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含5篇)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81-675643 其他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09-05 01:10: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编者按:在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风潮一日胜过一日之时,一线的教师可能有很多困惑。文中的作者以文言写作为例,写出了自己的几点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金凤玉

在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风潮一日胜过一日之时,一线的教师可能有很多困惑。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一些精髓引入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接纳传统文化,似乎成为了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仅以文言写作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童年因阅读而喜悦,生命因书香而富有。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为初中也就是7—9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制定的目标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今天的大多数学生应该很幸福,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可以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书籍已经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触手可及的学习必需品。然而,这么多的书籍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喜悦的体验,因为很多书籍被从书店带回家之后却被久久地束之高阁,甚至被尘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应该有两点:一是课业负担过重、诱惑太多,没有时间阅读。另外一个则是缺少阅读兴趣,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作用至为关键。这里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尽力发掘课本中的阅读资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文言名篇以及古诗词,注重课内篇目的延展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熟读成诵,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增强学生阅读的语感。另外建立班级图书角,指定的阅读时间,让阅读有条件成为一种习惯。共同分享美文,在不知不觉间爱上文字的优雅;书写班务日志,记录生命过往中的感触与感动;合作制作板报,消化巩固阅读中的知识与收获;开展“朗诵吟咏”比赛,变无声阅读为有声阅读。开展“观影品读”活动,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书写读书笔记,让阅读与书写完美结合,形成一种习惯。就这样学生慢慢的爱上了阅读,一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另一方面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为他们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学生渐渐乐于读书,但是读与写之间差距依然存在。所以,只能借助平时的练笔,让学生尝试一些文言片段的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写作已经让他们头疼了,更何况是文言写作。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简直是要命的事。但是有的时候学生们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八年级上学期,学习了《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三峡》等写景名篇之后,我尝试让学生用文言形式写一篇散文。其中不乏精彩之作。

如邢沁昕的《秦岭游记》、吴骏婷的《拙政园赋》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发表在曲一奏雅的第112期“文言畅幽情”中(点击查看)。还有很多孩子的一些句子着实精彩。

邢沁昕的《秦岭游记》这样写道:

秦岭之美,天下独绝。山高水秀,树茂林清。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水清如镜,温润如玉。飞鸟之影,清晰可见,游鱼之踪,直视无碍。水如银练嵌于群山,云锦添花益增秦岭之秀。

夹岸高山,连绵起伏,清树绿草,彩花掩映,直入云霄,蔚为壮观。山如长龙盘桓秦岭,画龙点睛平添秦岭之壮。

每至春夏,百花争放,芳香扑鼻。蝉鸣不穷,鸟转无绝。虽骄阳似火,烈日当空,山间寒意习习。游人嬉戏水中,欢笑不觉于耳。

秋冬之际,落叶满地,五彩缤纷,自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飞雪遍野,天地一白,神清气爽。金桂红梅,次第盈香。休叹寒梅凋谢,冬去则又春来,秦岭指日再绿。

秦岭实为仙境,“愧无好语赠秦岭,犹想柁楼萦戍山。(by 邢沁昕)

虽然有仿写痕迹,虽然文笔稚嫩,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难能可贵的是能够有自己的行文思路,构思不乏新意,遣词不乏惊喜。几经修改,确有可圈可点可读之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文章不厌千回改”,文学创作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求索,努力追求的过程。古人不是也会反复推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吗?所以对于孩子们较为陌生的文言诗词文章的创作,更要强调一个“推敲”修改的过程。2017年在讲完《唐诗五首》之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希望学生们可以以秋为立足点,写一首五言或者七言的近体诗。但是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求字数、句数、词性的相对准确,并没有强调韵脚和平仄的规范。作业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有的以意取胜,有的以形式炫目,有的以情感人。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欣慰和感动。摘录几首:

刘梓萌《秋声》

每逢墨色潜漫天,笙歌常伴初冬前。

阑珊秋姿待一线,入夜随风夜似练。

入凉时节雨可见,迎合秋霜洒城遍。

却得笙声带叶片,引出秋意诗情恋。

周倚冰《秋色》

仲夏隐隐遁迹去,不见漫山披绿甲。

秋风瑟瑟报音信,只因凉意遍万花。

不为萧萧寒风冽,千般绚烂复繁华。

可怜已近年终日,孤木落地百叶杀。

兰佳睿原作《秋风》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起。

风哭草泣正悲凉,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如猿鸣。

执灯夜战奋发时,油尽灯枯犹未竟。

教师修改: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兴。

云垂草泣正惨凄,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树啼猿。

执灯夜战奋发时,投笔从戎试金鞍。

作品中牛孙家烨的小诗尤其特别,所以我将其作为示例抄写在黑板上,全班一起几经修改,最后形成了多首小诗。

孙家烨原作《秋风》

秋叶簌簌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通宵糊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不较秋风量。

唯有秋菊奈风力,秋风愈烈浓秋装。

诗中一般不喜欢用重复的字,但是这个孩子诗中有多处重复,如果全部换掉,比较难,另外根据她这首诗歌多处使用叠词的特点,我积极引导学生按照对仗的规则,对诗歌形式进行修改。张雨杉同学在大家的启发下修改如下:

张雨杉修改孙家烨《秋风》

簌簌秋叶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瑟瑟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秋风不较量。

唯有秋菊轻风力,且看秋风愈浓妆。

看到修改后的作品同学很兴奋,我顺势引导,注意遣词造句,关注情感升华。师生进一步探讨更优的形式,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作品如下:

师生修改孙家烨《秋风》

《秋》

秋叶簌簌秋草黄,秋风萧萧秋景凉。

沥沥秋雨惊秋梦,瑟瑟秋寒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月下秋凉断秋肠。

秋菊南山染秋色,谁家秋思着秋妆。

当然,很多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争论,认为完全对应更好,有的认为错落相应更优。所以现场衍生了四五首诗歌。其实无论如何处理,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可能就是这节课的莫大收获了。

或许,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需要我们点点滴滴的积累与思考。

公众号:曲一奏雅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小文档下载网

第二篇:义工,离我们有多远?

义工,离我们有多远?

http://.cn2010年04月08日08:24山西新闻网_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南京网友打算去福利院做义工,却被直接拒绝。福利院称担心甲流,并表示如果愿意献爱心可直接捐款。暗访显示,福利院不存在人手和财政困难,拒绝义工、希望捐款的理由可能是怕麻烦。(3月30日《扬子晚报》)

义工,这个常常在影视作品中听到的称呼,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们的感觉却是陌生的,同比而言,我们比较熟悉的名词是“志愿者”,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不同的。义工是指在不计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和人群。义工的本质是服务社会,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义工制度已相当普遍和成熟。美国中小学生每学期都有义工时间要求,义工学分是学业成绩必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香港,有专门的义务工作发展局,推动全社会义工活动的开展。相比之下,我国对义工的认识较为缺乏,义工服务的参与程度也比较低,开展慈善事业多盯在捐款捐物上。面对义工,现实中往往出现参与者“热”,而受助方“冷”的情况。

