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单的解决问题评课稿
简单的解决问题评课稿
主要亮点:
作为一位年轻的新教师,韩老师上课有激情,每一句话表达比较清楚,有抑扬顿挫;注意了低年级学生课堂的有效、有序组织,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的有序、有活力也有张力;关注了课堂对学生的激励,不时用不同的语言“真好”、“你真棒”、“非常好”等激励学生,学生课堂表现也比较好。能够抓住关键词“正好”来解决问题,且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如“买哪两样”与“哪些”、“哪几样”等词的区别。
借助实物摆来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计算5角+1元3角和1元硬币的不同拿法时,让学生到展台上摆实物,展示思维过程,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关注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学生的就坐、倾听、作业等习惯的培养,也关注了学生的课堂安全。如学生把带的剪刀要保管好,以免伤人等。注意了练习的循序渐进性。
存在的不足:
教材例7要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两种策略,在练习时特别是在第4题时体现不够,或者说课堂上没有表现出来,练习的顺序还须优化。先基础比较、计算,然后解决问题,最后拓展练习综合运用,课件还可以优化。特别是开始的几张,有些老师的问话或者简单的提示出示的不够恰当。
策略建议: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可以按第6题、第3题、第5题、第4题、第7题、第8题的顺序进行。并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练习设计成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的形式进行。在处理第4题时,还是要重点体现用尝试和罗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进一步重点强调调整的方向新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你是怎么想的”和“9角-2角=7角”等老师的问话可以不出示,“独立思考1分钟”的那张提示还需更简洁,更准确。
第二篇:《解决问题》评课稿
评张瑞丰老师的《解决问题》
吴志新
一、看教师教的方面
1、教师的教态大方,语言精炼,数学专业术语用的极够准确,语言的层次感强,能很好地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把问题提出来时,把问题交待的很清楚,而话语又是那么的简练,让学生一听就明白教师所要问的是什么,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教师的教学目标准确到位。整节课按他所预定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深入,既抓住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这些主要体现在:(1)教师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例子为情境引入,提出了要解决问题,然后用例子来让学生解决。学生在老师的精确引导下,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与同学一起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大胆地对自己所认识的表述出来。这样,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过程,思维得到发展。(2)教师接着又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入第二个例子,学生已经对第一个例子有了学习的模式(潜在的模式),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用学生的自己语言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过程,还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样相互的交流过程,每个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学习的动力不断,学习起来就很轻松了。(3)完成了两个例子,教师这时不再拘泥于课本,于是抛出更具挑战的问题来让学生解决。这个例子是在上面的两个例子基础上创造挖掘教材后改编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基础,解决中不断地发言,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学生的自己语言总结中把问题解决了。(4)教师把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但始终围绕着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去完成,从牵引到放手,步步为营,教师的主导,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课堂角色充分的得到体现,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在放手的过程中得到一一体现。
没有预定,没有预演,教师课堂执教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生成,课堂大气,感染力强。
二、看学生学的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欲望,大胆地说,大胆地表现自我。
2、学生之间的交互合作有效,有小组探究,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汇报有条有据,当持有不同意见时,不时引发有效的争论,得到最佳结果。
总之,观看了这一节课,我看到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的精髓,引以待发,引而有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然。
第三篇: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评课稿15篇
解决问题评课稿1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何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看了二年级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何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何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何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何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何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何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何老师在课堂上用到学生自己的手指来进行游戏,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何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五、加强对比与联系,使生透彻理解。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何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解决问题评课稿2今天上午听了校级研究课卢**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感触很深。
无论是卢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体备课中,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卢老师类似的优点,这里不再多说,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完这堂课后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给学生的几道例题:如用18跟栅栏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法?订阅3种书籍的不同订法……都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这一点卢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卢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时间去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在教学例2时,订阅3种书籍有几种方法呢?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结果让人惊喜,大部分孩子解决起来毫无困难,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数字来代替书籍的名字来列举。这种方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不得不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为之惊叹。看来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确实能够获得意外的惊喜。听到这里,我不禁要问,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号来列举的方法,那书上介绍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讲或者略讲呢?
3、例3是道关于投镖的问题。标靶上有3种情况,10环,8环和6环。投2次得到的总环数会有几种情况?在这里,卢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了4种情况:一、两次投中的环数相同。二、两次投中的环数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两次都未投中。我个人认为分为四类不太恰当,应该分成三类较清楚,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其实说的就是两次都投中的情况,只不过在这个前提下再细分为两类而已。这样分类讲起来可能才更加清楚点。
4、投标的结果出现了重复。如8+8=16,10+6=16,这两种情况尽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清楚。为了防止学生的答案写的不清楚,在答时也应建议学生将所有的答案有序排列,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以上是我听完课后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还望批评指正,共同学习!
解决问题评课稿3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王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王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王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王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王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王老师在课堂上用北京奥运福娃这种学生喜欢的卡通图贯穿课堂的始终,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五、加强对比与联系,使生透彻理解。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王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我认为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讲解“去尾法”时用课后练习中的一道习题“如果你拿10元钱买3元一块的橡皮,能买几块?”效果会更好。而课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个福娃玩具,每5个装满一盒来销售,最多装满几盒可以销售?学生会认为剩下的一个虽然装不满一盒,但也可以装在盒里单个来销售,卖的便宜点。如果用买橡皮的的习题做例子,更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人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2、新课探究中,配上动画演示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内容有一定难度,如果课堂上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介绍 “进一法”和“去尾法” 用动画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
3、课后练习小组合作效果更好。
最后练习中让学生两人一组举出生活中见到的 “进一法”和“去尾法”实例,不如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让优等生先说,学困生听后再说,这样学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余地,也能参与其中,从而使课堂真正做到面向课堂全体学生。
解决问题评课稿4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新课标》提出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这样看来,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如果在这个学段对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方法掌握的如何,那么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给学生一个结实的阶梯。下面结合朱老师执教《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当以乘除法一步应用题的教学为基础。分析数量关系是一件非常枯燥无味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呢?朱老师于是将分析数量关系放到学生熟悉的事情中去,去游玩的情境中去,这点做的很好,学生在情境中能很快地提出问题。法国著名文学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点拨学生,用什么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实践证明,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从设置的情景中启发他们提出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情景的设置对整堂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友国老师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生成中提升,数学情感在互动中生成发展。平凡的课堂就在动态生成中焕发出了别样的精彩!
