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戏观后感
辅导区角色游戏观后感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具有很大的自发性,而且角色游戏对对幼儿的各项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推动力,所以成为了幼儿园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教育手段。角色游戏包括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提供(根据游戏内容生成)以及游戏者的参与(幼儿游戏和教师的指导),下面是我观摩了我们辅导区的角色游戏后,在角游环境创设上的一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今年各班的区角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创设的很漂亮,而且逼真实用,堪与实物媲美。所以在视觉上就让人眼前一亮,不由的产生了想去游戏的冲动,可见游戏环境是决定游戏的魅力值的重要因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就更喜欢了。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摒弃了以往的“全面开花,花不香”的局面,与其耗时耗力地每个角都投入,结果总觉得好像每个角都没有到位,还不如做好、做大、做强一个角,今年我园领导就在创设初期先组织我们商讨内容,然后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定下一、二个重点创设的角,然后大家交流一下,避免重复碰撞,成为各个班级的亮点,同时又将全园的角色游戏连起来,幼儿园就是一个大的游戏场所。如:红旗幼儿园中班的苏州园林建筑的背景是苏州的园林名胜,就像一幅巨型的水墨丹青。红苹果幼儿园的苏州小人家粉墙黛瓦真是温馨宜人。一个个生动形象,逼真夺目的角色游戏成为幼儿园环境的一大亮点,使幼儿园成为了乐园。
第二篇:饥饿游戏观后感
《饥饿游戏》影评
电影《饥饿游戏》改编自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的青少年科幻小说《饥饿游戏》三部曲小说。它讲述了:北美洲在一场大战后被摧毁,在美国原来的废墟上,人们建立了新的家园,但新政权规定:管辖下的12个地区每年都必须进贡一对少年男女,24个贡品参加一档电视
直播节目“饥饿游戏”。按着你死我活的游戏规则,只允许1个人活下来,杀人或者被杀。
然而,第74届饥饿游戏因拥有史上唯一一个志愿者而吸引了贵族和赞助商的眼球。女主角凯特尼斯·伊夫狄恩的妹妹不幸被选中,由于要保护妹妹,女主角自告奋勇替妹妹上场。于是,一场生死的游戏,一场至死方休的游戏,一场对人类良心道德的考验,开幕了。
比赛中,凯特尼斯要与残忍强壮的他区选手周旋,要面对来自同一地区的救命恩人的爱情。要想成为最后的赢家,她必须在人性和生存、爱情和家庭中做出选择,这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当她与皮塔靠着惊人的箭术,强壮的体格与巧合的幸运赢得比赛时,却得知只有一个人可以活着走出“角斗场”。两人选择共死强迫主办方改变了规则,同时也得以与家人相聚。
为什么各区的少男少女在抽取贡品时那么惶恐?因为只有一人可以活着走出决斗场。24个贡品自相残杀,加上主办方制造的杀人机器,只是为了一饱贵族的眼福。游戏中,无处不充斥着血腥、暴力,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目标:干掉别人,保护自己。每个贡品都成了一只空有血肉的躯壳,里面装满了爆发出来的兽性。而原有的人性,却被挤的无处安身。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Ⅲ:死神永生》中写道: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主人公却毅然选择了人性。而凯特尼斯也恰恰是因为拥有人性,才得以存活下来。因为有人性,她自愿顶替了妹妹而被主办方、贵族看好;因为拥有人性,和被她救助的小芸同一区的另一贡品在危难关头救她一命;因为拥有人性,保住了同一区皮塔的生命,迫使主办方改变游戏规则。
虽然《饥饿游戏》是一部虚幻的科幻电影,但细细琢磨,何尝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试看人类的历史,自古至今,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意识形态、价值观之争,财富、资源、能源之争,社会纷争不断,战争不断。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人类的自私自利。
人和动物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兽性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人性却是人独自拥有的。人性是人个体的价值观,兽性则是生存和利益至上,要使动物获得人性那是不可能的,而使人失去人性却易如反掌。在每个人都失去人性的时候,只有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人性的光芒才能照亮充斥着兽性的黑暗。
饥饿游戏,就是贵族们欣赏人们是如何一步步失去人性而创造的。它是一场秀,一出戏,有演员,有编剧,有导演。每个贡品都要被包装,被宣传,乃至被炒作,最后达到“娱乐至死”,来满足观众变态的娱乐要求。影片随处可见观众鼓掌,捧人的人,除别有用心者外,大多人是被骗的,随波逐流,一哄而上,顶礼膜拜,高呼万岁,观众的欲望催生了被荣誉包装起来的残酷规则。当凯特尼斯用人性的利刃劈开贵族们丑恶的嘴脸时,一切谎言不攻自破,人们暴动了,起义了,饥饿游戏也永远结束了,饥饿的时代也一步步走向灭亡。
“快乐饥饿游戏,愿好运与你们相伴!”当电影中的贵族说出这句饥饿游戏的广告词时,观众心中却响起:愿人性永远与你们相伴!
