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红楼梦观后感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77-1008152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24 22:35: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红楼梦观后感

电视剧《红楼梦》观后感

之前一直打算着看一下纸质的《红楼梦》,因为一直不方便装,所以就利用寒假假期看了电视剧版的《红楼梦》,比想象中的剧情更悲一点。

该电视剧主要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历史。宁国府和荣国府两座庭院相对峙而立,宁国府是以贾家为主,贾荣,贾珍为主的家族。荣国府是以贾赦、贾政、为主的家族,贾赦之妻是邢夫人,贾赦之子是贾琏,(贾琏惧怕王熙凤,曾经在王熙凤生病期间在外成亲,其妾是尤二姐(尤二姐被王熙凤接进贾府,最后受尽暗算怀胎三月而死,腹中胎儿未出生就夭折了。)),贾赦之女是迎春(嫁给了一个当地的宋府,受尽了折磨,最后的了痰症,因治疗不及时而死去),贾琏之妻是王戏凤,(王熙凤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备受贾母喜爱,一直当家,从中获得了不少好处,最后因为贾赦犯事,而被连累抄了家产,落得是人才两空,最后也是因积恨成病而死去,其灵柩随贾母的一同南迁。)贾琏之女巧儿,从小就生病,在贾琏外出探望生病的父亲时,邢夫人在其他人的劝说下想将其嫁给一个外地的藩王做为丫头使唤,最后在平儿和王夫人的帮助下,为了躲避这门亲事,将巧儿藏到了刘姥姥的村庄子。

王夫人是贾政之妻,为人温和,做事也比较得体,生下的女儿和儿子大都没有养大就夭折了。最后只剩下元春和宝玉,元春被晋封为元贵妃,为了迎接元贵妃回家探亲,贾政特地命人修建了大观园。之后贾家的个女子就都搬进院子里了,更引出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各种笑语。

宝玉之所以取名为宝玉,是因为生下时嘴里衔着一块玉,王夫人因老来得子,对宝玉宠爱又加,贾母也是拿他当宝贝来待,真是捧在手心里怕凉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贾政见了也是打不得,骂不得啊。

再说一下园里的姑娘们,宝钗,黛玉,史姑娘还有惜春,探春等一些姑娘丫头们,宝钗不仅知书达理,更是为人处事也都深得园里的姑娘们喜欢,最后因为王熙凤的一计,使得她半辈子的青春就都浪费了啊。黛玉生的面孔恐怕是无人能及,也是满腹诗书,惟一的一点就是从小多病,生的娇娇弱弱,而且心事比较重,这也使得她后来知道黛玉要和宝钗成婚的时候硬是这样伤心死了。黛玉和宝玉从小一块玩耍,两人一直心投意合,最后宝玉也是没有放下她啊。

探春远嫁边疆,惜春除了家,晴雯也因病死去,袭人嫁给了宝玉的好朋友,蒋公子。

宝玉和贾兰一同进京赶考,最后两人分别中了举人,最后圣上开恩,返还了贾家没收的财产。

第二篇:红楼梦观后感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何苦闷。而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作者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因为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第三篇:红楼梦观后感

《红楼梦》之贾家衰败原因的讨论

——当今腐败现象的反思

一谈到《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的衰落,想必众人纷说这是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虽说四大家族的衰败是当时社会衰败的一个缩影,当时各种衰败的具体原因又是如何,因为贾家为四大家族之首,所以我将以贾家的兴衰入手讨论一下衰败是如何一步一步产生的。

首先,我将简单述说一下《红楼梦》中几个涉及贾家衰落的内容:

1、第二回中雨村和子兴相遇谈及丁荣国府的衰落,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子兴解析道“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这虽然只是外人间的简单相聚的闲谈,从中也得读出贾家正逐步走向衰落,可以说为后文贾家的被抄家埋下了伏笔。

2、十三回秦氏托梦凤姐“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作为贾家的大管家秦氏非常了解贾家现状,但终究自己已无力挽救,于是托梦凤姐要“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否则将来必然落下“树倒猢狲散”的悲剧。

