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9感动中国候选人库尔班·尼亚孜事迹观后心得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19感动中国候选人库尔班·尼亚孜事迹观后心得精选5篇,希望你喜欢。
感动中国候选人库尔班·尼亚孜事迹观后心得篇一
这是一所不一样的、极具吸引力的校园。第一次走进这所小学时,前进镇玉斯屯克和田村6岁的维吾尔族小男孩穆萨·图尔贡惊讶地看到一座县城才有的三米高、红黄蓝相间的彩色旋转滑梯,被迷住的穆萨请求爸爸,“我要去那儿上学!”
为了吸引孩子,库尔班和李永红采购了色彩艳丽的图画书和玩具,孩子们蜂拥而至全是为了玩玩具,一旁看护的家长称呼汉族教师们为“保姆”“阿姨”。
正式分班教学的第一天,库尔班才发觉自己“想得太天真了”。汉族教师不懂一句维吾尔语,孩子们不懂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到两分钟教室乱成一团,一个孩子哭,全班一起哭,本就不放心的家长在外面更加焦急。有的孩子钻门缝逃跑,李永红赶紧追出去抱住了6岁的哈木拉提,挣脱不了的小男孩突然往老师的脸上咬了一口,血顺着李永红的脸颊流了下来。
李永红委屈地哭了,嘴里却说“没事”,教室里的库尔班担心留不住老师和学生,也难过地哭了。不一会,好不容易招来的孩子全被家长领走了。
库尔班不得不到87个孩子的家里逐一家访,并向家长承诺:“学费一分钱都不用掏,两个星期如果教不好,还要退给你600元!”
孩子们回到了校园,每天都有5位家长在门口轮流值班监督。库尔班找到了一个打快板的退休老教师,孩子们喜欢玩,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副快板,随着快板有节奏的击打声,学唱自创的三字歌,“我来了,我走了,他睡了,我尿了……”
这所小学渐渐摸索出独特的模仿式教学模式。每个班配两名汉族教师,上课的时候,一名教师教语言,一名教师做动作。一名教师说“进来”,另一名教师就走进教室。李永红准备了很多小饼干和糖果,当孩子们比划出动作、说出正确的语言后,一边说“真棒”,一边往孩子们嘴里塞一颗糖。有的想喝水的孩子发不出“喝水”的音时,会急得直跺脚。
两个星期后,终于解决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问题。家长们不仅消除了警惕,不再轮流值班,还纷纷赞叹,“汉族老师太好了!”
在穆萨的眼里,李永红就跟妈妈一样,师生之间的感情日渐深厚。学生的衣服脏了教师洗;学生生病了,教师把学生背去医院看病;怕学生冻着,教师早早起床烧炉子……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养成了各种好习惯。
穆萨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邻居们经常找他帮忙翻译药品说明书,当他偶尔坐公交车用普通话和别人交流时,常常有人羡慕地看着他。
小学三年级,全乌什县统考,穆萨的数学考了满分,库尔班欣喜地鼓励他:“好好学习,你一定能考上清华大学!”
有的孩子连晚上睡觉嘴里都在蹦普通话,家长们疑惑不解,问库尔班:“你的小学有什么魔力?孩子不吃饭也要往学校跑。”
库尔班则借机告诉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强调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这所小学的口碑越来越好了。
感动中国候选人库尔班·尼亚孜事迹观后心得篇二
1986年,库尔班·尼亚孜从新疆大学汉语言专业毕业后,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国家通用语言教师。“我是大学才开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我教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发音并不标准,自我评价只能得30分,而即使这样的水平,我依然被评为学校最优秀的老师,我觉得在耽误学生的未来,并一直内疚惭愧。”库尔班·尼亚孜说,当了13年教师后,他决定去外面闯一闯。
虽然对自己上课不满意,但跑调的普通话并不影响他与义乌、温州的商人交流。他从内地购进物美价廉的商品,回家乡开批发城、超市和药店,两三年就赚了120万元。此时他却苦恼起来,“谁都能做生意,可我是个大学生啊!总觉得有一种负罪感,高兴不起来。”
一天,他和3个背书包的小学生挤上了一辆车,闲聊着问:“干啥去?”孩子们答:“去学校。”“乡里不是有学校吗?”“我们要去乌什县上国家通用语言小学!”
孩子们的话好像惊醒了库尔班·尼亚孜,下了车,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的闯荡经历让他感受到,那里的人们观念开放、重视教育,在他从小长大的前进镇,很多维吾尔族乡亲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乌什县。
库尔班·尼亚孜说,语言不通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障碍之一,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桥梁。
2003年,库尔班办小学的想法得到了前进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场地确定后,库尔班拿出60万元积蓄建设校舍。同一年,新疆开始实施双语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
库尔班有着长远的考量:“为了让农村孩子从小接受正宗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弥补我当老师时发音不准的尴尬问题,小学的教师必须由汉族老师兼任!”
在他的印象中,最适合的教师就在托什干河对岸。
“前进镇旁边有一条托什干河,河的另一边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库尔班回忆道,自己小时候,“用砍土曼耕种的爸爸看到河对岸的汉族人用拖拉机种地,科学又高产,就带着我们举家搬迁到了紧邻四团的英阿瓦提乡三村居住。”
两种不同的文化冲击着少年库尔班,从小想当木匠的梦想渐渐被改变。
“我的梦想变成了考大学!”后来,库尔班果然成为前进镇第一个考出去的大学生。
托朋友介绍,库尔班找到了适合当教师的“兵团二代”李永红。眼前这个维吾尔青年有理想、有热情,刚当妈妈的李永红被他的梦想激励得湿了眼眶,不顾家人反对,和另外4名汉族教师加入了库尔班的教学团队。
回到前进镇,库尔班租了一辆面包车,扯出一条横幅,在巴扎最热闹的地方支张桌子,开始宣传他的小学:“为什么要学国家通用语言?农民种地养羊购买肥料,说明书看不懂怎么办?出去做生意,是不是要交流?很多人没出过乌什县,我们的国家很大,你们不好奇吗?”
