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家演讲
经济学家演讲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经济学家演讲》的内容,具体内容:经济学家是怎样看中国的经济的呢,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怎样的现状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篇一谢谢下面我用 20分钟的时间讲一讲,一个是宏观经济的情况,...经济学家是怎样看中国的经济的呢,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怎样的现状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
谢谢下面我用 20 分钟的时间讲一讲,一个是宏观经济的情况,一个是发展模式,中国的一个走势,请大家看屏幕,由于现在是这样的,中国在这次“次贷危机”中,交了一份非常出色的考卷。我们的增长率在 2009 年全球经济中普遍不景气的时候我们调剂增长率到达的 9.01%,总的 GDP 到达 37 万亿元,人民币这样非常大的数目,而且在第一季度,大家也知道我们的增长率到达了 11.9%的,而其物价仅仅维持在 2.02%这样一个增长情况。
大家知道每年我们的经济情势分析会都是在 7 月份,今年忽然在 6 月份就召开了,在这个会上,很多人提出了一系列的***,比如人民币汇率。你假如说人民币正在升值的话,那会出现甚么题目,假如你不升值又会现甚么题目,零零总总,最后总结的六点,在出席的时候也经常挂在嘴上讲两难的这样一个题目,不但如此,在整个圈里面讨论都故意思。有人讲中国出现了一个“滞胀”前期,甚么意思呢?就是将有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
经济却不再增长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人讲的出现“二次探底”的题目,“二次探底的题目,二次探底在很多人眼里,只要增长率低于 8%,就进进通货膨胀、危机、探底这样的一个进程。还有的媒体在讲,中国经济后半年将跌到箫条的一年,而且这一次上半年的数据出来,似乎这类说法到了箫条的边沿,越说越利害。
我所在的学校,我所在的学院人民大学的经济系,每个季度都会发布一个中国宏观经济情势的报导,这一次的报告,提出一个全新的名词,叫做”中国经济现在进进了所谓次箫节阶段“。固然也有人对整个的经济来看,说是叫盘整向上。也有人在讲,中国经济会以较高速度上升,有这么多的说法,那究竟下半年会出现甚么样的情况,我想对这个题目做一个解释,由于时间题目做一个比较概括的说法,我们一块来探讨。
中国经济我想说基本上有两大规律,一个规律叫做每十年一个周期,或说得更客观一点,8 到 10 年它会出现一个大的调剂,请大家看 PPT。你会发现我们 1987 年,假如以 78 年来划线的话,78 年之前你会发现中国经济是大起大落。假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告知你,只要你老老实实实行了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这个经济不会大起大落的。但是大家可以看这一个,我们会发现 1978 年之前,中国经济确切在大起大落,8 到10 年折腾一次,改革开放以后,你会发现,有起有落,但是,整体的起落的这个幅度要比过往小很多,换句话说,1992 年之前,中国经济依然以计划为主,你会发现浮动是比较大的。到 92 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市场的成份越来越明显,那末他反而这个经济走得相对照较稳。所以在这个地方很故意思,我想第一个规律,请大家记住,中国经济每 8 到 10 年,有一个
周期,这不是人力可以免的,改革开放以来依然是这样,由 78 年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79 年开始落实改革开放,到 84 年到了一个景观,到89、90 年掉进低谷,南巡 92 年把它拉上往,然后你又会发现到 97、98 的时候又到了一次低谷,那好,假如说,上一次低谷是 97、98 的话,那不管如何我告知你,2007 年到 2008,你的经济也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就是为甚么一进了 2008 年,我在任何一次会议上都会讲中国经济到了转折点。有人讲我是”乌鸦嘴“,最后终究把中国经济的速度给讲下滑了。那末,这是第一个规律。第二个规律,中国经济大概是只要四到五年,以两位数增长,必定回调。
这是中国经济的特点,假如说有二位数增长,连续四到五年,他必定会挺住了,各种矛盾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它就必须经过一次调剂。我们讲中国经济很故意思,它不是回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是回到最初的出发点,这是中国经济挺故意思的,所以两个规律请大家留意一下,第一:十年一个周期,8 到 10 年一个周期,第二:两位数增长超过 4 到 5 年,他必须要进行回调,假如这样的话,我们用这样的两个规律来套目前的中国的经济的话,你会发现,中国经济应当这样讲,刚刚走出”次贷危机“,速度下滑,现在逐渐要进进了两位数增长。我想在这个进程中间不可能再出现一次颠覆性二次探底,所谓次箫条就看你怎样解释了,由底部特点的叫次箫条的话,这类解释我不是十分赞同的,固然这个说法是我们的同事研究出来的,我不太赞同个说法,更不用说甚么重大的危机了。所以,第一点,我想说明我的观点,就是说从中国经济规律的走势看,8 到 10 年一个周期,两位数的增长,4 到 5 年进行调剂,现在应当不会出这个题目。那末,从
另外一个角度,大家也能够分析,满故意思的一件事情是甚么?每次中国经济假如出现一次大的调剂的话,过往以后,迎来的它都是一次相对照较安稳和相对照较好的一次发展。97 年 98 年的危机大家可以的揣摩揣摩,97、98 期间,我们的朱镕基在中心党校做报告时候,讲了 28 分钟的台词,当时我们的一个感觉就是用财政政策的办法来刺激经济。果然我们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在 97、98 以后,你会发现两件事情是非常突出的:第一,中国有了遍及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第二:中国终究被全球称为世界工厂,那末这一次经济减速以后,我想第一:中国的高速公路网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现在美国的营运里程高速公路不过是 9 万千米。我们现在运营是 8.72 万千米,假如加上发改委批准的和资金到位的中国现在营运的和在建的和批准马上要施工的一共有 21 万千米,大家都清楚,只要有钱这些事到位不难办。
所以,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高速里程将超过美国位居第一。第二个就是:大家可以看高速铁路,高速铁路现在我们已通车了。很简单的说,你比如说,你比如说沪宁、再加京沪这些高速铁路,它的运营里程加起来已超过欧洲、超过日本,已世界第一了。更不用说现在在建的哈尔滨到北京、到上海、到香港高速铁路所以这次减速以后你会发现中国的整体的基础设施将跃上一个台阶,列世界第一。现在可能差就差在航空上,航空的硬件机场实在不差,刚才刘光溪副市长已给大家讲了,我们机场时间不长,我们的软件航务是没有办法。由于七成以上的空域回军队来管辖,你只有在三成空间里往做,这样的航务分析的话,你永久很难满足现在这样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一条非常故意思,大家可以想想,在 97、98 年的时候,东南亚世纪,它是整个世界的金融的外围,当时世界金融的外围乱套了,而世纪金融的中心还没有乱套,因此,欧美的需求不减,定单从东亚市场出来,因而定单就地转移到中国,你会发现在 97、98 的危机的时候,中国整体你怎样看,你的外贸始终要好。
在那个时候,固然定单来了,但是我们务工不够,因而个欧盟利用它在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和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在全球配制资源这一条,把世界的直接投资全部送到中国,你才真真变成了世界工厂,因此中国变成世界工厂,我简单地讲,有益弊成份,更主要它是国际资本在全球布局的结果。说得简单一点,就和华尔街一挥手,你就变成了世界工厂,但这一次危机大家可以看到,遭到最大冲击的恰正是华尔街跟伦敦城,也就是说这一次遭到冲击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布局的能力,而恰恰给我们留了一个机会。
因而,中国人开始走出往,在非洲、在拉美、在全球各个地方,从中国人的根本利益动身,开始大手笔的布局,我相信这类全球资本的布局,全球产业的布局。
所以这次的”次贷危机“影响减少以后,我们应当活了。至于有些人谈到了说会不会由于欧洲危机将中国再次拉进谷底,这类说法属于对中国经济十分不了解。在这个地球上真正能把世界经济从高峰打进低谷的就只有一个国家,欧洲根本你不会想的。
在欧盟,经济至今只占两个百分点,又能起多大作用呢?美国冲击最初就是 20 万户,就是美国经济崩盘影响世界经济。我想说假如美国不出现大的起伏的话,你放心世界经济不出现大的题目。其他不至于影响中国经
济降落。美国现在的情况是甚么呢?美国经济的情况,我在这个世纪初曾说过,第一,房地产泡沫。第二,股市泡沫。大家可以想想,上个世纪末,股市和房地产泡沫,这次欧洲危机说是美元的连续波动,也就是它的泡沫,现在我们能正确熟悉美国经济,那下一步是甚么?也就是我们说的比较稳步、稳健的复苏和增长。
因此,从这点我想说一下,就是不会出很多人讲的世界经济大起大落,中国经济会构成我们这样一次小调,这是我对经济情势的一个判定,我们可以讲一讲中国经济未来模式,在往年共和国建立 60 周年。改革开放 30周年的时候,媒体采访我,问我对 30 年改革开放你最深的印象是甚么?我说两点,第一、一代人的时间就改变了中国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第二,就是我们以每年 9.8%的速度在增长,同时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后,全球都讲以中国的增长是不可能的,而且中国人也在讲我的增长也是不可能延续增长的。我现在不太希看听人讲中国的模式不延续。那甚么模式可延续呢?我想这个很重要,这次”次贷危机“有人讲美国受轻伤,欧洲、日本受重伤,中国受内伤。究竟是模式不可延续还是模式的延续不可知道,这不是一回事,我们可以看一看这次改革开放的成果。
假如说建国 60 年,我们把 GDP 加在一起那是 250 万亿,前三十年老一代一共生产了中国经济的两个百分点,而改革开放30年积累了98%的财富。同时新增长的财富是这 60 年的三分之二。这类模式将来应当怎样办?有两点,你是要留意的,第一,大家看这张照片中国的最大的特点。第二,我也想说在这样一个发展情况下,下一步是个甚么样子的情况?日本你要全球所有的企业来给百姓一个不确定性的话,他就有一句话,信心比黄金重
要。
在这个进程中间我想说的是假如今天全球的人都依照美国的生活方式深进的话,假如说今天全球的 60 多亿人都依照中国的生存模式,我可以告知大家 0.93%地球就可以够支持。第二,假如从增长角度来讲,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有人靠卖东西发展,有人靠卖力气发展。比如说,俄罗斯靠卖力气,那我问你究竟在这个地球上是卖东西可延续、还是卖力气可延续?这是最需要说明的一点,东西都有卖完的一天,请大家揣摩一下,卖力气有卖完的那天吗?力气有一个特点,第一,可以支持;第二,可延续。那就在体力中间占了劳力,终究,你以卖劳力为主的时候,摸索结果谁能赢?所以,重要的前途不在于卖东西。假如你吃软饭,请问怎样办?因此,我还是那句话,你必须得脚踏实地。另外一个角度,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国的产业结构的增长。最初,你只能助长金融危机,结果到 80 年代的时候你开始组装;到 95 年中国的家电横扫世界,就是整体的产业水准到了这个地步了。
到 2005 年中国的汽车可以讲过万了。现在动车组 60 万的零件,飞机百万的零件,我想再过 20 年我们产业能过关的话,就到达发展国家的水平。再前进一点你的东西不够了,你进口零部件,我加工把它卖了,都是你加工、我要收取福利,再前进一步,我教你投资,你往投资,他来卖,所以,经济的发展一定是一步一步的,而最基本的道理是你必须考虑你的人才究竟是甚么?广东曾提出来,而东莞是增进这个事的,我曾跟东莞的领导讨论这个题目,凭甚么弄企业的题目也要让我到这里做?我问你,那究竟你是甚么缘由让你到现在还不退下。
经常我在和一些领导和同道聊天的时候,他可以把本地的一些上风讲得非常清楚,但是我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有时实在是没一点用,简单得讲、一个木桶盛多少水,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么?因此,在这个情况下,有时给你的没有难度,你必须要干甚么,脚踏实地干一件事就是必须把它补起来。相比较而言我最需要看的事实,这是劣势。
我想这点假如做到产业结构的话,这个具有相对可靠性。最后还有两分钟我想给大家说比较简单的事情,就是重要的产业它是怎样走?这样一个图,也就是说美国企业或说每个国家在这图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希看是把产业的链接统统拿到自己的兜里。因而产业结构调剂终了,我的结论是:假如这样的话,全球的磨擦将没法制止。你不可能说天下都是你的。那唯一的做法就是由自己的比较上风、比较劣势动身,深化分工,细化分工,只有这样,在一个国内分公司、企业内,你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
固然你需要一个最大的环境,这叫改革开放,这就给了你一个环境,只有这条路才真正能给你指明未来。你会发现在 80 年代,那个时候从韩国到新加坡,这就是新兴的。90 年代中国取代亚洲,开始进进到组成这样一个基本的环节,在这个地球上只有真正具有同时向上、下领域发展,这么一个情况。
大家可以看,经济这个组成,大家可以发现除世界的产业外,就从过往的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转移到我们的长江三峡。事实上在这个进程我们完成了一干事情,我真的不是很清楚,下一步的所谓中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假如不消费的话需要多少?但这类转换的基础在于越来越比较公道。我不是说越来越均匀。那末在这个国家中间我想了其中有几件、真的像大家所想的那样。在这次次贷危机、最危机的时候,我到广东往,我发现一个道理,生产车远控的企业都好不下来了。
依照媒体的说法,你的企业越好,你的日子越好过。道理我个人觉得也很简单:小孩玩具你要还是再生产,那就是找死。你必须先弄清楚,假如你现在的产品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你和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方竞争,你真的把产业结构调剂了。因此在这个情况下,说实在的,乃至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来讲,还是要教会企业管理。包括中小企业走出往,到一个新的竞争平台上往参与竞争,取得成功。谢谢大家!!