3、十八回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劝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此话通过贵为皇妃的元春(见近皇室繁华)之口,也衬托出贾家的过分奢华。这也是贾家衰落过分奢华,入不敷出,走向衰落的原因。

4、第五十三回凤姑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以及“为王称霸起来,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风气的腐糜。

5、贾赦来贾政处叙寒温,还说“我们家里比不得从前了,这会儿也不过是个空门面”

6、九十九灰:贾政在江西粮道衙门一心要做清官,李十儿劝他要做贪官,贾政不肯,但信任李十儿,任由李十儿乱为。这也为后文第一百零二回贾政被参革职埋下伏笔。

7、第一百零五回:锦衣卫查抄宁国府,世职被革,从此贾家衰落局面已成现实。

接下来我就个人观点详细地分析一下贾家衰落的内在原因:

1、官家势力衰落是贾家衰落的根本原因。①首先贾家作为盛极一时的大家族,想必是树大招风,引来官场上众人的嫉妒和抗衡(不得不提,宝玉为了义气隐匿一个戏子得罪了当时权贵,更是激起众权贵对贾家的厌恶)。②同时,四大家族中另外的三大家一一衰落,唇亡齿寒,失去三大家族的共同屏障,贾家又如何能抵抗官场其他势力的共同打压。③此外,贾家子孙无人作为(贾赦不作为,贾政错用庸才,孙辈无人入仕),使得贾家在官场上毫无建树,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官场上不得势就注定被排挤下来。④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位于皇宫中的元妃去世,贾家失去了在朝廷中最重要的屏障,没有强大后台的保护,贾家也只能被同僚排挤。所以说官场上的失势是贾家衰落的根本原因。

2、贾家内部的腐败糜烂风气是走向衰败的内部原因。①首先是贾家生活作风奢靡:为了各自的淫乐享受,他们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金碧辉煌,用刘姥姥的话说“他们消遣性的一次小东道用的银子,就够庄家人过一年了”,连作为皇室成员的元妃享近宫中的荣华,看到大观园的装饰也不禁默默叹息奢华过费。贾家平时挥霍无度,就很惊人,遇到所谓婚丧大事,就更以奢华糜费展开竞赛。宁府为了秦可卿之死,尽其所有,大办丧事,荣府为了元妃省亲修盖了豪华的大观园,花费不可计数„„最后连凤姐都说“咱们一日难似一日,外面还是讲究,出去的多,进来的少,总绕不过弯来”,日积月累,经济赤字越来越大,所以贾府内部注定垮掉,空留一个门面。②接着的是贾家内部人员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各谋私利:其中典型的人物莫过于王熙凤大管家,她对下人苛刻狠毒,做事唯利是图,用佣人月钱放贷,收受贿赂,弄权图钱害命,弄的贾府乌烟瘴气;孙辈众人贪图享乐,子弟胡为,赌博成风,生活作风有问题。这样的结果是加剧了贾府的衰落。正是在内因,外因的综合影响下,这就注定了贾府必将走向衰落。

最后我将分析一下“贾家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这一个问题。毫无疑问,贾家的衰落是必然的结果,这是由于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所注定的,但是倘若贾府内部不是如此奢靡,又岂能落下如此悲惨结局。个人认为贾家的衰落是必然的,但“树倒猢狲散”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即使说难以避免但结果也可以比现实的结局大大改善)。其中理由有两点:

一、作为贾府的前大管家秦氏想必对贾府内部运作等问题已经了如指掌,她也清楚认识到贾家衰落的必然结果,但是她也意识到要为贾家的衰落做好准备,避免“树倒猢狲散”的悲剧的出现。所以她托梦给后任大管家王熙凤“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这段话可谓指明了贾府必定衰落,要今早为日后衰败做好退路,也为王熙凤日后管理贾府点明方向。可惜的是王熙凤没有按照秦氏的意思去做。倘若王熙凤照做了的话,即使有后面的抄家,贾家也有个退路,绝非落下个悲剧。

