工作累了些,标准高了些,但安全有了保障,我的心里才踏实,晚上才可以睡个好觉。”于本蕃这样说。

人们常说格拉线的天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202_年5月,雁石坪地区夜夜都是风雪天,狂风卷夹着大雪漫天而下,这种情况在格拉线来说是家常便饭。气温骤降,雪粒子落地就迅速变成薄冰凝结在道岔上,为了保障线路的畅通,以雪为令,每夜于本蕃都组织人员第一时间赶赴雁石坪站场,全力投入到扫雪除冰中来,检查设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青春就要在最艰苦的逆境中去拼搏发光”

14年间,于本蕃遇到过很多难题,但他始终坚信 “办法总比困难多”。

记得初到现在所在的车间时,车间人员年龄差异较大,年龄大的同志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有一部分老同志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工作中缺少动力;年龄小的同志初到工作岗位业务技能欠缺,思想上不积极,人员管理上呈现出了很大的难题。于本蕃思索着,年长的同志有业务能力但缺少干劲,年轻的同志有干劲但是业务能力不足,让他们在一起互相帮扶、互相促进,每个人的作用是不是都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经过深思熟虑,于本蕃让“老”“新”同志形成“一对一”的帮促,他及时跟进和沟通,了解并解决他们在帮促中出现的问题。很快,这些“老老少少”打成了一片,像一家人一样亲密,工作上也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同舟共济”的良好氛围。

针对车间设备老化、路基连续下沉、表层冻害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于本蕃主动组织车间内年轻骨干力量形成技术攻克小组,大家拧成一股绳,一起想办法,一起去实践,一起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大家不断的努力下,车间的线路设备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安全生产中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先后获得了先进车间、标准化先进党支部等荣誉。

在于本蕃的成长中,团组织担当了不可缺少的“领航人”。202_年,24岁的于本蕃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背着行囊,来到这片“无人区”。初到高原,他显然高估了自己的适应能力,高海拔、严寒的天气、稀薄的氧气,使他头疼不止,嘴唇发紫、发青,常常连饭都吃不下。家人们曾不止一次劝于本蕃下山回到原单位,一度他也和一些同志一样打起了退堂鼓......没过几天,团支部书记找到于本蕃,一面从工作生活中去帮助他,一面从“如何体现人生的价值”上去正面引导他。逐渐地,心理和身体上的不适有所改观,于本蕃的思想也有所转变——“青春就要在最艰苦的逆境中去拼搏、去发光”。他这样想:“就算我不去,别人一样会去,我既然来到了这里,就要坚持下去,况且这是我的工 作。”

古人云,辨材需待七年期。而于本蕃不曾想,一坚持就是14年。在这14年里,他不分昼夜、不畏严寒,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凭借扎实负责的工作作风和一贯态度,于本蕃先后获得“先进工作者”“全路党员安全标兵”“铁路青年五四奖章”“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并代表青藏铁路青年赴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文化交流活动。

在于本蕃取得成绩的同时,家人的陪伴与理解也成为他前进的动力。今年1月13日,公休完回到车间已经三四天的于本蕃,由于忙于管辖冬季线路设备整修工作,一直没有跟家人联系。晚上9时,终于挤出点时间,他拨通了妻子的视频电话,妻子推脱说在外面不方便,他当时也没在意,问候了几句就挂了电话。可是在随后的几天里,每次拨通妻子的视频电话,妻子总是匆匆聊上几句就挂了电话。多年来和妻子养成的视频聊天习惯让于本蕃感觉家中一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一周后,在于本蕃强烈的要求下,妻子终于打开了视频电话链接......在视频的那头,年仅8岁的儿子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叫着“爸爸、爸爸”。于本蕃急忙问孩子怎么了?妻子还强颜欢笑地说:“没事,得了个小毛病,已经没事了......”得知孩子因急性阑尾穿孔动过手术已经住院一周后,于本蕃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妻子在电话那头连忙安慰道:“马上出院了,我就是害怕你知道后不安心工作,所以没敢告诉你,有我呢,没事的。”听了妻子的话语,于本蕃的眼泪再一次流了下来......于本蕃说:“14年过去了,现在我已经38岁了,高寒缺氧、强烈的紫外线照射、风雪扬沙锻炼了我,我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这条雪域天路,但我的青春无悔!”他将用勤奋和奉献履行自己对安全生产的承诺和责任,用坚守和进取展示新一代铁路人蓬勃的朝气,在雪域天路这幅圣洁的画卷上浓墨重彩地书写当代高原铁路职工最光辉灿烂的青春,继续践行青年人百折不挠 的坚定信念。

202_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五

青藏高原的黎明,寂静而寒冷。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的十几个养护工在铁轨上敲敲打打,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使工人棉帽上挂着出汗凝成的霜。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在铁道旁等待列车通过。

他,是养护工的一员——个头不高,在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被工友们尊称为“铁人”!

