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观后感
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间正在热播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反映农村脱贫致富的好作品,全剧共36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近日,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间正在热播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反映农村脱贫致富的好作品,全剧共36集。整部电视剧在西北地区的祁连山下展开。祁连山下河西走廊是我国生态严酷、极度贫困的重点地区,在那里的两个多少年恩恩怨怨的村庄为我们上演了一段精彩纷呈的故事。
电视剧中的两个村庄一个是培黎县首富村丹霞村,另一个是贫困村焉支村。恰恰这两个村是“老对头”,三十年前两村因修路迁坟一事结下恩怨、矛盾重重,而焉支村的村支书夏宝生和赵百川也有私人恩怨。不久,焉支村突遇洪灾,村民无家可归,为了解决安置问题,县委县政府想收购丹霞村速展人才小区,将焉支村整村作为生态移民搬迁到丹霞村。此举引来了两村村民的坚决反对,丹霞村不愿要,焉支村不愿搬。为了解决村民安危,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响应习总书记“一个都不能少”的号召,彻底斩断焉支村的穷根子,赵百川和夏宝生在县委书记蒋为民的引导下化解个人恩冤,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两个贫富悬殊的村子合二为一。电视剧以接地气的乡村风格展现了矛盾和冲突,并且穿插一些诙谐幽默的情节和真挚的爱情故事,使整部电视剧既严肃又轻松活泼。成为了观众喜爱的热点。
这部作品在人物刻画上典型生动,大大小小的角色有二三十个,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赵百川,丹霞村党支部书记,是个敢想敢做,精力旺盛的工作狂。他严己律人,赏罚分明,是有军人气质的“领头羊”。他善于学习,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可骨子里有些守旧,年轻人的很多做派他都看不惯。他生活简朴,不讲吃穿,清粥咸菜就是一餐。他铁汉柔情对独生女赵梦宠爱有加。他不畏人言,大胆追求凤凤,希望给她幸福。原焉支村党支部书记,后为丹霞村村主任夏宝生,他能说会道,擅长做群众工作,他不讲究规则,做事重结果不重过程,懂得变通。但是只要跟赵百川有关的他就固执起来,不肯变通。他因循守旧,观念落后,合村后感觉跟不上丹霞村的脚步,但是太好面子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学习,有时候不懂装懂闹出笑话。他爱美食,喜欢喝点小酒,亏什么都不能亏嘴。在家里他有些大男子主义,事事都要压妻子蕙兰一头。还有忠厚淳朴,吃苦耐劳,事事亲力亲为,有耐心有毅力,擅长和人沟的刘东桥、原丹霞村村主任,后为丹霞村副书记的付鹏的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以及剪纸手艺人凤凤勤劳贤惠,谨言慎行,坚强隐忍,她有着中国传统妇女的优秀品格等等。这些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住了人物也就记住了这部电视剧。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的主题是农村脱贫致富,剧中脱贫的主题是围绕着怎样树立人们的志气,也就是,如何从观念上改变贫困,观念的改变才能带来意识和行动上的创新。202_年是党中央全面脱贫的决胜之年,这部电视连续剧的面世,为全国工作在脱贫第一线的干部群众是一个启发和鼓舞。脱贫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各地有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需要找到适合的方法。《一个都不能少》故事发生地是祁连山下河西走廊上,故事的展开有着典型的地域风格。从两个有着深刻恩怨的村庄在磨合中逐渐融合在一起,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的过程告诉人们,只要找对了适合本地本村的潜力和优势,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关的支持引导下,一定能实现富裕的梦想。该剧使我们联想到,以大的视野可以理解为脱贫工作不能少了任何地方,从小处联想每个贫困人口都不遗漏。从这意义上说,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热情讴歌。
电视剧的出品人、导演兼主演白永成先生是一位勤奋并且造诣很深的艺术家,曾主演过许多话剧和影视剧,他又出生在那片秦陕大地上,熟悉那里的一切,早在202_年他就执导拍摄了乡村喜剧《苦乐村官》,在央视电视剧频道上播映,深受观众的喜爱。我们相信,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也一定会深入观众的心里,特别在广大农村的干部群众中引起共鸣。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作为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该剧将充分展现国家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这一主题。
《一个都不能少》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搬迁的故事展开,是一部紧贴我国农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与正能量的精品力作。我国西部某地的焉支村一直摘不掉贫困村的帽子,市委决定将焉支村整体搬迁,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故土难离,焉支村的村民不愿搬,丹霞村的村民也是百般不情愿,易地搬迁工作异常艰辛。两村的村干部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这两个“贫富悬殊”的村子合二为一。在多方努力下,两村村民逐步摒弃了过往嫌隙,最终两村人变成一条心,丹霞村也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新模式示范村,村民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
据了解,该剧是导演白永成继《苦乐村官》之后操刀的第二部反映“精准脱贫”和“乡村致富”的作品,真实而鲜活地描绘了一幅广大民众砥砺前行的历史画卷。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挂念着少数民族地区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情况,也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走进百姓家里看一看,他曾强调,调查研究要“身入”基层更要“心至”基层,切不可关起门来搞决策。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现实需要。“身入”方能看到“症结”、“心至”方能开出“良方”,时值年终岁末,各地各部门都要总结今年工作,谋划明年布局,更须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有力武器,“身入”“心至”一个都不能少,推动各级干部动起来、深下去,使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
由上海农工党党员、知名导演白永成担任出品人、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从3月16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八时黄金时段播出。这是今年第一部与观众见面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
白永成表示,《一个都不能少》是向最可爱、最可敬的扶贫大军致敬,把他们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让全国人民知道,扶贫大军做着怎样的工作。白永成同时表示,希望通过本剧将当地独特的卡斯特地貌打造成为甘肃的新名片。谈及初衷,白永成直言这是他的“小私心”。“小时候家里确实条件不好,自己走出来了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除了切实想帮助偏远地区的农民朋友脱贫,更想让大家了解我的家乡,我热爱的这片土地。”