二、在一百一十四回中,贾母凤姐去世后,门客程日兴道:“老世翁若要安顿家事,除非传那些管事的来,派一个心腹的人各处去清查清查,该去的去,该留的留,有了亏空着在经手的身上赔补,这就有了数儿了。”贾政点头道:“先生你所不知,不必说下人,便是自己的侄儿也靠不住.若要我查起来,那能一一亲见亲知.况我又在服中,不能照管这些了.我素来又兼不大理家,有的没的,我还摸不着呢。”由此看出其实贾政对贾府内部问题也是知情的,只是不管罢了。贾政作为一家之主,对这样突出的家族问题,他应该整顿家族内部事务,精简人员,搞清贾府财务,这样的话,贾府又哪会坐食山空呢,落下如此悲剧。正因为贾府中的两大统治阶级代表王熙凤的变本加厉和贾政的坐视不管,导致了贾府不得不走向悲惨的结局。

想必每个读完《红楼梦》的人都会为宝黛的相遇相知相识却不能相爱的悲剧疼心,为贾家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家落下个“树倒猢狲散”的悲剧。读者只是感觉这结局必然会发生,但不希望它发生。一个《红楼梦》写的是一个社会走向衰落的缩影,就个人感觉,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巨作,也是一个官场反思录。就现在而言,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不正像昔日的贾府,盛极一世,有起必有伏,这样繁盛表面的背后,不是也滋生着部分统治官员生活奢靡,弄权谋私的恶象吗。好一个贪官贪污的过亿贪款或者是十车的钱财珠宝,这是能让多少普通人安稳生活一辈子所需的花费呢,这不正像刘姥姥的话说“他们消遣性的一次小东道用的银子,就够庄家人过一年了”。所以现在官场上出现的种种腐败现象和昔日贾府内部生活奢靡,弄权谋私等现象是不谋而合的。这样子政府人员中不进行整顿的话,结局必定和贾府的结局一样。所以为了避免悲剧重演,这时候就要考验我们的统治阶级了——进行彻底的内部整顿和改革(而不是像昔日贾府的管理层坐视不理)。现在,我们的政府也开始大力进行反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个还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观点是这些腐败等不良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归根于制度问题。只有统治阶级中工作的公开透明,举报监督机制完善,赏罚制度严明,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我们的社会永远保持生机,昌盛繁荣,国泰民安。

第四篇:《红楼梦》观后感

舞台演绎人生

——舞剧《红楼梦》有感

英国的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是一部充满着各种色彩的戏剧,习惯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就习惯了舞台的缤纷多姿。

但每个人的舞台却又是独一无二的。有的人在政坛界叱咤风云,有的人在商场苦心经营„„而有的却会远离这红尘的纷争,隐居江湖为自己的心灵打造一片天地。

或许这些人没有政治伟人那样显赫的政绩,也没有商人的那份富贵,他们或许只是普通的一人,也或许他们的生活会过的很艰辛,但他们却把自己的一生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演绎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堪称传世著作,可它的作者曹雪芹的一生却并非像著作《红楼梦》那样辉煌,而大多数的人记得的也只是他的作品。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灵魂才会永远不朽。生前的他磕磕绊绊,很不顺利。少年的他与从小寄养在曹家的表妹绮筠(史兰芽饰)情定终身。可是曹家早与显贵屈家订有婚约。雪芹发誓冲破封建礼教,与绮筠离家出走„„

可以说是时代的压抑和他那颗坚强的心让他在文学的舞台上成为一颗璀璨的的明珠。残酷的文字狱没有阻挡他的创作,小毛屋的荒凉破败和寒酸简陋没有让他停下手中的笔,他告诉自己在他有生之年一定要将自己心灵的五味杂陈全部都记在史册。事实证明,虽然他没有完成这部巨作,可他让后世都记住了他,记住了他的灵魂。世人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被主人公的悲惨结局而心伤为主人公的爱情所感动,这一切都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时代,带上了那个舞台。这个舞台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华美的灯光,也没有动听的音乐背景,但每个人的舞姿都是那么的动人,那么的让人难以忘怀。黛玉横溢的才情忧郁的眼眸,宝钗端庄的姿态和知书达理,宝玉的痴情和媚俗,王熙凤的雍容华贵和狠毒„„这些充分地演绎了红楼一梦。

