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得体会,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 夏天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一样,热辣辣地烤着大地,我在家里热得有些受不了,虽然已经赤了上身,但是汗珠还是一颗一颗地冒出来,弄得身上滑溜溜的,像一条小泥鳅。爸爸看到了我的样子,神神秘秘地对我说:“阳阳,我们去一个既能长知识又能乘凉的好地方吧!”我好奇地问了爸爸,他告诉我:“那就是最近十分火热的活动-参观苏州博物馆。” 我和爸爸穿了对付夏日的武装,去了苏州博物馆,还未到博物馆,远远望去只见那里人山人海,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进入博物馆。过了一段时间,一排排黑白相间的现代化建筑群映入了我的眼帘,我们进了博物馆。我们最先来到了“夏日无上清凉,雪景绘画展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绘画挂在了墙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踏雪访友的雪景画。画上的大地盖上了厚厚的一层白雪,松树压弯了枝头,偶尔有白雪在往下掉落,一位大官骑着马,穿过小桥,去山上的好友那里游玩。看着看着,心中仿佛感到了阵阵清凉,那雪画得细腻的像真的一样,松树仿佛在风中摇晃,白雪莎莎地掉落,马儿好像在跑动,如此形象逼真的图画仿佛身临其境般的感觉。看着这样的画心中想起了自己以前学画的情景,真是相差甚远。
过了画展馆,一路上还看了许多的展品,有各种时代的瓷器,有各种名族的风俗,有战争时期的武器,有现代建筑的假山,小桥,流水,有夏日乘凉的紫藤园,还有一个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你让我感受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看到了精致的展品,真不愧是苏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第二篇、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 xx 年 9 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筑,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这时我的眼中: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我再次想起了“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斯之神走向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在承载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的绣布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 21 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
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19xx 年 4 月 26 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渡过。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贝聿铭先生远赴美国学习建筑。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 70 余项,获各类奖项 50 余次,xx 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他在美国设计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楼等,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贝聿铭先生多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世界各地众多贝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 85 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 3.39 亿元人民币,于 xx 年十一月奠基开工,xx 年 10 月 6 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新华社等众多媒体评述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
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已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
来的一座桥梁,更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 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 19000 余平方米,xx 年 10 月竣工开馆。新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 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根据苏州博物馆的指引与导赏: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映衬,十分和谐。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 6 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 16 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
我们看到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独特的屋面形态,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的屋顶之立体几何形框体和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以及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创新的园艺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林有机结合。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当我步入博物馆內庭院茶园紫藤园时,吸引我特别留意了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贝聿铭先生将內庭院将內外空间串联,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互相连接而又布局精巧,庭院內外的园艺,互相依托,自然融于建筑。听导赏介绍:紫藤园里的两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
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 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我所见到的苏州博物馆,还印证了世界建筑设计界对贝老先生的赞评:“多变的设计和他不变的中国心,浓浓的家乡情”。那就是---周庄双桥,运河远帆;吴依软语,苏州评弹;碧螺春茶,苏绣承传;贝氏寄情,锦秀江南。第三篇、苏州博物馆游记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博物馆游记 今年的暑假,是我大学里的第一个暑假,我跟着同学到苏州去打工,在哪里不愉快的度过了二十多天,在回家的前一天,带着对苏州园林的好奇,我单独跑到了拙政园,狮子林。我当时由于对苏州地理不太了解,当我逛完那几处景点时发现苏州博物馆也在哪旁边,于是,我就想要一探究竟。
新馆与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新馆正门口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广场两侧修复了古色古香的沿街古建筑,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公众配套服务于一体,为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提供了便利。
进到博物馆内部的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楼梯间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水幕墙。水流沿石墙面翻卷出条条白色水花,跃入下面的池水中,池中游鱼可数,登楼踏阶,清心赏目。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
材做屋顶和墙面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博物馆的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写意画面体现着园艺的创新。
但这赞叹马上又被诧异所取代——我们走入了西部主展区—塔放瑞光,这里可是藏着镇馆之宝呢——真珠舍利宝幢。真珠舍利宝幢距今已 1 千年左右,宝幢主体用楠木构成,高 122.6 厘米,分为须弥座、须弥山海、幢殿、刹四部分。真珠舍利宝幢共用珍珠达 3 万多颗,其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可称巧夺天工,举世罕见。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运用了诸多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精美绝世。塔上 17 尊木雕像更是令人折服,每尊佛像仅高 10 厘米,雕刻难度极大:天王的威严神态,天女的婀娜多姿,护法八天的嗔怒神情,祖师大德的静穆庄严,均雕得出神入化,令我连连赞叹。接下来的文物更是层出不穷,书斋陈设、玉器摆设、服饰„„这般精美的东西,今生得以一窥,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最后一处是忠王府。曾经骁勇善战的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曾经被李鸿章称赞“平生所未见之境也。”江南最大的古戏台就在这里。玻璃柜中陈列的发饰、戏服美伦美焕,令人痴迷。红鲤、池水、古木、青竹构勒出一幅美丽的花园春景水墨画 据说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
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第四篇、参观苏州博物馆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博物馆参观记 星期二下午,我们班去参观了位于拙 政园西面的苏州博物馆,它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却又不失现代气息。它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一颗明珠,是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
步入大厅,透过平移门可以看见美 丽的后园。那是贝老设计的“创意山水园”。小桥流水,怪石假山,亭台楼阁完美结合,池水清澈得可以看清池底的鹅卵石,水面上绽放着几朵莲花,大大小小的锦鲤嬉戏池中,更给山水园增添了几分生机。
我们走进“吴地遗珍”展馆,一件 件陶器、玉器,让我们感受到了先人的智慧与勤劳。
穿过走道,我们进入“吴塔国宝” 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珍珠舍利宝幢,它是用楠木做成的,分为须弥座、须弥山海、幢殿、刹四个部分。讲解员告诉我们它是 1978 年在瑞光塔第三层天宫 中发现的,为北宋遗物,距今有 1 千多年了,主体通高 122.6 厘米。我细细观看,刹顶是一颗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缠绕,亮光闪闪。中间雕出浪涛滚滚的大海,海浪周边向上升腾而起 8 朵描金祥云,云
端立着 4 男 4 女 8 位天神,天王神态威严,天女婀娜多姿,护法八天神情嗔怒,祖师大德庄严静穆,整个宝幢做工精美。大海中央如蘑菇云般突起山柱,柱上盘绕着一条鎏金银丝串珠编织而成的九头蟠龙。看到这里,我不由佩服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它真不愧是国宝级文物,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物啊。
