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学习体会:奋力开创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程序等作出规范,为加强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党员队伍建设方面一部基础主干法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最新成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整个党的组织体系中,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肌体是否健康,归根到底要看党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推动各级党组织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全党上下重教育严管理的氛围日益浓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坚定不移进行伟大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必须把党员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保障性工程来抓,着力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更好实现党伟大执政使命。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关键是在提高质量上下真功,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要按照《条例》规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党员践行新思想、适应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采取精准有效的措施,确保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就跟进到哪里。坚持“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培训等基本制度,通过树立学习重大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等直抵人心的方式,使党员教育管理有力度有温度。坚持改革创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用好信息网络手段,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现代化水平。
党员教育管理是细水长流的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抓在经常、严在日常。各级党委各党组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特别是推动党支部切实履行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职责。开展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力戒形式主义,决不能搞走秀不走心的东西,决不能增加基层负担。要抓实基础环节,落实基本要求,坚持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相结合,推动形成科学规范的工作链条。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教育管理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党员的思想行动上,党员队伍理想信念坚定、能力素质过硬,党就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每名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要按照党章要求和《条例》规定,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既把平凡岗位当作“磨刀石”,又把重大任务当作“试金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当时代先锋,团结凝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学习体会:让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学习体会:让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程序等做出规范,为加强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党员队伍建设方面一部基础主干法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最新成果。
党员教育管理是细水长流的工作,重在日常贵在经常。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高度重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实践活动,都推动着从严从实抓党员教育管理的良好态势不断形成。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党员教育管理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党员的思想行动上,党员队伍理想信念坚定、能力素质过硬,党就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也唯有始终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紧抓实,才能让党的肌体拥有更多“活力细胞”,才能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真正落实到党员队伍之中。唯有增强制度刚性、健全各项基本制度,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现代化水平,方能使党员教育管理更加有力度有温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条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总结吸收实践创新成果,其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实现党伟大执政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要认真学习该《条例》,结合工作实际,将《条例》的重点的进行勾画,反复认真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党员教育管理条例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时刻按照要求履行职责,时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从思想上真正入党。其次从行动上入党,时刻走在最前列,困难面前不退缩,同时还要做好身边事,用实际行动感染身边人,时刻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
第三篇:奋力开创我省预算管理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我省预算管理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高起点、高站位,紧紧围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放眼全省财政经济工作全局,以依法理财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加快经济发展为目标,立足于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保运转、保平衡、保稳定,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党的十六大和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的召开,为我省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改革、发展空间和更加有利的改革、创新环境。面对全国财政改革蒸蒸日上的新局面、面对加快河北发展的新形势,全省预算管理系统一定要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加倍努力,不辱使命,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深化财政改革规范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调整支出结构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为重点,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全面加强新时期预算管理与改革工作,为建设经济强省、实现河北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全面规范预算管理
我省预算管理改革,从1998年起步,经过五年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建立起了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改革始终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全省预算工作,要与时俱进,拓展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再图新发展。一是全面总结、巩固五年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我省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及技术规范标准体系,抓好制度体系落实,为深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适应促进加快河北发展需要,不断深化、完善各项改革新举措,在财政资金分类分口切块管理、预算机动财力管理、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深化综合预算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经费定额、强化部门经费支出管理方面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三是针对全省预算改革工作开展不平衡、预算改革模式不够规范统一的问题,研究规范市以下改革目标模式,加大督导、检查、培训力度,调动市县改革积极性。全省上下鼓足勇气,增强信心,乘势而上,把我省预算改革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