两三个星期里,库尔班转遍了全乡,招了87名孩子,他和汉族教师们开始在学校等孩子入学。
感动中国候选人库尔班·尼亚孜事迹观后心得篇三
与孔子“对话”的习惯,维吾尔族女孩希尔娜依·麦麦提已经保持了6年。
每天早操前,她都要面对校园里一尊3米高的孔子像鞠躬三次,认真地朗诵一段爱国誓词。周而复始的仪式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言已开始影响希尔娜依的学习生活。有一次,远赴几千公里以外参加夏令营时,她参观了“梦想中的孔庙和孔子像”,也发现了她所生活的乡村以外“更大的世界”。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希尔娜依快小学毕业了,她最大的愿望是考进“疆内初中班”,走出农村到大城市接受教育。连续多年超过80%的“疆内初中班”录取率,让这所小学的名气越来越大。
每到开学季,周边村子、乡镇甚至县城的维吾尔族老百姓纷纷带着孩子在校门口等待入学报名,尽管附近有免费的公立小学,但一些人宁愿掏一些学费也要让孩子上这所小学。
2003年,库尔班·尼亚孜拿出积蓄在家乡前进镇(原依麻木镇)办学,镇里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办学初期有不少质疑声甚至各种阻扰,但库尔班·尼亚孜坚持了下来。他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2018年年底,库尔班·尼亚孜成为全国100名“改革先锋”之一,获得“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库尔班·尼亚孜和他的这所小学经历了不少困难。
感动中国候选人库尔班·尼亚孜事迹观后心得篇四
1986年,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库尔班·尼亚孜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上世纪90年代,跟随着“下海潮”,库尔班·尼亚孜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库尔班·尼亚孜看到种种新气象: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特别勤奋、能吃苦,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新疆和这些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
后来,库尔班·尼亚孜回到家乡乌什县伊麻木乡(2015年4月,伊麻木乡撤乡设镇),经营一家药店。小镇人口2.7万人,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处偏远,绝大多数群众不懂国家通用语言,乡亲们出去务工、做生意非常困难。
一天,一位老人带着孙女到药店买药,库尔班·尼亚孜看到孩子正在出水痘,就告诉老人如何治疗。谁知老人却斥责他:“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
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库尔班·尼亚孜深刻地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落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
“语言不通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融入现代文明的一大障碍,也容易让宗教极端思想钻空子。”库尔班·尼亚孜说,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开办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学校。
2003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拿出60万元积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幼儿园,并从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请来了汉族教师。库尔班·尼亚孜带着老师挨家挨户做动员,一遍一遍给维吾尔族老乡讲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有人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让孩子试试。他们走村串户,总算动员了80多个孩子来报名。
一年后,幼儿园的孩子们毕业了。看到孩子们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库尔班·尼亚孜看到了希望,又顺势开办了小学。
1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已经从创办初期的2个班8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1个班600多名在校生。学校累计培养了九届共计600多名小学毕业生。其中,450多人考上内初班。2016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现在,不仅是依麻木镇,连县城甚至外县的家长,都排着队想把孩子送到库尔班·尼亚孜开办的的学校上学。
感动中国候选人库尔班·尼亚孜事迹观后心得篇五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库尔班·尼亚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但在推进双语教育方面,却自有一套成功的经验。
“学前教育跟不上,后来怎么投入都不行;双语教师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不行;学双语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抓不到位,进步就很慢;语言不是学会的,而是用会的……”谈起推进双语教育的经验,库尔班·尼亚孜滔滔不绝。
学校刚创立时,第一批幼儿园的孩子一个汉字不认识、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会说。老师在上面讲,孩子们跳过半米高的门槛往外溜。老师拔腿追,孩子又蹬又抓又咬,把老师的鞋都跑丢了。家长见状,以为老师要打娃娃,气势汹汹闯进来找库尔班·尼亚孜“算账”。库尔班·尼亚孜不信邪,“给我一个月时间,如果孩子还是不适应,学校分文不收!”
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库尔班·尼亚孜聘来的汉族老师,用唱汉语歌、背唐诗、说快板、唱京剧的上课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找人把学校院墙布置成“文化墙”,把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丝绸之路探险、《西游记》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刷在墙上,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你”“手”“不”……库尔班·尼亚孜和几个老师从最简单的单字和拼音开始,教孩子们学汉语,仅6个单韵母,他们就整整教了一个月。80多个孩子的家长在教室窗户外边,轮流站了3个星期。从第4个星期起,来“观察”的家长开始少了,后来全都回家了,没人再对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校提出过质疑。
在库尔班·尼亚孜看来,对于南疆的孩子们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拼音教学,非常重要。
南疆的语言环境和内地有差异,学生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拼音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的。但鉴于南疆的语言环境,我建议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教授拼音,因为这时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小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如果拼音的基础没有打好,也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库尔班·尼亚孜说。
库尔班·尼亚孜认为,学校能在语言教学方面有所成效,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有一定比例的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母语的教师,他们在语言教学和营造语言环境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农村教师留不住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也存在。不过,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师的流动性小得多,这也是库尔班·尼亚孜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有不少公办学校的领导到学校取经,询问其中的缘由。”
“很多人认为,只要提高工资待遇,教师就能留下了。但据我了解,对年轻人来说,每个月多拿一两千元的补贴,还不足以吸引他们扎根农村、扎根新疆。”库尔班·尼亚孜说,城里或内地的教师在南疆农村留不住,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上的陌生感,比如饮食、生活习惯等。
“解决这个问题,要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在我们学校,学生们都穿校服;在食堂,教师和学生一起吃饭,既有新疆特色美食,也有内地南北方风味的饭菜;在课堂上,倡议教师和学生们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更有归属感。”库尔班·尼亚孜说。
第二篇:2020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
2020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精选5篇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精选5篇,希望你喜欢。
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篇一
1986年,库尔班·尼亚孜从新疆大学汉语言专业毕业后,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国家通用语言教师。“我是大学才开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我教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发音并不标准,自我评价只能得30分,而即使这样的水平,我依然被评为学校最优秀的老师,我觉得在耽误学生的未来,并一直内疚惭愧。”库尔班·尼亚孜说,当了13年教师后,他决定去外面闯一闯。
虽然对自己上课不满意,但跑调的普通话并不影响他与义乌、温州的商人交流。他从内地购进物美价廉的商品,回家乡开批发城、超市和药店,两三年就赚了120万元。此时他却苦恼起来,“谁都能做生意,可我是个大学生啊!总觉得有一种负罪感,高兴不起来。”
一天,他和3个背书包的小学生挤上了一辆车,闲聊着问:“干啥去?”孩子们答:“去学校。”“乡里不是有学校吗?”“我们要去乌什县上国家通用语言小学!”