随后我们来到展厅中央,大家的目光 不由自主地集中在一个碗上,讲解员说:“这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是 1956 年在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的天宫中发现。它由碗和盏托组成。通高 13.5 厘米,其中碗高 8.9 厘米,口径 13.9 厘米,盏托 高 6.6 厘米,口径 14.9 厘米,底径 9.3 厘米。” 我凑近细看,碗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都装饰着重瓣莲花,像浅浮雕状突起。莲花碗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它的釉色十分迷人,清澈润泽,如玉般温润,又如水晶般透亮,碗中无水,却似盛了一碗清水般纯净。
拾阶而上,我们进入了“吴中风雅” 里的宋画斋。茅草屋顶的宋画斋完全仿照宋代民居建造,全房无一砖一锭,完全用石块和茅草搭成。贝老匠心独具,他要让这展厅本身成为一个艺术品呢!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吴门书画”展馆,参观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经典作品,同学们无不啧啧赞叹。苏州博物馆,你让我感受了中国悠 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看到了那么精致的展品。你不愧是苏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州博物馆参观记 苏州博物馆位于拙政园的西面,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
走进苏州博物馆的大厅,透过玻璃门可以看见将现代庭院设计和苏州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创意山水园,泰山石组成的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与竹林相映成趣,更有锦鲤在铺满鹅卵石的池塘里嬉戏,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进入“吴地遗珍”展厅,我看着那些古朴而又精致的文物,不由得赞叹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步入“吴塔国宝”展厅时,导游让我们向上看,只见贝老将两个展示穹顶设计成了八角形,置身其间,仿佛置身于古塔之中。在这里欣赏文物,别有一番情趣。
走进“宝藏虎丘”室内,我们不约 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那件”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上,碗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你们看,它像不像一朵莲花?”讲解员问我们,我一看,还真是!这莲花碗构思巧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我真佩服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
离开‘吴塔国宝’展厅,我们又来到 了“吴中风雅’展厅,欣赏宋画斋。整座宋画斋仿造宋代民居建造,茅草屋顶,没用一颗钉子,都是用砖和沙土砌成的,下雨天里面不会潮湿。贝老要让这座宋画斋本身就成为一件艺术品。
最后我们走进了‘吴门书画”展厅,欣赏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化精品。
苏州博物馆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将精致典雅的老苏州与亲切开放的新苏州完美综合,它是苏州文化的骄傲,更是苏州儿女的自豪!第五篇、参观苏州博物馆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产品设计 1402 侯新宇 苏州博物馆游记 大名鼎鼎的苏州博物馆早早就吸引了我,还记得的高中时学建筑的学长对其设计的大加赞赏。第六篇、贝聿铭的探索_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_洪杰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第 21 卷第 4 期 J.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Suzhou(EngineeringandTechnology)Vol.21No.4xx 年 12 月 Dec.xx 贝聿铭的探索 ———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 洪 摘杰(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江苏苏州 215011)要:通过对贝聿铭先生苏州博物馆新馆各阶段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贝聿铭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历程,并结合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空间、造型、园林等方面介绍了个人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布局;空间;造型;园林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79(xx)04-0062-06 关于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苏博新馆)的评论文章有很多。笔者借生活在苏州及职业之便,对发生在家门口的这一建筑事件进行过全程的关注。贝聿铭先生说苏博新馆是他设计生涯中最大的挑战[1],笔者认为这是贝先生的真心话。如何在这特定的地点培植属于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如何处理与古城、与基地周围环境尤其是忠王府与拙政园的关系,并在此前提下,设计出有创新性的和标志性的建筑,是“世界级”的难题,也是我们研读苏博新馆的价值所在。借此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阅读苏博新馆的个人体会。1 关于布局 从对特定环境的分析开始,结合各种因素,寻找既具有说服力又有表现力的答案,是贝先生在布局中反映出的一贯思想。就苏博新馆而言,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是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的。
一是南北向空间布局背后的思想。苏博新馆的基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北是拙政园西园,东是忠王府(苏州博物馆老馆),南是传统街道的东北街及东北街河,西为城市道路齐门路(见图 1)。就基地条件而言,苏博新馆的出入口放在西侧还是南侧(即东西布局还是南北布局)是可 选择的。但事实上东西布局存在着明显的优点。由于出入口在城市道 路齐门路上,并有较宽的展开面,其优点一是便于设置广场,比南北
布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局更易组织车流和人流及解决停车问题;二是由于有较为舒展的广 场,建筑形象更易处理;三是可避免与去忠王府、拙政园的游客人流交 杂、混行;四是作为一个新建筑可回避南北布局带来的建筑出入口与 忠王府出入口紧邻并置易产生的形象冲突。而南北布局相比之下唯一 可以成为优点的是与传统的营建模式相一致。从中我们看到,贝先生 的思想中把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放在了最高的位 置,其它因素均应为之让路,而南北布局的缺陷可以通过自己的“妙 手”来克服。
贝先生的设计(见图 2)一方面是大门朝南开,前临街、河,后筑园林,这种与苏州典型传统建筑布局一致的做法,楔入了地域的建筑文化。另一方面是中轴线南端与东北街河锚固,北端指向拙政园。主庭园与拙政园西园隔墙呼应,水脉相通,既有文化之源延续之意,又弥补了原水系冗长且无结尾的缺陷(可惜的是,这一构思在实际中并没有表达出来),使得苏博新馆妥贴地楔入了环境脉络中。贝先生为博物馆设计了前院,由此形成了围墙与大门的传统形式,并以此保证了东北街传统街道空间的形式和尺度。同时前院把人流引入,减少了对东北街的影响。在把东北街改为步行街后,车流问题也可以说是解决了。
——————————————————— [收稿日期]xx-09-04
[ 作者简介]洪杰(1962-),男,江苏常熟人,副教授,硕士。图 1 基地环境图 第 4 期洪杰:贝聿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63 二是东低西高建筑布置中的构思。好的构思必然是在建筑的外在 要求与内在要求之中寻找答案。苏博新馆的外在要求就是“不高不大、不突出”,内在要求就是自身的内容与功能要求及建筑形象的塑造与 展现。面对这两方面的要求,仅从“不高不大、不突出”为立足点,除了 地下一层外,建筑地面全部一层在用地上是放得下的(东展区现代艺 术展厅是贝先生要求下加出来的,如果把它改为特展区,庭院空间都 不需缩小),但贝先生似乎从没这样考虑过。因为从第一轮方案、中间 的多次调整到最终的实施设计(见图 3),这局部二层的构思从未变 过。贝先生的思路中,在满足与周围空间、尺度等的协调及尽量避免对图 2 总平面图 忠王府、拙政园的视觉影响的前提下,建筑依然是需要有一定高度的。这对高度的坚持,除了有建筑轮廓线的理由外,笔者认为显然来自于贝先生对建筑标志性的追求(见“关于造型”一节)。那么剩下的就是这局部二层做多大,放在何处及放什么展品最合适(因为这局部二层在人的心理上是有特殊性的)的问题。做多大?当然是尽量小。放
在何处?贝先生的结论是放在西侧,对此我们立刻想到的是避开对忠王府与拙政园的视觉影响。而事实上由于西侧临城市道路齐门路,也是贝先生追求标志性的最佳位置。这种一举两得是贝先生在方案的多次调整中从未改变的原因。那么放什么展品呢?贝先生在此安排了苏州“明代四大家”(唐伯虎、文徵明、沈周、仇英)的书画展厅。这显然是最合适的安排。一方面一些巨幅中堂挂轴需要相当的空间高度,独立设在二层可不受其他空间的高度牵制;另一方面,它们是苏博新馆内容相对丰富、又最具地域人文价值的藏品。
图 3 建筑方案的变迁 2 关于空间 空间与功能、空间与内容、空间与光及空间中人的移动,这些均是贝先生空间设计的心得。而在苏博新馆中贝先生试图把这一切与吴文化的建筑空间精神统一起来,使得苏博新馆的空间与他以往的建筑有了本质的不同,我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林式”的空间组织。园林式的空间组织是以建筑平面铺开、廊道串连为基础,室内外空间作为整体,视线设计作为核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贝先生所设计的博物馆,早期的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近期如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扩建等,均有一个相当体量、空间变化丰富的共享空间作为博物馆的空间标志与交通枢纽,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对展厅空间的组织。在苏博新馆中,贝先生放弃了他驾轻就熟的手法,试图探索一条地域化的空间路线。参观者进大门过前院,首先进入中央大厅,大厅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往南看是入口方向,博物馆的门楼
框出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看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及对围墙后面的想象,东西两个方位是平面对称的长廊,视觉的终点东面是室外的“紫藤院”西面是室内的“荷花落水庭”。通过长廊空间的不同处理及长廊终点视觉内容的差异巧妙地明确了流线的主次。沿着视线往前走,空间或收或放,视线或通或阻,引导着你继续向前。有节制的窗景往往出现在视觉通道上,散落着的小院与自然光影时而出现,强化着我们熟悉的空间感受。面对以展品、展览空间为主角的博物馆,就象当年创造性地把波特曼的“共享空间”移植到东馆一样,贝先生大胆地把“园林式”的空间移植到苏博新馆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空间 64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xx 形态。与东馆不同的是,前者为人们提供了博物馆新的空间感受,而后者则实现了与地域文化的对接。凡来博物馆看展览的观众均添了一份逛园林的心境。
二是各类空间中的匠心。各类空间如前已提及的中央大厅,贝先生有意控制着它适当的尺寸,四面通透,八方玲珑(大厅为八边形,小边开菱形景窗),加上收缩升起的采光顶,使得大厅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现代感的造型中透着明显的地域建筑的空间精神。又如配合茶室设置的静态特征的紫藤院休息空间、结合竖向交通构筑的动态特征的荷花落水庭等各类空间,也都透射出贝先生的匠心。此外,个人认为,展厅和走廊是苏博新馆设计中值得一提的。
展厅设计的难点在于对空间与展品的关系的把握。如何保证展品成为空间的主角,但又不失去空间的自我,贝先生的策略是从展品中寻找