二、形成一定的应用题教学模型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可见让学生建立一定的应用题教学模型是非常重要的。而应用题教学模型的建立这一内容的教学主要表现在数量关系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低年级简单应用题的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求出正确的结果,还应该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其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也要得到很好的发展。朱老师在解答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让学生明确:求什么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各条件间的数量关系如何。让学生能很好地突破这个难点,问题也就解决了。全班学生在投身于教学活动之后,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在现实的活动中得以理解和发展。学生在解决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同学间的交流与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比如说,老师提出小猴与大猴采桃子多少后,不是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在全体同学积极讨论后,让各小组推荐代表讲出依据以上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同伴的商量中学会了相互间的补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在交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也与同学们进行了沟通,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这学生的学习。
当然朱友国老师这节课仍有不足点,:让学生交流时呈现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简约的,学生的质疑的深度还不够,学生只顾表现自己,而没有注重同伴的感受,所以本次教学中朱老师在课前制定相关的合作要求时,应充分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们在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中进步,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这才是完美的课堂教学。另外,课堂教学应体现民主,回答好的问题,对发言人应予以肯定,鼓励,对于回答错的同学不能横加指责,而应给予一定的积极发言的安慰奖。而不是在同学们的笑声中结束该同学的发言,只能以你的想法很奇特的方式加以鼓励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满意的坐下,而不是挫伤其积极性。当然这节课也还存在着其他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其一、整个教学过程受教学课件的牵制,一步步展开,如碰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呢?其二:因低段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还要适当充满童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的活力。
解决问题评课稿5主要亮点:
作为一位年轻的新教师,韩老师上课有激情,每一句话表达比较清楚,有抑扬顿挫;注意了低年级学生课堂的有效、有序组织,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的有序、有活力也有张力;关注了课堂对学生的`激励,不时用不同的语言“真好”、“你真棒”、“非常好”等激励学生,学生课堂表现也比较好。能够抓住关键词“正好”来解决问题,且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如“买哪两样”与“哪些”、“哪几样”等词的区别。
借助实物摆来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计算5角+1元3角和1元硬币的不同拿法时,让学生到展台上摆实物,展示思维过程,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关注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学生的就坐、倾听、作业等习惯的培养,也关注了学生的课堂安全。如学生把带的剪刀要保管好,以免伤人等。注意了练习的循序渐进性。
存在的不足:
教材例7要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两种策略,在练习时特别是在第4题时体现不够,或者说课堂上没有表现出来,练习的顺序还须优化。先基础比较、计算,然后解决问题,最后拓展练习综合运用,课件还可以优化。特别是开始的几张,有些老师的问话或者简单的提示出示的不够恰当。
策略建议: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可以按第6题、第3题、第5题、第4题、第7题、第8题的顺序进行。并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练习设计成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的形式进行。在处理第4题时,还是要重点体现用尝试和罗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进一步重点强调调整的方向新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你是怎么想的”和“9角-2角=7角”等老师的问话可以不出示,“独立思考1分钟”的那张提示还需更简洁,更准确。
解决问题评课稿6听了孔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孔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二、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解决问题评课稿7听课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每听一节课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今天听了叶老师的解决问题让我受益匪浅。我先从学.习课堂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温故环节。叶老师通过让学生分男女背7、8的乘法口诀。开火车做口算题,复习旧知,为讲授新课做好铺垫。
二、知新环节。叶老师做的非常的好,先让学生自己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三、习.练环节。叶教师讲练结合,由易到难,层层提高,练习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和解决与自己直接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唯一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张,没有梳理这一环节。
下面谈谈我的感受1、在口算环节,教师把口算规则说在前,让学生明白规则再去回答问题,课堂秩序较好。2.在讲例题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在讲第一个例题时教师讲完后,我觉得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较好。
这节课给我的反思是,要很好的组织教学,首先备课一定要充分,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那样上课时你心里就有底,不慌乱,有计划有步骤。其次,要有有秩序课堂纪律要具备。上课时要灵活变通。有些知识点学生一会儿就掌握了,有些学生掌握需要反复强调。而这些重点跟备课时有时会有一定的出入。你觉得难的,学生说不定一会儿就掌握了,你觉得简单的,学生说不定掌握得很慢。
解决问题评课稿8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是学生在学习了利用单幅线段图解决问题和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用画线段图收集和整理信息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问题。刘茜老师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对整个教材的把握有待提高,但她准备充分,事先准备了多块小黑板。课始,她先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接着出示一道复习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宽6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设计,符合学情,学生既复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也为新授打下了伏笔。接着,把复习题改为例题,例题的叙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但对学生而言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因此,部分学生读题后会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独立画图梳理信息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状态,针对学生困难进行指导。刘老师首先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并在巡视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半成品”:
二是对增加部分的长度没有敏感,不符合整幅图的大小比例。通过“对半成品加工”的方式,对画图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突破难点。
几点建议:
(1)教师语言要明确、有启发性。特别是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所以问的问题要明确,使学生得到信息后马上明白要考虑什么问题,使学生迅速理清解题思路。
(2)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教师要充分利用示意图帮助每一个学生理解即长方形的宽是不变的,它既是现在长方形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解决问题评课稿9《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学生学习同数连加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这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例题图出示以后,让学生充分观察情境图,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列式。列式后,由学生质疑:“3个同学”这个条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吗?这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
2、活动形式多样化。在例题出示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例题中题目中的意思,张老师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小棒摆一摆图中的信息。让学生自己用更形象生动的方法去感悟题意,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在练习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3、注重算法多样化。如何解决“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这个问题,方法是不一样的,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表解答。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学生没有想到列表的策略,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如何填写表格。算完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哪种方法更简便。
4、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拓展思维的环节,张老师让学生两人一个小组,合作用小棒拼几个相同的图形,然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不拘泥于一般题型的练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固化的模式上。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
解决问题评课稿10《用方程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课朱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
通过让学生先自学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显著。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地球图片引出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和地球表面积,让学生充分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出示自学目标后,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述。
朱老师利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大胆地放手学生自主探究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做到有的放矢,能很好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朱老师突出强调两点:
其一是设谁为未知数,另一量怎样表示;
其二是根据哪一个条件设未知数,根据哪一个条件找出等量关系。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向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 之以渔”。朱老师让学生画出线段图,清楚的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学生讲解,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的找出等量关系式。
四、练习设计充分体现多样性。
在学完新课后,设计的练习有填空、看图列式计算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授课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解决问题评课稿11这次优质课活动中,我听了麻晓菊老师设计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复习课》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受益匪浅。
