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走在新教育路上》读书心得(精选合集)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81-584226 其他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07-18 06:53: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走在新教育路上》读书心得

假期里非常有幸读到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新教育路上》,他那通俗易懂的教育理论,活泼的文字,针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时弊,提出的独特见解一下子吸引了我。

朱永新教授在这本书中讲述了他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忧思,对教育改革的执著,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对基层教育工作者成长的关心,对教育现实困境的流泪……,深深感动了我。今后我要多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张扬学生个性。多给学生一些权利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去体验;多给学生一些方法创造。书中朱教授提倡要重视人文倡导实践。他说:“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是呀,在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我们都应该向朱教授一样,把对现在的教育现状有很多的忧虑,化作为改变教育现状的动力,相信在新教育追梦的路上,我们会越走越宽!

第二篇:《走在新教育的路上》读后感 读书心得

《走在新教育的路上》读书体会

对于新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有些是能用有限的知识解决的,但更多的是我们在校园中课堂上从未涉猎过的。古有云:实践出真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着成长。非常有幸拜读朱永新教授的教育大作《走在新教育路上》一书,书中那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无一不有莫大的鼓舞,带给我理想以信念。

庄惠芬:一位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教书7年,自觉毫无抱负和理想,拜朱教授为师,用12年的时间实现自身的成长。再次期间还完成了《魅力课堂》一书的创作。说到魅力课堂,可能有些老师应该听过这段话。《中国教育报》上,把理想的课堂教学分成了三个境界。而庄老师,可以说是魅力课堂的代表。大家都知道,数学是门抽象的学科,如果仅仅靠书本知识的讲授和习题解答,会非常枯燥乏味。庄老师为了让数学变得轻松、有趣和高效,为了让学生喜欢数学,她不断的探索与思考着。她创设了数学文化的“百家讲坛”,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她在她的百家讲坛中设计了“数学与历史,数学与社会,数学与未来,数学与科技,与文化,与思维,与成就,与自然”等八大系列,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找到了共鸣。所以,在这位庄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种不同的数学课,有„„这样一位优秀的魅力教师,却有着一个非常平凡的梦想,那就是做一个能够让学生记住一辈子的老师。这个梦想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因为我也曾有个类似的梦想。我还想到了很多年轻老师,我始终相信能够愿意走进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两个关于教育的梦,她一定不会是一个市侩之人,我们很多人其实就像是12年前的庄惠芬,我们不是没有梦想,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通过庄老师的故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只要不忘初心,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袁卫星:袁老师是一位语文老师,而且他的语文教学非常有特色,他把“感悟亲情”“善待生命”作为最重要的话题和学生讨论。在她的课堂里有很多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人生,有很多孩子留下过蕴含复杂情感的泪水。他每教一届学生都要让他们给自己的父母写信,让很多淡漠甚至是对立的家庭关系重新变得温馨。袁老师班上有一个学生在日记本中写下遗书,想要自杀,袁老师发现后临时改变课堂计划,改上“善待生命”,通过袁老师的课堂,这位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并最终放弃自杀的念头,袁老师用一堂课挽救了一个生命。袁老师始终认为生命教育才是教育中的重心,所谓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等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

袁老师如此重视生命教师可能也跟他自己的个人经历有关,他刚参加工作父亲就去世,当他在教育一线忘我工作时,他自己的身体又患了严重的疾病你,当他事业上小有成就时,他的妻子又患了比较严重的疾病。因此,他格外重视亲情,格外珍惜生命。他认为我们当前的教育太过于直面现实了,当前社会的很多阴暗面没有任何处理就直接暴露在学生面前,很多孩子为了未来的生存,不得不放弃童年该有的快乐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的憧憬与向往。

生命教育,首先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生命本身就是美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美的杰作,因而应该为自己拥有生命而自豪。《走在新教育的路上》读书体会

卢志文: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卢志文是谁,但大家一定听说过翔宇教育集团,天津也有翔宇学校,卢志文是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朱教授评价卢志文:从容,淡定,坚韧,幽默,讲大局,识大体,明大理,这本书中用睿智幽默来形容卢校长,真的一点也不为过.他要求学校中层干部做“法家”,落实“制度第一”的管理理念;要求副校级干部做“儒家”,协调好学校人际关系,处理好学校各种矛盾;而他自己则做“道家”,掌握大方向,把握大原则,放眼光,拿策略。这样一来,不仅仅他这个校长解脱了,下面的职工积极性也更高了.他把教职工例会分为五大板块:一是“艺术鉴赏”,二是“道德建设”,三是“科研论坛”,四是“时政速递”,五是“校务工作”。他是这样解释其中的奥妙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品味第一,然后是道德,然后是方法,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做不好的事。当教师员工沉浸在《天鹅湖》中的时候,他是不会去过分计较职称评聘的先后的。我们看看书中记录的几个关于卢校长的小故事。这是卢志文校长自己写的几则箴言,大家感受下。

