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授导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65-740413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10 00:49: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授导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授导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西中:何碧荣

这些日子,我作为一名学校的年轻老师,参加并学习了华南大学的远程教育培训。其中模块四主要讲的就是关于授导型教学的有关知识。我感受颇深。

首先,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我认为这种教学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高效课堂。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是主导,“授导”及讲解、引导。而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达到学习目标。

其次,是教案的编写,在教案的编写中采用教案模板。需填写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填写教学目标。(2)填写教学重点、难点。(3)填写你欲采取的解决措施。(4)填写你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资源的方案。然后讲稿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内容导入。本课内容概览。多媒体教学内容展示。总结与练习。我觉得这样的模式既清晰又可操作。能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收获。

其次,通过学习,我还了解到了许多的常用的评价方法。比如,考试、成绩、评语、学生互评等。这些方法有效、省时、有科学性。不过我认为在操作中应注意不要只看成绩,分数只是一个数字,而学生的思想、能力、发展等是成绩所不能涵盖的。

有一点更值得肯定,那就是这个模块还选了一些教案设计作品,进行评议等,让我们这些学习者更易掌握。

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了解并学会了很多知识,感谢华南师范、感谢县教育局、感谢学校,为我们这些年轻老师 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的平台。

第二篇:授导型教学设计

授导型教学设计

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认知发展特征是指学习者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学习理论最有印象。

皮来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和知识和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的倾向性,包括学习者在接受、加工信息方面的不同方式,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以及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等。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根据它的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是一种原则性规定。”而这习目标(对教师或教学人员而言,它也通常被称为教学目标)则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

教学目标分类: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因素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三大区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

教学重点: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理清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也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第四步:分析案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

教学方法是与一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相关的具体操作程序,它规定了教学参与者在教学任务中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角色的具体任务。第五步:归纳教学媒体选择的一般方法:

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和控制教学活动过程运行的基础。在媒体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需要,如要求学生知道或理解某些具体概念或原理时,可以考虑选择不同的媒体去传送不同的信息。对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不同目标的培养,更需要考虑媒体的差异。依据教学内容:各学科的内容千差万别,有的需要生动形象的视觉画面去展现,有的需要借助于声音才能让学习者领略其中的奥妙,有的则需要依靠搭建一些模型帮助学习者去感受多维世界,因此,需要考虑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媒体。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对媒体有不同的接受能力,譬如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因此可以多用幻灯、电影、录像等生动形象表达信息媒体形式。

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并考虑哪些约束条件,如学校的经费保障、设备数量、电力供应状况、学校的管理制度与领导的意识等方面。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1.问题表:问题表就是列出一系列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解答,来比较清楚地发现适用于一定教学情境的媒体。如:

你想通过媒体来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还是练习?你打算在课堂上使用还是课后使用?是用于集中学习还是用于个别化学习?

2.你所选择的媒体形式学生有能力使用或理解吗? 3.教学内容需要借助于图形或图像表征吗?

4.静止图像还是活动图像更适合于所选内容的学习? 5.有现成的活动图像资料吗? 6.教室可以播放VCD吗?

二、矩阵式:

三、算法型

四、流程图

教学目标ABCD法: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ur)、条件(Contion)、和标准(Degree)4个要求来说明教学目标,这一方法称为ABCD法。

第三篇:授导型教学设计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通海县龙潭中学

朱加为

〖教学目标〗

1.知识:

(1)解释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

(2)观察并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2.能力:

(1)利用数学模型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2)运用记录、分析数据和根据数据获得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模拟探究过程以及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情境,引出问题:细胞为什么这么小?再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引出“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活动。针对模拟探究实验设计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理解细胞体积较小与物质交换的关系,进而引出细胞如何保持较小的体积的问题。对此学生容易想到细胞可以一分为二,即通过细胞分裂。细胞分裂使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分裂比较抽象,学生先观看细胞分裂过程的课件,然后讨论,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归纳、总结。〖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细胞分裂的意义。

〖教学难点〗

1.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中预测的提出、数据的处理、结论的得出。

2.染色质、染色体的概念及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

模拟探究、计算、分析、讨论以及结合挂图、多媒体视频分析讲解等方法。〖教学用具〗

1.课前要求学生制作棱长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的正方体;