时光的车轮不停地转动,它将我们带到了06年的时光。那时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刻,如果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宁静的纷纷扰扰,那么这部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则是“舞动的红楼”。在这里,一切都是动的,就连静也会被舞动。1个多小时的舞动将宝、黛、钗感情的纠葛尽情地演绎,组合舞、双人舞、三人舞、五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宝黛初会、刘姥姥进园、海棠诗社、黛玉葬花、婚礼惊变和宝黛重逢等场景,营造出如泣如诉、缠绵悱恻、群芳斗艳、生离死别的舞台意境。而各舞端既独立成篇又交相辉映,全剧浑然一体。

而仅仅就序幕和两幕四场的演绎却将“红楼梦中人”的一生都充分地表现,这却属不易。灯光渐亮,太虚幻境将我们逐渐带进了“红楼”,宝玉和黛玉仿佛前世有约,又似梦中相逢,顿时让我们觉得自己似乎进入了似仙非仙的境界。“说奇缘,风月无边,此梦谁人解,痴情奈何天”,这一幕的设置就为宝黛悲惨的爱情故事埋下伏笔,让观舞者更有兴趣去听去看。一幕一场宏大场面,音乐节奏的轻快欢愉充分地展现了荣国府内家庭的奢华和等级的森严。而黛玉进场,音乐顿变凄凉,一袭白衣与荣国府内色彩各异的华服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就这样黛玉的悲惨遭遇和顾影自怜则不言而喻。一幕二场,刘姥姥进大观园拜见贾母,其孙子板儿的调皮和轻快的音乐让我们从黛玉的悲伤中走出来;宝玉、黛玉和宝钗众姐妹吟诗作对,黛玉才情四溢,高标独傲,却又误会了宝玉对宝钗的感情,一把荷锄伴随的舞姿展现黛玉葬花的满腔伤感,舞台由明亮变得昏暗,好似黛玉的心情。

二幕一场,大观园各种悲剧集中上演。王熙凤对下人的恶毒,封建礼教对宝玉心灵的束缚,宝玉的挨打,王熙凤密谋的“调包计”将立体的“红楼梦中人”演绎到极致。正如“心洒泪,点点斑斑却为谁,魂抛泪,朝朝暮暮知向谁。月西厢,戏语羞醉,花间诗社,情义芳菲。当年泣红人独立,且今执手燕双飞。一片冰心对天地,生生世世永相随。”这也许就是“红楼梦中人”的结局吧!最后一幕最后一场,宝玉被骗,黛玉香消玉殒,而两人却在似真似幻的另一世界相逢,永不分离。喜庆与凄凉相对应,让他们的一生在完美的残缺中画上圆满的句号。

同为《红楼梦》作品,我感受到的小说和舞剧有莫大的区别,但其中不乏他们的相同点。因为这两部作品同为优秀的作品。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名著,舞剧《红楼梦》有人评价为“这是一部中华艺术的瑰宝,这是一段情痴奈何的奇缘,这是一曲钟鸣鼎食和荣衰梦断的绝唱”。而且同样地,舞剧《红楼梦》的演员也经历了同样地坚信,虽然没有曹雪芹的穷困潦倒,却也有身体和心灵的煎熬。三年的排演只为一个多小时的的演出,或许在有人看来那是很不值得的,而《红楼梦》剧组却依然坚持,依然用一颗颗坚强的心坚持下来。不论练武有多累,不论有多苦,演员们依旧会忍疼吞苦;无论有多艰难。无论有多么多的困难,导演和剧组都会一起面对,也因此华美舞剧横空出世。