王开东:王开东老师1995年毕业于巢湖师专,在一个农村小镇的中学教书,见习期满就参加了县里的教学评比,在一万多名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县里的“首届教坛新星”,还获得了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十佳师德标兵”。王开东老师自创了一个三有六让的课堂教学方式,王老师创设三有六让的目的就是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真正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创造理想的课堂,这位王老师他首先打倒师道尊严,他喜欢近距离的和学生交心,他的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抢着发言,他主张鼓励学生犯错误,他把“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字幅贴在教室的最前方,他认为鼓励学生犯错误就是帮助学生摆脱怕错的心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他和学生之间没有大小,没有权威,只有自由自在。我虽然没有真正走进王老师的课堂去听他的课,但我可以想象,他的课堂一定是一个活的课堂,是一个真实的课堂,一个平等的课堂。本来这应该是我们课堂的本色,但是由于考试和分数的压迫,许多课堂都扭曲了,王老师的课堂则变成了真正的非常课堂。

教师真的不需要发展了吗?:这篇文章是针对一部分把教师职业看成是养家糊口的饭碗,看成是获取名利的途径,一旦这些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就不再有新的,就浑浑噩噩了。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作者是这么说的,对一个真正的教师而言,其实,当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发展之时,也就是他的教育生命开始衰老之时。

他们不知道,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是与孩子一起成长;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有在教室里才能够真正开出一朵花来;

他们不知道,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自己必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永无止境。

翻页,作者还提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没有一点理想的教育情怀,最好远离教育,远离教师这个职业。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天生不安分、会做梦。

理想教师的两个条件:有教育理想,坚守。

作者认为这一点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我们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就是我们的精神性。人的精神性注定人不仅仅是为了当下活着,支撑人活着的往往是理想,人的生命价值往往与理想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低估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理想的价 《走在新教育的路上》读书体会

值,我们不要以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就没有什么作为,他影响着几十个生命呢。一个教师,如果能真正影响几个学生的生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那他的生命就非常有价值了。而这一点,作者坚信,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许多教师选择了放弃,“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琐碎:说到琐碎,真的没有哪份工作像教师工作这么琐碎了。我们从早上的早自习,到操场,从教案到批改作业,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到家长会,可以说,琐碎,重复,繁重,是我们工作的常态。这样的状态很容易让人懈怠。作者指出,做教育不怕劳动的琐碎,怕的是方向不正确。做教育,如果方向不正确,无论我们怎样地披星戴月,不管我们怎样含辛茹苦,都不能避免“播下龙种,收货跳蚤”的尴尬。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高分,也不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誉,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向善。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增加绿的色彩、善的力量,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丧失了方向。或许我们制造了骄人的高考榜单,赢得了家长的赞誉,却不能阻止药家鑫悲剧的上演。

贵人,匠人:这篇文章是在教师节写给教师的,说的是教师要做贵人,不要做匠人,这个观点大家应该也不陌生,我记得赵校好像提过类似的观点。他指出贵人和匠人的区别在于,匠人只教书,不育人;贵人不但教书,而且育人。教师节里,育人的贵人会受到祝福,教书的匠人也会受到礼赞。所不同的是,育人的贵人会被学生终身惦念,并将爱的教育传承下去;而教书的匠人犹如旧日私塾的先生,他们传授学生以知识,家长回馈他们以衣食。书中还讲了一个作者朋友的故事:这位朋友每逢教师节就非常怀念中学时期的英语老师,他曾是学校的问题学生,曾连续一个月旷课而且远在乡下的父母对此一无所知,他的英文老师在出租屋内发现了他的踪迹,并给他留下一张字条,规劝他好好读书。故事的主人公并没有因此就回到学校,此后十年,他们毫无瓜葛。但是随着年岁渐长,这位主人公开始越发怀念这位英文老师,并在每年的教师节给这位老师寄一些贺卡和礼物,即使偶尔忙碌忘记了寄贺卡,但他对老师的敬意却丝毫没有减弱甚至挂念越来越多。这位英文 老师并不记得这个学生,她当年留下的字条也并没有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但这位老师却成了这个主人公心目中的贵人,因为她将爱的种子播进了这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作者建议我们„„

读朱永新老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时不时被他对教育独到的感受所感动,在一篇篇美文中,在一句句精辟的话语间,我倾听着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想,感受着他的新教育实验梦想,汲取着他的教育思想精髓,体会着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书中朱教授提倡要重视人文倡导实践。他说:“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我的理解是: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会成功。何尝不是呢,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憧憬诸多而实现甚少,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超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不要太多响亮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当下的行动。

第三篇:《走在新教育路上》读后感

读《走在新教育路上》有感

我是一个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对于新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有些是能用有限的知识解决的,但更多的是我们在校园中课堂上从未涉猎过的。古有云:实践出真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着成长。非常有幸拜读朱永新教授的教育大作《走在新教育路上》一书,书中那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无一不有莫大的鼓舞,带给我理想以信念。

书中朱教授提倡要重视人文倡导实践。他说:“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我的理解是: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会成功。何尝不是呢,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憧憬诸多而实现甚少,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超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不要太多响亮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当下的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因为我们有梦。