孩子们的话好像惊醒了库尔班·尼亚孜,下了车,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的闯荡经历让他感受到,那里的人们观念开放、重视教育,在他从小长大的前进镇,很多维吾尔族乡亲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乌什县。
库尔班·尼亚孜说,语言不通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障碍之一,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桥梁。
2003年,库尔班办小学的想法得到了前进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场地确定后,库尔班拿出60万元积蓄建设校舍。同一年,新疆开始实施双语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
库尔班有着长远的考量:“为了让农村孩子从小接受正宗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弥补我当老师时发音不准的尴尬问题,小学的教师必须由汉族老师兼任!”
在他的印象中,最适合的教师就在托什干河对岸。
“前进镇旁边有一条托什干河,河的另一边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库尔班回忆道,自己小时候,“用砍土曼耕种的爸爸看到河对岸的汉族人用拖拉机种地,科学又高产,就带着我们举家搬迁到了紧邻四团的英阿瓦提乡三村居住。”
两种不同的文化冲击着少年库尔班,从小想当木匠的梦想渐渐被改变。
“我的梦想变成了考大学!”后来,库尔班果然成为前进镇第一个考出去的大学生。
托朋友介绍,库尔班找到了适合当教师的“兵团二代”李永红。眼前这个维吾尔青年有理想、有热情,刚当妈妈的李永红被他的梦想激励得湿了眼眶,不顾家人反对,和另外4名汉族教师加入了库尔班的教学团队。
回到前进镇,库尔班租了一辆面包车,扯出一条横幅,在巴扎最热闹的地方支张桌子,开始宣传他的小学:“为什么要学国家通用语言?农民种地养羊购买肥料,说明书看不懂怎么办?出去做生意,是不是要交流?很多人没出过乌什县,我们的国家很大,你们不好奇吗?”
两三个星期里,库尔班转遍了全乡,招了87名孩子,他和汉族教师们开始在学校等孩子入学。
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篇二
与孔子“对话”的习惯,维吾尔族女孩希尔娜依·麦麦提已经保持了6年。
每天早操前,她都要面对校园里一尊3米高的孔子像鞠躬三次,认真地朗诵一段爱国誓词。周而复始的仪式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言已开始影响希尔娜依的学习生活。有一次,远赴几千公里以外参加夏令营时,她参观了“梦想中的孔庙和孔子像”,也发现了她所生活的乡村以外“更大的世界”。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希尔娜依快小学毕业了,她最大的愿望是考进“疆内初中班”,走出农村到大城市接受教育。连续多年超过80%的“疆内初中班”录取率,让这所小学的名气越来越大。
每到开学季,周边村子、乡镇甚至县城的维吾尔族老百姓纷纷带着孩子在校门口等待入学报名,尽管附近有免费的公立小学,但一些人宁愿掏一些学费也要让孩子上这所小学。
2003年,库尔班·尼亚孜拿出积蓄在家乡前进镇(原依麻木镇)办学,镇里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办学初期有不少质疑声甚至各种阻扰,但库尔班·尼亚孜坚持了下来。他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2018年年底,库尔班·尼亚孜成为全国100名“改革先锋”之一,获得“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库尔班·尼亚孜和他的这所小学经历了不少困难。
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篇三
1986年,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库尔班·尼亚孜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上世纪90年代,跟随着“下海潮”,库尔班·尼亚孜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库尔班·尼亚孜看到种种新气象: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特别勤奋、能吃苦,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新疆和这些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
后来,库尔班·尼亚孜回到家乡乌什县伊麻木乡(2015年4月,伊麻木乡撤乡设镇),经营一家药店。小镇人口2.7万人,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处偏远,绝大多数群众不懂国家通用语言,乡亲们出去务工、做生意非常困难。
一天,一位老人带着孙女到药店买药,库尔班·尼亚孜看到孩子正在出水痘,就告诉老人如何治疗。谁知老人却斥责他:“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
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库尔班·尼亚孜深刻地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落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
“语言不通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融入现代文明的一大障碍,也容易让宗教极端思想钻空子。”库尔班·尼亚孜说,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开办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学校。
2003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拿出60万元积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幼儿园,并从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请来了汉族教师。库尔班·尼亚孜带着老师挨家挨户做动员,一遍一遍给维吾尔族老乡讲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有人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让孩子试试。他们走村串户,总算动员了80多个孩子来报名。
一年后,幼儿园的孩子们毕业了。看到孩子们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库尔班·尼亚孜看到了希望,又顺势开办了小学。
1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已经从创办初期的2个班8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1个班600多名在校生。学校累计培养了九届共计600多名小学毕业生。其中,450多人考上内初班。2016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现在,不仅是依麻木镇,连县城甚至外县的家长,都排着队想把孩子送到库尔班·尼亚孜开办的的学校上学。
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篇四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库尔班·尼亚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但在推进双语教育方面,却自有一套成功的经验。
“学前教育跟不上,后来怎么投入都不行;双语教师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不行;学双语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抓不到位,进步就很慢;语言不是学会的,而是用会的……”谈起推进双语教育的经验,库尔班·尼亚孜滔滔不绝。
学校刚创立时,第一批幼儿园的孩子一个汉字不认识、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会说。老师在上面讲,孩子们跳过半米高的门槛往外溜。老师拔腿追,孩子又蹬又抓又咬,把老师的鞋都跑丢了。家长见状,以为老师要打娃娃,气势汹汹闯进来找库尔班·尼亚孜“算账”。库尔班·尼亚孜不信邪,“给我一个月时间,如果孩子还是不适应,学校分文不收!”