据介绍,《一个都不能少》是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推荐、国家广电总局确定、全程在甘肃张掖拍摄创作的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全剧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为主题,以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时期为时代背景,讲述了我国西部某地的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202_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作为“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中首部亮相荧屏的作品,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自登陆央视一套八点档以及爱奇艺、优酷、腾讯等全网视频以来,收视率及热度、口碑持续攀升。
该剧由白永成执导,曹锐编剧,黄品沅、赵君、陈瑾、萨日娜、杨铮、周笑莉、孙嘉璐、邱林等联袂主演。讲述了我国西部某地的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这样一部农村奔小康的主旋律题材电视剧,由于剧情节奏、矛盾冲突此起彼伏,紧扣时代脉搏,较为符合观众的胃口。而且该剧既有黄品沅、赵君、陈瑾、萨日娜等大家熟知的戏骨演员,又有杨铮、孙嘉璐、邱林等青春养颜的美女帅哥,中青两代的家长里短、爱恨情仇也成为追剧的热点,不仅兼顾了主旋律题材,也让剧情更加生动、真实、接地气,引发老中青各年龄层观众的共鸣。观众纷纷留言打CALL:“每晚都陪爸妈看《一个都不能少》,喜欢陈瑾老师演的凤凤,温柔又善解人意,全家都在追剧”、“确实挺高能的,每一集都能整出点事来,剧情很紧凑,我一个90后竟然也追了”、“很贴近生活的电视剧,看完前三集就入坑了”。
《一个都不能少》俨然已成为当下的最“网红”剧。作为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推荐、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不仅人民日报、新华社、新京报等主流媒体重点推荐,各界KOL自媒体大号也纷纷安利,连徐峥、王宝强、朱一龙、黄晓明、张一山、张嘉译、斯琴高娃、朱亚文、佟大为、袁姗姗、聂远、郑恺、潘粤明、保剑锋等近百名明星力荐。毫无意外,《一个都不能少》将成为近期主旋律的爆款大剧。
在昨晚播出的剧情中,焉支村由于山体滑坡全村人连夜紧急转移,即将与“冤家”丹霞村合并。两村人合并后,又将发生怎样更强的矛盾冲突,“拆人祖坟”这样的宿怨又如何化解,赵百川和夏宝生两位村书记“相爱相杀”如何搭档工作,赵百川和寡妇凤凤不清不楚的关系会不会更加明朗化,刘东桥、丁香、夏雪年轻人的恋爱纠葛如何处理……接下来的剧情将越来越吸睛。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作为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该剧将充分展现国家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这一主题。
《一个都不能少》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搬迁的故事展开,是一部紧贴我国农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与正能量的精品力作。我国西部某地的焉支村一直摘不掉贫困村的帽子,市委决定将焉支村整体搬迁,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故土难离,焉支村的村民不愿搬,丹霞村的村民也是百般不情愿,易地搬迁工作异常艰辛。两村的村干部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这两个“贫富悬殊”的村子合二为一。在多方努力下,两村村民逐步摒弃了过往嫌隙,最终两村人变成一条心,丹霞村也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新模式示范村,村民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
据了解,该剧是导演白永成继《苦乐村官》之后操刀的第二部反映“精准脱贫”和“乡村致富”的作品,真实而鲜活地描绘了一幅广大民众砥砺前行的历史画卷。
《一个都不能少》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观后感范文
第二篇:脱贫攻坚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影评
脱贫攻坚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影评6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作为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该剧将充分展现国家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这一主题。
《一个都不能少》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搬迁的故事展开,是一部紧贴我国农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与正能量的精品力作。我国西部某地的焉支村一直摘不掉贫困村的帽子,市委决定将焉支村整体搬迁,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故土难离,焉支村的村民不愿搬,丹霞村的村民也是百般不情愿,易地搬迁工作异常艰辛。两村的村干部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这两个“贫富悬殊”的村子合二为一。在多方努力下,两村村民逐步摒弃了过往嫌隙,最终两村人变成一条心,丹霞村也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新模式示范村,村民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
据了解,该剧是导演白永成继《苦乐村官》之后操刀的第二部反映“精准脱贫”和“乡村致富”的作品,真实而鲜活地描绘了一幅广大民众砥砺前行的历史画卷。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教育问题,对于城里人来说,是一个宏大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择校、素质教育、减负、课改、升学率、就业等一系列话题,将随着我们自身和后代的成长纠缠一辈子。然而,在边远山区,教育则缩减至最小内涵:只关于老师和学生,只需要教室和粉笔。
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情节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在一个只有一间教室、一个老师的乡村小学,因前任教师高老师被迫离校,一名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生魏敏芝被找来代课。其间,她虽无上课的能力,却始终恪守规则即“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当学生张惠科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到城市打工时,魏敏芝只身进城,寻找这个丢失的学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还原到最低标准:硬件设施匮乏,师资匮乏,教学工具匮乏,教师工资长期拖欠,学生因贫乏而逐日流失……在这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有几个学生还在”,这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这也成为“一个都不能少”的理论基础。