他,是一位善于钻研的铁路工人——5100多个日日夜夜,从小技巧到大经验,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抗冻土笔记,他创造的“看、测、析、敲、听、验”六标检修工作法,在青藏高原冻土路段被广泛应用。

他就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副主任于本蕃,用脚步和忠诚守护着雪域天路。

01

坚守,“钢铁天路”上的铮铮铁骨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附近,于本蕃(左一)和工友们在施工前进行安全检查。

望昆线路车间地处昆仑山脚下,与玉珠峰相望,车间负责的116公里线路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5%。

“202_年刚上山时,我们几个年轻人曾试着用脸盆种蔬菜和绿植,但不管怎么努力,植物活不过三天。”于本蕃回忆起刚来时的样子,“那时,条件远没有现在好,简易工棚四面透风。如今天气一冷,我的膝盖就疼,就是那时落下的。”他指了指膝盖上厚厚的护膝说。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左三)带领工友在铁道上施工。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检查铁轨。

于本蕃每天要徒步巡检近10公里线路,巡检时间超过8小时。每走50米,他还要单膝跪在钢轨上,俯下身子检查轨道平顺度。

工作看似平常,但在海拔4500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环境里,边走边跪8小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月12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在施工结束后回到宿舍。

从唐古拉到望昆,于本蕃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已经待了14年,当初一起上唐古拉的20多人中,唯有他一人还坚守在“天路之巅”。

02

执着,他用十四载“冻土真经”彰显责任与使命

如果说待在4500米的高原就是奉献,那与钢轨朝夕相伴、与冻土日夜抗争,则是一种“心”的锤炼,他在坚守中铸造出最动人的词语——“执着”。

海拔4500米,人的大脑会因缺氧变得异常沉重,思维也会迟钝。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在宿舍里吸氧休息。

但于本蕃却用记笔记的习惯来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不便。走进于本蕃的卧室,桌边堆着几十本记事本。他告诉记者,这些记事本可是他在高原积累的“冻土真经”。

翻开这些笔记本,一个个案例被工整地记录在册,原理方法则使用另一种颜色写在旁边,有的地方甚至还画有简单示意图。十四年,5100多个日日夜夜,从小技巧到大经验,于本蕃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抗“冻”笔记。

1月12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在检查铁轨。

于本蕃将自己十几年的经验和思考融入日常作业,并总结提炼出“看、测、析、敲、听、验”的“六标”检修工作法。“老于的这套方法特管用,尤其适用于我们唐古拉车间和他们望昆车间,好几次故障都是这个方法检测出来的!”唐古拉线路车间主任李彪林说,这套方法已在冻土较多的格拉段上广泛应用。

除了对冻土的总结思考,于本蕃和同事们还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他们先后完成了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软轴捣固机捣固质量提升等多项技术攻关,他们车间也成为青藏铁路线上有名的“专家车间”。

03

忠诚,铁人精神永远是飘扬在雪山之巅的红旗

如果说雪域天路是青藏高原的彩虹,于本蕃的忠诚就是绘织彩虹的底色,是雪山之巅高高飘扬的精神旗帜,这份忠诚也凝结着他全家人的奉献。

于本蕃结婚那年,他申请到唐古拉车间工作。“记得那年春节,我刚好轮休在西宁,当时和媳妇一起去人民公园看花灯,印象特别深。”于本蕃嘴角露出了笑意。十多年来,于本蕃在家过的春节屈指可数。

202_年,小家添新丁,但三口之家的日常家务和照顾孩子只能由妻子承担。由于操劳过度,妻子王兴芳也长年生病。提到妻子,这个钢铁一样的汉子红了眼眶。家,可能是他心里最想保护却又无能为力的地方。