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库尔班·尼亚孜聘来的汉族老师,用唱汉语歌、背唐诗、说快板、唱京剧的上课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找人把学校院墙布置成“文化墙”,把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丝绸之路探险、《西游记》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刷在墙上,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你”“手”“不”……库尔班·尼亚孜和几个老师从最简单的单字和拼音开始,教孩子们学汉语,仅6个单韵母,他们就整整教了一个月。80多个孩子的家长在教室窗户外边,轮流站了3个星期。从第4个星期起,来“观察”的家长开始少了,后来全都回家了,没人再对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校提出过质疑。
在库尔班·尼亚孜看来,对于南疆的孩子们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拼音教学,非常重要。
南疆的语言环境和内地有差异,学生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拼音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的。但鉴于南疆的语言环境,我建议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教授拼音,因为这时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小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如果拼音的基础没有打好,也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库尔班·尼亚孜说。
库尔班·尼亚孜认为,学校能在语言教学方面有所成效,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有一定比例的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母语的教师,他们在语言教学和营造语言环境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农村教师留不住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也存在。不过,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师的流动性小得多,这也是库尔班·尼亚孜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有不少公办学校的领导到学校取经,询问其中的缘由。”
“很多人认为,只要提高工资待遇,教师就能留下了。但据我了解,对年轻人来说,每个月多拿一两千元的补贴,还不足以吸引他们扎根农村、扎根新疆。”库尔班·尼亚孜说,城里或内地的教师在南疆农村留不住,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上的陌生感,比如饮食、生活习惯等。
“解决这个问题,要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在我们学校,学生们都穿校服;在食堂,教师和学生一起吃饭,既有新疆特色美食,也有内地南北方风味的饭菜;在课堂上,倡议教师和学生们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更有归属感。”库尔班·尼亚孜说。
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篇五
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这一理念贯穿于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学管理中。
在学校教学楼三层,有一间120平方米的大教室。镂空雕花隔断、中式花纹边框图案、古色古香的马鞍桌椅,中式装修风格让这间教室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这是库尔班·尼亚孜打造的少年宫,孩子们业余时间可以在这里练书法、弹古筝、学舞狮子、排练秧歌舞。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库尔班·尼亚孜说,他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教授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积极聘请专业教师,在学校开设京剧、古筝、二胡、安塞腰鼓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校园里,随处可见《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宣传画,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诵《论语》全文。
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都会买来面粉、馅料和工具,组织学生包粽子、做月饼,共度佳节。
在学校新校区大门至教学大楼的主路上,摆放着由浙江省衢州市捐赠的孔子铜像。每周一升国旗仪式结束后、每天做课间操之前,全校学生都要列队向这位中国古代教育家的雕像鞠躬,并举手宣誓:“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爱北京,我们向往北京天安门。”
库尔班·尼亚孜说,誓词是他2003年创办学校时写的,这段话在学校已经重复了15年。“小时候留在头脑里的东西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就是要在孩子们头脑干净的时候,种进干净的东西!”
第三篇:2020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精选5篇,希望你喜欢。
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篇一
1986年,库尔班·尼亚孜从新疆大学汉语言专业毕业后,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国家通用语言教师。“我是大学才开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我教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发音并不标准,自我评价只能得30分,而即使这样的水平,我依然被评为学校最优秀的老师,我觉得在耽误学生的未来,并一直内疚惭愧。”库尔班·尼亚孜说,当了13年教师后,他决定去外面闯一闯。
虽然对自己上课不满意,但跑调的普通话并不影响他与义乌、温州的商人交流。他从内地购进物美价廉的商品,回家乡开批发城、超市和药店,两三年就赚了120万元。此时他却苦恼起来,“谁都能做生意,可我是个大学生啊!总觉得有一种负罪感,高兴不起来。”
一天,他和3个背书包的小学生挤上了一辆车,闲聊着问:“干啥去?”孩子们答:“去学校。”“乡里不是有学校吗?”“我们要去乌什县上国家通用语言小学!”
孩子们的话好像惊醒了库尔班·尼亚孜,下了车,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的闯荡经历让他感受到,那里的人们观念开放、重视教育,在他从小长大的前进镇,很多维吾尔族乡亲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乌什县。
库尔班·尼亚孜说,语言不通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障碍之一,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桥梁。
2003年,库尔班办小学的想法得到了前进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场地确定后,库尔班拿出60万元积蓄建设校舍。同一年,新疆开始实施双语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
库尔班有着长远的考量:“为了让农村孩子从小接受正宗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弥补我当老师时发音不准的尴尬问题,小学的教师必须由汉族老师兼任!”
在他的印象中,最适合的教师就在托什干河对岸。
“前进镇旁边有一条托什干河,河的另一边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库尔班回忆道,自己小时候,“用砍土曼耕种的爸爸看到河对岸的汉族人用拖拉机种地,科学又高产,就带着我们举家搬迁到了紧邻四团的英阿瓦提乡三村居住。”
两种不同的文化冲击着少年库尔班,从小想当木匠的梦想渐渐被改变。
“我的梦想变成了考大学!”后来,库尔班果然成为前进镇第一个考出去的大学生。
托朋友介绍,库尔班找到了适合当教师的“兵团二代”李永红。眼前这个维吾尔青年有理想、有热情,刚当妈妈的李永红被他的梦想激励得湿了眼眶,不顾家人反对,和另外4名汉族教师加入了库尔班的教学团队。
回到前进镇,库尔班租了一辆面包车,扯出一条横幅,在巴扎最热闹的地方支张桌子,开始宣传他的小学:“为什么要学国家通用语言?农民种地养羊购买肥料,说明书看不懂怎么办?出去做生意,是不是要交流?很多人没出过乌什县,我们的国家很大,你们不好奇吗?”