不论是小说还是舞剧,当我们融入到剧情中时,我们会被黛玉的才情、宝玉的专情、宝黛二人的媚俗和心灵相通所吸引,不仅会感叹到二人那颗勇敢的的心。其实当我们在感叹“红楼梦中人”的遭遇和才情时,我们更应该钦佩曹雪芹的才情和舞蹈演员、导演的才情。正是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演绎“红楼梦中人”的一生,我们才会了解这部作品、并被这部作品所吸引。

舞台演绎人生,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在舞台上全部展现。而我们呢,不仅仅是观舞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舞者。

第五篇:红楼梦观后感

红楼梦观后感(14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观后感1

故事里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故事。贾宝玉是这部书中的主人公,性格有柔有刚。他的柔是因家族的原因,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全都是女性,掌管家族兴望的自然也是女性。他的家族发展的形式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从他们家族中一位女子被皇帝当宠妃开始的转折点。于是他们家族人便天天吟诗作乐,不理正事。而其中又有两位不同非凡的女子,那两位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难猜,多愁善感,偏偏贾宝玉喜欢上了她,她身子弱,家长看不上她,便让另一位女子薛宝钗来代替林黛玉。林黛玉知道后被气死了。当贾宝玉发现是薛宝钗时,背痛欲绝。不久,他听到林黛玉死后,更加痛不欲生。最后出了家,当了和尚。

这部故事里的是是非非是很多很多的,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古人结婚都是父母安排的,未曾见过面就成了夫妇。而且古时候有皇帝的时候,名门贵族都争着、抢着进宫,因为这样可以使家族富贵。皇帝是昏君,整天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嫔妃得宠一时,却不能得宠一世。皇帝和大臣们饮酒作乐,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尽管这样,也没有人管事。那些反对皇帝的人在暗地里商量怎样对付,进行造反。

《红楼梦》这部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看遍了世态炎凉。

红楼梦观后感2

陈其子建国以来,兽骨、竹木、梳子历经千年;简单、复杂、精致,梳子经历了一千年的演变;材料选择、生产、成品、梳子已经经历了100多个过程。

梳子自古以来就逐渐成为人手必备的商品。从古代人类用动物骨头制作的简单梳子,到现代人类用塑料和木头制作的精致便携的梳子,梳子文化不断被中华民族继承,成为常州独特的艺术。

梳子是古代八大发饰之一。俗话说“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第一梳”。常州梳子始于金代(公元265-420年),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清朝时,苏州织造馆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每年都会在旧历七月前往常州定制一批高档梳子和贡品宫。如今,梳子不再是皇室的专属,梳子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演变。

《红楼梦》把梳子文化发挥到极致。抛开著名的梳子《金陵十二钗》,嘉福每个女人的梳妆盒里也有各种精致独特的梳子。我来说说林黛玉,冷漠孤傲。她用的梳子虽然是简单的木梳,但是很优雅;先说聪明能干的王熙凤。她用的梳子虽然没有镶嵌金玉,但朴素的颜色显示出她的大气;最后说一下贾府里最高贵的贾。她用的梳子真的很精致端庄,总是体现出她的优雅和优雅。

几千年来,梳子见证了中国女性思想的改革和变化。从古代华丽的梳子可以看出,古代女性的小家碧玉温润如水;从现代梳子的简洁、简洁可以看出现代女性的大方、不拘一格…

现在,梳子的制作已经成为常州的一种独特工艺,常州市民的精神寄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承不仅仅是人们口耳相传的语言,更是精神的传承和寄托。

红楼梦观后感3

读完《红楼梦》,千百种思绪一起涌上心头。

喜,为宝玉黛玉迎春等人一起放风筝时的快乐;那欢声笑语能飘出去好几公里,与散发着淡香的海棠融为一体。姐妹们好久没有那么快乐的团聚了,个个都剪了风筝线放走晦气,此情此景,似掬一捧如水的柔软于心间,阳光温淡,岁月静好,只希望时光在这一刻停泊。