今年由于突发疫情,原本在山上过年的于本蕃有机会回到了西宁家中。往年阖家团圆的日子,自己总是家里缺席的那一个,妻子孩子早已习以为常。“今年过年,难得的长时间团聚,儿子还有点不适应。”于本蕃苦笑着,眼睛里充满歉疚。

1月11日,于本蕃(左)和工友在青藏铁路望昆站附近巡检铁道。

回到望昆,转眼一个月了。想家时,于本蕃就到窗口向着家的方向远眺,拿着儿子送给他的小玩偶轻轻摩挲。但望着眼前的青藏线,他的眼神依然执着:“我们在这里,国家这条大动脉就没有问题,‘血管’确保畅通!”

寒来暑往,望昆车间背后的昆仑山岿然屹立,圣洁雄浑;风雪依旧,养路工人为之奉献的青藏线蜿蜒绵长,满载希望。于本蕃坚毅的脸庞上,早已爬满了岁月风霜。在这个生命与自然时刻斗争的地方,“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就是这群“钢铁守护人”的使命信条。

第二篇:最新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202_

通过观看“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会,让我看到了铁路的明天,那么你知道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2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最新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202_【5篇】,欢迎阅读!

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篇1】

最美,何为最美。在普通人眼里,最美就是长相最漂亮的美女亦或是帅哥,也有可能是一些很漂亮的风景、花草。但是最美在我眼中,就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娄底车务段冷水江东站调车长杨卫华。

调车作业,坚持1天,不难;坚持1周,不难;坚持1个月,不难;但是坚持29年,1万多个日日夜夜,杨卫华能将枯燥的调车作业做到“零违章、零违纪、零事故”,表现出一名铁路人对于按标作业的坚守以及对于自身工作的高要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杨卫华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在日常工作中,他秉着“多学、多问、多看、多做”精神,付出别人难以企及的努力,在他的六万多字的工作笔记中,每一条他都烂熟于心,在单位上,别人都叫他“活规章”、“土专家”。杨卫华始终第一时间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规章站在技术变革的最前沿,利用经验总结提炼出“杨卫华安全调车法”和24句“调车作业七字诀”,内容通俗易懂、简单易记被广泛推广运用。

结合我段团员青年实际,目前我段团员青年日益增多,但是由于长期夜班的工作性质及周边环境因素影响,团员青年的政治取向及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有的只讲享乐,不讲奉献;有的认为自己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对于得失心里有落差;有的认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产生消极冷漠情绪;还有的在社会上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以上种种反映了在当前我段维改的新形势下,团员青年思想波动较大,触发点多,不利于广大团员青年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广大年轻人更应该抓住此机会。现在,改革开放前入党和参加工作的干部已经或将要退出岗位,80后以至90后的年轻干部即将成为工务骨干队伍的主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同时也相对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有的缺乏基层和艰苦地方的扎实磨炼;有的对于线路知识的了解不够强;有的担当作为的底气还不足。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这更是一次机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自觉向实践学习;要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对于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懂的一定要虚心请教老师傅,发扬“多学、多问、多看、多做”的精神,时刻保持乐观的心理,抵制社会上不良习气的熏染,立足本职岗位,在铁路事业的发展建设上奉献出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篇2】

在观看了中央宣传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10位“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后,我深受感动。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强不息、打造国之重器的美丽故事更是激发了千千万个在基层一线奋斗者的爱国之心。

这些“最美铁路人”都是普普通通爱岗敬业的铁路职工,事迹都是点点滴滴勤劳奉献的日常工作;他们也有过曲折彷徨和苦辣心酸,还有勤学苦练和持之以恒,更有播撒爱心和敬业奉献。他们以自己清晰而踏实的人生轨迹,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拼搏路上的创业者树立了榜样,榜样给人以方向,榜样给人以形象,榜样给人以力量。

10位“最美铁路人”他们从长期的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传播开来,将会启发更多的发明创造,启动更多的安全保障,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更多的社会正能量,为铁路又好又快发展汇聚起无穷的力量。他们只是200万铁路人的优秀代表,还有更多的铁路人长年累月坚守在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是他们以日常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他们的先进事迹,指引着人们努力的方向,对社会、对组织、对单位、对家庭都具有导向意义。

