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工作总结
小学教师心理工作总结
编辑:雪海孤独 识别码:63-1111403 教师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24-08-21 01:13: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教师心理工作总结

1.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又是德育工作。我当班主任多年,现就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循循善诱。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我班唐启彪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我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我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

3、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学雷锋、献爱心”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

第二篇:小学教师心理修养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专业素养一级培训讲座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含义、特征及健康标准

(一)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设置的背景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递”的价值趋向,导致了学校仅仅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效应。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社会和教师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加大了学生学习负担,对处于发展中的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成长过程中严重缺乏心理支持系统,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嫉妒、多疑、自卑、任性、孤僻、厌学、浮躁、焦虑以及逆反心理等不健康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引导,在少年学生中出现打架斗殴甚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值得关切。据统计,每年全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目1﹒6万多人(其中自杀死亡率居第一位)。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一天差不多就有一个人40多名学生的班级消失。鲜血可以写成教训,但惨痛的教训并没有引起每个人关注。

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为了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二)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含义。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我们从小就要在各种表格中填写健康说明,我们也认同“拥有财富远不如拥有健康”这一道理,这说明健康是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以至于人们在见面时一般要相互问候彼此的健康,表达自己对朋友健康的祝愿。人们认为,为了其他的幸福如利益、提升、财富而牺牲健康是不明智的行为。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一部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主观努力而逐步消失,但另一部分则要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训练,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才能较快而有效地克服,单靠传统的教育方法是难以奏效的。

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主要的影响因素有遗传、参与社会生活以前的经历、学校教育,以及家庭、社会影响等等。其中学校教育是形成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的主渠道。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和特点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结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主要是通过教育工作者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来体现的。

1、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指在学校中,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揭示的原理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都把心理心理健康列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中心或者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德育大纲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与心理教育。这就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健康教育不同与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中小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心理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使其能够满足学习、生活对心理品质的要求。

例如:杨立伟在“神州五号”升空前及升空后镇定自若的神态属于心理素质。如果,他总是想,升空后我万一回不怎么办?进而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寝食难安就属于心理问题。

3、健康教育也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道德品质教育侧重于帮助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备的道德行为规范,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侧重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维护其心理健康,健全其人格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相比,具有以下差异:

(1)在德育中的层次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最高层次,心理健康处于最基础的层次。

(2)目标和要求不同

思想政治和思想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更多的是由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品德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关心成长与发展的问题,它强调“价值中立”等。

(3)实施的手段和方法也有差异

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一般是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伦理道德规范,获得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情感,产生品德行为,其主要方法是教导、榜样示范、社会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则强调其“心理性”,学生获得对事物正确的认识是平等的沟通讨论结果,通过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反省,获得自我完善的意向和能力。从方法上讲,它一般不使用前两种教育中惯用的“灌输”,更多的是讨论和沟通。前两种教育在方式上带有“他助”的特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重视“内化”,更多的是通过沟通和讨论“让人自助”。

第三篇:小学教师心理现状及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一系列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但是,就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程而言,人们主要探讨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所涉及,却不够重视。所以,在中国的中小学,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够,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不能采取积极的行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又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广泛的实践操作。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意识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但缺乏教育的实践操作 诸多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行为及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教育部在202_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第五条明确规定:“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樊富珉指出,在21世纪,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将从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学校环境”。但纵观全国,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却缺乏实际操作,较少的有效干预方法也没有得到推广,以教师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领域显得比较冷清。

(二)偏向于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缺乏多种模式的有效融合 目前,在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学科研究取向,即心理学学科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学学科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两种不同的学科取向必然带来不同的实践模式:一种偏重于医学与病理取向;另一种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取向。这使得目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出现了分歧与混乱,呈现出单一片面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纯的心理学模式与单纯的教育学模式都不能真正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教师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关注从问题入手对教师心理问题的矫治,忽略从发展角度的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中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从产生之初,就是作为一种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或手段而出现的。目前,学校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定位在心理问题的预防上,主要是以心理问题本身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因素作为出发点,对出现问题的群体给予帮助,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而忽视了挖掘人的潜能,以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本质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干预措施,忽视教师自身内在维护技巧的培养

