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二年级《揠苗助长》语文评课稿(精选5篇)
编辑:暖阳如梦 识别码:65-734910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06 18:35: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二年级《揠苗助长》语文评课稿

二年级《揠苗助长》语文评课稿

二年级《揠苗助长》语文评课稿1

《揠苗助长》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老“故事”,老课文,一般此类寓言故事的教学目的是理解课文,弄懂寓意,可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的道理有一定的难度。一位教师在执教时,课的大致流程是:说说自己学过的寓言故事导入,理解“揠”、“助”,课题质疑;学习生字;整体感知,理解课文;揭示寓意。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能够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并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寓意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在感知,认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出来的,在这里有几点拙见。

第一,从学过的寓言故事导入,既是对旧知的巩固,对新课的导入有很自然,不着痕迹,但在对课题质疑时,出现了冷场。我分析是因为理解课题不够透彻,学生仅从字面上理解了“揠”的意思是“拔”,“助”的意思是“帮”,而这个课题是一个成语,又充满着古味儿,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课文质疑流于形式,不如老师让学生先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后,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使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个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学习生字,这个环节老师采用了集中识字,读准字音,生字组词。这一课的生字并不多,可采用随文识字,既突破集中识字的枯燥,又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从而真正地理解字意、词意。

第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内容,又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形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执教者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提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概括并表达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执教老师出示填空:古时候有个人,他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特别,想了一个办法,把禾苗

结果,禾苗都。让学生填一填,巧妙地降低了难度,辅助学生理解课文,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接着提出三个问题来学习第一段:种田人为什么揠苗助长?禾苗长高了没有?如果你是农夫,看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站在田边的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巴望”与“希望”的不同意思,又通过演一演体会了农夫“焦急”的心情,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读出“巴望”与“焦急”的感觉,尤其是当老师提出“禾苗长了没有”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长了”,有的学生回答“没长”,而老师急于要正确答案,只是一味地大声询问:“到底长了没有?”直至学生说出老师要的答案“长了”,老师才松了一口气。学生真的弄懂了“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这句话的意思吗?答案是“No”!学生只是揣摩了老师的心里,顺着老师的心意做了回答。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只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站在成人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并没有把学生当作是学习主人,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余地。我认为这一段的教学只要扣住“焦急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个人十分焦急?”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读书,充分地与文本语言接触,给学生思索与探究的时间,在书上圈圈画画,留下思考的痕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从“巴望”、“焦急”、“转来转去”中去体会农夫急于求成的心态。对比两个句子:(1)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2)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可是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通过反复地对比朗读,引导学生从感性上知道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这样一种心情的,从而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真正使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第二段,执教老师采用图文结合理解“往高里拔”,积累“累”的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来理解课文,使课文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但是考虑到是城市学生,如果能用实物演示,学生就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往高里拔,禾苗离开了水分和泥土,虽然看似长高了,但却离开了生活的环境,很难再生存,从而明白不能违背事物的生长规律。其次,老师通过积累“气喘吁吁”、“腰酸背痛”、“有气无力”等表示“累”的词语来理解“筋疲力尽”,水到渠成,触类旁通。这一小段文字简洁,老师在钻研教材时还可抓住“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这一句话来进行补白,丰富学生的想象。如(1)中午12点,赤日炎炎,炙烤大地,他。(2)两点钟时,他的肚子,他头上的汗水,可是他。(3)太阳落山了,他。

通过挖掘课文的空白,丰富学生的想象,填一填,读一读,说一说,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了农夫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

第三、四段的教学,老师通过换词法来理解“白费”,设计练习:他一边喘气,一边地说:“”这一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个性化朗读,个性化理解,课堂精彩纷呈,如:有的学生说:他一边喘气,一边高兴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读这段话时,学生的表情是眉飞色舞的;有的学生说:他一边喘气,一边有气无力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样理解的学生此时读这段话时,两手一摊,歪着脑袋,上气不接下气地读着……

第四是揭示寓意。要让二年级的学生准确地揭示出寓意,很难。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是老师的思想意识问题,认为一定要按照参考书,一字一词地说出来,写出来才是正确的。这一教学思想我认为是错误的,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出发,也许他现在的认知是肤浅,不要紧,随着他的年龄、经验、阅历的增长,他的回答会比参考书上的答案更准确,更有水平。其次,这一课的寓意揭示,我认为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寓意。如板书设计:焦急→往高里拔→枯死,急于求成失败。

