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学习体会心得
编辑:紫陌红颜 识别码:65-868670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4-01-11 15:39: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数学学习体会心得

学习心得体会

12月24日下午我参加了济南市高一数学“新授课下的思维暴露”主题教研活动,参加活动之前对于“思维暴露”这个问题比较迷惑。参加活动之后才知道这是济南教研室组织的围绕数学思维话题开展的系列活动。这次活动先出示一节高一的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课例,三位专家围绕着新授课下教材、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如何暴露三个话题进行报告。最后济南市教研员安学保老师做了“数学灵魂=数学思维”的报告。报告中,安老师从数学教师为什么要重视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什么和数学思维如何暴露三个角度对老师们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安老师特别指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在数学的工具品格和文化品格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样数学教师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从事数学教学。专家的报告比较深奥,下面我结合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和学习谈一下几点收获。

1、数学知识生活化。

记得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大意是有位老师向他抱怨有位学生对于加减法的学习存在困难,邱老师就找这位学生让他帮老师买东西,创设了买东西的情境来学习加减法知识,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会了这个知识。在讲座的过程中教研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学学习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和有趣味的事情,为什么教师教的很费劲,学生学得很痛苦?厌恶学数学?是不是教师教的有问题?结合咱们学校提出的三有四段教学模式,我感觉教师要想使数学的学习有价值、有趣味、有品位,必须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生活情境,在这个大情境下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数学知识,并用学会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将数学生活化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有品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自然就会体会到数学的用处,也会获得许多乐趣。

2、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些文字我们都比较熟悉,可是我们在每次考试完进行试卷分析时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题目注重与生活相联系,考察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出错较多”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其实每个知识点都应该分三部分进行教学,那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而我们往往重视了前两个,对于怎么用这里下的功夫不到,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弱。联想到刚开学时我讲的一节公开课“绝对值”,讲完后张校到办公室问我“为什么学习绝对值?学习绝对值有什么用?”当时我自己被问的一头雾水,解释的也语无伦次,当时因为急着上课,有一种落荒而逃的感觉。其实这说明我在课上就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生活中有好多用到绝对值相加的例子,比如出租车行程问题,向东走1千米记作+1千米,向西走2千米记作-2千米,出租车走了-2,+4,-5,+6,那么出租车一共走了多少千米?这个问题需要将绝对值相加。这样两个问题应该是我在授课之前先自己问自己的问题。老师们在上课前也要多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用?”这样在备课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而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在练习检测的环节多渗透一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题目,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看起来这两条和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好像联系不是很紧密,但是仔细分析,当我们的数学教学都注重联系生活,使学生在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完知识之后再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就会使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这样的类似问题。

3、教师要做好数学家和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作用。

教材都是许多专家精心研究的成果,体现了数学家的思维,我们作为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解数学家的思维,通过上课将数学家的思维传递给学生。在这里教研员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好多教师迷信导学案,到处寻找导学案,用导学案的素材替换教材,其实老师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材解读过程中,只有详细深入地分析教材,更深刻理解数学家思维,才能更好的将数学家的思维传递给学生。而在传递的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方法,有些知识要注意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缺陷,鼓励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遇到错误,花一段时间自悟、自救,在这种自我发现过程中,发现正确的思路,自我纠正错误。教师不要急于点明,在例题讲解时,多听听学生的“心声”;练习出错时,多听听学生的理由;学生不会时,强迫学生多“想想”。总之,备课时多分析教材、和同事多交流体会,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授课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4、学习、总结、反思、前行。

这一点纯粹是自己的一点体会,每次学习之后感觉都很有感悟,学习到的别人的一些好的做法想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可是忙忙碌碌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会淡化。比如这次外出学习,回来之后自己感觉很有感想,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以条条框框的形式进行记录,一直想找机会整理成稿,可总是以“忙”为借口推脱至今。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才给我这样一个进行整理的机会,在这里感谢大家。其实人要想有进步就需要不断的学习,而学习之后的总结和反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总结别人的优秀做法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反思学习的效果,才能继续前行。来到咱们学校后,最大的感悟是每天都能学到一些知识,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这样的人生才更加幸福。

