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第七个扶贫日心得感悟(最终五篇)
编辑:天地有情 识别码:81-649889 其他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08-22 07:29: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第七个扶贫日心得感悟

第七个扶贫日心得感悟

目前,我们已走到了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阶段,如何顺利收官扶贫、如期完成对全国人民的脱贫承诺,如何落实扶贫效果、让扶贫之花长绽基层田间,这是我们必须要慎重对待、持之以恒的重要问题。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党员干部要贯彻总书记要求、落实扶贫担当,以“磐石精神”跑完全程、书写真章。

以坚定信念决心赓续使命,“磐石无转移”。如今,我们已经在党中央的指引下走到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只有继续坚定信念、贯彻精神才能顺利完成脱贫之路、接续小康“幸福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常叮嘱广大党员,“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党员干部更不能在最后关头懈怠松劲,更不能“走走停停歇歇”。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必胜决心,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发扬为民宗旨初心,做到像磐石一般坚定、扎根基层,做到一以贯之、善始善终。

以昂扬奋斗担当书写获得,“带月荷锄归”。扶贫即将顺利收官,但党员干部的践行担当却不能就此画上“休止符”,而需要延续实践,继续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的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攻坚成果,让扶贫实效能够“扎深根”、让实践担当能够“钉钉子”。广大党员要“眼中有活”“手中有活”,继续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办好实事,奋斗担当做好群众的“贴心人”,继续为扶贫“迈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为乡村振兴做好“开路人”。

以攻坚克难不懈砥砺全胜,“风正一帆悬”。在“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的要求下,现在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老大难”问题,是最硬的“骨头”,必须提升攻坚克难的本领能力来“拔钉子”“啃骨头”,消灭贫困“不留死角”。广大党员干部要贯彻中央要求,提升扶贫能力,以创新方式、奉献精神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不仅要战“脱贫”、更要谋“小康”,保障脱贫攻坚的高质量完成,用“磐石精神”做好群众奔向“幸福路子”的基石。

继续贯彻精神、展现决心,继续真抓实干、奋斗不息,继续攻克难题、保障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精神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全身心力量”,谋定路径、谋出发展,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第二个百年”聚力量!

第七个扶贫日心得感悟

时近冬季,作为扶贫干部,必须做一枝凌寒怒放的“梅花”,为巩固脱贫成果绽放芳华。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做一枝不怕困难的“梅花”。决战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风险需要扶贫干部发扬“凌寒独自开”阵阵暗香来的梅花精神。作为男性干部,上战场就要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要学习脱贫攻坚的时代楷模黄大发“渠修不成我拿命来换”,以干字当头的作风,做敢于担当、心无旁骛、冲锋在前的实干家;要亲力亲为、深入群众、勇于实践、落实措施、决不退缩,冲锋在前、享受在后,不拈轻怕重,不逃避责任,不回避问题,不拖泥带水。作为女性干部,学习悬崖开路的女战士邓迎香、脱贫一线的黄文秀,谱写“巾帼不让须眉”的壮美诗篇。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做一枝不遗余力的“梅花”。“不到长城非好汉。”做冬季的梅花也要保持战斗的热情、战斗的意志和战斗的智慧。扶贫干部要做一枝不遗余力的“梅花”,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排头兵,有情怀的带头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静下心带头奉献向前看,不打无把握无准备的仗,分析和把握形势,锻炼和积累战术,巩固和提升成绩,不遗余力,团结前进,形成合力,做不怕山高路远、爱国为民、乐于奉献的斗士。

“待到山花漫漫时,她在丛中笑”,做一枝不图回报的“梅花”。那些战斗在扶贫一线的政策宣传者、访贫问苦者、措施落实者、产业指导者、志愿服务者、健康促进者、就业搭桥者,那些为消除贫困而坚决打赢“四场硬仗”、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巩固目标的帮扶干部,他们以静下心来、严以修身、不计报酬、甘于奉献的精神;他们忧国忧民、统筹兼顾,努力奋斗、力争上游,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贫困户的环境改变而努力,为贫困户的产业就业而奔忙,为贫困户的脱贫增收而幸福,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而助力,为贫困户的脱贫巩固而欢笑,就是不图回报的朵朵“梅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做一枝不忘本色的“梅花”。“贫困不除,誓不收兵。”做一枝不忘本色的“梅花”,就是说,越是到最后阶段,帮扶干部越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责任、为民服务,公而忘私、坚持原则、遵规守纪、是非分明,以守法依规的习惯,做遵章守纪、坚持正义、明辨是非、爱岗敬业、克己奉公的好榜样。敢担当、敢实践、勤探索、勤总结、勤创新,做道德高尚、受人称赞的人,就是不忘本色;以恪守底线的自律,心存敬畏、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拒绝诱惑、不越红线,不以权谋私,不姑息养奸,不徇私舞弊,不投机取巧,不哄上瞒下,不奢靡享乐,不腐化堕落,就是不忘本色。

