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飞虎观后感
编辑:悠然自得 识别码:77-902310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07 15:04: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飞虎观后感

飞虎观后感

人走茶凉,是职场最常用的自嘲之言,落拓无奈的意味,可以感触一二。同样,人走剧凉也是娱乐圈的真实写照,在生意场上的现实利益面前,“潜规则”也能落成“底规则”。《飞虎》的男女主角马德钟与宣萱相继北上淘金,TVB自然也不会高风亮节为他人鼓劲造势,嫁衣神功早以失传,怨不得TVB没有大家风范。所以,《飞虎》注定要成为炮灰档的清仓货。

观众面对警匪剧,审美疲劳总会是有的。CIB情报科、重案组、扫黑组、冲锋队、pTU,甚至连学警,都已经在电视荧屏打过不少照面,唯有飞虎队是最神秘的纪律部队,足以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装备精良、身手不凡、百里挑一的飞虎队员,可谓名声在外,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日常接受最残酷的地狱式训练,随时面对最危险的犯罪份子,呼之则来,战之即去,低调而又备受市民推崇。

《飞虎》采用快节奏的单元式剧情,有点类似于电影。这是一部男人的剧集,充满阳刚之气,即便其中的女警也显得精明干练。在首集中,各位主人公都已经纷纷亮相,人物的性情,只言片语或数个行为动作之间,已能大概窥探几分,展瀚韬的公正无私,庄卓嬅的冷静硬朗,俞学礼的冲动任性,开篇就已经设定。

马国明的出现是一次意外的颠覆,按说马国明不应该只是悍匪这类的酱油角色,杜天宇手持AK47的派头十足,装冷耍酷有余,但人一旦帅气逼人,凶悍之气便有不足。杜天宇这个人物,其实还可以在后面的剧情中予以呼应,他被自己心爱的女人出卖,结果要牢底坐穿,如果加上越狱、报仇这样的后续剧情,比较符合他的性格,也可以策动观众的视点。

黄德斌的秦森角色打出的是悲情牌,秦森为儿子筹措医药费不惜犯险抢劫,明知是不归路也义无反顾,慈父形象打动人心。贫病者无钱医治,这同时也是对内地医疗救济制度的一种检讨。同样是手持AK47的抢匪,秦森与杜天宇相比,前者反而容易获得观众的同情,即便是身为飞虎队员的邱骏轩,也因开枪射杀秦森而内心不安。有情有爱,有血有肉,慈父与抢匪的身份交错,人性的矛盾交锋,这才是最生动最刺痛观众神经的一幕。

第二篇:《铁道飞虎》观后感

《铁道飞虎》观后感7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铁道飞虎》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铁道飞虎》观后感1

以动作明星出道至今仍活跃在影坛,并且有着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在国内除了成龙之外,大概找不出第二个。“成龙”,便是一块金字招牌。20xx年,是成龙异常活跃的年份之一,继7月的《绝地逃亡》之后,临近岁末,又有了这部《铁道飞虎》。而明年大年初一,又有《功夫瑜伽》上映,并且,题材都是成龙式动作喜剧。国内如成龙者,一时无两。

和《绝地逃亡》的穿越国境以及《功夫瑜伽》的玩转印度不同,《铁道飞虎》则是一个以铁路为依托在抗日战场打鬼子的故事。它的原型是抗战期间山东枣庄一带的抗日武装“鲁南军区铁道大队”,后被称为“铁道游击队”,又称“飞虎队”。他们依靠临城为根据地,借助当地老百姓的力量,以破坏日军物资为目的,开展游击战术,对日军形成骚扰并造成重创,令日军闻风丧胆。

1954年,“鲁南军区铁道大队”由作家刘知侠写成小说,使得铁道游击队的事迹闻名全国,1956年又改编成《铁道游击队》电影,成为传唱不朽的红色经典。它以原型故事为总纲,用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演绎先辈们的抗日往事。除了成龙之外,领衔主演的是像黄子韬、王凯、王大陆这样的两岸小鲜肉,自然能够让年轻观众心驰神往。有原型故事,又有实力派导演丁晟执导,并且有成龙保驾护航,又是成龙拿手的动作喜剧,《铁道飞虎》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况且,故事本身就没有太过复杂的剧情发展,不用猜谁是卧底,也不用对屡屡反转的剧情大伤脑筋。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更何况丁晟和成龙已经合作三回。在经过《大兵小将》、《警察故事20xx》的合作之后,《铁道飞虎》自然更加熟稔。丁晟的执导功力经过多部影片的检验已经证明,尤其是去年颇受好评的《解救吾先生》的上映,观众对丁晟的信心也大为增加。