空间的自我。在苏博新馆中,展厅空间的尺度与性格是配合展品的大小和内容对应地设计的,上文的“明代四大家”书画厅便是一例。而对于大部分的展厅,贝先生认为:“苏州博物馆的收藏以小件工艺品为特色,……建筑比例应该与陈列物品相称”[2]。在建筑快竣工时他又把最大的展厅(200m2)一分为三,分别展出文房四宝、工艺品和竹木牙雕,使展厅区别于我们熟悉的大尺度空间,显得亲切小巧。类两坡顶、钢结构暴露隐喻传统木屋架形式及色彩的地方化处理,文物类展厅使人犹置身私家宅院,具有“像在家里观赏古玩”[1]般的亲切与轻松。而针对展品的内容、地位,在展厅的位置及空间的性格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对于苏州博物馆的两件镇馆之宝———虎丘塔和瑞光塔塔心室发现的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与北宋真珠舍利宝幢,贝先生为此设计了“塔形”(八边形)平面的永久性展厅,展厅位于最显眼且人流必经之处,展品置于“塔心”。对于博物馆的现代艺术展厅,由于其内容的不同,展厅空间则呈现出现代感的几何形体空间。
通过廊道来组织空间,并刻意了强调廊道空间,显然是贝先生对建筑空间地域性的追求。在苏州园林或民居中,走廊一侧(或两侧)是开敞的,敞向园林或庭院。开敞性是廊的基本属性。但是博物馆中,尤其是展区组织展厅的走廊,这样设计显然是不合适的。设计上沿着走廊一侧排列开来的展厅敞向走廊,廊的另一侧几乎是封闭的墙。这样做符合博物馆的主题,规定了人们的视线。但仅仅如此,廊就只是使用功能上的交通道而失去了自我,贝先生巧妙地把廊敞向天空,既使廊获得了一定的开敞感,配合顶部两坡形式的木色遮光条,又让人获
得了似曾相识又新颖独特的空间感受。木色遮光条传达着传统的信息,控制着光照的进入量,并形成了变动的光影。找回自我的廊,显现出一条清晰的交通道,其功能性也更加突出了。有人说木色遮光条的运用重复了日本美秀的手法,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地话,可以看到贝先生对二者的追求及实际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借助空间形态与构成要素的不同,苏博新馆的空间有着明显区别于美秀的地域精神(见图 4)。3 关于造型 关于苏博新馆的造型贝先生试图想让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精神 而非传统的形式,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着第三条路线。有不少有关苏 博新馆文章均论及造型,我谈一点从局部造型中体会到的贝先生的 片断思想。
一是屋顶形体中的构思。在传统建筑中,屋顶是建筑造型的重要 内容。贝先生在苏博新馆设计中抓住并强调了这一特征。几何形体组 织起来的深灰色坡顶,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苏博新馆鲜明的 个性。屋面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在传统建筑中出现在照壁等墙面上的 成了呼应。
苏博新馆屋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屋脊错落形成采光高窗的双坡顶,构成苏博新馆屋顶的基本形态。通过这些屋顶形成了与古城建筑肌理尺度相协调的总基调。二是二层高的中央大厅与“明四家”书画厅的屋顶。与传统建筑强调整体(群体)面貌而不突出单体个性不同,贝先生在形成建筑整体面貌的同时,试图强调建筑的标志性,而屋顶形体是贝先生借助的主要手段。从这组二层高的屋顶形体上,可以看
到他几个方面的图 4 苏博新馆与日本美秀的对比 Á 方砖 45°拼贴的手法,这种借用改变了传统屋面的形象却又有与传统的联系,同时与苏博新馆室内的铺地形 第 4 期洪杰:贝聿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65 想法:一是要有一定的高度;二是体量不能太大;三是形象要有个性。因而设计中,中央大厅与书画厅的高度一度达到16.9m和16.5m(后被分别调整为 15.3m 和 16m)。而造型上贝先生没有沿用一层屋顶仿传统坡顶的思路,设计了几何形体切割升起的造型,从而减小体量并形成形象个性。由于主入口不在城市道路上,贝先生显然很希望在城市道路上有一个标志性的形象。因此,对书画厅的一对屋顶(靠近城市道路齐门路)有意识地进行了拔高强调。当然贝先生对这组屋顶形体还有更深一层的构思,那就是把中央大厅的造型刻意地“重复”书画厅的造型,以此强调这一标志性形象。当人 们进入博物馆大门时,人们由远观而获得的苏博新馆的意 象,再次获得了“确认”与强调(见图 5)。
二是墙体设计里的思想。深灰色花岗岩色带划分、勾勒 白色墙面是苏博新馆墙体的形象特征。东方和西方艺术上 的差异,前者强调对“线”的审美,后者突出对“体”的表现,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无论是书法(西方没有)、绘画还是雕塑,东方艺术无不表现 出这种“线”的审美特征,李泽厚先生称之为“线的艺术”。建 筑也一样,单体的檐、脊、柱、架(木屋架)和群体平面铺开的
线型串联组织,均强调了“线”而不是“体”这一特征。贝先生 没受缚于传统的建筑型制,而是抓了这一艺术精神。对墙体 的如此处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贝先生是在做像传统绘 画那样的白描和勾勒,或者干脆就是在白纸上横竖撇捺。尽 管在传统建筑中我们很难找到类似的形象,但我们对此没 有陌生感(见图 6)。同时这种对墙面的划分又不是随意的。
对大墙面的划分起到了减少建筑体量感的效果;墙上部的 再划分完成了墙面与屋顶的过渡;对洞口的勾勒突出了洞 口的画框感;而对墙转角延伸至屋顶的勾勒,则是强调了墙 与顶的连续性。
苏博新馆的造型有鲜明的形体特征和富有表现力的建筑形象,但这些是怎么得来的呢?除了上文所述,我认为在建筑造型“线”的特征的背后还有一个明晰的“体”的特征。贝先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依然把建筑作为体块来处理,或者说是把“体”与“线”结合了起来。如果把中国传统建筑墙体与屋顶的关系看成是加法(叠加的关系)的话,贝先生的形体处理是减法,是把建筑看作一个体块进行切割,这是贝先生常用的手法,但以往这样的切割通常是二维的(如东馆等),而在苏博新馆是三维的。因而墙面与屋面乃至升起的顶部造型是整体的、连续的、具有体积感的。贝先生在苏州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不想要一个完全苏式的灰瓦飞檐,我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来替代,发展建筑的体量……我就让墙爬上了屋顶”。这番话让我悟到了很多东西。贝先生的建筑中,墙与顶不是相
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整体,而“线”除了自我表现外,在这里扮演着“穿针引线”的角色。图 6 线与体的造型图 5 苏博新馆鸟瞰 4 关于庭园 庭院往往是苏州传统建筑的要件,园林则是指旺族家宅或重要建筑的一部分,它们整体构成了苏州建筑文化的特征。因而贝先生心目中的苏博新馆是不能没有庭园的。在西方,建筑与园林在精神上往往是分离的,而在中国它们是一个整体。对这“中式”现象的现代解释通常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图”与“底”的相互转换,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等等,但事实上古人就没有想过要区分所谓的建筑与所谓的环境,它们从来就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如此来看苏博新馆,如果说香山饭店的设计在思维上是“中西合璧”的话,那么在苏博新馆的设计上,贝先生的思路可以说是较全面地切换到了“中式思维”。由此庭与园作为苏博新馆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而,苏博新馆就有了园林(主园)、有了入口前院、紫藤院、宋画斋院、荷花落水庭,及分布在各处的“无名”小院。尽管对这些庭院自身的设计有一些不同的评价,但我们应该看到贝先生 66 深刻的思想和取得的整体效果。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xx 苏博新馆是必须要有主园的,因为它是贝先生另一种形式的“共享空间”。谈主园可能要先看一下贝先生的创作过程。在我们见到的第一轮方案至最终的实施方案,苏博新馆的建筑均是一些不大的调整,而
主园的变化非常之大(见图 7)。从中我们能从侧面看到一点贝先生的思考与探索过程,看到从朦胧的构想到逐渐 图 7 主园方案的变迁 清晰的创作思路。贝先生给自己的任务是设计一个现代的但又是苏州的园林,但如何现代又如何苏州,显然困扰着贝先生很长一段时间。最终贝先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保留传统园林的构成要件及要件的组合方式,对各要件自身的形式进行创新。对于构成苏州园林的要件,童雋先生有个形象地比喻,他把“園”字拆而解之,“‘□’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在前似 石似树。”[3]墙、亭、池、石、树这些要件在贝先生最终的实施方案上一个不少地被用 上了,而对于要件的组织方式如流线、视线、对景等的组织,动与静、虚与实、大与 小等对比呼应的手法,均认真进行了运用。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详解了,但无论如 何,我眼中的主园没有对苏州园林进行深入的研究及缺乏很高的自身修养是做不 到的。如果这样的描述不够形象的话,我们来对比着看一下“网师园”(见图 8),我 们应该能从中悟到对园的组织思路异曲同工之处。贝先生试图把握住苏州园林的
内在精神,使得他在对园林各要件进行创新以使主园呈现出时代的面貌时,不会 失去它的灵魂。
对于园林各要件的创新,假山是园林中重要且最难处理的部分,既不能仿古(没有新意),又不能做成现代雕塑(没有古味),贝先生机智地求助于古代山水画,图 8 网师园局部 给了我们一个以白墙为纸的“贝氏假山”。水池在造园中其池岸形态和池岸处理是关键,贝先生对此很清楚。因而他犹豫了很久,但最终放弃了传统的形态和做法,彻底地采用了直线硬接,呈现了现代感的明快、简洁。植物放弃了传统园林追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突出了单株的观赏,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现代感。亭的形象脱胎于传统,而进行了换骨,钢骨架的支撑体系加上玻璃顶,使亭有了新的形象和空间效果。而横贯水面的桥,观察其演化过程我们能从中看到贝先生的思路逐步成熟及对设计的推敲与完善的过程。先是放弃了传统的“九曲”①,后是不断地加长并简化,以突显增加景观层次的作用,并表达造园所追求的“人在景中,景在人中”的思想。而桥的最后改变,表面上看是桥的简化和观景台的独立,并且在形式上似乎没有改变前好看,但其背后的思想与效果一是把造园讲究的“动观与静观”[4]即桥的动观与台的静观,明确地区分了出来;二是以此进一步突出了景观的主题———以白壁为绘的假山。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从一开始对传统园林摹拟中的求变求新,到抓住灵魂后的大胆创新,主园的设计展示了贝先生的悟性和智慧。我们不能说主园的设计是完美的,也不能把它直接与苏州古典园林作比较,然而正如方振宁先生在他的博客上所说:“苏州有那么多园林,……可是到了现代,苏州没有一座新园。……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现代苏州唯一的新园。”这可能就是它的最大的价值,也是巨大的贡献了。结语 对于苏博新馆的选址曾引起过争议,但委托贝先生来设计苏博新馆没有人提出过异议。其主要原因我————————————————— ①传统中对园林中较长的桥均要几度转折,俗称九曲桥。第七篇、贝聿铭的探索_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第 21 卷第 4 期 J.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Suzhou(EngineeringandTechnology)Vol.21No.4xx 年 12 月 Dec.xx 贝聿铭的探索 ———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 洪 摘杰(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江苏苏州 215011)要:通过对贝聿铭先生苏州博物馆新馆各阶段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贝聿铭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历程,并结合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空间、造型、园林等方面介绍了个人的心得
体会。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布局;空间;造型;园林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79(xx)04-0062-06 关于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苏博新馆)的评论文章有很多。笔者借生活在苏州及职业之便,对发生在家门口的这一建筑事件进行过全程的关注。贝聿铭先生说苏博新馆是他设计生涯中最大的挑战[1],笔者认为这是贝先生的真心话。如何在这特定的地点培植属于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如何处理与古城、与基地周围环境尤其是忠王府与拙政园的关系,并在此前提下,设计出有创新性的和标志性的建筑,是“世界级”的难题,也是我们研读苏博新馆的价值所在。借此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阅读苏博新馆的个人体会。1 关于布局 从对特定环境的分析开始,结合各种因素,寻找既具有说服力又有表现力的答案,是贝先生在布局中反映出的一贯思想。就苏博新馆而言,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是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的。