时近冬季,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中都来做一枝不怕困难、不遗余力、不图回报、不忘本色的“梅花”,一定能留下异香。

第七个扶贫日心得感悟

在脱贫攻坚最后一百米冲刺阶段,广大帮扶干部应砥砺务实作风、涵养为民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不留遗憾、不余遗力,全力以赴、使命必达,以奋进的姿态书写脱贫答卷。

砥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务实作风,以“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擦亮公仆底色。脱贫攻坚已迎来最后的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要想啃下硬骨头,把硬骨头嚼碎,实属不易,加之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双重加压下,要想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还需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帮扶干部要自觉端正工作作风,杜绝形式主义,在脱贫工作当中,要真抓实干、苦干实干,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一锤敲,拿出水滴石穿的韧劲,不管是入户了解,还是送去组织温暖慰问,不管是解燃眉之急还是提供脱贫致富之道,都要实实在在,不搞“花拳绣腿”,注重“求真务实”,切实把每一件群众事落实好,每一次走访都走到位,有实效,确保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

涵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以“一心为民、人民至上”诠释公仆情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外在表现。对于广大帮扶干部来说,要主动倾听贫困户的心声,从他们的呼声里寻方向,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多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多问问他们生活的困难,多找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深入分析困难的来源和影响,及时妥善地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树立好“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让脱贫攻坚工作始终以此为轴,不脱离人民群众,拥护人民群众,借走访时的一来一往凝聚鱼水之情,让人民群众这一底气更足,让群众基础地基更牢。

锤炼“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过硬本领,以“夯实底气、磨练功夫”彰显公仆担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只有个人本领过硬、素质过高、底气过足,才能接得了“烫手的山芋”,当得了“热锅上的蚂蚁”。帮扶干部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不仅是要帮助贫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要注重个人的能力提升,为更好践行为民宗旨打下坚固基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攻城拔寨阶段,广大帮扶干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行动上不能有丝毫迟缓,要有“善始善终”的决心和“善作善成”的担当,在磨练中蜕变成长,在烈火中淬炼成钢。“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要能直面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问题,并能迎难而上,化险为夷,用“钢铁一般”的过硬本领助力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

第二篇:第七个扶贫日心得感悟

【篇一】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了“啃最硬骨头”的冲刺时期,越是到最后,越要坚定信心,越要保持重新出发、脚踏实地、谦虚谨慎的“归零”心态,以“鼓劲扬帆再出发”的精神,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打好全面脱贫“收官战”。

何谓“归零”?“归零”意味着卸下思想包袱,找寻初心,重新出发,以“空杯归零”的态度面对现在和将来。如果没有“归零”的心态,就容易听不进其他意见,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受不得别人的批评,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傲自满,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并堆积,脱贫攻坚亦是如此。脱贫攻坚收官在即,广大扶贫干部要正确对待目前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短板,保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作风,扎实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保持“归零”心态,就要放眼将来重新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在全体选派帮扶干部的勠力同心、实干苦干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贫困人口从**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面对脱贫攻坚已取得的巨大成绩,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2020年全面脱贫已进入冲刺倒计时,仍须着眼目前脱贫攻坚存在的一些难点痛点、短板弱项,要以重新出发、推倒重来的态度,立行立改、真抓真改。要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扶贫产业长远发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等前瞻性工作,提前进行思考与谋划,理顺工作思路,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举措。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保持“归零”心态,就要脚踏实地起而行之。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在强力推进脱贫攻坚任务时,也出现一些形式主义问题,如: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不强,靠投资企业保底分红,未发挥带动村民致富效应;

少数地方和干部通过巧算收入账、虚假拔高群众收入,发展扶贫产业未能够深入调查、因地制宜,导致产业扶贫项目与当地贫困户产业需求严重脱节等等。广大党员干部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坚决杜绝“纸面政绩”和“数字政绩”。要从内心深处怀着对群众的关爱、把贫困群众当作亲人,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诉求,实事求是为群众办事,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积极宣传落实大病救助、医疗救助、民政救助、教育扶贫等各项扶贫政策。

“行百里者半九十”,保持“归零”心态,就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脱贫攻坚收官在即,不少脱贫干部觉得胜利在望,会产生松一口气、干累了歇一歇的骄傲松懈思想。然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而对于那些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而言,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也并非易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的,在脱贫攻坚胜利的号角没有吹响前,要继续保持“慎始如终”的心态和戒骄戒躁的作风,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脱贫攻坚已到了最后的冲刺时刻,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成绩留给过去,把精力投到当下,把目光转向未来,保持重新出发、脚踏实地、谦虚谨慎的“归零”心态,走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篇二】

在脱贫攻坚最后一百米冲刺阶段,广大帮扶干部应砥砺务实作风、涵养为民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不留遗憾、不余遗力,全力以赴、使命必达,以奋进的姿态书写脱贫答卷。

