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评课稿4篇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评课稿1今天张老师执教的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最小公倍数》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我认为本节课张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借鉴:
1、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让学生找找4和6的倍数,然后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观察4和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在探讨公倍数的特性时,张老师同样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整堂课张老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共同研究、学习。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张老师一再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不要随意听其他同学的结论,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结论。
3、本节课教学环节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而且环环相扣。看上去是普通的巩固练习,其实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知识,把教材理解得很深,很透。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因为自己在设计时没有想到这样去挖掘教材。
从教师本身来看,进步很大。特别是语速上,节奏很明快,语言简洁,比试教时有较大的改善。
本堂课张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练习,最后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帮小兰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完全符合认知规律。但是我认为在最后一个环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教师提问小兰爸爸妈妈第一次休息在第几天?当学生反馈时,老师有点急,马上就说出这个其实在求什么?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讲自己的考虑过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还有一个小问题,张老师的板书虽然很少,但是我觉得公倍数这三个字不够大气,缺少一种气势,与自己的上课成一种反比。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评课稿2张xx老师的这节课按照数学教学模式“尝试发现——探究形成——联想应用”进行设计,层次清晰,由浅入深。故事的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落实了“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练习题的设计也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训练的层次性。
教师问题的提出很有效。如引导学生探究公倍数的个数时,教师在学生给出答案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总结,而是利用板书追问4的倍数是无限的,6的倍数也是无限的,从而学生们会发现4、6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再如:找到50以内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教师提出问题:“最小公倍数与后面的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在逐步落实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认识。
喜闻乐见的阿凡提故事是学生们喜欢的经典内容,张聪聪老师巧妙地运用到了教学的导入中,通过猜想,圈一圈、说一说、议一议等自主活动,让学生初步尝试理解、在生活情境中接触最小公倍数和公倍数的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张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完全运用学生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张老师在学生的汇报中,结合学生的讲解,不断点拨,不断提升,不但介绍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注重了学生的方法的择优思想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整个课堂过程流畅、清晰,关注学生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评课稿3今天汤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他们的公倍数。
2.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如今的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的编排顺序大不一样了,我想这样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和概念意义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所以对于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教材注重的是让学生感悟渗透,无需归纳成文。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1、能把握教材,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过程。通过让学生找找2和3的倍数,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并通过发现它们最小的公倍数揭示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汤老师在教学时设计问题导入公倍数的概念以及设计摆图形时,需精心组织安排,切不可草草行事。
2、能够重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本课要求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师认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一般算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更简便的其它方法,在此建议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或许掌握的人更多。
3、能注重讲练结合,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化。练习中有一般基础题,有求一定范围内的两数的公倍数,还有根据自身学习经验判断两数最小公倍数的拓展题,学生在练习中获得对新知的巩固和强化。建议练习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会不会做,更重要的是关注怎么做,你有什么发现。当学生反馈时,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讲自己的考虑过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我觉得是蛮重要的。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认识,有不恰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评课稿4今天参加了县小学数学研究班下各组的业务培训活动,王薇薇老师上的《最小公倍数》(五下)一课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合理清晰的思路、简洁明亮的风格、灵活有效的调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引入——自然贴切
1.从春游话题引入信息:小兰想让爸爸妈妈带她去春游,四月一日起,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
2.讨论“每4天休息一天”的意思。
3.出示问题: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
这一情境的创设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适时,三月底,正是春游的好时候;二是激趣,一家子出游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三是切题,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
二.建立概念——联系生活
1.(一学生回答是12日或24日)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2.师生共同寻找:
30以内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问:为什么要加“30以内”)
30以内6的倍数有:6、12、18、24、30
30以内4和6的公倍数有:12、24
3.根据上面的信息,她们最早可以哪一天去?(这一生活问题对应的数学问题是“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4.(4和6的最小公倍数有:12)在这里为什么不用加“30以内”?