让我们在这种学、思、行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共同进步。让我们将学习到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应用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使日常的教学更加有效、优效。这是我外出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如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杨健健

202_.1

第二篇:数学学习体会心得

学习心得体会

12月24日下午我参加了济南市高一数学“新授课下的思维暴露”主题教研活动,参加活动之前对于“思维暴露”这个问题比较迷惑。参加活动之后才知道这是济南教研室组织的围绕数学思维话题开展的系列活动。这次活动先出示一节高一的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课例,三位专家围绕着新授课下教材、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如何暴露三个话题进行报告。最后济南市教研员安学保老师做了“数学灵魂=数学思维”的报告。报告中,安老师从数学教师为什么要重视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什么和数学思维如何暴露三个角度对老师们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安老师特别指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在数学的工具品格和文化品格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样数学教师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从事数学教学。专家的报告比较深奥,下面我结合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和学习谈一下几点收获。

1、数学知识生活化。

记得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大意是有位老师向他抱怨有位学生对于加减法的学习存在困难,邱老师就找这位学生让他帮老师买东西,创设了买东西的情境来学习加减法知识,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会了这个知识。在讲座的过程中教研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学学习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和有趣味的事情,为什么教师教的很费劲,学生学得很痛苦?厌恶学数学?是不是教师教的有问题?结合咱们学校提出的三有四段教学模式,我感觉教师要想使数学的学习有价值、有趣味、有品位,必须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生活情境,在这个大情境下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数学知识,并用学会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将数学生活化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有品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自然就会体会到数学的用处,也会获得许多乐趣。

2、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些文字我们都比较熟悉,可是我们在每次考试完进行试卷分析时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题目注重与生活相联系,考察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出错较多”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其实每个知识点都应该分三部分进行教学,那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而我们往往重视了前两个,对于怎么用这里下的功夫不到,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弱。联想到刚开学时我讲的一节公开课“绝对值”,讲完后张校到办公室问我“为什么学习绝对值?学习绝对值有什么用?”当时我自己被问的一头雾水,解释的也语无伦次,当时因为急着上课,有一种落荒而逃的感觉。其实这说明我在课上就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生活中有好多用到绝对值相加的例子,比如出租车行程问题,向东走1千米记作+1千米,向西走2千米记作-2千米,出租车走了-2,+4,-5,+6,那么出租车一共走了多少千米?这个问题需要将绝对值相加。这样两个问题应该是我在授课之前先自己问自己的问题。老师们在上课前也要多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用?”这样在备课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而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在练习检测的环节多渗透一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题目,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看起来这两条和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好像联系不是很紧密,但是仔细分析,当我们的数学教学都注重联系生活,使学生在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完知识之后再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就会使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这样的类似问题。

3、教师要做好数学家和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作用。

教材都是许多专家精心研究的成果,体现了数学家的思维,我们作为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解数学家的思维,通过上课将数学家的思维传递给学生。在这里教研员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好多教师迷信导学案,到处寻找导学案,用导学案的素材替换教材,其实老师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材解读过程中,只有详细深入地分析教材,更深刻理解数学家思维,才能更好的将数学家的思维传递给学生。而在传递的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方法,有些知识要注意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缺陷,鼓励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遇到错误,花一段时间自悟、自救,在这种自我发现过程中,发现正确的思路,自我纠正错误。教师不要急于点明,在例题讲解时,多听听学生的“心声”;练习出错时,多听听学生的理由;学生不会时,强迫学生多“想想”。总之,备课时多分析教材、和同事多交流体会,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授课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4、学习、总结、反思、前行。

这一点纯粹是自己的一点体会,每次学习之后感觉都很有感悟,学习到的别人的一些好的做法想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可是忙忙碌碌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会淡化。比如这次外出学习,回来之后自己感觉很有感想,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以条条框框的形式进行记录,一直想找机会整理成稿,可总是以“忙”为借口推脱至今。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才给我这样一个进行整理的机会,在这里感谢大家。其实人要想有进步就需要不断的学习,而学习之后的总结和反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总结别人的优秀做法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反思学习的效果,才能继续前行。来到咱们学校后,最大的感悟是每天都能学到一些知识,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这样的人生才更加幸福。