故事里有一个“学生在就是希望”的隐喻,它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知道,她恪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实是对乡村教育希望的一种坚持,而她与城市的对峙和交涉,正是乡村教育寻找城市支援的一种暗喻。本片让观众读到了一种荒诞。荒诞得居然可以叫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孩来给小学生代课,而那个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居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进城冒险;荒诞得让三元钱一瓶可乐的时代,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却如此珍贵;荒诞得看到教室的内间是寝室,老师得和住校生挤睡在一起。……种种荒诞让观众看得悲凉到流泪,也许并无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群师生,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离现实并不远。它所提炼的乡村教育遇到的诸如学生流失、师资流失、资源匮乏等困境,也许没有这样离谱,但大量存在于边远山区。
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只有城乡教育一起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贫瘠的农村,揭露的则是中国农村难掩的隐痛——辍学,而一个自己尚还是女孩的小老师面对一群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执念,以寻找自己学生而展开,既有着对现实社会残酷冷漠的展现,也有着充满希望的暖意,于此中更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与一群小演员们毫无扭捏作态的本色出演,构建了电影最为淳朴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落足如此真挚动人。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电一影《一个都不能少》是导演张艺谋于1998年拍摄的一部老电一影,由魏敏芝和张慧科主演,获得了金鸡奖、金狮奖等一系列大奖。
电一影讲的是在一个山区里有个水泉村,是一个贫困的村子。水泉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水泉小学迎来了一位新的代课老师——魏敏芝。因为魏敏芝还
只有十三岁,原先的老师高老师总是放心不下,只让魏敏芝代课一个月,并再三叮嘱她一定要看好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新来乍到,同学们都不听她的话,总想跑出去玩,她索一性一就坐在门口不管了。不久后,班里最一爱一调皮捣蛋的同学张慧科因为家境贫寒还
不起帐,母亲又生病而去城里打工赚
钱。魏敏芝深记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叮嘱,立即动身去城里寻找。她没有足够的钱买车票,只好混车去。到了城里,魏敏芝用了各种办法,都行不通,最后多亏了电视台台长的帮忙,不仅找回了张慧科,还
获得了许多一爱一心人士的帮助。
看了这部电一影,我明白了魏敏芝与张慧科之间的一爱一。魏敏芝会帮助关心张慧科,张慧科感恩的品质也在最后一点一点地显露了出来。魏敏芝虽然只有十三岁,但她却比同龄人早一步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张慧科虽然像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但“孙悟空”最终还
是有斩除妖魔鬼怪的好的一面,张慧科的种种优点还
是被埋在内心深处,只是还
没有被挖掘出来而已。
《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是一部老电一影,但内容非常感人,非常能教育人,值得大家去欣赏。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一影叫《一个都不能少》。看了这部电一影,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贫困山区的小学老师因为要回乡一个月,所以叫村长找一个代课老师:年仅13岁的魏敏芝,并答应给她50块,嘱付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因为其中一个学生跑得快,所以要到县里去上学,魏敏芝硬是不给人,可能我们大家会想: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不仅能为那个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更能为这所学校争光。而魏敏芝却不答应。这是一份执着,这是一份坚持不懈的诺言,这更是一份重如泰山的责任心。
可没有多久,另外一位同学辍学了,经家访才知道那位同学张慧科到城里打工了,于是另外的一份坚持和力量推动她去城里找张慧科,魏敏芝先是传到小广播里去,再用身上仅有的几块钱买笔和纸写寻人启事,然后竟在电视台等了一天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见到了台长,找到了她的学生。最后有更多的一些人捐助了水泉小学许多钱和学一习一用品。故事圆满的结束了。
这部电一影不是简简单单的透露出师生的情感,而是告诉我们要多多关注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学一习一条件,而水泉小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希望工程能弥补的只是表面,而不是所有,世上要我们关注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太多了!据资料显示:中国有XXX亿人口,而农村中的人就占有8亿,上不起学,辍学的儿童数目很大。让我们关注这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吧,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注和资助!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
电影叙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娃娃,为了信守“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演绎了一个让我欢笑,让我动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师的目的似乎很简单,只是为了XX元的代课费,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女教师更多的是为了那句诺言。而在她外出寻找打工的学生的过程中,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电视台为她免费播放寻人启事,还募集了一卡车的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
看到这里,我思绪万千。确实,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还不均衡,有些地区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但即使是这些穷乡僻壤,也还十分重视教育,尽最大的力量来普及教育。