这节《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复习课》是一堂实效性强的、结构完整的复习课。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以练为主。练习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维的价值。练习题也非常具有层次性,从基础练习到拔高练习,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性,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这节课中,麻老师结合已学知识内容设计练习题,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练习内容包括: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知道单位“1”求对应量,以及求单位“1”的量等等。让学生根据两条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说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得出解题方法;知识让学生自己疏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让学生自己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突出了解题思路的开放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实现师生的民主与平等关系,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以小组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课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学生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体现了以练为主。
整节课练习形式多样,题型设计科学性,知识对比训练扎实,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练习,体会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麻老师设计的这些练习题都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规律,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基本训练,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还适当增加优化训练,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解决问题评课稿12今天听了陈老师的《用乘法两步解决问题》一课,体会如下: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陈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解决问题评课稿13今天,聆听了陆君超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们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陆老师首先通过两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让学生说说怎样列式以及这样列式的依据,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接着出示例1,让学生说说这题和前面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意识到原有的条件发生了改变,原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适用了,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运用原有的知识已无法解决,从而引导学生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例题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学生也能较准确的说出解决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检验以及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适时回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假设”这一策略。一节课下来,思路还是较清晰的,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板书设计也比较详细。
下面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可以多放手让学生参与交流和讨论,多给他们一些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比如在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的时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说,没有必要去打断他们。还有在例题结束后小结和课堂最后总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讨论,再集体交流下。同时,可以抓住学生课堂中的有效生成,展开灵动的课堂教学,注入数学课堂以生命的活力。
2、对策略的意识可以增强一些。
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而不是单单用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陆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计算,也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为什么要假设”“假设有什么作用”可能花的篇幅较小。只有真正充分的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和“萌生”。
3、板书设计上可以再斟酌一下。
陆老师基本上把计算方法都写在了黑板上了,我觉得可以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用一定的方式写出来,让同学们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到假设的策略,更突出一下“假设”这一策略意识。
解决问题评课稿14怀着兴奋的心情听了谢老师和徐老师分别执教的《解决问题》,受益匪浅。特别是沈百军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解决问题如何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谈谈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闪光点。谢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谢老师始终贯彻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其次谢老师的课堂练习注重层次性,一层层的深入,学生的知识随着老师的练习不断提升,真正体现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堂徐宾老师的课,从学生的旧知入手,先让学生猜测两张纸条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即巩固了学生的旧知,又为后面学生的新知学习埋下了铺垫。学生的兴趣也在猜测中提升,以较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后,在徐老师的练习中,徐老师的练习始终从细小处关心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徐老师让学生每次做题目前读题;当有多个数学信息时,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选取自己需要的数学知识等等。不仅如此,徐宾老师的练习也是层层深入,从基础知识到拔高练习,学习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实现了人人学有效的数学。
其次谈谈我对这两堂课的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在谢老师的课堂中谢老师对于比多比少两者的联系讲得还可以再深入些,是否可以在导入情节中让学生明了A比B多2个,也就是B比A少2个,也即一个比多比少的数量关系可以有两种表述方式。再讲解完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练习以加强巩固这个知识点。其次再教学比多比少的知识时,让学生明确求A比B多多少?就是A里面去掉与B相同的部分,即从A里面减去与B一样的数据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用大数减小数这个数学模型。再根据第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顺气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数减去小数。
而徐宾老师的课堂上,我觉得在教学新知,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后,先不出现去掉一个单位“1”,让学生猜测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长,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短,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和第二张纸一样长。而是在这个环节后直接让学生观察,你觉得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很快得回答用一个数去乘几分之几,此后教师把这个模型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样可能在后来徐宾老师在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时学生会顺其自然得讲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学模型,而不会像在徐宾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提到的就是计算时的注意点而已。其次在教学用线段图理解时,我觉得在这里徐宾老师应该一步一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会自己用画线段图来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直接把完整形式展示给学生。
在听完了沈百军老师的讲座后,让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一直都知道建立数学模型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但是有时也感觉这与算法多样化有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定在了一个方面。可是从数学的本质角度讲就是为了让学生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模型的学习是有效的。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断的数学学习为基础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或者是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与思维,让学生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中学会建立模型。
解决问题评课稿15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随着我县第三教研协作区集体活动的开展,我曾参加学习过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的学习,都让我在教学经验上成长一大步。今天来到二小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我深感荣幸。下面我就熊老师的这节课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和感受:
熊老师的这节课最主要的闪光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毕业班的后期能大胆的使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说明熊老师思想进步,善于学习新教法,很是难能可贵。
二、“三疑三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交流。在本节课中熊老师三次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去自学例5,探索新知,再后来的解决问题中能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应用的恰当得体。
三、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习例5时,熊老师先组织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先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明确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用比例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能更容易的接受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练习设计,紧扣例题。当学生顺利的学会例5后,熊老师围绕例题设计了大量的练习,练习题形式多样、灵活。特别是后来的学生自己出题并解决,把课堂气氛带入了高潮。
但就本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
一、“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使用的太过生硬,仅仅在课堂开始几分钟听到了老师问学生在看到课题后想知道什么,就草草了事了。虽然后来老师小黑板出示了设疑自探,可是这里的“疑”还是老师设的,学生只能顺着老师的思路来走。
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虽然课堂中熊老师三次使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除了第一次多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小组合作的味,后两次的使用完全没有小组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三、课堂学校气氛太过于沉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整节课中老师的身份还是相当于太阳,学生的身份还是地球,只能围着老师的问题转。没能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自主性。
四、课堂中应多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给予指导和鼓励。并且在评价时要做到有激励性,发展性,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针对以上情况,我想对熊老师提出一些自己粗浅的建议:
一、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做到真正的放手给学生,既然已经使用了“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就大胆的使用,哪怕是运用的还不成熟也没关系,必定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二、在小组分工上还得下些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在小组合作时,他们应学什么,怎么学。这样学生就不会漫无目的的在那干巴巴的坐着不知所措了。
三、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语言和鼓励性的语言。特别是六年级的后期,学生已经转入全面复习了,本来就很乏味,老师更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拙见,如有不当之处望大家能谅解。同时我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有好的方法和经验能不吝赐教!