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是新一届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新要求,是支持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缓解各级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事关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长远发展,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涉及到部门单位利益调整,难度和阻力在所难免。当务之急,一是加强宣传,提高各级各部门对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重要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取得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二是研究制定有关制度,规范管理。认真谋划,做好结构调整的分析测算,摸清资金底数,研究制定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项目标准、资金整合使用具体管理办法,提出资金整合意见建议,为领导当好参谋、出好主意。三是研究制定集中财力大事中长期规划。各级预算管理部门要积极行动,组织配合有关单位全面整合教育、卫生、环保、农业、交通、信息产业、企业技术改造、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财政专项资金,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根据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分别制定集中财力办大事三年或五年规划,集几年之功,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办一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效益好的大事实事,增强我省经济发展后劲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跨上新台阶。
三、全面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水平
实行部门预算改革,是我省预算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经过四年多的部门预算编审实践,省级已基本形成了部门预算编审的一套成功模式。11个省辖市全部也实行了较规范的部门预算管理,全省188个县(市)区有161个试编了部门预算。在采用综合预算、零基预算、项目预算、标准定额预算等先进编制方法,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原则成立专门编审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方面,也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按照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规范预算管理的要求,全省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一是从2004年起省市县三级要全部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县市部门预算改革模式要相对规范和统一。二是将深化财政改革目标要求贯穿到部门预算编制中去,在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项目预算准确性,细编政府采购预算,均衡部门经费水平,执收执罚部门收支脱钩等方面要取得实质性突破。三是推进部门预算编审的现代化,加强预算编审软件的推广应用,提高部门预算编制效率,增强部门预算编审准确性。各市在编制2004年预算时,推广使用统一的预算编审软件,选择部分县进行试点,在两三年内全部推广使用。四是努力加强预算编审队伍建设,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加强力量,保证预算编制改革目标的圆满实现。
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财政体制激励机制
财政体制,事关各级理财积极性,事关财政经济长远发展。2002年,我省财政体制改革取得很大成功。新的财政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打破了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格局,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为各级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体制上建立起了省市共同发展、风险共担的机制,调动了各级加快发展、培植财源的积极性,确保了各级收入稳定增长。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的要求,按照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和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确定的加快河北发展的总体思路,省政府决定,2003年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收入体制。这次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调动各级政府增收节支积极性,增强困难地方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运转的保障能力,促进全省经济加快发展。全省预算系统要按照省政府要求,积极行动。一是全面落实省政府体制改革方案要求,抓紧测算提出各地改革方案,加大对困难县体制调整力度,调动基层增收积极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研究提出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整体方案。全面贯彻国务院有关财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合理界定省以下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相应调整财政收入划分体制,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五、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全面提升县乡财政工资保障能力
确保县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关系基层政权稳定,关系党的宗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财政工作的具体表现。近年来,我们始终将保工资作为预算工作的重中之重,逐年加大保工资转移支付力度,各项管理举措日趋科学规范,公教人员工资发放水平不断提高,领导肯定,群众也给予了好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受财力制约,我省工资发放的保障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实现公教人员工资全部按国家标准发放的任务还很重。下步重点是全面提升县乡财政工资保障能力,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省公教人员工资全部按国家政策标准足额、及时发放。围绕这一目标,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保工资措施。一是抓紧研究测算2003年落实国家增资政策的财力需要和保障能力,提出提升工资发放水平的标准和筹资渠道,供领导决策。同时研究测算分工作目标,制定新的转移支付方案。二是加强工资发放管理工作。切实将“县级统发、银行发放、工资专户、网络监控”等各项保工资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政策落实到每个县乡、每个工资发放基层单位。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从促进落实国家统一工资政策目标出发,改革和调整保工资转移支付方案,通过政策导向作用,调动县市提升工资保障水平的积极性。四是通过财政收入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调动各级增收积极性,提升县乡工资保障能力。五是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利用人事编制工资管理系统,省市对困难县工资发放实施即时监控,并组织检查,发现和纠正县级保工资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六、加强税收政策研究与分析,支持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税收政策管理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税收政策管理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研究、运用税收政策特别是通过关税税率的调整,对我省一些特殊的行业或产业予以支持和保护。发挥好税政管理职能愈加重要。目前看来,我省税政工作人员少,力量不足,工作职能不到位的状况还比较突出。当务之急,一是要全面落实国家支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深化改革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各项税收政策落实到基层单位和优惠政策享受对象,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意图,支持和促进我省经济发展。二是根据财政体制改革后各级税源变化情况,结合开展所得税税源调查,对各级税源结构及今后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研究提出培植重点财源,支持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税政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选配学有专长人员,加强税政工作力量。
七、实行彻底的部门收支脱钩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收支两条线工作,是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财政工作的难点问题。几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落实中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实行部门收支脱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务院提出的收支两条线目标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地方仍采取变相收支挂钩的办法。根据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和省政府要求,从2003年起,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对执收执罚部门实行彻底的收支脱钩管理。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学习心得: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开创新时代新局面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程序等作出规范,为加强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党员队伍建设方面一部基础主干法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最新成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整个党的组织体系中,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肌体是否健康,归根到底要看党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推动各级党组织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全党上下重教育严管理的氛围日益浓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坚定不移进行伟大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必须把党员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保障性工程来抓,着力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更好实现党伟大执政使命。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党的建设中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也是党的自身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也唯有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才能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驶向胜利的港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党员教育管理是细水长流的工作,重在日常贵在经常。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高度重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诸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等,都推动着从严从实抓党员教育管理良好态势不断形成。《条例》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程序等作出规范,堪为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
