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篇一)
《摆脱贫困》是装帧一般的老书。具体地说,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的老书。然而就是这本老书,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一口气把它读完,让我动笔要写这篇读后感。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的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的研究来说,习近平的《摆脱贫困》和他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的时候写下的232篇短评一样,是我们重要的研究素材。
早几年,浙江的同志告诉我,《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时政性短评,作者“哲欣”是他们的省委老书记习近平,心头曾经为此一震。我记得毛泽东曾经要求党的领导亲自动笔写报告、写社论。因为领导干部写文章,可以养成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总结经验的好学风、好作风,确实应该提倡。毛泽东本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和楷模。大家都说,习近平是一个有思想见解又勤于笔耕的领导干部,这在我们党内并不多。他在“之江新语”的一篇短评中,还讲到领导干部“要时刻反躬自省,就像古人讲的‘吾日三省吾身’,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洁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养德,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领导干部就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写文章写出自己的思考,也可以说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一种做法。
从《摆脱贫困》的“跋”中,我们知道,这本书收集的29篇文章,是习近平在福建省任宁德地委书记的时候写的一些文章。宁德在福建属于闽东地区,是一个贫困地区。从习近平的简历中,我们知道他在宁德工作的时间是1988年到1990年。他在“跋”中说:“我在闽东地区工作了两年,虽也与闽东全体干部、群众一起,付诸相当努力,然而我心难安。”让他“难安”的是,虽然在他离开闽东到福州任职时,闽东已经脱离贫困线,但他深知“相距于我们的理想,相距于我们的目标,相距于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脱离贫困线’只能说是起步”。特别是,由于在那里任职时间较短,“我在闽东的改革开放之志未酬,‘欠账’之感常系于心,难以释怀。”因此,他说这本书把自己在闽东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公之于世,“多少是有一点还账的意思”。而对于我们来说,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和研究习近平当时的所思所想,由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表现。
让我眼前又一亮的,是这本书的文风
福建省老书记项南告诉我们:“近平同志和他的‘一班人’,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所以提出的设想,比较切合实际。一扫时下那种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弊病。”我相信,任何人只要打开《摆脱贫困》,就会被这本书的文风所吸引。
朴实无华,没有八股说教的套话。这是《摆脱贫困》的一大特色。我们知道,世纪之交,形式主义悄然成风,以至于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他还说:“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而在《摆脱贫困》中,邓小平批评的这些问题一概没有。有的是那些朴实无华,而又贴近现实生活的道理和分析。比如书中开卷之作是作者在闽东上任后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调查研究写成的,题目是《弱鸟如何先飞》。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贫困的闽东比作“弱鸟”,然后把思绪集中到: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态势下,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然后讲了三个问题:“先飞”的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最后归结到“鸿鹄之志”。这样的思考,这样的文风,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学风。
充满智慧,没有平淡平庸的官话。在许多人看来,求实就等于罗列现象,平实就是讲大白话,甚至讲那些没有文采的官话。但是习近平的著作不是这样,《摆脱贫困》是务实的,求实的,但又是充满思想的,甚至是充满睿智的。1988年9月写的《提倡经济大合唱》,这篇文章并不长,只有五个自然段,强调发展经济既要有主旋律,又要讲协调,讲配合。但是文章没有以教师爷的口吻讲那些让人听了一百遍已经不想再听的大道理和官话,而是从年轻人都喜欢的怎么唱歌、怎么大合唱讲起,讲主旋律的重要性,讲协调和配合的必要性。这些文章,让人读了还想读。又比如他1990年1月写的《闽东之光》是一篇关于文化建设的随想。他说:“什么是闽东之光呢?我想,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引文引到这里,也许有些人还不以为然,但紧接着习近平的话让人拍案叫绝,他说:“有句成语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很有讽刺的味道。其实,如果王婆的瓜确实是好的,有它的特色,为什么不能自卖自夸呢?这也是一种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我们也不妨做做王婆。要当好王婆也不容易,首先要对自己手里的货色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介绍得好,才能鼓舞人心。闽东人首先要知我闽东。不知我闽东,如何能爱我闽东?!我们可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让人们好好认识一下闽东的闪光点。”这样的话,已经超越知识层面。
鞭辟入里,没有矫揉造作的空话。听烦了套话、官话,于是就提倡要改进文风,怎么改进呢?就拼凑那些貌似有文采的“四六句”,甚至花里胡哨的堆砌煽情的形容词。这样的文章,表面上很好看,但只有矫揉造作,而没有分析,没有思想,也就没有真正的感染力,更不会有生命力。习近平的著作不是这样,《摆脱贫困》的许多文章并不长,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有鞭辟入里的分析。比如1988年10月在《经济日报》上发表的访谈《把握住新的机遇》中,他提出“要淡化‘贫困县意识’”。他说:“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县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所以我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一方面承认这里条件差,经济落后,不能同发达地区攀比,不能简单比上项目,比发展速度。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建国四十年来这里同全国各地一样,确确实实在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分析既实事求是,又不盲目悲观,而且“淡化‘贫困县意识’”这个观点,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好书好文章,百读不厌。《摆脱贫困》就是这样一本没有八股说教的套话,没有平淡平庸的官话,没有矫揉造作的空话,文字朴实无华、内容充满智慧、分析鞭辟入里的好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打开《摆脱贫困》,就不想放手而要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原因。
(篇二)
最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我在理解书中内容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
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是的,我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必须做到主动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坚持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病人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病人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扎实开展医疗服务工作。这才是我们应尽的工作职责。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这段话,对我这样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能拘泥于现状,墨守成规,要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并且及时与同行交流,共同进步。
总书记还指出,“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思想上要艰苦奋斗,在头脑中牢记艰苦奋斗的基本要求,日常工作上更是如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思想上警醒起来,行动上自觉起来,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重点要害,对自己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的大检查、大扫除,尽可能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实践证明,总书记这些发展思路是符合实际的,指导着我们的日常工作。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如何进步,都要时刻牢记,一切都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发扬实干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
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催人奋进。
文章中让人深刻领会到了“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这段话,对我一个普通的教师的我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在传统观念上,我们习惯于整齐划一,因为这样便于管理。在很长时间内,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是以老师集中讲解为主,跟小学、中学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以前在幼儿园里,老师总会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后,乖乖坐好不准动”;
“小朋友跟我读……”然后就一遍一遍的重复;
还有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会在黑板上画一副示范画,打分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
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限制和束缚。而现在的我们更多的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允许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允许自由选择伙伴,允许有自己的见解,推行赏识教育,尽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多媒体等教育手段,使幼儿园的课堂活动更加生动活泼。
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需要在对待幼儿的观念上有所改变,从本质上看,教师与幼儿都是独立的人,都有人格的尊严,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都有生存、学习、游戏、娱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权利,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交流情感和看法,虚心征求和倾听幼儿的意见,赏识幼儿的优点和进步。把幼儿当成真正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人,尊重幼儿的观念和选择。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真正实现教师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还需要家长对孩子教育观念的及时更新,在过去,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出生那一天,就进行了赛跑,学什么都想超前。“有的家长恨不得孩子一生下来就会外语,一两岁就把小学一年级课本学完”。有教育专家的调查显示:有的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读、写、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到现在我们班级从其他幼儿园转过来的小朋友家长还会跟我们交流,以前她的宝宝在其他园每天都有很多作业,到这边为什么都没有作业呢?这与小学教学还有什么区别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纲要》中强调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可喜的是,如今大部分的家长们也开始逐渐重视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教育,同时也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有很大影响而不仅仅觉得孩子的成长学习都只在幼儿园里,他们愿意花时间陪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然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来,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我觉得解放思想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勤于学习。应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