一是南北向空间布局背后的思想。苏博新馆的基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北是拙政园西园,东是忠王府(苏州博物馆老馆),南是传统街道的东北街及东北街河,西为城市道路齐门路(见图 1)。就基地条件而言,苏博新馆的出入口放在西侧还是南侧(即东西布局还是南北布局)是可 选择的。但事实上东西布局存在着明显的优点。由于出入口在城市道 路齐门路上,并有较宽的展开面,其优点一是便于设置广场,比南北布
局更易组织车流和人流及解决停车问题;二是由于有较为舒展的广 场,建筑形象更易处理;三是可避免与去忠王府、拙政园的游客人流交 杂、混行;四是作为一个新建筑可回避南北布局带来的建筑出入口与 忠王府出入口紧邻并置易产生的形象冲突。而南北布局相比之下唯一 可以成为优点的是与传统的营建模式相一致。从中我们看到,贝先生 的思想中把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放在了最高的位 置,其它因素均应为之让路,而南北布局的缺陷可以通过自己的“妙 手”来克服。
贝先生的设计(见图 2)一方面是大门朝南开,前临街、河,后筑园林,这种与苏州典型传统建筑布局一致的做法,楔入了地域的建筑文化。另一方面是中轴线南端与东北街河锚固,北端指向拙政园。主庭园与拙政园西园隔墙呼应,水脉相通,既有文化之源延续之意,又弥补了原水系冗长且无结尾的缺陷(可惜的是,这一构思在实际中并没有表达出来),使得苏博新馆妥贴地楔入了环境脉络中。贝先生为博物馆设计了前院,由此形成了围墙与大门的传统形式,并以此保证了东北街传统街道空间的形式和尺度。同时前院把人流引入,减少了对东北街的影响。在把东北街改为步行街后,车流问题也可以说是解决了。
——————————————————— [收稿日期]xx-09-04 [
作者简介]洪杰(1962-),男,江苏常熟人,副教授,硕士。图 1 基地环境图 第 4 期洪杰:贝聿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63 二是东低西高建筑布置中的构思。好的构思必然是在建筑的外在 要求与内在要求之中寻找答案。苏博新馆的外在要求就是“不高不大、不突出”,内在要求就是自身的内容与功能要求及建筑形象的塑造与 展现。面对这两方面的要求,仅从“不高不大、不突出”为立足点,除了 地下一层外,建筑地面全部一层在用地上是放得下的(东展区现代艺 术展厅是贝先生要求下加出来的,如果把它改为特展区,庭院空间都 不需缩小),但贝先生似乎从没这样考虑过。因为从第一轮方案、中间 的多次调整到最终的实施设计(见图 3),这局部二层的构思从未变 过。贝先生的思路中,在满足与周围空间、尺度等的协调及尽量避免对图 2 总平面图 忠王府、拙政园的视觉影响的前提下,建筑依然是需要有一定高度的。这对高度的坚持,除了有建筑轮廓线的理由外,笔者认为显然来自于贝先生对建筑标志性的追求(见“关于造型”一节)。那么剩下的就是这局部二层做多大,放在何处及放什么展品最合适(因为这局部二层在人的心理上是有特殊性的)的问题。做多大?当然是尽量小。放在何处?贝先生的结论是放在西侧,对此我们立刻想到的是避开对忠
王府与拙政园的视觉影响。而事实上由于西侧临城市道路齐门路,也是贝先生追求标志性的最佳位置。这种一举两得是贝先生在方案的多次调整中从未改变的原因。那么放什么展品呢?贝先生在此安排了苏州“明代四大家”(唐伯虎、文徵明、沈周、仇英)的书画展厅。这显然是最合适的安排。一方面一些巨幅中堂挂轴需要相当的空间高度,独立设在二层可不受其他空间的高度牵制;另一方面,它们是苏博新馆内容相对丰富、又最具地域人文价值的藏品。
图 3 建筑方案的变迁 2 关于空间 空间与功能、空间与内容、空间与光及空间中人的移动,这些均是贝先生空间设计的心得。而在苏博新馆中贝先生试图把这一切与吴文化的建筑空间精神统一起来,使得苏博新馆的空间与他以往的建筑有了本质的不同,我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林式”的空间组织。园林式的空间组织是以建筑平面铺开、廊道串连为基础,室内外空间作为整体,视线设计作为核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贝先生所设计的博物馆,早期的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近期如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扩建等,均有一个相当体量、空间变化丰富的共享空间作为博物馆的空间标志与交通枢纽,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对展厅空间的组织。在苏博新馆中,贝先生放弃了他驾轻就熟的手法,试图探索一条地域化的空间路线。参观者进大门过前院,首先进入中央大厅,大厅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往南看是入口方向,博物馆的门楼框出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看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
及对围墙后面的想象,东西两个方位是平面对称的长廊,视觉的终点东面是室外的“紫藤院”西面是室内的“荷花落水庭”。通过长廊空间的不同处理及长廊终点视觉内容的差异巧妙地明确了流线的主次。沿着视线往前走,空间或收或放,视线或通或阻,引导着你继续向前。有节制的窗景往往出现在视觉通道上,散落着的小院与自然光影时而出现,强化着我们熟悉的空间感受。面对以展品、展览空间为主角的博物馆,就象当年创造性地把波特曼的“共享空间”移植到东馆一样,贝先生大胆地把“园林式”的空间移植到苏博新馆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空间 64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xx 形态。与东馆不同的是,前者为人们提供了博物馆新的空间感受,而后者则实现了与地域文化的对接。凡来博物馆看展览的观众均添了一份逛园林的心境。
二是各类空间中的匠心。各类空间如前已提及的中央大厅,贝先生有意控制着它适当的尺寸,四面通透,八方玲珑(大厅为八边形,小边开菱形景窗),加上收缩升起的采光顶,使得大厅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现代感的造型中透着明显的地域建筑的空间精神。又如配合茶室设置的静态特征的紫藤院休息空间、结合竖向交通构筑的动态特征的荷花落水庭等各类空间,也都透射出贝先生的匠心。此外,个人认为,展厅和走廊是苏博新馆设计中值得一提的。
展厅设计的难点在于对空间与展品的关系的把握。如何保证展品成为空间的主角,但又不失去空间的自我,贝先生的策略是从展品中寻找空间的自我。在苏博新馆中,展厅空间的尺度与性格是配合展品的大
小和内容对应地设计的,上文的“明代四大家”书画厅便是一例。而对于大部分的展厅,贝先生认为:“苏州博物馆的收藏以小件工艺品为特色,……建筑比例应该与陈列物品相称”[2]。...
第二篇: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心得体会
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学院组织我们今天去参观了苏州革命博物馆。经过差不多半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透过车窗,我们清晰的瞧见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字样,再仔细一看,那是一座四四方方,造型古朴、凝重的白色建筑。下了车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革命博物馆。
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有关“九•一八事变”、“七君子事件”等历史事件的图片和展览物品。活动过程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许多有关苏州解放前的历史,知道了苏州的解放日是1949年4月27日。在讲解员的耐心讲解下,大家兴致勃勃地一边参观,一边分享着各自的参观心得,也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之情。大家纷纷表示,之前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只局限于书本知识,来到革命博物馆后,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更立体、更生动了,真切地感悟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
苏州的历史是一部先驱者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前仆后继的奋斗史。早在大革命时期,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萧楚女、恽代英、邓中夏等就在苏州留下了革命足迹。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江抗”部队和阳澄湖、太湖地区的游击队同敌伪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党的许多优秀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热血,群众中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切身体验了一下号称“江南第一馆”的“阳澄烽火”半景画厅,它通过运用雕塑、油画、版画、景箱、模型等多种表现手段,采用声、光、电、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将高16.5米、宽60米的展开油画和400平方米的地面雕塑与音响效果融汇一体,再现了当年苏州军民同日寇奋战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观看影像中,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难忘的历史回忆中,让我们想起牺牲的革命先烈们,让我们更能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最后,我们还一起进行了入党宣誓,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时刻为党和人民做出一切牺牲。参观完革命博物馆,看了这一个个令人敬仰的革命英雄的事迹,我的心中顿时热血沸腾,他们的爱国精神让我钦佩,他们为革命奉献的那种精神让我震撼,他们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让我对爱国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俞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加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忠于党,随时做好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己一切的准备。我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己 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向党组织靠拢,从而实现自己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生的梦想。
第三篇: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博物馆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精神供给,使我们学习更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1
今天上午,我和几位同学代表港北区建设小学去参观贵港市博物馆,为此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次参观主题是“行走的课堂:探索文物的奥秘”。
到达博物馆门口,从馆外观望,博物馆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主馆建筑南北长73米、东西宽57米、上下高15米,占地面积3847.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61.43平方米。真不愧是博物馆呀!这么大的博物馆有什么样的文物呢?我不禁这样想。
走进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我们童心圆小记者准备了马甲、帽子、采访本、笔、小记者证等物品。整理好这些装备后,我和妈妈跟随着我们的带队老师与讲解员姐姐,一同参观这奇妙的博物馆!