砥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务实作风,以“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擦亮公仆底色。脱贫攻坚已迎来最后的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要想啃下硬骨头,把硬骨头嚼碎,实属不易,加之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双重加压下,要想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还需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帮扶干部要自觉端正工作作风,杜绝形式主义,在脱贫工作当中,要真抓实干、苦干实干,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一锤敲,拿出水滴石穿的韧劲,不管是入户了解,还是送去组织温暖慰问,不管是解燃眉之急还是提供脱贫致富之道,都要实实在在,不搞“花拳绣腿”,注重“求真务实”,切实把每一件群众事落实好,每一次走访都走到位,有实效,确保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

涵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以“一心为民、人民至上”诠释公仆情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外在表现。对于广大帮扶干部来说,要主动倾听贫困户的心声,从他们的呼声里寻方向,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多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多问问他们生活的困难,多找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深入分析困难的来源和影响,及时妥善地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树立好“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让脱贫攻坚工作始终以此为轴,不脱离人民群众,拥护人民群众,借走访时的一来一往凝聚鱼水之情,让人民群众这一底气更足,让群众基础地基更牢。

锤炼“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过硬本领,以“夯实底气、磨练功夫”彰显公仆担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只有个人本领过硬、素质过高、底气过足,才能接得了“烫手的山芋”,当得了“热锅上的蚂蚁”。帮扶干部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不仅是要帮助贫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要注重个人的能力提升,为更好践行为民宗旨打下坚固基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攻城拔寨阶段,广大帮扶干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行动上不能有丝毫迟缓,要有“善始善终”的决心和“善作善成”的担当,在磨练中蜕变成长,在烈火中淬炼成钢。“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要能直面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问题,并能迎难而上,化险为夷,用“钢铁一般”的过硬本领助力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

【篇三】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距离响铃交卷,满打满算还有2个多月的时间,各项工作任务更重、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稳住“神”,守定“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初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关乎千万贫困人口拔穷根摘穷帽的务实之举,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稳住“心神”、守定初心,做到摊子不撤、队伍不走、帮扶不减,对一些边缘贫困户、存在返贫风险的人口,要定期走访、常态化联系,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部分地区存在的反复失学辍学、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季节性缺水等问题,要静下心来、扑下身子、到问题一线,找症结、作分析,精准开好“处方”,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铆住“劲”,下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从区域扶贫开发到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从“输血式”单一帮扶到“造血式”探索之路,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遭遇疫情防控“加试题”,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容不得任何懒惰思想、松劲心态,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铆住“劲”,下定决心,采取有力有效的举措解决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扶贫产品滞销、产业基础薄弱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以发展特色产业激发活力,通过“直播带货”拓宽渠道,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在一项一项解决问题,一户一户攻坚中,确保脱贫攻坚成色十足。

沉住“气”,笃定“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恒心。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到创造连续7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脱贫奇迹,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到“道路通畅,吃穿不愁”的新生,脱贫攻坚一路走来,全党全社会勠力同心真抓实干,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奋斗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但这是一场耐力战更是持久战,“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沉住“气”,笃定恒心,在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对贫困群众扶上马送一程,进一步厘清工作思路,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中,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第三篇:第七个扶贫日感悟

【篇一】

时近冬季,作为扶贫干部,必须做一枝凌寒怒放的“梅花”,为巩固脱贫成果绽放芳华。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做一枝不怕困难的“梅花”。决战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风险需要扶贫干部发扬“凌寒独自开”阵阵暗香来的梅花精神。作为男性干部,上战场就要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要学习脱贫攻坚的时代楷模黄大发“渠修不成我拿命来换”,以干字当头的作风,做敢于担当、心无旁骛、冲锋在前的实干家;

要亲力亲为、深入群众、勇于实践、落实措施、决不退缩,冲锋在前、享受在后,不拈轻怕重,不逃避责任,不回避问题,不拖泥带水。作为女性干部,学习悬崖开路的女战士邓迎香、脱贫一线的黄文秀,谱写“巾帼不让须眉”的壮美诗篇。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做一枝不遗余力的“梅花”。“不到长城非好汉。”做冬季的梅花也要保持战斗的热情、战斗的意志和战斗的智慧。扶贫干部要做一枝不遗余力的“梅花”,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排头兵,有情怀的带头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静下心带头奉献向前看,不打无把握无准备的仗,分析和把握形势,锻炼和积累战术,巩固和提升成绩,不遗余力,团结前进,形成合力,做不怕山高路远、爱国为民、乐于奉献的斗士。

“待到山花漫漫时,她在丛中笑”,做一枝不图回报的“梅花”。那些战斗在扶贫一线的政策宣传者、访贫问苦者、措施落实者、产业指导者、志愿服务者、健康促进者、就业搭桥者,那些为消除贫困而坚决打赢“四场硬仗”、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巩固目标的帮扶干部,他们以静下心来、严以修身、不计报酬、甘于奉献的精神;