2.动物、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课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avi视频资料。

3.细胞核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染色体变化挂图;

4.用马铃薯制作棱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看生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答:细胞。

设问:大象的身体比小老鼠大得多,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把两者的细胞比较一下,结果会怎样呢?大象的身体大的原因在哪儿呢?(激起了学生好奇心,纷纷进行推测。)

教师总结:其实两者的细胞在大小上没有什么区别,大象身体大的原因在于体内细胞数目多。

现在再来看看新生儿和父母身体内的细胞数量,新生儿体重一般只有3~4kg,成人体重一般在50~70kg,是父母的细胞比新生儿的细胞体积大还是数目多呢?(进一步认识生物的体积与细胞大小的关系)

答:父母细胞的数目比新生儿的细胞多。

据测算新生儿体内一般有1012个细胞,其父母有1014个细胞,两者在数量上相差100倍,但细胞体积是差不多大,父母身材高大的原因是父母身体内的细胞数目多。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或问,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这多不方便。细胞为什么不长大一点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和学习的问题。

(二)新课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体内的活细胞是有生命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细胞是活的)。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就要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周围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那细胞体积小是否与细胞进行生命活动中的物质交换有关呢?(引导提出探究的问题)你们认为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然后师生共同归纳。

有的同学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那你们怎样设计实验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有的学生就小声议论:细胞那么小,又看不到,我们没有那么小的工具来测量细胞大小,用什么方法才能去证明呢?

同学们议论得好,细胞体积很小,我们很难对细胞的体积和细胞膜的表面积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就是科学家也很难对细胞进行精确测量,怎么办呢?

科学家通常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某些复杂或不易直接进行研究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较大的正方体模型代替细胞,如用棱长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的正方体,先计算小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再将两者进行比较,问题就转化为研究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了,这样问题就简化、易于理解了。

同学们可以拿出课前要求大家准备的正方体进行实验了,但我们先来预测一下结果,四个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是随着体积的增大而变大,还是减小呢?

(学生讨论并进行预测,可能的预测有三种:随着正方体的体积增大,(1)比值增大,(2)比值减小,(3)比值不变。)

预测后,学生分别计算四个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及比值,并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内。

讨论、分析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比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与自己的预测是否相符。

学生汇报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比。

从数据可看出,四个正方体从小到大,其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分别为6、3、2、3/2,如果正方体的体积再增大,比值会怎么样呢?(学生答:减小)我们可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答:正方体的体积越大,表面积与体积比则越小,反之则越大。)为了让学生都能理解细胞大小与物质交换的关系,再如下提问。

1.把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放入红墨水里,有几面被染红?面积是多少?表面积与体积比呢?(6面,6平方厘米,6/1)

2.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比是多少?(3/1)把它放入红墨水里,它6面共24平方厘米被染红,我用刀把它切成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有几面被染红?面积是多少?面积与体积比又是多少?(3面,3平方厘米,3/1)

3.如果把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放入红墨水里,情况会如何呢?(平均2面,2平方厘米,2/1)

如果把正方体换为其他的几何模型,结论也是一样的,播放: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avi视频。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结论应用到细胞中去,同学们能说说看吗?

学生答:细胞越大,细胞膜面积与体积比则越小;细胞越小,细胞膜面积与体积比则越大。

设问:这对细胞有什么好处或意义呢?(激发思考)

问:体积较大细胞与体积较小细胞比较,在生活中哪种细胞需要从外界环境获取更多的营养物质呢?谁又会产生更多的废物要排出体外呢?

答:体积较大的细胞。

问:如果细胞无限生长,同学们讨论一下,看会有什么情况出现?(较大细胞的表面积即细胞膜的面积相对较小,细胞膜将不能保证从外界环境获取足够的生活物质供细胞进行生命活动。)

问:同学们现在理解了细胞为什么这么小吗?

