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长沙博物馆心得
还记得那天下着小雨,等到我们过去后,雨已经停了,但是地上还是有点儿湿润。下了一场雨,闻着空气就给人一种特别清新的感觉。我们跟着导游走,来到了湖南博物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长沙博物馆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游长沙博物馆心得一
走进了博物馆的大门,导游先带着我们去看茶艺表演。我们各自找了位置坐下,开始观赏。只见一位阿姨拿出玻璃杯,向杯中投入二到三克茶叶,然后向里面倒入适量的`水,刚好没过茶叶,水温要在80度左右。阿姨轻轻晃动茶杯,让杯中的茶叶充分吸收水分而舒展开来,导游说:“这是浸润泡”。稍后,阿姨提起水壶上提下倾三次,水注尤如一道白练,起伏而下,导游称之为“凤凰三点头”。这时杯中的茶叶好似鱼儿上下浮动,顿时茶香四溢,沁人心脾,真是色香味俱全啊!看完后,我想平时客人来时,弄点茶,开水一倒就行了,想不到泡茶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接着,我们来到了茶地,看到这里有许多种茶,有“大红袍”,“浙农”和“藤茶” 等等,品种之多,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离开了茶地,我们来到了展厅。我们先走进了茶史厅,这里有各式各样古代精致的茶具,还有许多关于茶的知识介绍,其中就讲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这使我感到很自豪。接着我们又来到茶萃厅,这里陈列了好多种茶叶,看得我眼花缭乱。导游说:“茶总体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还有加工茶类,如花茶、紧压茶等。”最有趣的是紧压茶,紧压茶是用许多干茶压成各种形状制成,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展厅里就有好几种形状的紧压茶,有一个南瓜形的紧压茶最逼真,怎么看都象一个大南瓜,非常有意思,我都忍不住想摸一摸。后来,我们又参观了茶事厅、茶缘厅、茶具厅、茶俗厅这四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自己的特点,让人看了还想再看一遍。
今天我不但看到了许多从来没看到过的东西,还对我国的茶文化有了许多亲身体会,这次春游可真是满载而归。
游长沙博物馆心得二
我们从外边看着那个湖南博物馆还挺大的,我也很期待里面会有什么我们进去去看辛追墓的出土的文物时,又显得不一样了。早在电视上就看见从辛追墓出土的文物,最突出的有辛追墓T形帛画,那个帛画划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我也了解一点:最上面有一个托月女神正在拖着月亮,旁边还有玉兔。在天上的下面还有只蟾蜍,那只蟾蜍基本上长得和现实中的蟾蜍没什么两样,这也说明了当时绘画技术是有多么的好。在人间的那一层,给人一种特别真实的感觉,因为天上我们没去过,地下我们也没去过,所以说谁都不知道天上和地下到底有什么东西,画的又像不像。
据说辛追夫人还是一个特别爱漂亮的女人,她有很多衣服,我也看了看。其中我感觉最好看的是素纱单衣,那是辛追夫人的衣服,但是这件衣服只有49克,还差一克就达到了50克,我在想那是多么轻的衣服啊!穿在身上肯定很舒服!那件衣服也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似一层薄雾,既神秘又美丽,特别漂亮。我们还看见了长沙窑,这是一种古人饮酒时写在陶瓷上的诗,多半是民间诗,只用于饮酒时,突发感想而写出来的。还有一个皿方罍,在资料里面讲皿方罍的罍身是前几年才“回家”的`,湖南博物馆只有皿方罍的罍帽。罍身一直在海外漂泊,不过现在回来了,“哥俩”终于团聚了,我也真替他们开心啊!毕竟“哥俩”在一起团聚真的是不容易啊!但是唯一遗憾的是没有看到辛追夫人的尸体和T形帛画很逼真的放映片。但只是遗憾,没有后悔。
但愿下次去研学或去旅游的时候不要留下遗憾。
游长沙博物馆心得三
今天我和周满笠、梁家昱一同人,乘车去湖南省博物馆,观看了《佛光里的神秘西藏》文物展览。