对于红色经典,虽然大陆一直在翻拍,但我们要向两名香港导演和演员学习,一是徐克,二是成龙。徐克翻拍《智取威虎山》,不仅受到观众的一致称赞,票房也在当年豪取8。8亿元,成为大陆票房第4名。徐克不仅还原当时历史场景,还巧妙利用特效增加影片观赏性,并且,没有过度美化解放军,也没有过度丑化土匪,尤其成功塑造了主角杨子荣和反派座山雕这两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使得《智取威虎山》最终以口碑赢得票房。

《铁道飞虎》观后感2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李镇: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实现了一种嫁接,就是把红色经典能够和成龙式的喜剧能够放在一起,然后没有消解到历史的重量,然后丁晟他个人的风格,比如说在情绪上、在节奏上,在这种悬念的设计上,在漫画感上都加入进去,都没有消解掉原来红色经典的这种重量。这个可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

电影《铁道飞虎》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枣庄的一群小人物,逮到机会组团打劫日本军列,直到有一天,他们误打误中救了受伤的八路军,接受了他的临终嘱托。不同于以往红色影片高大全的标签,《铁道飞虎》描写的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性格各异,但都有爱国之心,这使得整部电影人物个性鲜明。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李镇:每个人都有他们在角色上的任务,比如说王凯,他可能主要负责耍酷,他的这个神枪,还有他的一些马上戏,都非常的帅,那么黄子韬本人是学过武术的,所以他在动作戏里面,在这部电影里面也是表现很出色的。像王大陆这个演员,他的喜剧感是很特别的,他的表演和这个场面之间的不协调来产生一个瞬间的喜感。

《硬汉》系列、《大兵小将》、《警察故事20xx》,细数丁晟导演以往作品,可以称他为名副其实的硬汉导演。动作戏追求真实,对细节的把控也相当专注。《铁道飞虎》从场面、动作到造型、台词,都能看到导演丁晟让经典焕发活力的用心。导演丁晟的最大特点,就是力求真实感。为了突显火车的撞击力,主创用一比四的原建材搭建火车和大桥模型,真撞真炸拍摄而成,在特效泛滥的今天尤为可贵。除了是一部红色影片,《铁道飞虎》也是一部标准的成龙式动作电影。在行驶中火车上拍打戏,难度不言而喻。影片追求真实基础上加入跑酷等动作元素,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李镇:火车电影这样的动作戏,这样的处理方式上,其实以前有很多很多成功的先例了,所以在这个上面如果有创新的话是很难的,那么我们发现这个电影的创新还是有不少的,比如说扒火车的方式,滑梯、竹竿等等。

同样带来新鲜感的还有影片的美术设计,与传统抗战片不同,《铁道飞虎》在服装用色上,抛弃以往的灰布长褂,转而用红、黄、蓝,色彩等亮色。台词的运用也是《铁道飞虎》的一大特色,细品之下简单明了,又透露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人印象印象。

《铁道飞虎》观后感3

成龙的这部《铁道飞虎》讲的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并且在他的电影里,渴望有英雄主义,一直都是贯穿始终的。丁晟拍完真人真事改编的《解救吾先生》,这次改编的是“铁道游击队”,除了剪辑有些拖沓,其余是合格的。看惯了一脸严肃的战争片,其实《铁道飞虎》可能更靠近真实的生活一点。

美国有个叫《蠢蛋搞怪秀》的真人秀电影,《铁道飞虎》的主人公比较像这帮蠢蛋。就好像漫威电影里的那些超级英雄,他们屎尿屁,没有那么宇宙无敌。《铁道飞虎》做的是小人物的英雄式剧情。