馆共有三层楼,每层楼都有不同的展厅。其中,一楼主要为“罗泊湾一号汉墓复原室”,通过讲解员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复原室是由发掘的罗泊湾一号汉墓整体保护、修复并迁移而来,是岭南地区同时期墓葬的代表性墓室。复原室完好地展示了墓葬的规模和结构。
二楼为临时展厅和系列展厅,主要有“西江明珠·古郡遗珍——贵港历史文物”陈列展,展品大部分是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并以汉代陶器和青铜器为主要特色。
三楼是系列展厅和专题展厅,集中介绍了贵港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人文历史。展品里,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琳琅满目,人物模型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我市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风采。
参观完展览厅后,我们小记者最兴奋的时刻到了,那就是抢答环节。抢答时,同学们积极举手。随后我们观看了古筝表演,谭老师还现场教我们画陶器。活动结束时我们集中到博物馆门口拍照留念。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觉得自己收获到了很多,让我开阔了视野,更加珍惜现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后更需要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气息,真正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2记得去年就读预科时下午考试起,和班团委以及其他同学一起去参观了我们学校的博物馆。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感觉很无聊,很乏味,现在细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对自然的新奇与渴望。
参观博物馆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好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使我们能更方便的学习自然,学习更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回往了我们学校的建校史。首先走进门看到的是民族布染挂在一进大门的正面墙上。体验到民族风俗富有一种亲切感迎面而来。
往左右走看到的是介绍学校建校以来的历史,校史馆采用图文介绍、实物展示、展板等形式,分别展示了我校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看着图片展示,看着学校长大一步步走来,心中感慨颇盛。进入校史馆,首先看到的是我校不同时期的印章、校徽、校歌、纪念章以及反应学校各个时期历史风貌的老照片,都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长大的历史。立德树人,自强奋进的口号荡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学校的校徽由一个牛号角加上几片正在杨帆的帆片看起来蓬勃生气。
看到很多奖杯,就可以看出我们学校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学校,那些奖杯都是荣誉的象征,代表着我们学校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标志。作为凯里学院的一名,此刻的我觉得好幸运能进入到这里来和这些优秀的人一起学习。
到博物馆二楼,我看到了一些自然界的动物,平常是很少接触到的。比如蛇啊,从没见过的在这里看到了,好奇心带我去看了具体的简介又了解到一些关于这些动物的来源。瞬间感觉自己进入了大自然融入其中,说实话那感觉很美妙,荡漾在新鲜的空气中,只听得见鸟叫声和其它动物的声音。那种安静的感觉十分安逸,让我回味无穷。
博物馆里还有别国送给我们的礼物,这些都是促进人与人感情的标志,增加国与国的交流。还有博物馆里存放了一些以前的物品,让人一看就回往曾经,也感叹时代的进步。
总而言之,欣赏观看过博物院之后,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我们学校历史文化的灿烂与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我们学校创始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那么,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做传播我们优秀文化的使者,让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3清晨,睡眼朦胧地从校车上下来迎着微风,我们站在了朝晖的校园,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漫步在在喧嚣中仍保持着自己韵味的老城区里,怀着对博物馆的期待,一路笑着、聊着。终于,我们到了。
钢架结构的外形,和边上建筑物毫无违和感的时尚感。第一眼的博物馆,最先让我感受到的是科技感,可一进馆,它的气质就变得不一样了。简洁的白色大理石墙壁、做旧的墙壁、墙上刻着的古文,一股书生气迎面而来。
一进入正馆,便被那厚重的历史气息所感染,可能是对许久未碰的历史重燃兴趣,又或者是单纯得满怀学习之心,大家出奇得都对馆里的各种石器、青铜器、瓷器等古老器具充满了兴趣。
在美丽志愿者小姐姐的带领及讲解下,同学们对着那些认不出名字的文字有了新的认识。石器虽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观精致,甚至还略有点粗糙。但古人们可以用它狩猎、切割食材,对他们的生存发展有着重大作用。由石器时代步入青铜器时代表明人类的历史更进一步了。
历史的古朴——于心间荡漾,而这时,浙江正处于战国时期的吴越之地,馆中陈列的大量的戈,矛,剑等冷兵器,虽然经历了时间的冲蚀,有些已生锈,有些已氧化褪色,有些甚至残缺破损了,却能依旧泛着亮光。用青铜制成的酒杯,大方鼎可见当时人们对于享受生活的意识的加强。
每件文物中都暗含它的故事。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就是乱世枭雄——越王勾践,他卧薪尝胆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这让我们想起了一年前的我们,谁不是为了考上一座好大学,而挑灯夜战呢?
再往前走,便是一件件光滑有色泽的瓷器,上面有着不同的花纹和不同的图案,又或是不同的烤漆,不同的烤花,这让我们感慨古代人们强大的智慧和细致的想象,即使放眼于现代,也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墙上精美的壁画把我们从现代拉回了古代,让我们感慨壁画精致的同时,感到了南宋时期浙江的繁华,只是统治者偏安一隅,让这繁盛只是昙花一现。
而现在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正视现在的处境,经历了高考浪潮,来到了大学,更应该脚踏实地地去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为踏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做准备。欣赏着东晋书法大师王羲之刚劲有力的兰亭序字迹,读着山水派诗人谢灵运所作的名句,不仅对他们那种一丝不苟,入木三分的精神所敬仰,也对自己知识的匮乏而深感惭愧。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4对于博物馆的印象,最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的。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恐龙,被这庞然大物震撼了,惊讶于她的巨大、不可思议,也有点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吓住了。于是对于那时自然博物馆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恐龙上了,其他的就什么不记得了。
如今,上海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新的出炉,造型各异,主题不同,种类越来越细化,总之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从外型上来说,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铜器、天圆地方的造型不仅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与博物馆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
在内部设施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快速发展,展馆的已愈发先进和人性化。宽阔明亮的展厅,玻璃的展品放置处,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感应灯,室内良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展品,同时也给我们参观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
除了这些硬件,博物馆里的软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有电脑查询系统和介绍,你可以通过小小的显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个博物馆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登陆各博物馆的网站来了解。另外,每个博物馆都配有专业的导游,能较详尽地为游客作介绍,力求让人们看懂、理解些什么,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请导游的话,也可以租借讲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个人喜好随时放讲解录音,同样能很快地了解、获得知识。
博物馆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反映着上海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可喜可贺。
人们都说,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我坚信,上海那么多的博物馆的明天一样会更好。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55月3日,我院开展了“践行核心价值勇担青年责任”主题活动,组织青年干警前往中国航空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一路上,我想大家都是和我一样:带着一份沉重,怀着一份忐忑,揣着敬重,来到了这一神秘的地方。
上午九时许,我们赶到目的地,首先参观了运输机、直升机、特种飞机、伟人座机、轰炸机和高炮等系列展区。通过参观,大家加深了对中国空军和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的了解,强化了国防意识,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接着,在航天碑刻前,面对鲜红的团旗,进行了集体宣誓,重温了入团誓词。
这次参观加深了我对中国航空历史的了解,我要用航空精神筑牢“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根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知与行的关系。青年检察干警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用科学的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青年检察干警要注重把理论学习与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注重检察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把大胆创新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致力于研究检察工作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的开展检察工作,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际工作中,体现到推进昌平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创先进位上。
二、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奉献是一种境界,在检察机关奉献是一种常态。为事业、为他人我们常常要付出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多的责任、爱心和义务。因为为公平正义奋斗的事业是崇高的,选择了崇高就选择了奉献,检察机关是行使国家法律监督权的机关,工作在这个机关内的人都掌握而不是拥有一定的国家权力,权力是人民的,我们不过是代表他们在行使而已,权力的不正当使用可以带来利益,如果以索取心态,用手中的权力去换取利益,就不仅仅是对权力宗旨的背离,而且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为社会主义法治而奉献”,不仅仅是口号,是理念,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汗水、心智,甚至热血。我们的付出换回的不仅是薪酬,还有公信和崇高,这其实是我们最希望得到的回报。
三、组织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关系。青年检察干警要在服从组织需要中实现个人价值。牢固树立“以检察事业为上、以长远利益为重”的思想,使个人的志向服务、服从于检察事业的需要,与检察事业共成长,充分发挥自身的专长、优势和聪明才智,出色地做好每一份工作。要把组织上的工作安排,当作是多岗位锻炼自己的机会,去努力实践提高;当作是对自己党性修养的考验,去正确对待和把握,尤其是当个人志愿与检察事业需要发生矛盾时,要有舍小我,顾大局的气魄,勇于牺牲自己的个人喜好,以宽广的胸怀,超然的态度,服从组织的安排,扎扎实实把本职工作做好,以检察事业的成功赢得理解和尊重,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的关系。远大的目标是一个人不断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作为青年检察干警应该确立自己崇高的人生追求目标,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但能否正确把握目标和现实的关系,既是一个青年检察干警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青年检察干警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青年检察干警既要确立宏伟的人生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去追求,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陷于“空想主义”而无所作为。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干一行成就一行。要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是对自己一次难得的砺练,一次难得的机遇,一次人生的积累,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工作做起,用勤奋和智慧筑起通往理想的康庄大道。
作为检察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我会进一步加强学习,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在成长中完善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检察官。