让我们在这种学、思、行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共同进步。让我们将学习到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应用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使日常的教学更加有效、优效。这是我外出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如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杨健健

202_.1

第三篇:数学学习体会心得

学习心得体会

12月24日下午我参加了济南市高一数学“新授课下的思维暴露”主题教研活动,参加活动之前对于“思维暴露”这个问题比较迷惑。参加活动之后才知道这是济南教研室组织的围绕数学思维话题开展的系列活动。这次活动先出示一节高一的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课例,三位专家围绕着新授课下教材、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如何暴露三个话题进行报告。最后济南市教研员安学保老师做了“数学灵魂=数学思维”的报告。报告中,安老师从数学教师为什么要重视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什么和数学思维如何暴露三个角度对老师们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安老师特别指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在数学的工具品格和文化品格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样数学教师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从事数学教学。专家的报告比较深奥,下面我结合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和学习谈一下几点收获。

1、数学知识生活化。

记得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大意是有位老师向他抱怨有位学生对于加减法的学习存在困难,邱老师就找这位学生让他帮老师买东西,创设了买东西的情境来学习加减法知识,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会了这个知识。在讲座的过程中教研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学学习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和有趣味的事情,为什么教师教的很费劲,学生学得很痛苦?厌恶学数学?是不是教师教的有问题?结合咱们学校提出的三有四段教学模式,我感觉教师要想使数学的学习有价值、有趣味、有品位,必须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生活情境,在这个大情境下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数学知识,并用学会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将数学生活化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有品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自然就会体会到数学的用处,也会获得许多乐趣。

2、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些文字我们都比较熟悉,可是我们在每次考试完进行试卷分析时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题目注重与生活相联系,考察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出错较多”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其实每个知识点都应该分三部分进行教学,那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而我们往往重视了前两个,对于怎么用这里下的功夫不到,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弱。联想到刚开学时我讲的一节公开课“绝对值”,讲完后张校到办公室问我“为什么学习绝对值?学习绝对值有什么用?”当时我自己被问的一头雾水,解释的也语无伦次,当时因为急着上课,有一种落荒而逃的感觉。其实这说明我在课上就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生活中有好多用到绝对值相加的例子,比如出租车行程问题,向东走1千米记作+1千米,向西走2千米记作-2千米,出租车走了-2,+4,-5,+6,那么出租车一共走了多少千米?这个问题需要将绝对值相加。这样两个问题应该是我在授课之前先自己问自己的问题。老师们在上课前也要多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用?”这样在备课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而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在练习检测的环节多渗透一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题目,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看起来这两条和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好像联系不是很紧密,但是仔细分析,当我们的数学教学都注重联系生活,使学生在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完知识之后再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就会使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这样的类似问题。

3、教师要做好数学家和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作用。

教材都是许多专家精心研究的成果,体现了数学家的思维,我们作为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解数学家的思维,通过上课将数学家的思维传递给学生。在这里教研员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好多教师迷信导学案,到处寻找导学案,用导学案的素材替换教材,其实老师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材解读过程中,只有详细深入地分析教材,更深刻理解数学家思维,才能更好的将数学家的思维传递给学生。而在传递的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方法,有些知识要注意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缺陷,鼓励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遇到错误,花一段时间自悟、自救,在这种自我发现过程中,发现正确的思路,自我纠正错误。教师不要急于点明,在例题讲解时,多听听学生的“心声”;练习出错时,多听听学生的理由;学生不会时,强迫学生多“想想”。总之,备课时多分析教材、和同事多交流体会,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授课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4、学习、总结、反思、前行。