如果说铁道游击队比较像一个正规的被后封的军*,那铁道飞虎队大概就是民间的爱国者联盟,他们连自己的飞虎标志都画不好,但这又恰恰就让故事显得非常真实,影史经典有《猜火车》。而《铁道飞虎》有“追火车”的重要戏份。飞虎队追上火车设计让火车上的日本人全盘击落,开头的车内戏,又有很多戏剧的成分。电影无疑是好笑的,有很多自己打脸的梗,比如成龙饰演的飞虎队队长讲完一句话下一秒就会发生这件事。而那些诸如Duang或黄子韬自黑自己“我一唱歌他们就说我跑调”的台词,王凯的手,还有他一直碎碎念说“太不正规了”的戏份,都很有趣的总结了这一年的娱乐话题。

大家崇尚漫威宇宙世界和皮克斯迪士尼动画,因为他们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在出新的同时会隐藏在新片里很多彩蛋。《铁道飞虎》里让我挖掘到一些,是成龙戴牛仔帽子,一直止不住的说“我也很忙啊”(周杰伦的专辑《我很忙》),飞虎队用日军的炸弹最终炸了桥(草船借箭)。

如果不把这部电影当成一部主旋律电影,只当成复仇的电影来看。煎饼上的红点,影射讽刺日本国旗;相声演员用自己的基本功,一本正经的胡搅蛮缠;日本的女军*被蒸汽熏到,之后“死而复生”,结果一听到呲呲呲的声音就条件反射吓着捂眼镜,这可能是最隐晦的人体实验了。

飞虎队把火车分成好几截,每一段都有一部分好玩有设计的段落。这是支没抱着“希望活着回去”的山东“敢死队”。电影里用了很多本是样板戏的配乐,其实就是京剧里的顿点。看到后来,这群蠢蛋国的英雄人物,像碎片化的群像一样,用喜剧的哈哈哈哈,完成了谁都知道结局的电影。

姜文在《鬼子来了》里设计了中国村民教日本人说脏话的戏,台词的内容是“大哥大嫂过年好”。《铁道飞虎》里有大哥成龙和摊煎饼的二嫂,这部电影放在圣诞档期,配合贺岁档,意思倒真成了“大哥二嫂过年好”的贺岁喜剧。

《铁道飞虎》观后感4

根据《铁道游击队》的改编,成龙将自己的喜剧风格带入到了这场昔日的红色经典,固然那用幽默重新装点的铁道抗日,使《铁道飞虎》焕发着一种全新的朝气,但又不得不说那浮夸过度的场面道具,使电影未能真正如虎添翼的跳出一部动作片的浅池。

在已然拥有着一个真实故事和经典蓝本的奠基下,《铁道飞虎》无疑在先天上是占优的,就像《血战钢锯岭》那位只身挽救了数十人生命医疗兵的传奇,一支在真实历史上活跃敌后取得了斐然战果的铁道游击队,并不会让人有感电影剧情上的胡编乱造,反而能写实于民族凝聚力,彰显国人面对侵略战争不屈的毅力,所以即便昔日的《铁道游击队》有着尤为刻意的革命乐观主义,但个人认为其今日看来仍旧不失为一部中肯之作,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新编的《铁道飞虎》,其与诸多真正的抗日“神”片有着本质的差别。

在剧情构思上《铁道飞虎》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新颖之处,但成龙的功夫幽默和诸多的笑料包袱使得这部新作相比老版有着尤为出色的娱乐性,或许会有很多会认为战争与喜剧并不应该混为一谈,但其实不论是国产的《三毛从军记》,还是《欢迎来到东莫村》《虎口脱险》这样的的他国经典,其实都非常出色的将战争与幽默做出了结合,固然《铁道飞虎》做出的这种结合尚难以企及这些佳作,但总归是好过于如《举起手来!》中那样对日本荒谬的丑化。

《铁道飞虎》中虽然没有如同手撕鬼子这样的桥段,甚至还有着子弹是不会拐弯的自嘲,但从内在上来说,这部作品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干货,其所做的仍旧只是一部带有夸张意味的成龙动作喜剧,这自中还有着明修栈道,暗度成仓希望儿子复出的私心,看似高潮迭起的转折,甚至还有着所谓的彩蛋,这些好莱坞喜剧套路的沿用,却使电影欠缺了对战争残酷性的着点,这种着点是三毛脱下军装后看着无数墓架的唏嘘,也是东莫村中那超越意识形态对生命的尊崇,《铁道飞虎》虽然能逗人一乐,也有着激情热血,可这些却并不应该是一部战争喜剧真正落足的重心。