答:较小细胞的表面积则相对较大,更易于保证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第二课时

(一)设问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体积很小,而细胞又能不断地生长,那么细胞将怎样才能保持较小的体积呢?生物体内那么多细胞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种方式就是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就停止生长;另一种是细胞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细胞可能一分为二,同学们认为会是哪一种呢?(答:第二种)

(二)新课

同学们说得对,我们把一个细胞变为两个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裂。细胞是如何从一个变为两个的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学们先观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播放课件)讨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过程,归纳、总结。

1.动物细胞分裂过程:核分裂―细胞质分开―2个新细胞

2.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核分裂―新细胞膜、细胞壁―2个新细胞

在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学们还记得细胞核的作用吗?(在遗传有重要作用)为什么细胞核能在遗传中起重要作用呢?

结合挂图分析讲解染色质、染色体的概念以及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

强调染色质里含有遗传物质。细胞分裂前,染色质细长,经过复制而数量倍增,分裂时,染色质缩短变粗变为染色体,并且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证了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式。

通过学习,同学们分析、讨论一下细胞分裂有什么特点?然后归纳总结。

细胞通过分裂把染色体(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保证了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细胞分裂又有什么意义?

1.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2.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生殖细胞而繁殖后代;通过细胞分裂使生物体内细胞数目增多,从而使新个体由小长大,使生物体不断更新衰老死亡的细胞,从而保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教学反思〗

第四篇:授导型教学设计

授导型教学设计

每学期开始,学校发给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备课笔记本,教师必须按要求将教案写在指定的地方,这种大一统的模式主要是为了方便评价,而其僵化的形式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力,更严重的是使得教案抄袭成风,泡沫教案泛滥,走向了教案设计的反面。

教案形式创新 ,过分追求形式是传统教案的主要诟病之一。这样倒也不是说教案就不要形式,教案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的,既有显性存在,也允许隐性存在,关键是形式要与内容和谐一体,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总体原则是“不拘一格,效用至上”。在突破传统教案要求纸质、手写、详案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倡导。,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在课堂上扎根生长,并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愿景才能实现。而作为备课的教学方案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要研究教学的“破”与“立”,无法绕开教案问题。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言:“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这样看来,教案改革应与课程改革同行,创新教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必然要进行语文教案创新。

一、教案理念创新

1.角色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 ,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案,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案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的轨迹,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师本设计”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倡导“生本设计”。所谓“生本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自觉转变过去“教师即指示权威”的“师本角色”为“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教案中得以充分体现。

2.多维思考: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 ,过去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来自于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的深与浅,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都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版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也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设计者关注的是教参规定的既定的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设计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也即前文所说的“无我教案”。

教参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具体说来,起码要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思考。主要指新课改理念,如“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等。二是主题思考。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设计,需要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标题。通过这个主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授导型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种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所处的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有创造性的设计。

第五篇:授导型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感受春光 了解春天》

一、教 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二、教学课时:二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三、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四、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B.能力目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地想象和联想,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同时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的发现与追求,对生命与自然的亲近,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体会。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意识,感受成功的体验。

五、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比赛的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七、教学准备:

A.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有关春天的文学作品、音像资料、图片、音乐)B.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在课前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等途径收集、摘录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片段与诗词;中外艺术家表现春天的作品图片;表现春天的摄影图片及歌曲等。

八、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师:春天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的季节,更是人们辛勤耕耘、播种希望的季节。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百草吐绿,百花争艳,百鸟欢鸣,它孕育着生机,萌生着希望。下面,让我们首先伴随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和一组表现春的摄影图片一起来感受春光,了解春天吧!(板书课题)

课件展示:散文《春》的朗诵录音和配景摄影图片

2、分组讨论,阐述春天的特点与美感:

问题(1):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向我们传达了春天的信息?春天到了,可以组织哪些课外活动?

生(1):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春柳叶绿、百花盛开„„ 生(2):春游、写生、植树„„

问题(2):结合课件和自己收集中的诗歌、图片、音乐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春天的感受或春天给人一种怎样的美感?

3、探究、分析春天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形式:

问题(1):,在一年一度传统的春节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

课件展示:春节时的民俗、生活图片、民乐合奏《春节序曲》

问题(2):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时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呢?春天象征着什么呢?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这些风俗习惯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人们总是把春天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用春天来比喻新的开始和美好的青春。比如形容新生事物蓬勃萌发为“雨后春笋”„„

问题(3):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春天? 生:春联、绘画、音乐、雕塑、歌曲„„

(二)发展认知阶段

1、欣赏感受自然美与艺术美及其相互关系: A、欣赏国画《春》(现代)王成喜

课件展示:摄影《梅花》与国画《梅花》、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的书法与朗诵录音

师:“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通过对比以上两组图片,谈谈画家为什么要用梅花来表现春天,传递春的信息?是怎样把自然美和生命活动联系起来的?