这样板书,是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逐步深化,不着强加的痕迹,水到渠成,学生理解归纳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年级《揠苗助长》语文评课稿2

一、板块教学,关注学力成长

1、教学思路清晰

2、教学内容优化

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无论是学习者,还是听课老师都感到这样有利于教学任务的落实。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教师不再关注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的过渡,教师的铺路搭桥、启发引导,完全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更多关注每个板块里学习目标的达成,关注和倾听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力的成长。

施老师今天的课堂教学清晰地分为四大活动板块:

学习活动一:把故事读正确、读通顺,读懂故事

学习活动二:学习找近义词

学习活动三:创设情境,明白寓意

学习活动四:写字教学

这种简单有序的板块式课堂,改变了传统线性结构的教学模式,打打破了以往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还给了学生完整地大版块的学习时间,有有利于学力的成长。

二、任务驱动,致力学力形成

施老师的这堂课,从课堂呈现来看,任务的驱动性很强。

优点: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2、提升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感

3、不断获得探究与回答问题的成就感

这堂课,一导入课题,施老师就呈现了四个学习目标:1、把故事读正确、读通顺,读懂故事;

2、知道巴望、焦急、白费的近义词;

3、明白故事包含的道理;

4、会写“焦、望、费、算”。

这四个学习目标和四个学习活动一一对应。在学生明确任务后,这节课就根据这四个学习目标分板块进行教学,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任务评价,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节课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点是初步学会在语境中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具体的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通过读句子,换一换词语,比较句子的意思并没有改变,找到近义词的方法。施老师会把学会找近义词作为这堂课的重头戏,来自她对课堂作业本的思考。

找近义词,我们以前有方法吗?只能是凭感觉、靠积累。但是今天,施老师让孩子知道了找近义词的方法——读句子、换词、再读比较、找到近义词。

自始至终,这个活动板块,孩子们就一个任务——学会找近义词的方法。自始至终,这个活动板块,老师就一个任务——引导孩子掌握找近义词的方法。

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生,高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充实、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学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

三、问题提炼,加速学力提升

1、什么问题适合学生独立解决?教师要把这类问题纳入学生自学环节。

2、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共同解决?教师要把这类问题放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

3、什么样的问题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教师要把这类问题的解决放入点拨、精讲环节。

教师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对上述三类问题要准确把握,强化知识内容与学生学情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考虑问题呈现的时间序列、频率与方式。一个问题在课堂流程的什么环节提出来更有利于学生解决,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流畅度;一个问题在课堂流程中出现几次、频率如何安排?才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和掌握程度的巩固;一个问题是有老师还是学生、什么类型的学生,以什么方式提出来(文本呈现、多媒体、口头呈现)才有利于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才能加速学生学力的成长。

本课(教案上)提了14个问题。

1、第1-7个问题,基本上用“你能来……”、“谁来……”

建议:为了调控课堂纪律,学会自律,可以指一个“坐得端正”奖励朗读、也可以目的很明确的读,字正腔圆地读

2、8号问题:需要共同解决,纳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

建议:缓一缓,让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形成习惯、态度。展示阶段,不能照抄文本的语言,应该有所提炼,(表格)平行移动,应该有所提炼。

3、9-10-11-12号问题:给巴望、焦急、白费找近义词,辨析体会用词准确

巴望→希望、盼望、期望

A这是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识积累而回答,算一层

B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发现:相似特点,提炼方法。巴望的近义词是由“望”字引申出来的:张望、看望是眼睛看;希望、期望是心想。找准情感、意义,算二层。

C体会准确:焦急(火在烧)急躁(脚在跺)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揠苗助长》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揠苗助长》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揠苗助长》评课稿

听了施**老师的《揠苗助长》,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对提升学力的看法。

一、板块教学,关注学力成长

1、教学思路清晰

2、教学内容优化

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无论是学习者,还是听课老师都感到这样有利于教学任务的落实。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教师不再关注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的过渡,教师的铺路搭桥、启发引导,完全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更多关注每个板块里学习目标的达成,关注和倾听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力的成长。

施老师今天的课堂教学清晰地分为四大活动板块:

学习活动一:把故事读正确、读通顺,读懂故事

学习活动二:学习找近义词

学习活动三:创设情境,明白寓意

学习活动四:写字教学

这种简单有序的板块式课堂,改变了传统线性结构的教学模式,打打破了以往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还给了学生完整地大版块的学习时间,有有利于学力的成长。