进门,我们看见正面墙上高高挂着几幅绚丽多彩的神秘西藏的文物图片,金灿灿的,好像是用金子制作的,是西藏人民创造独树一帜的名族文化,是中华多元文化大花园中的奇葩。进馆后,我们静心凝视着文物,沐浴佛光,仿佛一起走进了那神秘的西藏,这时我发现绝大多数的文物都是用金子打造的,我们还得知,这并不是真的金子,这是鎏金,哦,其中,有一件作品让我震惊,它的名字叫《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鎏金铜像》此尊观音共十一面五层像,主尊观音面容慈祥,主臂双手合十,其余主臂结不同手印,持珠宝,弓、箭等各种法器,其他990只略小的排列子身后左右两侧,整体造型优美,精巧细致,金碧辉煌,为佛教造像中之佳品,观音菩萨所具有的'千手千眼,象征着慈悲与力量,表示将救度一切众生。这一尊佛像,一件件宝品,一幅幅唐卡,饱含着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凝聚着藏族人民的心血,记录着文明发展的历程,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观完后,使我觉得西藏,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圣地,神灵与凡人共存的美丽天堂。今天藏族人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着美丽的西藏,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憧憬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使得雪域高原到处充满了欢乐安详的神秘色彩。
我要学习藏民族的这种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事业信仰的虔诚,努力学习,坚持不懈,不放弃,勇攀科学高峰。
游长沙博物馆心得四
六月的最后几天,一考完试,妈妈就带我来到了爸爸工作的城市——长沙。
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是湖南省省会。长沙的美食也是闻名中外的,长沙人爱吃辣,听妈妈说因为长沙气候潮湿,所以吃辣是对身体的一种排毒,这个说法还真够怪的。
第二天,我和妈妈一起参观了长沙市博物馆,历时两个多小时,走马观花似地看完,其中最有名的是马王堆汉墓,里面埋的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有及家属的墓葬,保存的特别完好,可见中国古代的人是多么聪明,最令我难忘的是丞相的夫人——辛追夫人的墓。她出土时连肚子里的瓜子都能大约数出来,并且肌肉还富有弹性,甚至手足上的纹路也能清晰可见。科学家们推测可能是因为水银的作用,加上古代人喜欢吃长生不老的丹药,丹药里也含有少量水银,水银富有杀菌的作用,所以才保存的如此完美。
这次的长沙之旅让我收获满满,受益匪浅,原来考古科学家的本领这么大,我非常喜欢这次的生活实践,真的很有趣。
游长沙博物馆心得五
3月20日,妈妈和爸爸带着我一起去长沙市博物馆参观,我非常高兴。
一进门,我就看见一个卖冰糖葫芦的小伙子,他一边走一边叫着:“卖糖葫芦啦,很好吃的糖葫芦。”我买了一串就走进了博物馆。博物馆的前门有个大厅,大厅的顶上有几盏金光闪闪的玻璃大吊灯,把整个大厅照得亮晃晃的。我们走进右大门,这时我看见这间展厅的墙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介绍表,展厅的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恐龙骨架。许多人围着看,我也挤进去看了一下。
然后,我们又走进左大门,刹时,两个恐龙骨架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还看了一些介绍古生物进化史的图片。我们又向前面走去,我看见一个阿姨在卖恐龙小卡片,我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妈妈就帮我买了两盒。接着,我们又看了一些恐龙,有伤齿龙、巴西翼龙、剑龙、霸王龙、似鸟笼、肿头龙、蛇颈龙等恐龙。
我看得眼花缭乱。然后,我把有用的东西都抄下来,最后,我们来到了前左大门。“啊!好多化石呀!”我叫了起来,有始祖鸟的化石、小昆虫的化石、有小鱼儿的化石......不知不觉,我们看完了整个展览。回到家了,我想:今天看的东西可真多呀!这次参观博物馆学的知识可真不少呀!