中国铁路发展建设几十年,已然建成速度最快、自动化程度最高、运输最繁忙的铁路运输体系,取得成就令世人瞩目。这其中不断涌现的行业榜样涵盖了科研、建设、服务的方方面面,都在激励着铁路人不断前进。这同时也在激励着我们在日常的思想、日常的语言、日常的行动表达出对家人、对同事、对世人的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感染着、感动着、感化着周围人,从而示范和带动周围人共同前进

工作是美丽的,劳动是光荣的,创造是幸福的!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征途上,“最美铁路人”将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奋斗者形成磅礴之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篇3】

建设交通强国,铁路是领头羊、排头兵,其承担着我国运输的重要任务。而在高铁、铁路上辛勤工作的铁路人更是交通强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最美铁路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持了几十年;他们深入一线开展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日日夜夜奔波,与家人聚少离多;他们全心全意服务老百姓,保证安全与护送回家,他们用行动说话,他们用时间证明,他们以真情打动,他们是最美的铁路人。

美在内心。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美好时光,而他们却放弃享受,奉献自己大半辈子的时间在铁路上,与铁路相依相伴。他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讲道德、有素质、有善心、积极向上、热爱祖国。

美在奉献。人们常说,现今社会,人情冷漠,人间关系惨淡,两邻互不相识。可总有那么一群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做着你想也不敢想的事,坚持着你想也不敢想的坚持,奉献自己,服务他人,他们是最美的铁路人。

美在坚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讲究安全,敬畏科学;坚持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美丽。他们在铁路事业上坚持十年、二十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中国铁路事业添砖加瓦,保证安全。

美在奋斗。爱国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美德,是推动铁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必须武装知识,强健身体,克服困难,用青春,用奋斗书写铁路发展的美丽篇章。

建设交通强国,像他们这样默默付出的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践行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展示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

他们是最美的人,他们有最暖的情。

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篇4】

今天,我观看了《最美铁路人》专题片,本片的主角们是来自铁路工作基层一线200多万铁路职工的优秀代表,有的致力于安全平稳操纵机车,以高超的技艺驾驶着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有的刻苦钻研动车组检修技术,用匠心擦亮中国高铁名片;有的待旅客如亲人,热心服务几十载,给乘客的旅途送上春天般的温暖;有的坚持标准化作业一丝不苟,在铁路行车岗位三十年零违章、零违纪、零事故……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践行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展示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看完后的我感触颇深。

短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立足岗位,潜心钻研的“铁路客运信息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单杏花。作为铁科院电子所副总工兼12306技术部主任,她是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研发的技术带头人。在她的带领和不懈努力下,她和团队攻克了12306一系列技术难题,使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从手工售票向计算机售票,从车站独立售票向全国联网售票的转变。单杏花解决的,不仅仅是旅客不再需要通宵达旦排队买票,取而代之用手指头轻轻一点就可以在网上方便的购票,更是实现了春运、节假日期间,每一个在外漂泊想要与家人团聚的游子都能归乡的愿望!使中国铁路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电子商务时代。而这一切,正是单杏花和她的团队顶尖的专业技术、怀揣心中的梦想与信念、和在阖家团圆的春节,或是举家出游的“五一”,依旧宛如一粒石碴,一根枕木,一根钢轨,牢牢坚守自己的岗位上的无私奉献换来的。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铁路人”!

我是来到成都铁路局成都工务段工作两年的一名青年职工,与单杏花不同,我的大学学习的是安全工程专业。铁路对于我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从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地球就像是一个村,而铁路就是连接每一个村庄的道路。如果把地球看成一颗小小的球,铁路,就像是这颗球上一条条的网,现在的我就像一只小蚂蚁,穿着黄马褂、拿着道尺威客,在这条网上穿梭检查,我的任务,就是保证这一条条线路各方面良好,保证每一辆列车安全平顺通行。而我的梦想,是给地球上的每一个“村”都铺上“路”,并且让这条路更快、更长、更高效、更安全。安全,是铁路运输生产最基本的要求,是提高铁路运输生产效率的前题,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更是实现铁路整体运行的基本保证。要维护铁路的安全生产必须从制度和思想两方面下手。我希望自己能像“最美铁路人”他们那样,成为一个有使命感、有担当的人,把自己喜爱的事情做到极致,钻研精修安全工程关于铁路专业知识,在铁路改革进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办法,为中国铁路在运输安全和经营管理水平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做出贡献!为自己心中的那一条条“网”更快、更长、更高效、更安全做出贡献!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最美铁路人”,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都是追梦人。

