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长征》观后感参考[合集五篇]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77-1034704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14 09:35: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长征》观后感参考

长征前,由于“左”倾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湘江伤亡无数的红军战士,不得不踏上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整个过程都是步行,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大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征》观后感参考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

《长征》观后感参考范文【一】

电影《长征》片长1.5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

《长征》观后感参考范文【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那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那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上那胜利后的笑容。80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今天,看了《长征》纪录片,我们重温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途,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面对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去传承去发扬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进而培育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同样需要坚强的意志;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创业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信念、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少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学们,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长征》观后感参考范文【三】

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影片真实再现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让我在深刻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心灵受到了无比地冲击和震撼,更感受到了伟大祖国那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

1934年,蒋介石对红军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疯狂地大围剿,在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了战略性转移,从而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的艰难路程中,经历了飞夺泸定桥、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战役,但是让我感触最深地还是在那艰苦环境下,没有食物、没有交通工具、物资极度缺乏、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国民党部队的拦截追击,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有多少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更有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可是工农红军们毅然表现出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令人无比敬佩!

看,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无论是大渡河还是金沙江,无论蒋介石的部队有多么的精锐和残忍,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更无法阻挡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复兴之路!

长征不仅是一段光荣的历史,更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它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发扬那顽强的拼搏精神,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长征》观后感参考范文【四】

电影《长征》片长1.5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

虽然事隔已久,但每每回忆这些画面,我的心总是久久不能平静。

《长征》观后感参考范文【五】

这几天,我观看了电视连续剧《长征》,使人十分感动。

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千难万险,跨过千山万水,突破敌军重重包围,终于胜利到达陕北。这一驱鬼神,惊天地的伟大壮举,曾经激励着几代中国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

现在,我已退休,但仍要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发挥余热,多为党做点工作,并教育下一代,用长征精神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为改革开放出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作出应有的成绩。

《长征》观后感参考范文【六】

星期五午时,教师带着我们在学校一齐观看了电影《长征》,这是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长征途中,红军艰难地翻越雪山过草地,在翻越雪山时,有一个红军战士身上背着沉重的行军锅,很多人劝他不要背了,可他不一样意。因为太疲乏了,他一不细心摔下了悬崖。看到那里,我悲痛地流下了眼泪。还有的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因为没有东西吃,很多人都饿死了。实在没东西吃的时候,只能啃树皮,吃草根。我真想把我的粮食给他们,可我们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

可是,他们没有所以而气馁,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抗击国民党的围剿,为了人民得解放,为了建立一个新中国,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不怕任何困难,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经过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此刻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比起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我此刻所遇到的困难根本算不了什么。我要勇敢地应对困难,想尽办法克服一切困难,这才是真正的小男子汉。

《长征》观后感参考范文【七】

在党支部的安排下我们观看了电影《长征》。电影的开篇就向我展示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红军战士冒着枪零弹雨奋勇突击。每次看到这样的战争场面,我总会思考现在能在和平年时代里学习和生活,是那些无名的英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我很惭愧,在看《长征》这部电影时现场的气氛有些嘈杂,我们应该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怀着对革命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去观看。《长征》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的地方,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

电影《长征》介绍了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x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x前进。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又重温了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 x会议。1935年1月1x司法警官学校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x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x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x会议的召开证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出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全过程的某一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x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x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结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x司法警官学校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长征精神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这一代最要学习的,而且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觉得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安逸和享乐的生活,会腐蚀我们的心灵,失去奋斗目标。

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求党员干部时刻不忘艰苦奋斗,不忘人民群众,不忘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永葆党的青春本色”。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艰苦奋斗就是要刻苦学习、开拓创新、迎难而上、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

《长征》观后感参考范文【八】

昨天下午,我上网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深深地被影片中红军战士那种为了中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怕艰难困苦,勇于牺牲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多么艰苦的生活啊I红军战士们野菜充饥志越坚,***理想高于天。是啊,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是千古唯独,万世无双的,红军长征的壮烈和坚韧是惊天地、泣鬼神、是人神共仰的,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是凡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举世齐颂、万国同歌、亿民共赞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伟大天兵神威,翻开了中国***从艰苦走向胜利,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新一页,宣告了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中华民族不是东亚豺,而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之子。

在看长征影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通过观看长征影片,使我受了一次深刻地***传统教育,我一定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用长征的精神激励我努力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第二篇:长征 观后感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长征》这部影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艰苦、残酷、惨烈、壮观等场我历历在目。