师:梅花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一探春光,其它的百花也不甘示弱纷纷赶来向春姑娘报道。大自然为我们创造的春天可以说是一个百花园,生机盎然。大家现在可以一边欣赏一组花卉图片一边构思:如果让你们用这些花卉为题材表现春天,你准备怎样表现呢?

课件展示:一组表现春天花卉的摄影图片和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春之歌》 板书:自然美——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

B、课件展示:摄影风景图片《漓江》与画家白雪石的国画作品《漓江春》等 问题:同样是表现桂林山水的题材,自然美与艺术美有何不同?什么是艺术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又具有哪些共同的美感?

板书:艺术美——艺术作品呈现的美。二者关系——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

2、造型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表现春天的不同特色和特点: A、欣赏墨彩画《溪》和国画《初春》

课件展示:摄影图片《春柳》与国画《溪》、《初春》、童声音乐《春》

师:“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冬雪消融,小溪潺流,碧绿清澈,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道道波纹,嫩柳生机萌动,这一切都传递着春的消息。湖滨春柳吐绿,渔民在美好的春光里忙忙碌碌,鱼舟来来往往,一片繁荣景象。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呀!

B、欣赏国画《梅石溪凫图》(宋)马远

课件展示:Flash动画《梅石溪凫图》、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朗诵录音和解析 教学设计:Flash动画演示梅花怒放、群鸭戏水场景,点击梅花、群鸭局部放大,对比摄影梅花、鸭子进一步认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感受文学与艺术不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一组自然界蜂蝶、小鸟、昆虫迎春、闹春的摄影图片和音乐《鸟鸣》、女生合唱《春游》

C、欣赏国画《春雨江南图》(现代)李可染

师:每逢看到春雨,农民伯伯总是说:“春雨贵如油”!我们要说,春雨美如画!而江南的雨景,无论是在画家的画中,还是在诗人的笔下,都别有一番情趣,意境深邃幽远。宛如苏轼《望江南》词意“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写照。

课件展示:一组表现春雨的摄影图片、杜甫《春夜喜雨》朗诵录音和背景音乐《春游》 D、欣赏雕塑《春风》(现代)张德峰

课件展示:雕塑《春风》、音乐《望春风》、艾青散文《春姑娘》的朗诵录音 师:散文中描写的“春风”与雕塑《春风》表现的春风有何不同? 生:散文是以“春风”写“春风”,雕塑《春风》则是将无形春风、春天有形化、具体化,刻画成三位青春少女,像春姑娘一样飘然而至,似乎看得见、摸得着,但也同样充满了美妙的诗意感受。

(三)课堂练习

请学生挑选自己熟悉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词,简短交流、思考后,用语言描述自己如果用绘画来表现的画面效果。例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等等。

(四)结束延趣、课堂小节阶段

课件展示:一组画家描绘的有关春天的作品背景音乐《湖上春来水沉碧》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感受了春光,畅想了春天,同时也放飞了理想与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不仅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把握青春,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去学习、去创造。

教学设计案例-《漂亮的建筑》

教材分析:

低年级的美术的造型与表现,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这节课通过学生对旧画报、海报、旧挂历、电光纸进行剪刻、粘贴,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取材、撕、摆、组合、粘贴的全过程,是一种手、脑、眼的综合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制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教学设计: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造型与表现课,根据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美术造型与表现,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因此我认为这节课是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的建筑的美感形成直观的印象和初步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能大胆地用不同的废旧纸材或彩色纸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的建筑,从而在造型活动中享受到表现美的快乐。

生活中漂亮的建筑很多很多,但一年级的孩子受年龄、时间、地域以及相应年龄段的认知力的限制,对如何欣赏建筑的美感存在许多的不定式,所以在对建筑美感的欣赏上我始终把握住;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欣赏能力,因此我首先从水果湖周围地区的建筑入手,让孩子在熟悉的基础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的欣赏去感受它们的美感,可能是一点也可能是几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点的突破达到面的逐渐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外有名的建筑进行延伸欣赏,丰富学生的直观印象,无形中形成内化。