第四篇: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一:参观博物馆感想 对于博物馆的印象,最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的。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恐龙,被这庞然大物震撼了,惊讶于她的巨大、不可思议,也有点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吓住了。于是对于那时自然博物馆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恐龙上了,其他的就什么不记得了。如今,上海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新的出炉,造型各异,主题不同,种类越来越细化,总之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从外型上来说,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铜器、天圆地方的造型不仅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与博物馆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在内部设施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快速发展,展馆的已愈发先进和人性化。宽阔明亮的展厅,玻璃的展品放置处,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感应灯,室内良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展品,同时也给我们参观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除了这些硬件,博物馆里的软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有电脑查询系统和介绍,你可以通过小小的显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个博物馆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登陆各博物馆的网站来了解。另外,每个博物馆都配有专业的导游,能较详尽地为游客作介绍,力求让人们看懂、理解些什么,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请导游的话,也可以租借讲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个人喜好随时放讲解录音,同样能很快地了解、获得知识。博物馆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反映着上海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可喜可贺。人们都说,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我坚信,上海那么多的博物馆的明天一样会更好。篇二:参观博物馆感想 海南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84年开始筹建的海南博物馆,1990年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海南省博物馆”,199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挂牌成立,两者合署办公。因为当时海南刚建省,百废待兴,政府资金不足,筹建中的博物馆迟迟没有开工。2008年11月15日开馆的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类现代化博物馆,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68号,省文化公园东部,是我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省博物馆工程占地面积60余亩,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陈列展厅、文物库房、技术用房、服务设施、办公用房。正在规划设计的二期工程建设面积约7000平方米,将依托“华光礁i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沉船中出水的近万件瓷器,重点展示与南海历史、海上丝路、地缘政治和海洋生物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关的文物和标本。馆内设有基本陈列4个,《海南馆藏文物陈列》、《海南历史陈列》、《海南少数民族陈列》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对海南的历史、少数民族文化、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遗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目前已有馆藏文物2万多件。通过琳琅满目的文物、形象逼真的布景及多媒体手段的展示,观众可以全方位、多层次、身临其境地了解和感受海南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氛围。馆内还先后举办了《开拓二十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成就展)》、《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风采》、《亚洲艺术水彩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国家宝藏展》、《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高新科技成果展》等近20场专题展览,共接待观众80余万人次,特别是先后成功接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以及来自12个国家地区的重要外宾共计130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使海南省博物馆成为省会海口、乃至全省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众多省内外旅游者、包括外宾纷至沓来,为海南省旅游岛的建设做出了独特贡献。近年来,我馆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对我省的文物资源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 由馆长丘刚同志担任主编的《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文博卷》已于2008年4月正式出版,该卷汇集了大学著名教授、文博研究学者及我馆多位业务骨干,向读者展现了海南古遗址、海南古建筑、海南古墓葬、海南古陶瓷、海南古村落等文物考古的各个领域。此外,我馆拟编辑出版《中国文物地图集海南分册》、《西沙群岛文物普查报告》等;个人学术专著有:《三亚落笔洞》、《古书画仿制研究》等;参与编写《中国黎族传统文化》、《中国黎族》、《海南民族风情》、《黎族传统织锦》等;发表考古发掘报告、论文及黎族传统文化研究文章等数十篇。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为研究海南省的历史、文物、民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海南省博物馆的建成开馆,不仅是我省重要的社会文明标志,对建设国际旅游岛和促进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全面推动我省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篇三:博物馆参观心得体会 5月25日晚8点半,全年级200多人在图书馆门前集合。每个人都是大包小包,还有很多提了箱子。这次去广州的只有三十多人,去西安的竟有浩浩荡荡有一百五十几人之多。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去广州的同学先上了车,我们互相道别。在通往火车站的路上,校车里也是一片欢声笑语。
坐上t2,我们几乎占了两节车厢,感觉很亲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去北方,又是去西安这座古城,心里的新鲜感就别提了。虽说我们上车时已是晚上10点多,我丝毫没有倦意。同学们都在讨论西安的景点和美食,也都没有睡觉的意思。车厢里的其他人都向我们这帮学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到了下半夜,我在对西安的美好期盼中进入了梦乡。26日中午,我们到达了中转站——郑州。经过几小时的修整,我们再次上路。这次是慢车,又没有空调,坐在车里感觉不是很舒服。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向车窗外望去,大片的麦田丰收在望。进入陕西境内,只在小学课本上看过的窑洞让我大开眼界。不远处的夕阳把天空印染得格外美丽。夜幕渐渐降临,远处的灯光时不时引发车厢内的欢呼和掌声。我们离西安越来越近了。
晚上九点半,我们的终点站——西安到了。走出火车站,高达的城墙引入眼帘,彩灯把城墙点缀得格外漂亮。紧接着,大家分批坐上通往临潼骊铁宾馆的汽车。死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西安的美景。他的热情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淳朴和好客。
在我们工作之前,兵马俑博物馆宣教部的王芸老师先给我们作了实习培训。她先教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学会坚强,懂得珍惜缘分,更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多学习。然后她给我们介绍了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在培训最后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我们一共分成两组轮流工作,每个组工作一天休息一天,这样也有利于我们休息调整。我们此次在宣教部和票务部工作。完成规定任务之余,我们就可以找外国游客交谈,锻炼口语。万事开头难,我观察了很多外国游客,迟迟不敢上前。想了一会,我找上几个同学,人大力量大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话果然不假。我们几个终于鼓足勇气与一位年青人交谈起来。我们你问一句我问一句,交谈很融洽。在他的同伴到来之后,我们的谈话不得不结束了。开了个好头,以后的工作就水到渠成了。我们碰到了各个国家的游客,都聊得很愉快。
通过交谈,我发现了外国游客的很多共性。首先,他们很热情。只要我们和他们打招呼,他们都会笑容满面地回应。他们还都会说一两句中文,如“你好”“、谢谢”,就像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hello”“thankyou”、一样。其次,来到这里的外国游客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有些外国游客掌握的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甚至比很多中国人都多。还有很重要地一点,他们都会夸奖我们英语说得好。尽管他们只是出于礼貌,我们还是很开心。这也让我们增强了自信心。宣教部的工作是做调查问卷,这项工作需要很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准调查对象,通过察言观色知道说采访之人是否愿意接受调查,能否提出建设性意见。票务部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机械,但是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我们边检票边说“欢迎光临”或“haveaniceday”,脸上还要保持微笑。时间一长,脸部肌肉都有些僵硬。总的来说,我们的工作很轻松,但要做好还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我们做的调查表中,游客们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游客们的建议涉及了博物馆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博物馆的建设有帮助,让兵马俑博物馆永葆生机!
这次的实习机会是十分难得的。正如王老师说的,全国只有我们这群学生有机会来兵马俑实习。兵马俑是世界闻名的博物馆,我们应该珍惜机会,好好学习。通过实习,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
1.改变了对英语的认识。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经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英语不是多背几个单词,多学几个语法,多做几道题目就能学好的。它是交流的桥梁,只有通过与人交流才能发挥其作用。学以致用,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提高。今后我要抓住任何机会锻炼口语,争取更大的提高。
2.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怎样开始一段谈话也许很容易,但如何继续谈话就是一门艺术了。拿我自己来说,我碰到了一群江苏老乡,很容易打开了话匣。我请他们作了几分调查表,寒暄了几句之后,我发觉无法继续和他们交谈了。不知说什么,我只能低头做问卷总结。直到他们要走,我才和他们说了句“再见”。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今后要多多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在后来与人谈话中,我注意多谈一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很好地继续了我们的谈话。
3.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遇到了一位法国女孩,她的英文不是很好,说着说着就会冒出一句法语。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试着揣摩她的意思,并用英语向她证实。这样一来,我们的谈话进行得很顺利。
4.开阔了眼界。西安不愧为十三朝古都,拥有无数景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传说中杨贵妃的沐浴场所华清池、巧夺天工的大唐芙蓉园、历史悠久的钟鼓楼、号称天下第一险的西岳华山„„这些景点让我们流连忘返。除了这些文化景点,西安还有着现代的一面。在比较繁华的街上,世界名牌比比皆是,有些在长沙都是没有的。此外,我还慕名去西安交大和西北工大参观了一番,认识到了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西安交大与中南相比,文化底蕴更浓。这一方面是由于我校历史不长,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何增强我校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作为中南学子要认真思考的。我们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修养,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提高自己,打造中南学子的新形象!篇四:参观航空博物馆心得体会 5月3日,我院开展了“践行核心价值勇担青年责任”主题活动,组织青年干警前往中国航空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一路上,我想大家都是和我一样:带着一份沉重,怀着一份忐忑,揣着敬重,来到了这一神秘的地方。上午九时许,我们赶到目的地,首先参观了运输机、直升机、特种飞机、伟人座机、轰炸机和高炮等系列展区。通过参观,大家加深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的了解,强化了国防意识,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接着,在航天碑刻前,面对鲜红的团旗,进行了集体宣誓,重温了入团誓词。这次参观加深了我对中国航空历史的了解,我要用航空精神筑牢“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根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知与行的关系。青年检察干警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用科学的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青年检察干警要注重把理论学习与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注重检察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把大胆创新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致力于研究检察工作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的开展检察工作,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际工作中,体现到推进昌平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创先进位上。