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篇5】

202_年“最美铁路人”节目,发布仪式现场展示了十位“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十位模范的先进事迹从各个方面展示了铁路人的刻苦钻研、热心服务、坚持按标作业、保障人民出行温馨和安全的“最美”精神和意志。发布仪式旨在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榜样们的事迹即非凡又动人。

虽说每一名铁路职工都仅是中国铁路上的一点微小力量,而正是这股股力量将安全与效率深深扎入中国铁路的根基之中。无数个他们沿着铁路站成一排排,立在原地守望着列车疾驰而过,他们用自己的辛劳铸就了铁路的速度与安全,在他们心中不仅仅是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还有正如他们脚下坚实道床般的坚守与奉献。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坚守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将自己对事业对国家的热爱化做铁路工作上的火花。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铁人精神,用工作来磨练自己的毅力,将自己的热情倾注于眼下的事业当中,以个人的绵薄之力来支持国家宏大的铁路建设蓝图

作为工务段的一员,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我都能见到铁路工人的身影。职工们始终如一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坚守着,认真地把控作业质量,提防安全隐患。也许每天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也许繁重的作业后还紧跟着各种出巡,但是他们始终用认真的态度、严谨的方式做好每一项工作,确保铁路设备的良好状态。没有正常的节假日,没有正常的工作时间,他们用自己的身躯驻守在铁路安全的第一线,保障着铁路设备的正常运转。作为刚入路的青年工作者,我们应该抓住当下在一线努力学习现场技术,积累经验,应当不怕苦不怕累,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从最繁琐的事情做起,将基础扎牢,对自己负责,对铁路建设事业负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第三篇: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最美京铁人 观后感

今天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我们观看了最美京铁人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当“最美京铁人”五个大字出现在屏幕上,令我相当自豪,作为京铁的一员,在看了最美京铁人宣传片后,我感受颇深,这些人都是在一些普普通通的岗位上,但是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最美京铁人,我们都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好好做好本职工作,为京铁,为祖国,为人民安心服务。

在这些“最美京铁人”中有奋不顾身抢救溺水者的卢永彬,他已48岁,是唐山机务段的助理会计师,他的英勇事迹展示了一个铁路职工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优秀品格。还有无偿献血多达67次的高慧英,虽然她身材弱小,体重还不足50公斤,但是她小小的身躯却有着无比高大的英雄气质,她用鲜血拯救着他人的生命,她用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我们应该向这位铁路职工致敬!还有很多很多的最美京铁人,扶弱助残的“素萍服务组”负责人李素萍,微笑迎接旅客,创造 “零投诉”记录的尹树霞,还有与病魔抗争后,成为技术尖兵的关秀英等等这些人都是普通的铁路职工,但他们却有着不寻常的品质,他们是铁路人的代表,展现着铁路人无私奉献、坚强勇敢的品格。

看完这些故事,心情沉重复杂,在这个人情味渐渐淡去的时代,在这个路人摔倒无人扶的冷漠社会,竟然还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把奉献当做自己一生的责任。在此,我感觉到作为一个京铁人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作为京铁新生的一代,我要向老前辈看齐,不负最美京铁人的荣光。

第四篇:最美铁路人薛胜利先进事迹观后感

最美铁路人薛胜利先进事迹观后感简短范文5篇

薛胜利先进事迹观后感1

观看了20xx最美铁路人,我感受颇深;在普通的岗位上,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最美铁路人“之所以让人感动,大概就是在于他们在许多时候都和常人”背道而驰“甚至”逆行而上“;作为一名一线的铁路工作者要向他们学习,即使在不起眼的岗位上也要做到最好,要对工作充满热情,始终坚持不懈,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平凡人干好平凡事,一样能获得荣誉,一样能获得尊重。作为铁路工作者我们要勇于担当,不断艰苦奋斗,立足于服务,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薛胜利先进事迹观后感2