游长沙博物馆心得
第二篇:游长沙
游长沙
岳麓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爱晚亭中逸兴长,屈子祠畔湘竹泪。画屏丹青花木盛,书院松柏姿容伟。目极楚天潇湘水,回望长沙马王堆。
中秋
清香徐来丹桂间,玉兔光满伴花眠。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作者单位及姓名:万隆中学兰炳华 联系电话:***
邮箱:676560144@qq.com
第三篇:游博物馆
游博物馆
今天上午,我们全校的小记者一起去游览了东平县博物馆,走进大厅,屋里既宽敞又明亮,讲解员阿姨给我们讲述了该博物馆共有八个展厅,800多件展品。
首先,阿姨带领我们来到了文明起源展厅,该展厅以古遗址为主体,集中展示我们家乡的文明起源。然后,我们又来到了下一展厅,进去了一看就好像进入了陶器的世界,阿姨解说到这就是陶器瓷器展厅,展示了各时期瓷器,其中汉代陶厨房模型为国家一级文物。再往前走,就来到了玉器青铜器展厅:青铜器铸造技术精湛,式样精巧新奇,纹饰细密华丽。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精品石刻展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安道一手书“大空王佛”四字石刻模型。后面还有书画方志展厅:展出从宋代到近现代馆藏部分书画作品,历史名人展厅:宋代父子状元梁颢、梁固,民族英雄戚继光、伟大的小说家罗贯中……。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第七展厅和第八展厅,主要介绍以历史为脉络,展示东平由古至今的沧桑变迁。东原文化不但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她是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东原学府名噪一时。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间,两个小时参观就过去了,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博物馆真有趣,它不但给我带来了乐趣,还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让我体会到了家乡深厚的文化积淀。
(东平县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五班)
第四篇:长沙博物馆策划案
“潇湘小记者号”文化列车
——潇湘小记者与长沙博物馆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视界的长度,决定你世界的宽度。眼界的高度,决定你胸怀的广度。
潇湘小记者是潇湘晨报联合湖南五方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全国首席青少年社会实践成长平台,致力于帮助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进阶式服务能力,帮助青少年作出积极的人生规划。
作为省会城市,长沙汇集了湖南最优质文化资源,长沙博物馆更是湖湘文化的缩影,聚集了长沙历史人文界的专业教授,非遗传承人以及一系列历史文化体验活动。可生活在主城区的孩子们却并不了解这里,无趣,难懂,孩子们走马观花,家长也知之甚少,长沙博物馆酒香也怕巷子深。
而生活在非省会城市的孩子们,获得这些资源的机会,只占长沙孩子的三分之一以下。潇湘小记者联合长沙博物馆,将历史以有趣的形式重新打造,为主城区的孩子打开人文历史学习的又一种形式,同时也为非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区的孩子们共同打造“文化列车”,驶向湖南文化的深处,探索文明,发现历史。
我们拒绝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潇湘小记者“文化列车”,配备有经验丰富的小记者带队老师、知识渊博的顶级解说员、具有匠人精神并能传授十八般“绝技”的手艺人,孩子在长沙博物馆的每次体验都是学习,每一个站点都是一堂趣味盎然的实践课。
二、活动主题
“潇湘小记者”文化列车
三、活动目的
以古为镜才能知兴替,历史也可以很有趣,我们将艰深的历史文化知识通俗化,更易于孩子们理解;将长沙博物馆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真正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文化的乐趣。
四、活动形式
1.“小小文物讲解员”:
通过小小讲解员活动,普及地方历史文物知识,牢固树立广大青少年、市民热爱长沙、热爱历史文化的意识,丰富青少年社会实践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影响,使博物馆真正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活动内容:
(1)博物馆专业讲解员带小记者们参观博物馆展览基本陈列展(如有临展,请一并带领参观),并讲解展出文物的历史(讲解员讲解需放慢语速,讲解更浅显易懂一些,专业名词可讲解细致一些,便于小学生理解。中间可以加一些小互动,比如问答式互动。建议讲解员的讲解词再写一个小学生版的,更适宜我们的活动对象)(2)知识竞赛大比拼,小记者限时完成答题卡,巩固今日所学内容。(3)我是小小讲解员,小记者为在场市民讲解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文物,锻炼自己的表达,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4)根据今日表现及答题卡完成情况,评选今日的“历史文化大使” 活动场数:三月即日起—六月:提供3场活动
2.“潇湘考古小纵队”(1)模拟考古现场
带小记者体验考古的过程,感受亲手找出文物的新鲜体验,从中学习考古的知识,懂得尊重文物,养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意识,传承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2)考古知识大课堂
世界上真的有僵尸吗?千年不腐的尸体是怎么回事?那些盗墓的行话,比如“鸡鸣灯灭不摸金”、“在墓室的东南角要点一根蜡烛”、“寻龙分金”、“血粽子”是真的吗?无数关于古墓的猜想这次都帮你揭晓!
考古教授走下神坛,为小记者揭秘真正的考古现场是什么样的。(3)采访考古人员,了解发掘文物,保护文物的不易与艰辛 活动场数:三月即日起—六月:提供3场活动
3.“文物医生在行动”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遍大江南北,让文物修补员走进人们的视野,人们也一览文物修补为中国文化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文物修补过程繁杂,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而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做这样一件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的事的人已经不多了。这一次小记者走进文物修补,亲自体验一把“我在长沙修文物”。活动内容:
(1)专业文物修复大师为小记者模拟文物修补现场,教授文物修补技艺,介绍文物修补的工具,参与修复了哪些文物呢?(2)小记者变身文物修补员,体验亲手修复文物的奇妙感受(3)采访文物修补师,了解文物修补的不易,懂的耐心与细心的重要性。
活动场数:三月即日起—六月:提供3场活动
4.“百家大讲坛”
本活动可针对初高中生设置
(1)由博物馆邀请非遗传承大师或知名学者、专家教授为小记者们开展各类历史人文的专题讲座,其中讲授风趣,内容活泼的专题讲座可为小学生开放。看百家争鸣,感受思想碰撞的火花,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面。
活动场数:三月即日起—六月:提供3场活动
(2)匠人技艺大传承
缓慢而枯燥的技艺,匠人们靠着一股坚守的信念,只为让一门传统的手艺不被灭绝。做一年就是一年的工夫,做十年就是十年的功夫,毫无捷径可言,造成了非遗技艺在当今一直处于传承凋零的阶段。潇湘小记者联合长沙博物馆推出“匠人技艺大传承”活动,由博物馆邀请传承人大师、匠人师傅们为小记者开展技艺手工体验课,让孩子们体验非遗文化,为渐渐没落,急缺传承人的非遗文化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活动内容
A.匠人师傅为小记者讲述他所掌握的这门手艺以及他学习成长时的故事
B.匠人师傅教习小记者这门手艺的入门诀窍以及基本手法,让孩子们自行完成一幅作品
活动场数:三月即日起—六月:提供3场活动
(3)对话名人:
小记者采访非遗传承大师、知名学者、专家教授以及博物馆馆长等文化界名人,了解这些文化艺术界的清流们身上的匠人精神、了解文化,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同中华文明,懂得坚守。活动场数:三月即日起—六月:提供3场活动
四、合作方式
1.长沙博物馆的权益
(1)潇湘小记者负责提供长沙博物馆相应的媒体宣传 A.小记者省级刊物《新少年》专题报道 B.湖南最大校园平台“教育+”独家专栏 C.潇湘小记者超过千人关注的官网官微独家报道
(2)长沙博物馆可以挂牌“潇湘小记者社会实践基地”,成为潇湘小记者10所定点社会实践单位之一。
(3)潇湘小记者将自己的宣传易拉宝以及在长沙博物馆所开展的活动做成宣传海报展示在长沙博物馆,为长沙博物馆宣传
(4)活动进行中期,潇湘小记者会开展“谁是博物馆代言人?”选拔赛,选出优秀小记者代言人为博物馆代言,并在我们的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出一期专题报道