怒,为薛姨妈的计谋;看似慈祥,内心波涛四起,凶猛的如一只恶虎,不仅想争夺二奶奶之地位,还假意劝说把黛玉许配给宝玉,却用她的一言一行悄悄地将宝钗向宝玉移进,把宝钗插入她们之间。可知,黛玉和宝玉是相互依靠的灵石和仙草,从小又一起长大,深情厚谊。将他们分开,不知道要哭倒多少座长城呢!黛玉化作香魂,跟薛姨妈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悲,为黛玉的死;她流过那么多泪,有一大部分是因宝玉:宝玉惹她了,宝玉和其他人玩耍时吃醋了……最重要的是,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时,可怜黛玉泪都流干了,血都止不住了。回想起父母双亡,和宝玉打闹时的时光,加上重病在身,身体薄弱,就这么断了气。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才貌双全的美人——林黛玉,就这么烟消云散。

红楼的梦,是一场五味杂陈的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说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红楼梦的背后,是红楼曾经的辉煌,是作者曹雪芹经历过的起落人生……

红楼梦观后感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开篇即一个“泪”字,从中不难品味出红楼一梦的辛酸、悲哀。

说到泪,大家一定会想到位居十二钗之首的黛玉。

黛玉多愁善感之极,常常触景生悲:听到女孩子们演习戏文时唱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想到诸如“水流花落两无情”的话语,不禁“两眼泪汪汪”了;看到落花,立刻又勾起伤心,一人到葬花处痛苦一场;看到宝钗母女共叙天伦,不禁又心酸落泪?

其实,黛玉原本也是“雪为肌肤,花为肠肚”的人,只是年幼的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促使她成了那种遇事哭哭啼啼的人了。

黛玉的泪,不只是为自己而流,更是为自己的男颜知己|——贾宝玉所流的。

宝玉,一出生就有一块通灵宝玉,自幼被贾母疼爱,照理说,他这个“富贵闲人”应该别无所求了吧,然而,在这个“大观园”中,他其实也是很无奈的:与丫环金钏儿的几句玩笑话,却使得她投井身亡;晴雯只是不安现状,反抗,而落得病死的下场?宝玉,虽然是贾府的少爷,但却无力反抗?当他好不容易“等”来一个知他的黛玉,却又“迎”来了金玉良缘?

按理说,宝玉与黛玉,一个喜欢一个爱,两人情投意合,这哪里有错,没有错嘛,但这错就错在两人生在富贵世家。

贾府表面上金钱、利益源源不断时,他正在迅速破落下去,他需要薛府的财力支持,再加上“金玉良缘”之说,于情于理,似乎宝玉与宝钗非得在一起了,于是,便有了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看似以“宝黛”二人感情为基础,展示了一个家族的兴盛衰败,实则,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红楼梦的价值,已超出了文学……

红楼梦观后感5

近日,我一口气读完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千愁万绪缠绵在心头,剪不断,理还乱。

《红楼梦》一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末世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贾府由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

书中的人物大都是伤感的。林黛玉的苦恋无果,含恨而终;薛宝钗如愿得偿,到头来却守了寡;贾宝玉看尽人间悲离,出家当了和尚……仔细品味,那些悲惨的结局,有当时社会背景的一部分原因,却也与他们的性情、人格不无关系。书中最典型的人物要数林黛玉了。

林黛玉是典型的多愁善感性格。在一次偶然散步的时候,黛玉看到了凋零的花瓣被来往的府人碾作尘土。看着看着,她便想到了自己的身世,自己寄人篱下,受尽苦闷,无人疼爱,不正如这飘零的花儿?不禁悲从中来,为花儿,更为自己惋惜。于是便有了她哭哭啼啼地把花瓣小心地收起来,用泥土掩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正是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往复循环,我们不必为此悲叹,而应用一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心态去赞美它的无私与奉献。林黛玉正是把这种自然现象看得如此伤情。在对待府中的人时,更因看不惯他们的唯利是图而显得高傲孤僻,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最后看尽人情冷暖,抑郁而终。

林黛玉,一个标致聪慧、满腹文采的天才女子。若能心胸开阔,积极乐观地处事待人,不那么高冷,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让我们吸取林黛玉的教训,真心对待身边的亲朋好友,宽容他人,收获友谊,感恩父母。你会发现,退一步便是海阔天空!