通过观看《最美铁路人》的先进事迹后,使我的内心感受颇深,他们就像是飘扬在铁路一线的一面面旗帜,是铁路职工勇毅前行的缩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他们是“最美铁路人”是万里铁道线上最美的风景。都说努力奋斗的人都是最美的,但是默默无闻,却依旧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不易的,然而他们却做到了,因为在他们心中时刻铭记要做好本职工作是铁路人的重任,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绚丽的舞台动作,有的只是忘我的情怀,令我深深地感到折服,不负铁路人的最美荣光,积极投于“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使命,为新时代铁路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薛胜利先进事迹观后感3

通过观看《最美铁路人》的先进事迹后,使我的内心感受颇深,薛胜利用一个个鲜活的营销案例告诉我们,铁路货运营销大有作为。透视薛胜利的营销“秘籍”,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服务赢得信任→信任促进合作→合作达成共赢→共赢加深信任”这样一个链条回路。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征途上,需要创新的勇气和开拓的精神,需要迎难而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进取意识。薛胜利开动脑筋、创新营销的动力正是党员的初心和责任,他所展现的开拓精神和进取意识正是新时代铁路工人的精神品格。

薛胜利先进事迹观后感4

“最美铁人”是勤勉务实的劳动者、脚踏实地的奋斗者、朴实无华的追梦者,是铁路行业万千干部职工的优秀代表。所有平凡而辉煌的劳动,都标注着他们奋斗的底色。他们来自基层最普通的岗位,他们在一线默默耕耘、坚守奉献,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奋斗因鸿鹄之志而彰显华彩,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以“最美铁路人”为榜样,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中勇立潮头,在不进则退、不强则弱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有所作为。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本职工作中激发职业力量。

薛胜利先进事迹观后感5

观看《最美铁路人》后,感触很多,不仅是因为对先进模范的钦佩还有就是身为铁路的奉献者更明白背后的努力。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时代赋予我们新一代铁路人的重任,让我们学习最美铁路人的“美”,让自己变得更美。通过观看《最美铁路人》的先进事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薛胜利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做务实进取之人,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努力奔跑追梦,积极投身“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使命,为新时代铁路发展做出贡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凡的业绩。

第五篇:最新202_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

学习“最美铁路人”也是接下来的重要事情,中国铁路之所以领跑世界,就是因为有一个个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铁路人”在砥砺前行,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最新202_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5篇】,欢迎阅读!

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篇1】

在观看了中央宣传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10位“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后,我深受感动。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强不息、打造国之重器的美丽故事更是激发了千千万个在基层一线奋斗者的爱国之心。

这些“最美铁路人”都是普普通通爱岗敬业的铁路职工,事迹都是点点滴滴勤劳奉献的日常工作;他们也有过曲折彷徨和苦辣心酸,还有勤学苦练和持之以恒,更有播撒爱心和敬业奉献。他们以自己清晰而踏实的人生轨迹,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拼搏路上的创业者树立了榜样,榜样给人以方向,榜样给人以形象,榜样给人以力量。

10位“最美铁路人”他们从长期的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传播开来,将会启发更多的发明创造,启动更多的安全保障,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更多的社会正能量,为铁路又好又快发展汇聚起无穷的力量。他们只是200万铁路人的优秀代表,还有更多的铁路人长年累月坚守在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是他们以日常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他们的先进事迹,指引着人们努力的方向,对社会、对组织、对单位、对家庭都具有导向意义。中国铁路发展建设几十年,已然建成速度最快、自动化程度最高、运输最繁忙的铁路运输体系,取得成就令世人瞩目。这其中不断涌现的行业榜样涵盖了科研、建设、服务的方方面面,都在激励着铁路人不断前进。这同时也在激励着我们在日常的思想、日常的语言、日常的行动表达出对家人、对同事、对世人的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感染着、感动着、感化着周围人,从而示范和带动周围人共同前进

工作是美丽的,劳动是光荣的,创造是幸福的!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征途上,“最美铁路人”将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奋斗者形成磅礴之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篇2】

1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央视科教频道,向社会公开发布了10位202_年“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

时代需要这样的“最美人”各行各业都需要这样的“最美人”,他们是新时代的又一个榜样,社会的发展、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我们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努力,落实到我们每个人,那就是在我们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要兢兢业业,要爱岗敬业、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只有每个人都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那就是对社会、对国家的最大贡献。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收获鲜花和掌声,不一定是众人学习的榜样,但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也是一种伟大!