影片记叙了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由于受“左”倾路的影响,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长征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召开会议,彻底清算了错误的“左”倾冒险主义,毛泽东获得周恩来等党内高层领导的广泛支持,重新取得了党和军队的领导权。在毛主席的正确指挥下,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爬雪山、过草地,翻山越岭,经历了重重困难,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终于完成了历时两年多、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壮举。

在面对着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前面,使红军有了更好的战斗措施,那就是”避敌主力,诱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红军继续北上,他们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想想当时的情景,是多么的危险,在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可是又惊又险,每一个人只有一块木版,然后把木板架在铁链上,就这样一步一步的爬过去,只要稍不小心,就会掉下汹涌的狂澜巨浪中可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却克服了重重险阻。正因为有这样的惊人的毅力,夺下沪定桥长征所以能胜利。

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中有两个场景令我非常感动,一个场景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情景,我心理暗暗在想,红军那么坚强,不怕严寒,翻越雪山;不怕酷暑,头顶烈日;不怕沼泽,跨过草地。虽然历尽重重艰辛,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们都能同心协力、坚持不懈地前进。而现在我们有些同学呢,生活在这么幸福的环境中,害怕吃苦,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碰到一点挫折就退缩,毫不具备红军坚持不懈的吃苦精神。另一场景是讲红军在一片荒野里,遇到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毛主席带着红军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尽管牺牲了许多战士,但是最终打败了狡猾的敌人。

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通过观看长征影片,使我受了一次深刻地革命传统教育,我一定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用长征的精神激励我努力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第三篇:《长征》观后感

《长征》观后感

这周,我看了一个名叫《长征》的电视连续剧,以前总听说长征的事情,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完后才明白了长征有多么感人、多么伟大,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1934年,蒋介石不顾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东北三省,侵略我们中华民族的事实,依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红军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大围剿,在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进文秘114版权所有,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行了战略转移,开始了人类历史上震惊中外的壮举——两万五千里长征。

整个长征的过程是那么的艰苦,没有食物,没有交通工具,物资极度匮乏,再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国民党部队的拦截追击,但是红军战士排除万难,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勇敢的浴血奋战,经历了无数场战斗,爬雪山过草地,走了两年的时间,终于到达了延安,取得了胜利。在整个长征的战斗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的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国民党就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而后续红军部队组织了二十二名勇士的突击队,攀着只剩下铁链的„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他们的身下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伤落入水中则必死无疑。但勇士们仍然冒着密集的炮火,勇敢顽强的向前冲,一个掉下去了,下一个冲上来,受伤的战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还在向敌人射击。

他们知道他们只能前进,在他们身后有毛主席,有党中央,有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最后剩下的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冲进了泸定城,和后续上来的红军战士一起彻底消灭了国民党的部队。这次战斗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要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为长征的胜利大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征的路上象这样的战斗还少吗?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还有金沙江、腊子口。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有多少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有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其实从一开始红军就胜利了,因为他是正义之师。红军深得民心、团结奋战、保卫祖国。无论是大渡河还是金沙江;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无论蒋介石的部队有多少炮弹;也无论多么少的食物和多么恶劣的天气。这一切都无法阻挡红军的步伐。

长征的伟大不仅仅是他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长 征让我们感到了正义的力量,长征忘我的大无畏精神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魄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让我们记住那些勇士们,象他们一样勇敢的走下去,为我们的祖国努力的学习,努力的走下去……

第四篇:长征观后感

历史的印记

——电影《长征》观后感

在看电影长征时,想到不久前,前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离世,报纸上写着“毛主席的女儿来吊唁主席的最后一位副总理”,在那时,忽然真正意识到其实那个年代真的已宣告结束了,那些真正完整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都已悄然离去了,而那段历史仿佛也开始褪去了那种真实的感觉,开始和愈加遥远的汉唐时年一样,成为了历史书上的铅字、电视剧中的场景,还有我们脑海中对于那遥远的日子的想象。有一些感慨,但是毕竟距离中国共产党真正步入发展的正轨、由幼稚转向成熟的长征,也已有七十余年了,一切终究抵不过时间。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那段已渐渐远去的岁月,险象环生,艰苦卓绝,历经曲折似乎太让人畏惧,家国恩仇,英雄天下,烽火佳人似乎又过于浪漫。百转千回,还是那最熟知的“长征”二字,也许便已足够了。长征,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的远行的无奈;是“故国江山梦里行,不期今日果长征”的万丈豪情;抑或终还是那一句简单的“为国远长征”,让千千万万的本是平凡的男子女子热泪盈眶,背负起国家的责任,任是无怨无悔。