他们忧国忧民、统筹兼顾,努力奋斗、力争上游,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贫困户的环境改变而努力,为贫困户的产业就业而奔忙,为贫困户的脱贫增收而幸福,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而助力,为贫困户的脱贫巩固而欢笑,就是不图回报的朵朵“梅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做一枝不忘本色的“梅花”。“贫困不除,誓不收兵。”做一枝不忘本色的“梅花”,就是说,越是到最后阶段,帮扶干部越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责任、为民服务,公而忘私、坚持原则、遵规守纪、是非分明,以守法依规的习惯,做遵章守纪、坚持正义、明辨是非、爱岗敬业、克己奉公的好榜样。敢担当、敢实践、勤探索、勤总结、勤创新,做道德高尚、受人称赞的人,就是不忘本色;

以恪守底线的自律,心存敬畏、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拒绝诱惑、不越红线,不以权谋私,不姑息养奸,不徇私舞弊,不投机取巧,不哄上瞒下,不奢靡享乐,不腐化堕落,就是不忘本色。

时近冬季,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中都来做一枝不怕困难、不遗余力、不图回报、不忘本色的“梅花”,一定能留下异香。

【篇二】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各地区各部门更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走好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的最后里程,在这条脱贫攻坚的决胜路上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要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信念。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考验,广大党员干部为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这更加需要坚定理想信念。脱贫攻坚既是一项关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工程,也是一场输不起的硬战争,需要的是每名党员干部为了最终胜利而不懈奋斗。2020年我国将要完成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却在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步一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全体扶贫干部始终用坚定必胜的信念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奋斗着。这如石头般坚硬的信念,如丹砂般赤红的初心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不能忘却的第一件事。

要有“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脱贫攻坚战进行到最后阶段,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如何啃下这剩下的硬骨头,需要的是广大党员干部“作于易、作于细”的处事态度。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一鼓作气”的坚持,对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列出问题清单,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才能把成果做得更加稳固;

把基础打得更牢,才能把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得更快;

把难题一项一项地解决,才能把精准脱贫落实得更加到位。“作于易、作于细”的态度是扶贫路上既保证稳扎稳打、如期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又能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群众返贫的第二件不能忘的事。

要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在即将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的最后时刻,很容易出现“歇一歇、缓一缓、等一等”的放松心态,党员干部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坚持打赢这场决胜战役。越到最后时刻,非但不能放松警惕,更加需要时刻保持紧迫感,以最好的“冲锋陷阵”的姿态去攻下最后一个“堡垒”。无论是现在的最后的决胜阶段还是以后巩固脱贫成果的阶段,都要始终坚持以最好的心态、状态和姿态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这“锲而不舍”的坚持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能忘却的第三件事。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路上,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篇三】

目前,我们已走到了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阶段,如何顺利收官扶贫、如期完成对全国人民的脱贫承诺,如何落实扶贫效果、让扶贫之花长绽基层田间,这是我们必须要慎重对待、持之以恒的重要问题。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党员干部要贯彻总书记要求、落实扶贫担当,以“磐石精神”跑完全程、书写真章。

以坚定信念决心赓续使命,“磐石无转移”。如今,我们已经在党中央的指引下走到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只有继续坚定信念、贯彻精神才能顺利完成脱贫之路、接续小康“幸福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常叮嘱广大党员,“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党员干部更不能在最后关头懈怠松劲,更不能“走走停停歇歇”。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必胜决心,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发扬为民宗旨初心,做到像磐石一般坚定、扎根基层,做到一以贯之、善始善终。

以昂扬奋斗担当书写获得,“带月荷锄归”。扶贫即将顺利收官,但党员干部的践行担当却不能就此画上“休止符”,而需要延续实践,继续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的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攻坚成果,让扶贫实效能够“扎深根”、让实践担当能够“钉钉子”。广大党员要“眼中有活”“手中有活”,继续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办好实事,奋斗担当做好群众的“贴心人”,继续为扶贫“迈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为乡村振兴做好“开路人”。

以攻坚克难不懈砥砺全胜,“风正一帆悬”。在“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的要求下,现在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老大难”问题,是最硬的“骨头”,必须提升攻坚克难的本领能力来“拔钉子”“啃骨头”,消灭贫困“不留死角”。广大党员干部要贯彻中央要求,提升扶贫能力,以创新方式、奉献精神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不仅要战“脱贫”、更要谋“小康”,保障脱贫攻坚的高质量完成,用“磐石精神”做好群众奔向“幸福路子”的基石。

继续贯彻精神、展现决心,继续真抓实干、奋斗不息,继续攻克难题、保障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精神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全身心力量”,谋定路径、谋出发展,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第二个百年”聚力量!