二、任务驱动,致力学力形成

施老师的这堂课,从课堂呈现来看,任务的驱动性很强。

优点: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2、提升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感

3、不断获得探究与回答问题的成就感

这堂课,一导入课题,施老师就呈现了四个学习目标:

1、把故事读正确、读通顺,读懂故事;

2、知道巴望、焦急、白费的近义词;

3、明白故事包含的道理;

4、会写“焦、望、费、算”。

这四个学习目标和四个学习活动一一对应。在学生明确任务后,这节课就根据这四个学习目标分板块进行教学,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任务评价,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节课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点是初步学会在语境中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具体的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通过读句子,换一换词语,比较句子的意思并没有改变,找到近义词的方法。施老师会把学会找近义词作为这堂课的重头戏,来自她对课堂作业本的思考。

找近义词,我们以前有方法吗?只能是凭感觉、靠积累。但是今天,施老师让孩子知道了找近义词的方法——读句子、换词、再读比较、找到近义词。

自始至终,这个活动板块,孩子们就一个任务——学会找近义词的方法。自始至终,这个活动板块,老师就一个任务——引导孩子掌握找近义词的方法。

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生,高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充实、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学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

三、问题提炼,加速学力提升

1、什么问题适合学生独立解决?教师要把这类问题纳入学生自学环节。

2、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共同解决?教师要把这类问题放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

3、什么样的问题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教师要把这类问题的解决放入点拨、精讲环节。

教师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对上述三类问题要准确把握,强化知识内容与学生学情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考虑问题呈现的时间序列、频率与方式。一个问题在课堂流程的什么环节提出来更有利于学生解决,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流畅度;一个问题在课堂流程中出现几次、频率如何安排?才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和掌握程度的巩固;一个问题是有老师还是学生、什么类型的学生,以什么方式提出来(文本呈现、多媒体、口头呈现)才有利于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才能加速学生学力的成长。

本课(教案上)提了14个问题。

1、第1-7个问题,基本上用“你能来„„”、“谁来„„”

建议:为了调控课堂纪律,学会自律,可以指一个“坐得端正”奖励朗读、也可以目的很明确的读,字正腔圆地读 2、8号问题:需要共同解决,纳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

建议:缓一缓,让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形成习惯、态度。展示阶段,不能照抄文本的语言,应该有所提炼,(表格)平行移动,应该有所提炼。3、9-10-11-12号问题:给巴望、焦急、白费找近义词,辨析体会用词准确

巴望→希望、盼望、期望

A 这是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识积累而回答,算一层

B 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发现:相似特点,提炼方法。巴望的近义词是由“望”字引申出来的:张望、看望是眼睛看;希望、期望是心想。找准情感、意义,算二层。

C体会准确:焦急(火在烧)急躁(脚在跺)

第三篇:揠苗助长评课

最让人佩服的,是课堂教学的扎实与有效。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逐句体会,品味,第一段的三句话,就能带领学生通过读句子,抓重点词语,围绕“巴望”二字层层递进,逐步展开。让学生在多遍练读中,感受农夫焦急的心情。通过不同学生的读,来感受文字传达出的意思。在读到农夫看到田里的禾苗焦急不已的那段时,引导学生读,体会,让学生演一演,指导过程行云流水,游刃自如,令人叹服。

整节课下来,条理还是比较清晰的,教师的板书也很端正。尤其是小黑板上生字的书写,设计得很好,能用不同的颜色区别出来,符合低段孩子的学习。还发现学生的习惯很好,默读完之后,拍手表示已经结束任务。习惯的培养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非常的重要,这一点朱老师做得比较好。

金老师的课比较完整而深入。从基础的生字、词语,到重点句的理解,再到道理的解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生字的教学:“焦”,从火烧理解着急的程度。农夫的动作、心情的变化不仅推敲关键词,还配以图画,让学生理解,并结合感情朗读,感悟农夫的心理。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道理这一块。首先,让学生说出禾苗是怎么生长的,“而农夫呢?”“所以他违反了禾苗的„„”学生接出来“生长规律。”于是道理就自然地点出来了,道理知道了还要内化,于是老师有通过让学生扮演农夫和儿子进行对话来练习来讲讲道理。金老师又不满足于能够讲道理,他又讲到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反规律的道理。