篇二
今天到场的朋友们应该都是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改革的受益者,二十年前我们都很难想象今天来到这个地方,自己会有私家车,我们能够在北京买得起别墅,这些事情在这二十年间发生了。
包括我个人都是这轮改革的受益者。但是近这段时间,确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有很多朋友都是 50 后、60 后,认识很多年,他们都问我一个问题,吴先生,为什么突然有一种不安全感,有一种陌生感。过去的两三年里面,你会发现中国的很多产业发展,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业的冲击,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幅度的波动。
消费者的陌生以及我们对未来的中国经济预期的担忧,现在看来还是非常厉害的。这种陌生感和不安全感正在袭击着我们有产阶级。大家都觉得有一点迷茫。现在每个人都问,未来会怎么样呢?我们的钱能不能保值,能不能增值,这是主办单位今天让我讲的一个话题。
面对这样的话题,如果用非常零散的方式和感性的方式很难回答,我在想,我们在大周期当中的财富中怎么增值,我们需要用一种结构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要简单的回顾一下,我们口袋的钱从哪来的,我们的企业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过去二三十年里面,中国的财富是怎样的一种方式在波动,我们怎么走到今天,面向未来我们会有哪些可能性。用结构的方式想这个问题,大概能够稍微的想清楚。
钱从哪来的呢,中国 78 年到今天,36 年,我写过一本书激荡 36 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达到平均 7.4%,在我们这个国家有一个毛泽东时期的计划性经济,全球排在第八位的经济体,到今天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钱和产业的发展,78 年现在中国经历了几个大的产业周期,中国由重工业性的计划性经济,毛泽东时代备荒备战为人民。到了 97 年,朱镕基当了国务院,20 年的时间,中国由重工业经济变成轻型经济,97年由短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
在这二十年里面,中国地区赚到钱的人绝大多数在吃、穿、用这三个方面,食品、保健品,饮料,纺织、家电等行业,我们在这三个行业里面,中国今天成名的企业家品牌,90%以上都是在这二十年里面出现的。
所以这是改革的个阶段,只要你进入到这三个行业里面,只要非常的勤奋和努力,扩大自己的产能,能够作出自己的品牌,可以赚很多的钱。这是中国的个周期。
第二个周期,1998 年,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朱镕基当,98 年开始,中国为了走出东南亚金融产业,推出了很多的产业政策,今天的房地产政策就是 98 年开始的,98 年开始全部的推行商品房制度,取消了福利分房,98 年开始修高速路,98 年开放了外贸的进出口自主权,98 年报纸上出现
了一个名词,中国制造。外贸对中国沿海各城市的经济影响从 98 年开始。
年朱镕基开始的重要的产业变革导致了中国出现了这样转变,开始转变为房地产为主的居民消费,中小企业出口为主的转移到政府为主的城市化建设。房地产和城市化建设开始崛起的时候,能源价格大幅度的上涨,煤炭价格、钢铁的价格,大幅度的上涨,大量的资本进入到产业的上游领域,中国开始了轻型产业结构变成了重性的结果调整。
年到 2014 年,长达 16 年的时间,出现了中国制造袭击了全世界的过程。外贸,大幅度的增加,对于完全的内向经济转向以外相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型,98 年以后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就是互联网经济。98 年到 99 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中国一些非常重要的互联网企业,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阿里这些企业都诞生在 1998 年开二季度到四季度。
这三个变化过去 16 年我们非常熟悉的景象,过去 16 年里面,你只要进入到这个行业,就可以赚很多的钱,你只要进入房地产行业,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只要进入到能源行业,进入到外贸行业,互联网行业,这些行业替代的吃穿用三个行业,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地产的盛宴,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在中国富豪榜里面排名从99 年开始,前 100 个富豪里面 60 个是房地产开发商,这个速度一直持续到 2013 年,2014 年开始变化。所以房地产的黄金周期已经过去了。
你看这些面子,年纪的六几年的,六几年到七几年是中国目前商业的中坚力量。但是到今天为什么我们很多朋友,过去十几二十年里面获得很多的财富,在今天觉得很陌生,觉得有不安全感。
如果我们仅仅从经济层面来看的话,非常简单,答案是长达 16 年的产业周期结束了,钱已经不
在消费、出口、投资这三架马车了。我们原来靠成本规模优势,大规模的重工业投资获得的经济增长逻辑结束了,GDP 也不在 9%高速增长了,回到7%,我们叫做新常态,中国经济由通货膨胀变成了通货紧缩时期,满街都是商品,老百姓不愿意花钱。
2015 年的今天,在这里做演讲,我们要说所有的陌生都因为周期存在的,大规模的增长周期结束了。未来十年,中国的产业会进入到四个新的动力区,今天大家很恐慌,上个礼拜美联储开会,不加息,大家喘了一口气,中国的资本市场在 3000 点企稳,但是大家还恐慌说中国经济还有未来吗,我是不是应该移民,我是不是应该把所有的人民币换成美元呢,都在问这个问题。
我是这么看的,未来的钱,至少在十年之内不会有问题,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生崩溃是极小概率的事件,问题是过去的三架马车模式被改变了,未来的变化全部在于新,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新城镇化,实体经济还会发展,消费产业,服务产业还会发展,金融业都在变革,新的城镇和新的惩治仍然会建设,过去的周期和第二周期中国基本上是野蛮生长的时期,个周期的二十年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原来没有实体行业,没有家电行业。第二周期的消费出口投资仍然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原来没有出口,后来又了,原来没有城市化建设,没有高速公路,现在有了。过去 30 年,中国是靠机会主义,经验主义的时期。
未来所谓的新,指的是都有了,中国今天的制造业排在全球位,中国的比重达到了 28%,超过了美国。消费,中国非常庞大的几十亿每年的消费,城镇化,中国每年一年的造城相当于俄罗斯的总合,每年建一个俄罗斯,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工厂都可以赚钱,未来三五年,中国的银行业和金融
业的变化会非常大,在 2013 年,中国还没有一家私人银行,现在我们有了四家,中国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2800 家,三年前一家都没有,整个金融行业都改变了,城镇化也一样。
未来的十年,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发动机,问题在于整个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带来的情况是财富和投资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来到现场的很多都是轮产业周期和第二轮产业周期的既得利益者,我们要么在这两个周期里面获得收入,今天站在这里,面向未来的十年,我们打不打这个战争呢,今天所有的人都在问这个问题。未来的十年,我在上半场获得的财富能不能得到保全,这是我们大家都面临的问题。
所以今天不谈产业的问题,今天主办单位给我的问题是谈财富、谈投资和保值的问题,仅仅谈钱的事情,未来十年,至少保全过去十年、二十年获得的财富,有一个策略,个策略:加大资产的杠杆效应是抵抗人民币泡沫的手段。你们看这个数据,这个表是 2005 年到 2015 年过去十年,我们 M2增长的幅度,所有的宏观经济表格里面像这个表格这样发展,这是抛物线式的增长,说明过去广义货币的发行量增加了四倍,你简单算一下,你家里的钱,个人的资产,你想得起十年前的个人资产吗,现在看增加了几倍,如果没有增加四倍,过去十年里面是没有跑赢 CPI 的。
在今年以来,我们的M2仍然在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M2的增长是11.2%,GDP 是 7%,但是 11.2%的增速,印出来的每一分钱都是真实的,说明我们每年政府印的钱将近一倍我们 GDP 的增长。
简单的算一下,每年的资产增长在 10%刚刚对得起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单一的理财产品能给到你这个吗,所以一定是复合式的,组合式的资产投资,保持比较激进的杠杆资产,才可以抵抗人民币的泡沫。全世界现在都在大规模的印钱,从美国到欧洲,到日本,日本过去三年里面货币发行量增加了一倍,都在大规模的印钱。现在全球处在通货紧缩的时期,所以现在从财富安全性的角度来讲,现在的办法是把钱都花出去,不管买什么都是对的,你要保持相对激进的理财的态度才可以保证人民币的保值。
投什么呢,从激进的角度,未来十年中国值得投资的东西是两个,一个是股权,现在新三板 3200 家公司,两年之内我认为会超过 6000 家到一万家,现在中国每年的基金信托债券业务大规模的发展,中国是有全世界的一个中小企业创业公司,政府提出了全民创业,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投什么呢,我们要去投好的企业。所以股权投资是赢得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手段。是投好的企业;第二是投好的人,好的人就是二十年前的我们。二十年前的年轻人,都是今天的 80、90 后,你要找到那些好的,可能是你的孩子,可能是你的下属,也可能是马路上的小伙子,对金钱渴望的人,找到他们,把钱投给他们。