第四篇:第七个扶贫日心得体会

第七个扶贫日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

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考验,党中央坚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决心不动摇,全党全社会勠力同心真抓实干,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奋斗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自**年首个国家扶贫日设立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分重视这个节日,多次对扶贫工作作出指示和批示。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距离如期全面完成脱贫任务,不足80天。在这个关键阶段,我们要深刻领会贯彻总书记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善”字诀,全胜攻坚战。

用好“善”字诀,就是要以善始善终的执着和意志,更加勠力同心,一路旌旗高展至收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今年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使命何其光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回想起这一路走来,又何其艰辛!打赢脱贫攻坚战倾注了9191.4万名党员和14亿中国人民的无数心血,在这历史性的最后关头,更要敬终如始,决不能有一篙松劲。伟大使命凝聚磅礴力量。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发挥好党的引领作用,更加用好制度优势,更加凝聚社会力量,尤其是要更加鼓舞脱贫群众的信心和决心,使党旗和党徽自始至终成为顽强战斗在脱贫一线的“顶梁柱”,使脱贫扶贫机制更加精准有效,不断积聚社会各方面的全力帮扶,不断激励脱贫群众自发奋进的自强意识,让斗贫脱贫的旌旗一路高展,让善始善终成为脱贫胜利收官的“闪光点”。

用好“善”字诀,要以善作善成的实干和奋斗,不断积小胜为大胜,一路稳扎稳打至全胜。脱贫到最后关头绝不能玩数字游戏,靠弄虚作假去摘帽。越是到最后,越要稳,越要实,唯有实干,才能善作善成。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2020年以来,对全国剩余52个贫困县和脱贫难度大的1113个贫困村实行挂牌督战,目前成果显著。这个消息振奋人心,我们要乘势而上,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坚决啃下这最后的“硬骨头”。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地拿出脱贫好状态,推进脱贫好办法,积水成涓、积土成山。另一方也要响鼓重锤。从脱贫攻坚战打响至今,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成功脱贫经验,各地都有各地的攻坚典型,各地也有各地的攻坚“法宝”。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经验典型和“法宝”,对这52个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来一场脱贫攻坚“大会诊”,集中脱贫精锐来一场“大决战”,共商共议脱贫策,共治共拔贫困根。让善作善成成为脱贫攻坚全胜的“关键词”。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决战脱贫攻坚已到最后拼的时候了,我们要以“善”,拼赢、拼好决胜局,为下一个伟大新征程开好局。

【篇二】

打赢脱贫攻坚战,消灭现行贫困标准下贫困情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现在距离实现脱贫目标任务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再添一把火”,查漏项、补短板,不断提高帮扶工作成效。

对政策再“温习”,让惠民政策保持温度。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不能落实到位的惠民政策只是纸上的文字,不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关心关怀的温度。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首先要对帮扶政策了如指掌、熟记心中,才能如身使臂运用好政策。通过扶贫工作普查发现,个别帮扶干部对已经制定出台的帮扶政策知之不清、知之不深,只有一个大概的、模糊的印象,对其中具体的内容说不上、道不明,可想而知,这样的帮扶干部很难做好帮扶工作。帮扶干部必须要“温习”帮扶政策,把相关文件当成“口袋书”“工具书”,经常查阅翻看,及时更新学习上级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做好部署的各项工作安排。要坚持联系实际学,针对帮扶对象的需要,从帮扶政策中找方法,缺什么帮什么,让贫困户感受到帮扶的温度。

对措施再“梳理”,让帮扶行为保持力度。经过了几年的帮扶,经过帮扶干部反复上门了解,基本上都详细掌握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帮扶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帮扶措施,大部分贫困户都已经顺利脱贫摘帽,但扶贫不是一时之事,特别是还有些贫中之中、困中之困尚未脱贫,有的面临返贫可能,在离最后的收官为期不远之时,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一鼓作气”落实好帮扶措施,保持热情不退、力度不减。要对前期制定的帮扶措施,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进行完善。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调查分析,第一时间更新帮扶措施。要经常性进村入户,多看看群众的米缸、衣柜、卧室,多听听其子女入学、务工等方面想法,主动宣传政策,共同探讨致富之路、幸福之路,携手奋进奔走小康。

对成效再“检验”,让群众脸上笑口常开。群众满意度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始终不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文章、下功夫。帮扶政策落实得好不好,帮扶措施是否帮扶到点子上,工作成效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常态化进村入户走访贫困户,多和群众拉家常、问冷暖,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操心事烦心事,把政策落实下去,把感情拉起来,打造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伍。要在增强群众收入上想办法、找出路,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模,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进来,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打造一条走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仅是扶贫干部的事情,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使命,要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活动、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勇挑重担、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三】