那是1934年10月,由于中共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国民党的包围中,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上,是继续遵循苏联道路由共产国际错误地指导中国革命,还是摸索着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样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跌入万丈深渊的境地。由此开始的长征便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更是一次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不走中共便会遭到被清剿的危险,可这看似广阔的中国大地却是处处布满了危机,走出第一步已是艰难万分,而谁又会料想到之后的每一步都是生与死的考验。

1934年10月至11月,由于李德、博古等人的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中央红军虽冲破了国名党的三道防线,但仍使红军处于不利地位。12月,中央红军渡过乌江,抵达湘黔边。文字的描述在这时总觉得过于简单,通道会议、黎平会议,之后中共中央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红军便转向了川黔边地区,但是,在电影长征中,我们看到了这寥寥数字中的艰难与努力,在强大的质疑面前,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即使它是正确的,而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决不让步的精神也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可以说是遵义会议的铺垫,接受毛泽东的主张,改变作战方案,也可以算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一步,从这里开始,毛泽东有了发言权,他的见解也得到了更多的人的支持,由此带来的更加有意义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开始运用中国人自己的主张去解决问题,开始打破教条主义的枷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遵义会议上大放异彩。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无疑是长征路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并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毛泽东作为一个既熟知马克思主义又了解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这可以说是使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重要的转变。犹记得电影长征中,在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们带着微笑相互握手,那是对于中国革命充满坚定充满希望的笑,是历经磨难的中共党人们团结一致相互信任的握手。虽然,长征的路仅仅只走了一点点,中国革命的道路也将继续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是,从苏联到中国,从上海法租界到遵义,都已经走过,以后的日子,那句“世上本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理应唱得更加得响亮和坚定。

长征的路太长,或许谁都没有想到,最初的战略转移会变得这样的漫长,但是长征的路再长,每一步走过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土地。赤水、金沙江、泸定桥、雪山、大

草地,从前的共产党人可能会知道中国的每一个地名,知道地图上它们的位置,但是从前的他们并没有真正走过、经历过,而正是长征,正是在长征路上这样的且行且看且思中,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真正将马克思主义散布于中国偏僻的各个角落,正是长征,让马克思主义开始真正融入中国的大山大河,中共党人正因为亲身走过,所以才能更加知道这个国家当时的现状和它所需要的,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更加符合中国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与长征同行。

残酷的自然条件,党内分裂势力的排挤,党外国民党的封锁围剿,那种生命随时都会逝去的环境中,却最终,中国共产党完成了长征的征途。之后的人们常常会去追问,到底是什么让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这样人类历史上空前,恐怕也是绝后的战略大转移,到底什么是长征精神,然后随之回答的是乐于吃苦、百折不挠或是不怕死这样的描述,而在各种访谈中,我们听到那些经历长征的老人们对于长征更多说的是不得不,是想要活下去。我相信,有那么一种力量会让人风雨不惧、生死无悔,也相信对于每一个走过长征路的人,驱使他们坚持下来的力量是不同的,是聚集了太多的情感的,正如牺牲和求生可以同时凝结在长征精神中那样,求生是坚持走下去的本性的意志和希望,而牺牲是在艰险中人性之光的绽放。

长征结束的很多年以后中国共产党胜利地完成了建国的大业,然后又有现在安逸的生活,昔人已逝,有了只能听由电影讲述的我们。电影的场景总是变换太快,而电影外的我们总是想探寻他们当时的心情,想象长征中他们每一步的情景,但生活在安逸中的我们都会总总落败,却又再次会去继续追寻。中国的历史太长太久,因为长久,仿佛从前很多人很多事都犹如神话故事一般曾经存在着,让人怀疑它究竟是否曾经存在过,就在你我所生活着的这片土地上。即使如此,即使也许在某一天,我所走的路恰好他们和她们也曾这样走过,但是,时间的长河已然就这样划开了我们与他们和她们的距离。彼岸,是他们和她们历经沧海桑田,最终相视露出的安详淡然的微笑;而此岸,则是仰望着、痴迷着的我们。

时间会冲刷太多的东西,但是,有些人有些事总会凿刻下深深的印记,纵然时光流逝,时人不在,之后的人们也依然可以触碰他们刻下的凹凸的痕迹,而那些印记所一个个连结而成的,我们便唤作,历史。