乡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党和政府同样也重视教育问题。前几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特殊教育学校喜迁新址,新校舍窗明几净,设施完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智障残疾儿童的关心。不仅如此,学校得知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提出退学时,学校领导果断地做出了补贴交通费的决定,让这些孩子能够上学。那位校长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不失学,更是为了让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又是“一个都不能少”,当电影屏幕上出现那些智障残疾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礼仪、学技能的镜头,当看到孩子们在欢快地歌舞时,我不禁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师爱的温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实在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实在没有理由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我一定珍惜学习,努力学习,为灿烂的明天而努力。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
看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师魏敏芝,仅仅十三岁,小学刚毕业,如今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
老师临走前告诉她:全班二十八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都不能少”!
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人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的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到长途车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写了寻人启事,又到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她?是一爱一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于一党一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看了影片,我受到深深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一习一,树立“一爱一我课堂,勤奋好学,争做四有新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第三篇:脱贫攻坚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最新
《一个都不能少》 讲述了我国西部某地的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脱贫攻坚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最新大全.欢迎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中国梦,是近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步入小康社会,是202_年完成的目标任务。在大山深处还有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城市街头还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济,这样的梦就缺了一个口子,这样的任务不算完成。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
用心扶贫
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用新扶贫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白塔畈镇项冲村为例,镇村两级干部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茶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万盛集团制定养鹅计划、发展光伏扶贫、通过村里种养殖大户带动群众、与石料厂签订协议雇佣具有劳动能的贫困户等切实可行地措施帮扶贫困群众,同时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帮助生病的群众和学生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基层干部的自我价值。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贫困,人类社会一道醒目的伤疤。
人类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贫困的梦魇始终如影随形。
古老的东方,中华民族向战胜贫困发起了冲击,它已经用3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如今又向最后5000余万“锅底人群”发起脱贫攻坚总决战。
这是一场创新脱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这是一场实现共享发展的伟大创举。
火热的建设现场,殷切的群众期盼,为华夏大地气势恢宏的脱贫攻坚行动写下生动注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从南湖红船起航,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出发的方向,始终把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放在心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
中国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69个国家提供了医疗援助,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又迈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步伐。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脱贫攻坚正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汇聚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强音!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主政闽东地区时,就提出过“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理念,鼓舞起当地干部群众奋发图强的发展合力。没有人天生就愿意贫穷,奋斗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不待扬鞭自奋蹄,有些人则相反,有如车行坡上,不加加油、鼓鼓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无法激发出来。脱贫攻坚不是扶贫干部的“独角戏”,唱好帮扶与被帮扶的“二人转”,坚定贫困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发展愿望,脱贫攻坚才能积力之所举而无不胜。