第四篇: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评课稿(合集15篇)
解决问题评课稿1我听了韦老师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这节课,感触颇深。本课书上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课,但韦主任通过改编题目,改成学生熟悉的学生在跳绳,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陆老师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自己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区理解题意,如“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张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讲解的很到位,在弄清条件含义和要求的问题后,一起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用列式计算和填表的方法求出问题的答案。王老师先是讲解题目的关键句,“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列表和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可以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用这种方法解题后有何体会。
后面大家都安排了5个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理清要求和问题之后再来解决问题。体会到用这种策略解题的好处。
这节课本是学生熟悉的题目,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从条件出发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找到条件,利用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决问题评课稿2今天上了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这是第二次任老师听我的课,相比于两年前的青涩,自己在对一节课的把握能力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作为新教师,还是缺乏对一节课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多磨练自己,多听课、多上课,多听听有经验老师的建议与意见,让自己在听课、上课、评课中不断成长。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一句“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嘛?”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紧紧抓住新知的生长点展开教学,并由此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在探究新知部分,我让学生们同桌合作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在发挥合作学习优势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在小结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明晰了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变中抓不变,从不变中找变,加深学生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之后我将例1的第二小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再次训练学生寻找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的环节中,我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旨在强化思路,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任老师在评课中首先肯定了我原本的教学设计,但在具体每一个环节的落实上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1.在新授部分讲解的条理不够清晰,似乎面面俱到都提到了,但显得有点乱,学生们听了之后可能还是一知半解。应从复习旧知中提炼出数量关系“体重×2/3=水分重量(成人),体重×4/5=水分重量(儿童)”,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确定性,然后从条件中分析已知与未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结部分寻找异同不够突出重点,在突出数量关系不变的基础上应着重分析用乘法解决和用除法解决的区别——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不同,使学生明确两类题的不同之处,真正掌握解题思路。
3.在寻找数量关系的环节中可引导学生划出关键语句,学生已有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基础,据此列出数量关系应该不难。另外,在数量关系上应强调分率与分率对应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既可使学生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同时也为学习稍复杂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4.课堂中应给予学生更多说的机会,而不是教师主导,留给学生的只是倾听。在探究新知部分,同桌讨论完之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思路、寻找方法、小结异同。在练习1中可让学生任意选择一题同桌互说,这样既可解决课堂时间不够的问题,又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有说的机会。
任老师建议我再去重上这一课,但鉴于另外几个班都已上完这部分内容,因此我修改了自己原本的教案,在某些环节中详细注明了细节活动。作为新教师,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要抓住每一次这样的机会,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在不断地磨练中逐渐成长!
解决问题评课稿3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是学生在学习了利用单幅线段图解决问题和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用画线段图收集和整理信息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问题。刘茜老师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对整个教材的把握有待提高,但她准备充分,事先准备了多块小黑板。课始,她先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接着出示一道复习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宽6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设计,符合学情,学生既复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也为新授打下了伏笔。接着,把复习题改为例题,例题的叙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但对学生而言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因此,部分学生读题后会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独立画图梳理信息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状态,针对学生困难进行指导。刘老师首先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并在巡视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半成品”:
二是对增加部分的长度没有敏感,不符合整幅图的大小比例。通过“对半成品加工”的方式,对画图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突破难点。
几点建议:
(1)教师语言要明确、有启发性。特别是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所以问的问题要明确,使学生得到信息后马上明白要考虑什么问题,使学生迅速理清解题思路。
(2)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教师要充分利用示意图帮助每一个学生理解即长方形的宽是不变的,它既是现在长方形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解决问题评课稿4今天听了陈老师的《用乘法两步解决问题》一课,体会如下: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陈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解决问题评课稿5本周的数学教研活动是观看顾晓华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本课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新内容,看似十分的简单,但确是引领学生们将之前的一些解题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听完顾老师的,可以感受到顾老师深入的分析了教材,才会有这样一节过程流畅、思路清晰的课,真的收获颇多。
情境一体化
小动物学生们都很喜欢,教师选择例题的情境是小猴摘桃,接着将课后的练习与这个情境整合,先是小猴玩球,接着是小猴排队,最后是帮小猴解难题,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自然,让学生思维持续发展,并层层深入。
训练多样化
一节数学课除了要将教材知识很好的落实到位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本节课中做的比较好的有:
审题能力的训练:课始教师就对学生进行了审题能力的训练,具体的做法是先由学生齐读题目,接着将所有问题隐去,指名学生复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的突出,说明教师平时一定是高要求的落实这一能力的培养,长此下去,学生审题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语言能力的训练:数学课有别于语文课,没有那么多练习说话的机会,所以教师就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求他们完整的表达,特别是在过程回顾的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句式,先根据()和()求出(),再根据()和()求出(),这样一来学生们有了仿句回答问题更加的具体完整,也给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范本。
总结形象化
一节课下来,教师帮助学生们总结出来5句3字的口诀,分别是读题目、想意思、顺着推、做标记、回头看,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确实老师将教学额重点一一融入其中,心思细腻,利用学生“消化”知识。
以上仅限于个人对这节课的拙见,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有说的不到的地方,肯请各路诸葛指正,本人不胜感激。
解决问题评课稿6听了靳老师讲的这节解决问题的课,我感觉最大的亮点是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环环相扣的课堂,能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首先,在课堂设计上,以练习为主,在练习中提升知识的运用。教学中,靳老师从刚开始的温故互查环节,就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6个步骤,然后让学生以这6个步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从出示的例题,以至于后面的练习题,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完成。每道题都分析了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讨论,并尝试列示。解答完后提出还需要检验。通过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解题步骤:整个教学环节都贯穿在这一环境中,这种联系实际的方式,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同时能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其次,靳老师紧紧围绕教研主题主题“重点导学、疑点导练”,教学目标明确,在导学时言简意赅。例如:每一道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去共同交流,然后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疑惑中解决问题,成就了高效的课堂。
最后,我觉得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较好。课上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很快掌握了本节课知识。在教学中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议:1、引导学生说出检验的方法。2、有些题可以适当的计算一下。
解决问题评课稿7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何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看了二年级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何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何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何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何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何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何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何老师在课堂上用到学生自己的手指来进行游戏,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何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五、加强对比与联系,使生透彻理解。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何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解决问题评课稿8今天听了陈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首先感到陈老师的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花架子,虽然有点平淡,但整体教学结构合理,把握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主线”,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次,陈老师能重视新旧知识的梳理,重建转化意识。如组织学生回顾“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那些问题?”,这一回顾,帮助学生把原先一些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点:“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机地整合了起来,使学生看到了一个整体的数学知识链。新旧知识的梳理,不仅教会了学生数学学习要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还让他们更加领会了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转化——能帮助我们把新问题都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旧问题,更方便我们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总之,本节课陈老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想一想、自己说一说,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