2.潇湘小记者的权益
(1)长沙博物馆大力支持潇湘小记者活动,定期为小记者提供活动体验的机会,尽量保证每月有2—3场活动
(2)长沙博物馆联合长沙市教育局、长沙市文明办、市团委等相关单位与潇湘小记者共同开展“‘潇湘小记者号’文化列车”大型文化历史系列活动
(3)在活动进行中期,可为小记者提供展架展示,将孩子们在活动的照片展出。
第五篇:长沙博物馆导游词
湖南省博物馆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我们将在这里参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千余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整的汉代女尸。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对于研究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学等都具有重大的价值,被学者誉为“世界奇观,中华伟绩”。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原来这里有两个土冢,相传是五代,就是公元907?960年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所以名叫“马王堆”。1972年初到1974年初,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相继对它们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地下有一、二、三号三座墓葬。根据二号墓中出土的“长沙丞相”、“软侯之印”(均为龟纽铜印)和“利苍”(玉印)三颗印章,证明这里是汉初诸侯长沙国的丞相??软侯利苍及其家族的墓地。据记载,利苍死于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三号墓墓主是利苍的儿子,死于公元前168年;一号墓墓主是利苍的妻子,根据出土印章,死者名辛追。从地层关系以及随葬物等情况分析,一号墓略晚于三号墓,故辛追约死于公元前2世纪60年代。一号墓保存最完好,这里陈列的文物大都出土于一号墓。下面我大致按陈列的次序为大家讲解。
钱币这里出土的钱币,基本上都是“明器”,即神明之器,是专为陪葬制作的。因此,它只具有象征性意义,而无实用价值。它的种类主要有“郢称”和“半两”。“郢称”是楚国通行的货币,一直沿用到汉初;“半两”多属于汉文帝时期的四铢半两。
木俑这是木俑。一号墓出土162件,三号墓出土104件。计有侍俑、乐俑、杂役俑等。这些木俑,无疑是软侯家奴婢的替身,反映了软侯家役使着众多的奴婢,过着剥削寄生生活的情况。这批木俑在制作上大量采用了半肉雕技法,造型生动,形态逼真,显示出当时雕刻工艺的高超。
乐器下面请大家参观出土的乐器。一号墓中出土有完整的25弦的瑟,22管的竽和12支竽律管。三号墓除了出土的瑟、竽之外,还出土了七弦瑟和竹笛等。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竽和竽律两种乐器。一号墓出土的竽用竹木制成。由竽斗、竽嘴和22根竽管所组成。竿斗和竽嘴用木制;竽管由刮去表皮的竹管做成,长短不一,分两排插在竽斗内,并用多道篾箍固定。它是专为死者制作的明器。各位游客请看,与竽同出土的还有竽律一套,共12管,用竹管制成。均装在一个用乘云绣和黄绢缝制的长方形竽律袋内,每管一个小袋。各管均中空无底,律管下部书有十二律吕的名称。它也是明器。竽律在古代文献中没发现有记载。它的发掘,使我们首次看到了古代竽律的形制,是很有意义的。朋友们再请看,三号墓中也出土有一件竽,是实用器。它尚有四种折叠管,共23支。每支管上有出气孔和按孔,管内有簧片,簧片上还有银白色的“点簧”,以控制音高。这是世界管乐器中使用簧片最早的实物之 一,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史料。竽的出土,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南郭处士吹竽”的故事和由此而形成的“滥竽充数”著名成语。
博具这里展示的是一套博具。博具是一种娱乐用具,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惟一一件汉代完整的博具。博戏在汉代是十分受人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但自晋代以后逐渐衰落并开始演变,到唐宋时由象棋取代。兵器这里陈列的是兵器。三号墓出土的兵器有38件。包括弓、弩、箭、剑等。弩,它利用了杠杆的原理,使箭射得更远、更准;加上铜廓,更为坚固,成了名副其实的“强弓劲弩”。