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有些贫困地区和贫困村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与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有一定关系。有些地方主动“返贫”,乐当贫困县,不愿摘穷帽子,有的贫困户发展农副产业不积极,争当低保户却很积极,从中都能发现“思想贫困”“志气贫困”的影子。“苦干不如苦熬”“等着别人送小康”,类似思想可以说都是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扶贫扶志,首先就要对准这些观念和心态定点滴灌、靶向治疗。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个励志语许多人耳熟能详,也为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深深认同。扶贫开发不应只简单盯着干部压担子、定考核,也应鼓励干部们以“扶志”和“扶智”为抓手,唤醒贫困群众的主动脱贫意识。好政策离不开好宣传,正像那位“吐槽”的县委书记所提出的,扶贫干部要到群众中去,多开屋场院子会,多跟群众交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衣食父母们心疼一下,再不忍心找你们扯横皮”。好习惯也需要好榜样,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农户,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头效应。只有形成“见贤思齐”的导向,才能变“让我脱贫”的被动思想为“我要脱贫”的进取意识。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扶贫政策讲公平的同时,也应注重效率,建立更灵活的激励机制。一些地方的创新探索值得借鉴,比如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诺”“双认定”“双确认”的工作方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源差异化分配,真干真支持、多干多支持、大干大支持,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应当用好的激励制度设计,消除“等”“靠”“要”的消极心理,激发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当前,脱贫攻坚正进入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精神扶贫应与物质扶贫互为支撑,群众积极性和干部积极性都应充分调动挖掘,让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202_年是建国70周年,是海南省脱贫攻坚决战之年,是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之年,也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之年,注定是承前启后,意义重大的一年。从脱贫攻坚迈至乡村振兴,走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走向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何笔者要将脱贫攻坚一事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发展的奇迹,而积累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经验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势必将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一事上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道路,彰显出社会主义优越性。诚然,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如香港这个自称为全亚洲最安全的城市,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让它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经济高度发达,我们应虚心求教、取其精华;然而我们也要去其糟粕,香港的部分平民依然生活得很疾苦,住鸽笼一样的房子,这!便不是我们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想要的模样。因此,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在海南全岛消灭绝对贫困是让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具有中国特色的必由之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新年伊始,聊聊我眼中202_年的脱贫攻坚。
一见进。脱贫攻坚需引进人才。龚诗中曾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导致贫困地区在人才引进方面必将存在一定困难,而脱贫攻坚是全面性的工作,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共同努力才能将之做好,专业的人才才能做出卓越的事。政府的积极引导,企业的资源投入,专家的献言献策,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因地制宜选择性发展,促进中小微乡镇企业、农村合作社蓬勃壮大实现藏富于民。同时,人才应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敢于投身于贫困地区的建设中去,在贫困地区,从0到1的飞跃是容易实现的,而深圳40年发展历程给出启示,未来的海南能让你创造的这个1呈指数爆炸式增长。脱贫攻坚需走进地区历史。现行的一切都是历史累积、发展、不断变化的结果,而贫困地区因环境封闭,信息交换闭塞等状态导致发展、变化的少,历史累积、因循守旧的多。祖祖辈辈的教诲和生活经验让他们误以为遵循原有方式生活就很好,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远不如先辈教诲和自己生活经验所得更可信,于是抗拒改变便成为一部分人的状态。从历史中探寻拒变原因,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获取及信息传递的能力,找准群众需求,扭转又一代人因循守旧的观念,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脱贫攻坚需走进地区实情。脱贫的制度、政策、方案必须与当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贫困户特性相适应、相匹配。切不可以这村养羊那村也养羊,将其他地区做的好的措施生搬硬套得来贫困户一时的脱贫不是成绩而是危机,需知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是有限度,若村村都大力发展养殖业,势必互相之间会形成竞争,零和博弈的结果终会有一方有所损失,而无论哪一方的损失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因为对于贫困户,这种博弈的失败可能意味着再度陷入贫困。环境气候的差异、不同乡镇离市中心的远近、不同贫困户的特征,一一摸清后才能够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使之具有本地区自己的创造性。
二见镜。以自己为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需要时刻进行反思,不要只知道当政策的搬运工,让工作陷入一片混沌。应做好贫困户思想工作,引导贫困户利用政策利好积极做出改变,警惕“等靠要”思想泛滥,警惕帮扶工作成为滋生懒惰的温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应以实事求是作为标准来检验自身工作成效,敢于改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将开会转变为落实。以群众为镜。脱贫攻坚需要时刻关注群众的意见,看群众对此工作是否满意,“不患寡而患不均”,切勿厚此薄彼,既不要错评贫困户也不要错退贫困户,既要给予充足的物质保障,也不能过度帮扶引起邻里屋外的妒忌心理,避免由妒忌变为人人争当贫困户的不良风气。以未来为镜。要从脱贫攻坚走向全岛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这盘大棋,我们的工作仍需在现行扶贫成效考核方案基础上想得再长远些,未来已来,决战在即,决胜在望,扶贫措施、项目要以未来作为实施标准,适应时代更迭,要让措施实施、项目建设和合作社运行在五年乃至十年后看仍不落后于时代,依然发挥巨大作用或能够迅速融入新时代的需要。
三见净。危房改造工作给予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让乡村焕发新颜,而有了新房后,一个干净整洁的屋内屋外环境是尤为重要的,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洒扫庭除能让贫困户和过去杂乱、懒散的自己挥手告别;整洁干净的环境也能减少细菌滋生,拥有更健康的生活;而开始对干净良好的舒适环境有所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智志”双扶的工作成效。同时,“净”也体现了社会精神文明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应结合好“美丽乡村”及“创文巩卫”相关工作要求,呈现一个“澄净无暇”的乡村新风貌。