红楼梦观后感6

自陈七子创始之初,兽骨、毛竹、木材,梳篦走过了千年岁月;简陋、繁杂、精致,梳篦经历了千年演变;选材、制作、成品,梳篦经过了一百多道工序。

梳篦从古到今,渐渐变成了人手必备的.日用品。从远古人类用兽骨做出的简易梳子,到现代人类用塑料、木材做出的精美、便于携带的梳子,梳篦的文化可谓被中华民族不断传承,成为常州独特的艺术。

梳篦,是古代八大发饰之一。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始自晋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清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如今,梳篦已不再是皇家的专属,梳篦的文化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

《红楼梦》中可谓把梳篦的文化表现到了极致。先不说著名梳篦“金陵十二钗”,就是贾府中每位女子的梳妆盒中,也不乏各类精美、独具一格的梳篦。先说清冷孤傲的林黛玉,她使用的梳子虽为简易的木梳,但却透着优雅的气息;再说聪敏干练的王熙凤,她用的梳篦虽不是金镶玉琢,但淳朴的色调却表现出她的大气;最后,再来说说贾府中最尊贵的贾母,她用的梳篦可真是既精致又端庄,时刻体现出她的雍容华贵。

千百年来,梳篦见证了中华民族女子的思想的改革和变化。从古代华美的梳篦可以看出古代女子的小家碧玉、温婉如水;从现代梳篦的简单、简洁可以看出现代女子的大方、不拘小节……

现在,梳篦的制作已成为常州独特的工艺,也成为常州市民一种心灵的寄托,更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承,不仅仅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语言,不仅仅是制作工艺的代代相传,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精神的寄托。

红楼梦观后感7

“花谢花飞花满天,魂消香殒有谁怜?”这是红楼女子的悲伤;“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红楼女子最真实的生活。

细读红楼不仅为红楼女子叹惜。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她们两个是红楼梦的主角,是大观园里的灵魂。

为报神瑛侍者,绛珠草用自己一生的眼泪来回报他。看似神话,曹雪芹硬是把它写活了。她没有薛宝钗的圆滑、招人喜欢。她冷傲、自负、多疑,却又才华横溢。“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个让贾宝玉似曾相识的女子,这个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爱情的女子,却被冷漠残酷无情的封建制度扼杀了——或许在那个冷酷的世界里,这是一种的解脱。

许多年来,她遭受了多少骂名。所有的人,似乎都认为林妹妹的死是她一手造成的。孰不知,她也是封建制度的殉葬品。漂亮,有心计,有城府又会笼络人心。这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评价,难道在那个深宅大院里自保也是一种错吗?难道独守空房就应该是她一生的归宿?

查抄大观园,一记响亮的耳光,震响天地:“我若是男儿身,早就出去了!”一句话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她精明干练,不墨守成规。

“元迎探惜”四春,只有她敢于反抗,也只有她活得最精彩。

欺上媚下的王熙凤,宁死不屈的鸳鸯,投井而去的金钏,刚强倔强的晴雯,性格豪爽的湘云,美丽动人的可卿,温柔贤惠的袭人,孤苦无依的妙玉,看破红尘的惜春——

一曲红楼之梦演尽人世间悲欢离合——

红楼梦观后感8

第一次对《红楼梦》感兴趣还是在桐华的小说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小孩子却是不能读的,于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开始看这方面的电视剧。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在剧中,性格最突出的,要属于林黛玉了。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红楼梦观后感9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利用这个暑假,观看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纲,以贾府盛衰为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要故事情节,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广阔生活画面。同样是电视剧,依旧情节生动,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初秋时分探春起,海棠诗社那集。黛玉被誉为“潇湘妃子”,这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充分体现出黛玉的伤感之情。在后面作出的诗中,黛玉的别有韵味,充满了深深的思乡、思人之情。反映出林黛玉的才华横溢、不紧不慢,探春的诗没有多加点缀,但却自然地流露出她那心直口快的性格。所以那集体现出了宝玉的率真叛逆;黛玉的专情缠绵;宝钗的圆通灵巧;探春的心直口快。