二、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奉献是一种境界,在检察机关奉献是一种常态。为事业、为他人我们常常要付出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多的责任、爱心和义务。因为为公平正义奋斗的事业是崇高的,选择了崇高就选择了奉献,检察机关是行使国家法律监督权的机关,工作在这个机关内的人都掌握而不是拥有一定的国家权力,权力是人民的,我们不过是代表他们在行使而已,权力的不正当使用可以带来利益,如果以索取心态,用手中的权力去换取利益,就不仅仅是对权力宗旨的背离,而且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为社会主义法治而奉献”,不仅仅是口号,是理念,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汗水、心智,甚至热血。我们的付出换回的不仅是薪酬,还有公信和崇高,这其实是我们最希望得到的回报。
三、组织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关系。青年检察干警要在服从组织需要中实现个人价值。牢固树立“以检察事业为上、以长远利益为重”的思想,使个人的志向服务、服从于检察事业的需要,与检察事业共成长,充分发挥自身的专长、优势和聪明才智,出色地做好每一份工作。要把组织上的工作安排,当作是多岗位锻炼自己的机会,去努力实践提高;当作是对自己党性修养的考验,去正确对待和把握,尤其是当个人志愿与检察事业需要发生矛盾时,要有舍小我,顾大局的气魄,勇于牺牲自己的个人喜好,以宽广的胸怀,超然的态度,服从组织的安排,扎扎实实把本职工作做好,以检察事业的成功赢得理解和尊重,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的关系。远大的目标是一个人不断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作为青年检察干警应该确立自己崇高的人生追求目标,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但能否正确把握目标和现实的关系,既是一个青年检察干警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青年检察干警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青年检察干警既要确立宏伟的人生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去追求,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陷于“空想主义”而无所作为。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干一行成就一行。要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是对自己一次难得的砺练,一次难得的机遇,一次人生的积累,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工作做起,用勤奋和智慧筑起通往理想的康庄大道。作为检察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我会进一步加强学习,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在成长中完善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检察官。篇五:交流:参观博物馆的一点心得体会 1, 有朋友在msn上笑:邹老师真勤奋哦,阳光明媚的大周末还在上网伏笔耕耘啊? 我倒诚实:没写东西,呵呵,在看别人写的,检查一下自己的不足„„ 人家继续:那还是勤奋„„ 哈哈,其实,阳光明媚的大周末俺既懊恼自己没有早点起来出去去什么博物馆看看,也没什么想法可以写得出来的,只好在网上看别人的博客。主要是看别人写去博物馆的观感。一般人其实很少去博物馆的。只要去各种博物馆看看就知道了,各类博物馆一般都是没啥人去,显得冷冷清清的。去过的人,一般都是会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把去看的过程写出来。我看着颇得教训和启发:有些博物馆,看别人的叙述之后,我其实就不太想去的了,有些则更加有兴趣;还有的也太不正规的了,比如人家遇到了找钱给假钞什么的,我要去的话,就得小心了,事先准备好零钱;还有的朋友照片照得比我的好,我也研究一下是相机问题,还是角度问题,或者怎么样补救光线的不足?还有,大家去的都是一个博物馆,但看到的东西,很多的观感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那些我没有看到想到,怎么样使自己的目光和思维得以改进?想法很多,看得多,得到的也多,这里大致总结一下: 2,要解决“为了看什么而去博物馆”、“去哪些博物馆”、“在博物馆怎么看”、“看完之后如何变成有用的知识”这些问题之后,博物馆才真正实现了其社会价值。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点一滴去做,需要长期努力,还需要回顾和检讨改进。北京168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点缀着大大小小140多家博物馆。一百多家博物馆,市外的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市内的闹中取静,不失幽雅。天气适宜的周末,参观博物馆既能学知识,又能活动活动玩得开心。博物馆参观窍门是:安排好时间和路线,博物馆一般闭馆较早,要想一天多去几个,最好早点起,早出门,并安排好行程;还有就是提前往想去的馆点打个电话,落实一下是不是开馆,有些博物馆正在装修改造中,如果贸然前往可能扑空,还有就是关注当天的天气和调整好自己的体能了,呵呵。再有,一定要安排好行车路线,能节省不少时间和体力!还有要了解博物馆大概有多大,根据自己的兴趣等判断大概要花多长时间,附近有没有其他博物馆,回来什么路线,中午到哪里吃饭等等。最后,出发的时候别忘了换一双舒服的鞋子,女性朋友最好穿平底鞋。北京很多博物院的各个展馆比较大,要细致地观看一遍,可能要花费好几个小时,小心别让自己的脚受委屈。还有,衣服要可以穿脱的,因为很难讲那个博物馆的温度会怎么样,有的过热,有些很冷,我都遇到过。3,博物馆不同于公园:博物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很多,如果把参观博物馆等同于逛公园,那就错了。逛公园,为的是单纯的欣赏风景,娱乐放松身心,那走马观花地玩是最主要目的。博物馆参观就不同了,它是以一定的展览主题为背景,通过观看和接触展品,对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作一定的了解,进而扩大视野增加个人的文化素养。参观博物馆是一种知识的熏陶和观察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个窗口渗透进历史、人文、科学知识的源源活水,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还得有点认真的态度才行。否则,走马观花的看,您的参观只是为博物馆增加人气,买票参观的话只是为gdp的增长做贡献,自己的收获不大。参观博物馆要想有更大的收获,参观前最好做一些相关的知识准备。有些展出可能是我们从来不知道的,会有些深奥枯燥,最好提前查阅一下相关的知识。最好参观时能将知识和展品实物相结合,最重要的是激发兴趣,调动眼睛去观察,耳朵去听(最好能找讲解员讲解或者租用自助导览设备),主动地思索问题。目前北京地区许多博物馆已焕然一新,早已是散发无穷魅力融声、光、电、多媒体和互动体验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现代化馆点,好多博物馆提供动手区域(diy)如果可以也多争取动手操作,亲身体验。4,了解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学习,进行知识的深化,要有一定的物质准备,比如水,比如笔记本和笔,比如相机,带了这些最好存包之后再入馆参观。因为博物馆的每件展品都有其丰富的内涵,认真看完整座博物馆的展品需要大量时间,因此携带包、袋就需要花费相当的体力。留意博物馆内的提示牌,非动手区的展品不能动手摸,万一摸坏了俺们陪不起。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仅靠一两个小时的自行参观,很难有真正的收获,而通过倾听讲解员的讲解,边听边看,参观效果会更好。最好能听讲解员讲解、跟着讲解员一起走,听他们的讲解会让你受益匪浅。当然听他们解说之前后,自己也可以一个人安静地浏览一遍,因为解说不会每个展品都解释的,很多他们会省略,那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展品可以随意看个够。然而最惬意的应该是跟解说互动,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求教和讨论。语音导览器,看情况吧,如果自己看不懂,就要去租的,一般都是租用一次20元左右。5,参观中带着相机、笔记本等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拍摄或记录下来。现在很多博物馆不仅允许参观者携带各种各样的辅助参观用品进去,而且往往允许照相,前提是不对文物造成伤害即可。到博物院参观完后,如果有所感、有所得,那么一定将您的感悟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深化记忆博物馆知识,还可以跟更多人分享你的收获并进行交流。个别展览所展示的展品因版权原因,博物馆不允许参观者拍照。特别是一些临时展览和引进展览,主办方一般都会明确要求不允许参观者对展品进行拍照。那其实也没关系,我看了下,就是再不让照的,很多照片他们自己的网站上和网友的博客其实都可以找到很多照片。此外,部分展品因为材料特殊,如古籍善本、织绣品等文物,都很怕光,在强光的照射下,会加速它们的“衰老”,甚至造成永久性的损坏。因此,没有很必要,不照也是做好事,遵守博物馆的规定也是好人的表现。先说这么多,以后想到其它的再补充„„
第五篇: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在比较繁忙的期中季,收拾心情去参观博物馆也是生活的另一种调味剂。在古代中国展中,漫长的历史画卷浓缩为一件件展品,诉说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故事。从远古人的石制项链到清朝的凤冠霞帔,从周代威严的青铜器到唐宋精美绝伦的玉制品,从春秋诸子百家的学说到唐诗宋词和元曲……下面是由小文档下载网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
今天天气有点阴沉,我们兰西小屋的新浪博友们一起前往安仁镇参观建川博物馆。对于博物馆,我自认为看得比较多了,可今天这次建川博物馆之行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中流砥柱馆,我欣喜地看到有一处复制的地道战的场景,大伙都高兴地前去体验,呵呵,从狭窄的洞口钻出来,居然是一个衣柜。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当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根据实际创造出挖掘地道的方式在敌人包围村庄或进驻村庄时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
我们耳边仿佛响起了激昂的游击队队歌。快看,“海娃送鸡毛信,那是我们学过的课文。”我高兴地指着墙壁上的一座浮雕告诉妈妈。妈妈说:“这些少年儿童都是当时的抗日英雄,你们要好好学习他们。”墙上的周恩来愤笔急书的题词引起了我的关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了当时皖南事变的真相。
在正面战场馆前面,门口一座雕塑映入我的眼帘,那是“哀兵”,是一位国军战士的形象。有道是“哀兵必胜”。我想,这里用“哀兵”来形容当时面对野蛮日军侵略的国军将士,将奋起反击,必将打败侵略者,取得这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吧。
当导游告诉:“抗战中,伪军有118万时”时,这让我很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当汉奸,背叛是卑鄙的,更何况背叛的是一个民族!又偏偏是在抗战进行之中,出了百万人的汉奸!如今,有些人也是崇洋媚外,哈日哈韩,应该让他们到这里来看看,让我们牢记历史,千万别忘了切肤之痛。
我们步行了几座博物馆,天色已暗了,我的脚已经走得很痛了,但还有几个馆还没看完,然而我的心里却是激动不已,心里充满了历史责任感,“同学们,大家起来,一起担负天下的兴旺吧!”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今天的天气特别的好,帅气的老爸带着我们一家去博物馆玩。
我们来到了博物馆,里面有很多陈列的物品,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里面的恐龙化石,有:合川马门溪龙,似鸟龙,翼龙等等这些化石。
我们看的正高兴的时候,忽然听到广播里面说:4D电影恐龙世界,一听说还有电影,并且还是4D的,我和妈妈就买了两张电影 票进去看了,由于妹妹太小,老爸就在外面负责看着妹妹。电影开始后,妈妈把我的手放在了她的手里,我奇怪的问妈妈:“你害怕了吗妈妈?”“我才不怕呢,”妈妈勇敢的说。电影开始了,画面很漂亮,里面有阳光鲜花,蝴蝶,湖泊,一片绿油油的,恐龙妈妈们带着小恐龙在自由自在的打闹嬉戏着,过着幸福的生活,突然,天打雷劈,电闪雷鸣,还伴随着火山,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恐龙们四处乱跑,短短的几分钟,之前的花草树木都不见了,剩下的全是乱石,恐龙也都不见了,只剩下一只小恐龙在找妈妈,看着很可怜。可是它还不知道他的妈妈被流星给灭了,它爬上了雪山,去寻找自己的妈妈……
看完电影,我们就在里面看了看其它的陈列品,之后就回家了,可是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么好的环境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又怎么会发生火山呢?我问了妈妈,可是妈妈说,你以后多看看地理方面和科学自然的书籍,慢慢就会理解了。
今天真是长了很多见识,妈妈说以后只要有空就会带着我和妹妹出去学习一些课外的知识。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上周五,我们去了博物馆参观。
在博物馆里面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古代的一些文字和图片,比如:我们淄川天然形成的蛤蟆石,雄伟的x……在一楼看到了一些陶器和一些关于未来的图片,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机器人和人合成的“人”,那个图上面画了一个人:一半是机器,一半是人的身体,上面还写了一些关于这张图片的介绍。
来到二楼,我知道了我的家乡也有许多名胜古迹,比如像:峨庄的昭阳洞,洪山的蒲松龄故居……二楼还有许多古代时用的一些兵器和一些x币,古钱……其中我最喜欢古代时用的兵器,比如:刀、枪、剑、戟……
三楼是最好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电脑,还有一些:鲁班木球、猜生肖、测发电力、磁力乒乓球、滚珠子、节能灯、融合镜……可好玩了,其中我最爱玩的是鲁班木球,虽然很难拼,但我也拼起来了一个。
这个博物馆真有趣呀!