四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相比于只是轰轰烈烈的干上一阵子,我更希望是能够安安静静、踏踏实实的干好整个202_年,让脱贫攻坚能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日常工作之中,使工作更扎实更细致,让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能够润物细无声般惠及每一个贫困户。
五见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便是我想象中海南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乡村振兴后所能拥有的境界,乡风淳朴,乡民安居乐业,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年少者奋发向上,年老者颐养天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实已赋予海南实现这新时代“世外桃源”的可能,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能够预见,那时的海南将会是全体海南人民一生的“世外桃源”,也希望这个“世外桃源”的海南,能够早日被遇见!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
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日前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党中央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需要看到,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第四篇:202_脱贫攻坚题材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窗体底端
202_脱贫攻坚题材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篇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202_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作为“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中首部亮相荧屏的作品,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自登陆央视一套八点档以及爱奇艺、优酷、腾讯等全网视频以来,收视率及热度、口碑持续攀升。
该剧由白永成执导,曹锐编剧,黄品沅、赵君、陈瑾、萨日娜、杨铮、周笑莉、孙嘉璐、邱林等联袂主演。讲述了我国西部某地的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这样一部农村奔小康的主旋律题材电视剧,由于剧情节奏、矛盾冲突此起彼伏,紧扣时代脉搏,较为符合观众的胃口。而且该剧既有黄品沅、赵君、陈瑾、萨日娜等大家熟知的戏骨演员,又有杨铮、孙嘉璐、邱林等青春养颜的美女帅哥,中青两代的家长里短、爱恨情仇也成为追剧的热点,不仅兼顾了主旋律题材,也让剧情更加生动、真实、接地气,引发老中青各年龄层观众的共鸣。观众纷纷留言打CALL:“每晚都陪爸妈看《一个都不能少》,喜欢陈瑾老师演的凤凤,温柔又善解人意,全家都在追剧”、“确实挺高能的,每一集都能整出点事来,剧情很紧凑,我一个90后竟然也追了”、“很贴近生活的电视剧,看完前三集就入坑了”。
《一个都不能少》俨然已成为当下的最“网红”剧。作为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推荐、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不仅人民日报、新华社、新京报等主流媒体重点推荐,各界KOL自媒体大号也纷纷安利,连徐峥、王宝强、朱一龙、黄晓明、张一山、张嘉译、斯琴高娃、朱亚文、佟大为、袁姗姗、聂远、郑恺、潘粤明、保剑锋等近百名明星力荐。毫无意外,《一个都不能少》将成为近期主旋律的爆款大剧。
在昨晚播出的剧情中,焉支村由于山体滑坡全村人连夜紧急转移,即将与“冤家”丹霞村合并。两村人合并后,又将发生怎样更强的矛盾冲突,“拆人祖坟”这样的宿怨又如何化解,赵百川和夏宝生两位村书记“相爱相杀”如何搭档工作,赵百川和寡妇凤凤不清不楚的关系会不会更加明朗化,刘东桥、丁香、夏雪年轻人的恋爱纠葛如何处理……接下来的剧情将越来越吸睛。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3月16日,由咸阳市申请立项并参与联合摄制、出品的大型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1套晚九点档首播,作为202_年“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中首部亮相荧屏的作品,这部剧一经播出,就收获了观众的好评。
“该剧以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为背景,生动反映了甘肃推进精准扶贫、决战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为我们纪检监察干部鼓舞了干劲。”
“感觉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看电视剧的同时也让我们压力倍增,如何通过完善监督制度,推动清廉镇村建设,助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是我们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纪检监察干部观剧后,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据悉,今年以来,县纪委监委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着力纠治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目前已公布4批共30个关于农村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对4起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通报曝光,引导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履职尽责,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这部电视剧通过讲述村支书与县委书记为解决长期不能脱贫的“焉支村”与富裕的“丹霞村”合二为一所产生的激烈矛盾,最后从“贫困村”转变为“首富村”的故事。生动、鲜活地展现了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西部农村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第一线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
作为一部紧扣时代脉搏的脱贫剧,将镜头聚焦于当代年轻人以知识改变命运,以文化重塑乡村的崭新视角,给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全新的中国新农村,在描绘农村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将当下大热的“生态移民”、“生态旅游开发”、“大学生回乡创业”等内容融汇其中,是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共同交织起的时代变革的最强音。剧中不乏咸阳元素、西部风情。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近日,全程在张掖市拍摄创作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晚九时黄金档与广大观众见面。