由于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基本还停留在外部干预措施层面,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专家讲座等方法,而比较忽视教师自身内在自我维护技巧的掌握,如自尊、自信、自强等积极自我概念和自我图式的调节,以及自我激励、自我安慰等合理化技巧。众所周知,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教师自身入手,通过帮助教师掌握自我心理发展和心理调适的技术与方法,结合外部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五)注重改变教师的外部工作环境和待遇,忽视提升教师内在自我效能感和职业价值感教育

在已有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研究中,很多教育和维护方法都偏向于客观上的改变和提升,比如: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健全教师的保障体系等,而相对忽视了教师内在的自我价值感的提升。虽然外部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对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必不可少,但是,过度的强调外部因素本身治标不治本,只有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价值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所以,提升教师内在的价值感教育尤为重要。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教师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自我健康的核心内容,对社会文明的推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基于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完善自我信念系统、提高自我维护技巧、强化社会支持系统三个方面构建有效对策。完善自我信念系统,是基于积极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相关理念,通过对认知、行为、体验的调节和干预,使教师克服消极情绪困扰,激发和培育积极情感体验,最终使教师完善自我信念,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职业心态。提高自我维护技巧,即以个体层面为切入点形成心理健康自助能力,是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根本措施。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则是多重支持网络的结合,即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传媒,推动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并改变对教师的不当期望,调整社会期望值,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同时,还要为教师构建良好的环境,从家庭、学校、社会均给予心理支持,从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上。其研究发现,要防止中学教师出现可能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积极预防,即把努力的核心放到塑造与发展中学教师积极的人格品质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是指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以塑造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鼓励教师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丰富和深化教师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如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的积极人格品质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乐观以及自我决定感等等。首先,培养教师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教师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中小学教师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情绪,在结果中会体验到自我实现的价值感,无论是工作的内容、过程,还是结果,都会让他们从中获得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此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使教师积极品质的形成。如,可以让老师们每天记录自己在学校、在学生身上观察到的5件令自己感到愉快、成功、有价值的积极事件对其进行简单描述,这样的经历会强化教师的积极情感体验,最终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

其次,学校可以针对教师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国外在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方面已有成功先例。在哈佛,最受学子欢迎的课程就是积极心理学。课程涉及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获得健康身心、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成功者的信念”、“积极心态训练”、“建立真实的自信”、“积极情绪体验”等主题的学习与训练,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增进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再次,给予积极心理辅导。在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关注教师的积极品质,注重培养教师的积极反应,并鼓励其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为教师树立信心和希望,调动其潜能,最终解决“问题”,同时使教师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更能积极地沟通、表达、自助以及增进交往能力,以保持心理健康。

(二)心理问题具体干预策略

教师,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群体,普遍存在着职业压力、情绪问题、人格异常、人际障碍和职业倦怠等方面的问题,由此造成教师常见的一些情绪困扰,比如:紧张、焦虑、抑郁、嫉妒、冷漠、情绪不稳定、自卑和偏执等,对教学工作和学生都产生着较大负面影响。鉴于此,必须根据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干预策略,有效地为教师提供心理援助。心理问题具体干预策略,是指针对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或咨询辅导的方式,使教师掌握并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节,最终达到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目的。

认知干预,即合理认知训练。人的心理问题常常受其错误的、扭曲的认识影响而产生。其心理训练的重心在于改变或修正扭曲的认识,帮助教师找出他们头脑中不现实的、错误的观念和不合理的归因方式,并建立正确的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压力管理训练。研究表明,压力管理训练有助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可由心理学专业人员组织全校教师探讨教师压力的原因及交流自己的应对办法,提高大家对压力管理训练的认识,从而正确应对压力,保持健康情绪。可采取集体授课与分批小组讨论交替的形式,授课内容包括压力与健康的关系、认知在压力中的作用、压力应对的策略,讨论重点为建立认知改变、建立健康生活模式等。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在解决教师情绪问题和改善教师情绪状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教师可以在团体交往的过程中,和其他成员分享感受和体验,增强归属感;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和观察他人,及时得到反馈,不断反省自我,练习新行为,这就大大增强了其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它能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同时对解决教师的情绪问题也很有效。

个别心理咨询。充分发挥具体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和高校中相关专业人士在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除了给学生咨询帮助外,还应为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中小学教师及时提供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或心理训练。