二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问题,认真思考,妥善处理好矛盾。一定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开动脑筋,想他们所想。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
三要勇于实践。就是要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解放思想,推动落实”认真的落到实处,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促进自己专业素质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要敢于转变。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总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是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
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我们幼儿园的发展一定会更和谐、更完美。
(篇四)
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近期,我拜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写的一本书,书名是《摆脱贫困》。
刚看到这本书时,我以为里面是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但真正读后发现文字朴实,内容充满了智慧。该书收录了习总书记在1988年至1990年担任中国共产党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书中29篇文章或讲话从不同视角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阐述了一系列极富前瞻性的观点。书中透出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刻鲜明的想法、务实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悟颇深,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我们在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平时应多注意思考工作方法,开拓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开拓视野,以此来摆脱掉思想上的“贫困”。记得刚调来党办工作的时候,面对写方案、写文件自己总是无从下手,一脸茫然,思想意识陷入了一度的“贫困”。后来通过不断思考,我意识到平时应多与领导沟通交流,注意积累工作经验、总结方法,虚心求教其他同事,工作之余多浏览相关书籍积累素材,渐渐地自己在工作中愈发得心应手,业务上也愈发熟练。
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面对挫折要迎难而上,而不是畏难而逃,对待工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完成。在党办工作期间,我深刻感受到,我所负责的组织工作琐碎却不复杂,这就需要我在工作中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要一点一滴积累,要具备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如能持之以恒,滴水就能穿石。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尽心尽责,将领导干部的责任义务扛在了肩上,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真正做到了有作为、有担当。去年大热的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遍了大江南北,剧中塑造了陈岩石、沙瑞金、侯亮平等一大批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甘于奉献的党员干部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坚定地理想信念和对人民的一腔热情,让我们由衷敬佩。担当无关身份、年龄和时代,是一种气度和人格。勇于担当不仅是党员干部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位普通员工的本分,责任就是担当,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担当不都是惊天动地的,更多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为落实市委及集团公司工作要求,我中心集中开展了“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求中心全体员工进行全面自查,把鼓励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统一起来,把惩戒问责与保护激励统一起来,用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治庸治懒治无为,铁腕整治纪律松懈,消极怠工,推诿扯皮,慵懒散浮拖等问题。我们每个员工要做到职责所在,任务所在,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苦干实干的竞进态势,立足本岗,知责、明责、尽责,把身上的担子担好,本职的工作做好,为中心乃至集团公司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五)
《摆脱贫困》一书是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习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篇六)
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与我有特殊情缘,该书一问世我就被厚爱为最早读者之一。我由衷地爱学爱用这本书,它成了我开展各项工作的动力和遵循。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正是国家宏观调控治理经济过热的非常时期,那时,闽东经济发展困难,形势严峻,干部群众求稳求富心切,他带着感情、充满豪情来到宁德,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亲民爱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足迹踏遍闽东山山水水。他高瞻远瞩,提出许多富有远见的工作思路,很快打开工作局面。他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四下基层”工作作风和“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等等,不仅当年深入人心,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仍被后人遵循。
《摆脱贫困》一书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严于律己,非常重视抓党风廉政建设,他反复强调四句话: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当干部就要按党纪政纪办事,不愿意当可以选择自己爱做的事业,既要当干部又要发财,这绝对不行。二是,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要先做到,班子好,靠班长带,自身硬,风气就会好。地委作出的决定,他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如“四下基层”、参加劳动等。三是,权力是人民给的,掌权用权要时刻想到为人民谋利益。四是,要管好队伍,处理好少数人与多数人关系。在研究处理乱占耕地建私房时,他表示不严肃查处几百号人的问题势必得罪几百万人,我们是代表闽东270万人民利益的,处理不坚决就会受到大多数群众的反对。
《摆脱贫困》蕴含的重要观点与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今天重温《摆脱贫困》,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福建的扶贫开发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实现福建“百姓富、生态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更加努力工作。
第二篇: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这本书每一个篇章都来自实践,都与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天然的联系。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一起来看看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篇精选,欢迎查阅!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
最近,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关注。该书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作品,过了1/4个世纪,时代巨变,时过境迁,这本书至今魅力依旧,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摆脱贫困》这本书记录的是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时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从起步到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面对大好机遇,却面临着全省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基础薄弱的困难。习近平同志此时来到全省贫困地区的宁德,在这里担负起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集中全力摆脱贫困的历史重任。书中集中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哲学内涵。
在新形式下,这本书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只有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措施落实到实处。第二、在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从文化建设入手提出小到一个地区大到整个国家的整体治理思想,在习近平同志任职宁德期间就有了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上的探索。第三、要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要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得民心。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2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这些讲话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现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工作中做一个勤奋务实的人。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处理事情繁杂,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对许多事情了解不深。想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岗位上锤炼自己,就必须努力勤奋,求真务实。习近平同志在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的九个县,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走访中,找出了闽东“弱鸟”先飞的基础条件,为习近平同志今后在闽东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思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也需要深入调研、勤奋务实,做好功课。了解扶贫政策,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课。全面了解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当群众问及医疗住院如何报、种植什么有补贴等问题时,要能够为群众解答。“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与群众接触,是我驻村工作的专业课。在平时,积极走访,主动与群众接触、交流,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当场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和村“两委”反映,如村集体能形成统一意见,则要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向群众传达该意见,及时反馈。此外,了解村史村情,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公共课。了解村史是知晓村庄的过去,知道从哪来;了解村情是明白村庄的当下,知道在何方。村史、村情了解完备以后,就会思考村庄要去往何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自己勤奋务实,做好寻找答案的准备工作。在工作中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敢于担当,不仅来自于对工作岗位的责任感,还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和自身的底气。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及“如何发展闽东经济”这一问题,将闽东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担在自己肩上,主动思考作为。我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多观察,看领导和村“两委”如何做群众工作,产业发展的思路如何,积累工作经验、记录工作感受,努力“磨刀”,练好本领,夯实基础;同时,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把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好,自觉主动将自己的责任扛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之余,要主动学习,看书看报,重点关注精准扶贫领域内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典型案例、模范榜样,并从中汲取营养,在驻点村产业扶贫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慢慢寻找村庄要去往何处的答案。
