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77-940704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09 10:21: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12国际商务A1 20124840865徐紫薇

为了在学习金融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习了解到一些关于金融和银行的历史知识,我们利用了课堂的时间来到了位于浦东大道的上海银行博物馆进行了参观。

上海自开埠以来,因“江海通津”的地理优势,不断引来“冒险家”逐鹿征战于此,近代被称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文化已深深渗透上海的历史。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走出课堂,了解银行业发展史,也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

在这浓缩着上海150年银行发展史的展馆中,我们观看着珍贵的历史文物,体味着上海这个金融中心的演变历程,这堂在课堂之外的特殊课程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闻,更提升了我们对金融发展的认识。

通过文字介绍使我对上海银行博物馆有了大概的了解。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是中国工商银行创办的中国首家金融行业博物馆,1998年在工行董事长姜建清的大力扶持下开始筹备建馆,202_年4月正式开馆,1500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了202_余件展品,分主馆、钱币馆和展示厅三部分。

博物馆主体部分是浓缩上海银行业150年发展沧桑的主馆。进入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描绘上海开埠之初外滩景象的巨型图片,当时已是百舸争流,一片繁华。此后,184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英国的东方银行开业;1850年,中国户部银行上海分行(后改为大清银行,1912年改为中国银行)设立;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其它还有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上海金融机构盛极一时。可银行业兴起的背后却是中国经济的萧条与行业的凋敝。上海30年代被誉为远东金融中心,但外商银行尤其是汇丰银行操纵金融数十年,它们可以发行钞票,决定汇兑,控制货币市场;国民党时期银行也没起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而40年代的通货膨胀更导致国民经济的崩溃,馆内就藏有一张新疆银行发行的面值高达60亿的纸币,堪称世界之最。第二部分体现了解放后到1978前上海银行业发展情况,此间虽取得很大成绩,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使银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一切要到改革开放后才得到改观。第三部分是80年代后工商银行的发展史。为增加参观者的兴趣,馆内还设有“清末民初钱庄”、“兑银元”、“80年代初人民银行储蓄所”三个场景,再现当日景况,人像雕塑栩栩如生。

馆内还有一处场景则是反映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前身)下属一家小型储蓄所的。这是一间原式原样的20世纪80年代初的公平路储蓄所,门面、柜台、账台、厚厚的账户卡、陈旧的蘸水钢笔,甚至连竹壳热水瓶、木盖饮水缸等都是原物。从场景陈列的每一件原物中,可以看到当时银行的各项设施还比较落后。再想一想今天,当许多人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当代物品弃之如敝屣时,这一场景的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它令当时在场的许多人多少又找回了自己刚进银行时的记忆,同时也让金融业的百年变迁历史保持了连续性、完整性。

初期展品大多是工行多年发展中收藏的历史物品,当然也包括在筹备期间四方征集的藏品,更有不少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各个拍卖会拍得的珍贵文物。随着银行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也有不少社会收藏家慷慨捐赠了金融文物。目前,该馆的藏品已近30000件。

在博物馆中陈列的展品中有上海开埠时钱庄的记账摺、账□、票柜等实物和以后银行中的各类存摺、银行印章、徽章和号码铜牌等,还有各个时期的货币和流通票据。其中有些货币的原件已成为珍稀收藏品。而那台美国二十年代生产的国民牌(NATIONAL BRAND)机械记账机,已成为全球仅存的唯一一台,被列为该馆的震馆之宝,这台机械记账机,由美国人生产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筹馆初期工作人员从中国工商银行虹口支行的防空洞内找出也是全世界仅存的一台机械记账机。上世纪四十年代,银行记账都采用手工操作,而上海的一些大银行为了满足激增的金融业务量,引进了这种机械记账机,其既有记账功能,又有计算功能,并附带英文打字机,一直在银行中沿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