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就是虚招;千条万条,不去落实就是白条。唯有增强制度刚性、健全各项基本制度,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现代化水平,方能使党员教育管理更加有力度有温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条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总结吸收实践创新成果,其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实现党伟大执政使命,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员教育管理是细水长流的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抓在经常、严在日常。各级党委各党组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特别是推动党支部切实履行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职责。开展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力戒形式主义,决不能搞走秀不走心的东西,决不能增加基层负担。要抓实基础环节,落实基本要求,坚持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相结合,推动形成科学规范的工作链条。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也唯有始终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紧抓实,才能让党的肌体拥有更多“活力细胞”,才能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真正落实到党员队伍之中。从今年6月开始,中央将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此为契机,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按照党章要求和《条例》规定,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争当时代先锋,让青春在实干奉献中绽放最美芳华。
第五篇: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百草沟镇党委
题目:构建平台 创新方式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领题人:罗基俊,执笔人:陈超
构建平台 创新方式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一、百草沟镇党员状况
百草沟镇辖区34个行政村,一个社区,目前共有820名党员,其中农民党员428名,机关党员392名,去年新转正党员41名,预备党员24名,新确定的积极分子140名。
二、百草沟镇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及特点
百草沟镇共有党员820名,流动党员有382名占党员总数的46.5%,随着社会的发展,百草沟镇流动党员呈现以下特点:
1、流动党员数量增多。全镇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数量从逐年增多,且流动党员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
2、流动党员的就业范围更广。我镇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省内转向省外、国外流动;流向以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主要集中流往经济发达地区如沈阳、大连、上
海、北京、青岛以及首尔、釜山等;从业的单位主要以务工以及开办私营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
3、流动党员流动的时间长,流出地点相对固定。部分流动党员已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较为固定地点务工经商,飘泊游子正在逐步减少。
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主要做法
1、注重流动党员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教育是加强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难度较大的工作。外出流动党员流动性强,思想比较解放,但也很复杂,如果不注重有针对性的教育,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近几年,我镇在外出流动党员教育方面,紧紧扣住“针对性”这三个字,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例如:对担任过村干部的党员,在外出前重点进行“自己富了,不忘乡亲,永远做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感,对其他外出流动党员,主要是进行党性和党的宗旨教育,增强其自我约束意识和党员意识,使之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积极引导,注重发挥外出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流动党员外出打工,不仅开拓了视野,学到了本领,而且率先走上了致富路。我镇结合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发挥外出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好做法,一是发挥他们经济意识强,经营门路广,可以为更多人寻找致富门路的“向导员”作用;二是发挥他们在外信息灵、交际广、路子宽,可以为家乡的农副产品、乡村企业产品找销路、找货源的“推销员”作用;三是通过他们在外经营发了“财”,有一定知名度,发挥他们为家乡引进资金、引进设备、引进项目的“招商员”作用;四是积极引导他们为发展本地经济带头办企业,搞实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他们发挥经济优势,在扶贫帮弱上解囊相助,在家乡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带头做奉献。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去向难以把握
据调查,我镇流动党员中外出前向党组织汇报的仅占10%,外出后能与原党组织主动保持联系的也只占3%,大部分流动党员外出后处于“断线”状况,本人及其家庭都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基层党组织很难掌握他们的具体流向和现实表现。
2、流动党员组织活动难以开展
一是部分流动党员活动地点不固定,不是找不到,就是回不来,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就是偶尔回家,也是来去匆匆,无暇顾及组织活动,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二是有的流入当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不闻不问,使多数流动党员无法参加从业地党组织活动。三是少部分流动党员故意
隐瞒身份,怕暴露党员身份,受约束多,影响自己挣钱,成为“隐性党员”,导致外出期间党组织脱管,党员教育培训更是难以落实。
五、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议
1、加强教育,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外出时间较长的地方,指导他们组建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对长期在外,无固定地点的零散外出党员,可以发放流动党员介绍信,且与流入地党组织二是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坚持有所作为原则。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首先必须着力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愿意和服从于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其次必须要求他们发挥积极作用,为同乡排忧解难提供各种切实有效的服务。三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坚持灵活性、实用性原则。应根据从业特点,坚持方式多样、内容多样,充分利用春节、农村大忙返乡的机会开展培训,重点突出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生产知识等,使他们学有所用。
2、构建平台,实行流动党员跟踪管理。
一是建立专门台帐,掌握动态。基层党支部对所有流动党员建立档案,做到“六个掌握”,即掌握党员基本情况,掌握外出时间,掌握所从事的职业,掌握流入地址,掌握联系办法,掌握党费缴纳情况。二是确定专人联系。支部在流
动党员的同一村民小组中指定一名党性强、责任心强的党员与流动党员结成联系对子,定期联系。支部委员对本支部的流动党员实行包干制,每人包干联系几人,从而形成支部——支委——联系人——流动党员的管理链。
3、创新方式,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机制。作为基层党组织,应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通过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发展村级社会事业,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一起致富,从而提高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流动党员身在外心向党,自觉服从支部的教育管理。二是落实双向管理目标。每年汇报一次思想加强联系,实现原籍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齐抓,每年至少为乡镇、村提供一条有价值的致富信息或招商引资信息。三是积极鼓励外出党员回乡创业。采取措施,拓宽渠道,全方位选贤任能,鼓励优秀外出党员返乡创业,参与竞争。从优秀外出党员中培养选拔村干部,以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村级班子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建立一支适应新时期新要求的村干部队伍,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