在工作中做一个造福人民的人。如何为民造福?习近平同志在书中提出三点:一是把心贴近群众,二是滴水穿石,三是经济建设常抓不懈。我想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打好群众基础,拉近群众距离。经常走访群众,带着问题、想法去实地走访,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向领导汇报,问题无论是能解决还是待解决,都要及时给群众以反馈;主动走访群众,在群众家中多坐坐、喝喝茶、唠唠嗑,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身心健康,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长辈看待,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真心诚意,逐步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工作过程中,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对我们工作、个人提出意见,欣然接受并积极改善。二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精准扶贫是一项利民的事业,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这其中会遇到利益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复杂情况,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挑战,我们不仅要有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摸清底数、梳理关系,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妥善处理。精准扶贫不是热闹非凡、门庭若市的形象工程,是利国利民、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不是敲锣打鼓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为群众尽心尽力服务,保证如期脱贫,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在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自己要有所思考。在了解村中情况、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后,对村中发展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主动进行沟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在村发展的过程中,对领导下达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村产业发展问题上尽心竭力,积极落实,切实为群众谋福利。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3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市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千字。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思想深刻、篇章隽永、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正如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此书作序时说的:“虽然习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作者、书的名字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本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而“贫困”两个字对一个从农村出身的我,从某种程度来讲,它伴随我的童年,代表我的过去,见证我的成长,摆脱贫困是我从小的梦想,我奋斗的动力,我追求的目标。对于一个在贫困县成长的我来说,深刻明白着“贫困”是什么;对于一个在贫困县奋斗的公务员来说,更理解“摆脱贫困”有什么实际含义;对于一个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来说,更需要认真琢磨“摆脱贫困”的具体实施措施。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全新的书,这本书确实让我触动颇深,引发我对自己身边现实存在的一些思考,值得学习的一些实践真理。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主旋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通读《摆脱贫困》一书,从1988年9月的《弱鸟如何先飞》到1990年5月离开宁德的赠言《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短短不到2年的时间,总书记用12万字29篇的文章来阐述如何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让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困境突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同志懂得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从经济理论到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去实现闽东经济发展,能从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理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的水平和效益。比如,他提出“弱鸟可以先飞”的论断。他说弱鸟可能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而闽东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关键在于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发展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色的“一村一品”产品,如在文章《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说道,畲族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外力的帮助和推动,更需要内在活力的启动。要让畲族这个特色的民族形成独特的经济发展产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必要时运用行政手段,国家行政机构强制干预,直接调节。比如《提倡“经济大合唱”》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但都要服从党委和政府的指挥。大家都要围绕着经济工作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他还说:“经济大合唱,有很强的艺术性,既要讲合唱的规律,又要讲合唱的技巧”。这些论断和观点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经济发展的独特见解,值得我们深思。
(二)政治建设不可缺
政治建设指执政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在政治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即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制定党的纲领和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正确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并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确保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使全党步调一致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也是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在《发挥人大作用,把闽东的事业推向前进》一文中,写道:“闽东的发展,离不开人大工作”。的确,人大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呼声。要想把地区发展起来,必须提高对人大的认识,必须处理好党委、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执政党、权力机关、执行机关的关系),充分发挥出人大的职能作用,同时人大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议事水平,进一步发挥全国权力机关以及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为人民服务通过行使其职能来实现。政府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同时要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才能确保为人民谋利益,才能真正的树立政府的权威。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全部活动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实事求是,联系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条件,总结出发展的最根本是:一靠党的领导,二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密切联系群众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并坚持的优良传统作风。《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一文中,依然强调干部要到群众中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所以干部作为执行机构的执行者,提倡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走群众路线,扎实地为人民服务,接受最广大群众的监督,从严治党,为人民办实事,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使广大群众从中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真心实意地拥护党、热爱社会主义。而政府最根本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中“桥与路”就是要求领导者要为人民服务,心系百姓,为民办实事,做好事。在“行动之上”则要求要敢为人先,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不吃别人嚼过的馍的实践之风溢于言表。而在“清廉从政”中则要求党政机关要保持廉洁,因为这个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人心向背。只有把心贴近群众,以百姓心为心,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团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应该说,书中的每一篇都饱含着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和赤诚的爱。
(三)文化建设加强软实力
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文化建设本身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中,习近平同志说道:“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还要联系实际,闽东主要是畲族文化,要挖掘出畲族的民族文化特色,还要通过现代的传播工具来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让群众喜闻乐见。而《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就是从传播工具上来弘扬传统文化,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比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要严于律己,遵守职业道德,也是一种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而且抓好新闻这一块还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监督行政机关,搞好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气。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中,习近平同志总结出了宝贵的三条实践道理:一是正确认识脱贫致富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二是正确分析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发扬成绩,纠正失误;调动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三是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破”与“立”的关系,的确是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而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立足于地区的实际,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也可以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