红楼梦的创作是在当时一个封建社会下的。林黛玉用她的生命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但贾母在不经宝玉与黛玉的允许下,自作主张,让宝玉跟宝钗成了亲,从而导致黛玉的悲剧,贾母是个自私的人,时而想过黛玉?黛玉死的时候是多么凄凉!《红楼梦》活生生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得腐败、不成体统、落后。电视荧屏上演员将每一个细节演绎得出神入化,仿佛自己就是当中的一员。

红楼梦集集精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一览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品尝到文学殿堂中最华丽的圣餐。

红楼梦观后感10

今年暑假又看了一遍《红楼梦》电视连续剧。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只希望现实生活中有情人能终成眷属。

红楼梦观后感11

“红书”,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了!《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等。此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凄惨爱情故事。

《红楼梦》这本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品;而他的作者曹雪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复杂的作家了。曹雪芹这个人,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迷题,因为关于他的身世、“字”、“号”等存在的疑点实在太多了。而他的生卒年现在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生于康熙五十四乙末,卒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而《红楼梦》这部著作,就是他晚年在西郊的山村里写成的。

书中有不少地方是我们写作时可以借鉴的,比如书中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里有一个贾母请刘姥姥吃饭的片段。当作者写众人听到刘姥姥吟的那句小令后笑的时候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突出了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笑时的特点,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在正文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文中的诗词较多,在翻阅《红楼梦》时,经常能见到诗词、对联的身影,这也是文学中的一种创新,可供后人借鉴学习、运用。

此生无悔研“红书”,来生愿再入“红学”!

红楼梦观后感12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娶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另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从1752年起,他终于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同的身世命运,不同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保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最后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红楼梦观后感13

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芹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历史家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假!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并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是历史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如涓涓细流一般倾入我心感,令我难以自拔。感动、欣喜、愤怒、心疼、惋惜……我沉浸在《红楼梦》里,心也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而在《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正是心清如水的林黛玉。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曾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她的内心世界难以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生病。表面上是这样,其实内心却仍是挂念着他,借此去看他。“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汲取其中留给我们的教训,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是亲人、朋友或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以诚相待,相互信任。

红楼梦观后感14

合书,沉思,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嗅着书香,百感交集,一个如此强大对家族走向衰败,一段如此美好的相遇走向分离,如此简单。贾宝玉的痴情,林黛玉的柔情,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但上天却给予林黛玉一副柔弱的身体,两人之间无法改变的地位,所谓的门当户对将两人无情的隔开。每一个充满深情动作,每一声充满幸福的笑声只能保存的封印的记忆中。当听说自己的梦可以圆时,贾宝玉内心是那么激动,当发现那是一个不能圆的梦时,他心中是无比心痛。

黄粱一梦,梦醒了,才发现现实是残酷的,一切已为时已晚。不要醒梦,更不要做梦,黄叶飘落,心中一片荒凉,泪水滑下,它太残酷,让人心痛如绞。翻开书页,清晰的铅字讲述着这个悲惨的故事,色彩单调的图倾诉着内心的痛苦。

一个悲惨的故事牵动,感染了多少人的心呢?闭上眼,回想着,一幕幕在脑海里回放,心中的苦涩渐渐蔓延。如果当时不是别人续写,曹雪芹是否会改变这一结局,为这个曲折的故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给予一好梦。如果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没有地位的隔阂,他们是否可以如愿以偿。如果林黛玉没有一身柔弱的躯体,当贾宝玉发现后是否会回到她的身边。一切只是期望,最后的结局将所有的幻想破灭,换来一个悲伤的结局。阵阵凉意,让人冷的发抖,呼出一口气,瞬间在冷气中飘散,心里只有说不清的悲哀。愿望美好,现实残酷。愿世上无一悲哀,在梦里……

红楼梦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