5.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黑板上的内容。
30以内4的倍数30以内6的倍数
这一环节之后是否要拓展?如果把“30以内”去掉,集合图里的数据该怎样修改?省略号表示什么?(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
三.探究求法——重视技能
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探究过程,重视数学技能的形成。特别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的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如在找对象11和13的最小公倍数时,11的倍数从1倍找到11倍还能口算,老师问12倍不能口算怎么办,一生能够提出只要再加上11就行了。在求一般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引导学生归纳步骤:首先多写其中某一数的倍数,然后再写第二个数的倍数,当出现和第一个数相同时就是这两数的最小公总数了。
其外,老师也非常重视书写格式的规范,虽会多花了点时间,也是一种好习惯。
四.巩固提高——突出重点
探讨一个问题:练习的侧重点应该是一般关系还是特殊关系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特殊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探究过程费时费力,但规律出来之后是容易掌握的,关键是在求之前先判断。一般关系在概念教学时就已完整呈现了方法,理解较方便,但从我们平时经验看,出错的往往是这一类。
另外,照应开头,回归生活,也有补一些应用性的解决问题。
第二篇:《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
《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6篇)
《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1今天汤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他们的公倍数。
2.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如今的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的编排顺序大不一样了,我想这样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和概念意义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所以对于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教材注重的是让学生感悟渗透,无需归纳成文。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1、能把握教材,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过程。通过让学生找找2和3的倍数,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并通过发现它们最小的公倍数揭示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汤老师在教学时设计问题导入公倍数的概念以及设计摆图形时,需精心组织安排,切不可草草行事。
2、能够重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本课要求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师认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一般算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更简便的'其它方法,在此建议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或许掌握的人更多。
3、能注重讲练结合,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化。练习中有一般基础题,有求一定范围内的两数的公倍数,还有根据自身学习经验判断两数最小公倍数的拓展题,学生在练习中获得对新知的巩固和强化。建议练习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会不会做,更重要的是关注怎么做,你有什么发现。当学生反馈时,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讲自己的考虑过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我觉得是蛮重要的。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认识,有不恰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
《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2看了骆老师的短片首先感受到了他的恒心与毅力。就很想听他的课。在这节课李他创设了“尾巴重新接回”的游戏情境,引领学生探索位于正多边形上猴子的身体和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
首先老师出示了一组正六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正六边形里是一只猴子,正方形里画的是猴子的尾巴。
老师让学生猜测,如果正六边形不动,正方形按一个方向转动,转动几次才能让尾巴重新接回。学生猜测6次。老师就根据学生提供的数据进行演示。6次没有让尾巴重新接回,孩子又马上猜12次。通过老师演示,孩子们发现真的是12次让猴子的尾巴重新接回了。
这一环节,学生最初认为是6次,现在又发现是12次,有了这样的认知冲突,老师并没有解释为什么。
紧接着,孩子们又经历第二次猜想并验证。老师问:“如果再玩一次这个游戏,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猜对?”学生大声齐说:“有。”
老师出示一组新图形:一个正八边形和一个正五边形。正八边形里是一只公鸡,正五边形里是公鸡的尾巴。
第三次猜想,让孩子亲历猜想、验证、记录过程。两组图形,一个是正五边形里有一只老鼠,另一个正方形里是老鼠的尾巴。另一组图形是一个正八边形里画了一只金鱼,另一个正方形里画的是金鱼的尾巴。
情境巧妙、引人入胜,学生趣味盎然。“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学生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老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巧妙引导他们进行汇报交流,学生热情高涨,“为什么重新接回的次数就正好是多边形边数的公倍数呢?”课终,学生与现场观众还沉浸在对“奥秘”的进一步思考中。
《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3骆老师能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创设的情境合理:既能符合儿童心理有趣味,又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个活动或游戏隐藏了什么数学问题?能获得什么解决问题策略?每节课,学生都积极动手,主动合作,踊跃交流…。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时闪现,愉悦的神情在小脸上洋溢。骆奇老师的教学内容是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智力游戏“动物尾巴重新接回”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寻找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奥秘。课堂围绕主要问题“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老师以“为什么重新接回的次数就正好是多边形边数的公倍数呢?”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课堂结束后,学生与现场观众还沉浸在对“奥秘”的进一步思考中。
《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4今天参加了县小学数学研究班下各组的业务培训活动,王薇薇老师上的《最小公倍数》(五下)一课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合理清晰的思路、简洁明亮的风格、灵活有效的调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引入——自然贴切
1.从春游话题引入信息:小兰想让爸爸妈妈带她去春游,四月一日起,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
2.讨论“每4天休息一天”的意思。
3.出示问题: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
这一情境的创设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适时,三月底,正是春游的好时候;二是激趣,一家子出游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三是切题,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
二.建立概念——联系生活
1.(一学生回答是12日或24日)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2.师生共同寻找:
30以内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问:为什么要加“30以内”)
30以内6的倍数有:6、12、18、24、30
30以内4和6的公倍数有:12、24
3.根据上面的信息,她们最早可以哪一天去?(这一生活问题对应的数学问题是“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4.(4和6的最小公倍数有:12)在这里为什么不用加“30以内”?