(三)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各个方面通力配合。其中,很多因素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外部因素,而教师个体的内部因素往往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途径,应是从教师的个体内部因素入手,通过帮助教师掌握自我心理发展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促进或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策略,就是指在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注重交给教师一些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技巧和方法,强调教师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自我维护。

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并不可怕,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就能逐渐恢复。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像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一样,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接纳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广泛的兴趣,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学会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善于调节情绪,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促进认知,提高教师应对压力的能力。调适不良情绪的方法很多,比如认知调节法、心理换位法、转移法、合理宣泄法、音乐调节法等。当不良情绪已经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参加文体活动、做肌肉放松训练、找个朋友尽情倾诉、艺术升华等方法予以调适,这些方法对于消除紧张、缓解焦虑具有明显的效果。另外,导致教师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教师所背负的巨大压力已经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而目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压力应对技术的方法主要有认知重建策略、时间管理技巧、反思和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法等。认知重建策略是指对压力源的认识和态度做出心理调整,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情境作积极的评价和控制,改变适应不良的认知和建立正确的观念,以产生良好的情绪与适应性行为,从而避免单纯依靠个体本能的心理防卫机制对压力情境作混乱而无效的解释和应付,如运用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挑战自己的一些非理性思维,改变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尝试新的行为方式。时间管理技巧的目标就是通过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表提高工作、生活的效率,避免过度负荷。反思训练包括每天记录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心得,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交换看法。放松训练则是最为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听听音乐,不仅可以消除身体对压力的不适反应,还可以分散教师对压力的注意力,陶冶性情。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能有效地控制自我,如在心中经常默念“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我教学能成功,我有信心”等。但积极的自我暗示需要建立在合理定位理想自我和拥有健全的意志品质的基础上,只有意志健全的个体,才会做到对自我的有效控制,从而最终实现理想自我。

协调人际关系,为自己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与领导、同事、家人、学生及其家长的关系。在与领导、同事相处时,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主动交往,真诚相待,保持适当的人际交往距离,时常给予微笑和赞美,在接纳自己的同时也接纳他人。对于学生,要学会宽容和尊重,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主动交往,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在家庭中,注意开展适当的家庭娱乐活动,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建立成员彼此之间的良好沟通。只有在人际交往上形成相互尊重、理解的良好人际氛围,教师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自我提升。分清多种角色的主次,增强角色转换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的多重角色也是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提高其角色转换能力是减轻其职业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提高教师角色转换的能力,要求教师学会把多种角色适当分离,把握尺度,缓解角色冲突,同时学会放弃一些角色。教师不可能期望自己在所有的时间里、在所有的角色上都表现得很好,必须要认识到由于自己的时间、精力与才能有限,需要对某些角色做出优先的选择,集中精力完成那些更重要的事情,或者自己更擅长的事情,而放弃那些相对不重要或者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确立生涯发展规划,提升自我职业潜能。长期单调而重复的工作阻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注重对自己职业发展进行规划,给自己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并在目标的指引下调动内在的潜力,使教师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到积极情绪,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策略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策略是指针对教师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重支持网络,通过一定方式给予教师物质和精神支持,使教师体验到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积极情感,从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综合考虑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层面全面建构。

从政策上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政府要通过政策、法规、大众传媒等多种途径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舆论,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角色的特定职能和规范,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使教师建立起职业自豪感,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只有采取果断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教师这一职业成为真正意义上受人尊敬的职业,这样才能减轻教师的心理失衡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改善对教师的不当期望,调整社会期望值,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社会应该理解教师作为普通人的需求,处理好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和现实之间的结合问题,对教师多一份支持与理解,使教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同时也要切忌走两个极端:既不要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对教师产生过多的、不切实际的角色期望,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待教师角色,使教师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愉快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使各行各业和各个家庭都能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教育的责任;又不能忽视教师职业价值。当前随着网络的盛行和高科技的广泛运用,教师的角色受到较大的冲击,有些人开始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对教师的职业价值的认知偏差虽然是暂时的,但已对教师的心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事实上,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巨大。