解决问题评课稿9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王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王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王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王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王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王老师在课堂上用北京奥运福娃这种学生喜欢的卡通图贯穿课堂的始终,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五、加强对比与联系,使生透彻理解。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王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我认为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讲解“去尾法”时用课后练习中的一道习题“如果你拿10元钱买3元一块的橡皮,能买几块?”效果会更好。而课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个福娃玩具,每5个装满一盒来销售,最多装满几盒可以销售?学生会认为剩下的一个虽然装不满一盒,但也可以装在盒里单个来销售,卖的便宜点。如果用买橡皮的的习题做例子,更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人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2、新课探究中,配上动画演示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内容有一定难度,如果课堂上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介绍 “进一法”和“去尾法” 用动画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
3、课后练习小组合作效果更好。
最后练习中让学生两人一组举出生活中见到的 “进一法”和“去尾法”实例,不如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让优等生先说,学困生听后再说,这样学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余地,也能参与其中,从而使课堂真正做到面向课堂全体学生。
解决问题评课稿10《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学生学习同数连加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这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例题图出示以后,让学生充分观察情境图,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列式。列式后,由学生质疑:“3个同学”这个条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吗?这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
2、活动形式多样化。在例题出示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例题中题目中的意思,张老师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小棒摆一摆图中的信息。让学生自己用更形象生动的方法去感悟题意,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在练习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3、注重算法多样化。如何解决“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这个问题,方法是不一样的,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表解答。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学生没有想到列表的策略,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如何填写表格。算完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哪种方法更简便。
4、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拓展思维的环节,张老师让学生两人一个小组,合作用小棒拼几个相同的图形,然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不拘泥于一般题型的练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固化的模式上。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
解决问题评课稿11《解决问题》一课,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比较不错的,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习的生活化。从整体上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老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明显的看到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朋友,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课堂很轻松、自然。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吴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获得数学信息,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整节课上,教师评价形式丰富多样。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充满被关怀、被鼓励的愿望,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言语激励,还通过画星星、奖励小贴画等进行形象化的荣誉激励,这样一来,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张丰宝:本节课,老师能引导孩子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反复练习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新知。
解决问题评课稿12董老师的这堂课,以学生为中心,搭介平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又通过小组全作学习、动手体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我认为董老师的这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身这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董老师在课的导入部分就创设了学生去雅戈尔动物园的情景,小记者去动物园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请学生仔细听,并说说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而非常感兴趣的情景搬到课堂上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较好。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产生多种资源,教师学会观察、倾听,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兴趣的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董老师非常巧妙而充分的利用了教学资源。例如,在巩固阶段,董老师出示了很多图片,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数学问题,并且请学生解决他们自己提的数学问题。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分三小组,答对一题一朵小红花。最后当比赛结果出现时,董老师非常巧妙地问学生第一小组至少得几朵才能和第二小组一样多。充分利用了各组得小红花这个教材资源。
三、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仅仅是导演,学生真正走到前台来表演,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理解、认知、质疑、创造、体验、交流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董老师有效地开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例如4人小组解决“斑马比老虎多几只”这一问题,董老师明确提出学习目的、合作要求。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一说,谁和谁比,谁比较多,谁比较少,最后再想一想怎样列式。真正开展了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本堂课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董老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能不能再丰富一些,更能激励学生一些,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解决问题评课稿13今天听了朱xx老师和惠xx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而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两位老师精心设计教学,巧妙构思课堂,课上学生也积极配合,踊跃发言。现就以下几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优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例题:如用22根1米长的小棒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怎样围面积最大法首先需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两位老师做的比较到位,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二.语言简练,但又充满引导性。
整个新授过程,教师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来自己探索实践的,如引导学生明确题意时“你想到了什么?”、“围成的是什么?”、“1米长的木条,你想到了什么?”……问题简练,但每个问题都能引导学生向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思考。
三.课件清晰有效。
两位老师制作的课件很清晰,能让人一看就明白课件表示的意思。在展示五种不同围法的长方形花圃时,两位老师的处理方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将5个长方形放在一起比较,非常容易就能看出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充分发挥了PPT的优越性。
两位老师的教学效果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很多的,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关注,及时、有效、科学地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
解决问题评课稿14列方程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是解方程的本质,李老师抓住了“列方程方法解决问题”主线,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感受了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下谈几点这节课的的亮点和本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亮点:
1、创设有效的联系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
在李老师的课上,李老师从学生熟知的学校的跳绳比赛入手,学生的兴趣高涨,避免了教材提供的主题中的高于学生生活常识的起点,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学会灵活的运用教材,只有学生在熟知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2、素材呈现简约但不单一。
李老师的课上通过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事件贯穿课堂,素材虽单一,但是具有数学味,而且在练习中通过有线段图、文本、图画等形式,让学生在即将进入倦怠时期马上又焕发新的神采,激发他们去学习,去攻克问题的斗志。
3、注重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李老师注重引导,让学生会概括、归纳数量关系式,这对于学生学会列方程、列对方程很有好处,方程本身就是“等式”。而且通过列数量关系式能让学生对于数学信息了解的透彻,又便于解决。
想法:
1、我觉得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正向思维去解决问题,出现了由算术思维引发的方程式,我想最好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数学信息列方程,一个避免了学生的列错算式,一个由于方程式是有算式转换过来的,其实是学生进行了转化思想,也浪费了时间。
2、在李老师上练习巩固课时,我觉得第一题练习出现时,李老师直接为学生设好X太快了,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通过看,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只有在了解数学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题意。我想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培养孩子审题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解决问题评课稿15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使学生初步感受用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所具有的简单明确的优点。