客观的讲看《铁道飞虎》时我也笑了,但如果一部有着真实历史沉淀的战争电影,在时隔近六十年后今天的改编,最终所留给人的只有笑意与热血,自认为这样的战争电影其实已然迷失了它的真正意义。

《铁道飞虎》观后感5

《铁道飞虎》是成龙的作品里,第一次大规模启用“小鲜肉”,飞虎队的组合一公布后,就引来众人瞩目,但丁晟坦言,这次选拔的标准也格外高,“这部电影动作戏的属性,需要每个演员都是有功夫的爷们。火车开起来是没法刹车的,100吨的铁疙瘩动起来的势能,连成家班的武术指导看着都恐惧,对于完全没有动作基础的演员来说,很多动作很难完成。”

据丁晟透露,黄子韬是最先定的主演,他的武术功底很好,灵活度也好,最早选他是因为看了一段功夫舞蹈。“王凯是老天爷送给《铁道飞虎》的礼物”,丁晟说,“电影开拍20天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大家都着急了,我就想赌一把,坚持去找最合适的,直到看到王凯的照片,觉得有种落魄的贵族感,我觉得就是他。”

王大陆这个角色与其他飞虎队不同,是唯一的一个八路军,需要有点痞劲儿,“当时也是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刘德华推荐了《我的少女时代》的男主角,当时内地还没有上,但我打开电脑,看到他的照片,就觉是他。桑平很灵活,天生自带喜感,拍完《解救吾先生》后,丁晟就敲定了与他下一部戏的合作。而吴永伦是成家班出身,抗打抗摔,这五个人与成龙一起组成了“铁道飞虎”。

这次拍摄,每一个演员拍戏也都是拼了命,据悉,黄子韬拍摄后期全身起水痘,但为了不耽误大家拍摄,多痒都上,丁晟说:“黄子韬特别爷们儿,大家也心疼,但为了缓解气氛,他就跟大家说,后期注意ps下水痘就行了。”“浑身都是水痘,特别痒,有时候都痒到想发脾气,但想想没有什么是不能坚持的。”黄子韬说。

而王凯骑马的戏,也是搏了命,导演透露:“这场戏必须离火车很近,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卷入火车底,这个镜头没办法有更多保护措施,但是王凯做到了。”王凯自己也爆料:“地上高地起伏,拍了一天,感觉屁股都磨破了”。被虐还没完,“当时火车上有一个笼子掉下来,马惊了一下,很重的摔了一下,别人都以为我得痔疮了。”王凯大笑。

虽然之前与成龙合作过《大兵小将》和《警察故事20xx》,但丁晟此次依然战战兢兢,“之前合作更多的是担心拍不好戏,但这一次,更多的担心是拍火车戏的危险。”丁晟坦言,当接下大哥的任务后,才发现无论是扒火车,还是撞火车,都没有什么参考影片,所以与火车的“亲密接触”都是在摸黑前行,“有太多惊险是没有预判的,杀青之后,都不敢再去想。”

《铁道飞虎》观后感6

看完整部影片,尴尬是频率最高的词。角色设定的尴尬。成龙一改往日“特工”“警察”“考古学家”“将军”等等角色的设定,选择用一个生活在抗战中的“小人物”去演绎这个故事。不同于之前的角色需要有功夫的支撑。车站工头的角色,拥有绝顶的功夫,“少说话多做事”,息事宁人的见识。人物设定却只有他随身烟袋的故事那样单薄,经不起推敲。再加上“干大事”这样空洞但却滑稽的大主题,你觉得成龙明明有一身功夫和见识,却总是自动要去做大家都不太看得起的小事。我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意识到他们“平常”扒光日本宪兵,偷日本军服有任何作用,更何况还一直让大家转头。最后的“大事”——炸桥设定,也是莫名其妙、无头无尾。