曹老师的特点就是细致。不管是字词的推敲,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是精致而巧妙的。他对这个故事的分析几乎是一字不:自读,指名读,“读得非常流利,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再请学生读,“老师从你的话中听出来禾苗长了一点,”再读,“老师感觉你读出来的禾苗没有长。”问到“精疲力尽”什么意思时,老师问了下你是怎么知道的“哦,查词典知道的,这是一个好方法。”正好教导了学生查词典的需要。唯一的缺点就是道理讲的不够,似乎重点都放在故事上,分析完故事还要求学生复述,而忽视了道理的重要性。其实我觉得寓言的学习目的就是懂道理。故事的细致分析需要,但也是为道理做铺垫的,如果没有让学生很好地领悟道理,故事复述得再生动,也是没有到达目的地,尽管路上是一步一个脚印。

《揠苗助长》评课稿

《揠苗助长》是小学二年级的一篇教材。这是一个有深刻寓意的故事,老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使学生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说为主,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学生读中感悟,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把理解的表达出来。

1、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部分强调低年级注重词语的积累以及说话的锻炼,这节课同样围绕这个目标来完成的,目标把握的非常准确。

2、故事图片、激趣导入

用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的图片导入,有效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低年级图片、歌曲等形式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孩子对图片接受能力较强。抓住儿童的认知特点有效的激起了学生兴趣。

3、词语积累、练习说话

先和生字宝宝打招呼,指生读,看看课前有没有预习,形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然后生领读、齐读。带着生字到句子中选读齐读,让我们看到了学生丰富的词语积累。老师非常注重说话的练习,先把词语放到文中去体会然后再有感情的朗读,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变换词语去表达感情。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

4、品读领悟、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认为品读领悟环节贯穿于整堂课中,老师注重这点,让学生大量的去读,去感悟,然后每位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拓展延伸让学生去总结故事蕴含的道理,很好,还告诉学生今后该怎么做。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节成功的课、优质的课。可我觉得课堂气氛有点不够活跃,像低年级 要符合他们的本性,在玩中快乐的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说的不当,还请批评指正!

《揠苗助长》评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么一次发言的机会,同时也为能跟在座的老师们一起交流学习而感到十分荣幸。下面我就第一节由 王丹红老师执教的《揠苗助长》一课,谈几点个人的看法,若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揠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所谓寓言,就是用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而借用的故事往往浅显易懂,可读性很强。因此学生读懂故事倒不是个问题,那么关键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引领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明白其中的道理,即寓意。听了王老师的课,却让我们看见了、也用心感受到了她引领孩子们共同演绎这篇寓言故事的课堂历程。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展开说:

第一,重视字词教学,注重朗读感悟

我们知道,把识字教学作为低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这已成一个共识。在这节课中,王老师对“喘”“焦”“费”等字,采用了集中突破的教学策略,比如,“喘”等几个字教师关注它们的读音;而最有创意的则是对“焦”字的处理,教师根据“焦”的构造特点,一面动画形象演示,一面耐心地跟学生介绍这个字上面是“隹”,是小鸟的意思,下面四点底就像一把火在燃烧,通过这种方式,引领学生感悟“焦”的两层意思。总之,教师的引导语言是富有亲合力的。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理解“焦急”“巴望”“筋疲力尽”等词语时,王老师又采用了随文释词,紧扣词不离句乃至离段,把词语放到具体语言环境去理解的方法。比如理解“筋疲力尽”一词时,王老师有意识地渗透中高段“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意思的方法,她在课堂上是这样问的:“禾苗那么多,农夫要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他会觉得很怎样样,让学生先带着体会去说——”然后追问:“那么文中哪个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农夫的非常累啊?”这样,“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才变得可触可摸可感,真正进入学生的视野,成为他们语言生命积淀的素材。

我们常说,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地外在显现,为了尽情地表达,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文章的一段一句,甚至是每一个词语当中。认识到这点,王老师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搭建朗读平台,营造朗读氛围,润物无声地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体会农夫的“筋疲力尽”,王老师随着学生抓住“一棵一棵”等词,这样引导:“累了一整天的农夫,他不累才怪呢?让我们把这份感受送进去读一读。”在反复地读中慢慢品味词语的妙处。而老师的评价语也很智慧,如“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农夫的筋疲力尽”“你让我真的感受了农夫确实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等等,再比如感悟“焦急”“转来转去”等词时,都是采用了这一朗读策略。