当前,正处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加之受到疫情、严重洪涝灾害影响,脱贫攻坚收官阶段的工作更显艰苦卓绝。越接近胜利终点,脱贫攻坚时间越宝贵、任务越重、要求越高,越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实”的作风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善用脱贫工具,加大力度讲招法、重落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持续发扬钉钉子精神,应当深入理解“钉钉子”的深刻内涵。在钉钉子的过程中,离不开关键工具——锤子的作用,只有用锤子不断加大力度,才能真正让钉子物尽其用、钉进木板。同理,在推进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进程中,要善于使用脱贫工具,即灵活使用扶贫政策、扶贫产业、务实举措等。即使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也不能忽视脱贫工具的重大作用,要保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攻坚态势。把先前的好的经验做法进行继承,总结出一套符合实际、务实有效的脱贫致富好思路、好招法,用其指导实践,加大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力度。

注重精准扶贫,瞄准症结治穷病、拔穷根。“钉钉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精准发力的过程。如果敲打钉子不精准,就很可能导致钉子钉得不牢固,甚至松动脱落。战脱贫发扬钉钉子精神亦是如此,必须注重精准。不能因为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就松懈懈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蚂蚱”。面对剩下的最难啃的硬骨头、最难攻克的贫困堡垒,不能有畏难情绪,要审慎分析、深入调研,聚焦剩余未脱贫地区和人口,通过实地踏查、入户走访等形式掌握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步一个脚印,逐一破解。要时刻坚持问题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务求突出精准、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继续下好“绣花”功夫,瞄准“穷根”,开对“药方”,让脱贫攻坚更加精准、更有实效。

坚持真抓实干,持续发力趋长效、成常态。若想把钉子钉牢,离不开一锤接着一锤敲,连续不断地敲打。只有长久坚持、持续发力,才能真正做好“钉钉子”这件事。有人说,脱贫攻坚收官是打硬仗、啃硬骨头的战场,也是砥砺作风、体现担当的考场。要持续发扬钉钉子精神,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拿出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韧劲,把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一抓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事接着一事练,用“实”的作风、“干”的举措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坚决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说不。用过硬的作风、务实的担当,真抓实干、勇挑重担、顽强奋斗,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胜利在前,重任在肩。让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条战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向脱贫攻坚发起最后的总攻,在发扬钉钉子精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中,以“实”的作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五篇:2020第七个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

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怎么写?对于南京大屠杀,从小时候听人讲述,到中学历史课本中学习,再到现在的看电影,每一次我的感受都很深,一起来看看2020第七个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5篇,欢迎查阅!

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1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首次以国家名义悼念大屠杀死难者。

在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81年前古城南京发生的那场惨绝人寰的惨案,仍是让人不忍卒读。和平来之不易,国耻勿忘,历史必须铭记!南京大屠杀带来的伤痛从未被时间抹去,人们对国家公祭日这个纪念日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多么重要。国耻难忘,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振兴,才是对侵略者最好的回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铭记历史、唤醒记忆、开创未来的举措。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如果说南京大屠杀是近代悲剧的极致,那么当历史翻开这一页,我们最终看到黑暗的离去和光明的到来。筑梦中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我们当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把爱国奉献的热情转化为创造创新的不竭动力。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国家精神、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的传承。国行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国行公祭,不为宣扬复仇与怨恨,是为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国家公祭日,中国人民将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但人们知道,这不是在宣泄情绪,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每一个人,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让中国人民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让民族精神提升,让中国人民更加爱国。

“卅万冤魂招不去,百年凄雨惕重来”。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远铭记,铭记南京的疼痛、南京的眼泪;每一个中国青年要不断前行、振兴祖国的动力。

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2

12月13日上午十时整,很多人聚集在南京死难者清凉山丛葬地“侵华日军南京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沉痛悼念和缅怀逝去的同胞。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近千名师生佩戴白花,面向纪念碑列队肃立,齐声高唱国歌,国歌唱毕,全场向死难者默哀一分钟,同一时间,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上空,校园内外汽笛齐鸣,行人也纷纷驻足面向纪念碑方向默哀。默哀毕,学生代表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师生代表在发言中说,国家公祭、民族呼声,河海同心、开创未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凝聚力量、奋发图强,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用知识的力量,用责任的担当,真正成为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人”。最后全场人员绕纪念碑一周并献花。活动中,很多社区居民以及远道而来的校友和民众也纷纷在纪念碑前敬献鲜花,进行悼念。

自11月底以来,河海大学的同学们自觉自发组织了国防生主题教育、学生骨干主题教育等各类悼念祭奠活动,通过宣誓、签名、手折紫金草和千纸鹤、电影展、发放宣传手册、陈列展板以及签名墙等活动寄托对遇难同胞的哀思,表达不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决心。参加活动的同学们们纷纷表示公祭日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死难者的悼念,也是对世人的警示,作为青年大学生,要时刻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此前,为迎接首个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到来,河海大学还开展了系列悼念活动,参加了“紫金草行动”,与多家媒体共同开展了多次祭扫活动,以加强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能量。