例题加法是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看图了解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的结构,通过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出示例题后,倪老师先告诉学生“︷”和“?”合起来表示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表示什么意思,告诉学生表示“一共多少个”以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在说的时候,老师会提醒学生观察“?”在图中的位置,看看不同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在学生都能看出“?”的不同处之后,我再进行总结。
相比例题,其实“试一试”对学生来说,理解和列式都更难一些。出图后,倪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并借助在例题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认识到图中的括线及下面的数量‘10个’表示一共有10个苹果,篮子外面有3个。篮子上面的‘?个’表示要求的问题:‘篮子里面有几个苹果’。讲解清楚后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充分理解后再让学生利用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解决问题。由于减法是难点,因此对减法算式的理解要比加法更细致,列式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10’要写在减号前面,充分理解减法含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对看图列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要想学生做对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多说,只有在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真正理解。另外,由于学生才一年级,一切都处在学习、成长阶段,因此像看图列式还要告诉学生:求篮子里有几个苹果,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去数,有时是数不出来的,而应该用小脑袋去思考!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首次接触到括线,更是首次接触到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所以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括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解决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倪老师虽然注重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但在总结方法这一环节做得还不够!应该引导学生比较加法和减法两类实际问题,让学生清晰得知道问号的位置不同,就是所求的问题不同。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知道了合起来的总数,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才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理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五篇: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评课稿1今天上午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用加减混合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课,受益匪浅。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有待我们学习和借鉴。雷老师虽已年过五旬,但他不服老的敬业精神,以及课堂上独特的教学风格为所有的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习的生活化;还注意研究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从整体上看,他们都完成了教学任务,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我认为本节课以下几方面处理得好:
一、课前复习练习。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而且要长抓不懈。
二、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美术兴趣小组作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整节课始终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三、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例5时,教师注重了三个环节的教学。
1、在“知道了什么?”环节教师重在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男生有多少人?”第二个问题是“美术数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同时明确两个数学信息:女生有14名,男生比女生少5人”。
2、在“怎样解答?”环节中,第一个问题是旧知,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解决问题较为容易。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教学的重点,关键要教学两点:一是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的含义,即就是求美术小组男生和女生合在一起是多少人;二是要通过分析,会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作为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信息。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用“14—5+14=23(人)”解决第二个问题,也予以肯定。
3、在“解答正确吗?”环节,教师重在梳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信息等。
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策略与方法进行相应的梳理,引导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同时使学生充分感受加、减法计算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注重知识的拓展。
通过4道巩固练习,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并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总之,雷老师这节课思路清晰,数学语言简练,很具有感染力,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同时,他教态亲切自然,注重课堂中的评价语,师生关系融洽,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专注,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解决问题评课稿2本周的数学教研活动是观看顾晓华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本课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新内容,看似十分的简单,但确是引领学生们将之前的一些解题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听完顾老师的,可以感受到顾老师深入的分析了教材,才会有这样一节过程流畅、思路清晰的课,真的收获颇多。
情境一体化
小动物学生们都很喜欢,教师选择例题的情境是小猴摘桃,接着将课后的练习与这个情境整合,先是小猴玩球,接着是小猴排队,最后是帮小猴解难题,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自然,让学生思维持续发展,并层层深入。
训练多样化
一节数学课除了要将教材知识很好的落实到位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本节课中做的比较好的有:
审题能力的训练:课始教师就对学生进行了审题能力的训练,具体的做法是先由学生齐读题目,接着将所有问题隐去,指名学生复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的突出,说明教师平时一定是高要求的落实这一能力的培养,长此下去,学生审题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语言能力的训练:数学课有别于语文课,没有那么多练习说话的机会,所以教师就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求他们完整的表达,特别是在过程回顾的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句式,先根据()和()求出(),再根据()和()求出(),这样一来学生们有了仿句回答问题更加的具体完整,也给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范本。
总结形象化
一节课下来,教师帮助学生们总结出来5句3字的口诀,分别是读题目、想意思、顺着推、做标记、回头看,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确实老师将教学额重点一一融入其中,心思细腻,利用学生“消化”知识。
以上仅限于个人对这节课的拙见,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有说的不到的地方,肯请各路诸葛指正,本人不胜感激。
解决问题评课稿3怀着兴奋的心情听了谢老师和徐老师分别执教的《解决问题》,受益匪浅。特别是沈百军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解决问题如何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谈谈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闪光点。谢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谢老师始终贯彻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其次谢老师的课堂练习注重层次性,一层层的深入,学生的知识随着老师的练习不断提升,真正体现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堂徐宾老师的课,从学生的旧知入手,先让学生猜测两张纸条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即巩固了学生的旧知,又为后面学生的新知学习埋下了铺垫。学生的兴趣也在猜测中提升,以较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后,在徐老师的练习中,徐老师的练习始终从细小处关心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徐老师让学生每次做题目前读题;当有多个数学信息时,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选取自己需要的数学知识等等。不仅如此,徐宾老师的练习也是层层深入,从基础知识到拔高练习,学习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实现了人人学有效的数学。
其次谈谈我对这两堂课的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在谢老师的课堂中谢老师对于比多比少两者的联系讲得还可以再深入些,是否可以在导入情节中让学生明了A比B多2个,也就是B比A少2个,也即一个比多比少的数量关系可以有两种表述方式。再讲解完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练习以加强巩固这个知识点。其次再教学比多比少的知识时,让学生明确求A比B多多少?就是A里面去掉与B相同的部分,即从A里面减去与B一样的数据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用大数减小数这个数学模型。再根据第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顺气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数减去小数。
而徐宾老师的课堂上,我觉得在教学新知,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后,先不出现去掉一个单位“1”,让学生猜测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长,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短,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和第二张纸一样长。而是在这个环节后直接让学生观察,你觉得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很快得回答用一个数去乘几分之几,此后教师把这个模型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样可能在后来徐宾老师在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时学生会顺其自然得讲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学模型,而不会像在徐宾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提到的就是计算时的注意点而已。其次在教学用线段图理解时,我觉得在这里徐宾老师应该一步一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会自己用画线段图来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直接把完整形式展示给学生。
在听完了沈百军老师的讲座后,让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一直都知道建立数学模型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但是有时也感觉这与算法多样化有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定在了一个方面。可是从数学的本质角度讲就是为了让学生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模型的学习是有效的。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断的数学学习为基础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或者是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与思维,让学生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中学会建立模型。