古人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的发展也是摆脱贫困的一条路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习近平同志谈到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教育事业;还要适合当地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扫盲工作。细读此书,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任职宁德期间就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他还前瞻性地强调,脱贫致富既意味着大力发展经济,把人民从物质匮乏约束中解放出来,也意味着要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推动价值重塑,把人们从物质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在双重意义上克服人的物化现象。这些跟我身边的现实存在有着莫大的相似点,值得我深思并加以学习。
(四)哲学思维贯穿全书
《摆脱贫困》一书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丰富历程。省委书记尤权指出,“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哲学内涵,尤其是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在习近平同志看来,脱贫致富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立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来寻找物质贫困的根源。
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一文中,习近平同志的哲学思想遍地开花,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理性的哲学思维。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整理和部分的关系。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部分又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部分,国家财政作为一个整体,处于主导地位,当然也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所以习近平同志深刻地认识到了闽东这个全局只能服从全省乃至全国这个全局。如果需要牺牲局部的利益,还是应该乐于承担,不该向上伸手的不伸手,可以少向上伸手的就少伸手,原则上只能自行消化,不能有依赖思想,这就是为我们树立了全局观念,也是要发展好局部的有志气体现。
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同样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搞好民族工作,为促进民族大团结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中,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是不行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这个整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就是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富裕。
同时,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一文中提到要淡化“贫困县意识”,习近平同志就提倡要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才有利于继续扎扎实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摆脱贫困,不能寄希望一下子抱一个“金娃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踏实奋进,用高昂的姿态走向发展的道路。
书中所倡导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理念,历经岁月洗礼而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长期坚守,整本书都闪着哲学理性的光辉,使得摆脱贫困有了哲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还能通过实践证明习近平同志理论的真实性,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读《摆脱贫困》一书,可以看出习近平倡导和坚持用辩证法办事的传统由来已久,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并加以理论实践。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4
脱贫攻坚的春风,吹暖了一个个贫困户的心,也吹活了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希望。最近拜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受益匪浅。《摆脱贫困》出版于1992年7月,收录了习近平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12.1万字。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冲破封建保守的陈旧意识,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这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提倡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同书中写道:“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我们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家底薄弱,群众有许多困难要解决,只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地为群众办实事。”
结合到近期全县上下的脱贫攻坚工作,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四月以来,我身边多少领导和同事,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包挂的贫困户家中。从精准摸底到制定脱贫计划;从物质上的难题到精神上的抚慰,群众的难处,他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4月22以来,岚皋县公安局的民警就已经自愿取消了周末,他们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奉献给了脱贫攻坚工作,献给了他们心里挂念的结对“亲戚”。对此,有同事说:“我少几个周末没关系,只要他们能早点脱贫过上好日子,我就高兴了。我们不图回报,我们的心愿就是他们能早日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只要他们理解,也就值了”。
我不禁想到总书记说的:“只要我们坚持实实在在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是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会自觉自愿地和我们同心同德,共渡难关的。”办实事,必须要了解事实,看群众缺少什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才能最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说到底还是联系群众问题,只有联系好群众,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摆脱贫困》这本书每一个篇章都来自实践,都与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天然的联系。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相信我们的脱贫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
最近在全县第一书记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习近平同志著的《摆脱贫困》这本书。根据要求,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讲话和文章,很受启发。
结合第一书记工作和近期进村入户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谈谈我读后的感想。
第一要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开展工作、指导工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和方法,是我们党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时我们搞调查,临行前没有提纲,不知道调查的重点是什么
;调查中不深入基层,蜻蜓点水,隔着玻璃看一看,拿着报表算一算,不知道调查对象是谁;调查后结合实情思考、分析、研究的不多,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解决的方案是啥?作为第一书记的基本职责就是抓党建促扶贫,又是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我们调研对象不仅仅是村镇干部,更重要的是贫困户。通过调查,要知道贫困户为什么贫困?要知道他们的自身条件适合什么方法脱贫,要知道贫困户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愁什么?这样才能掌握实情有的放矢,因村因户施策;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精准扶贫。习近平同志当年对闽东九县的深入调查,才有了弱鸟先飞的思考和答案。
第二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经济促脱贫。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经济多年持续中高速度增长,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拉大,有的富甲一方成为土豪,有的贫穷落后为生计发愁。农村中因自然条件、因灾害、因大病、因教育而没有走上富裕之路的人和户还不少。我们这里不是老少边穷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按经济总量和平均数算一算,达不到贫困县、贫困镇的标准,但有些村的集体收入仍为零,贫困发生率较高,有些农户仍处在贫困线一下。当前我们县仍有190个村是贫困村,约占全县村居的五分之一,约占济南市贫困村的五分之一。面对我们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现状,要拿出更大的精力抓经济建设,县、镇(街道)、村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和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实。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提到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在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打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
第三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搞经济建设也好,搞扶贫开发也罢,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搞拿来主义行不通;不顾及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搞一种模式“一刀切”也行不通。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探索一条适合贫困村发展的路子。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从外地的经验和教训看,凡是取得较大成绩的,都是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结合文章。习近平同志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中,从闽东的大局出发,提出处理好六个关系,提倡因地制宜。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也是根据闽东的区域优势和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凡是有失误没达到预想效果的,都是囫囵吞枣,想当然造成的。有的贫困户没有劳动力、没有技术、没有资金,非要人家搞大棚蔬菜;有的贫困户没有饲养条件和防疫技术,非要送几只羊让人家喂养。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好心没办出好事来。有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好吃懒做、怨天尤人,穷自在,等靠要思想严重,我们只好用政策兜底的办法使其脱贫;有的贫困户子女开豪车住洋房却不尽赡养义务,把包袱甩给政府,结果群众说扶贫就是养“懒人”、宠惯“不孝的人”。
那么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呢?农村有比较形象的说法“看人下菜碟”,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扶贫方法。对懒惰造成贫困的主要扶“志’,重树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对子女有赡养条件而不赡养的讲“孝道”和“法理”;对缺技术的要给予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对有致富愿望,有技术而缺资金的,我们要资金上帮扶一把;对因病、因灾害、因教育而贫困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帮扶政策;对老少鳏寡要采取政策兜底的办法等等。对贫困村脱贫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命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扶贫资金和当地的资源用在为贫困村、贫困户带来真金白银的产业上来。目前所有贫困村都安装了光伏发电,多多少少算是有了集体收入,把有限的资金当作火种,达到燎原之势。习近平同志《畲族经济更开放些》、《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等,对于指导我们发展经济,搞好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还在该书中论述了为官之道、廉政建设、民族工作、青年工作、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工作,读后受益匪浅,是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篇精选