通过展览,我们可以了解到,上海是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祥之地,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英商有利银行于1847年在上海开张,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于1896年在上海开业,中国第一家私营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自民国建立后,英、美、法、德、荷兰、比利时、日本和暹罗等国家又纷纷在上海开设银行。到上世纪30年代时,上海不仅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在远东乃至世界的金融业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触,首先我要感谢那些积极筹划并建设银行博物馆的有心人,用实物的形式为后人积累、展示了一段金融货币方面的宝贵历史,填补了这片国内的空白,也成为世界同类博物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有志于研究金融货币发展史的良好学习课堂;

银行博物馆记载着中国金融业的辉煌成就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但随着历史的变幻,上海在金融领域曾经的辉煌一度不再。而斗转星移,世世变迁,如今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又在开创一个令世界金融界惊叹的新辉煌。

在全球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建设现代金融文化,必然会面临东西文化融合的问题。回顾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给人以历史的启示。

而这次的展览不仅仅是为了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国的金融业和银行业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为了能够使我们透过历史来增强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都会接触很多有关于金融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学习和考试,而是在选择本专业类工作后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派上实际用处。为了更好地使我们认识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这次的展览便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头。

中国如今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身在中国身在上海,又同时学习了那么多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更是应该发挥自己的知识来为中国将来的经济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历史的车轮在中国金融史上碾过留下了一段段光辉的历史成就,而未来的发展还是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要以史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前人留下的辉煌历史容不得我们挥霍,而是要更进一步地发扬和发展下去。

这一次的参观使我们在收货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也使我们对于中国金融业和银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深刻和乐观的认识,而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对于今后中国金融业和银行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能更好地督促我们学习今后的知识。

第二篇:博物馆观后感

常州博物馆观后感

我来到常州上大学快一年,至今为止也没参观过哪些地方。于是在这个星期天,和一位好友相约来参观常州博物馆。我一直认为,要想了解一个城市的风韵,那么作为城市缩影的博物馆是必须要去的地方了。

常州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是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含全省唯一的一家少儿自然博物馆)。下设办公室、考古部、保管部、陈列部、开放部、自然部、信息部、保卫部八个部门。馆藏文物2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7件(国宝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66件、三级文物3129件,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化石标本103件。其中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器、宋元时期的漆器与瓷器以及明清时期的书画等,都是常州博物馆颇具特色的馆藏文物精品。

常州博物馆新馆于202_年12月落成,202_年4月28日正式向社会开放。新馆地处市民广场西侧,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外观新颖、设施齐全、功能先进、富有时代气息。总体建筑分为五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一层到三层为陈列展览区,地下室和四层为库房和办公区域。新馆展区面积近10000平方米,主要陈列展览有:常州历史文化陈列以常州文物精品为特色,彰显地方文化底蕴;自然陈列是全省综合性博物馆中的特色展览;谢稚柳艺术馆展示谢稚柳先生的艺术生涯及艺术成就;刘国钧捐献红木家具陈列展陈稀有珍贵的整套红木家具。

我们是第一次来到这里,觉得视野很开阔,从东大门入口,,博物馆门前都是很宽阔的水面.进入馆内后我们领了票就进入了展馆。

博物馆一楼主要是谢稚柳艺术馆。谢稚柳先生1910年出生于常州武进一个书香世家,名稚,字稚柳,晚号壮暮翁,卒于1997年。谢稚柳先生是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古书画鉴定家。展示谢稚柳走过的艰辛道路和取得的艺术成就以此缅怀乡贤,激励后学,鼓舞同人,增辉乡梓。里面展出了很多画作,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书法都各有特色,我本人很喜欢谢稚柳先生的山水画,独其韵,留其神,很有意境。

参观了一楼展厅之后,我们去了二楼继续参观。常州历史文化陈列馆,里面字画及各种古代的玉器,瓷器,石器及铜器等.展示出了常州的悠久文化底蕴。展览的内容很丰富,有装米的船,富饶的鱼米之乡,西仓桥就是常州的一个重要的码头.在近代以前人们都是靠水路来运输的.西仓桥是的现在是那么破旧让人无法想象以前她是城市的最繁华喧哗吧区域.看到了常州的手工业梳子,在没有机械的时代做一把梳子要几十道工序吧.心灵手巧来形容这个地方的人