参观博物馆让我知道了许多科学道理,比如,像电脑里的一些游戏给了我一些启示:不能乱杀野生动物,不要乱砍树木,不能随地吐痰……在玩节能灯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们要少用电。在玩测电力的时候我知道了:手心的汗越多,放电的可能性就越大。
参观完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专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愿望。
今天,爸爸带我去博物馆参观海洋生物。博物馆位于城市市的西面,走进博物馆,看到的是海洋生物的各种介绍。在这些海洋生物中,其中我对鲨鱼最感兴趣。
鲨鱼标本的体形比较小,他的眼睛像小的白化石一样,我还知道鲨鱼眼睛视力很不好他几乎看不到东西。但他有敏捷的嗅觉性。
你们知道为什么在沙漠可以看到海市蜃楼吗?就让我来告诉你吧!因为沙漠的阳光很强烈,阳光反射过来,就形成了海市蜃楼。海市蜃楼,就像在杯子里倒水,然后把筷子放到杯子里,在外面朝里面看,筷子就像被折断了一样,海市蜃楼跟这个的原理是一样的。
在人山人海的博物馆内,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有鳄鱼,鲨鱼,热带鱼,等等等等,我就不一一向你们介绍了。你没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去博物馆看看哦!哪里会让你懂得许多知识的,不要错过这大好机会哦!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有朋友在MSN上笑:邹老师真勤奋哦,阳光明媚的大周末还在上网伏笔耕耘啊?
我倒诚实: 没写东西,呵呵,在看别人写的,检查一下自己的不足……
人家继续:那还是勤奋……
哈哈,其实,阳光明媚的大周末俺既懊恼自己没有早点起来出去去什么博物馆看看,也没什么想法可以写得出来的,只好在网上看别人的博客。
主要是看别人写去博物馆的观感。一般人其实很少去博物馆的。只要去各种博物馆看看就知道了,各类博物馆一般都是没啥人去,显得冷冷清清的。
去过的人,一般都是会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把去看的过程写出来。我看着颇得教训和启发:有些博物馆,看别人的叙述之后,我其实就不太想去的了,有些则更加有兴趣;还有的也太不正规的了,比如人家遇到了找钱给假钞什么的,我要去的话,就得小心了,事先准备好零钱;还有的朋友照片照得比我的好,我也研究一下是相机问题,还是角度问题,或者怎么样补救光线的不足?还有,大家去的都是一个博物馆,但看到的东西,很多的观感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那些我没有看到想到,怎么样使自己的目光和思维得以改进?想法很多,看得多,得到的也多,这里大致总结一下:
要解决“为了看什么而去博物馆”、“去哪些博物馆”、“在博物馆怎么看”、“看完之后如何变成有用的知识”这些问题之后,博物馆才真正实现了其社会价值。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点一滴去做,需要长期努力,还需要回顾和检讨改进。
x168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点缀着大大小小140多家博物馆。一百多家博物馆,市外的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市内的闹中取静,不失幽雅。天气适宜的周末,参观博物馆既能学知识,又能活动活动玩得开心。
博物馆参观窍门是:安排好时间和路线,博物馆一般闭馆较早,要想一天多去几个,最好早点起,早出门,并安排好行程;还有就是提前往想去的馆点打个电话,落实一下是不是开馆,有些博物馆正在装修改造中,如果贸然前往可能扑空,还有就是关注当天的天气和调整好自己的体能了,呵呵。
再有,一定要安排好行车路线,能节省不少时间和体力!还有要了解博物馆大概有多大,根据自己的兴趣等判断大概要花多长时间,附近有没有其他博物馆,回来什么路线,中午到哪里吃饭等等。
最后,出发的时候别忘了换一双舒服的鞋子,女性朋友最好穿平底鞋。x很多博物院的各个展馆比较大,要细致地观看一遍,可能要花费好几个小时,小心别让自己的脚受委屈。还有,衣服要可以穿脱的,因为很难讲那个博物馆的温度会怎么样,有的过热,有些很冷,我都遇到过。
博物馆不同于公园:博物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很多,如果把参观博物馆等同于逛公园,那就错了。逛公园,为的是单纯的欣赏风景,娱乐放松身心,那走马观花地玩是最主要目的。博物馆参观就不同了,它是以一定的展览主题为背景,通过观看和接触展品,对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作一定的了解,进而扩大视野增加个人的文化素养。参观博物馆是一种知识的熏陶和观察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个窗口渗透进历史、人文、科学知识的源源活水,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还得有点认真的态度才行。否则,走马观花的看,您的参观只是为博物馆增加人气,买票参观的话只是为GDP的增长做贡献,自己的收获不大。
参观博物馆要想有更大的收获,参观前最好做一些相关的知识准备。有些展出可能是我们从来不知道的,会有些深奥枯燥,最好提前查阅一下相关的知识。最好参观时能将知识和展品实物相结合,最重要的是激发兴趣,调动眼睛去观察,耳朵去听(最好能找讲解员讲解或者租用自助导览设备),主动地思索问题。目前x地区许多博物馆已焕然一新,早已是散发无穷魅力融声、光、电、多媒体和互动体验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现代化馆点,好多博物馆提供动手区域(DIY)如果可以也多争取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了解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学习,进行知识的深化,要有一定的物质准备,比如水,比如笔记本和笔,比如相机,带了这些最好存包之后再入馆参观。因为博物馆的每件展品都有其丰富的内涵,认真看完整座博物馆的展品需要大量时间,因此携带包、袋就需要花费相当的体力。
留意博物馆内的提示牌,非动手区的展品不能动手摸,万一摸坏了俺们陪不起。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仅靠一两个小时的自行参观,很难有真正的收获,而通过倾听讲解员的讲解,边听边看,参观效果会更好。最好能听讲解员讲解、跟着讲解员一起走,听他们的讲解会让你受益匪浅。
当然听他们解说之前后,自己也可以一个人安静地浏览一遍,因为解说不会每个展品都解释的,很多他们会省略,那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展品可以随意看个够。然而最惬意的应该是跟解说互动,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求教和讨论。
语音导览器,看情况吧,如果自己看不懂,就要去租的,一般都是租用一次20元左右。
参观中带着相机、笔记本等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拍摄或记录下来。现在很多博物馆不仅允许参观者携带各种各样的辅助参观用品进去,而且往往允许照相,前提是不对文物造成伤害即可。到博物院参观完后,如果有所感、有所得,那么一定将您的感悟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深化记忆博物馆知识,还可以跟更多人分享你的收获并进行交流。
个别展览所展示的展品因版权原因,博物馆不允许参观者拍照。特别是一些临时展览和引进展览,主办方一般都会明确要求不允许参观者对展品进行拍照。那其实也没关系,我看了下,就是再不让照的,很多照片他们自己的网站上和网友的博客其实都可以找到很多照片。
此外,部分展品因为材料特殊,如古籍善本、织绣品等文物,都很怕光,在强光的照射下,会加速它们的“衰老”,甚至造成永久性的损坏。因此,没有很必要,不照也是做好事,遵守博物馆的规定也是好人的表现。
先说这么多,以后想到其它的再补充……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非常感激这次有机会去到xx博物馆参观,回来之后我感慨万千,这次的参观让我见识到了我们过去的历史,大开眼界,我很多时候都会去想我过去为什么不早点来参观,自从这次去到了博物馆之后我感觉我就深深的爱上了博物馆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这么过来的,我们在参观的过程当中会有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这种有趣不是嬉戏,我是真的感觉一件件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东西,摆在我面前的时候那种感觉是非常奇妙有趣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现在我是真的能够感受到这一点,我希望能够在今后生活当中让自己去学习,多多去接触,见识到一些有趣的文物的时候我就会感觉非常的奇妙,一些过去的上百上千年的东西竟然就在自己的面前,这种感觉是在是太好了,现在我一直都在怀念这种感觉,有的时候我也非常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吸收学习,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抱着学习的心态,这就是现在我对自己的一个态度,这次就去到xx博物馆我也有一些心得。
这种感觉让我意识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参观博物馆一行真的也让我感触良多,我是一个喜欢文化的人,接触这些之后这种感觉越来越浓厚,这绝对不是偶然,我认为我们的过去的就应该主动的去了解,我们只有了解的过去的才能更好的去面对未来,博物馆就能够让我们明白这个到底,参观博物馆看到我们历史的兴衰,看到的我们的文化的结晶的时候,我便感觉自己未来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因为我们的现在经历的或者我们即将要经历 的,我们的先人们都经历过了,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那一件件漂亮至极的文物,让我流连忘返,我当时站在展厅里面似乎感觉永远都欣赏不够,有些构造复杂,外观精美的文物让我咂舌,感叹古代的能工巧匠手法之精妙,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我们现在怎么就看不到这些东西了,不禁就惋惜了起来,这是我们先人的智慧,只有见识过了才能知道那种手艺之高超。
我认为每一件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见证了我们的过去,在历史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见证了兴衰,然后存留至今,这次参观博物馆让我也明白了很多道理,虽然我与这些文物只有一面之缘,但是这一面之缘却让在我脑海中深深的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