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对义工缺少正规的机构管理和统一的服务规范,义工在义务活动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比如,联系服务对象困难;公信度不高,服务对象甚至对义务服务动机表示质疑;组织松散,服务行为规范和标准不统一;宣传影响不大,社会评价不高,等等。特别是民间义工组织的合法化问题,近些年来备受社会争议。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社会团体要在民政部门注册,必须有业务主管单位。民间的义工组织很难找到业务主管单位。因此,即便民间义工组织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也很难得到批准。这给义工开展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有媒体报道,成立于2007年的江西省南昌市义工协会,很长一段时间,福利院连门都不让进。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义工组织是社会的“第三部门”,是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义工组织能够帮助政府开展很多社会工作。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的暴力拆迁纠纷、弱势群体报复社会恶性案件等,如果有社会工作者和义工的参与、疏导和扶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和遏制。比如深圳市义工联合会,它成立于1990年6月。截至目前,注册义工超过14万名,累计组织超过300万人次参加义工服务,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因此,笔者建议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应该补上义工这块社会“短板”。一方面,可以加快义工活动立法,鼓励其依法合理发展义工服务事业,将其从自发状态提高到自觉状态。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义工组织的管理,成立专门组织机构统一进行义工注册、服务申请、业务培训,帮助志愿者组织实现专业化发展

第三篇:白色污染离我们有多远

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白色污染就是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比如一次性泡沫快餐具还有我们常用的塑料袋等。它对环境污染很严重,埋在土壤中很难分解,会导致土壤能力下降,如果焚烧会导致大气污染。所以现在提倡不用或少用此物,购买东西时最好自备工具,减少它的利用。

我们去商店或农贸市场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拿到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在很多地方,都是随处可见塑料袋,影响了卫生和市容。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占用耕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为了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进行这次实践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及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共包括10道题,是学生在查阅了互联网上若干个

同类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编制而成。此次调查问卷在网上完成,共有64人参与,回收有效问卷25份。问卷结果最后由学生逐项统计汇总而成。

2.问卷内容

1.你认为环保工作重要吗(必答, 单选)

A.重要B.一般C.不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参与的人无一例外全部选择“重要”说明大多数人很重视防治白色污染的工作。

2.“白色污染”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当您走在街上,看到随风飞扬或悬挂枝头或聚在墙角的塑料袋,您感觉(必答, 单选)

A.很不舒服B.还可以C.看多了已经无所谓了

有96%的人认为“很不舒服”,还有仅4%的人认为“还可以”,这足以证明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中随风飞扬或悬挂枝头或聚在墙角的塑料袋对人的影响。

3.看到有人乱扔白色垃圾你会怎样(必答, 单选)

A.上前阻止并纠正其行为

B.将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

C.觉得不应该但不做任何行动

D.当没有看见,觉得很正常

虽然仅有4%的人会上前阻止并纠正其行为,是让人有些沮丧,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有56%的人都选择将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36%的人会觉得不应该但不做任何行动,可是有4%的人居然会当没有看见,觉得很正常,对此,确实需要我们反省。

4.你对你目前生活的周边环境状况是否满意(必答, 单选)

A.很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大多数都选择较满意或一般,有36%得人感觉不满意,由此看来,环境保护工作还是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做的工作。

5.你的关于白色污染的知识主要是从什么地方了解到的(必答, 多选)

A.报刊杂志B.网络C.电视、广播

D.身边开展的各种相关活动

通过这一题的答案,不难发现,关于白色污染的知识,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很了解的。

6.您的购物袋用后如何处理(必答, 单选)

A.直接扔掉B.做垃圾袋使用C.下次购物继续使用

其它,请注明:

76%的人的购物袋用后都做垃圾袋使用,有少数会下次购物使用,没人直接扔掉,这是很庆幸的。

7.您认为环保购物袋没有普遍使用的原因是(必答, 单选)

A.价格昂贵,不能普及

B.质量不好

C.找不到哪里卖

其它,请注明:

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环保购物袋不能得到普及的原因是价格昂贵,或找不到哪里卖,对此,应适量降低环保购物袋的价格,与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环保购物袋能够得到普及。

8.您平均每天使用多少个塑料包装袋(必答, 单选)

A.0个B.1~2个C.3个以上

将近全部的人平均每天使用1—2个塑料包装袋,并不多,但全国13亿人,算在一起,这个数量就变得异常庞大,由此看来,白色污染的严重程度不容忽视。

9.塑料垃圾埋藏地下大约多少年可降解(必答, 单选)