民吧.还有织布业,也是常州的特色产业.当然也有文化遗产常州评书还有唱戏的吧.还有许多出土的雕刻.常州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孕育的季札、萧统、唐荆川、赵翼、盛宣怀、瞿秋白等一批英才人杰.延陵、毗陵、晋陵、兰陵是不同历史时期常州的称呼。龙城则是常州的别称,是由六朝萧梁时的六龙城引申而来。

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少儿自然陈列馆。战天展示的内容主要分为“地球生命的进化的故事”、“纷繁多样的美丽自然”、“形形色色的动物世界”、“秀丽多姿的故乡大地”四大部分。当看到那里有一个仿制的海底世界时,我通过一个眼镜看到了大海,真的好蔚蓝,纯净.一共有10幅图,每一张都是那么美,不由惊叹大自然的奇妙.还有那么多真的动物的标本,老虎.狮子,熊,猴子,袋鼠.骆驼.斑马.还有有多鸟类,可以对着话和筒按键就可以听到各种鸟的叫声。

出了少儿自然博物馆门就来到下个展厅——刘国钧捐献红木家具陈列。刘国钧先生,1887年出生于常州府靖江县。自幼家境贫寒,依靠在常州奔牛、埠头等地做学徒、当跑街积累最初的资本,逐步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他的足迹遍布全中国乃至海内外,不仅首创了常州机器印花技术,还试制成功平绒、灯芯绒,成为常州近代机器工业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现代民族织染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红木是质地优良的硬木树种,在清朝中后期开始受到国人的偏爱。刘国钧先生捐赠的这批红木家具做工非常精湛,纹饰十分优美,材质以老红木为主,大多为清末至民国初的产品。这些家具对于现代人来讲是只好放在展览馆里供人们参观我,笨重也不够美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了.当然它的存在有它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了。

现代的展览馆充满现代与科技的气息,我与好友在这流连好久不愿离去。带着很多心情,觉得心里满满的,踏上了回去的路。

第三篇:博物馆观后感

在5月10日这个平常而又不平常的日子里,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参观了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从1905年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无数电影工作者呕心沥血,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凭借着卓越的才干和不屈不挠的奉献精神,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推动着中国电影不断繁荣、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电影博物馆是电影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让我们感谢那些电影人为我们所创造的精神食粮吧!

在博物馆中我们看了《长征》,《长征》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颇深。看完《长征》后,我在思考: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艰苦的,但红军在长征精神的支持下、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着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

这真像是一座神奇的宫殿,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推开宫门进入它的世界去了解它,回来后收获很大,感受到了电影博物馆是一座记载着中国电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艺术殿堂。

第四篇:博物馆观后感

平顶山博物馆观后感

平顶山博物馆南望平西湖,北依大香山,风景秀美,气度悠长。平顶山博物馆于202_年11月立项,历时6年精心筹备,在全国重视文化建设的春风中应运而生,肩负着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重要职责。202_年5月15日,平顶山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开馆迎客,与市民正式见面。该馆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外形理念源自我国古书竹简的形象,墙体由一片片抽象的竹简构成,造型雄浑大气,古韵盎然,同时也寄寓着博物馆作为文明使者的传播功能。据馆长张水木介绍,平顶山博物馆占地面积约54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我市规模宏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性公益文化设施,是群众领略深厚文化底蕴、触及悠久历史脉络、享受文化建设成果的人文殿堂,也是平顶山市历史上的第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平顶山博物馆工程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及室外部分。

走进这座外形颇像一卷竹简的博物馆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高雅恢弘的大厅,记者跟随人流的涌动,走入四个历史文物陈列展厅,摒气凝吸触摸着历史的脉搏。