对于新教师面临的角色转换。从讲台后到讲台前,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变更是心理位置的转变。实习过程中的第一堂试讲课至今记忆犹新,曾经无数次想象过站上讲台面对一双双明澈的眼睛,光是想象就觉得羞赧,生怕自己忘词或者讲错等等行为的出现而闹笑话。出乎意料的是,当我站上讲台那一刻,心中千言万语的激慨却化作一句充满力道的“上课”,我和孩子们的默契在短短的35分钟内渐渐深化,原来授课是如此这般地快乐互动。原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关于点滴培养出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定势。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无穷。在书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师对于日记习惯培养的提倡。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可以倾诉自己的感情,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可以锻炼意志,开阔心胸,净化心灵。甚至可以说,写日记也是一种持效的“道德长跑”方式。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让自己与自己对话,让一个自我战胜另一个自我。总之,日记可以使自己不断得到新的感悟,学生在求善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求善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从而形成既主流又个性化的道德品质。

日记不仅为学生所受益,教师也是如此。书中提到一位“海子”老师,她在网上为班级的学生建立起个人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点滴,积跬步镂金石,于是她写下了名叫《孩子,我看着你成长》一书,她的故事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是感动是钦佩更是敬慕。而前些日子,总是耳闻教师辱虐学生的种种事件,捶胸顿足之余,我便认真思索师生之间剑拔弩张的种种原因。眼见社会舆论对教师这一行业提出种种不安和质疑,我不禁感叹:若是像“海子”老师那般以心交心,以爱育爱,那么此类事件是否将不复存在。

对于学生而言,在近二十年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在促进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同时的我们也能在他们身上学到长大成人后被忽略的东西。与孩子们亲近,用知识和童真促进我们共同的成长,这是身为教师的一种幸福。

朱教授用一首诗歌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是啊,生命中不能没有爱与心,教育中更不能没有爱与心,以爱育爱,以心换心,我理想的课堂是和谐的,活泼的,充满幸福感的。虽然此刻的我仍是只尚在茧中的毛虫,但是我期愿破茧成蝶,因那爱做梦的人才有实现它的内驱力。

生命不息,教育不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走在新教育路上》读后感

读《走在新教育路上》有感

马丽霞 读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新教育路上》一书,书中那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无一不有莫大的鼓舞,带给我理想以信念。《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记录了朱老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听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心路历程。这本书,共分“总得有人去擦星星、熬一锅石头汤吧、书写生命的传奇、相信岁月,相信种子、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奇迹”五部分

读朱永新老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时不时被他对教育独到的感受所感动,在一篇篇美文中,在一句句精辟的话语间,我倾听着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想,感受着他的新教育实验梦想,汲取着他的教育思想精髓,体会着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我是一个行者 行色匆匆,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理想、智慧、激情、诗意和力量。”朱教授写道。他为教育准备了一切,他肩负着自己对教育多年的感受行走在自己的教育路上。

书中朱教授提倡要重视人文倡导实践。他说:“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我的理解是: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会成功。何尝不是呢,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憧憬诸多而实现甚少,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超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不要太多响亮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当下的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因为我们有梦。

关于点滴培养出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定势。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无穷。在书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师对于日记习惯培养的提倡。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可以倾诉自己的感情,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可以锻炼意志,开阔心胸,净化心灵。甚至可以说,写日记也是一种持效的“道德长跑”方式。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让自己与自己对话,让一个自我战胜另一个自我。总之,日记可以使自己不断得到新的感悟,学生在求善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求善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从而形成既主流又个性化的道德品质。

日记不仅为学生所受益,教师也是如此。书中提到一位“海子”老师,她在网上为班级的学生建立起个人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点滴,积跬步镂金石,于是她写下了名叫《孩子,我看着你成长》一书,她的故事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是感动是钦佩更是敬慕。而前些日子,总是耳闻教师辱虐学生的种种事件,捶胸顿足之余,我便认真思索师生之间剑拔弩张的种种原因。眼见社会舆论对教师这一行业提出种种不安和质疑,我不禁感叹:若是像“海子”老师那般以心交心,以爱育爱,那么此类事件是否将不复存在。

对于学生而言,在近二十年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在促进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同时的我们也能在他们身上学到长大成人后被忽略的东西。与孩子们亲近,用知识和童真促进我们共同的成长,这是身为教师的一种幸福。

朱教授用一首诗歌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是啊,生命中不能没有爱与心,教育中更不能没有爱与心,以爱育爱,以心换心,我理想的课堂是和谐的,活泼的,充满幸福感的。虽然此刻的我仍是只尚在茧中的毛虫,但是我期愿破茧成蝶,因那爱做梦的人才有实现它的内驱力。

生命不息,教育不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走在教育的路上

走在教育的路上

不知不觉间,我在教育岗位上已经有十个春秋了,有学习有反思,有进步有掌声。一直在反思,作为一位教师,究竟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课堂,到底该如何行走在教育的路上?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

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走在新教育路上》读书心得(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