在用不同纸材进行造型的环节,我首先利用课件把省博物馆模拟彩色纸的剪贴效果进行演示,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明白拼贴建筑的基本方法,然后在示范撕贴建筑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如何选材包括材质、色彩的搭配以及撕贴的方法。

教学目标:

 显性目标:尝试使用不同的纸材,体验造型的乐趣。 隐性目标:创新精神、集体合作精神,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不同建筑的美感,尝试用不同的纸材组织画面。难点:学生用不同的纸材大胆地想象、创造、拼贴出漂亮的建筑画。学习用具:

彩色纸—蜡光纸、旧挂历纸、彩色报纸、封面纸、宣传单、瓦楞纸等,剪刀,胶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听说一(1)班的同学很聪明并且很听话,下面我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坐好!(老师扫视并表扬坐得好的小组)”

“今天老师请你们先来当评委,要求每位评委仔细欣赏一组建筑图片,评选出你觉得最漂亮的建筑(板书课题——漂亮的建筑)。”

课件展示身边建筑图片。

二、图片欣赏,解决学生对建筑造型的感性认识。

1、学生欣赏水果湖周围的建筑图片,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建筑。“哪位评委来谈谈自己选择。”

学生回答,老师给予恰当的提示和补充,并给予相应的肯定。

“刚才几位评委说得很好,这里还有一些好看的建筑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看它们的形状、色彩以及独特之处。”

2、学生欣赏中外建筑图片。

三、建筑分解,解决学生制作步骤的认识。“刚才大家欣赏了漂亮的建筑,(出示课题——漂亮的建筑)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用各种彩色纸拼贴一张漂亮的建筑。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是怎样用彩色纸把省博物馆剪贴出来的。”(利用课件进行展示)

四、老师示范,学生练习。

1、“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老师把彩色纸用剪贴的方法拼贴出来的,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第38页,看看别的小朋友的作品,他们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拼贴出漂亮的房子的呢?”

学生看书后,开始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出示相关的范作。

“他们用旧的、不用的彩色挂历纸,报纸等来制作;并且注意了不同颜色的搭配,环境的美化;而且有的用手撕贴漂亮的建筑,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废旧的材料,我也来用手撕贴一张漂亮的房子,肯定很有意思!”

(老师示范)“看!老师撕下来的边角料放在桌面上,你们在制作的时候也应该象老师这样,保持环境卫生。”

3、“我的作品撕贴好了,你们现在想不想动手制作漂亮的建筑呀?下面请每位小设计师用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设计完成一座漂亮的建筑,比一比,看哪位设计师的建筑最漂亮!我们要从小组中选出两件作品给大家展示展示。注意,边角料要装在材料袋里,用剪刀时要小心,不要伤着自己和别人,开始制作。”

4、学生动手制作,老师随堂辅导。辅导重点:纸材的选择与搭配; 粘贴的技巧;

5、作品展评 “好了,首先请小组成员一起从本组中选出两件优秀作品,由小组长把它们贴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看看,你觉得哪位设计师的建筑最漂亮,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评

6、老师总结,下课。“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用生活中的废旧彩色纸制作漂亮的建筑,同学们的作品做得很棒。现在把自己的桌面收拾干净(学生收拾纸屑完后)。站队回教室。”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造型与表现课,根据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美术的造型与表现,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因此我认为这节课是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的建筑的美感形成直观的印象和初步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能大胆地用不同的废旧纸材或彩色纸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的建筑,从而在造型活动中享受到表现美的快乐。

现就我处理教学的两个重难点以及其它环节的实际过程反思如下:

一、对学生欣赏建筑的美感的处理。

生活中漂亮的建筑很多很多,但一年级的孩子受年龄、时间、地域以及相应年龄段的认知力的限制,对如何欣赏建筑的美感存在许多的不定式,刚开始,我对孩子的能力估计过高,一开始给孩子们很多中外古今有名的建筑图片,希望他们能通过自己对图片的欣赏能够用符合不同建筑特征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通过第一节课的实际情况,孩子对这些精美的建筑的确很感兴趣(通过他们欣赏图片时的唏嘘声中感觉到的),可是他们却不能用较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我开始琢磨这个问题:是图片内容太多;还是他们对图片里的建筑不了解;或是在帮助孩子如何欣赏建筑的美感方面启发的不到位;或是我的设问出了问题„„后来在和同事的共同探讨中发现:

1、老师意识到以上的问题存在,想面面俱到,却又面面不够俱到;

2、图片内容过多,需精减;

3、孩子不可能一开始整体地欣赏建筑的美感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老师必须在孩子表达一点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发散启发,帮助其他孩子逐步扩大自己的感受面并知道如何欣赏建筑的美感;

4、设问过于笼统,让孩子产生注意力的混乱;综上几点我觉得在对建筑美感的欣赏上我应该始终把握住: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欣赏能力,图片内容应该是身边的+民族的+世界的,一步一步地拓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首先从水果湖周围地区的建筑入手,让孩子在熟悉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的欣赏去感受它们的美感,可能是一点也可能是几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点的突破达到面的逐渐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外有名的建筑进行延伸欣赏,丰富学生的直观印象,无形中形成内化。第二,在对建筑美感的设问上必须明朗,在他们欣赏之前就知道:图片中的建筑漂亮在哪里?关注点在漂亮一词上。第三,对孩子的回答因势利导,从不同点的突破达到认识面上的扩大与积累。

二、在用不同纸材进行造型的环节,开始的设计比较传统——老师在黑板上示范,完了,学生动手制作。理想中想通过老师的抛砖引玉达到遍地开花的效果,但实际练习中演变成学生模仿老师的一统天下的坏局面,并没有实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标。大家认为造成这种结果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老师在欣赏的环节过于强调建筑里的基本形,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给孩子一个利用基本形拼贴的错误信息;

2、材料的选择,技法的运用示范的不够,要让孩子在知道制作技法的基础上同时知道有意识的选择合适的纸材进行造型活动,达到审美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对于这两个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首先在欣赏环节淡化基本形,根据不同建筑的特点来启发形的组合与搭配;然后利用课件演示省博物馆模拟彩色纸的剪贴效果,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明白拼贴建筑的基本方法,最后在示范撕贴建筑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如何选材包括材质、色彩的搭配以及撕贴的方法。最后的事实说明,这样做的效果和目的达到了。

因为这节课是一节用不同纸材进行平面造型的活动,动手能力以及个人的造型意识比较独立,所以在学生练习的活动中,我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同时进行一点合作的尝试——小组成员把自己的作品集中贴在一张大的作业纸上,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想看看学生自身的协作能力如何,因为在有情景的作业纸上粘贴自己的作品肯定会发生位置与遮挡的问题,实际情况说明,孩子们协作的比较好,少数同学协作能力欠缺,需要在类似教学活动长期培养,环保问题也同样如此。

通过对教学具体环节的进一步改造设计,最后整节课师生在看看说说做做的过程中将自己所见所感所想得以逐渐升华。

教学设计案例-《摇滚小精灵》

教材简析:

《摇滚小精灵》是湖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节工艺制作课。内容是引导学生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 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成既美观,又生动有趣的能摇能滚的玩具。这一课可分两课时授课,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滚动玩具的制作,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摇动玩具的制作。(笔者执教的是第一课时)。

教学理念:

A.着力于让学生学会美术(工艺制作)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的能力。力求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B.追求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撤掉课桌凳,学生席地而坐,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完全放松,无拘无束地投入美术活动中。孩子的天性是爱玩,遵循这一规律,整个学习活动尽量让学生多玩,让他们在玩中学,以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C.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车辆的行驶与学生玩的游戏活动和美术学习结合,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探究、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D.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渗透自然知识,融入音乐欣赏,形成学科整合。E.增强学习活动的探究性和互助合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课前准备:将课桌撤掉,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中间用三夹板和凳子搭设成一个斜面。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生活中的现象,同学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有相同之处,请大家看下面这段短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放短片:火车、汽车、自行车、三轮车在飞驰,双面胶在滚动,篮球、足球在滚动,同学们手中溜溜球在地上滚动,同学们在玩滚铁环、玩滚轴溜冰、玩滑板 „„(画面配以《快乐的一天》的音乐片断)