在整个展览的序厅,很多市民不由自主的被一幅巨大的油画所吸引,画面中,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的翅羽上,端写着“鹰城古韵”四个大字。这幅图画,表现出鹰城平顶山有名的名瓷器物以及经典的人文故事,像鹳鱼石斧图陶缸、北宋汝官窑瓷器、刘

累御龙、墨子讲学、牛郎织女、鲁山缫丝,香山寺、风穴寺以及有长城鼻祖之称的楚长城等经典再现,这些悠久灿烂的文化,提纲挈领地贯穿了平顶山地域文化深刻的内涵。

人们聚集在这幅油画前面,津津有味的欣赏品读着,市民蒋先生一家三口也在这幅图画前久久流连,妻子一幅一幅地将这些经典的人文典故讲给女儿听,被问及对博物馆的印象如何时,蒋先生热情地说:“我们刚刚进入博物馆,这是参观的第一个展厅,整体的感受就是感觉非常好,很期待再往下参观。”

这里展现了在平顶山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旧石器时代张湾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共同构成的平顶山丰富灿烂的史前文明。在裴李岗文化的汝州中山寨遗址展柜中,有一只精巧的骨笛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好奇的目光。据张水木介绍,这只骨笛是中山寨文化类型的杰出代表,骨笛的两端残缺,器身有两排相错位的小圆孔,经专家鉴定可能是远古先民们用于校音的笛子,堪称音乐史上的奇迹。

走入仰韶文化部分,墙壁上神秘多彩的岩壁画让人们有了一种走入古老时空的错觉,一位市民在询问有关这些绘画的根源时,张水木说:“彩陶是一种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普遍发现的艺术遗存,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仰韶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

整个展厅中心位置的一只大型的红陶缸上。展柜四周的人员

纷纷询问这个红陶缸图案所代表的含义,张水木回答道:“距今约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因丰富神秘的彩陶文化而洒辉史册。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阎村遗址出土这件器物,就是一朝惊世现,从此天下闻的——鹳鱼石斧图陶缸,是第一展厅最为珍贵的一件展品,它的真品被国家博物馆所珍藏。它是我国罕见的最早的、最大的一幅绘画。202_年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规定64件文物永久不能出国(境)展览,这件鹳鱼石斧缸就被列为第二位。

在展厅的结尾处是蒲城店遗址的场景复原。蒲城店遗址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蒲城店村,202_年为配合许平南高速公路的引线工程进行了开发挖掘,发现了这座城址,从而将平顶山市的建城历史上溯到了4300年前。

刚一走进“应国印象”展厅,张水木就娓娓而谈道:“应国早在商代已经建国。在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有关于应国的记载,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水经注·滍水》有云:“汲郡古文,殷时已有应国。”历史上的古应国都城和滍阳镇所在地是同一个地方,1964年因白龟山水库建成使用,原滍阳镇迁出后,分为西滍、东滍、北滍三个自然村。原滍阳镇也就淹没于白龟山水库之中,古应国旧址就在烟波浩渺的白龟山水库中与世隔绝了。值得庆幸的是,应国长期隐于史载,但终于随着滍阳岭上的应国贵族墓地发掘,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真实的历史全貌逐渐彰显出来。应国故都虽然被淹没于水下,但在大

湖侧畔,应都之旁的平顶山脚下,又崛起了一座新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平顶山”。再看,正在参观该展厅的市民们一个个听的入神而有味。

