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模版)
编辑:空山新雨 识别码:65-745408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12 19:16:4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模版)

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

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参,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老师愿意去听,细心去感受,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领悟。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二○一四年一月十日

第二篇:课程改革方案和教学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XX高级中学课程改革方案和教学改革培训

心得体会

XX高级中学XX组 XX 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培训学习,我有太多的感悟和收获。不同类型的专家和名师讲座,带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很大帮助。

一、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大胆引入“活动教学”观,即逐步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轻视主体活动,轻视学生素质发展的传统教学形式,逐步形成“学生学,教师导,关注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尝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形式,力求使传统课堂教学的学生以“听”为主,转成以学生的“动”为主。及时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努力树立新型的教师角色,即应使教师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材、教参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形成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师生关系平等,教学互动,教师注意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教学过程充满着“成功”的体验,师生热情高,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基础教育已走向多元化的轨道: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为我们创办特色学校,培养多元化人才开辟出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更清楚认识到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立足于学生的需求、三、实施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下,我认为最先解决的问题是:

1、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怎样在分组合作以后维持学生的纪律?现在的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差,自制力也不好。现在进行的合作学习,但合作的意识并不明确,这不等于是合作学习。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学会读书,学会自己完成作业,自己动脑解决问题,能用写或者画表达自己的感受。还需要在学生养成教育上多做一些工作。

同时,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真正的让给学生,让他们

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20XX年XX月XX日

第三篇:PLC课程教学改革

PLC课程教学改革

中船澄西技工学校电工电子组 殷志健 摘要: 随着PLC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推进,PLC已成为系统自动化、信息化、远程化及智能化的重要支柱。因而,学习PLC不仅是自动化系统集成的设计、使用与维修人员的迫切要求,也是相关专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技校生的必要条件。如何引导学生顺利掌握PLC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操作技能,是专业课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本文简述指导学生学习、应用PLC的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可编程控制器 理实分配 实习指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机械行业已经从机械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工手段已经由技术型向智能型转化。原来有继电器控制的生产设备,因其控制装置体积大、耗电多、可靠性差、改变生产程序不方便等缺点已不能满足产品多元化生产方式的需要。而可编程控制器正是综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工业自动化控制装置。它以其控制能力强、改变生产程序灵活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因此它在自动化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PLC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推进,PLC已成为系统自动化、信息化、远程化及智能化的重要支柱。因而,学习PLC不仅是自动化系统集成的设计、使用与维修人员的迫切要求,也是相关专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技校生的必要条件。所以我认为技术学校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一定要放宽眼界,瞄准市场的要求,以培养生产一线所需的劳动者为突破口。所以,有关学校和培训机构大力开设PLC课程、办各种类型的PLC培训班,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要开好PLC课程,合理的教材与实验设备是重要条件。以下是我个人在两年的电工实习教学经验中得出的几点体会。

一 合理安排教学的流程

我校在完成了电力拖动单元电路和机床控制电路的专业教学内容基础上,紧随其后安排了可编程控制器这一内容;既使继电器控制的教学内容得到合理的延伸,又降低了教学上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前面学习继电接触器控制课题上有了较扎实的基础,况且可编程控制器又与以往的接触器控制有相同和相似之处,故学生学习起来感觉知识内容既连贯又易于掌握和接受。

PLC的内部有很多的辅助继电器,起作用相当于继电器控制系统中的中间继电器,用于状态暂存、辅助移位运算及特殊功能等。输入部分按下按钮,PLC内部的电源在按钮闭合的作用下经过COM端、X端形成一条回路给X的线圈提供了电压,想当于给接触器的线圈提供了额定电压,相关的辅助触头发生相应的动作变化(线圈得电,常闭触头断开,常开闭合)。输出部分在X的常开触头闭合的作用下,使得外部电源经过COM端、Y端形成一条回路给负载提供了足够的电源,从而实现了控制作用。这样结合低压电器的学习体会,降低了教学上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理论实践合理安排