这一点纯粹是自己的一点体会,每次学习之后感觉都很有感悟,学习到的别人的一些好的做法想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可是忙忙碌碌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会淡化。比如这次外出学习,回来之后自己感觉很有感想,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以条条框框的形式进行记录,一直想找机会整理成稿,可总是以“忙”为借口推脱至今。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才给我这样一个进行整理的机会,在这里感谢大家。其实人要想有进步就需要不断的学习,而学习之后的总结和反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总结别人的优秀做法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反思学习的效果,才能继续前行。来到咱们学校后,最大的感悟是每天都能学到一些知识,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这样的人生才更加幸福。

让我们在这种学、思、行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共同进步。让我们将学习到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应用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使日常的教学更加有效、优效。这是我外出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如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杨健健

202_.1

第四篇:数学学习体会心得

学习心得体会

12月24日下午我参加了济南市高一数学“新授课下的思维暴露”主题教研活动,参加活动之前对于“思维暴露”这个问题比较迷惑。参加活动之后才知道这是济南教研室组织的围绕数学思维话题开展的系列活动。这次活动先出示一节高一的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课例,三位专家围绕着新授课下教材、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如何暴露三个话题进行报告。最后济南市教研员安学保老师做了“数学灵魂=数学思维”的报告。报告中,安老师从数学教师为什么要重视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什么和数学思维如何暴露三个角度对老师们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安老师特别指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在数学的工具品格和文化品格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样数学教师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从事数学教学。专家的报告比较深奥,下面我结合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和学习谈一下几点收获。

1、数学知识生活化。

记得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大意是有位老师向他抱怨有位学生对于加减法的学习存在困难,邱老师就找这位学生让他帮老师买东西,创设了买东西的情境来学习加减法知识,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会了这个知识。在讲座的过程中教研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学学习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和有趣味的事情,为什么教师教的很费劲,学生学得很痛苦?厌恶学数学?是不是教师教的有问题?结合咱们学校提出的三有四段教学模式,我感觉教师要想使数学的学习有价值、有趣味、有品位,必须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生活情境,在这个大情境下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数学知识,并用学会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将数学生活化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有品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自然就会体会到数学的用处,也会获得许多乐趣。

2、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些文字我们都比较熟悉,可是我们在每次考试完进行试卷分析时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题目注重与生活相联系,考察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出错较多”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其实每个知识点都应该分三部分进行教学,那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而我们往往重视了前两个,对于怎么用这里下的功夫不到,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弱。联想到刚开学时我讲的一节公开课“绝对值”,讲完后张校到办公室问我“为什么学习绝对值?学习绝对值有什么用?”当时我自己被问的一头雾水,解释的也语无伦次,当时因为急着上课,有一种落荒而逃的感觉。其实这说明我在课上就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生活中有好多用到绝对值相加的例子,比如出租车行程问题,向东走1千米记作+1千米,向西走2千米记作-2千米,出租车走了-2,+4,-5,+6,那么出租车一共走了多少千米?这个问题需要将绝对值相加。这样两个问题应该是我在授课之前先自己问自己的问题。老师们在上课前也要多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用?”这样在备课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而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在练习检测的环节多渗透一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题目,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看起来这两条和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好像联系不是很紧密,但是仔细分析,当我们的数学教学都注重联系生活,使学生在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完知识之后再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就会使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这样的类似问题。

3、教师要做好数学家和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作用。

教材都是许多专家精心研究的成果,体现了数学家的思维,我们作为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解数学家的思维,通过上课将数学家的思维传递给学生。在这里教研员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好多教师迷信导学案,到处寻找导学案,用导学案的素材替换教材,其实老师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材解读过程中,只有详细深入地分析教材,更深刻理解数学家思维,才能更好的将数学家的思维传递给学生。而在传递的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方法,有些知识要注意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缺陷,鼓励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遇到错误,花一段时间自悟、自救,在这种自我发现过程中,发现正确的思路,自我纠正错误。教师不要急于点明,在例题讲解时,多听听学生的“心声”;练习出错时,多听听学生的理由;学生不会时,强迫学生多“想想”。总之,备课时多分析教材、和同事多交流体会,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授课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4、学习、总结、反思、前行。