A.1~2年B.10~50年C.100~200年

从试题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道主观性试题,正确答案是100—200年,可答对这道题的仅占52%,还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性。

10.如果在超市里使用可降解塑料袋,不过会额外支付五角或一元钱的袋子费,您会愿意吗(必答, 单选)

A.完全可以

B.二角左右可以接受

C.不愿意,还是使用原来免费的塑料袋好

92%的人在降低收费到两角左右的条件下都可以接受可降解塑料带走进市场,这种现象完全有利于白色污染的防治工作。

三、正文:

1、“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现状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 — 1995 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8.9%。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 3% 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 14 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 7% 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 19 万吨。天津市每年废旧塑料包装物也超过 10 万吨。北京市每年废弃在环境中的塑料袋约 23 亿个,一次性塑料餐具约 2.2 亿个,废农膜约 675 万平方米。人们对此戏

称为“城郊一片白茫茫”。很多年来,尽管不少城市严令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塑料包装物,“白色污染”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无法计量的塑料袋碎片在风中飘舞倒像一面面破旗在向人类抗争!

危害第一、占地过多。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

第二、污染空气。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

第三、污染水体。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垃圾直接弃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

第四、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第五、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2、防治“白色污染”的一般做法

目前我国开始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强管理。实践证明,加强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

第二,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白色污染”的危害。

第三,强制回收利用。

在技术方面,一是采取以纸代塑。

二是采用可降解塑料。

四、发现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一)我国在防治“白色污染”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全国性的专门法规

2、缺少相关的经济政策

3,管理思想不统一。

4、人们的环境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防治“白色污染”的对策建议

总结国内外防治“白色污染”的实践经验,结合目前“白色污染”现状及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防治“白色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

1、加强宣传教育

2、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管理。3,尽快制定颁布国家防治“白色污染”的有关法规,4、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五、反思与总结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关注了社会热点,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终于初步形成了这份报告。就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白色污染问题的现状不容乐观,或许给国家出谋划策本就不是我们所能做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关于白色污染的思考和争论还将继续。

调查不是目的,目的只是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自身在抵制白色污染的方面的不足,从而积极改正以便很好的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危险离我们有多远

.11.21 总第667期 实习生:刘卓雅 编辑:魏巍

11月22日10时30分许,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已造成55人遇难、9人失踪、136人受伤。坚实的道路轰然炸开,安居的城市似乎危机四伏,危险距离每一位市民又有多远?[详细]

 凤凰视点

石化为何成为悬在城市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

易燃、易爆、有毒的石化项目犹如一柄悬在城市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让居住其中的市民提心吊胆。

黄岛中医院,一名遇难者家属蹲在路边哭泣。世上没有绝不会泄漏的管道和罐体 化工生产和物流设施发生毒害、火灾和爆炸事故是无法彻底避免的,国内外均如此,油管泄漏更是常见的事故。

尽管欧美等国的安全防范优于中国,但也难逃各种大大小小的石化安全事故,并且事故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1970年至2000年间,美国天然气长输及集输管道共发生事故8814次,年平均发生事故294次。作为世界输油安全记录最好国家之一的加拿大,在2000年发生了45起输油管道的事故;2011年,事故数量已经增至142起。

石化管道具有易燃、易爆和有毒的特性,天然存在风险。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对管道安全的保障也只是事后监测,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工业界有句名言,没有绝不会泄漏的管道和罐体——即便是安全级别最高的核电站。近年来,事故频发加剧了市民的担心