根据我个人学习的亲身体会,学习PLC,仅仅学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边学习理论,边亲自动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使用PLC。本人建议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的课时比例为5:3。如果1:1更好,最少也要2:1。

如果有的学校有条件的话最好采用一体化教学,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注重实际操作。一手抓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所以在文化基础课以“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对PLC的实习课保质保量的安排,以确保学生有一技之长,因为对学生而言,技能是立身之本。

三 新生入门增强学生兴趣

在讲解PLC的结构时,最好是教师把一台PLC拆成几部分出示学生看,由于中等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实物进行讲解PLC的内部结构,解体PLC,具体讲解电源模块、I/O模块、CPU模块、数据存储器等具体板块,这样学生对PLC就有一个较清晰的印象,为进一步了解PLC的外部结构及外部设备做好准备,这样学生对PLC的结构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学效果会很好。相对理性知识,学生在感性直观教学中易于理解、掌握,通过思考各部分的功能,加深对PLC的结构的掌握。在讲解程序时,拒绝空洞说教。以应用为目的,学习PLC的输入输出接口的使用方法和各种指令。结合实验教学,具体讲解PLC的各种输出接口使用方法,以及可以使用的负载类型等,讲解基本指令结合具体的控制。使学生对编程产生基本认识,能够入门。四 加强辅导,做好三个指导 实训教学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我校的实习指导老师在领导的严格要求下必须做好三个指导教学,即入门指导、巡回指导和结束指导。

入门指导 实习指导教师在上实训课之前要充分备课,努力指导学生尽快掌握本次实习课的主干内容,明确教学目的。从什么地方下手,具体应该注意哪方面的问题。详细示范操作技能,包括工具使用方法、具体材料选择、布线方式等。尽量使教学内容浅显易懂,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硬件安装、接线方法;软件编程环境等。

巡回指导 这是种一对一的及时点评和点拨,巡回指导不仅使学生能明确认识自己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实习质量,而且更有利于实习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到实习学习的过程之中。案例分析式的实习教学指导能够更实际、更有效、更能使实习目的落到实处。教师要进行专业巡回指导并进行耐心的点评和交流,倾听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感受,指导他们的实习活动中的方式方法,解答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也要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技能实际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动手、直观感受,观察现象和掌握结论,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PLC实训,要求学生调试自己编制的程序,进行模拟实验和带负载两种层次的训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电机正反转PLC控制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电力拖动中做过的双重连锁电机正反转的电气原理图,讲解“翻译法”,让学生把它变成PLC的梯形图。接着由学生自己动手接好I/O接线,用手持编程器或者计算机软件把程序输入到PLC中,再运行自己所编的程序。

加强结束指导 结束指导是在实习结束是进行的针对共性问题总结性指导,要求教师能够发现共性问题,认真点评。针对每次实习教学存在的大多数学生易于出现的错误,重点加以强调,避免再次发生问题。五 精心设计课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编制具体程序时,指导学生加强观察,掌握控制设备的动作规律。在编写交通信号灯控制程序和电梯控制程序时,可以运用此方法。如:在编写交通信号灯控制程序时,学生对整个过程较易混淆,就要求学生对十字路口的车行交通灯的工作过程进行观察、记录,把自己看到的写下来。这样在编写交通灯控制程序时,由于已经积累了对交通灯的认识。对于东西南北红、绿、黄灯的交替过程就不易模糊,印象较深,有助于程序的理解。制作教学实验用具是最好的理论联系实践方法,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涉及很多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制作教学电梯、程序控制喷泉等教学模型,由机械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机械制作,然后进行统一调试,通过实际制作,使学生明白一个完整的工程过程包括:实际工程分析、PLC选型、I/O分配、硬件设计安装接线、软件设计、模拟调试和现场调试等过程。为进一步学习好PLC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时培养了自信心、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伯生,陈东旭 PLC应用及实验教程.机械工业出版

2王兆义,杨新志

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实用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

3岳庆来等编.变频器、可编程序控制器及触摸屏综合用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4.肇庆,彭侃编.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文章总结了在十余年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展的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旨在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实践证实,新的教学模式,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逐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生物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创新生物学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128-03