5.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黑板上的内容。
30以内4的倍数30以内6的倍数
这一环节之后是否要拓展?如果把“30以内”去掉,集合图里的数据该怎样修改?省略号表示什么?(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
三.探究求法——重视技能
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探究过程,重视数学技能的形成。特别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的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如在找对象11和13的最小公倍数时,11的倍数从1倍找到11倍还能口算,老师问12倍不能口算怎么办,一生能够提出只要再加上11就行了。在求一般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引导学生归纳步骤:首先多写其中某一数的倍数,然后再写第二个数的倍数,当出现和第一个数相同时就是这两数的最小公总数了。
其外,老师也非常重视书写格式的规范,虽会多花了点时间,也是一种好习惯。
四.巩固提高——突出重点
探讨一个问题:练习的侧重点应该是一般关系还是特殊关系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特殊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探究过程费时费力,但规律出来之后是容易掌握的,关键是在求之前先判断。一般关系在概念教学时就已完整呈现了方法,理解较方便,但从我们平时经验看,出错的往往是这一类。
另外,照应开头,回归生活,也有补一些应用性的解决问题。
《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5张老师的这节课按照数学教学模式“尝试发现——探究形成——联想应用”进行设计,层次清晰,由浅入深。故事的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落实了“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练习题的设计也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训练的层次性。
教师问题的提出很有效。如引导学生探究公倍数的个数时,教师在学生给出答案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总结,而是利用板书追问4的倍数是无限的,6的倍数也是无限的,从而学生们会发现4、6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再如:找到50以内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教师提出问题:“最小公倍数与后面的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在逐步落实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认识。
喜闻乐见的阿凡提故事是学生们喜欢的经典内容,张聪聪老师巧妙地运用到了教学的导入中,通过猜想,圈一圈、说一说、议一议等自主活动,让学生初步尝试理解、在生活情境中接触最小公倍数和公倍数的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张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完全运用学生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张老师在学生的汇报中,结合学生的讲解,不断点拨,不断提升,不但介绍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注重了学生的方法的择优思想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整个课堂过程流畅、清晰,关注学生的发展。
《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6今天张老师执教的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最小公倍数》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我认为本节课张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借鉴:
1、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让学生找找4和6的倍数,然后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观察4和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在探讨公倍数的特性时,张老师同样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整堂课张老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共同研究、学习。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张老师一再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不要随意听其他同学的结论,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结论。
3、本节课教学环节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而且环环相扣。看上去是普通的巩固练习,其实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知识,把教材理解得很深,很透。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因为自己在设计时没有想到这样去挖掘教材。
从教师本身来看,进步很大。特别是语速上,节奏很明快,语言简洁,比试教时有较大的改善。
本堂课张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练习,最后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帮小兰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完全符合认知规律。但是我认为在最后一个环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教师提问小兰爸爸妈妈第一次休息在第几天?当学生反馈时,老师有点急,马上就说出这个其实在求什么?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讲自己的考虑过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还有一个小问题,张老师的板书虽然很少,但是我觉得公倍数这三个字不够大气,缺少一种气势,与自己的上课成一种反比。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充分的体验之后,通过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从而引出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让学生能辨别游戏是否公平等等,这是对可能性知识的应用,教材呈现的内容不多,罗老师能灵活处理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罗教师就由情境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进入理性阶段的特点,采用开门见山,抛出问题“你觉得罗老师成为免单达人的可能性大么?”来引入新课,简洁明了,直奔主题。