如果今天仅仅是坐着理财的人,或者买一两个理财产品获得大的的人可能是蛮困难的,真正的要在财富的累计和增长,要可以赶得上这轮的经济浪潮,这轮的人民币泡沫,股权投资支持 80 后创业,这是主要的两个手段。
所以我觉得今天在座的很多,如果像我这个年纪的,60、70 后出来的朋友们,我们未来对于商业世界的的贡献是什么呢,是拿着我们上半场赚的几十、几百万,上千万的钱拿出来,把钱放在中国市场,全球市场,支持年轻的企业和年轻的人。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看下半场的建设。这是第二个策略。
第三,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和优质的不动产投资,这是规避风险和规避不确定性的一部分。前面的一半资产做一些非常激进的措施,我们其中的资产一部分应该拿出来进行全球化的资产配置。
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很多有产者到美国去买房子,或者去欧洲买一个商铺,真正的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应该是交给专业公司打理的过程。前年这个时候股市是 2300 点左右,涨到 5000 点,跌到今天的 3000 点左右。今年一到六月份大家知道全球增长快的股市是哪吗,是阿根廷,40%。增长第二快的是匈牙利,39%,第三个市场是牙买加,37%,第四个是丹麦,30%,我们不知道。所以你必须找一些专业的人和投资公司帮你打理,当你投资阿根廷股市的时候,去年阿根廷的货币便宜了 30 多,你不知道,所以要安排一些对冲性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仅是买房子,买商铺那么简单,这是全球性的一个资产配置,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再接下来就是优质的不动产投资,过去十几年,你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买的房子都是对的。
但是在今天,我们谁也不敢想这句话,一个城市的房子,值得不值得购买,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这个城市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他的人口是流出的还是流入的,第二这个城市过去几年的工业产值增长还是降低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是怎么调整的。第三,这个城市过去几年和未来几年,土地的出售是不是理性的,库存量是多少,也要考虑。第四,你要考虑这个城市的政府的施政效率是高还是低的,公共配套到底怎么样,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才可以说,未来几年这个城市的房子是涨还是跌,能够买还是不能够买,以及这个房子,这个不动产的企业,在过去的业绩是怎样的,物业的配套服务是怎样的。今天买房子不能闭着眼睛买房子,要睁的非常大才可以买到好房子,好的不动产还是值得珍藏和配置的。
不动产长期来看还是一个抵抗人民币泡沫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
后,投资,我们已经赚了很多钱了,我们在有生之年花掉我们所赚的钱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除了不断的去赚钱之外,第四个投资策略,是我们要投资两个东西,我们要投资自身的健康,我们要让自己活的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每年要做体检,不要让自己的小肚子大起来,不要让皱纹过早的爬上我们的脸,我们要做健康投资,我们要跑步,让胆固醇远离我们,做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巨大的投资。
然后进行的是精神消费,我们要去看好的电影,去旅行,我们要读书,要看好的歌剧,我们要知道全世界人类文明到今天的很多成果,我们要金钱和时间去交换他们,我们不应该天天忙着赚钱。
只有这两个投资以后,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中产阶级或者说资产阶级。
我们这一代人还蛮有幸的,我们是在一个很和平的时代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在少年的时候,我读小初中的时候都没有穿过特别高的衣服和裤子,大学的时候每天还要为饭菜票考虑,很多的焦虑。一直到今天,慢慢的成长,未来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中国的经济仍然在动荡。但是我们这一代人两件事情碰到了,件事,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中国一定能成为全球的大经济体,这件事情是在我们各位的手上亲自做出来的。中国经济即便保持6.5%到 7%的成长速度,你简单的算一下,中国经济大概在 13 年到 15 年之内会成为全球大经济体,我们在座的各位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
第二,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成为历史以来批活过 100 岁的人,我到硅谷跟他们的科技公司聊天,我到深圳几家基因公司,之后我对这个事情表达很
大的信心,活不到 100 岁,蛮对不起我们自己的,现在的智能基因的进步,医学的进步,正在把我们生命的长度延长。
财富角度来讲,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财富大爆炸的和平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只要我们的政治文明能够获得持续进步的话,我想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可以被期待的,同时随着科学发展,使得我们的物理生命在逐渐的延长,总的来说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虽然这个世界渐渐的变得陌生,变得不安全,但是如果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清醒的理解,以及我们逐渐的提高自己的财富能力,我们一定能够共同的实现这两个,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篇三
今天是我第一次和雅虎的朋友们面对面交流。我希望把我成功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尽管我认为你们其中的绝大多数勤劳聪明的人都无法从中获益,但我坚信,一定有个别懒的去判断我讲的是否正确就效仿的人,可以获益匪浅。
让我们开启今天的话题吧!
世界上很多非常聪明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了错误的教育,他们养成了勤劳的恶习。很多人都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吧:天才就是 99%的汗水加上 1%的灵感。并且被这句话误导了一生。勤勤恳恳的奋斗,最终却碌碌无为。其实爱迪生是因为懒的想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所以就编了这句话来误导我们。
很多人可能认为我是在胡说八道,好,让我用 100 个例子来证实你们的错误吧!事实胜于雄辩。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他是个程序员,懒的读书,他就退学了。他又懒的记那些复杂的 dos 命令,于是,他就编了个图形的界面程序,叫什么来着?我忘了,懒的记这些东西。于是,全世界的电脑都长着相同的脸,而他也成了世界首富。
世界上最值钱的品牌,可口可乐。他的老板更懒,尽管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巴西的咖啡香味浓郁,但他实在太懒了。弄点糖精加上凉水,装瓶就卖。于是全世界有人的地方,大家都在喝那种像血一样的液体。
世界上最好的足球运动员,罗纳耳朵,他在场上连动都懒的动,就在对方的门前站着。等球砸到他的时候,踢一脚。这就是全世界身价最高的运动员了。有的人说,他带球的速度惊人,那是废话,别人一场跑 90 分钟,他就跑 15 秒,当然要快些了。
世界上最厉害的餐饮企业,麦当劳。他的老板也是懒的出奇,懒的学习法国大餐的精美,懒的掌握中餐的复杂技巧。弄两片破面包夹块牛肉就卖,结果全世界都能看到那个 M 的标志。必胜客的老板,懒的把馅饼的馅装进去,直接撒在发面饼上边就卖,结果大家管那叫 PIZZA,比 10 张馅饼还贵。
还有更聪明的懒人:
懒的爬楼,于是他们发明了电梯;
懒的走路,于是他们制造出汽车,火车,和飞机;
懒的一个一个的杀人,于是他们发明了原子弹;
懒的每次去计算,于是他们发明了数学公式;
懒的出去听音乐会,于是他们发明了唱片,磁带和 CD;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都懒的再说了。
还有那句废话也要提一下,生命在于运动,你见过哪个运动员长寿了?世界上最长寿的人还不是那些连肉都懒的吃的和尚?
如果没有这些懒人,我们现在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我都懒的想!
人是这样,动物也如此。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叫乌龟,他们一辈子几乎不怎么动,就趴在那里,结果能活一千年。他们懒的走,但和勤劳好动的兔子赛跑,谁赢了?牛最勤劳,结果人们给它吃草,却还要挤它的奶。熊猫傻了吧唧的,什么也不干,抱着根竹子能啃一天,人们亲昵的称它为”国宝"。
回到我们的工作中,看看你公司里每天最早来最晚走,一天像发条一样忙个不停的人,他是不是工资最低的?那个每天游手好闲,没事就发呆的家伙,是不是工资最高,据说还有不少公司的股票呢!