解决问题评课稿4听课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每听一节课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今天听了叶老师的解决问题让我受益匪浅。我先从学.习课堂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温故环节。叶老师通过让学生分男女背7、8的乘法口诀。开火车做口算题,复习旧知,为讲授新课做好铺垫。
二、知新环节。叶老师做的非常的好,先让学生自己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三、习.练环节。叶教师讲练结合,由易到难,层层提高,练习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和解决与自己直接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唯一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张,没有梳理这一环节。
下面谈谈我的'感受1、在口算环节,教师把口算规则说在前,让学生明白规则再去回答问题,课堂秩序较好。2.在讲例题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在讲第一个例题时教师讲完后,我觉得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较好。
这节课给我的反思是,要很好的组织教学,首先备课一定要充分,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那样上课时你心里就有底,不慌乱,有计划有步骤。其次,要有有秩序课堂纪律要具备。上课时要灵活变通。有些知识点学生一会儿就掌握了,有些学生掌握需要反复强调。而这些重点跟备课时有时会有一定的出入。你觉得难的,学生说不定一会儿就掌握了,你觉得简单的,学生说不定掌握得很慢。
解决问题评课稿5××月××日,听了常老师执教的《用数学解决问题》。常老师联系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动手操作,举例等方法,顺利地为学生建立了表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确式子的由来,教学效果良好。
一、常老师能够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形象认知占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常老师首先应用课件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问题情境,明白怎么列出式子,然后利用学生动手摆学具,举例等方法,更加让学生明白加法是把两个数量合并在一起,减法是去掉一部分,以建立表象为基础,学生掌握很好。
二、作为一年级学生,能够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摆学具,明白题意,列出正确算式,确实令人吃惊,这可以反应出常老师的平时的引导有方。
三、奖励有效,有价值。课堂教学中,常老师利用奖励星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的激励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获得,要通过学生的动脑思考,正确解答才能得到,显出星星的价值,更激发学生积极动脑的兴趣。
四、常老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低段学生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常老师从细微的习惯培养抓起,注意倾听的习惯,大声回答问题的习惯,正确的坐姿等等,常老师善于运用儿童化语言,以和蔼的语气提示学生的习惯,如沐春风,感觉特别亲切,学生的表现当然令人咂舌。
解决问题评课稿6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是学生在学习了利用单幅线段图解决问题和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用画线段图收集和整理信息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问题。刘茜老师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对整个教材的把握有待提高,但她准备充分,事先准备了多块小黑板。课始,她先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接着出示一道复习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宽6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设计,符合学情,学生既复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也为新授打下了伏笔。接着,把复习题改为例题,例题的叙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但对学生而言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因此,部分学生读题后会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独立画图梳理信息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状态,针对学生困难进行指导。刘老师首先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并在巡视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半成品”:
二是对增加部分的长度没有敏感,不符合整幅图的大小比例。通过“对半成品加工”的方式,对画图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突破难点。
几点建议:
(1)教师语言要明确、有启发性。特别是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所以问的问题要明确,使学生得到信息后马上明白要考虑什么问题,使学生迅速理清解题思路。
(2)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教师要充分利用示意图帮助每一个学生理解即长方形的宽是不变的,它既是现在长方形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解决问题评课稿7今天听了朱xx老师和惠xx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而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两位老师精心设计教学,巧妙构思课堂,课上学生也积极配合,踊跃发言。现就以下几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优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例题:如用22根1米长的小棒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怎样围面积最大法首先需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两位老师做的比较到位,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二.语言简练,但又充满引导性。
整个新授过程,教师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来自己探索实践的,如引导学生明确题意时“你想到了什么?”、“围成的是什么?”、“1米长的木条,你想到了什么?”……问题简练,但每个问题都能引导学生向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思考。
三.课件清晰有效。
两位老师制作的课件很清晰,能让人一看就明白课件表示的意思。在展示五种不同围法的长方形花圃时,两位老师的处理方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将5个长方形放在一起比较,非常容易就能看出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充分发挥了PPT的优越性。
两位老师的教学效果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很多的,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关注,及时、有效、科学地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
解决问题评课稿8这次优质课活动中,我听了麻晓菊老师设计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复习课》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受益匪浅。
这节《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复习课》是一堂实效性强的、结构完整的复习课。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以练为主。练习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维的价值。练习题也非常具有层次性,从基础练习到拔高练习,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性,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这节课中,麻老师结合已学知识内容设计练习题,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练习内容包括: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知道单位“1”求对应量,以及求单位“1”的量等等。让学生根据两条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说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得出解题方法;知识让学生自己疏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让学生自己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突出了解题思路的开放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实现师生的民主与平等关系,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以小组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课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学生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体现了以练为主。
整节课练习形式多样,题型设计科学性,知识对比训练扎实,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练习,体会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麻老师设计的这些练习题都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规律,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基本训练,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还适当增加优化训练,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解决问题评课稿9听了陈老师执教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有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陈老师就通过“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旧知——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纷纷参与计算,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这样既巧妙地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如果是已知体内所含的水分,你能求体重吗?”此时,陈老师又不露声色地将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自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二、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
本节课中,陈老师非常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从引入题到新课的例题,再到练习题,每做一题,陈老师都要先让学生分析其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找关键句、单位“1”、说数量关系式和画线段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在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细节,她通过“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28千克画在哪儿?”“?标在哪儿?”等问题来帮助学生画线段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作图能力。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开拓思维
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议:在试一试中,我个人认为,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解决,不用再像分析例题一样去分析,这样可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评课稿10主要亮点:
作为一位年轻的新教师,韩老师上课有激情,每一句话表达比较清楚,有抑扬顿挫;注意了低年级学生课堂的有效、有序组织,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的有序、有活力也有张力;关注了课堂对学生的激励,不时用不同的语言“真好”、“你真棒”、“非常好”等激励学生,学生课堂表现也比较好。能够抓住关键词“正好”来解决问题,且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如“买哪两样”与“哪些”、“哪几样”等词的区别。
借助实物摆来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计算5角+1元3角和1元硬币的不同拿法时,让学生到展台上摆实物,展示思维过程,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关注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学生的就坐、倾听、作业等习惯的培养,也关注了学生的课堂安全。如学生把带的剪刀要保管好,以免伤人等。注意了练习的循序渐进性。
存在的不足:
教材例7要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两种策略,在练习时特别是在第4题时体现不够,或者说课堂上没有表现出来,练习的顺序还须优化。先基础比较、计算,然后解决问题,最后拓展练习综合运用,课件还可以优化。特别是开始的几张,有些老师的问话或者简单的提示出示的不够恰当。
策略建议: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可以按第6题、第3题、第5题、第4题、第7题、第8题的顺序进行。并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练习设计成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的形式进行。在处理第4题时,还是要重点体现用尝试和罗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进一步重点强调调整的方向新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你是怎么想的”和“9角-2角=7角”等老师的问话可以不出示,“独立思考1分钟”的那张提示还需更简洁,更准确。