两三个星期里,库尔班转遍了全乡,招了87名孩子,他和汉族教师们开始在学校等孩子入学。
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篇二
与孔子“对话”的习惯,维吾尔族女孩希尔娜依·麦麦提已经保持了6年。
每天早操前,她都要面对校园里一尊3米高的孔子像鞠躬三次,认真地朗诵一段爱国誓词。周而复始的仪式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言已开始影响希尔娜依的学习生活。有一次,远赴几千公里以外参加夏令营时,她参观了“梦想中的孔庙和孔子像”,也发现了她所生活的乡村以外“更大的世界”。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希尔娜依快小学毕业了,她最大的愿望是考进“疆内初中班”,走出农村到大城市接受教育。连续多年超过80%的“疆内初中班”录取率,让这所小学的名气越来越大。
每到开学季,周边村子、乡镇甚至县城的维吾尔族老百姓纷纷带着孩子在校门口等待入学报名,尽管附近有免费的公立小学,但一些人宁愿掏一些学费也要让孩子上这所小学。
2003年,库尔班·尼亚孜拿出积蓄在家乡前进镇(原依麻木镇)办学,镇里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办学初期有不少质疑声甚至各种阻扰,但库尔班·尼亚孜坚持了下来。他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2018年年底,库尔班·尼亚孜成为全国100名“改革先锋”之一,获得“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库尔班·尼亚孜和他的这所小学经历了不少困难。
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篇三
1986年,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库尔班·尼亚孜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上世纪90年代,跟随着“下海潮”,库尔班·尼亚孜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库尔班·尼亚孜看到种种新气象: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特别勤奋、能吃苦,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新疆和这些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
后来,库尔班·尼亚孜回到家乡乌什县伊麻木乡(2015年4月,伊麻木乡撤乡设镇),经营一家药店。小镇人口2.7万人,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处偏远,绝大多数群众不懂国家通用语言,乡亲们出去务工、做生意非常困难。
一天,一位老人带着孙女到药店买药,库尔班·尼亚孜看到孩子正在出水痘,就告诉老人如何治疗。谁知老人却斥责他:“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
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库尔班·尼亚孜深刻地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落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
“语言不通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融入现代文明的一大障碍,也容易让宗教极端思想钻空子。”库尔班·尼亚孜说,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开办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学校。
2003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拿出60万元积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幼儿园,并从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请来了汉族教师。库尔班·尼亚孜带着老师挨家挨户做动员,一遍一遍给维吾尔族老乡讲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有人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让孩子试试。他们走村串户,总算动员了80多个孩子来报名。
一年后,幼儿园的孩子们毕业了。看到孩子们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库尔班·尼亚孜看到了希望,又顺势开办了小学。
1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已经从创办初期的2个班8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1个班600多名在校生。学校累计培养了九届共计600多名小学毕业生。其中,450多人考上内初班。2016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现在,不仅是依麻木镇,连县城甚至外县的家长,都排着队想把孩子送到库尔班·尼亚孜开办的的学校上学。
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篇四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库尔班·尼亚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但在推进双语教育方面,却自有一套成功的经验。
“学前教育跟不上,后来怎么投入都不行;双语教师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不行;学双语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抓不到位,进步就很慢;语言不是学会的,而是用会的……”谈起推进双语教育的经验,库尔班·尼亚孜滔滔不绝。
学校刚创立时,第一批幼儿园的孩子一个汉字不认识、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会说。老师在上面讲,孩子们跳过半米高的门槛往外溜。老师拔腿追,孩子又蹬又抓又咬,把老师的鞋都跑丢了。家长见状,以为老师要打娃娃,气势汹汹闯进来找库尔班·尼亚孜“算账”。库尔班·尼亚孜不信邪,“给我一个月时间,如果孩子还是不适应,学校分文不收!”
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库尔班·尼亚孜聘来的汉族老师,用唱汉语歌、背唐诗、说快板、唱京剧的上课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找人把学校院墙布置成“文化墙”,把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丝绸之路探险、《西游记》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刷在墙上,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你”“手”“不”……库尔班·尼亚孜和几个老师从最简单的单字和拼音开始,教孩子们学汉语,仅6个单韵母,他们就整整教了一个月。80多个孩子的家长在教室窗户外边,轮流站了3个星期。从第4个星期起,来“观察”的家长开始少了,后来全都回家了,没人再对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校提出过质疑。
在库尔班·尼亚孜看来,对于南疆的孩子们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拼音教学,非常重要。
南疆的语言环境和内地有差异,学生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拼音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的。但鉴于南疆的语言环境,我建议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教授拼音,因为这时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小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如果拼音的基础没有打好,也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库尔班·尼亚孜说。
库尔班·尼亚孜认为,学校能在语言教学方面有所成效,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有一定比例的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母语的教师,他们在语言教学和营造语言环境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农村教师留不住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也存在。不过,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师的流动性小得多,这也是库尔班·尼亚孜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有不少公办学校的领导到学校取经,询问其中的缘由。”
“很多人认为,只要提高工资待遇,教师就能留下了。但据我了解,对年轻人来说,每个月多拿一两千元的补贴,还不足以吸引他们扎根农村、扎根新疆。”库尔班·尼亚孜说,城里或内地的教师在南疆农村留不住,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上的陌生感,比如饮食、生活习惯等。
“解决这个问题,要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在我们学校,学生们都穿校服;在食堂,教师和学生一起吃饭,既有新疆特色美食,也有内地南北方风味的饭菜;在课堂上,倡议教师和学生们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更有归属感。”库尔班·尼亚孜说。
cctv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观后心得篇五
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这一理念贯穿于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学管理中。
在学校教学楼三层,有一间120平方米的大教室。镂空雕花隔断、中式花纹边框图案、古色古香的马鞍桌椅,中式装修风格让这间教室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这是库尔班·尼亚孜打造的少年宫,孩子们业余时间可以在这里练书法、弹古筝、学舞狮子、排练秧歌舞。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库尔班·尼亚孜说,他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教授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积极聘请专业教师,在学校开设京剧、古筝、二胡、安塞腰鼓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校园里,随处可见《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宣传画,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诵《论语》全文。
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都会买来面粉、馅料和工具,组织学生包粽子、做月饼,共度佳节。
在学校新校区大门至教学大楼的主路上,摆放着由浙江省衢州市捐赠的孔子铜像。每周一升国旗仪式结束后、每天做课间操之前,全校学生都要列队向这位中国古代教育家的雕像鞠躬,并举手宣誓:“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爱北京,我们向往北京天安门。”
库尔班·尼亚孜说,誓词是他2003年创办学校时写的,这段话在学校已经重复了15年。“小时候留在头脑里的东西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就是要在孩子们头脑干净的时候,种进干净的东西!”