情节叙述尴尬,影片大部分在“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欢快配乐下下讲述的喜剧武打故事,这部分和最终牺牲自我“炸大桥”的部分完全没办法设计一个平稳的过度。观众瞬间就出现了“这段我是不是应该用一个悲伤的表情”和“这段明明是个设计的包袱,但不好这样嘲笑他人”这样尴尬的感觉。直到影片结束,你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人物线处理的尴尬:各个人物尴尬的谢幕方式,充分凸显了本片设计的粗糙以及对观众的不尊重(特别的细节待纠正)。切腹怕疼的`日本军官:最后被非常血腥地倒插在刀刃上;boss一般的日本婆娘,最后被高速飞过的“铁块”砸断了半个身子;无数日本龙套被堵在车厢里挨了两发大炮活活烧死;“飞虎队”的团员们,除了死法勉强说得上是牺牲的“捱到最后的三人组”,其他角色死的不明不白,草草了事。你听这段叙述他们死法的部分,其实在电影画面上都非常得血腥,但是导演处理的方式根本弄不明白这是不是讽刺,尤其和充满喜剧元素的成龙电影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之前的成龙电影,比如《神话》,梁家辉饰演的考古学家死于水银中毒,但是死之前对于梦想的挣扎和自己的悔悟,你是能理解的。但在《铁道飞虎》你完全感受不到对自己创造角色的尊重,也体现出主创对观众怎么看这段充分的不在乎。

《铁道飞虎》观后感7

最早接触成龙,是在《红番区》《飞鹰计划》《A计划》《城市猎人》这些年代久远的片子中,那时候成龙是整个故事绝对的主角,他不仅年轻,能打,还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和女主角谈着恋爱,用一点点桃色作为动作戏的点缀。

后来成龙进军好莱坞,拍了《尖峰时刻》《神奇的燕尾服》,接触到这些片子的时候,我正在读中学。对那时的我来说,这些片子依然很好看。

再往后,随着学业越来越忙碌,成龙似乎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等到他再次出现在我的生活里,都是伴随着一些评分不太高的电影,一些花边新闻还有霸王广告的鬼畜视频。

这些年国内电影行业发展很快,成龙的不再像以前那样出挑,我也从未进到电影院中去看过他的电影。当满世界在呼喊着“我们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时候,我偶尔会想:为什么没人说我们欠成龙一张电影票呢?这就是我走进电影院看《铁道飞虎》的原因。

影片中,成龙、黄子韬饰演一群“乡巴佬”,组成了一个民间抗日游击队,虽然他们做事没有章法,也没什么明确的目标,只能是小打小闹,却也成功地破坏了日军的一些行动,拖延了日军的侵略脚步。

直到王大陆饰演的八路军出现,他们才有了一个明确的目的——炸桥。而靠着这么一群连字也不识的乡巴佬,又怎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于是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来了,王凯饰演的饭店老板在众人危机之时犹如天降神兵,骑着骏马飘然而来,三下两下就化解了危机。

当然,基于整部影片的搞笑氛围,王凯肯定也是“帅不过三秒”,但不论如何,王凯这个角色在整部电影的剧情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成龙饰演的角色不识字,在发表意见的时候经常会忘掉自己想要说什么,他的相好由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换成了年老色衰的寡妇,甚至连他引以为傲的功夫,影片中都几乎没有体现。而王凯则仿佛变成了“年轻时候的成龙”,身手矫健,作用关键,虎虎生威,让场下的观众都发出一阵阵尖叫。

于是成龙在影片中的作用,更多的变成了一种对众人精神上的指引,变成了一种号召力,一种信赖,一种稳重和踏实。

影片最后,最核心的一击还是交给成龙来完成了,看着他在墙壁上抓出血手印,一瞬间思绪飘回到很久以前,脑海中出现了成龙英姿飒爽、化解危机的模样,竟然有些感动。我是抱着看娱乐片的心态进的电影院,没想到除了笑声,还看到了成龙大哥的另一种可能性。

第三篇:铁甲飞虎展雄风

铁甲飞虎展雄风

红旗-12地空导弹

刘川/摄

“苦”与“酷”

身着迷彩,足蹬新式伞靴,头顶迷彩头盔,手握锃亮钢枪。训练场上,受阅队员英姿勃发,酷劲十足。“看着酷,实则汗水浇筑。”方队政委杨明祥说。红旗-6A地空导弹。这是一款作战效能很高的防空武器装备,能够有效拦截多种导弹,保护我军的重要目标。温健/摄

车载人员是展示空降兵风采的窗口。他们按照身子挺直站凳子、纠正动作照镜子、口令响亮练嗓子、“迎风看日”练眼神等办法训练。几个月下来,官兵们站军姿时,几乎成了“活雕像”,无论蚊虫叮咬,还是飞沙走石,身姿都能纹丝不动。