农副畜产品各位朋友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远在两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长沙国就已经有了较发达的农副畜牧业。下面请看,出土的大量产品有稻、小麦、大麦、麻籽、菜籽、枣、梨、杨梅、鹿、黄牛、山羊、绵羊、鲤鱼、鲫鱼、鸡蛋等等。其中稻谷有籼、粳、黏、糯四大品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稻谷品种和类型的演变发展,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漆器请看,这么多漂亮的漆器,简直是太美了。数量很多,一号墓出土184件,三号墓出土316件,二号墓的漆器多已破损。器形有鼎、钟、方壶、圆壶、厘、耳杯、几、勺等。其胎质多为木胎,也有竹胎和麻布胎。纹饰有漆绘、粉彩和锥画多种,线条流畅,色彩绚丽,有的还记有容量。请看,这是
一件云纹漆鼎,在一号墓出土时,考古人员发现漆鼎中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莲藕片。挖掘时 满片因遇空气加上在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荡动,藕片已全部溶解于水中了。地质工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说明二千一百年以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否则,藕片会被震荡,早已沉于水中了。在这里陈列的很多盛食器具中,您可以看到吉祥颂语,如“君幸酒”、“君幸食”等,意思是请您喝酒,请您享用美食。各位游客,至此我们看完了一展厅的周围部分,现在请大家进入中心处的内厅。
丝织品一、三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名目繁多。服饰有丝绵袍11件、夹袍1件、素纱禅(单)衣l件,以及裳(裙子)、手套、纱帽、鞋、袜等40余件;还有整幅的丝织物63件,品种有绢、绮、罗、纱、锦、绣等。起绒锦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起绒织物,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复杂的提花技术。它的发现,把我国起绒技术的创始时间,至少提早了数百年。大家看到的这件素纱禅衣的确是一件令人惊叹的稀世珍品。它身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其重量包括厚实的衣领和袖口锦边在内,还不到现在的1两,仅49克。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制作工艺最精和最轻薄的一件丝绸衣服。可见当时的纺织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帛书请大家往前看:三号墓中出土的十多万字的帛书,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这批帛书,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新的资料。帛书中有《老子》甲、乙两种抄本,甲本卷后、乙本卷前各有古佚书四种;还有新的春秋战国史料《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以及《五星占》、《相马经》、《医书》数篇,共计20多种。《五星占》记载了秦始皇元年至汉文帝三年共七十年间木星、土星、金星在天空运行的位置,其中的数据资料与现在的计算数据十分接近,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学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帛书中有三幅地图。一幅是汉朝诸侯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主区的范围相当于现在广西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广东连州市一线以西,北起新田、全州一带,南界直达广东珠江口外的南海。所示的河流流向和弯曲轮廓、山脉走向、城镇方位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第二幅为汉代诸侯长沙国南境驻军图。图中标有部队名称及驻地、工事、烽火台等军事情况。第三幅是一个县城的平面图。这些地图的出土,证明早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汉初,我国的地理科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它给我国地图学史增添了宝贵的一页。帛画请大家注意,这里是两张覆盖在一、三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内容大致相似。