第二篇:经济学家
中国有名的经济学家 姓名:厉以宁
职称:教授
个人简历: 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省。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 系,后留校任教。1985-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工作和学习经验:厉以宁教授曾担任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八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委员等职。
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 环境经济学
获奖情况:
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最高奖)等。
作品发表: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环境经济学》等。
个人主页连接:http://
詹姆斯·J·赫克曼(James Heckman):在得到诺贝尔奖之前被认为最有可能得,甚至有人认为他应该得到两次,可见其牛的程度。从1995年起,他就在芝加哥大学获任亨利-舒尔茨杰出成就经济学教授。他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诸如社会项目评估、非连续选择和纵向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式、劳工市场经济学以及收入分配的模式选择等等 张五常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他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他的《合约机构与非私产的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等论文继续发展了他在交易费用以及产权重要性方面的理论。1991年他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林毅夫
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87-9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0-9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94-。
工作和学习经验: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1987-92,教授,93-,博士生导师,1994-。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93。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96。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世界银行顾问,1987-90,1993-。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成员,1995-。国际农业科研组织技术顾问组成员,1996-。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网络领导小组成员,1993-。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1993-。
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1994-96。中国农经学会常委理事,副秘书长, 1992-95。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委理事, 1994-。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国外), 1995-。
吴敬琏
职称:研究员
个人简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经济动态组组长,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讨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
科研成果: 1960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社会主义的过渡性》一文, 被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是一篇某种原则上区别于前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的代表作。1982年和别人合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经济属性和商品经济属性》和《试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调节方式》等文章, 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在中国经济学文献史第一次提出了“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分权的概念, 指出必须避免走行政性分权的道路。1985年2月发表了《经济改革初战阶段的发展方针和宏观控制问题》。1986年初, 他参加了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讨小组的工作。他有机会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整理。这一时期, 他写的《关于改革战略选择的若干思考》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和改革的经验总结》等文章, 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
第三篇: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Economists)
智库百科中关于经济学家的歧义
著名经济学杂志——《经济学人》又译为《经济学家》
经济学上的一种称呼——经济学家:指从事经济学理
论研究及其应用工作的人,以下就为经济学上一种称呼的介绍。
经济学家的定义
所谓经济学家是指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工作的人。有时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或者流派,通过添加定语而有不同的称呼。譬如,主要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学家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家”,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则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各自的领域中也可以按照学科分支来称呼。例如,从事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就被称之为计量经济学家。一般他们都是该领域的成功者。在中文语境中,××家指在某一领域中有造诣之人。
为经济学家的项献而设立的奖项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
二、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俗称“小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美国经济学会评选的,是经济学界除诺贝尔经济学奖外的另一项重要殊荣。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由美国经济协会于1947 年在美国经济协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1847—1938)诞辰100周年之际所设立的。目的在于纪念约翰·贝茨·克拉克提出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与生产耗竭理论、和研究出根植于边际效用的需求理论。这个奖项1947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入选的基本资格为在美国大学任教、40岁以下的学者。
三、亚当·斯密奖
全美商业经济学协会亚当·斯密奖(The Adam Smith Award of NABE),是由全美商业经济学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NABE)于1982年设立颁发。该奖项的评选是基于经济学家在经济领域的领导力及其提供的理念知识在工作政策上的实用性。每个获奖者将在全美商业经济学协会年会上发表一篇演讲。演讲稿将一些商业经济刊物上发表。
四、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
哈佛大学设立的“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David A.Wells Prize in Economics)
五、我国的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
中国近30年的经济发展已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体系的独特的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为经济理论的提炼与创新积累了许多新的素材,中国的“故事”已经吸引了不少西方学者的关注,因而构建这样一个平台,也为中国经济学界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应运而生。该奖项的前身为“黄达-蒙代尔优秀博士论文奖”,由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A·蒙代尔(Robert.A Mundell)教授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黄达教授共同冠名,2002年12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创设。每两年评选一次,逢单年颁奖,迄今已颁发三届,有15位青年学者获奖。为了进一步扩大该奖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评选结果更加公开公正透明,2005年该奖项正式更名为“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Mundell-Huang Prize)。
设立“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的宗旨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经济学科研究;搭建中国经济学特别是财政金融学科领域博士培养的国际交流平台;倡导兼容并蓄、学贯中西、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激励更多的杰出青年学者为新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为了实现这一宗旨,体现奖项的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设定了严格的标准与评选程序。要求参评论文的选题立足学科前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反映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在本学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或接近乃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运用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有新的研究视角和独到见解,并在相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保证该奖项的权威性,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聘请国内权威专家组成专门的评选委员会。
六、我国的中国经济学奖
中国经济学奖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授予个人、对个人长期成就进行奖励的经济学奖项,其宗旨在于通过奖励在经济理论、政策及研究方法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学者。该奖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学的“诺贝尔奖”,是中国目前规格最高的经济学奖项。
中国经济学奖设立背景:中国经济学奖是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共同发起设立。
其宗旨在于通过奖励在经济理论、政策及研究方法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学者,促进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繁荣和政策制定水平提高,普及经济领域基础知识,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
国外经济学家
A
艾伦·格林斯潘
阿马蒂亚·森
阿尔文·汉森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阿瑟·塞西尔·庇古
埃德温·坎南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
奥利弗·威廉姆森
安东尼·奥古斯丁·库尔诺
奥塔·锡克
阿瑟·奥肯
埃弗塞·多马
阿门·阿尔奇安
爱德华·哈斯丁·张伯伦
阿瑟·拉弗 B
C
D
安德鲁·施莱弗(Andrei Shleifer, 1999)
保罗·萨缪尔森
布阿吉尔贝尔
弗·布鲁斯
保罗·斯威齐
克莱夫·格兰杰
弗里兹·马克卢普
兹维·格里利克斯(Zvi Griliches, 1965)
道格拉斯·诺斯
丹尼尔·麦克法登
丹尼尔·卡纳曼
戴尔·乔根森
大卫·李嘉图
大卫·休谟
丹尼斯·霍尔姆·罗伯逊
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
戴维·卡德(David Card,1995)
戴龙·埃斯莫格卢(Daron Acemoglu,2005) 戴维·克雷普斯(David Kreps, 1989)
E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F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G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芬恩·基德兰德
弗朗斯瓦·魁奈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弗兰克·拉姆齐
富兰克·奈特
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
弗朗西斯·伊西德罗·埃奇沃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弗兰克林·费希尔(Franklin M.Fisher, 1973) 纲纳·缪达尔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古斯塔夫·卡塞尔
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
格里高利·曼昆
葛家澍
H
赫伯特·西蒙
华西里·列昂惕夫
哈里·马科维茨
亨利·坎宁安
J
K
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
哈罗德·德姆塞茨
亨德里克· 霍撒克(Hendrik S.Houthakker, l963) 简·丁伯根
佳林·库普曼斯
加里·贝克尔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
约翰·海萨尼
詹姆斯·莫里斯
詹姆斯·赫克曼
雅各布·马尔沙克
杰里米·边沁
杰里·豪斯曼(Jerry A.Hausman, l985)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克努特·维克塞尔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
卡尔·门格尔
科拉多·基尼
克里门特·朱格拉
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L 凯文·墨菲(Kevin M.Murphy, 1997)
肯尼思·博尔丁(Kenneth E.Boulding, 1949) 劳伦斯·克莱因
罗伯特·蒙代尔
罗伯特·索洛
罗纳德·哈里·科斯
拉格纳·弗里希
罗伯特·约翰·奥曼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罗拉尔·德布鲁
约翰·理查德·尼古拉斯·斯通
莱因哈德·泽尔腾
里昂·瓦尔拉斯
路德维希·冯·密塞斯
利奥尼尔·罗宾斯
罗伯特·巴罗
罗伊·福布斯·哈罗德
罗伯特·希勒
卢伊季·帕西内蒂
莱斯特·瑟罗
M N 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 l993)
米尔顿·弗里德曼
莫里斯·阿莱斯
默顿·米勒
迈伦·斯科尔斯
迈克尔·斯宾塞
莫里斯·多布
迈克尔·詹森
莫瑞·罗斯巴德
迈克尔·帕金
麦伦·戈登
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2001)
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 1977)
马克·内洛夫(Marc L.Nerlove, 1969)
纳索·威廉·西尼尔
尼古拉斯·卡尔多
涅姆钦诺夫
O
奥斯卡·莫根施特恩
欧内斯特·曼德尔
欧根·冯·庞巴维克
P
Q
R
奥斯卡·兰格
欧文·费雪
保罗·克鲁格曼
皮埃罗·斯拉法
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 乔治·斯蒂格勒
乔治·阿克尔洛夫
琼·罗宾逊
罗伯特·福格尔
小罗伯特·卢卡斯
罗伯特·默顿
罗伯特·恩格尔
西斯蒙第 让·巴蒂斯特·萨伊
让·雅克·拉丰
理查德·伊斯特林
S
桑福德·格罗斯曼
T
V
W
史蒂文·利维特(Steven Levitt,2003)
特里夫·哈维默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托马斯·萨金特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
托马斯·曼
弗农·史密斯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威廉·阿瑟·刘易斯
威廉·夏普
威廉·维克瑞
威廉·配弟
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
维尔纳·桑巴特
威廉·罗雪尔
沃尔特·艾萨德
X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
西奥多·舒尔茨
Y
西奥多·格雷高里
亚当·斯密
约翰·福布斯·纳什
约瑟夫·熊彼特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希克斯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尤金·法玛
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
约翰·巴顿
伊斯雷尔·柯兹纳
亚诺什·科尔内
约翰·加尔布雷思
约翰·贝茨·克拉克
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
伊·菲·赫克歇尔
宇泽宏文
约翰·霍金斯
约翰·罗杰斯·康芒斯
Z
我国经济学家A
C
F
H
詹姆斯·托宾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詹姆斯·穆勒
詹姆斯·杜森贝里
詹姆士·斯图亚特
安体富
陈岱孙
成思危
曹凤岐
陈志武
樊纲 L
M
Q
W
X
Y
Z
签名: 胡鞍钢
郎咸平
赖伟民
厉以宁
林毅夫
李稻葵
茅于轼
钱颖一
吴敬琏
萧灼基
杨小凯
张五常
张维迎
张曙光
赵海均
邹恒甫
donkeyfast 方向比速度重要
第四篇:中国经济学家
当代经济学家:顾准 有人说,自进入二十世纪下半期以后,中国就再也产生不出独创的、批判的思想家了。这话并不尽然,我们有顾准。顾准在文革与社会的压迫下,即使妻离子散,也没有阻止得了他在经济学中前进的步伐。他强大的思想指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一、生平简介
顾准,1915年出生于上海人,字哲云,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中国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顾准毕业于上海立信会计学校。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他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第一次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在“右派”打压下,顾准坚持理想和信念不动摇,写下了《希腊城邦制度》和《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著作。
二、顾准精神
顾准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他的著作和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种卓尔不群、独立思考的精神。
1、逆流而上,勤奋学习由于家道中落,生活日下,顾准读到初二便被迫辍学,去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的事务所当小学徒。顾准在那条以英王的法语读音命名的爱多亚路,为潘序伦油印讲义时,通过刻苦自学,以天才少年的聪慧脱颖而出。潘博士惊讶地发现后,甘当伯乐。勤慧超群的顾准,十四岁那年便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高级商业簿记习题详解》,挑起了养活一家老小的担子;十七岁出任立信会计学校部总负责人,并创办中国第一份会计学刊物;十九岁又出版中国第一部《银行会计》大学通用教材„„ 成为中国会计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在《银行会计》广泛发行之际,1935年2 月,顾准经宋庆龄的救亡工作联系人林里夫介绍,不顾当时的政治危险,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夏,处于职业巅峰期的顾准,又主动放弃在上海法租界一边当会计专家,一边从事地下活动的生活,毅然奔赴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苏南根据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顾准随陈毅回到上海,以开国功臣的喜悦之情,出任新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市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并兼上海市政府党组领导成员、华东财政部副部长等要职。顾准为振兴上海的经济,八方奔波,日夜劳碌。
1举世闻名的跑马厅、跑狗场、沙逊大楼„„也是他以征收地价税的方式,从外国人手中合法收归。
谁知,共和国刚渡过第一道经济难关,厄运便悄悄向顾准袭来。
2、妻离子散,委曲求全
1957年他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第一次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一年以后他第一次戴上右派的帽子,1965年“文革”前夕再次戴上右派的帽子。顾准的女儿顾淑林在写给叔叔陈敏之的信中说道:“我不想逃避自责,也无法躲开痛苦。”“我逐年追踪着父亲的一生,1957年以后,他是一步一步从地狱里蹚过来的呀!他的深刻的思索,常常是在数不完的批斗、侮辱甚至挨打之中完成的,在他最需要亲人的时候,亲人远离了他,可是恰恰他的思考,包含着更多的真理。人生只有一个父亲,对于这样的父亲,我们做了些什么呢?”