战车驾驶训练是一门巧功夫,驾驶员脚踩油门全凭感觉。由于战车车体小、重量轻,受场地影响大,稍不留神“金牌驾驶员”也会不及格。怎么办?方队组织18名驾驶员进行强化训练,几周下来练坏了24套模拟训练器材,队员们晚上睡觉时都不自觉地用脚踩床头板,脚板肿了又消消了又肿。红旗-9地空导弹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具备多种抗干扰技术和末段拦截弹道导弹的能力,是防空作战体系的中坚力量。

刘川/摄

记者猫腰钻入战车,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环顾舱内,连射击孔都是关闭的。战士们都窝在后舱狭小的空间内,不出5分钟便全身湿透,在这种“桑拿房”一般的环境里,他们每次都要呆上两个多小时,没有一个人喊一声苦,展现的是空降兵的“酷”。

“钻”与“专”

“毫厘不偏、米秒不差”,是装备方队阅兵的基本要求。如何做到?总教练徐宏光介绍:“人车合一是关键。”

空军地面装备底盘轻、操作灵敏,不易控制,怎么办?方队技术保障员叶友义介绍:他们研究出了战车修理“望、闻、问、切”四步法。比如“望”,只要在板叶窗上系一根小绳子,看绳子飘动情况便知排风扇工作情况;“闻”,通过闻气味、听声音,来掌握战车的状况。我军基本形成了以新型地空导弹为骨干的防空武器装备体系,具备远中近相衔接、高中低相结合的防空作战能力。图为红旗-12地空导弹。

刘川/摄

一次机动转场途中,一辆战车的转向机构突然失灵,叶友义一边缓慢转动方向盘,一边感受转向阀的灵活度,一番“望、闻、问、切”,准确判断出“转向阀油路有问题”。经过紧急抢修,转向机构重新工作,战车隆隆前行。

方队长刘甫清介绍,这次阅兵训练,方队使用了许多高科技手段,所有受阅车辆都安装了单车驾驶辅助系统、可视标齐系统、北斗驾驶考评系统。过去,采用目测、秒表测定,训练不够精准,而现在,驾驶员可以通过车载屏幕看到车辆的速度、标齐和卡距等实时数据,及时作出调整;借助北斗驾驶考评系统,每辆车、每个方队的成绩也一目了然,训练考评更为精准、细致。“钻”功精练,谱就“毫厘不偏、米秒不差”!我军的低空防御体系已经进入炮弹结合的新时代。刘川/摄

“限”与“线”

军姿站得笔笔挺挺、队列走得整整齐齐、军被叠得四四方方,走进阅兵村,直线加方块是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阅兵是一个大舞台,各军兵种部队齐聚一堂,既是能力素质的较量,更是作风纪律的比拼。”方队领导介绍,部队从进驻第一天起,“严格”两个字就贯穿于每一项工作。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高机动、高性能和独立作战能力的雷达装备。雷达兵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忠实地守卫着祖国的天空。刘川/摄

记者从空军地面装备方队一日生活制度手册上看到,起床、叠被、洗漱、就餐、训练、看新闻、点名等16项日常活动按照时间顺序一一罗列,内容细化到每一项活动需要多少时间、负责人是谁、达到什么目标,让人一看就明白,照着就能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记者在阅兵村里处处感受到严格正规:走路,官兵自觉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四人成方、五人以上有人带队,拐直线、喊口号、行礼节样样不马虎;吃饭,统一就坐、排队打饭、安静就餐,近千人的大食堂几乎鸦雀无声。

“阅兵村的管理虽然严格,但我们的生活并不单调。”队员王其盛介绍,方队广泛开展了“争当黄继光好战友”活动,激发官兵“以英雄为榜样,为单位争光彩”的荣誉感责任心;组织后方部队、官兵家属、准军嫂录制慰问视频,或献上祝福,或高歌一曲,或深情告白,让官兵感动得流下热泪。瞧,直线加方块的韵律,构成了阅兵生活的交响。

空降兵是一支能够在关键时刻、关键部位发挥重要作用的战略力量。他们已准备好向国人世人展示英雄天兵的雄姿。

卢炳广/摄

“合”与“和”

6月初,在方队进驻阅兵村的首次摸底考核中,尽管铆足了劲,但方队仍落到了后面。“老刘,不要气馁,只要继续努力,下次考核我们一定会打个翻身仗!”晚上,政委杨明祥主动靠上去做方队长刘甫清的工作。

“工作中互补、互让、互谅,就能形成合力,促进和谐。”杨明祥讲了训练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刚开始给将军担任教练员的是一名士官,然而,每次这名将军站军姿练眼神时,这名士官教练员发现问题不敢指出来,时间长了,将军急了:“不要总表扬我,你得给我指出问题啊!”