第三篇: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书生动记录了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丰富历程。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摆脱贫困读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摆脱贫困读后感800字1
党的以来,同志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诫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同志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观点。最近,应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同志的重要著作《摆脱贫困》一书。该书初版于1992年,收录了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系统提出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集中体现了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同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书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党的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清新文风,是一个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整体,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党的之后,他又进一步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当时,他针对宁德实际,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廓清发展思路,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加快发展、后发赶超。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招是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特别强调了“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和“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的重要性。他还专门对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他强调,“闽东的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各项工作都要以改革总揽全局,扶贫工作也要贯彻改革精神”,“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他指出,“开放和扶贫对闽东来说,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扶贫的成果将是开放的新起点,开放将使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必须争取整体功能效益”。他就发展畲族经济指出:“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指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作用,读来特别发人深省。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当前,福建正在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才能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摆脱贫困读后感800字2
《摆脱贫困》一书生动记录了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丰富历程。省委书记尤权指出,“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哲学内涵,尤其是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在同志看来,脱贫致富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立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来寻找物质贫困的根源。
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一文中,同志的哲学思想遍地开花,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理性的哲学思维。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整理和部分的关系。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部分又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部分,国家财政作为一个整体,处于主导地位,当然也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同志深刻地认识到了闽东这个全局只能服从全省乃至全国这个全局。如果需要牺牲局部的利益,还是应该乐于承担,不该向上伸手的不伸手,可以少向上伸手的就少伸手,原则上只能自行消化,不能有依赖思想,这就是为我们树立了全局观念,也是要发展好局部的有志气体现。
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同样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搞好民族工作,为促进民族大团结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中,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是不行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这个整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就是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富裕。
同时,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一文中提到要淡化“贫困县意识”,同志就提倡要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才有利于继续扎扎实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摆脱贫困,不能寄希望一下子抱一个“金娃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踏实奋进,用高昂的姿态走向发展的道路。
书中所倡导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理念,历经岁月洗礼而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长期坚守,整本书都闪着哲学理性的光辉,使得摆脱贫困有了哲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还能通过实践证明同志理论的真实性,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读《摆脱贫困》一书,可以看出倡导和坚持用辩证法办事的传统由来已久,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并加以理论实践。
摆脱贫困读后感800字3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感受最深的是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必须建章立制。书中深刻指出:“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受命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放心。”“怎样才能让人民放心?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同志这一重要观点不仅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摆脱贫困,必须选好带强村级领导班子。
火车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村民就看党支部。贫困村能不能脱贫致富,领头雁至关重要。同志强调,“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群众需要领导。没有领导,群众的积极性既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因此,选好带强村级领导班子至关重要。要把有致富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人推选为村干部,让其带动整个村庄向前进。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到贫困村工作。要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摆脱贫困,必须选准经济发展路子。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探索一条适合贫困村发展的路子。同志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蘑菇、茶叶都是城郊农民脱贫的重要项目,各县有关部门要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服务。”20**年9月,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老少边岛相对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支持重点村培育一个特色品牌,发展一个特色产品,做强一个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市里设立专项资金,20**年至20**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XXX万元专项资金,侧重扶持老少边岛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一村一品一业”。因此,贫困村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或特色产品,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业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
三、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同志强调,“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闽东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交通不便、能源紧张不仅加大了新上项目的难度,而且使现有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为闽东工农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必要条件。”我市老少边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欠债较多,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尽快改善落后的面貌。要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电网建设、农村信息化、造林绿化、环境整治、造福工程危房改造等投入,三年内,使全市XXX个重点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环境)、“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危房)、“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邮、通讯)、“六配套”(学校、村部办公场所、农民健身广场或农民休闲公园、村道路灯、卫生室、文体活动室)。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摆脱贫困读后感800字相关内容
第四篇:《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最新汇总
解放了传统教学的观念思想、打破机械化教学的禁锢,这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上的机械化,解决了学校教育中存在“贫困性”,符合《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的敢想敢做、富于创新的精神。一起来看看《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最新汇总5篇,欢迎查阅!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1
今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为推动“书香湖滨”建设,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湖滨区关于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文化活动的方案》,进一步唤起全民的读书学习热情。当前正值我区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热火朝天开展之际,区扶贫办为全区12个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分发了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的《摆脱贫困》一书,我作为磁钟乡贾庄村驻村工作队员有幸拜读这本书,为工作、为生活,也为了摆脱“思想上的贫困”,通过认真学习也有了一些感受。