2.教师比较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本课教学,教师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老师同样采用同桌为单位,抛硬币,记录次数和抛的结果。然后将其中10组学生的数据进行汇总、比较,从而发现一些规律。又通过给出科学家做此实验的数据结果,更有利地来说明结论:随着抛的次数的增多,抛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正、反面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教师十分注重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
另外,教师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3.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教师语言简练,设计思路清晰,能层层深入地进行教学,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教师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老师最后设计了商场搞抽奖活动,分别从消费者的角度和商场经理的角度去设计奖品的设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理由说明都很充分,可见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不错。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范文模版)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充分的体验之后,通过让学生进行足球比赛开球规则从而引出可能性,让学生能辨别规则是否公平等等,这是对可能性知识的应用,教材呈现的内容不多,但是教师能灵活处理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课始,教师就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进入理性阶段的特点,采用开门见山,抛出问题“足球比赛中采用抛硬币开球的方法,你觉得公平吗?来引入新课,简洁明了,直奔主题。
当教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为学生及时的表达提供了机会,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讨论六幅与现实世界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这一环节,教师又将活动与学生的猜结果、说理由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逐步建构了数学理论。将“可能性”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2.教师比较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本课教学,教师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老师同样采用同桌为单位,抛硬币,记录次数和抛的结果。然后将其中10组学生的数据进行汇总、比较,从而发现一些规律。又通过给出科学家做此实验的数据结果,更有利地来说明结论:随着抛的次数的增多,抛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正、反面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教师十分注重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
另外,教师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3.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教师语言简练,设计思路清晰,能层层深入地进行教学,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教师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何老师最后设计了商场搞抽奖活动,分别从消费者的角度和商场经理的角度去设计奖品的设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理由说明都很充分,可见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不错。1
第五篇:《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的短信评课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的短信评课
执教教师: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林 美
+86151****5030:林美老师语言亲切,教学理念清晰。通过人物参与的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时创设过生日情景让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86131****9678:《最小公倍数的应用》这节课,林老师创设学生所熟悉的“过生日”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0595****0700:连乘应用题一课如果在找到相关联信息后直接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解答后,再反过来分析隐藏信息,学生是不是更有思考空间?
+86151****5030:林老师语言亲切,教学理念清晰。
+86135****5067:林老师上课从容大方,语言清晰,表现出一个成熟教师的良好素质。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进行判断这样的环节设计能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精彩的表现,真正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86138****0033:利用学生熟悉的“过生日”情境,既激发兴趣,更易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86158****6328:同桌互说“每5天休息1天”的合作方式,更能让学生开口,人人对参与。比起立说给老师听有意义
+86137****2300:林美老师非常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发言中的错误信息以及不同看法,充分利用这些隐形资源帮助自己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语言评价适时且到位,是课堂的又一闪光点!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好好运用。非常感谢组委会组织的这次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
+86138****9695:林美老师能通过恰当而积极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热情,可见她平时丰富的课堂语言沉淀。这一点非常好!
+86139****5066:生活确实是数学应用的大舞台,林美老师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就是从我们的生活入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有限和无限思想的渗透给我启发特别大。
+86139****9219:林老师的这节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但学生经验不足,无法把生活中的例子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这节课林老师把这两者巧妙结合,这正是新课改的体现啊!