解决问题评课稿11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了解替换的策略不仅能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教学例1时,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与“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上台用“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大杯”的过程,同时说说怎样求各种杯子的容量并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在教学例1后增加了如下练习:课件出示学生经常看到的达能饼干的广告,在广告中得到了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这一数学信息,由此引入练习题,小明早晨吃了12块饼干和一杯牛奶的钙含量是500毫克,求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和每杯牛奶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顿时也活跃了起来,再加上有例1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很快地想到用“一杯牛奶”替换“8块饼干”的解题策略,这样,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层次内容之间有效的联系与综合,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在教学设计时,对几个重要环节成功处理后,我深深感受到最大的难题是处理好各个板块之间的衔接。板书也非常的清晰,并且把几种替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让学生看的更清晰,因为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不多,如果练习多些的话,会更好。
解决问题评课稿12《用方程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课朱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
通过让学生先自学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显著。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地球图片引出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和地球表面积,让学生充分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出示自学目标后,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述。
朱老师利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大胆地放手学生自主探究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做到有的放矢,能很好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朱老师突出强调两点:
其一是设谁为未知数,另一量怎样表示;
其二是根据哪一个条件设未知数,根据哪一个条件找出等量关系。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向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 之以渔”。朱老师让学生画出线段图,清楚的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学生讲解,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的找出等量关系式。
四、练习设计充分体现多样性。
在学完新课后,设计的练习有填空、看图列式计算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授课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解决问题评课稿1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随着我县第三教研协作区集体活动的开展,我曾参加学习过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的学习,都让我在教学经验上成长一大步。今天来到二小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我深感荣幸。下面我就熊老师的这节课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和感受:
熊老师的这节课最主要的闪光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毕业班的后期能大胆的使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说明熊老师思想进步,善于学习新教法,很是难能可贵。
二、“三疑三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交流。在本节课中熊老师三次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去自学例5,探索新知,再后来的解决问题中能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应用的恰当得体。
三、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习例5时,熊老师先组织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先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明确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用比例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能更容易的接受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练习设计,紧扣例题。当学生顺利的学会例5后,熊老师围绕例题设计了大量的练习,练习题形式多样、灵活。特别是后来的学生自己出题并解决,把课堂气氛带入了高潮。
但就本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
一、“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使用的太过生硬,仅仅在课堂开始几分钟听到了老师问学生在看到课题后想知道什么,就草草了事了。虽然后来老师小黑板出示了设疑自探,可是这里的“疑”还是老师设的,学生只能顺着老师的思路来走。
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虽然课堂中熊老师三次使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除了第一次多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小组合作的味,后两次的使用完全没有小组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三、课堂学校气氛太过于沉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整节课中老师的身份还是相当于太阳,学生的身份还是地球,只能围着老师的问题转。没能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自主性。
四、课堂中应多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给予指导和鼓励。并且在评价时要做到有激励性,发展性,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针对以上情况,我想对熊老师提出一些自己粗浅的建议:
一、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做到真正的放手给学生,既然已经使用了“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就大胆的使用,哪怕是运用的还不成熟也没关系,必定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二、在小组分工上还得下些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在小组合作时,他们应学什么,怎么学。这样学生就不会漫无目的的在那干巴巴的坐着不知所措了。
三、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语言和鼓励性的语言。特别是六年级的后期,学生已经转入全面复习了,本来就很乏味,老师更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拙见,如有不当之处望大家能谅解。同时我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有好的方法和经验能不吝赐教!
解决问题评课稿14董老师的这堂课,以学生为中心,搭介平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又通过小组全作学习、动手体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我认为董老师的这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身这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董老师在课的导入部分就创设了学生去雅戈尔动物园的情景,小记者去动物园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请学生仔细听,并说说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而非常感兴趣的情景搬到课堂上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较好。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产生多种资源,教师学会观察、倾听,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兴趣的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董老师非常巧妙而充分的利用了教学资源。例如,在巩固阶段,董老师出示了很多图片,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数学问题,并且请学生解决他们自己提的数学问题。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分三小组,答对一题一朵小红花。最后当比赛结果出现时,董老师非常巧妙地问学生第一小组至少得几朵才能和第二小组一样多。充分利用了各组得小红花这个教材资源。
三、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仅仅是导演,学生真正走到前台来表演,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理解、认知、质疑、创造、体验、交流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董老师有效地开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例如4人小组解决“斑马比老虎多几只”这一问题,董老师明确提出学习目的、合作要求。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一说,谁和谁比,谁比较多,谁比较少,最后再想一想怎样列式。真正开展了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本堂课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董老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能不能再丰富一些,更能激励学生一些,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解决问题评课稿15今天,聆听了陆君超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们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陆老师首先通过两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让学生说说怎样列式以及这样列式的依据,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接着出示例1,让学生说说这题和前面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意识到原有的条件发生了改变,原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适用了,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运用原有的知识已无法解决,从而引导学生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例题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学生也能较准确的说出解决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检验以及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适时回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假设”这一策略。一节课下来,思路还是较清晰的,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板书设计也比较详细。
下面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可以多放手让学生参与交流和讨论,多给他们一些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比如在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的时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说,没有必要去打断他们。还有在例题结束后小结和课堂最后总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讨论,再集体交流下。同时,可以抓住学生课堂中的有效生成,展开灵动的课堂教学,注入数学课堂以生命的活力。
2、对策略的意识可以增强一些。
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而不是单单用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陆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计算,也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为什么要假设”“假设有什么作用”可能花的篇幅较小。只有真正充分的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和“萌生”。
3、板书设计上可以再斟酌一下。
陆老师基本上把计算方法都写在了黑板上了,我觉得可以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用一定的方式写出来,让同学们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到假设的策略,更突出一下“假设”这一策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