经过一个阶段后,这名不敢直言的士官被换掉了。后来,换来一个叫许一的排长,他敢说敢做,对将军训练存在的问题能及时指出,有时还敢讲评动作。这名将军笑着对许一说:“这就对了,我动作做得不对,你就要像‘熊’新兵一样‘熊’我,这才能出效果嘛!”

阅兵训练时,空军地面装备上一共载5名受阅队员,要想对这个重达数吨的空军地面装备控制自如,5人必须按照同一目标方向,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据介绍,为了达到配合默契,5人战斗小组同吃同睡同活动,通过开展集体蛙跳、两人三足游戏,增进了感情和默契。

让参加受阅的官兵们“合”出凝聚力,“和”出战斗力!我军的空降兵装备由单一到合成,逐步实现了主战装备机械化、重装空投机械化和空降规模多样化。图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伞兵车,配备世界先进的空投系统,是我军空降兵的主战装备。刘川/摄

“累”与“泪”

8月初,装备方队又一次组织考核,空军地面装备方队取得了94.2分的优异成绩,很多战士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激动的背后有辛酸。此次参阅,有的战士亲人病重而无法在床前尽孝,有的战士妻子分娩在即却无法陪伴,有的战士还推迟了婚期。

谭先举,空军地面装备方队政工管理组保卫干事。部队刚刚进驻阅兵村,家里噩耗一个接一个传来:母亲手臂上长了脂肪瘤,亟需入院手术;岳母被诊断出患有子宫癌。原本平静的生活顿时陷入了混乱,正在执行参阅任务的谭先举忙于工作无法及时赶回,柔弱的妻子扛起了生活的千斤重担,每天奔波于武汉、仙桃两地,悉心照顾两位母亲。短短半个月,她瘦了11斤。

唐国平,战车方队基准车驾驶员。进京第二天,远在甘肃老家的妻子发生交通意外,在ICU重症监护室昏迷了3天3夜。得知消息后,方队第一时间安排唐国平回家探望。在医院呆了5天,妻子逐渐有了意识。临走之前,妻子跟唐国平聊了很多:家里再大的事也是小事,国家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训练苦点累点,对官兵来讲都不算啥;真正的“累”,是忠孝难两全的煎熬。但英雄天兵超越了这种小家情怀,谱写出阅兵的华美篇章。

责任编辑:邢强

第四篇:《赛虎》观后感

《赛虎》观后感

六一班王雨含

星期四的晚上,老师组织我们去白板室看电影,电影的名字是《赛虎》。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狗的故事。这只狗的名字叫赛虎,它非常听小男孩的话,小男孩去哪儿,它也跟着去哪儿。有人欺负小男孩,赛虎就跟那个人斗。它非常爱它的主人,为了主人,它什么都敢做。

我曾经也有一条狮子狗,它的名字是我和妈妈共同给他取的,叫明明。它是从我姥姥家带来的,因为我姥姥家盖房,所以把明明送给了我。当时,它正生着重病,我和妈妈都有点不喜欢它。于是,我和妈妈趁着赶集,想把它甩掉。结果,我们正准备回家,看见明明在路口等着我们,我飞快地跑到它跟前,说:“明明,我再也不丢弃你了,你跟我们回家吧!”从此,我和明明就成了好伙伴。

每当我放学回家,都看见明明在路口迎接我,我兴高采烈地抱着明明回家。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是先给明明盛一碗饭,放到它跟前。它吃了一会儿,我说:“明明,让姐姐看看你吃完了没有?”明明就立刻起来,让我检查它的饭碗,我觉得明明实在太懂事了。

明明非常的可爱,还非常讲卫生。它从不往家里大小便,它只在大马路边的草丛中大小便,你说它是不是很讲卫生呢?