在第二展厅我们看到了一件最为珍贵的展品,一件具有族徽意义的重要文物----白玉线雕鹰,这让许多市民瞪大了眼睛,仔细的观赏着这件玉器,“1986年,在应国墓地一号墓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鹰形玉佩。这件玉佩用新疆上等和田玉雕刻而成,青白色,温润透明,玉鹰整体作展翅飞翔状,两爪蜷曲于身下,头部扭向右侧,尖喙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用以系绳佩戴,造型生动有趣,栩栩如生。玉鹰头等那一小块红色斑点,是在古代玉器的加工过程中,工匠利用玉料所呈现的不同颜色的瑕疵,因形就势将其设计成动物的某一部位,藉以画龙点睛,这是一种‘俏色’的雕刻方法。这块斑点,正是这种琢玉技法的娴熟运用,为玉鹰的灵动神韵更增加了几分生动。红色的斑点正点映在玉鹰的头部,正所谓鸿运当头。” 当听完讲解后,市民张丽萍恍然大悟道:原来我们鹰城的名字是这样来的。据张水木介绍,当时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本性先生向市政府建议,“应”字与“鹰”字为同一个字,所以将此玉鹰做为平顶山市的市徽标志,因此,我们脚下的这片古应国的故地,就别名为鹰城。

以铜鼎为代表的青铜器文化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汉语成语中就有很多带鼎字的词汇,像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力能扛鼎、大名鼎鼎,钟鸣鼎食,人声鼎沸等,在第

二展厅应国印象,青铜器精品比比皆是。

在应国墓地出土的传世铜器中,有的是应国贵族制作的用于祭祀或纪念的器物,有的是朋友之间相赠送的友情礼物,有的是为两国之间的婚姻关系而制作的陪嫁礼品。

在应国墓地出土的文物中,不仅有神秘庄重的青铜器,也有工艺精美的玉器,以及在商代至西周中期流通的货币海贝和骨币、原始瓷、青铜兵器和车马器,这些珍贵的文物反应了古应国时期生活的方方面面。

“楚汉文明”展厅,无疑是小朋友最多的展厅了。楚汉时期高度的文明使这一展厅的珍贵文物和精美乐器陈列非常之多。尤其让小朋友们喜爱的是高科技多媒体应用——触屏电子编钟,许多小朋友围在电子屏幕前面,用手有节奏的轻拍电子编钟的图案,就会发出该序列里这个编钟的音乐之声。原本彼此陌生的小小的面孔,在电子编钟的乐声里变得熟悉和愉快。

据馆长介绍,这一组编钟共17件,出土于战国应国墓地313号墓。从这一组编钟中便能看出楚夏交融之态,楚灭应国之后,原应国地域内的文化主体属于典型的楚文化系统,但受到北方晋文化及东方吴越文化的影响,这里的文化兼具楚文化、周晋文化、吴越文化等多重文化特性,进而成为我国南北方青铜文化交融的平台。平顶山地处东周时期楚国北部边境,南北交通的要道。楚人北进中原,拓地千里,“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其势力范围已达中原。而楚国的叶城是春秋晚期以来楚国贵族叶公

子高沈诸梁的世袭封地和重要的北方军事重地。同时应国墓地北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式墓葬,传递出楚国在与中原交往的碰撞与融合中,楚国文化既保持了自己的特征,又显示了其与中原文化的亲缘关系。因此来说,鹰城是楚文化和华夏文化相交、相融、相通之地。

在第三展厅不得不说的是望城岗冶铁遗址。一个形象逼真的望城岗冶铁遗址场景复原前面聚集了很多耐心的观众,对这个遗址内生动的劳动场面,辛劳的冶铁工人投注了尊敬的目光。复原遗址前一位讲解员正在为观众讲述着这段历史:“鲁山沙河下游北岸平原上发现了迄今最大的汉代冶铁遗址。附近有丰富铁矿蕴藏的山岭,沙河提供了生产生活丰沛的用水,周围还有茂密的树林,为冶铸提供了足够的燃料。”

二层北侧三号展厅,是楚汉文明展厅。从春秋初年起,楚国从江汉之地进发,走上了问鼎中原的强盛之路,应国以及周文化范畴的汉淮诸国,均为其所灭。在展厅内,无论是父城故城、叶邑故城的图版,还是多媒体正在讲述的孔子、叶公、墨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抑或束腰垂鳞纹升鼎、跽坐铜人、编钟等精美文物和可考证的考古史料,都能印映出这段历史的璀璨辉煌。