在过去十年,中国的油气管道运输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上半年,中国油气管道总长度已经超过10万公里。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之下是日益严峻的安全隐患:中国东部油气管网随其服役期的延长,管道腐蚀、破坏等问题颇为严重;西部油气管道因服役环境自然条件恶劣等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此次青岛爆炸之前,2010年大连的“7•16”爆炸事故令许多人记忆犹新,2013年7月30日福建漳州PX项目发生爆炸事故,而就在同一天,人民日报还刊发《探析PX之惑》系列文章第一篇,文称“国内出事故的往往是小化工厂,而像PX这种大项目,运行几十年来,全世界没出现过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油气管道事故率平均为3次/1000公里/年,远高于美国的0.5次/1000公里/年和欧洲的0.25次/1000公里/年。频发的事故和统计数字,无一不在加剧市民们的担心。

尤其黄岛爆炸发生在人口密集区,更易引发恐慌

黄岛在胶东半岛胶州湾的西侧,与青岛市区隔着几公里的海峡相望。这里原来是农村。70年代,为了将胜利油田的石油从海上输出,在这里建设了一系列的石油储运设施:输油管线,储油罐区,油港。

在建设黄岛经济开发区时,整个石油储运设施并没有被搬迁。这个新的开发区一开始就笼罩在危险的阴影下。更过分的是,在石油管线还没有被迁移的情况下,就在管线两侧建设了大量的商业和住宅建筑。而这更容易引发许多市民的恐慌:自己的脚下是不是也藏着这样“不定时的炸弹”?

该如何打消市民的担忧和恐慌? 类似青岛管道爆炸这样的安全事故频发无疑会加重民众对化工项目的顾虑和抵触,但中国的发展又离不开新化工项目的上马。如何消除市民的担忧和恐慌是政府和企业必须学习的一课。

在选址时,化工项目应该尽可能远离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的偏远地区布局,始终和居住点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选址时,应尽可能远离中心城市

既然危险不可避免,就应该尽可能的远离危险。在选址时,化工项目应该尽可能远离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的偏远地区布局,始终和居住点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否则,一旦发生泄漏、爆炸等安全事故,将会是灾难性的后果。包括青岛在内的多起爆炸事件之所以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就是因其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

事实上,在中国早期的城市规划中,确实出于安全考虑将化工厂布局在偏远郊区。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大举扩张又将这些原本人烟稀少的郊区变成了人口旺盛的闹市,危险系数陡增。这一方面暴露出中国城市规划的预见性有所欠缺;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尽快启动这些老旧化工项目的搬迁工作。要诚心诚意地向当地居民进行解释

不可否认,一些石化项目的危害性被过度夸大了,一些民众的忧虑只是杞人之忧。典型的案例是PX项目。PX,又称二甲苯,这个从科学角度来看属于“与汽油同一级别的低毒化工物”在流言的渲染下变成了多数民众心中的“高毒致癌物”。PX项目也因此在各地难以容身。但是民众的情绪化、非理性并不是政府、企业回避民意的理由。民众的怀疑和猜测可能是没有根据的,但政府和企业的解释和回应却不能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政府、企业抱着遮遮掩掩的态度,反而会激发当地居民更大的反感和不信任,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对于民众的不理解和不信任,政府和企业需要做的是耐心细致的解释,这包括:和当地居民举行对话会,详细说明项目内容,诚恳回应各方质疑;工厂不定期向居民开发,让居民近距离了解工厂的安全措施等等。必要时应给当地居民准备“利诱”或“补偿”

“鸡屎拉在我家后院,鸡蛋却下在别人家里”——这是台湾早期“邻避运动”的口号。换个角度来看,要想让民众接受令人不快的化工厂、通信基站、垃圾场等“鸡屎”,最有效的办法是为其提供利益“鸡蛋”作为补偿。

以日本为例,如果一家化工厂希望进入一座城市,为了获得当地居民的同意,其通常会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篮子“鸡蛋”作为补偿,包括雇用当地居民当工人,提供就业机会;捐建体育馆或剧场等文化设施,供当地居民使用;免费为当地修建高规格公路、城际铁路;为当地居民组织公益活动乃至给周边的居民发放生活健康补助金。