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3

又到一年12·13国家公祭日。山河肃穆,草木含悲。中华门城墙上留下的弹孔依旧清晰可见,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记录着历史,凄厉的防空警报响彻南京上空。

2018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1周年,也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中华民族巨大的耻辱因此产生。为悼念大屠杀死难者并揭露侵华日军残忍罪行,日本有识之士于广岛、大阪、名古屋等多地举办纪念活动,呼吁人们铭记历史、开创两国和平友好的未来。

对于历史,最大的悲哀,不是无知,而是知道后所表现出来的漠视!想想历史课上,讲近代史最严肃的话题时,课堂里发出的阵阵笑声;再看看谈到历史问题时,很多人满脸的不屑。对历史的无视,在这阵阵笑声和一脸不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很多中国人在无视什么?历史吗?不是!而是自身的存在价值!是很多人心中没有力量。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这是苦难历史带来中国的深刻教训。几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何尝不是对历史最深沉的祭奠、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两国间和平、友好的未来。民族需要力量,人民需要力量。中国人必须以史为鉴,珍视今日和平生活,远离战争恶魔。愿中日两国今后能够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4

作为一名大学的学生,在南京,我呆了已是快满四个月了,我终于鼓起勇气去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祭奠那些在烽烟战火中永恒消逝的生命。

和我期待中的阴霾天不大一样,这是一个大晴天。从看到初中历史课本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描写以来,我就一直在想着:有机会的话,应是在那样的一个阴霾天,用滚烫的心去触摸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那灰黑冰凉的记忆。然而这次却有点讽刺,在温暖的,甚至是有点刺眼的阳光中,我踏入了这座城。

这是一个周末,没有多少人来,冷清的感觉与晴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还未进入馆内,但气氛已然被旁边的雕塑和音乐烘托得稍显压抑,相信没有一个人看到这组雕塑时心里是没有震动的。首先进入视野的也是最大的一个雕塑是一位丈夫死于日本人屠刀之下,手里抱着死去的孩子,自己也被强暴了的母亲。她衣衫褴褛,头微仰,像是在哀嚎老天的不公,又像是在控诉日本人的暴行,表情痛苦欲绝,我能够看到她的绝望与愤怒。再往前,能看到一些稍小的雕塑:背着已经死去的奶奶的少年,抱着已死小孙子的老人,趴在已死母亲身上的婴儿??他们的亲人都是惨死在日本鬼子的钢刀,炮弹之下的。这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仇与恨,而是一个名族的血与泪!伤痕太深,怎能愈合如初?我知道这些雕塑丝毫没有夸张当时的情景,自己在之前也想象到了那些血淋淋的场面,然而到这里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雕塑的基座下是默默地泛着涟漪的水,那应是整个名族为纪念死难者而流下的永不干涸的清泪。

进入馆门,看到来参观的各色各样的人:像我一样的学生,工人??没有一个人不怀着敬畏的神情,我感到一丝丝的欣慰。历史的教育没有只停留在课本里,学校中。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关注这段受难史。整个场馆按照时间的顺序布置,从抗日战争的背景开始讲起,配以大量的图片,文物,文献,视频和仿真的场景等,讲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以及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等。进入第一个展厅,看到墙壁上刻满了遇难者的名字,我忍不住用手轻轻地抚摸它们,想稍稍抚平他们心中的伤痕,想稍稍安抚它们凄怨的灵魂。橱窗里面看到最多的是日本兵遗留的枪支弹药和其他生活用品。刚开始我还抱着些许“考古”的心理,但当我看到一枚枚桐叶军功章时,我愤怒了----它们是日本人用多少中国人的血铸造的,一枚接着一枚,暗示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不复存在。那些侵略者将自己的骄傲建立在鲜血之上,他们应该受到谴责。

往里走,就是重点的南京大屠杀部分,配有很多当时日本军人屠杀平民事情的照片,其场景不可谓不悲惨。所建造的很多仿真场景,也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人的累累罪行。被轰炸过的房屋满目疮痍,残垣断壁上的炭火还未熄灭,让人如穿行在狼藉的街巷之中,看着家园顷刻间化为灰烬,亲人身首异处,有着无尽的恐惧和恨意。还有根据幸存者回忆出的一个个小房间,隔着窗,能看见幽暗里惨死的无辜百姓。特别是对一家人的迫害,我之前对其中的惨状有所耳闻,当我真的面对这幕场景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黑色的天,听到了那些痛苦的哀嚎声,闻到了那些令人作呕的血腥味。