工业工程1102
戚丽娇
201102040217
第三篇:《致命游戏》观后感
回首痛苦尽是虚幻
---《致命游戏》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颇深。虽然电影在情节设置上欠缺严谨的逻辑性,结尾也有画蛇添足之嫌,但作品的主旨已经体现了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讲,这部电影还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是呀,虽然在电影中主人公经历的仅仅是一场耗资巨大的游戏,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自以为的痛苦又有多少是真真正正的痛苦呢?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活在自己的过去,自己的臆想之中,活在自己已经实际上脱离的痛苦之中。这就好比你的人早已离开了痛苦,而你自己还把心留在那个阴暗的角落里。
尼克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他坐拥数亿资产,享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又正值壮年,可谓意气风发,如日中天。而事实上他却并不快乐,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也没获得应有的幸福。看似成功的他连一段幸福的婚姻都无维系,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的忍受孤独。他的下属怕他,而他也表现出足够的冷漠和无情,即使是在他的下属向他说生日快乐时,他连感谢的心思都没有,甚至于还说了句“我不喜欢她”。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他童年的阴影在作祟。他在小时候亲眼目睹了父亲的自杀,这在他的年幼的心中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他再也不会从心底里相信任何一个人,因为他最值得信赖的父亲就这样扔下了他,还是在他的面前。这就相当于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撕得粉碎。父亲在48岁时就自杀了,使得 1
他的童年生活缺少了父亲的身影,他在这种失去保护的状态下很难再有精力对别人施以关怀,他也不想融入群体之中,于是他变得孤僻和冷漠,而事实上给他造成痛苦的,并不是父亲自杀后带给他的实质性的艰苦境遇,而是他对于这一事情留在心中阴影的无法释怀。即使是在他成为一个腰缠万贯的富豪之后,他仍无法走出当年的那可怕一幕。
于是在弟弟的帮助和策划下,他的拯救游戏开始了---
在刚开始,尼克坚信这只是个游戏,并乐在其中,还会主动的投身其中,并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会很认真的询问服务员“我的钥匙呢?”。因为他相信这仅仅是个游戏,一切都是虚幻的,并不会给自己造成真实的影响。
可是随着游戏的进一步发展,他受够了这种恶作剧和折磨,因为事情已经超出了他预想的程度,甚至他已无力控制这一切,自己就像一个玩偶一样,被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开始怀疑游戏,开始了自己的调查,而努力只是让他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被动与危险。他感觉自己好像已经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事件之中。绝不仅仅是场游戏这么简单。
欺骗?阴谋?。。是的。他似乎终于发现了一切,这都是为了榨取他的钱财,所谓的游戏仅仅是某个比较高明的诈骗团伙的作案手段罢了。他彻底的被骗。。一个亿万富翁一下子变得一无所有,还被扔在墨西哥的一个乱葬岗上。(他是要新生了吗?)