该影片以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为蓝本,以张掖七彩丹霞、冰沟丹霞、平山湖大峡谷、扁都口、甘州府城、甘州区速展村、临泽梨园新村、临泽丹霞小镇等地点为拍摄背景,展现了一名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克服各种困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农村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感人故事。
电视剧播出后,在火车站街道康乐社区广大党员居民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极大地激发了社区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剧中主人公学习,立足岗位,主动作为、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全力做好当前的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专项整治”行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程,以忘我的为民情怀,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州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脱贫攻坚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影评最新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一影叫《一个都不能少》。看了这部电一影,我的感触很深很深。下面给大家分享脱贫攻坚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影评最新.欢迎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作为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该剧将充分展现国家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这一主题。
《一个都不能少》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搬迁的故事展开,是一部紧贴我国农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与正能量的精品力作。我国西部某地的焉支村一直摘不掉贫困村的帽子,市委决定将焉支村整体搬迁,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故土难离,焉支村的村民不愿搬,丹霞村的村民也是百般不情愿,易地搬迁工作异常艰辛。两村的村干部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这两个“贫富悬殊”的村子合二为一。在多方努力下,两村村民逐步摒弃了过往嫌隙,最终两村人变成一条心,丹霞村也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新模式示范村,村民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
据了解,该剧是导演白永成继《苦乐村官》之后操刀的第二部反映“精准脱贫”和“乡村致富”的作品,真实而鲜活地描绘了一幅广大民众砥砺前行的历史画卷。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教育问题,对于城里人来说,是一个宏大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择校、素质教育、减负、课改、升学率、就业等一系列话题,将随着我们自身和后代的成长纠缠一辈子。然而,在边远山区,教育则缩减至最小内涵:只关于老师和学生,只需要教室和粉笔。
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情节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在一个只有一间教室、一个老师的乡村小学,因前任教师高老师被迫离校,一名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生魏敏芝被找来代课。其间,她虽无上课的能力,却始终恪守规则即“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当学生张惠科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到城市打工时,魏敏芝只身进城,寻找这个丢失的学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还原到最低标准:硬件设施匮乏,师资匮乏,教学工具匮乏,教师工资长期拖欠,学生因贫乏而逐日流失……在这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有几个学生还在”,这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这也成为“一个都不能少”的理论基础。
故事里有一个“学生在就是希望”的隐喻,它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知道,她恪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实是对乡村教育希望的一种坚持,而她与城市的对峙和交涉,正是乡村教育寻找城市支援的一种暗喻。本片让观众读到了一种荒诞。荒诞得居然可以叫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孩来给小学生代课,而那个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居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进城冒险;荒诞得让三元钱一瓶可乐的时代,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却如此珍贵;荒诞得看到教室的内间是寝室,老师得和住校生挤睡在一起。……种种荒诞让观众看得悲凉到流泪,也许并无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群师生,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离现实并不远。它所提炼的乡村教育遇到的诸如学生流失、师资流失、资源匮乏等困境,也许没有这样离谱,但大量存在于边远山区。
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只有城乡教育一起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贫瘠的农村,揭露的则是中国农村难掩的隐痛——辍学,而一个自己尚还是女孩的小老师面对一群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执念,以寻找自己学生而展开,既有着对现实社会残酷冷漠的展现,也有着充满希望的暖意,于此中更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与一群小演员们毫无扭捏作态的本色出演,构建了电影最为淳朴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落足如此真挚动人。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电一影《一个都不能少》是导演张艺谋于1998年拍摄的一部老电一影,由魏敏芝和张慧科主演,获得了金鸡奖、金狮奖等一系列大奖。
电一影讲的是在一个山区里有个水泉村,是一个贫困的村子。水泉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水泉小学迎来了一位新的代课老师——魏敏芝。因为魏敏芝还 只有十三岁,原先的老师高老师总是放心不下,只让魏敏芝代课一个月,并再三叮嘱她一定要看好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新来乍到,同学们都不听她的话,总想跑出去玩,她索一性一就坐在门口不管了。不久后,班里最一爱一调皮捣蛋的同学张慧科因为家境贫寒还 不起帐,母亲又生病而去城里打工赚