由此可见,要想让当地民众普遍接纳一个新化工项目,就应该让民众感受到这个项目的到来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切实的好处,而不仅仅只是能为政府提高GDP、增创税收。

忽视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

比起危险本身,对危险的忽视才是更大的危险。那些埋在城市周边、城市地下的不定时炸弹就是在人们的不闻不问中轰然炸开。

百分之零点几的事故概率对个体来说就是百分百的灾难

尽管一些专家学者一再论证某些化工项目的事故发生率极低,可以放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但是这极低的事故发生率一旦发生,就会是个体难以承受的致命灾难。百分之零点几的事故概率对于个体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况且这百分之零点几的低事故发生率还是建立在各种安全措施有效执行的基础上,而青岛爆炸案就反映出当前这些安全措施的执行并不到位:管道老化超期服役、工厂距离居民点太近、发生泄漏后没有第一时间疏散民众等等。

“没有出现过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并不等于“零事故”。人都会犯错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近年来,中国一些城市发生了民众反对建设大型化工设施的抗议活动。上述的事实表明,民众的担忧是有道理的。黄岛这次因输油管漏油造成的严重事故,该让决策者们都警醒了。错误犯一次是无知,但同样的错误接二连三甚至没完没了地犯,就是愚蠢和犯罪了。灾难需要被总结和记住,忽视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

“为什么会发生泄露?泄露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管理上的原因又是什么?为什么泄露的原油会进入市政排水涵道?„„”国家安监局局长、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组长杨栋梁十五问青岛爆炸事故,是对青岛石化企业的责难,更是对青岛爆炸事故的反思。如果不找到这十五问的答案,类似的灾难只会层出不穷。一场灾难过后,需要的是总结和反思,而不是美化和粉饰。领导如何有力救援如何及时并不能掩盖灾害本身,丧事作喜事报,不会真的变成喜事,只会使得人们在一片喜气洋洋中放松警惕,忘记危险,然后遇见下一个灾难。唯有直面灾难,记住灾难,反思灾难,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重蹈覆辙。

如果危险事故难以彻底避免,那么就让这些设施远离人口密集区。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你离危险有多远,危险离你就有多远。

第五篇: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艾滋病病毒职业防护

作者:韩玲样 审稿:黄小强

2016年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携手抗艾,重在预防”。从第一个艾滋病日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遏制艾滋病的活动中。

艾滋病病毒感染属于一项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在2016年10月28日举行的中国-东盟疾病防控合作论坛上表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发现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计57.7万人,经测算估计全国人群总感染率0.06%,即每1万人中有6人“染艾”,仍有32.1%感染者未被发现。

医护人员处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最前沿,属于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高风险人群,常见的感染途径有注射、手术、实验室检测等。文献报道,经皮损伤接触HIV感染患者血液后的感染风险是0.32%,约等于每325次经皮暴露于HIV感染患者的血液就有一次感染。单次黏膜接触HIV感染患者血液后的感染风险估计为0.03%。其实不管是0.32%还是0.03%,对于个体来说,要么是0,要么就是100%。

有数据显示,10-15%的AIDS患者诊断明确,而85-90%的HIV感染者并没有被诊断出来,这意味着大部分患者不知道自己感染了HIV,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是感染源。所以说,一个看上去和健康人没啥两样的人,也非常有可能是HIV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

很多医疗机构每年或多或少都会检测到HIV阳性确诊患者,而就诊的患者中还有多少没有进行该项目检测?又有多少患者已经感染但因为窗口期等其他原因没有被检测到呢?又有多少感染者隐瞒了自己的病史呢?据丁香园的一项调查显示,88%的患者在初诊时隐瞒了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的病史,而这些患者和您有过接触吗?

1什么是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这里的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

2如何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1)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记住:不仅仅是接触血源性病原体检测结果为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等物质时需要采取防护措施,而是所有患者!所有患者!所有患者!!