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7月出版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文章中提到的“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等观点是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为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在当前全区开展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之际,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份“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对一个普通的驻村工作队员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扶贫工作新方法新方式,让每户贫困群众都走向富裕新路径。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在工作中要坚持入户走访、实地察看,认真调查,对联系村的集体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干部队伍、村情民意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争做精准扶贫工作的“联络员”,架起单位与帮扶村的“连心桥”;当好扶贫工作的“调查员”,帮助村发展理清思路、制定规划;从发展思路进农家、惠农政策进农家、科普信息进农家等方面入手做一名“宣传员”,为群众当好发展“导航器”;按照“个人办小事,单位办大事”的原则,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努力成为群众的亲密“伙伴”和无话不说好“朋友”,做一名“服务员”,着力解决群众眼前困难。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
我区是一个城乡兼备的城市区。“围绕城市搞服务、服务城市谋发展”是我区一个战略思路。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主要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村,因此要针对当前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大力发展“第六产业”。即,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发展“第六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农业农村,改变农业发展前景,所以要坚持以农业为主体;基本做法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基本趋势是让第二、三产业附着其上,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我区一些乡村在发展综合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像现在胜源家庭农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要摆脱贫困,特别是当前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实现脱贫目标,必须引导当地干部群众摆脱思想上的贫困,解放思想,找准扶贫开发的路子,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与贫困作斗争,真正使贫困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全面脱贫。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2
通读习主席所著的《摆脱贫困》一书,使我感触颇多。习主席以其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方方面面的事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共产党人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办实事的画面。让我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空有思想,而是我们身边点点滴滴力所能及的小事推动而成。下面我分四个部分来总结一下我从这本书中所汲取的思想精华。
一、讲创新,燃激情
习主席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强调,要想摆脱贫困首先要从思想上解除枷锁,要时刻谨记不畏艰难,发扬“首创”精神。物质贫乏只是暂时的,“思想贫乏”却是最致命的。作为单位年轻职工中的一员,应力戒形式主义,杜绝盲目跟风。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细节,发现亮点,以实事求是为基石,观察和总结为方法,搭建别具特色的工作思路框架;坚守理想,保持信念,燃烧激情,以青年人特有的干劲闯劲投入到工作事业中去。
二、讲奉献、谈服务
医疗卫生事业属于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能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改革的实践者,即使是处于平凡的岗位,也要给自己立规矩,定目标,严格要求自己,要让每一个被服务的对象感受到改革的进步,服务的完善。要把平时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要以患者的笑容作为一种荣耀。
三、讲配合、重实干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改革的最前沿,在这里距离群众最近,听见群众的声音最清。这就便于我深入收集群众之想,了解群众之忧,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自己宝贵的意见。跟紧中央的发展步伐,立足自己岗位具体职能,竭尽所能解决群众的困难。同时还不能蛮干,乱干,必要时需要求助同事集体,让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加入到为人民办实事的队伍中。
四、讲宣传、警思想
充分使用微信等现代化宣传平台紧密联系群众,树立好的榜样,好的事例,利用社区团队广泛在社区居民中宣传。同时也应把国家关于卫生方面的新政策新举措传播到群众中去,让群众了解认识到卫生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不断需要改进的,充满未知困难的,需要不断为之奋斗的事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廉政党性培养,要时刻警示自己,不忘根本,保持与党的一致性,不断增强自身的战斗力。
习主席在《摆脱贫困》中的29篇文章,运用亲切朴实的语言阐释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参考的地方。今后我在工作学习中一定会把它作为奋斗的目标,行事的指南。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3
体会:联系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通过对《摆脱贫困》一书的认真学习,主要有以下三点粗浅体会。
第一点,观念先飞,思想先行。“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里解释说,“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习近平同志深入调查研究,倡导解放思想,强调了观念“先飞”、思想先行的特别重要性。《摆脱贫困》一书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主旋律,形成了系统的摆脱贫困的大思路以及富有创见的摆脱贫困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同时指出,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为民的鸿鹄之志,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赢得民心,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并提出通过努力学习来掌握摆脱贫困的科学方法。他在给宁德干部的临别赠言中,专门讲了“加强理论学习”的问题。从扶贫者和贫困者来说,摆脱贫困、观念先飞、思想先行是最根本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滞后、思想贫乏、人穷志短。所以,摆脱贫困的核心和要旨就是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文化贫困。在新常态下,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环境均发生改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扶贫开发工作也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围绕精准扶贫新战略,树立摆脱贫困的勇于担当意识,既注重顶层设计也注重基层探索,更进一步解放思想,智慧扶贫,观念先飞,思想先行,寻求新的“突围”之路,去夺取精确脱贫、精准脱贫的新胜利。
第二点,哲学思维,辩证施策。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的精神。与其他工作文集不一样,《摆脱贫困》一书谈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工作,而是在每篇文章中、在每项工作中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精髓,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浓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统筹辩证的思维方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等。比如,书中提出的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价值观,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行动至上的实践观念。再比如全局与局部统一融合、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观点,整体发展、协调发展的观点,小农业与现代化大农业辩证关系,乡镇企业发展必须寻求好自己的立足点及其“四个立足”等思想,以及民主与法治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中“破”与“立”的关系,实践为要与观念先行的关系,执政为民与反腐倡廉的关系等等的论述与洞见,无不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总之,《摆脱贫困》一书为我们树立了运用哲学思维的典范。学习该书,首先应该学习习近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品格,按照其要求提高“抓扶贫、促发展”的看家本领。在新常态下的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专项扶贫与综合扶贫、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的关系,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迈上新台阶。
第三点,埋头苦干,精准脱贫。“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重温习近平同志“发展要靠干部艰辛的劳动”的一系列认识,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扶贫人,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就必须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特别要清醒地看到在新常态下的调物价、调增速过程中,贫困居民更易受到冲击也可能会面临更多压力,所以,我们务必要从“功利扶贫转向良心扶贫”,凭良心把贫困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坚持做到《摆脱贫困》书中所说的“甚至远处僻土深山的群众买不到灯泡、肥皂这类针头线脑的小事”,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关心、解决”。
作为扶贫人,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就必须坚定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脚踏实地开展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取信穷人,造福穷人。特别要结合第二轮“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深入贫困乡村农户,“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实实在在的工作,通过精准扶贫而实现精准脱贫。
作为扶贫人,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就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始终与贫困居民同甘共苦,以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凝聚人心,为贫困居民的脱贫致富而发力,做到该书所说的“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4
解放思想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什么是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就是“假大空”,就是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不敢想,不敢闯,畏缩不前,不敢行动。习近平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习近平同志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他曾经工作的地区,也包括整个国家和民族;不仅仅是贫困本身,也包括产生贫困的历史背景和深刻根源。他在告诫我们,只要有贫困地区的存在,国家就是贫困国家;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读懂国情 依靠群众
读懂国情,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最大的国情是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之下,如何摆脱一县一地的贫困,如何摆脱国家的贫困?