同学回答: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在滚动。

老师问: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同学回答:因为它们都是圆的。

评议: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将学生熟悉的火车、汽车、自行车、三轮车行驶的现象,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滚铁环、玩溜溜球、玩滑板、滚轴溜冰等活动和美术学习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揭示圆形可以滚动的自然知识,体现学科整合。

2、让学生在自己座位前滚动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各样圆形的东西。

“我看到同学们今天也带来了各种圆形的东西,让我们也来玩一玩。” 评议:让学生先玩,体验滚动的乐趣,同时使学生在玩中发现材料的美中不足和作为玩具的美中不足,从而为下面的创作打下基础。

3、老师出示四件示范作品,请学生欣赏。并请每组派一名代表选一件感兴趣的玩具带回小组,和大家一起欣赏,把玩。并谈谈对作品的看法。

评议:欣赏老师的作品,从中初步受到怎样将材料加工成玩具的直观启发,同时发展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不足之处在于:老师出示的精美作品,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果将老师的作品在斜面上玩换成学生来玩,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请学生为玩具命名。

这种玩具还没名字呢?请大家帮它想一个响亮的名字。指生答。揭示课题:摇滚小精灵

二、探讨制作

1、学生观察书中作品,老师介绍书中作品可以分为滚动小精灵和摇动小精灵两类,学生互相商量,找出滚动小精灵。

指名答,点击屏幕,课件展示书中的滚动小精灵作品。

2、“ 这些小精灵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

“你们带来了这么多材料,能把它们变成滚动小精灵吗?赶快和小伙伴商量商量。” 交流:“谁愿意把你的好主意说给大家听?”

评议:由揭示玩具的名字翻开书,自然过度到欣赏书中的作品,了解玩具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受到制作构思的启发。在彼此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闪现出各自的设计火花。以合作的形式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有一群日本小朋友也很喜欢滚动小精灵,他们要跟咱们开展一次滚动小精灵制作大赛,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用了哪些方法 ? ——播放课件:日本小朋友的制作片段

评议:看日本小朋友的制作,进一步拓宽制作思路。同时巧妙地将欣赏演变成中日小朋友的制作赛,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制作热情。

三、尝试制作(配以《口哨与小狗》的音乐片段)1、学生初步制作

“大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将设立趣味小精灵奖、个性小精灵奖、美丽小精灵奖,大家有没有信心比日本小朋友做得更好 ?”

评议:设奖能进一步调动制作兴趣。、学生暂停制作,师生共同交流解决在尝试制作中碰到的困难。“你在制作中碰到了什么困难?”指名说。“谁能帮帮他?”

教师视情况先请同学帮忙解决,难度大的教师点拨、示范。3、继续调整、制作。做完的同学协助没做完的同学。

评议:采用碰壁点拨法,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碰壁,自主探索制作技能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小结

1、分组在斜板上玩,小组内评选最佳作品 3 件。

“看一看、评一评你们小组里谁想得最新奇?谁做得最好?谁的最漂亮?”(引导从构思、制作、色彩、形状上进行评价)、将小组内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先请几位自我评价作品,再请全班同学评选趣味小精灵奖、个性小精灵奖、美丽小精灵奖,为同学们发精灵贴画以示鼓励。评议:让学生在玩中欣赏作品,从美术的角度评价玩具,在评价中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玩自己制作的作品的乐趣。、刚才同学们用圆形的物品制作了许多有趣的滚动小精灵,是不是只有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呢?

播放课件——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同学自制的方形车轮。“看来并不是只有圆形才能滚动,请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不能做出其它形状的滚动小精灵?”。

评议:这一环节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向学生传递出一个信息:既然方的可以滚动,那么生活中还有许多固定模式是否也可以被打破呢?

4、小结语: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愿同学们都有双发现美的眼睛,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成能为我们增添美和欢乐的精灵。

评议:渗透美术文化,对学生进行变废为宝的教育,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装扮美化生活。、让我们一起到室外去体验这些精灵带给我们的快乐吧!——学生到室外玩玩具。评议: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授导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