前言:

分子生物学的目标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细胞活动的规律,从而揭示生命的本质[1]。虽然它在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却因为课程内容多,学科交叉广,理解难度高,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而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集中表现为教师授课难和学生学习难。这种现状不但困扰着老师和同学,也与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如何克服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瓶颈”?本人在从事十多年的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努力研究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力求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除了选用好的教材,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如何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2]。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完整、清晰的、有层次、条理的知识。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从提高自身学科素养着手。“一本教材书,数种参考书”,除分子生物学国内、国外各类版本外,与分子生物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其他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我们也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强化,不断夯实专业知识、拓展专业领域,基本构建了分子生物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了对教材处理的前提。既避免了教学中各学科的重复,也进一步凝练了知识。此外,我们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全国优秀教师学习,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了教学内容合理组织的一些思路。

1.思维导学模式。在DNA复制教学环节,知识点多,并且较分散,很容易在教学中造成学习困难和知识混淆的现象,针对这章教学的特点,我们采用了思维导学模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重点、难点解读。本科教学形式多样化,也更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淡化了教师的教学,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教师必须围绕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合理组织和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比如在讲解染色体端粒末端修复机制中,教师首先要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梳理出重点。染色体端粒末端修复机制的知识点包括:(1)引物切除造成的遗传信息缺失;(2)端粒末端的特点;(3)体细胞和性细胞末端修复机制的不同;(4)DNA结构的变化;(5)端粒酶的修复机制。梳理知识点后,总结教学重点:一是引物切除后损伤修复在体细胞和性细胞中的不同;二是四链DNA结构;三是端粒酶的修复机制。其中端粒酶修复机制的讲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点集中在端粒酶的性质和修复发生的过程。

经过对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准确把握和合理组织,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无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4]。为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我们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启发式、联想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5],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分享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教会学生灵活掌握学习的方法。

1.启发式教学。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针对每一次的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抛砖引玉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与讨论,这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进行到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学习环节,提出甲基化修饰的生物学意义,这个问题覆盖范围广,涉及到了DNA复制的调节、蛋白质和DNA甲基化修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Epigenetic(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分析―不断启发―再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互动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不断的讨论分析中通过展示不同的思维、发表各自的观点,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消化、理解来达到理论的升华、拓展[4]。

2.联想式教学。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6],因此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避免重复,一方面要通过联想知识点适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整合能力。如在讲解化学修饰对基因的表达调控时,将细胞生物学中的信号转导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基因表达调控对细胞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

3.探究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每一个理论知识的背后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如确定遗传物质是DNA的两大经典实验,我们以探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从实验设计,到结果显示,再经过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以课题研究的角度,研究人员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将学科概念、理论产生的起因和过程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努力探索,走近科学,让学生从中领悟知识形成的探究性和科学性,逐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4.多媒体多样化教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微观性、复杂性、抽象性和动态性。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而多媒体技术则具有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特点[7],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多年来我们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手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图像处理清晰直观,文字表述简洁明了、主题突出。课件中的图像来源于国内外的网络数据平台。如讲述DNA半保留复制机理时[8],首先将DNA可能存在的几种复制方式用图像展现,并利用Meselson和Stahl设计的DNA复制同位素示踪实验和密度梯度离心实验来进行结果验证,引导学生明确掌握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并结合文字,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中的背景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静态、抽象的微观知识清晰讲解。

多媒体课件动静结合、声像互动。对于生命过程中动态的知识点,比如DNA的复制、RNA的转录、蛋白质的翻译过程,可以将这些复杂的生命过程利用多媒体手段做成动画并配以文字和声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学习效率。

三、知识领域的拓展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除包含基础理论知识外,还有大量理论应用的研究方法部分。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将知识局限在教材中,利用课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去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最新进展、发展趋势[8],以及生物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1.专题讲座与专题讨论。专题讲座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组织参考资料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比如在讲授“SNP技术”时,先从遗传标记分析的发展着手,把一代、二代的标记分析做知识性的回顾,再将纳入教材的第三代标记分析“SNP”做详细的讲解,引导大家理解什么是单核苷酸多态性,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的生物学意义以及在医学、农业、畜牧等多种领域的发展与应用。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也使教师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