这一点纯粹是自己的一点体会,每次学习之后感觉都很有感悟,学习到的别人的一些好的做法想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可是忙忙碌碌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会淡化。比如这次外出学习,回来之后自己感觉很有感想,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以条条框框的形式进行记录,一直想找机会整理成稿,可总是以“忙”为借口推脱至今。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才给我这样一个进行整理的机会,在这里感谢大家。其实人要想有进步就需要不断的学习,而学习之后的总结和反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总结别人的优秀做法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反思学习的效果,才能继续前行。来到咱们学校后,最大的感悟是每天都能学到一些知识,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这样的人生才更加幸福。

让我们在这种学、思、行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共同进步。让我们将学习到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应用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使日常的教学更加有效、优效。这是我外出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如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杨健健

202_.1

第五篇:学习体会心得

新课标学习交流文章

庙坝:杨秀琴

通过学习《202_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我很赞同“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个提法。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高超阅读技能的任务,是人类文化文明传承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阅读的内容丰富繁杂,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中学生正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度的十字路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该义无反顾的担负起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使命,基于此,广泛阅读经典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应当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这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

所谓经典,就是指那些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特征。阅读经典名著,学生可以不断提升对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从中汲取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者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莎翁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鲁迅之于中国和中国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这里所说的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是指通过阅读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文化品位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经典阅读在时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堪忧。我了解到的初中生晓得四大名著的人不少,真正读过的人不多,认真分析体味过的基本没有,因此经典的精髓根本没有触及。

二、经典阅读缺失的原因

经典阅读的缺失是非常严重并且普遍的现象,那么造成此种结果的个中原因又是什么呢?

1.大众文化的流行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好像越来越疏远。古人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自然的生活意境应经成为今天的大多数人的一种久远的回忆。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人们已经难以保存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情来品味经典。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一种大众化的文化生活方式。大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吃喝玩乐为核心,追求精神娱乐和感官享受。单就阅读材料而言,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阅读材料大多缺乏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元素,在内容上以通俗性和功利性为主要特征。这一特点恰恰迎合了现代生活中的中学生的阅读心里和阅读需求。而这种迎合带给年轻一代的影响就是造成他们心灵的浮躁,从而不愿静心潜读文化经典。

2.现代阅读方式的转变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电视、网络、视频等各种电子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图书馆等场所,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看电视或登陆网站查询,很少有人自觉地手捧书本细细品味。而来源于电视电脑的视觉冲击很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即使是学习了解有关经典的知识,学生们也是喜欢通过诸如百家讲坛、电视剧等视频图像去了解。以至于在同学们心目中,宋江就是李雪健(央视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宋江的扮演者为李雪健),曹操就是鲍国安,贾宝玉就是欧阳奋强。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形象感知的层面上,对经典文本缺乏理性的思辨,也就谈不上从经典中获取启迪和熏陶了。

3.考试的功利性对经典阅读的影响。目前,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仍然有着比较大的生存空间。即使在某些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地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试教育仍然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在招摇撞骗。考试的功利性使得日常的阅读教学在很宽广的层面上忽视了对经典作品的阅读,而只是注重训练学生解答阅读题目的技能。考试中阅读文本的选择大多是近年来发表的作品,所谓的时文。不可否认,这些文章也有很深的思想性,但命题的导向总会或多或少的令学生对传统的经典漠然置之。有些教师甚至在平时的课堂上把教材所没有涉及的经典之作视为异类而围追堵截,不给经典保留赖以存在的空间,这更是令经典阅读慢慢凋谢。

4.教师经典阅读的不足带给学生的影响。目前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大多是30-40岁的中青年教师。毋庸置疑,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着较高的素质。他们是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他们给教坛带来了新的风气,他们是教学革新的中坚力量。

但时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有些教师不能安贫乐道,潜心事业和学问。这就使得有些教师对经典的阅读和积累远远不够。现在的教师中不乏这样那样的奖项的获得者,但有时候和他们交流或是听听他们上的课,总是找不到以前的有些老师身上的那种知识和品德修养的厚重感。教师对经典研究的不够深入也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身上的浮躁,而经典的阅读恰恰是要不得这种浮躁的。怎样让经典发挥其作用还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202_年10月

数学学习体会心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