历尽艰辛,饱尝风霜的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旧金山,但
此时的他已成为一个怀疑周围一切的人,因为周围的一切都有可能回去谋害他。这时他找到了自己心灵的一个归宿,一个自己唯一可以信任的人---他的前妻伊丽莎白。终于在历经艰辛之后他发现在你困难的时候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是多么的重要,他在受尽欺骗,听尽谎言之后打心底渴望信任,渴望真情。
他勇敢的踏上了寻找答案的征程,他找到了那个欺骗他的公司巢穴,他成功地找到了整个游戏,或者整个骗局中的所有人。而在这时手持“真枪”的他又被告知这仅仅是一场游戏而已,可他不会相信,在他看来这一切已成事实,绝不会是虚幻的游戏,一切都是真实的降临在他身上的痛苦。在门开的那一霎那,他开了枪,却“打死了”苦心孤诣为其安排游戏拯救他的好弟弟,他的精神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本来就是虚幻的东西,可他没有坚持到底,没有把这场游戏参透,而是把一场虚幻的游戏当作了每天都发生的事实。而这种罪恶的想法就害死了自己的好弟弟。
他五内俱下,只得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最终从摩天大楼上掉下来的他,才发现原来这自始至终都仅仅是一场虚幻的游戏罢了,而他差点就为这虚幻的东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至于他的父亲当年肯定也是被虚幻的痛苦纠缠才走到那一步,所以他绝不能,也绝不会重蹈覆辙,于是主人公的新生开始了。他迎来了那个热情,宽容的新自己。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刚开始我们都相信痛苦是会过去的,一切都像游戏一样虚幻,可随着我们渐渐长大,自己经历的痛苦越来越多,我们开始动摇了自己当初的想法,陷入痛苦的漩涡不能自拔。诚然,我们不会有主人公的弟弟那么多的钱来玩一场奢侈的拯救游戏,但我们可以告诉自己的心:“一切都会过去的,甚至一切早已经过去。”让我们坦然面对这个世界痛苦的挑战,坚信“回首痛苦,尽是虚幻”。
第四篇:《心理游戏》观后感
《心理游戏》观后感
《心理游戏》是由Propaganda Films发行的悬疑电影,由大卫芬奇执导,迈克尔道格拉斯、西恩潘领衔主演,该片于1997年9月12日在美国上映。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心理游戏》观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心理游戏》观后感_心得感悟
DAVID FINCHER是个出了名无视观众智商的导演。从《七宗罪》到《搏击俱乐部 》,他挖了大大小小无数个坑,大家就跟着往下跳,并且跳得心甘情愿,跳得乐此不疲。每次当你兴奋得以为你已然通晓了真相,他又来个180度的大反转,猛地给你一闷棍,一脸的坏笑:“你丫还嫩了点”。最难得的是为了那恍然大悟后的惊喜,观众们竟也期待着被涮。不过这部《the game》确实有些马失前蹄。
尝试着理解编剧的思路,大概是想要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NICK亲眼见证了父亲的死亡,潜意识里一直隐现着童年时父亲自杀的阴影。这个童年时阴霾的记忆影响了NICK的婚姻关系,兄弟情谊,还有行事风格,弟弟想要帮他走出来,便雇请了某个神通广大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的组织布下了这天罗地网。
首先容我来感叹一下这个CRS组织的神机妙算。设置的一道道未卜先知的关卡不算,单说那最后的一跳,一栋大楼四个方向,他怎么就掐算得出尼克会从那个角度扑出来,不偏不倚砸得恰到好处,岂一个精准了得。那么小的一个气垫,他又是怎么得知风朝哪一个方向吹,稍有差池,我们亲爱的NICK就不知被斜抛到哪去了,真是如有神助,活见鬼了。
再说精神承受能力的问题,这帮家伙尺度未免也太大了吧,电梯事故,被丢到墨西哥这些不在话下,把人反锁在车里丢进大海,他们就料定了NICK会那么冷静,还会随身携带个门把手,简直就是魔术师玩水底逃生,堪称骨灰级别的恶作剧。感慨NICK的和善,换作是我,如果有人放个图钉在你椅子上,等你破口大骂的时候跳出来喊“SURPISE!”,早就毫不犹豫的还他精准的一拳。另一方面,你不得不折服于那些恶作剧的想象力。中西美术的张勇老师曾给我们炫耀当年的经历。一早醒来,发现校园的树上挂了一圈的自行车,那叫一个飞扬跋扈放肆的青春。想想现在,想象力的匮乏,恶作剧都不上档次。