顾准受到迫害后,与他相濡以沫的夫人,“文革”期间也被隔离审查,顾准将一个未被造反派抄走的银行存折,悄悄地从地板的板缝塞了过去,他以为以此能聊胜于无地给夫人一点安慰,以示一点儿生存下去的勇气。但谁知,在顾准塞存折之前的某一天,他夫人已自杀身亡了。
子女宣布与他断绝亲缘关系,还逼着顾准签字同意;同在一城住在妹妹家里的90岁老母亲,因为妹婿当年的官场身份,终生不得相见;回到北京以后的他一再要求与子女恢复关系,均被拒绝„„即使这样,在他的病已经宣告不治的时候,经济研究所“连队”的领导考虑给他摘去“右派”帽子,拿“在一份文字报告中做出‘承认错误’的表示”做条件,顾准还是接受了。这对于他简直是奇耻大辱,那个迎着雨点般拳头仍高喊不服的汉子在签完字后哭了,他对老友吴敬琏说,“这也许能够多少改善一点子女们的处境。”
顾准曾在批判大会上,他冒着雨点般袭来的拳头高昂头颅喊着“我就是不服”; 在他的病已经宣告不治的时候,“连队”领导准备给他摘去“右派”帽子,条件是在一份文字报告中做出“承认错误”的表示,顾准接受了。签完字后他哭了,他对老友吴敬琏说,“这也许能够多少改善一点子女们的处境。”
3、卓尔不群,独立思考
他在1957年发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提出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来调节生产。这是非常大胆和超前的观点,这使得他成为在中国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理论的人。顾准的思想得到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王元化说:“许多问题一经作者提出,你就再也无法摆脱掉。他们促使你思考,促使你去反省并检验由于习惯惰性一直扎根在你头脑深处的既定看法。”“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他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李锐说:“1959年以后,我也在难中,也在思考„„但是顾准的思考深得多,广得多,也更有成果。有关许多根本问题,于我来说,他是先知先觉。”“顾准思考围绕的中心是如何克服专制、实现民主和发扬科学精神。”吴敬琏在“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中说,学识渊博、言辞犀利只是顾准的外部特征,作为思想家,顾准的内在特征是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言人所未言。这些问题包括:革命的理想主义为什么会演化为庸俗的教条主义,革命成功后要采取什么样的政治经济体制,才能避免失误和取得真正的进步,等等。李慎之在“点燃自己照破黑暗的人”一文中引用泰戈尔的诗句形容顾准:“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来,当作火把点燃,照着自己向前吧!”并说:“有人说,自进入二十世纪下半期以后,中国就再也产生不出独创的、批判的思想家了。这话并不尽然,我们有顾准。”
4、生命不息,探索不止顾准的思想磁石效应,吸引了吴敬琏、张纯音、赵人伟、周叔莲、林青松、张曙光、张卓元等一批年轻的经济学家。顾准的特殊魅力,还在于他的预见性。他身处“文革”荒唐岁月,却已预见到“文革”失败后,中国定将掀起全面改革热潮。他高瞻远瞩地谕示后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潮流互相渗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人最终会发现,无法拒绝接受资本主义诸多长处。这样,还不如主动向资本主义学习;包括大胆引进它的个人本位文化,进行人文重建。可是,顾准同时指出,我们也千万不要忘记,资本主义生来便具有少数人占有社会资源与积累,忽视社会公正的天疾。如何超越资本主义既有模式,是更高层面的思想问题。而中国的东方属性,更限制中国简单仿效西方。中国未来的改革家,实在应
3该比二百年前的英国人聪明一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老路走得走不得,“已经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了”。顾准并不是杞人忧天。他那时正在狭小的斗室遥想未来,生出如许深忧远虑:他深恐他期盼已久的市场体制一旦被迎进中国,长期恪守群体伦理的中国人,会突然从此极端滑向彼极端,误把损人利己、掠夺大众、破坏社会公正,也当作合理行为。为此,顾准在研究民主社会主义未来全态时,预先布置赵人伟和张纯音翻译外国文献,深入研究“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平衡关系。而这,只是他先知先觉的问题之一。最让今人惊叹的,也许是顾准对21世纪人类现代化多元模式的前瞻思考。他以平实的语言指出:应当以“彻底经验主义”的态度,看待眼前这个地球。他说: “到本世纪(20世纪——引者注)以后,就不再纯粹是接受资本主义的问题,而成为一个更广泛的‘现代化’问题,可以有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也可以有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还有五十年代以后新兴国家的特殊样式等等。”顾准其实就是以他的先见之明点拨后人:西方意义的“现代化”可以有多元样式。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具有大量“亚细亚”特征的中国(顾准五十九年生命的绝响,便是一篇论述“亚细亚”问题的专稿),要在明辨其先天优势与缺陷,发现其潜在动力与危机的前提下,正确规划21世纪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潮流与东西方多元文明,在全球平台汇聚而成的“平行四边形”,也将把色谱更为广阔的现代化蓝图,展示在世界各国面前。
谁知,正当顾准挥舞思想巨镰,在他用心血浇灌的那一片金色麦地上,迈开矫健的步伐,酣畅地收割时,早已隐藏在体内的晚期肺癌,却以崩山裂地之势向他袭来!他不断咯血,持续发烧,呼吸也变得越来越不畅通了。
顾准患的是“中心性肺癌”,鸡蛋大小的癌肿,已在心脏与气管之间扩散。癌细胞疯狂地吞噬顾准的肌体。顾准有时一次吐血,便多达三百毫升!可是,当他被朋友们送去医院前,依然斜靠在床上一边喘息,一边编写待用的思想卡片。据后来整理这些卡片的顾准之子高粱(顾南九)介绍,卡片上写有如下内容:“甘地说,即便全世界的人都红了眼睛,我也要保持理性的头脑”。
由于顾准那时(1974年)仍是“反革命”身份,病危至此也住不进病房,只能在走廊上的观察室苦熬。这时,依然靠边审查的骆耕漠,出于对朋友的忠诚,也为了争取让顾准重新握笔,拄着拐杖四处奔走,终于找到一个抗日时期的老关系,把顾准送进了病房。经济所那些善良的学者,和林里夫等旧日老友,也不避嫌疑来到医院,为顾准组成一个像家一
4样的环境,分三班倒,轮流照顾顾准。以往,是他们诚挚的友谊,帮助顾准渡过漫漫严冬;如今,是他们不变的真情,为顾准送来临终慰藉。
顾准平静地面对死亡。他一生的功过是非,当时当然不可能有一个公正的说法。可是,他并不觉得自己在污泥中虚度了失败的一生。他相信,是真理总要放光的。顾准把手稿分成两部分,研究人类第一个民主机制的《希腊史笔记》,托付给弟子吴敬琏收存;其余的由六弟陈敏之保管。顾准运足力气,用沙哑的声音对吴敬琏说:“送你四个字‘待机守时’,还要继续我们的研究工作啊。”“我认为,中国的‘神武景气’(日本战后的突飞猛进——引者注)是一定会到来的”。“总有一天,中国要发生变化,你要拿得出东西来报效祖国啊!”顾准这番话,也是对所有传火继薪者的嘱托。
1974年12月3日零时刚过,北风呼啸,大雪肆虐,一代哲人顾准含冤而逝。春蚕丝尽,大江波息。顾准留在人世的最后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音叮咛在他身边护理的吴敬琏:“打开行军床,休息。”他心中,永远没有他自己。
顾准的骨灰,一半遵照他的遗嘱,播撒在北京三里河路、中科院大楼前的小河里。他始终记挂着未竟的科研事业,他认为这条无名的小河,可以通向大海。顾准骨灰的另一半,根据经济所的意见,安放在老山骨灰堂。老山四周风动寒草,黄土愀然,落木萧萧,长烟阑干„„
卓越的思想,往往出自坎坷的人生。顾准的人生之路十分曲折,颇具传奇色彩。5
第五篇: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演讲实录
高善文: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上午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用50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下我对于中国经济情况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首先是基于对今年以来数据变化和走向的一些回顾和反思,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对于数据的解读和一些意见,对于明年和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数据走向的一些倾向性的看法和判断。我主要想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在增长层面上出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特征;二是金融市场的一些问题。据我所知,这两个方面在诸多关于经济的讨论中涉及得不是特别多,也不是非常深入,但是我觉得这对于 众所周知,在过去10-12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迎来了10年来的第三轮宏观调控,就像以前历史上的其它几次宏观调控一样,从表面上看具有很多共同的特征,比如货币条件的紧缩,比如市场上利率的大幅度上升,比如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下跌,比如中小企业普遍的融资困难,比如通货膨胀的高企,在所有的这些层面上,这一轮宏观调控和2004年和2008年的宏观调控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通货膨胀越来越高,中小企业融资越来越困难,市场利率飙升得越来越高,整个股票市场非常困难,房地产行业也在遭受很大的调整压力。但是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去看一些经济层面的数据和金融市场上的数据,这一轮调控在很多重要的层面上,同历史上的调控相比都表现出极为相反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需要我们很认真地注意。
首先我们来看过去10年中国的实际出口增长率,就是把出口价格扣掉以后实际出口增长率的情况,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图。可以看到,在2003-2004年的那一轮宏观调控当中,实际出口增长率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即使你说它有下降,这个下降也是非常轻微的。在2008年的这一轮通货膨胀和宏观调控之中,出口毫无疑问经历了断崖式的下降,但是出口的大部分发生在调控的末期,特别是雷曼倒闭以后。在2005年出口有了一些下降,但是从现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其实当时初步的下降是比较轻微的。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的12个月的时间里,整个出口的实际下降增速是非常剧烈的。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从出口所包含的增加值占整个中国的GDP一般真正的占比只有15%左右,即使以这个比例估计,出口的下降对于经济增速的影响也应该接近1个百分点,还不考虑出口下降所带动的与出口相关的投资影响。所以从出口的情况来看,在这一轮宏观调控进行的过程中,出口的下降跟历史上其他两轮调控相比毫无疑问是异常显著和激烈的,同时我们也知道,宏观调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出口压下来,如果说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把经济压下来,把通货膨胀压下来,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肯定不是为了压出口,主要还是为了压某种形式的投资。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我们看看消费的数据,特别是把消费价格因素剔掉以后情况是一样的。在2003-2004年的调控之中,消费的实际增速肯定是没有下降的,在2008年的那轮调控之中,实际上消费的实际增速是节节上升的,但同样在过去12个月的宏观调控之中,消费的实际增速也经历了非常明显的下降。一般认为,中国私人消费开支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应该接近40%,如果我们以这里看到的消费增速下降来估算,完全因为这里私人开支消费的下降对经济的影响应该不低于1.5个百分点,使得经济GDP往下走的力量应该不少于1.5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投资和对于其他衍生性的影响的话这个数据肯定更大。把出口和消费合并起来看,今年以来因为这些因素整个经济因素至少要往下摆动2个百分点,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整个宏观调控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消费压下去,这一点无论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还是从实际的执行层面来看都不应该是这样的。同样我们也知道这样出口和消费的下降在历史上的其他两轮宏观调控时期都是绝无仅有的,在其他的时期消费是上升的,出口基本上是不变的,或者下降非常地轻微。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再来比较一下整个经济的增长情况,我们来看工业的增长情况。