第二,采用变序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老师们都知道,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何有效开展这一“对话”过程,正所谓“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节课,王老师开篇揭示课题之后,抓住一“拔”字,直接切入文章第二节教学,体会农夫是如何“拔苗”的过程。这种变序教学,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而对这一节教学,王老师不惜浓墨,倾情演绎了一番,目的就是让学生走进并沉浸在农夫虽累犹喜的那种自鸣得意的心理状态。当时老师在出示插图后,这样引导:“咱们的农夫一边一棵一棵地拔苗,一边自言自语地会说些什么呢”。从课堂上来看,学生的想法是很丰富的。但老师们也同时会发现,学生的想法归根都集中的第三节的内容,这样教师就很自然地就会转向第三节的内容,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当然,当时如果王老师当时能抓住学生在想象农夫自言自语的同时,有意识地点出第三节中的“总算没有白费”“长高了一大截”等关键词,可能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准确,同时也做到了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文本提供语言材料的机会。到这儿,我们不免会想,农夫这种行为的成型并非孔穴来风,必定事出有因,果然,王老师借机问学生“咱们的农夫花这么大力气,搞得筋疲力尽,却为何还要去拔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炸开了,在老师积极有效地引领下,学生解读出事出有因的“因”。是啊,好不容易想出了办法,好不容易去做了,正当农夫“欢天喜地”之时,结果呢?禾苗全枯死了。怪谁?找谁去?面对这样一个强烈的对比,王老师最后巧妙设计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思维大碰撞:“你知道农夫错在哪里吗?”学生的回答是多元的,而王老师也是胸有成竹的,抓住时机,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

第三,巧用多媒体,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低年级孩子对不善于抽象思维,却钟情于形象思维。而多媒体的运用恰逢其时地用上了,怪不得王老师的课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吸引着听课的老师。比如在教学第一节的时候,老师别巨匠心地通过两个句子,比较体会“好像”一词的含义之后,为了加深并让学生切身懂得禾苗其实并非没有长高,老师让学生欣赏一段禾苗生长的动画。对禾苗的生长过程,孩子毕竟年龄太小,无法提取以往经验,自然谈不上什么明不明白的。因此,在学疑处给予点拨正是教师应该做的。为此,王老师给孩子们放了这么一段动画,形象地让孩子看到禾苗每一秒、每一刻、每一天都在“动”,都在生长的过程。何况这段动画确实做得很有水准,真实呈现出生命成长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留给孩子的印象不可能不深刻。然而,在听课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么一段73秒钟的动画就演示出禾苗一生的生长过程,是否短了些,是否少了些什么东西。于是我想到了,要是在动画的旁边标出禾苗每一个阶段生长所需的时间,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生命成长的准确过程,而且,是否尽可能地纠正学生因年龄小而单纯、天真地认识问题、事物特点的潜意识错误呢?也许王老师在反思的时候想到了。

好,以上就是我个人听课后的几点想法,不当之处,敬请王老师和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七单元中一篇课文,是一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规律的道理。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说出来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怎样让学生既明理又会表达呢?我 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的:揭题释题--初读了解大意--品读体会“焦急”--感悟寓意--点明寓意。

首先,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在图片的辅助下,理解揠苗的意思,并从文中找出有关揠苗意思的句子。当学生明白揠苗的意思后,我适时追问: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是为了什么呢?这样让孩子们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水到渠成。紧接着我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这个种田人为什么揠苗助长?结果怎样?孩子们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能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农夫的“焦急”。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对于句子“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则通过3次不同层次的引读体会农夫的焦急。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不是死板地用语言来解释,而是让学生看图想象农夫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这样就非常自然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整个板块教学中,“读”贯穿始终。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等,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朗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最后,借用植物生长规律的经验,引导学生体会寓意。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让他们说出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比较难。因此,我先让孩子们观看番茄生长的录像后让他们说说自己从录像中明白了什么?再追问孩子文中的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当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其中的道理时,我再做稍微引导,如此一来,孩子们就能明白其中的寓意。

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真实的扎实的有争议的课。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设计好教案后,总习惯于按照教案一步一步走下来,时间来不及了,就开始为了完成教案中的设计开始赶教案。学生在对于《揠苗助长》的寓意没有理解透彻的时候,就可以再多花些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而不是为了一定要把后面的赶完而匆匆了事。其实上课就和生活一样,很多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我们学会放弃,先把前面一步扎扎实实打牢,再往后走。