这是一个榜样辈出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心中的坐标。榜样是一种力量,它不断激励我们前行,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只有不断努力,戮力前行,向榜样看齐,我们终究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定能实现!

新时代铁路榜样们的事迹一次次地触动了我,一个榜样胜过书上诸多教诲,最美铁路人们身上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崇高精神激发了我,作为新时代的铁路人,我也要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习,投身到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工作实践中,为新时代铁路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篇3】

她是高铁车站里流动的风景,她带领的服务组10年收到表扬信近9000封;他是万里铁路线上的铮铮铁骨,反扒16年,为旅客挽回损失近百万元;他是你不曾谋面的“列车医生”“铁轨护士”……但他们都有共同的名字——“最美铁路人”。他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让“流动的中国”更加平安温馨。

“最美铁路人”之所以让人感动,大概就在于他们在许多时候都和常人“背道而驰”吧!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很多铁路人还彻夜不眠的坚守在岗位上;在寒冷的下雪天,人们回家的时候,许多铁路人却逆行赶往单位应急;春节众人回家过年的时候,许多铁路人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忍受着与家人的别离……

“最美铁路人”,来自一线铁路不同工种,出身背景各异,单从外表上来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人”。然而,他们数年如一日对工作岗位坚守的初心、对肩负责任使命的担当、对生命对家庭对生命的默默奉献,终于在日积月累中潜移默化,在岁月长歌中绽放出美丽的华章,精神文明之光终照世间,成其大美之风。

我国诗人李白有《咏萤火》诗:“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我认为这首诗是对“最美铁路人”的最贴切礼赞。“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艰苦奋斗之雨浇不灭灵魂深处的奋斗之火,改革春风让这精神之光更加耀眼。“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喝水不忘挖井人,党带领全国人民,感恩他们的付出,铭记他们的奋斗,并以此作为时代楷模、先进榜样、典型案例,赋予“美丽中国”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篇4】

通过观看“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会,让我看到了铁路的明天,他们是铁路发展的领军人物,我们要向像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身上那种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自觉向实践学习;要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对于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懂的一定要虚心请教老师傅,发扬“多学、多问、多看、多做”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时刻保持乐观的心理,抵制社会上不良习气的熏染,立足本职岗位,在铁路事业的发展建设上奉献出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刘博、张润秋、景生启、陈林、黄望明等先进典型,是200多万铁路职工的优秀代表。他们坚持标准化作业一丝不苟,他们为铁路运输安全排险除难;他们待旅客如亲人,热心服务,他们是一代铁路人的骄傲,我为他们那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去用心、尽力、负责的干好本职工作,要以他们为榜样,为铁路事业的不断进取和发展前行,尽到自己的力量。

这十位“最美铁路人”都是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都是岗位上的榜样和佼佼者。他们事迹报告会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不论是大秦铁路的“中国重载第一人”景生启,还是南昆线上的“铁”工长汪伯华。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的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最美,并且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一代铁路人学习和发扬。

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篇5】

几位最美铁路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践行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展示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

让我深切感受到他们是我学习的典范,是我工作和奋进的旗帜。

他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让人感动,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让人佩服,他们值得我们每一个铁路人学习。我们要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学习他们勇攀高峰的劲头,学习他们执着的工作劲头,做一名合格的铁路人,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观看最美铁路人的直播,我看到了这些先进典型们身上所独具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坚守也是一种责任和情怀。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诠释了当代铁路人无私奉献、坚强勇敢的品格,从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而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所熟悉的岗位上发生的故事,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也为我们广大铁路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坚守岗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出的绚丽的光彩。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和精彩呼铁中当好先行,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铁人精神,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从最繁琐的事情做起,将基础扎牢,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建设交通强国,像他们这样默默付出的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践行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展示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他们是最美的人,他们有最暖的情。

做为新时代的铁路人,我也要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习,投身到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工作实践中,为新时代铁路改革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做为一名青工,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多学、多问、多看、多做,立足本岗,为铁路发展贡献自己微薄力量。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以榜样为力量,在本职工作中激发职业力量,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努力奔跑追梦,传递榜样精神,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征程上,与时俱进、勇于争先,积极投身“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使命,为新时代铁路发展做出贡献。

学习202_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启发5则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