在2004年的宏观调控之中,从宏观调控开始再到2005年上半年基本结束持续了4-5个季度,在那段时期内,工业增速从顶到底大概下降了接近4个百分点,整个工业增速下降了3%-4%。在2008年的这轮调控之中工业增速下降接近10个百分点,但是在过去12个月的宏观调控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直包括昨天公布的10月份的工业增速,中国的工业增速是不变的。就是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宏观调控增速进行了12个月,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消费大幅度下降,出口大幅度减速,但是整个工业增速是不变的。但是在历史上的其他调控之中,消费在上升,出口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工业增长率应声而降。
我们再来看看GDP增速,实际的情况是一样的,在2004年的宏观调控之中,从宏观调控开始到2004年的第二季度,再到2005年上半年,整个GDP增速的下降也超过了1%,2008年这个下降显然要猛烈得多,但是以GDP增速来衡量的话,一直到今年三季度为止,中国经济面临的减速是非常不明显的。就是从经济总量的层面上来看,如果我们相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增长层面上是基本可信的,我们看到工业和经济的增速是不变的,但是我们又很确定地知道出口经历了很大的下降,消费经历了很大的下降,出口和消费都在下降,为什么整个工业的增速不变呢?而在历史上,2004-2008年,出口维持得很好,整个消费还在上升,但是整个经济增速应声而落。无论是2004年还是2008年,整个经济增速应声而落显然的原因都是出口在下降,而且宏观调控本来的目的也是要压通货膨胀,要压通货膨胀就要压需求,要压需求当然首当其冲就是压投资,但是如果我们看看数据,这个逻辑在今年的数据还看不到,我们看不到投资被压下来,至少从增长层面来比对这些数字我们是看不到的。如果我们相信了增长的数据,我们也相信了出口的数据,同时如果我们对消费者数据,特别是消费数据的趋势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看,比如看汽车的消费,看家电的消费,对于消费数据的趋势也抱有一定的信心,你不得不推出这个结论,就是在过去12个月之中,总体来讲投资一定是在加速的,否则我们看到的数据在总量层面上是对不上的。如果投资在加速,在资金这么紧的情况下为什么投资反而会加速呢?保守地讲,投资一定是没有下降的,实际上投资一定是出现了很明显的加速,否则整个生产层面的数据是对不上的。如果我们打开投资的数据来仔细地看一看,是不是有可靠的理由,或者有一些初步的迹象显示投资有可能加速呢?我们来看几个层面的数据。
首先是政府开支所支持的投资,就是所谓的“铁工基”项目,比如电力系统投资、铁路系统投资、公路系统的投资,无论是从自下而上的调研还是数据来看,总体来讲政府支持的投资增速今年以来都在接近0%的水平。在2009年下半年以来,政府公共开支的投资总体上都在大幅度下降,今年和去年相比实际上还是在进一步下降。
另外要补充讨论的是,考虑到现在在非常广泛的层面上,在经济增速相对稳定的同时资金的利率非常高,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过去几个季度的时间里企业经历了长期的去存货的过程,这意味着存货投资的变化也是负的。存货投资的变化是负的,政府开支投资的变化显然也是负的,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数据,就是房地产投资,政府支持非常靠不住,但是我们可以合并很多数据,比如看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在建面积、销售面积等等,我们把这些数据合并在一起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今年前10个月总体来讲位盘整,或者还有一点下降。但是如果认为今年上半年总体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在加速上升,这点看法在数据层面上并没有很强的证据。也许我们顶多可以说房地产开发投资在过去10个月是高位盘整,这样投资的加速来自哪里呢?如果我们从生产法的数据来看投资一定是加速的,但是我们又看到房地产的投资、政府的投资和存货投资都看不到加速的迹象。
投资加速迹象来自哪里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在明显上升,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制造业的投资增速,从去年9-10月份以来,制造业投资总体进入了一个上升的趋势。昨天刚刚公布的10月份制造业投资的数据,9月份进入了一轮下降,大家都认为制造业的减速投资开始了,但是昨天公布的10月份投资的数字又出现了大幅度反弹。可以看到从去年9月份以来,整个制造业投资是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之中,而制造业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要比房地产投资大得多。如果我们要在制造业投资里看一部分数据,比如周期性行业的数据,我个人并不认为这些周期性行业的数据合并在一起可以解释制造业投资上升的全部,但是如果我们找几个大的,有一定代表的周期性行业数据,比如我们看黑色金属、化学原料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重要的周期性行业,去年年底以来总体来说投资出现了加速。比如在化学原料制品行业,他们的投资在2009-2010年总体来讲都是在0%附近,但是去年年底以来出现了一个趋势性的上升。
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宏观调控之中,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应声而落,整个经济很快落下去,通货膨胀随之下降?我们现在看到了通货膨胀下降的迹象,但是我们也看到资金很贴近市场的调整,但是在投资层面上,我们看不到整体投资的下降,投资很可能是上升的,这种上升主要来源于一些周期性的投资上升,来自于一些制造业的投资上升。如果我们把增长层面的数据合并到这里进行解读,我们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样的解读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看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趋势。对于这样一个制造业投资的上升,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上升和宏观调控的方向背道而驰,并且还有经济的支撑,这方面的讨论迄今为止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把数据放在这里,实际上是想进一步重申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反复强调的看法。我们认为结合其他方面的数据进一步考虑的话,我们对这个数据的解读就像我们在今年年初提出的一样,我们认为这些数据显示了由中国私人部门投资意愿的周期性摆动驱动的,由私人部门维持的经济周期的上升过程实际上现在正在开始。换一个角度来讲,宏观调控之所以为经济层面上的表现,对数据的影响和历史上其他时段如此不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所处经济周期的位置非常不同,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在私人部门投资的趋势性上升的起点附近,或者是刚刚跨国这个起点。对于一些保守的人来讲,我们也许还没有跨过这个起点,但毫无疑问我们在这个转折点附近。如果今年以来不是因为出口的下降,不是消费异常的下降,我们看到的经济增速很可能会在11%以上。如果是那样的话,大概没有人会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存在所谓的“着陆”问题,所谓的“急速下降”的问题。但是我们看到的数据并不是这样,不是因为宏观调控导致了经济的减速,而是因为其他的力量,比如消费来自于前几年过度刺激导致的透支,出口和前几年的调整有关,这几年都不是宏观调控的内在逻辑之中。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来看问题,我们要问的几个问题是:为什么制造业投资在现在会进入一个趋势性的上升过程?从数据来看到现在一直走了12个月的时间,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最早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最晚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去年10月份,在持续3-4年的时间里中国制造业投资的增速一直在下降,中国私人部门驱动的制造业投资的增速一直在下降,这种下降基本的原因是因为周期性,是因为制造业周期性本身的摆动,是因为周期本身的力量所导致的,我们来看这个东西另外的一个角度是回顾过去十年的经济增速,把经济增速放在过去十年的背景来看,从2008年到现在总体来讲经济增速是接近下降的,或者是经济增速总体来讲处于一个相对偏低的水平上。整个经济增速从2008年以来一直在下降,或者维持一个相对不高的水平。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总体来讲经济增速维持在不高的水平,但是过去几年经济增速的主要支持力量来自于政府的基建开支,来自于房地产开支,来自于消费开支,这一点也是很确定的。整个经济增速不是非常高,但是私人部门的消费开支,包括房地产投资,包括整个政府基建开支异常大,反过头来暗示着整个制造业投资,整个制造业产能扩张实际的力度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是非常弱的,私人部门制造业的扩张在2008年以来,实际上从数据上来看,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在持续三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非常弱的,如果考虑到折旧的原因,他们生产能力的增速恐怕很难高于5%。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对这个数据提出的第一个基本的解读是投资周期性上升的背后更基本地反映了私人部门制造业趋势性的上升。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对资金紧张的状况提出了一个补充性的解读,那就是因为私营部门投资上升,所以为了支持扩张的投资,对于需求的投资就在上升。因为私营部门对于投资的需求上升,整个资金的利率就会上升,这样就会导致大家看到的广泛资金紧张。我接着陶冬博士的数据讨论一下,在一个经济学周期上升的过程中,上升的支持力量一定主要来自于投资,而为了支持投资活动,相对于支持消费活动而言,支持投资活动需要更多的外部融资。如果你的消费开支增加了,对于增加的开支来讲绝大部分一定来自于你的自由储蓄,或者对收入更大程度消费倾向的提升。但是如果投资的意愿上升,支持同样投资的扩张和GDP的扩张,你一定需要更多的外部融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2004年经济周期上升的时候,实际上整个经济的外部融资量,包括货币的增速、信贷的增速相对GDP来讲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情况是相似的,制造业产能出现上升的条件下,对于外部融资的需求在上升,这种外部融资需求的上升在别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推升了利率,推高了利率水平,从而在非常广泛的情况下造成了资金紧张。
支持这种想法另外一个证据就是今天上午刚刚公布的数据,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趋势,在过去12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的贸易盈余一直在加速下降,贸易盈余增速绝大多数都处于负的水平,少数时候虽然有轻微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比总的增速更低。很多人担心10月份中国经济出现的显著减速,但是数据显示的结果是工业层面的减速是很轻微的,如果考虑到基础原因是非常轻微的,与此同时,10月份的进口增速依然非常高,使得10月份当月的贸易盈余出现了接近40%的下降,这种下降也暗示在经济内部层面,在某些层面上需求一定是非常旺盛的。如果我们考虑到中国的进口是和资本的开支相联系,而不是和消费的开支相联系,我们在生产法上作出的数据解读和贸易层面上看到的数据变化可以进一步一致起来。但是我们如何解释经济增速看上去比较弱呢?这方面很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宏观调控,而是因为出口和消费,这些力量和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又如何解释资金紧张呢?我们认为资金紧张部分是因为扩张带来的需求上升,那么我们对金融市场的看法可以协调起来,但是到现在为止其实还留下了更多的问题等待我们进一步的讨论。