进入四号展厅唐宋遗韵展厅,一股清凉的感觉扑面而来,这里是名窑名瓷的“圣地”。目前,全市共发现唐、宋、金、元时期各类窑口100多处,其中鲁山段店窑、宝丰清凉寺汝官窑、汝州张公巷窑是我市的典型代表。在此,您都可以一饱眼福。

置身于平顶山博物馆,仿佛穿越了一条时空隧道。心中遥想起七千年前,当裴李岗上燃起了第一颗火种,平顶山这片沃土就开始孕育文明的种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块古应国故地是如此这般地走过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岁月变迁。站于博物馆门前,南望之余,这平湖丽水之畔却又崛起了一座新兴的工业之城——平顶山,它正在以稳健、有力的步伐走向新的辉煌。

平顶

山 博 物 馆 观 后 感

第五篇: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期初,当老师说要我们去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很是不能理解,想的单纯,搞不懂大学语文课同博物馆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迷迷糊糊的,我也是到了天津博物馆,说来惭愧,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津孩子,却是鲜少到博物馆去,美术馆倒是时不时逛一逛。我幼稚的认为,博物馆里面,透明玻璃展柜里陈设的一件件旧物,与我之间的距离太过遥远,我能触及到的只是指尖冰凉。他们尘封已久,他们的故事很多,我却觉得古板又无趣。再加上曾经的老博物馆,连外观,都是肃穆的,似一个不苟言笑的老者。

此次到博物馆来,正好是春天,上午九十点钟,阳光正好,蓝天,绿树,湖水,微风吹得人在花香里肆意绽放。让我觉得凉凉的博物馆,似乎也通了些人情味。

说来也巧,这次来参观,可谓有意外收获。天津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作品正在展出,我是环境专业的学生,自然是兴趣盎然。所以,这次的观后感,我决定好好写一写我对这个临时展览的体会,可能涉及到专业知识过甚,又与大学语文课偏离了,但也请当做是一个设计痴儿的有感而发。

展厅在4楼一个小过道的尽头,不是很好找,却将展厅同外面有些嘈杂的人群隔离开来。此次展览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学实验班”三年来同学们的作品汇总展示。想必也是些非常优秀的同学们。展厅不大,光线却很好,墙上有学生们做的设计图样和设计思路说明。陈设的是学生们制作的效果模型。我从序言开始阅读,逐一阅览着设计作品。比起我们现在水平和知识,这些学生的作品显得成熟完整了许多。他们设计的主题是“真实与想象之间”,大多是利用现有的环境,再创作。每一个作品都能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用心。其中有一个作品我印象很深。他做的是一个莫奈画作的博物馆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光,建筑整体几何形鲜明简洁,错落有致,相互层叠的同时又能让光线充满室内。但是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他和别人做的不一样,而是他理解了莫奈,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博物馆的设计,让参观的人也能感受到和莫奈的画作一般,柔和、自然又多变的,让人感动的光线。这是一个真心热爱艺术的人的热忱,他在向人们诉说美。虽然这个作品可能永远只是一个模型,在实际操作上还难以实现,但是,我认为他就像一个美丽的梦,会在这个设计师的心里发芽,让他能一直有一颗赤子之心,去爱艺术。

也许我也是一个发烧友,所以才有此共鸣。但是整个展厅参观过后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博物馆,似乎离我也很近。和我同龄的人,他们的作品就可以走进博物馆,这个曾经在我心里冰凉又疏远的地方。

我在参观完天大展览之后,又去了别的展厅,玉器、字画、传统民俗,那些玻璃后面的物件,那些物件里面的故事,还是以前那样,但又好像不太一样,他们像是从古书里跑到了说书人的嘴里,变得可亲又和蔼了。

离开博物馆的时候,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很多外国游客都拿着票,等着进馆参观。我似乎逐渐理解了那些到了陌生地方就会先去博物馆的人。博物馆里面是一个城市精魂。你触摸冰凉的玻璃面的同时,触摸的是温热的,跳动的历史。

博物馆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