为教师构建良好的生存环境,给予心理支持。首先,要优化学校的人际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时常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加强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及时处理教师之间的冲突;其次,要研究教师的需要层次,注重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教师的需要,给予适当满足,增强教师的工作动力;再次,事实证明,那些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多心理支持或物质支持的人身心更健康。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应该给予及时帮助,和教师一起讨论目前的压力情境,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便使教师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审视,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非常必要。

第四篇:小学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3篇

小学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3篇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下面是小学教师心理培训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小学教师心理培训心得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凭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热爱,我参加了区教育局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

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篇二:小学教师心理培训心得

上周五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让我了解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想我应该深入思考这几个问题了“希望得到什么成就、做好哪些准备、如何循序渐进的行动”!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对这次心理健康学习谈一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教师对学生众多的影响中,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好的影响会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不好的影响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因此,教师要运用”同样的东西“对学生”施加影响“,首先教师自身得具备这些”同样的东西“,即常说的健康心理。如果教师自身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影响与培育就无从说起。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教师情绪不好会影响学生心情;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等。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对学生产生人格上的影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影响会更加深远。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还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有些教师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比如,仍有不少教师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却认为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类似思想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只有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在对学生教育管理时,我们要经常想到学生是一位”受教育的人“他应该享受到老师给他带来的,慈母般的爱,必要时给某个学生要有身体的接触,比如说学生扭扣掉了,在教室里帮他缝上,他会感到很幸福,在其他学生面前感到很骄傲。别看我学习不好,看老师多喜欢我。

老师大部分,都有偏向心,有的学生的成绩不好,我们要用正常的眼光,去对待他,去挖掘该学生身上其它方面的长处,比如劳动,体育,画画等,要用赞扬的语气跟他说话,鼓励他把学习成绩搞上去。

做为教师要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教师要懂得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教育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篇三:小学教师心理培训心得

为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嵯峨寺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师心理健康校本培训。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参加此次学习意义重大,收获颇丰,现就此次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正视自身,重视问题

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工作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从浅到深。我懂得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要比他拥有的知识更重要。教师是教育影响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从人格到认知、意志、情趣、行为习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教师对教育环境的调控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决定意义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心理不健康既不利于教学开展,也不利于自身为人处世和谐快乐生活的建立。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为了快乐生活,教师必须认真审视自身,重视并正视可能存在的相关心理问题。

二、提高能力、维护健康

除了参加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心理健康培训外,更重要的也是根本上的还是得由教师自己来调整和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

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三、多举并措、疏疾降压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

感谢此次心理健康校本培训,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遇见各种影响自身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在不断改善自身心态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参加学习一些有益的心理健康培训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维护身心健康,促进教育发展。

第五篇:小学教师工作总结

小学教师工作总结

创特色班级

特色之一:明确育人的目的:正直,善良,智慧,健康。

我认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要让学生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精神,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设计并在班里开展了“五心”活动:忠心给祖国;爱心给社会;诚心给朋友;孝心给父母;信心给自己。

我给同学们介绍了一篇一位台湾教育工作者的文章-----“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让同学们明白我们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兴亡和我们每一个人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爱国,就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不闯红灯,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爱护集体等等,都是爱国的行动。

通过这样的教育,同学们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运动会结束的时候,同学们看到草坪上有很多表演时留下的彩纸,就主动要求留下来捡,全班同学都自觉的参加了这次活动,受到了大会的表扬。特色之二: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 1.规范早读,午休,自习课的纪律

早读:在老师来之前,听写英语单词,每天十个,由英语课代表负责。午休:分时间段安排学生复习功课,写作业,休息。由指定的学生负责。自习课:要求学生必须安安静静的上自习,不准说话,下位,开始的时候要求要到位,处理要严,等学生养成了好习惯就可以放手让值日生管理了。

2力争在升旗,做早操和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中表现突出。

在升旗的时候,要求同学们站队要快,静,齐,要站的挺,直。要有饱满的热情和向上的精神。/转载请保留

在早*的时候,要求同学们每次都要争取第一个站好队,要求动作整齐,标准。我们已经很多次的受到体育老师的表扬了。现在同学们已经养成了处处争第一的习惯了。

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我们都力争做到最好,同学们心里都有一个信念:我要为集体争光。

我们在板报评比中,广播操比赛中,运动会的比赛和评比中都得了奖。

小学教师心理工作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