习近平说:“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可以认为,这是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如何体现党的领导,如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习近平指出: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许多干部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后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
自尊、自信、自强
自尊、自信、自强不是盲目自大,坐井观天。必须“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不能自己贬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违背经济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在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的前提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摆脱贫困》一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弱鸟如何先飞》。提出贫困地区要有“先飞”的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最后归结到“鸿鹄之志”。这是自尊、自信、自强的有一种诠释。
理顺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间不久,就总结出闽东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六个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克服急于求成倾向;二是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克服片面追求高速度倾向;三是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确定产业发展政策要向具有资源优势的领域倾斜;四是生产力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将投入产出系数高低作为确定投资倾斜政策的依据,偏重沿海,兼顾山区;五是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确定用开放意识推动扶贫工作,并在扶贫工作中运用开放政策等方针;六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把科技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又要注重科技教育的效益和实效。
最大的政治
在一篇论述“经济大合唱”的文章中,习近平讲道:“我到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打个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的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说得客气些,有苦劳,没有功劳。干工作,主次不分,不抓住根本,那就是‘瞎忙乎’。”
习近平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有些方面落伍了。落伍原因历史学家们可以慢慢探究;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
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的重视一以贯之,他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他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在那里入党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7年,对中国“三农”和贫困问题有了深刻理解。八十年代,在河北正定工作,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刀阔斧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带领全县人民一举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大力推动扶贫探索与实践,写成《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经济大合唱”等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指出“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九十年代,在福建省委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组织开展造福工程、山海协作、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积极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进入新世纪,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指出:“我们的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始终关注扶贫工作,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推进,为形成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发展过程中,有几次重要讲话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一次是2012年,党的__大闭幕后不久,总书记就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进村入户看真贫,提出了“两个重中之重”(“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三个格外”(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科学扶贫、内源扶贫等重要思想。2013年,在湖南湘西__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进一步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第二次是2015年,总书记到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首次系统阐述精准扶贫思想,提出“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四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第三次是在“2015减贫和发展高层论坛”上向全球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携手推进全球减贫事业的“中国声音”。第四次是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全面论述了扶贫开发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凝练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精辟分析脱贫攻坚的困难问题,系统阐述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等重要思想,全面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
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背景、不同主题和角度的讲话中一以贯之、科学深邃的原则立场和观点方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5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在网络、刊物等各种平台上看到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的评论或者读后感,单看这些评论和读后感的内容就让本人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冲动。拜读后,才知这是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重新印刷的一版,最早出版的时间是在__年前,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下面结合本人作为中学团干和教师的工作谈几点《摆脱贫困》一书的读后感。
首先,《摆脱贫困》一书传递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作为当时宁德地委书记的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的观点、看法、理论极富高度、全面性、前瞻性,总书记给宁德留下的这笔可贵精神财富,宁德市也不断地传承、发展。当下宁德市的新农村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走进每个乡村都能感受到整洁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的景象,这些都极大地契合了当时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如何摆脱贫困的观点。
其次,总书记当时针对宁德地区摆脱贫困提出的“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观点,就是要求我们闽东地区人民要发扬脚踏实地精神的同时在观念、想法上也要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做。作为宁德一所百年老校的教师,本人觉得学校近几年开展的“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教学改革模式提倡的是在保留传统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做了比较大的创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了传统教学的观念思想、打破机械化教学的禁锢,这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上的机械化,解决了学校教育中存在“贫困性”,符合《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的敢想敢做、富于创新的精神。
习总书记曾经留给宁德的这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在经过20多年各行各业的实践检验,极大地促进了宁德地区的发展。本人坚信,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宁德地区将会继续坚定地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敢想敢做的精神,全面建成六新大宁德!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最新汇总5篇
第五篇: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三篇
读《摆脱贫困》有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20、30年前的闽东地区,存在着许多思想上贫困的问题:群众们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并且有着“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的观念;甚而有些本来发展的不错的乡镇也把自己列入贫困的范围;干部们观念陈旧,不跳出老框框看问题……思想贫困导致闽东经济裹足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文化得不到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到:闽东的贫困面比较大,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他提出头脑中要有“先飞”“先富”的意识;首先他带领干部们、群众们四面八方的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振奋精神。其次,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摆正位置,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挖掘潜力,提出政策,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而后,明确的脱贫手段,让每个村民都有信心,积极投入,摆脱思想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闽东人民,开拓进取,致力于摆脱贫困,创造了丰硕业绩,闽东创造了“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如今的闽东散发着光彩,锦绣河山大放异彩,闽东经济高速发展,灿烂传统文化享誉国内外,人民生活安逸富足,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更是让全国人民深深敬佩。
这伟大的历程,让我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当代大学生仍存在着思想贫困的不足,缺少应有的担当意识,缺少刻苦学习的精神,缺少克服困难的精神……处处言难,不付诸努力,当想起考研需要日夜苦读,便半途而废;当想起就业难竞争大,便畏惧而不敢前行,自暴自弃……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如不改变,我们又将如何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呢?因而我们要自立自强,要有时代使命感,肩负起身上的责任,要摆脱思想贫困,做一个思想富足的有为青年,追求美好未来。