可是,我和明明之间的友情只维持了不到一年,不幸的事发生了。那天,我去找我的伙伴玩,不知道它跟在我的身后。它往大马路走,我往小路走。当我回到家中,妈妈说:“明明死了,被大车压死了。”我哇哇大哭说:“明明,我不应该去玩,我真的不知道你在我后边,对不起。”

这就是我和我的小狗——明明的故事,你和小动物之间有什么故事吗?说给我听听吧!

第五篇:虎妈·观后感

在《好孩子是虎妈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吗?》这个视频中,争论双方围绕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从“好孩子是否是虎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父母该不该替孩子做主”以及“刻苦打基础还是快乐成长更重要”三个方面展开了多角度论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父母该不该替孩子做主”。我的观点是,在教育方面,在孩子还没有办法认清自我的时候,父母应该负责任地、理性地替孩子做主。首先,让我们先梳理一下对“父母该不该替孩子做主”这一问题持否定态度者的基本观点。大部分持否定观点的人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父母应该做的是顺应孩子的兴趣,引导其走向成功;二是,对于孩子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应该怎样学习这样的问题,如果父母替孩子做主,那么孩子便失去了自由选择的空间,这可能导致孩子被迫做不情愿的事情,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三是,如果父母事事替孩子做主,那就可能导致孩子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低下,进而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面临多种困难。反对者的考虑不无道理,但是他们之所以反对父母替孩子做决定,其实多少都是出于一种假设——父母做出的决定常常不符合孩子自身的情况,甚至有些偏执武断的父母将自己的功利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这个不理性的做法当然不能提倡。但是,不管孩子是否已经具备独立做出判断决定的能力,就贸然坚持所谓应该顺从孩子的兴趣,这样的做法其实存在太大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武断,更是一种为人父母的不负责任。更进一步的是,反对者认为应该顺从孩子自己的兴趣,但是如果孩子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反对者的观点又有何意义呢?事实上,反对者们的观点只能存在于这样一种假设之下,即孩子们自己知道自身的兴趣并且会有明确的追求,但是,这样的设想其实与已有的心理学研究是相矛盾的。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的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该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他指出,这个时候人才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怎样的人,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概念①,而这一阶段处于人的青少年阶段。换言之即是,在青少年阶段,孩子的兴趣爱好会和其意志一同形成合力,朝向明确的自我方向发展。因此,尽管有极少数例外,尽管艾里克森的研究成果不一定是金科玉律(虽然事实上他的这一理论是目前该领域认可度最高的),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青少年阶段之前期望孩子自己朝着自己的兴趣坚持追求其实是不具备生理理论基础,不现实的。那不能单单顺从孩子的兴趣,难道父母替孩子做主就是好的选择吗?难道这一做法不会到来其他的负面影响吗?当然,不顾孩子自身情况(包括其生理发展阶段特征、其性格特点以及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等),单纯拍脑袋决定或者随波逐流浮躁地决定孩子的发展方向肯定是不可取的。同样地,艾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三阶段(3~6岁)指出,这一阶段,孩子总希望被允许去进行自主活动,且如果父母经常否定他们的要求,或完全强迫他们完成父母指定的任务,他们就会变得没有自主性。因此,我支持在教育方面,在孩子还没有办法认清自我的时候,父母应该负责任地、理性地替孩子做主。一方面,此时孩子正处于渴望自主活动的阶段,其表现出来的多种活

动自然会带上其兴趣的烙印,会反映其天赋所在。在这个时候,父母应该认真负责观察孩子的表现,想办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然后进行必要的分析,帮孩子找出其兴趣和天分所在,为孩子做出一份科学的规划,为孩子“做主”。接下来便是实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理性显得尤其重要。父母要用客观理性地态度看待自己为孩子做出的决定,观察孩子的反应,适时对孩子做出恰当的鼓励、教导和规范或对规划做出必要的调整。总结起来,在孩童时期的教育方面,父母与其让孩子游荡在极其不确定的、靠他们自己那点也许连他们自己都未必明了的兴趣中,还不如自己真正担起教育的责任,科学规划科学对待,帮助孩子铺设一条更加明朗的道路。

参考文献

唐红波.心理学.广州: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 202_

飞虎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