(2)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 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尽管双层手套不能防止锐器伤,但是可将里层手套被穿透的风险减少6倍。缝合针上的血经过单层手套可以减少锐器表面46%-86%的血液,两层手套后血量会减少95%,从而减少经皮损伤污染的病毒载量。

同时,请记住: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根据美国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协会(APIC)的调查,有很多关于手套质量的可变性报道:乙烯手套(薄膜手套)有4%一63%、橡胶手套有3%-52%的不可见渗透,另一方面是使用者可能在摘手套时无意中污染了手部。也就是说戴手套不能完全屏蔽病原微生物,不能充分地保护工作人员,也不能充分防止交叉感染,摘下手套后要立即洗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当佩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值得注意的是:多份文献表明,眼部受体液暴露比例可达25-51%,而大部分液体暴露常常未被发现。仅部分体液喷溅被手术者察觉,约18%喷溅的发生有时需在显微镜下检查面罩才被发现。腹腔镜手术后的面罩上50%可检测到体液,其体液喷溅主要发生在手术结束取出Trocar并解除气腹时。普通眼镜所起的防护作用十分有限,假人模拟骨科手术喷溅发现,普通眼镜起到的防护作用与无防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进行手术或者有可能喷溅到面部的其他操作时,一定要佩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防护面罩。

(3)手术或者其它操作中,怀疑或确认手套被刺破,应及时对手套进行擦洗,一旦确认手术安全容许,应尽快更换手套。外科手术延长时,即使没有怀疑或确认手套被刺穿,手术人员及助理也应该定期更换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在手术缝合时使用工具而不是用手指来牵引或握持组织。传递器械时应建立“中立区”,提倡 “免用手”技术,而不是用手直接传递。推广缝合器、组织粘合剂替代缝合针以减少手术缝合时的职业暴露。装卸载刀片时使用持针器,而不是徒手。

(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回套针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作,Gershon等的研究显示,回套针帽与锐器伤的发生率显著相关(OR=1.78,P=.016,95% CI:1.11-2.86)。因为在回套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针头错过或刺穿针帽扎到手,以及衔接不紧的针帽从持针的手滑落等情况。而且该操作所涉及到的器具多为污染的一次性注射器,其中空芯带血的注射针头具有较大的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危险性。禁止徒手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将针头随意放置在床边、治疗车顶部等,禁止将没有分离针头的注射器丢入感染性医废之中,医疗废物满3/4时一定要正确封口。

(7)提倡使用真空抽血系统,抽血时应佩戴手套。

(8)如果已知患者是HIV阳性患者,进行各项诊疗活动应从容不迫,避免因为慌张造成意外伤害。

3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如何进行局部处理?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温馨提示

在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后,医院应当在2小时内向辖区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处置机构报告,并提供相关材料,配合处置工作,包括暴露级别和程度的评估。

根据评估,如需预防用药,应当尽早开始,最好在2小时7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5随访时间和内容?

在暴露后的24小时内及之后的第4、8、12周和第6个月抽血复查。如服用药物,应对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对于暴露者存在基础疾患或免疫功能低下,产生抗体延迟等特殊情况的,随访期可延长至1年。

携手抗艾,重在预防!预防艾滋病,防护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卫医发【2004】108号)

2.《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国卫办疾控发【2015】38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5.William R.Jarvis.《医院感染》

6.胡必杰等.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三版(2015版)8.Mansour AA 3rd, Even JL, Phillips S, Halpern JL., Eye protection in orthopaedic surgery.An in vitro study of various forms of eye protection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J Bone Joint Surg Am.2009 May;91(5):1050-4.doi: 10.2106/JBJS.H.00460.9.Davies CG, Khan MN, Ghauri AS, Ranaboldo CJ.,Blood and body fluid splashes during surgery--the need for eye protection and masks.,Ann R Coll Surg Engl.2007 Nov;89(8):770-2.图文编辑:小小牧童

审稿:陈文森 卢先雷

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含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