看到那些妇女受迫者的史料,无论是视频,图片,还是文字,都能让我看到一幅幅惨痛的画面,让我深深的握紧了拳头,我作为男人的自尊被深深伤害,他们残害了我们中国的女人,世间最恶毒的词都无法形容那些加害她们的日本人!对于她们来说,一生已毁,有的不忍其辱,了断了性命,但冤魂恐怕永久地留在了人世间,挥之不去;有的为了生活,仍然继续着一生,她们多希望自己可以失忆,不要再让那些噩梦般的记忆夜夜刺痛着心灵,艰难,漫长......还有最惨绝人寰的场景:“万人坑”----层层堆积的白骨,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开始我是不愿进去的,并不是怕见这样的尸骨,怕被眼前的一幕幕吓到,或者心里留下什么阴影,而是怕里面的那种气氛,更是害怕亵渎了这些尸骨的在天之灵。我个人认为我们这些后人应该做的首先是让这些尸骨入土为安,而不是作为一种历史的罪证而暴露于外,毕竟他们已经有过不幸。但是最后我还是进去了,不是为了心中的那份对日本人的恨意,而是为了对那些受难者的铭记。原本以为自己看到那些白骨会慌张,然而我错了,真正临到那一刻,心中反而有一种异常的平静,不知缘由的平静。这平静不代表麻木,这是一种深思,是一种铭记。单纯的仇恨已不能代表此刻心中万般纠结的心绪,这些心绪要花一生去清理,关于生命,关于战争,关于和平...正如李自健的《屠生佛》留给我的思考一样,那幅油画左边是两个手拿屠刀,趾高气扬的日本士兵,中间是一座尸山,尸山顶端是一个活着的幼儿,右边是两位僧人。画里有罪孽,有控诉,有苦难,有希望,有宽恕,还有无尽的思考......参观虽然略显的匆匆忙忙,但我的内心仍然在略显压抑的纪念馆中激动不已,在此期间我受到的最大的触动就是这些不幸的灵魂在那个中华民族最羸弱的时代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现代人们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追求,对生命的敬畏。整个过程中,我也体会到纪念馆设计者们的苦心,他们并不完全是在向世人控诉那段黑色的历史,而是给我们当代人足够的警示:暴力带来的只是无尽的苦难,和平才是人类应该永远追求的主题。理解了这样的初衷,才能够理解整个场馆的内容布置。夕阳西下,那橙色的余晖铺满在整个纪念馆内,为端庄肃穆的纪念馆笼罩上一层温暖的霞光。透过那层柔柔的光线,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永远逝去的生命。他们不再面目狰狞,眼中不再透着无尽的恨意,相反的,他们面目安详,那是沉淀恨意之后从内心最深处释放出来的宁静祥和,那是对罪恶的宽容,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在暖色调的晚霞中,我从内心深处感触到了那段历史带来的无尽的思考,同时也感知到了最真实的平和。我想,这温暖的霞光不仅温暖了那些无辜的受害者的灵魂,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这些后人,它其实是想让我们不要永远记着恨,不要永远生活在对罪恶的厌恶之中,而是应该记得那些教训,那些用鲜活的生命换来的和平。回首望去,馆内那破旧的城墙,虽依然孤独地伫立在那里,却不是在控诉着一段黑色的历史,而是在展望着一段美好的未来......丧钟为不幸的逝者而鸣,也将为忘记苦难,曾一度失去精神信仰的民族而鸣。不要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作为一个景点而被后人铭记,而是作为一段永不被尘封的历史让后人永记于心!

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5

清晨,寒风凛凛,国旗护卫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国旗升起后又徐徐降下,为死难者下半旗致哀!

今天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大早,朋友圈、微博便被各类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消息刷屏。然而,不同于平时看到双十一商家刷屏信息、明星犯罪刷屏信息,在看到这样的消息时,我会不厌其烦的每一篇都点开仔细阅读。每一次看到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文字,我的内心都会剧烈波动,似乎悲痛的历史就在眼前。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追思和呼唤,追思逝者,呼唤和平。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有一面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幸存者逝世,照片墙的灯变会熄灭。今年,有了些许不同,因为这一年,有太多的幸存者离开了我们,活着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我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在时间的长河中努力挣扎、抢救,让这一段悲痛的历史被国人所牢记,被国际所认可,希望能够得到给予中华民族如此惨烈灾难的国家的道歉、忏悔和追思。然而时间,并不会为我们的心愿而停留,哪怕只是那一秒。

幸存者葛道荣说过一句话:虽然这里的灯都会熄灭,但记忆不会熄灭;幸存者们不会被忘却,真相更不会被忘却。

那一天,一定会悲壮的到来,但他们永远会活在人们的记忆中,记忆不会被抹去,历史不会被遗忘,真相不会被掩盖。牢记历史,牢记灾难,是为了明天的崛起、强大和坚韧;是为了昨天的灾难不会重新出现在明天的时间长河中;是为了让逝者安息,让生者追忆。

今天,南京为死难者下半旗致哀,全国人民为死难者默哀追思。相信在今后的每一天,每一位国人都会记住这场灾难,牢记历史,展望未来!

第七个扶贫日心得感悟(最终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