故事很多情节设置的令人费解,逻辑上也值得商榷。硬生生的把那些突兀的戏码砸给了来不及反应的观众。不过电影本来就是制造不可能的,再离奇的情节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就主题而言,应该是想表达圣经里的那句话,“我之前是盲的,现在我能看清一切”,这原应是一场对迷失灵魂的救赎。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却是比较作,有些值得挖掘的东西表现得相当肤浅,比如两兄弟之间的感情,父亲对NICK的影响,都可以成为悬疑背后的原动力和推动力。但是电影的展开把这些可能性都抹杀了,编剧暗含了一个逻辑即无论过程怎样,只要最后的最后尼克纵身一跳,只是简单的重现父亲当年的情境,那么一切都能迎刃而解,NICK就此过上幸福的日子,多么天真浪漫的想法阿。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精神创伤都与童年遭遇有关,生命的初期最深的烙印源于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基因也好,性格也好,这种影响都是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童年的经历对我们的人格铸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也许一辈子都生活在童年所形成的诸多模式中而浑然不觉。或者为童年所丧失的所缺乏的需要的满足所牵制而精疲力竭。表面上看来我们是自由的,实际上我们总在相似的情景中,不自觉地经历着同样的开始和结束的过程。NICK的成年生活中不断地遭遇分离、磨难和冷漠,关于父亲最后的画面总是不时地在脑海里“情境再现”,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作“强迫性重复”,当然,这种再现并不是主观愿意的,它是一个潜意识过程。在他的潜意识里试图通过再现当年的创伤,以期创造机会修复它。然而这种企图往往是无效的,它不仅不能真正有意义地修复创伤,反而使人不断地再经历创伤。
事实上,不仅要经由那些让我们痛苦的症状,在精神分析中,更重要的事要去了解、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深层的心理需求和冲突,卸除掉在长期生活中铸就的铜墙铁壁般的自我防御体系,然后轻装上阵,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之境。而影片中根本就没有解开关于父亲的那个结,NICK曾试图向女管家探询,可也只是不尴不尬,不生不熟的轻描淡写。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步父亲的后尘,正说明了他还没有解开那个结。莫名其妙大团圆的结局,是庆祝他终于找到了祸首,还是庆祝他的大难不死?他真的被救赎了吗?他果真重生了吗?刻意的让主角复活,导演一定很得意“看,你的死也是被我算计好了的。”死也由不得你,这种复活在我看来更有一番悲凉。如果没有最后五分钟的狗尾续貂,这部影片给人的思考也许会更深沉。
其实这个片子给我最深的感慨是“信任”二字。当你连自己眼睛看到的都无法相信,当你一无所有,当你无力抗争,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一个想到的会是谁呢?
在海底最危急的时刻,NICK倏忽间的冷静,他告诉自己“it’s just a game”是的,一切的一切,最后的最后,JUST A GAME……
《心理游戏》观后感_心得感悟
看完电影后一腔怨气,没想到上豆瓣一看那么多高歌的旗帜。无奈,再一看,%的较差评级。好吧,我就是来挨骂的。
没错,这个游戏确实设计的非常非常好,堪称完美。就游戏本身而言,拉拢那么多人一起,耗费巨资,除了主角,几乎身边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游戏中来,真是厉害。而更高明的在于,整个游戏一直有起伏,一直让我们的思维徘徊、犹豫,到底什么才是真相?到底是不是个游戏?