《摆脱贫困》书中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大学生应有的品格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健全之人格;梦想是前进的马鞭,是生活的动力。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有梦有目标,应当要做有为青年,发挥青年人的力量。做有为青年,我们要做到:
第一:敢于担当,担当是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李大钊说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社会发展的观望者。责任心,是一种爱国精神,是一种勇于将责任放在自己肩头的勇气;是一种意志坚韧而富有爱心的精神。如果一个人总是遇事推诿,逃避责任,那么与此同时,他就可能错过了成就事业的机会,担当和成功是相伴随的,是离开校门后有所建树的基本素质。才能做有为青年。
第二,勤奋学习。自觉地勤奋学习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非功利”的求学态度,是一种脚踏实地的风范,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勤奋就是好学,是善于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地训练自己,从而达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三,要有阳光、积极的心态。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使遇到了麻烦,也只能算是“小烦”,如果被这些“小烦”就击退了,当然更不用说去承担更大的“烦恼”了。青年人更应该有一股蓬勃朝气,那是一种阳光的、向上的、不循规蹈矩的、充满扩张性的精神状态。
只要我们有思想,有志气,不怨天尤人;只要我们相信“人定胜天”,持之于恒,付出实践;只要我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以“滴水穿石“的意志,直面困难,相信我们的梦、闽东梦、中国梦都将熠熠生辉。
让我们摆脱贫困,做有为青年。少年强则国强,宁师青年强则闽东强,中国强。让我们秉承“使命、责任、追求”的校训,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读《摆脱贫困》有感二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这些讲话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现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工作中做一个勤奋务实的人。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处理事情繁杂,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对许多事情了解不深。想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岗位上锤炼自己,就必须努力勤奋,求真务实。习近平同志在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的九个县,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走访中,找出了闽东“弱鸟”先飞的基础条件,为习近平同志今后在闽东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思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也需要深入调研、勤奋务实,做好功课。了解扶贫政策,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课。全面了解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当群众问及医疗住院如何报、种植什么有补贴等问题时,要能够为群众解答。“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与群众接触,是我驻村工作的专业课。在平时,积极走访,主动与群众接触、交流,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当场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和村“两委”反映,如村集体能形成统一意见,则要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向群众传达该意见,及时反馈。此外,了解村史村情,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公共课。了解村史是知晓村庄的过去,知道从哪来;了解村情是明白村庄的当下,知道在何方。村史、村情了解完备以后,就会思考村庄要去往何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自己勤奋务实,做好寻找答案的准备工作。
在工作中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敢于担当,不仅来自于自己对工作岗位的责任感,还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和自身的底气。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及“如何发展闽东经济”这一问题,将闽东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担在自己肩上,主动思考作为。我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多观察,看领导和村“两委”如何做群众工作,产业发展的思路如何,积累工作经验、记录工作感受,努力“磨刀”,练好本领,夯实基础;同时,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把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好,自觉主动将自己的责任扛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之余,要主动学习,看书看报,重点关注精准扶贫领域内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典型案例、模范榜样,并从中汲取营养,在驻点村产业扶贫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慢慢寻找村庄要去往何处的答案。
在工作中做一个造福人民的人。如何为民造福?习近平同志在书中提出三点:一是把心贴近群众,二是滴水穿石,三是经济建设常抓不懈。我想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打好群众基础,拉近群众距离。经常走访群众,带着问题、想法去实际中走访,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向领导汇报,问题无论是能解决还是待解决,都要及时给群众以反馈;主动走访群众,在群众家中多坐坐、喝喝茶、唠唠嗑,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身心健康,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长辈看待,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真心诚意,逐步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工作过程中,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对我们工作、个人提出意见,欣然接受并积极改善。二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精准扶贫是一项利民的事业,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这其中会遇到利益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复杂情况,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在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挑战,我们不仅要有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摸清底数、梳理关系,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妥善处理。精准扶贫不是热闹非凡、门庭若市的形象工程,是利国利民、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不是敲锣打鼓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为群众尽心尽力服务,保证如期脱贫,在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在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自己要有所思考。在了解村中情况、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后,对村中发展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主动进行沟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在村发展的过程中,对领导下达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村产业发展问题上尽心竭力,积极落实,不能因为落实而贻误时机,切实为群众谋福利。
读《摆脱贫困》有感三
《摆脱贫困》一书是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月出版的关于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万字。全文从不同视角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观点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论述精辟,思想深刻鲜明,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读了这篇文章令我思考了许多关于脱贫工作所要具备的条件。
一、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解放思想。
《摆脱贫困》一书开篇就探讨弱鸟如何先飞。文中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淡化贫困县意识。由于贫困县意识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比如怨天尤人、无所作为和等靠要等意识,会严重阻碍扶贫道路。所以扶贫要先扶志,致富要先治心。习近平同志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闽东地区要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找准方向,把握机遇。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习近平同志对机遇高度重视,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一文,习近平对闽东面临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进行了深刻分析,引导大家要运用好现有机遇。突出特色意识。产业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不同区域的优势,云生从龙,凤生从虎,要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寻找突破口,使资源的差异性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相吻合。这些具有具体操作意义的产业调整论断正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真切体会,同时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发展经济与摆脱贫困的决心。
三、具有滴水穿石,实事求事的精神。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步,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企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理想信念是扶贫工作者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作为扶贫工作者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四、富有辩证思想。
书中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滴水穿石的启示》、《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扶贫工作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扶贫工作新方法新方式,让每户贫困群众都走向富裕新路径。
五、密切联系群众。
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而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首先摆脱贫困思想,然后抓住时机,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坚持群众路线,发扬辩证精神,那么脱贫工作的实现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