在转向对金融数据的讨论之前,以此为基础,我们要对未来的经济趋势做出一个评估。这方面最重要的考虑是,如果说我们现在的经济外围需求在下降,未来经济的减速会有多严重?经济经历减速之后政策的调整会怎样?下一步经济的方向会怎样?在这个层面上,如果接着刚才的讨论,我们在这个方向对数据提出几个倾向性的意见:
一是从消费者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消费的增速正在触底。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整个消费增速经历了大概4个百分点的下降,这样的下降可能有数据层面的问题,实际的下降也许没有这么严重,但是消费者减速在过去一段时间是很显然的。尽管如此,我个人并不认为消费者减速是趋势性的,在更大的程度上过去一年消费者的减速反映了前两年对消费政策刺激导致的透支。在这种情况下,消费重新恢复增长需要时间积蓄力量。带有主观的猜测色彩,我认为中国的就业市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依然处在正常,甚至比较强健的区间之内,消费的增速很可能正在触底,就明年的情况来看,最坏的情况就是消费在这个水平不再下降,甚至掉头上升。如果消费掉头上升,对于整个经济的影响实际上会比较大,原因是消费在整个经济之中的占比大概接近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虽然很大,大概只有10个百分点不到。二是出口的情况,出口的情况毫无疑问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个人同意这样的看法。如果现在实际出口的增速大概只有不到10%的话,明年实际出口的增速在这个基础上很可能会继续下降,比如实际出口的增速继续下降5个百分点,或者再略多一些,以它的减速幅度来讲也许和今年差不多,也许略多一些,但是不太可能出现2008年底之后出现的出口断崖式的下降。
再回到投资层面上,所有人没有异议的就是房地产投资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是这样的下降会有多严重。但是在通货膨胀已经明显进入减速趋势的背景下,我个人认为政府基建增速也已经开始触底,未来需要讨论的就是何时开始上升,上升的幅度有多大,这方面的讨论显然和经济走势有关,经济走势越差,这方面就会启动得越早,并且上升得越快。另外没有太大疑问的是,在明年一段时间里存货时间会经历很大的上升,伴随着资金利率的下降,货币条件的环境和经济增速稳定下来,存货的投资会上升,这会阶段性地对于资金需求产生一定的支持。还有就是制造业投资的趋势,从历史制造业投资趋势来分析,我个人的看法是制造业投资上升的周期迄今为止应该还没有结束,从现在往后也许还会持续两年的时间,也许要超过两年的时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制造业投资会因为短期的出口下降或者房地产的调整经历一些短期的回落,但是这种回落顶多是比较温和的,合并出口消费,包括政府开支、房地产投资、存货数据投资的看法,我们认为经济也许处在一个减速的趋势之中,也许这种减速到明年一季度财政触底。但是考虑到政策的调整空间和政策的调整过程很可能正在开始,考虑到经济内部的增长力量,从我们过去一年的数据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依然是比较强的,考虑到消费一些可能的趋势和政策的调整,我个人认为这一轮经济的减速不会很严重,相反,随着明年一季度的触底至少会稳定下来,也完全可能在某个时候重新转入上升的过程,经济上升的过程一旦确认,在一段时间之内考虑到非常低的存货投资,考虑到制造业产能的增长以及货币条件的宽松等等原因,在一段时间内还有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加速。
如果我们在现在展望未来半年的数据,可能经济的减速依然处于一个温和的趋势。但是就像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市场反复担心整个经济会减速,但迄今为止经济减速不太明显,工业减速也不太明显,但是站在现在往后看半年,因为房地产投资的减速越来越难以避免,市场对整个经济减速的担忧在进一步加剧,但是我个人看法是这种担忧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特别是考虑在经济政策的调整,在存货投资以及消费制造业投资周期等层面上所能够期望获得的支持。这种减速应该是比较短的,并且幅度也不应该非常深。
这是我们对实体经济层面数据的看法,把这样的看法作彻底的总结。我们认为合并的数据依然可以支持我们在今年1月份提出的看法,我们需要考虑由私人部门的投资开支所驱动的经济周期的上升过程是否正在开始。从过去10个月所积累的数据来看,这样的看法实际上在政府层面上获得了比较多的支持,尽管这样需要对很多增长数据做很多仔细的梳理。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对物价储蓄进行简单的判断,因为这方面市场正在形成广泛的共识,我们在这里也只是提出我们对物价的倾向性看法。我们认为毫无疑问通货膨胀的减速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就一般的物价指数来讲会进入很快的下降过程之中,到明年二季度整个一般物价指数完全可能跌到3%以下,明年这一水平附近很有可能出一些没有方向的波动。尽管这些波动在更长的时间来看,因为周期的力量转入一个很强的上升过程,但是就明年来看,整个物价的走势应该是非常有力的。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情况来看,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下降在这一段时间还是非常非常快的,但是这种趋势也会继续维持一段时间,到明年二季度可能整个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会下到非常低的水平。实际上这个层面市场存在着广泛的共识,我们不做讨论。
进行了对经济层面、物价层面的讨论,包含了对数据和政策的预测之后,我们再简短地讨论一下金融层面的一些数据。就像陶冬博士刚才讲的一样,实际上放在历史上来看,无论从增长的角度还是融资量的绝对规模角度来看,还是融资量的绝对规模占整个资金的比例来看,今年的资金从供应的角度来说一点都不少。我们这里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整个信贷的增速,一个是全社会整个融资总量的增速。可以看到现在无论是信贷的增速还是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至少是处在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附近,但是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是2009-2010年融资增速是非常高的,在2009-2010年融资总量特别高的情况下,今年的数据放在过去的历史上看也至少是处于它的平均数据附近。如果我们拿2006-2007年,实际上现在的数字并不比那时候低,融资总量的数据比2006-2007年还要更高,表明资金的供应从绝对增速来看并不低,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表面上2006-2007年整个社会流动性非常宽裕,资金非常宽松,利率很低,但是今年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大家都觉得资金很紧,从资金供应的增速来看,实际上从道理来讲这一点是有一些难以理解的。
我们看这个数据的另外一些方法是把社会融资指标进行一些调整,这样调整有几个原因,在过去十年,特别是过去十年的后几年,在银行正规的信贷渠道之外发展了越来越大的替代性的,或者是类似于直接融资的渠道,比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还有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和信托渠道所实现的资金融通。在这样的条件下,用信贷的增速来衡量资金的供应显得越来越不完整,所以有关部门提出了社会融资总量的指标,把区别融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也囊括了进来。但是描绘的数据趋势并没有显著差异。我个人的理解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社会融资总量的指标仍然遗漏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贸易盈余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外外商所投资的资金共鸣。如果一个企业从境外筹得一笔资金,并且通过结汇的方式获得资金流动性,实际上是不包括在现在的社会指标之中的,如果企业把自己的贸易盈余结汇,这一部分也不包括在社会融资总量之中。所以我们进一步构建了一个更宽的指标,就是在社会融资总量的过程中补充对于贸易盈余所形成的资金供应。这样的资金供应合并了企业和居民部门从金融体系以及国外部门所可以获得流动性的全部总和。我们做完这样的一个指标,毫无疑问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它的波动相对信贷,相对社会融资的总量增速来讲要更平缓。2009年没有政府数据显示的那么高是因为2009年贸易盈余在大幅度下降,2006-2007年实际上也是比较高的,因为那时有非常巨额的贸易盈余,所以这一数据我认为相对而言更合理,并且非常平滑。但即使我们以这一数据为基准来看,刚才我们提出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成立的,今年即便是以非常广的社会融资总数来看,放在历史上并不是很低,大约处于平均水平附近,和2006-2007年的水平是大约相当的。但是在这个条件下,整个资金非常紧,我们不能完全从供应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从供应的角度来看问题,银行卡准备金率调整都有一些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卡实实在在的融资总量的供应,实际上今年从各个角度来看并不算相对异常地少,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完全从资金供应的角度看待资金的紧张。
英国大文毫箫伯纳讲过,英国很多人可以成为经济学家,只要他会说“供求”,资金异常的紧张如果不是来自于供应的原因,一定是来自于需求的原因。从需求层面来看,在刚才对于实体经济的分析之中,我们提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制造业周期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上升。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广泛地比对大致可以确认,尽管整个经济增速是不变的,但是昨天的经济是100块钱,今天消费减少了10块钱,投资上升了10块钱,整个经济总量是不变的。但是整个同样的经济总量对于资金的融通需求上升了。因为10块钱的消费所需要的外部融资量和10块钱的投资所需要的外部融资量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企业扩张固定资产投资来说一定需要大量的股票融资,对于扩张消费而言更简单的办法就是减少一些个人的储蓄,或者直接把收入更多的部分直接消费掉而已。所以从整个社会融资总量供应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够仅仅看经济的总量是不变的,2004年和2003年相比经济的加速并不是很惊人,但是资金的上升需求是非常惊人的,原因在于投资的意愿经历了猛烈的扩张。所以完全从经济总量的层面来看经济对资金的需求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们同时还需要看这个资金需求的结构。这也是我们在年初以来一直所强调的一个看法,经济的减速反映了消费和出口的下降,资金的紧张在供应方面当然有它的原因,但是除了供应层面,在需求层面,投资的上升需要大量的外部融资支持,也解释了他们在资金的紧张到现在为止持续了4个季度的实践下,整个经济增速不掉下来,非常轻微,你把出口拿掉之后整个经济一定是在上升的,这突出地说明对于资金的上升一定是这一解释的某一部分。但是在进入今年下半年,从市场和数据的进一步发展来看我个人也逐步认识到这样可以解释今年资金非常深入的一部分,但是可能不能解释今年资金紧张的全部。
我们可以进一步看数据,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把每年的新增融资量放在分子上,把每年的GDP放在分母上计算一个比值。这一年社会融资了10万亿,GDP有30万亿,我们计算这样一个比值,这样的比值的经济含义是很清楚的,对于完成同样多的经济活动而言你需要多少外部融资。我们把所有计算都放在这张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2003年在经济周期猛烈上升的时候这个指标显然是在上升的,相对经济的规模显然是在上升的,为了支持投资,整个实体经济部门需要更多的外部融资。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从2008年到2009年为了政府刺激经济这一比例也有很大的上升,但是我们想强调的是,其实从这个比例来看,今年这一比例放在历史上来看并不低,相对整个经济产出的规模而言,今年总的融资量相对经济规模而言并不低,至少比2006-2007年更高,而2006-2007年整个社会资金是非常宽裕的,也进一步证实整个社会资金的供应这个角度看来并不是很少,为什么同样的经济产出需要外部融资来支持?刚才已经讲过,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为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为了扩张自己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更多的外部融资来支持,这就像2003年的情况,但是这种解释现在看来并不是非常完整,我们通过几个数据来看:
首先我们集中观察一下资金市场,我们看的第一个指标是1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中国长期的资金成本,我们可以看到,不管什么原因,不管是经济周期性的启动还是宏观调控的原因,在过去10年3次资金紧张之中10年期的债券收益率都在上升。2004年上升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是过去10年没有看到过的非常高的水平,这反映了宏观调控的影响,也反映了经济仍然处在上升周期的阶段。2008年全社会资金如此紧张,市场下跌如此严重,但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顶峰实际上比2004年明显更低。但是这一轮情况就更是如此,这一轮整个社会资金的供应量这么多,大家在草根层面上感受到的资金非常紧张,但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顶部比2004-2008年都要更低,长期利率的上升和历史上相比,和2004-2008年相比都要更低,这种通俗的说法就是经济的热度比当时要低一些。2004年经济非常热,2008年和2007年三季度整个经济的实际增速接近15%,大家都觉得经济疯掉了,非常的热,劳动力市场极度紧张,所以10年期长期利率上得很高,但是这次没有人感觉到资金很热,企业的投资意愿很高,但是整个10年期长期成本的上升放在历史上来看并不算异常大。
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个指标,就是在信贷市场上的贷款加权利率,银行给企业发放贷款,但是对于比较长期限的,就是一年以及一年以上的贷款来讲利率是浮动的,中国的信贷供应占全社会的融资供应占了至少一半,甚至八九成,所以这对于衡量非常广的资金价格很有代表性意义。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去年10月份以来整个资金利率在信贷市场上显著上升。除了10年期国债市场,进入去年四季度以后信贷市场的加权利率也经历了非常显著的上升,在这一背景下市场经历了持续和大幅度的下跌,这种情况和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是一样的。2007年大幅度的上升市场掉下来了,2004年也是一样。但是这里我们想说的是,就这种相对偏长期的贷款而言水平比2008年的高点可能更低。并且和2004年的高点相比可能是差不多的,或者是略低一些。所以合并信贷市场和10年前债券市场的数据来看实际上支持这样的看法,就是经济长期投资意愿的上升相对于经济资金的供应而言明显在上升,所以利率在上来。但是和2008和2003年相比由于某种原因热度并不是很高。跟2004年相比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顶更低一点。现在是和2004年相比差不多。
这是我们看到的利率的情况,如果我们说私人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开支意愿的扩张导致了利率的上升,那么私人部门固定资产开支的上升压力应该主要集中在资金市场上的长端,应该集中在中长期贷款,集中在偏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这个领域,所以这些指标都清晰地显示出长端的利率在上升,从而也显示了资金需求的上升在偏长端的市场上是可以得到验证的。但非常严重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把目标转向短端市场,转向市场上的短端利率,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轮短端利率的高点比2008年高得多。在2008年那一轮调控之中短端利率的瞬间高点大概是8%,但是在这一轮调控之中短端利率的瞬间高点接近14%,这是真正严重的问题。如果私人部门的投资意愿在上升,外部融资利率在上升,这个从总量层面上可以说得通,因为资金供应并不是。但是当我们看到短端利率的时候发现解释不完整,现在的长端利率比2004-2008年更低,反映了资金调控的力度,但是在这种条件下短端利率的高点和2008年相比也要高得多,和2004年相比显然也要更高。
从草根媒体报道和很多人的感受来看,民间借贷市场对于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这次的情况好象比2008年更严重,当时也有很多小企业倒闭破产老板跑路,但是这次从草根层面来看很多人感觉比2008年更严重,但是这种情况在长端的利率市场并没有反映,在短端利率市场上利率是惊人地高,很难用私人部门的投资意愿上升来解释,这种解释更多应该应用于相对偏长端的市场。如果我们再很仔细地看短端利率的数据,我们看到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宏观调控之中短端利率持续上升的时间明显太长。2007年开始宏观调控,在2007年年底,短端利率已经上升到了8%,长端的利率可能只有7%,但是短端上升到8%,开年以后这种利率下降到5%左右,9月份就经历了更加猛烈的下跌,所以利率急速的拉升实际上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短端利率从底部不断地往上拉不断地创造新高,短端利率持续的时间和历史上的调控相比也要长得多。每一次调控短端利率都首先弹起来,这一点是容易理解的,长期贷款的规模要调整是比较难的,所以银行总是把短期的融资砍下来,短端的利率很快就飙起来了,过一段时间随着长端的信贷发放逐步得到调整,短端的资金利率就在恢复,尽管落下来了,但是仍然处在很高的水平,急速冲高的过程实际上是比较短的。就今年的情况来看这个模式是不对的,今年表现在贷款额度比较高,没有钱,短端利率也在冲,但是持续的时间一般都特别长。如果我们看银行信贷供应的结构,在结构层面上并没有很强的证据表明短端资金经历了显著的收缩。实际上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在今年以来不是特别高,所以短端利率异常上升很难归结为短端资金供应的收缩,这种收缩通常是短期的,另外从数据来看这方面的证据也不是非常强。我们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在非常短端的市场上资金会如此紧张?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提出这样一个解释,以这样的解释应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的数据进行展望。
如果我们观察上海同业拆借利率的话,实际上情况是一样的,这次3个利率的高点实际上和2008年相比明显更高,所以对于收益率曲线而言,通货膨胀一起来,整个收益率曲线都抬起来,这并不奇怪。但是在抬起来的同时还是非常扁平的,从历史上来看,扁平的时间不应该太长,这也是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为什么经济需要这么多的短期资金,如果说经济需要长期资金支持投资可以说得通,但为什么资金除了这么多的长期资金之外还需要这么多的短期资金,并且在很长的时间内需要这么多的短期资金,在银行短期资金供应量并不强的情况下需要这么多的短期资金呢?我们对这个情况提出的基本看法是这样的。在2009-2010年两年的时间里,因为大量的信贷投放以及经济自身周期性的原因,中国广普资产市场经历了广泛的泡沫化,房地产市场、中小板市场、IPO创了新高,私营股权也创了新高,在非常广普的资产市场上大类产品都显著创出了新高,唯一没有创新高的只有沪深300,把沪深市场拿掉,绝大多数的类别都创了新高,包括纪念币、中小板指数,私募股权市场都创了新高。实际上资产市场过去两年在强烈的信贷刺激下表现出的广普上涨就是2004年6月份定义的下半场,这就是在一个经济周期的最末端,伴随着信贷的刺激,广普价格出现了持续和强劲的上升,所以这一点我们并不是非常奇怪,现在回头来看并不奇怪,但是事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判的。我们现在想对这个结果做的进一步总结是在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中私营部门经历了显著的增杠杆的过程,伴随着资产市场的显著泡沫化,私营部门经历了显著的增杠杆过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信贷的量这么大,整个GDP的增速那么低,所以部门一定是在增杠杆的,而且这种增杠杆在资产市场上非常普遍的投机有关系,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紧接着推出了另外一个有可能的结论,就是伴随着经济周期性的原因以及其他的一些政策方面的变化,资产市场开始进入了普遍的调整。伴随着资产市场进入普遍的调整,私营部门经历了过去几年显著的增杠杆过程,即将转入一个去杠杆的过程。而在增杠杆转入去杠杆的转折点附近,或者一段时间内面临着非常强烈的维持现金流的需求,如果大家都预期资产价格要涨,你可以不断地增杠杆,但是资产一天掉下来了,或者成交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私营部门为了去杠杆,短期之内对于短期资金的需求就处于非常持续的、强烈的过程之中,这种压力还会间歇性地爆发出来。正是这种力量导致了短端资金非常紧张,并且这种紧张表现为间歇式的爆发,这种爆发在民间借贷市场,包括很多企业老板跑路的市场上都在集中暴露出来。我们的看法是,这样的资产市场过去两年显著增大的过程,现在伴随着资产市场的调整和经历的去杠杆的压力,以及在去杠杆的条件压力下一段时间之内为了维持现金流产生的对于短端资金非常旺盛的需求,结束了现在短端资金的局面。这样的情况是我们对现在金融市场数据的解释。
结合这种解释,我们讲一段预判和案例,今年9月份市场的下跌是异常剧烈的,并且超过了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我听到的情况是,市场在2300点附近的时候,其中有一天,甚至是一个下午在私募市场上有8支产品的集中清盘,显示市场的下跌显然超过了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但为什么市场会有这么大的下跌?大家都说是因为经济减速,现在我们看9-10月份经济没有减速,工业的减速也是非常轻微的,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的关键原因就是今年8月底的时候有关政府部门开始要求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开始缴纳存款准备金,这样的政策调整导致了9月份票据的银行票据贴现的规模急剧收缩,9月份的急剧收缩导致了票据贴现达到了14%的新高。在私人部门内部去杠杆的过程中紧绷的资金链出现了断裂。紧绷的资金链断裂的结果之一就是一些地方私营企业和老板开始集中跑路,另一个后果就是国有领导都被迫出面视察,还有就是同期在民间借贷市场上利率飙升,同时市场出现大幅度的下跌。在这个背景下,进入10月份,随着资金短暂急速上升的压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恢复,这是我们在这个背景下对于这一段市场变化的解释。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问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这样的私营部门去杠杆以及对短暂资金产生持续压力的条件下,这种间歇性的压力在今年年底会不会集中爆发?这样的集中爆发会不会瞬间把利率达到20%的高点?如果这两种答案都是肯定的,即使宏观政策在上升,整个通货膨胀要降下来,短期之内市场仍然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但如果你可以确定今年年底资金链没事儿了,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年底资金利率上升到7%就停不下来了,资金间歇性的需求压力已经消失了。如果你认为对资金短暂的需求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着陆减速的过程,那么基本可以缺点资金链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所以对于今年的市场,从资金的角度我们认为在长端市场上投资意愿的上升,短暂的市场上去杠杆的压力产生的间歇性需求是两个非常大的问题。从增长的层面来讲,消费者减速和出口的减速是非常大的问题,只有从这两个角度、纬度把握今年以来的经济情况,可能才能够把经济的走势和市场的走势回顾得更清楚,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合理的预判。简单地期望信贷放松,简单地期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期待市场很快地出现反转。如果没有刚才我们讨论更复杂的一些背景,很可能对于经济和市场环境都有准确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