一开始,从那个小丑开始,我认定是个游戏。当那个电视里的老头开始对他说话,我就知道这个游戏组织规模肯定及其庞大。然后越来越多的,我真的想用故弄玄虚来形容,我完全找不到方向了。只是越来越好奇结尾究竟是怎样。
因为每次看这样的片子,结尾要么是大震撼,升华,比如窃听风暴。要么就是这种了,让我无语无奈的,当然这是后话了。
然后就是那个女服务员的家,她和他逃了,在路上他报了帐户密码,我就猜到这个女的是故意的。然后果然。一直到快结尾处,这个女的在他拿出枪之前,说他们针对亿万富翁时,我真的倒相信了,就是所谓的诈骗集团吧。
然后他拿出枪,她谎了,我又傻傻的相信了,知道这真的只是个游戏。只是我一直以为他的枪是开头那个跟踪他的私家侦探给的,所以很奇怪怎么会是真枪。后来就是他“杀”了弟弟。
再然后,他跳楼,得救,一切的一切都是场游戏。不得不承认这确实编的很好。
没错,这个游戏的的确确相当高明,不愧是大卫芬奇。
但是………………
如果说,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想要表达的东西我还略知一二,那这部片子我完全没有想法。好吧,我承认,可能是我还没有那个鉴赏水平。
一直回忆他父亲去世那段,再加上结尾那个跳楼。我也意识到他的弟弟其实是用心良苦,帮助他摆脱童年的记忆云云。但是他受到父亲自杀这一事件影响,实在描述太少,没有很好的铺垫。只不过说了他人际关系不佳,夫妻感情不好,兄弟反目之类的。总是感觉没有到位。
好吧,即便如此。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是带情绪去观看的。如果是你我,估计经历这一切不仅仅是崩溃那么简单吧。如果要说是心理测验表明了一切,表明了他是受得了这些的,是根据他才设计的游戏,那我强烈表示怀疑。人的情绪千变万化,更何苦这次是个豪赌。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差池,crs就等着假戏真做吧。
一辈子的心血没了,弟弟背叛了自己,什么都没有了,莫名其妙被流放到外国……这一连串的打击,谁这么有把握可以承受?!
当他知道了全部的真相后,啊,世界多美好啊,跟弟弟拥抱了。我靠了,我真是看到吐血。这一跳就感受到童年阴影就没了?就感受到弟弟啥都好了?之前经历的一切都用感恩的心去看了??
可以说我不是当事者,不能体会那种如释重负的心情。可是,谁又是当事者呢?在我的角度,经历了这种非正常事件后,正常反应应该不是仅仅喜极而泣吧。
看到那里,我甚至还在希冀着,还有结局,还有高潮,还有画龙点睛的那笔。结果却是个俗套到不行的美国式结局。
套用刚刚看到的一句话:我要是有这么个弟弟我绝对抽他丫的。
我同意。
《心理游戏》观后感_心得感悟
这是第二次看这片,第一次评价只不过是推荐,这次则是力荐。
至此,本人对David Fincher的喜爱之情上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第一次看也觉得如果没有最后5分钟,片子会更加有深度,然后看完之后很不理解范先生为啥那么看得开,换作是我不捏死那弟弟才怪。这种感觉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年轻人嘛,容易冲动些,再加上对生活或多或少有些不大满意,可是又无力去跟生活抗争,所以潜意识里也就期待看到在被生活愚弄之后别人的脆弱。生活确实会让人无奈,但是期待看到别人对生活的无奈这种态度,就有些变态了哈。如果片子在范先生跳楼后就结束,那这部片子绝对就应该是愤青必看的了,可生活也没想象中的那么不好,多少咱还是对他有期待的。不能从理想主义一下就那么快蜕变成虚无主义者阿,人还是坚强一点的好。
本片立意积极向上,他完整地讲述了一个人被救赎的过程。
范先生是巨有钱人,看起来啥都不缺。其实他就是缺少感情,这点可以从他幼年丧父以及与前妻离婚推断出来。而他对待合伙人的态度则显得他是如此不近人情,所以这也就难怪他独自守着诺大的房子,享受寂寞了。如果说他还对什么人有感情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他弟弟Conrad了。不过范先生对待Conrad的态度,好像也不是那么的好,见面就是问Conrad是不是还在磕药是不是有什么需要啥的,看得出范先生对Conrad的关心也就停留在物质上。
所以Conrad就找人来拯救他哥哥来了。
让范先生去找CRS是利用了他对Conrad的些许感情和他的好奇心。然后CRS的拒绝电话则刺激了范先生骄傲的自尊,他愤怒也是正常的,然后游戏就开始了。