毛泽东选集 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细细拜读了毛泽东选集中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一书,感受颇深。这本书是毛泽东于1939年写的。该书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土地革命的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的经验教训。分析了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对象、革命的动力、革命的形式;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并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它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其中毛泽东所阐述的“三大法宝”及其之间的关系对我很有启发。“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件主要武器,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形象比喻,它们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毛泽东关于三大法宝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是毛泽东思想突出的创造性的贡献,不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三大法宝”对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我结合自身体验与该书中的论述对“三大法宝”有了一些理解:对于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来说,我们也应该有符合自己的、帮助我们取得自身成功的法宝。毛泽东说的“统一战线”是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同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政党和派别结成的联盟,包括国内的统一战线和国际的统一战线。而我们青年大学生可以把“统一战线”看成“团结同学,真诚待人”即是广交朋友、搞好人际关系等。即使我们不能做到和每一位同学成为知己,但在大学期间,我们至少应交得一两个真心知己,这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发展都大有益处。就拿成功人士俞敏洪来说,他在大学期间,无偿地为宿舍同学打了四年热水,扫了四年地。当他创业遇到困难时,他在美国的那些同学就义无返顾的回来帮他一起创业。因为他们知道,俞敏洪把他们当做真心知己,只要俞敏洪有肉吃,就绝不会让他们喝汤。因此不论是在大学还是走向了工作岗位,我们都应该真诚地相待别人,这样别人也会真诚地相待你,也就为自己的发展排除了一些障碍,为自己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坚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对我们青年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坚持努力奋斗。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在这太平盛世中,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应当理智爱国,用自己的知识来强国。大学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让我们过分放松自己,而是在给我们创造一个在学习上自由发展的空间,使我们在自己喜欢的知识领域里有所成就,对自己将来就业、生存及社会发展有所帮助。人生贵在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先进。毛泽东说过“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晚年的毛泽东依然每天坚持看书写作。我们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好图书馆,多学知识,不给自己的将来留下遗憾。

加强“党的建设”对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就是加强自身修养。不仅在思想上,而且还要注重身体锻炼。大学是开放的,因此思想也应是开放的,但是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有选择性地吸取各种思想,以为我所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身体修养,加强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大学生为国效力,必须有健康的体魄。

“真诚待人,努力奋斗,自身修养”这是当代大学生成功的三样“法宝”,这与《大学》一书中要求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相通的。“格物和致知”即是努力奋斗,掌握真知;“诚意和正心”就是要求我们诚信待人,团结同学;“修身”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就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实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即是取得了成功。

第五篇:长征观后感

《长征》观后感

炮火重重,生灵涂炭,被炸弹激起几十米高浪花的湘江上,背着包裹拖着伤残身躯的兵士们拥挤过桥,冒着枪林弹雨的红军战士奋勇突击,电影的开篇就向观众展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的战争场面我在影视作品中看过的并不在少数,但是看到这部年代久远的电影,画面并不清晰却甚是真实,真实的震撼人心,使我一下子仿佛穿越了时空投身到浩浩的长征大军之中。在看电影之前,我一直心存这样的疑问: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更同时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中国的大江南北呢?答案在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观影以后终于透过重重的迷雾浮现出来。

在阐述我所得到的答案之前,我先回想一下此部电影的主要内容。电影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性转移。但由于李德等三人团认为毛泽东那个在山沟里出来的人并不懂得马列主义所以没有发言权,也不接受毛泽东的军事建议,也没有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做出错误的军事指挥,让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由原来的八万之众仅剩三万余人。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都很高,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归派,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凭借他们的这些学历,他们完全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同时我也在电影中看到了一位又一位 的领军人物以及历史上的伟人,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涉及到毛泽东与贺子珍的个人情感的,涉及到党内部的观点争议,这让我意识到革命的成功与伟人的决策和智慧息息相关。看电影短短的两个小时过程中,我就获取了毛主席的更多语录,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读书有益,多多益善”,“饭可以一起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等等,给我带来了很多有用的道理。

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长征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这一代最要学习的,而且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觉得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安逸和享乐的生活,会腐蚀我们的心灵,失去奋斗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求党员干部时刻不忘艰苦奋斗,不忘人民群众,不忘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永葆党的青春本色”。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艰苦奋斗就是要刻苦学习、开拓创新、迎难而上、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

《长征》观后感参考[合集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