钱。魏敏芝深记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叮嘱,立即动身去城里寻找。她没有足够的钱买车票,只好混车去。到了城里,魏敏芝用了各种办法,都行不通,最后多亏了电视台台长的帮忙,不仅找回了张慧科,还 获得了许多一爱一心人士的帮助。
看了这部电一影,我明白了魏敏芝与张慧科之间的一爱一。魏敏芝会帮助关心张慧科,张慧科感恩的品质也在最后一点一点地显露了出来。魏敏芝虽然只有十三岁,但她却比同龄人早一步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张慧科虽然像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但“孙悟空”最终还 是有斩除妖魔鬼怪的好的一面,张慧科的种种优点还 是被埋在内心深处,只是还 没有被挖掘出来而已。
《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是一部老电一影,但内容非常感人,非常能教育人,值得大家去欣赏。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一影叫《一个都不能少》。看了这部电一影,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贫困山区的小学老师因为要回乡一个月,所以叫村长找一个代课老师:年仅13岁的魏敏芝,并答应给她50块,嘱付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因为其中一个学生跑得快,所以要到县里去上学,魏敏芝硬是不给人,可能我们大家会想: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不仅能为那个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更能为这所学校争光。而魏敏芝却不答应。这是一份执着,这是一份坚持不懈的诺言,这更是一份重如泰山的责任心。
可没有多久,另外一位同学辍学了,经家访才知道那位同学张慧科到城里打工了,于是另外的一份坚持和力量推动她去城里找张慧科,魏敏芝先是传到小广播里去,再用身上仅有的几块钱买笔和纸写寻人启事,然后竟在电视台等了一天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见到了台长,找到了她的学生。最后有更多的一些人捐助了水泉小学许多钱和学一习一用品。故事圆满的结束了。
这部电一影不是简简单单的透露出师生的情感,而是告诉我们要多多关注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学一习一条件,而水泉小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希望工程能弥补的只是表面,而不是所有,世上要我们关注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太多了!据资料显示:中国有13亿人口,而农村中的人就占有8亿,上不起学,辍学的儿童数目很大。让我们关注这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吧,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注和资助!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
电影叙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娃娃,为了信守“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演绎了一个让我欢笑,让我动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师的目的似乎很简单,只是为了20元的代课费,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女教师更多的是为了那句诺言。而在她外出寻找打工的学生的过程中,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电视台为她免费播放寻人启事,还募集了一卡车的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
看到这里,我思绪万千。确实,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还不均衡,有些地区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但即使是这些穷乡僻壤,也还十分重视教育,尽最大的力量来普及教育。
乡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党和政府同样也重视教育问题。前几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特殊教育学校喜迁新址,新校舍窗明几净,设施完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智障残疾儿童的关心。不仅如此,学校得知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提出退学时,学校领导果断地做出了补贴交通费的决定,让这些孩子能够上学。那位校长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不失学,更是为了让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又是“一个都不能少”,当电影屏幕上出现那些智障残疾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礼仪、学技能的镜头,当看到孩子们在欢快地歌舞时,我不禁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师爱的温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实在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实在没有理由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我一定珍惜学习,努力学习,为灿烂的明天而努力。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
看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师魏敏芝,仅仅十三岁,小学刚毕业,如今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老师临走前告诉她:全班二十八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都不能少”!
内因,魏敏芝可以极力克服,而外因却给魏敏芝带来不少的压力。第一次县里选拔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以“失踪”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而第二次张慧科因家庭贫困,突然离校进城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可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纪,又是女孩,社会一交一往又少,路途又远,怎么办?
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人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的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到长途车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写了寻人启事,又到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她?是一爱一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于一党一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看了影片,我受到深深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一习一,树立“一爱一我课堂,勤奋好学,争做四有新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