范先生从疑惑到恐惧的第一次蜕变是在从的士车逃离之后,他渐渐暴露出他脆弱的一面。范先生很聪明,不然不会发现那么多的细节,可也就是他的聪明帮他一步一步地配合完成着这个游戏。第一次蜕变之后,范先生遭遇信任危机,身边的人都在算计他,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影响着他,让他失去判断能力,直到他还算信任的Christine成功套取了他的银行密码,范先生也就彻底崩溃了。范先生从墨西哥的墓地里爬出来,完成了第二次蜕变。这一次,他变得坚韧机警,走上了一条复仇之路。现在他一无所有,除了一条老命。可就在他打算拼了命也要射出充满仇恨的子弹之后,他发现,一切真的只是个游戏,而他的弟弟Conrad死在他的枪下。这时候,范先生完成了第三次蜕变,他陷入了深刻的思索。原本觉得自己破产了的范先生发现其实他的财富一分没少,而他那个唯一的感情寄托被他误杀掉了。咳咳咳,注意注意哈,这时候导演就做了个比较了,财富一分没少,可是死了一个亲人,就直接把钱和感情摆在了范先生面前让范先生选择了。范先生选择了跳楼自杀,嗯,没了感情,人活着也是无趣的很,还不如死了算了。范先生选择了,可是已经大错已铸成,哎...还好还好,楼下有个气垫接着范先生,范先生没死成,这时候才是游戏真正的结尾。大彻大悟的范先生终于领悟了人生真谛,原来世界如此美好...游戏的真正目的是让玩家蜕变并且给玩家重生的机会。如果片子在范先生跳楼之后就结束,那Conrad不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变态吗,那么无聊一人,图个啥阿他...所以,片子最后结尾删不得啊删不得。
重生之前的范先生受尽了各种负面情绪的折磨,重生之后的他还能挺得过来吗..可是,一个选择以生命完成自我救赎的人还有什么会看不开的呢...
第五篇:模仿游戏观后感
模仿游戏观后感
世界已被我们改变——《模仿游戏》>观后感
今年6月的时候,我来到依图实习,近三个月过去了,“改变世界”这个曾经遥远而抽象的概念,却在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中,让我感受到它现实的轮廓。
什么人能改变世界?乔布斯这样认为:那些方孔中的圆桩,他们总是异想天开,既不喜欢循规蹈矩,也不尊重既成事实,他们进行着变革,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最近在大陆上映的电影《模仿游戏》,说的是人工智能先驱艾伦。图灵的>故事。图灵在人工智能领域所做的开创性的工作,和他在当时不被认可时所坚持的信念,应该就是乔布斯所指的,“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这部影片让我联想到依图的工程师,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有相似的坚持,也因为他们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不是图灵那样的天才,一样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
先回顾一下《模仿游戏》。
影片以一个监狱内的画面开头,数学家、剑桥教授图灵因为同性恋而被起诉,在图灵的缓慢自述中,镜头带我们回到了二战时期,以图灵为首的科学家破解德军密码系统“英格玛”的艰辛之途。在破解德军密码系统“英格玛”的过程中,英国军方召集了一批全英国的顶级学者来进行破译,面对一天一千五百万万亿种的可能存在密码,其他密码破译家选择通过不停歇的人工运算来进行破解,只有图灵始终坚持——用机器来对抗机器。
这在当时是一个绝对开创性的想法,换而言之,也可以说是一个绝对疯狂的想法。在进行密码破译机的研究过程中,他遭到了来自多方的反对和质疑,一开始是同伴的不解。这是一群和时间赛跑的人——就在每次对话的一分钟内,就有3个英国军人因为“英格玛”系统而死去,而在同伴看来,图灵却不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们更快的运算,而是日以继夜地捣鼓他的“大家伙”,从未成功破解过一份情报,为了自己可笑的幻想做无用功。可以想见的是,在当时应该是一个非常孤独的过程,因为过高的先见性使得自己并不能被众人理解,精神上无人能够契合。但先驱之所以能够成为先驱,便是因为在孤独中仍然能够坚信自己的想法,就像是被某种使命所驱使,也终将能够完成这个使命。在这期间,相比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对待创造机器以改变世界这件事情的激情应该更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后来,在军情六局局长斯图尔特?孟席斯的帮助下,图灵主导了后来的密码破译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制造Christopher(对抗“英格玛”的机器)的过程中。在这期间,他还招收了新的成员琼?克拉克,由于她的帮助使所有组员空前的团结,并于两年后成功破解了德军密码。寥寥数笔,似乎就概括了图灵在二战中所做的贡献。但是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是由无数的失败、困顿以及自我怀疑堆砌而成的。
对于优秀的人而言,比起从不间断的努力,更加艰难的过程应该是看不到尽头的失败,特别是这样的失败,因为战争的炮火声和无数牺牲的生命而显得更令人沮丧。坚信、勇气和承担应该是这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在无尽的失败中仍然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有勇气继续走下去并有勇气承担因此带来的一切后果„„
回到现实,公司这群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研发的工程师们,又在做着怎样的事情呢?