第四篇:揠苗助长评课

《 揠苗助长》评课材料

《揠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所谓寓言,就是用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而借用的故事往往浅显易懂,可读性很强。就这篇简短的寓言在宋老师的教授下,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下面我来谈谈对于这节课我的感受:

一、文本解读,细致入微

不同人对文本的解读有所不同,教师的文本解读直接决定了课堂的趣味。听了宋晶老师的课,我觉得宋老师的课有两个字值得我回味。

1.揠

《揠苗助长》在过去教师的教学中,教师也许开头就会问:“同学们,揠苗助长还可以说成什么?”孩子回答:“拔苗助长”。于是一个原本与“拔”有区别的字从此之后让学生再无咀嚼之意。而宋老师在这个板块的教学时却非常的巧妙。她首先创设了“拔”的动作,然后通过动作是学生明白了“拔”与“揠”的一“线”之隔。在这个片段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底蕴,教师的智慧。在无形之中又让孩子接触了阅读,知道了原来还有《水浒传》这本书。过去,常有人说,如果要教好孩子,孩子有一碗水,那么你就要有一桶水。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想,恐怕一桶水远不止吧!一样的篇目,不一样的教法便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因为教师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细微化的参透。

2.急

第二个让我耳目一新的字就是“急”。宋老师紧紧抓住“有个人”,让孩子用一个字说说这个人的性格。过去,我会认为这个人很笨,难道这个人不懂要遵照农庄物的生长规律来种植吗?不能操之过急。课上,孩子说“笨”,宋老师抓住“揠”与“拔”巧妙地引导孩子这个人不笨。而后,孩子回答出“急”,是个急性子。宋老师抓住这一线索,顺藤摸瓜,和孩子一起去搜寻文本中这个急性子的足迹,从字词的解析一直到标点符号的运用,孩子就这样在理解中渐渐学会运用。与其说新课改给我们设定了课堂的目标,还不如说,是课堂的实践使我们更好理解

二、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课都让学生去发现好词,并记住他们,既可以在日积月累中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养成时时积累、事事积累的好习惯。宋老师在教学提倡个性朗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看图、表演,让学生用上自己的声音、表情或动作读出词语、句子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再将自己的切身体验表现在自己的朗读中。

整堂语文课,学生都学的饶有趣味。宋教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学会了读懂人物心里,学会了把握语言文字,学会了感悟寓言的寓意。这样的课堂学生学有趣味,学有所得。它必将会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必将得到学生的喜爱。

洮南市第二小学 魏延凤

2014年5月

第五篇:二年级《揠苗助长》小古文评课稿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寓言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其意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反客观规律,焦虑,或只会混乱。

作为同类异类教学,三位教师打破了中国古典教学模式,清新。老师跳出了语言的逐字翻译的困境,成为教室的真正的教练。不同的教学人格,成就不同的教学风格,但同样的教学思想,以小型古典教学和找到一种新的出路。

沉老师的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班是有趣和有趣的,非常符合低中儿童的特点。沉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专注于阅读。学习小古典使用最常用的方法是大声朗读,学生在阅读时理解,朗读朗读,大声朗读,得到美的影响,感伤的培养,从而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动态互动活泼教学的场景。她首先通过阅读童谣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幼苗帮助这门教学的学科,学生从阅读到阅读,互相联系。通过阅读,读读,读,教师和学生阅读等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情绪的过程中阅读,从而达到读诵的目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小诗句的内容,沉老师没有通过单词解释,而是通过阅读古代和现代文本的对比来阅读方式,让学生自己读,减少困难,教导下来,找到让学生明白。

粉丝教师的班级比较简单和紧凑,农业幼苗鼓励教学更侧重于方法的指导,将重点放在阅读。老师没有从翻译的开始到结束解释,但是精细的幼苗古代被分为古代和现代以及古代和现代的不同的两个类别,每个断裂,克服的话,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告诉故事,困难减少了很多。

周老师班更加平静的气氛。从故事的图片到开始,让学生猜测故事名字,第一个消除对学生的恐惧。然后学生通过笔记阅读自己的小论文,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阅读,接着阅读的基础上阅读小古老,一步一步,联锁。最后,结合自己的经验,导致令人敬畏,告诉学生,寓言是前面的故事,后面是哲学。

二年级《揠苗助长》语文评课稿(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