帛画呈“T”形,画面从上至下画的是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上部画有日、月、星、扶桑树、天神及天国守门神等;中部画的是墓主人出行及祭祀的场面;下部画有一巨人站在两条鳌鱼背上,托举着大地。画中神话与现实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构思、布局精妙有致。就其绘画艺术而言,帛画堪称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从帛画的形制、内容及摆放位置等情况来看,它应属于丧葬礼俗中“铭旌”一类的旗幡,用以“引魂升天”。三号墓棺室的东、西两壁悬挂有两张长方形帛画。西壁的帛画画面上有百余人,数百匹马和数十乘车。从其内容、布局分析,表现的是墓主人登临高坛检阅出征部队场面。因此这幅帛画可以叫做“出征图”。东壁的帛画由于残破过甚,已分辨不清楚,估计是墓主人生前奢侈豪华生活的写照。
朋友们!至此,第一展厅的陈列已全部观看完毕。那么两千一百多年前的汉代女尸和棺木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请跟我到地下室,也就是第二展厅去参观。
女尸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首次发现了一具保存了两千一百多年的女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她吧。她是谁呢?她就是一号墓中汉初诸侯长沙国丞相软侯利苍的妻子辛追。在出土时,此人身高154厘米,保存体重34.3公斤。体形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好,大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软组织尚有弹性。1972年底,对尸体进行了解剖,并进行了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经过多方面观察研究分析,死者生前患有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胆石症等多种疾病。在其食管、胃肠道内共发现甜瓜子138粒半,表明患者是在吃了甜瓜之后不久死去的。经过综合分析研究,死者由于胆绞痛的急性发作,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造成猝死的可能性最大。对于古尸能保存完好的原因,也作了多方面的探讨,认为辛追死后
进行了“浴尸”,用约二十层衣衾严密包裹,及时人殓封棺后,逐渐形成了缺氧条件,这有助于延缓尸体的腐烂。入土后由于深埋20.5米、密封,共有四层棺套、棺外有椁,椁的上下四周用密闭性能好的白膏泥封闭,再加上隔绝了氧气的来源和光的照射,保持着相对的恒温和恒湿,并由于椁室中大批随葬物的腐败而产生沼气,细菌相继死亡,于是腐败过程趋向停止,加上长沙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保持了墓室的密闭性能。内棺中的80升茶褐色棺液为弱酸性,具有轻度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对蛋白水解酶有较强的抑酶作用。这些都是使这具古尸能够保存下来的因素.这具女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它是防腐学上的奇迹,反映了汉初人们所掌握的防腐的丰富经验以及防腐学所达到的高度水平。棺木这是一号墓中的三具棺木,均系梓属类楸木制成。锦饰内棺是存放女尸的。由于汉代还没有使用棺钉,故在棺木的两端用束帛加以捆扎。朱地彩绘的头挡绘有双龙穿壁,足挡绘有两鹿登山峰。这个棺内外均涂朱红漆,又画龙、虎、鹿等古代长寿和吉祥的动物,意为表示吉祥。黑地彩绘棺用彩漆描绘了古人想象中流云漫卷的天空,在流云之中还穿插着一百一十多个神怪和奇禽异兽。棺椁请大家跟我到第三展厅看看马王堆一、三号墓的木椁。马王堆二号墓由于早年被盗,已坍塌腐烂,仅剩残木。数以千计的随葬品就放置在木椁的四个边箱之内。整个木椁结构平整严密,没有一根金属嵌钉,全是用扣接、套榫结合成的,说明当时的工艺水平是非常高的。
马王堆汉墓的棺椁埋得很深,四周上下还有大量的填塞物,依次为:木炭、白膏泥、夯土层、白膏泥、封土等五层。其中木炭每墓有一万多斤,填塞在木椁的四周,主要用于防潮。在木炭的外面是厚度达一米多的 白膏泥。白膏泥是用来塑造瓷器的瓷土,即不太纯净的高岭土,它黏性强,可塑性好,渗透性极低,是很好的防渗漏材料。白膏泥以上的填土又都被夯整夯实。这就造成了一个完全密封的环境。起到了隔氧、隔光、隔潮和相对恒湿的作用。加上长沙地壳稳定,使墓中的文物和女尸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得以在今天重现于世。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