0593***8039:林美老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生成资源。例如:你能找找爸爸妈妈的工作有何不同?学生答:工作周期不同。这已经是很好的答案了。
+86151****5030:林老师评价语言不一,鼓励学生切入重点,问题解决环环衔结。培养学生联盟信息。
189****2882:课始师生的分析交流多向丰富,促使学生解决问题独立高效.而汇报解决问题时又有明朗的策略指导.真有大师的从容和睿智!0593***8039:学生说出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的时候,教师不应急着出现课件加以解释,可以多叫几个方法相同的学生,让他们说说。不够放得开。
+86138****3538:林美老师,你好!一个问题想跟你探讨,虽然成人的作息时间孩子不一定熟悉,但开始的组织创设是否过繁琐?本课的知识点最小公倍数千呼万唤难出现?在问题的设计上似乎缺少层次性?当学生已会运用最小公倍数计算,老师该如何应对课堂的生成资源?
+86132****9181:林老师充分尊重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多元化的解题策略更有利思维发展。
+86138****0033:在面对问题时,林老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擅长,喜欢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和构通联系中,强化对最小公倍数的理解和应用!
0595****0700:教师肯定几种解决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方便的方法,既有多种策略,又有最佳策略。
+86150****6785:导课时对问题的切入点处理得不够恰当,感觉学生对概念理解并不透彻。
0591****6888:思考: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让孩子体验策略的优化,是本节课的靓点,建议:创设情境,问题指向性要明确,宜层层递进。
0595****0700:教师如果能在巩固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最小公倍数应用情况,甚至自己出题,是否更好?
+86137****9295:其实就是4和6的公倍数,有必要弄得那么复杂吗? +86136****5487:每隔6厘米一盏,是否需改为每6厘米一盏更严谨 +86139****1886:林美老师的课能紧扣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了画图等方法,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这样数形结合的方法好,同时在解决问题多样化后,又适当进行优化,强调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的应用。教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0593***8039:本节课用“生日”穿针引线,贯穿整节课,很好!小建议:把例二与基本应用一交换,比较一气呵成。0596****8233:林老师:7月8日爸妈会同时在家休息吗?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解决呢?
+86136****6908:林美老师设计的布置彩灯练习题比小玉过生日习题还要简单,是否颠倒一下更符合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
+86139****3652:林老师在给予学生充足思考的空间同时,应该关注课堂生成,在优化策略中让学生完成小玉的心愿去福州一日游。
+86136****0919:林美老师的《最小公倍数》一课中,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了创设引疑、学以致用建立模型、应用拓展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了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真使我受益非浅。
0593****8039:出现的名人名言有点突兀,还以为和最小公倍数有关,不想只是让学生带着这种精神去探索,觉得没必要。
+86131****9678:《最小公倍数的应用》这节课,林老师创设学生所熟悉的“过生日”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又让学生在多种策略中寻求一种最优的方法,感受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86138****0033:一系列的问题为孩子的思维发展铺设一层层台阶,帮助学生巩固用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能力
+86130****7099:抽象、枯燥的最小公倍数问题以学生熟悉的过生日串情境,使学生想学、能学,林老师,真棒!
+86134****7968:林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中,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她通过学生熟悉的过生日情景,将和最小公倍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包含在现实、生动的情景中,整个教学设计是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对于合理拓展教材深度,运用相关知识,升华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治中的问题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0599****6288林美老师的课设计的很科学,上的也很活,注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对解决问题地策略进行了优化。
+86139****6935:林老师通过解决问题--概括方法--反思优化的策略让学生不但掌握知识,还学会方法.+86150****6080:上午的三位教师都能从实际的生活原型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多种探究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也融入了问题解决的策略多样性指导,体现了大会的主题.但学生的激情和课堂的氛围却缺失了不少? +86135****2626:现实生活中的学生渴望亲情和家庭的温馨,林老师的课情境生动、有意义。
+86138****0983:林美老师只收集和展示学生三种解答4月27日爸妈是否同时在家休息的典型方法,信息反馈不够全面,民主,应该认识到错误也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