第四篇:2020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
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精选5篇,希望你喜欢。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作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大会对他的评价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当天,库尔班·尼亚孜与受表彰的其他人员一起,在主席台就坐。
库尔班·尼亚孜常对师生们讲:“一滴水只有汇入海洋,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本报记者曾多次采访库尔班·尼亚孜,今天,我们再一次分享他的故事——
库尔班·尼亚孜说,在人民大会堂,坐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主席台上,自己的眼眶一直是湿润的。
15年前,当库尔班·尼亚孜拿出全部家底在家乡办起国家通用语言学校,挨家挨户劝说孩子们来读书的时候,他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得到这么高的荣誉、这么大的肯定。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没有边疆地区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库尔班·尼亚孜说。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1986年,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库尔班·尼亚孜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上世纪90年代,跟随着“下海潮”,库尔班·尼亚孜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库尔班·尼亚孜看到种种新气象: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特别勤奋、能吃苦,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新疆和这些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
后来,库尔班·尼亚孜回到家乡乌什县伊麻木乡(2015年4月,伊麻木乡撤乡设镇),经营一家药店。小镇人口2.7万人,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处偏远,绝大多数群众不懂国家通用语言,乡亲们出去务工、做生意非常困难。
一天,一位老人带着孙女到药店买药,库尔班·尼亚孜看到孩子正在出水痘,就告诉老人如何治疗。谁知老人却斥责他:“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
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库尔班·尼亚孜深刻地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落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
“语言不通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融入现代文明的一大障碍,也容易让宗教极端思想钻空子。”库尔班·尼亚孜说,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开办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学校。
2003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拿出60万元积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幼儿园,并从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请来了汉族教师。库尔班·尼亚孜带着老师挨家挨户做动员,一遍一遍给维吾尔族老乡讲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有人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让孩子试试。他们走村串户,总算动员了80多个孩子来报名。
一年后,幼儿园的孩子们毕业了。看到孩子们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库尔班·尼亚孜看到了希望,又顺势开办了小学。
1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已经从创办初期的2个班8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1个班600多名在校生。学校累计培养了九届共计600多名小学毕业生。其中,450多人考上内初班。2016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现在,不仅是依麻木镇,连县城甚至外县的家长,都排着队想把孩子送到库尔班·尼亚孜开办的的学校上学。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库尔班·尼亚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但在推进双语教育方面,却自有一套成功的经验。
“学前教育跟不上,后来怎么投入都不行;双语教师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不行;学双语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抓不到位,进步就很慢;语言不是学会的,而是用会的……”谈起推进双语教育的经验,库尔班·尼亚孜滔滔不绝。
学校刚创立时,第一批幼儿园的孩子一个汉字不认识、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会说。老师在上面讲,孩子们跳过半米高的门槛往外溜。老师拔腿追,孩子又蹬又抓又咬,把老师的鞋都跑丢了。家长见状,以为老师要打娃娃,气势汹汹闯进来找库尔班·尼亚孜“算账”。库尔班·尼亚孜不信邪,“给我一个月时间,如果孩子还是不适应,学校分文不收!”
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库尔班·尼亚孜聘来的汉族老师,用唱汉语歌、背唐诗、说快板、唱京剧的上课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找人把学校院墙布置成“文化墙”,把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丝绸之路探险、《西游记》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刷在墙上,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你”“手”“不”……库尔班·尼亚孜和几个老师从最简单的单字和拼音开始,教孩子们学汉语,仅6个单韵母,他们就整整教了一个月。80多个孩子的家长在教室窗户外边,轮流站了3个星期。从第4个星期起,来“观察”的家长开始少了,后来全都回家了,没人再对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校提出过质疑。
在库尔班·尼亚孜看来,对于南疆的孩子们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拼音教学,非常重要。
南疆的语言环境和内地有差异,学生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拼音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的。但鉴于南疆的语言环境,我建议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教授拼音,因为这时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小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如果拼音的基础没有打好,也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库尔班·尼亚孜说。
库尔班·尼亚孜认为,学校能在语言教学方面有所成效,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有一定比例的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母语的教师,他们在语言教学和营造语言环境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农村教师留不住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也存在。不过,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师的流动性小得多,这也是库尔班·尼亚孜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有不少公办学校的领导到学校取经,询问其中的缘由。”
“很多人认为,只要提高工资待遇,教师就能留下了。但据我了解,对年轻人来说,每个月多拿一两千元的补贴,还不足以吸引他们扎根农村、扎根新疆。”库尔班·尼亚孜说,城里或内地的教师在南疆农村留不住,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上的陌生感,比如饮食、生活习惯等。
“解决这个问题,要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在我们学校,学生们都穿校服;在食堂,教师和学生一起吃饭,既有新疆特色美食,也有内地南北方风味的饭菜;在课堂上,倡议教师和学生们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更有归属感。”库尔班·尼亚孜说。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这一理念贯穿于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学管理中。
在学校教学楼三层,有一间120平方米的大教室。镂空雕花隔断、中式花纹边框图案、古色古香的马鞍桌椅,中式装修风格让这间教室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这是库尔班·尼亚孜打造的少年宫,孩子们业余时间可以在这里练书法、弹古筝、学舞狮子、排练秧歌舞。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库尔班·尼亚孜说,他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教授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积极聘请专业教师,在学校开设京剧、古筝、二胡、安塞腰鼓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校园里,随处可见《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宣传画,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诵《论语》全文。
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都会买来面粉、馅料和工具,组织学生包粽子、做月饼,共度佳节。
在学校新校区大门至教学大楼的主路上,摆放着由浙江省衢州市捐赠的孔子铜像。每周一升国旗仪式结束后、每天做课间操之前,全校学生都要列队向这位中国古代教育家的雕像鞠躬,并举手宣誓:“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爱北京,我们向往北京天安门。”