在跟他们相处的这三个月里,我了解到他们的一些经历,走在这条路上曾经有过的犹豫,有过的来自家人、朋友的反对,甚至是对于自我的怀疑。他们原本可以去著名的世界级企业工作,或者进国际顶级的学府深造,还有其它光芒夺目的选择,但是他们只是出于非常朴素的想法来到依图,聚在一起做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
在一开始不被理解,没有成果的早期可以想见是一个及其孤独的过程。创业的过程中,成功的范例是出现在教科书上的,是在互联网上被万众瞩目广为传播的,而创业大多数失败或者每天都经历失败才是真相。每一个有些许天赋的普通人在现实面前仍旧需要背负生活的压力和难以突破的困顿。
团队中的大多数都曾在依图度过一段低落的日子——要么意识到自己和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巨大差距,反省曾经的春风得意;要么纠结着人生新阶段的选择,犹豫如何跨过眼前的分岔口。
记得某次和组里的老大聊天,他说自己有一次去帮客户装机,结果2天硬是没有装好,回来时坐上大巴,感觉就像逃难一样。他首先感到惶恐,发现过去的工作方法知识都很难用到新的环境中;但仔细想想却又释怀,庆幸于早日发现了身上隐藏的问题,明白自己还能通过努力再上一个台阶。他说在这个团队中的三年,常常在接踵而至的考验中看到最真实的自己。我突然觉得,不是那么多人都要决心去改变世界的,包括像图灵这样的天才,他们都是在对自己勇敢的探索和坚持中,不断地改变自己,而世界因此而改变。
我看到过一群人讨论一个技术难题,窝在一个小房间里,甚至没有座位,就在地上席地而坐,一人一个小本,讨论、争执,不知疲倦。
我看到过一群人连续开了三、四小时的会后,三三两两地站在休息室里,人手一份冷掉的便当,吃的不亦乐乎。
我看到过通宵过后的第二天,依旧坐在电脑面前,困了就随便在窗户边上的沙发将就一会的程序员;看到过晚上12点灯火通明的办公室和情绪高涨的他们„„为数不多的几次加班时,呆在深夜的办公室里,看着他们全无不耐地互相调侃,气氛融洽,那个时候是真的觉得感受到了一种激情在燃烧的——就在当下,把眼前的这件事情做完,大概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依图工程师在讨论
他们对这样的生活其实是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情绪在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我这短短三个月的观察中也能够感知,创业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而愉快的过程,伴随着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间经历的必然是格格不入的不适,也必将经历一个又一个“打破再重来”的过程,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研究上的,还是生活上的。但是,他们心怀热情,脚踏实地,即使就是搬砖,也能一边自嘲一边努力 :人工智能------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
然后有一天突然发现,世界因为自己,也在悄悄改变。
最近有一位同事在依图的工作周报中写道:这段日子以来最大的工作感受是亲历了“刷脸时代”的到来——亲眼看着招行800个网点的上线;亲眼看着银行柜员使用人脸系统;从福州到深圳坐高铁,在厦门北换乘,亲眼看着人脸识别系统的应用,这些都是我们的工作成果,由此也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世界已被我们改变,尽管你现在看不到我们的身影。
向图灵致敬,向改变世界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