库尔班·尼亚孜说,誓词是他2003年创办学校时写的,这段话在学校已经重复了15年。“小时候留在头脑里的东西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就是要在孩子们头脑干净的时候,种进干净的东西!”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9月2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代表获奖人员发言。他讲得最多的,是怎么让更多的孩子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上认同的事。
说起自己强调文化认同的事,库尔班·尼亚孜笑着说:“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讲文化认同的事。去年以来,我在多地开展调研时,很多学生家长都向我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增加乡村学校高水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老师数量。这让我非常高兴。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家长的认可,他们从内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想要提升孩子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
今年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在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里,600人同时表演的陕北大秧歌,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暑假里,库尔班·尼亚孜请来专业的舞蹈老师,教孩子们扭秧歌、舞龙、赶毛驴、跳陕北大秧歌。不知从何时起,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项办学特色。
六年级的努尔夏提·阿里木站在第一排,手持红色的油纸伞,随着音乐声伸展四肢,卖力地跳着。偶尔,所有的孩子们跟着歌曲里的节奏齐声吆喝。600双脚踏在地上,扬起的尘土仿佛让人看到黄土高原上头戴白羊肚巾,扭着大秧歌的陕北汉子。
“我家在前进镇,从学前班开始在这里上学,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想考内初班、内高班,像穆萨·图尔贡哥哥一样上清华大学。”努尔夏提·阿里木说。
“今后,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常设班级将不再有学前班,因为现在乌什县,阿克苏地区乃至整个南疆,从幼儿园开始普及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很多一年级新生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完全没有问题。我们要在教学质量上有所突破,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入脑入心、入骨入血。”库尔班·尼亚孜说。
2003年,库尔班·尼亚孜在家乡创办了这所国家通用语言小学,让边远乡村的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16年风风雨雨,他“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人生”的办学初衷矢志不渝,23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因此改变命运。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育成果赢得了当地家长们的认同,每到开学季,不仅是乌什县,就连阿克苏市的很多家长都慕名前来,希望孩子能从这里开始,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应老百姓的需求。过去,老百姓觉得孩子上过学就行了。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重视教育,并希望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库尔班·尼亚孜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的思路、目标和方向都必须向前一步,今后,他将致力于缩小内地和新疆孩子文化知识的差距,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引入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让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孩子和内地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同堂上课,共同进步。
为了这个目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打破了以往“来者不拒”的招聘方式,通过竞聘上岗,吸纳了18名新教师,并计划从内地高薪聘请政教处和教务处主任,抓好德育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今年,该校常设班级14个,由28个教师授课。
如今,在学校里,班级、宿舍、走廊都安装了电视机和广播,成为校园一景。“走一条文化融合之路,这是我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很顽强,基因很强大,语言必须跟着文化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让孩子们不能忘本。从娃娃抓起,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文化无处不在的氛围,让优秀文化渗透到他们的骨血里。”库尔班·尼亚孜说。
第五篇:感动中国库尔班·尼亚孜事迹_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2021
感动中国库尔班·尼亚孜事迹_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 5 篇
感动中国库尔班·尼亚孜事迹_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 5篇
月 27 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代表获奖人员发言。他讲得最多的,是怎么让更多的孩子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上认同的事。
说起自己强调文化认同的事,库尔班·尼亚孜笑着说:“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讲文化认同的事。去年以来,我在多地开展调研时,很多学生家长都向我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增加乡村学校高水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老师数量。这让我非常高兴。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家长的认可,他们从内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想要提升孩子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
今年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在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里,600 人同时表演的陕北大秧歌,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暑假里,库尔班·尼亚孜请来专业的舞蹈老师,教孩子们扭秧歌、舞龙、赶毛驴、跳陕北大秧歌。不知从何时起,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项办学特色。
六年级的努尔夏提·阿里木站在第一排,手持红色的油纸伞,随着音乐声伸展四肢,卖力地跳着。偶尔,所有的孩子们跟着歌曲里的节奏齐声吆喝。600 双脚踏在地上,扬起的尘土仿佛让人看到黄土高原上头戴白羊肚巾,扭着大秧歌的陕北汉子。
“我家在前进镇,从学前班开始在这里上学,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想考内初班、内高班,像穆萨·图尔贡哥哥一样上清华大学。”努尔夏提·阿里木说。
“今后,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常设班级将不再有学前班,因为现在乌什县,阿克苏地区乃至整个南疆,从幼儿园开始普及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很多一年级新生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完全没有问题。我们要在教学质量上有所突破,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入脑入心、入骨入血。”库尔班·尼亚孜说。
2003年,库尔班·尼亚孜在家乡创办了这所国家通用语言小学,让边远乡村的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16 年风风雨雨,他“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人生”的办学初衷矢志不渝,2300 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因此改变命运。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育成果赢得了当地家长们的认同,每到开学季,不仅是乌什县,就连阿克苏市的很多家长都慕名前来,希望孩子能从这里开始,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应老百姓的需求。过去,老百姓觉得孩子上过学就行了。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重视教育,并希望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库尔
班·尼亚孜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他的思路、目标和方向都必须向前一步,今后,他将致力于缩小内地和新疆孩子文化知识的差距,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引入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让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孩子和内地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同堂上课,共同进步。
为了这个目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打破了以往“来者不拒”的招聘方式,通过竞聘上岗,吸纳了 18 名新教师,并计划从内地高薪聘请政教处和教务处主任,抓好德育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今年,该校常设班级 14 个,由 28 个教师授课。
如今,在学校里,班级、宿舍、走廊都安装了电视机和广播,成为校园一景。“走一条文化融合之路,这是我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很顽强,基因很强大,语言必须跟着文化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让孩子们不能忘本。从娃娃抓起,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文化无处不在的氛围,让优秀文化渗透到他们的骨血里。”库尔班·尼亚孜说。
02
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精选5篇,希望你喜欢。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
库尔班·尼亚孜,作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大会对他的评价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当天,库尔班·尼亚孜与受表彰的其他人员一起,在主席台就坐。
库尔班·尼亚孜常对师生们讲:“一滴水只有汇入海洋,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本报记者曾多次采访库尔班·尼亚孜,今天,我们再一次分享他的故事--
库尔班·尼亚孜说,在人民大会堂,坐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的主席台上,自己的眼眶一直是湿润的。
年前,当库尔班·尼亚孜拿出全部家底在家乡办起国家通用语言学校,挨家挨户劝说孩子们来读书的时候,他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得到这么高的荣誉、这么大的肯定。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没有边疆地区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库尔班·尼亚孜说。
03
1986 年,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库尔班·尼亚孜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上世纪 90 年代,跟随着“下海潮”,库尔班·尼亚孜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库尔班·尼亚孜看到种种新气象: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特别勤奋、能吃苦,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
原因造成新疆和这些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
后来,库尔班·尼亚孜回到家乡乌什县伊麻木乡(2015 年 4 月,伊麻木乡撤乡设镇),经营一家药店。小镇人口 2.7 万人,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处偏远,绝大多数群众不懂国家通用语言,乡亲们出去务工、做生意非常困难。
一天,一位老人带着孙女到药店买药,库尔班·尼亚孜看到孩子正在出水痘,就告诉老人如何治疗。谁知老人却斥责他:“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
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库尔班·尼亚孜深刻地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落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
“语言不通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融入现代文明的一大障碍,也容易让宗教极端思想钻空子。”库尔班·尼亚孜说,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开办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学校。
2003 年 5 月,库尔班·尼亚孜拿出 60 万元积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幼儿园,并从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请来了汉族教师。库尔班·尼亚孜带着老师挨家挨户做动员,一遍一遍给维吾尔族老乡讲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有人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让孩子试试。他们走村串户,总算动员了 80 多个孩子来报名。
一年后,幼儿园的孩子们毕业了。看到孩子们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库尔班·尼亚孜看到了希望,又
顺势开办了小学。
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已经从创办初期的 2 个班 80 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 11 个班 600 多名在校生。学校累计培养了九届共计 600 多名小学毕业生。其中,450 多人考上内初班。2016 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 701 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现在,不仅是依麻木镇,连县城甚至外县的家长,都排着队想把孩子送到库尔班·尼亚孜开办的的学校上学。
04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库尔班·尼亚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但在推进双语教育方面,却自有一套成功的经验。
“学前教育跟不上,后来怎么投入都不行;双语教师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不行;学双语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抓不到位,进步就很慢;语言不是学会的,而是用会的......”谈起推进双语教育的经验,库尔班·尼亚孜滔滔不绝。
学校刚创立时,第一批幼儿园的孩子一个汉字不认识、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会说。老师在上面讲,孩子们跳过半米高的门槛往外溜。老师拔腿追,孩子又蹬又抓又咬,把老师的鞋都跑丢了。家长见状,以为老师要打娃娃,气势汹汹闯进来找库尔班·尼亚孜“算账”。库尔班·尼亚孜不信邪,“给我一个月时间,如果孩子还是不适应,学校分文不收!”
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库尔班·尼亚孜聘来的汉族老师,用唱汉语歌、背唐诗、说快板、唱京剧的上课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找人把学校院墙布置成“文化墙”,把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丝绸之路探险、《西游记》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刷在墙上,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你”“手”“不”......库尔班·尼亚孜和几个老师从最简单的单字和拼音开始,教孩子们学汉语,仅 6 个单韵母,他们就整整教了一个月。80 多个孩子的家长在教室窗户外边,轮流站了 3 个星期。从第 4 个星期起,来“观察”的家长开始少了,后来全都回家了,没人再对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校提出过质疑。
在库尔班·尼亚孜看来,对于南疆的孩子们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拼音教学,非常重要。
南疆的语言环境和内地有差异,学生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拼音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的。但鉴于南疆的语言环境,我建议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教授拼音,因为这时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小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如果拼音的基础没有打好,也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库尔班·尼亚孜说。
库尔班·尼亚孜认为,学校能在语言教学方面有所成效,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有一定比例的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母语的教师,他们在语言教学和营造语言环境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农村教师留不住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也存在。不过,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师的流动性小得多,这也是库尔班·尼亚孜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有不少公办学校的领导到学校取经,询问其中的缘由。”
“很多人认为,只要提高工资待遇,教师就能留下了。但据我了解,对年轻人来说,每个月多拿一两千元的补贴,还不足以吸引他们扎根农村、扎根新疆。”库尔班·尼亚孜说,城里或内地的教师在南疆农村留不住,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上的陌生感,比如饮食、生活习惯等。
“解决这个问题,要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在我们学校,学生们都穿校服;在食堂,教师和学生一起吃饭,既有新疆特色美食,也有内地南北方风味的饭菜;在课堂上,倡议教师和学生们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更有归属感。”库尔班·尼亚孜说。
05
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这一理念贯穿于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学管理中。
在学校教学楼三层,有一间 120平方米的大教室。镂空雕花隔断、中式花纹边框图案、古色古香的马鞍桌椅,中式装修风格让这间教室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这是库尔班·尼亚孜打造的少年宫,孩子们业余时间可以在这里练书法、弹古筝、学舞狮子、排练秧歌舞。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库尔班·尼亚孜说,他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教授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积极聘请专业教师,在学校开设京剧、古筝、二胡、安塞腰鼓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校园里,随处可见《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宣传画,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诵《论语》全文。
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都会买来面粉、馅料和工具,组织学生包粽子、做月饼,共度佳节。
在学校新校区大门至教学大楼的主路上,摆放着由浙江省衢州市捐赠的孔子铜像。每周一升国旗仪式结束后、每天做课间操之前,全校学生都要列队向这位中国古代教育家的雕像鞠躬,并举手宣誓:“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爱北京,我们向往北京天安门。”
库尔班·尼亚孜说,誓词是他 2003 年创办学校时写的,这段话在学校已经重复了 15 年。“小时候留在头脑里的东西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就是要在孩子们头脑干净的时候,种进干净的东西!”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本着想要分享的目的与大众交流,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