专题讨论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某一个专题自行查阅、组织文献资料,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9]。比如在讲授基因重组的教学内容时,设计“转基因的利与弊”供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工程药物和转基因动植物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让知识离开课本走进生活,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这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入、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10]。

2.生物信息技术与数据库。生物信息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PCR技术”的专题讲座中,不仅要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以及应用进行讲解,还要特别对引物设计的生物信息技术进行补充,介绍学生对一些常规的生物信息技术软件Primer6.0、DNAman、Olig6.0、DNAStar、Cluster等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度。

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自行查阅和组织各种文献资料,因此,必须特别强调互联网资源运用的重要性。教师通过介绍中国知网、维普、清华同方、NCBI等几个常用资源库,使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资源库进行查询,对互联网资源的熟练应用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信息收集和辨别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修养与教学基本功。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导演,又是一名演员。作为导演,首先需要有最新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设问、适时讨论、适时启发。其次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课堂节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激情,使教学有的放矢。否则会在教学中出现“启而不发”和论证条理不清的现象;作为演员,还要有良好的课程驾驭能力,通过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泛的认知领域、全面的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丰盛的知识大餐,而不是一锅夹生饭。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思维水平这3个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此外,还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各项教学技能。

2.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只有运用合理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尽量避免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上出现过多的文字,否则多媒体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老师由照本宣科转变为扮演放映员和播音员的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就适得其反。多媒体和传统教学只有合理地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

总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后继学习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的教学,不在于给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目前,我们关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阶段,除了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修养和科研素质外,也以“夯实基础、拓展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8]作为教学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在今后把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有生有色,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等.现代分子生物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戚晓利,张丽敏,薜春梅.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3,20(6):51-52.[3]朱虹.《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启发式教学和论证型教学的综合运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90-192.[4]许崇波.《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连大学学报,2005,26(6):41-43.[5]文静,申玉华,赵冰.高等学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农业,2013,305(8):92-93.[6]王荣,刘勇,姜双林.高等师范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2,29(1):100-102.[7]张金岭.浅谈多媒体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9,(30):189-190.[8]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58(6):159-161.[9]胡旭东,王晓玲,吕芳昕,等.中医药博士分子生物学进展课程中专题讨论法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117-119.[10]赵延林,王敏.大学生创新实验对岩石力学教学的促进作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146-148.

第五篇:2014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2014年第一学期课程教学改革总 结

本学期主要承担着2013物流1班的《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教学,教学工作中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努力钻研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总结: 1.设备认知

观摩现代仓储企业运作录像:通过录像展示不同类型企业仓储配送作业,仓储配送作业流程、仓储布局、仓储常用机械设备等内容。使学生加深对仓储意义及流程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物流活动的感性认识。2.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将仓储配送按作业流程分成九个项目,学习情境设计一个案例,教师从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仓储配送的作业流程、操作步骤、操作要求。学生犹如“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处理问题,分辨是非,提出方案,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任务驱动法

组织实施以小组学习方式,体现“做中学”,选择仓储企业真实的作业任务,通过教学设计形成教学内容,按照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教师结合相应的关键操作点进行知识点讲解,学生边学边做,进行实战训练,任务完成后,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汇报,然后由小组互评、再由教师对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打分和点评。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效果较好。4.现场教学

4月29日安排一周的教学实习,组织复习实践中将涉及的知识点,安排实训内容;布置实训任务、实践分组情况并明确考核方法。在新百现代物流中心,主要进行仓储配送作业实训,进行现场教学,并手把手的教学生进行操作训练,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习总结、汇报使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5.储配方案设计

进行2014年物流技能大赛演练,辅导学生进行企业储配方案设计,学生要根据比赛任务、比赛的人数、要求,设计合理的方案,依据方案模拟仓储配送作业流程进行仓储配送作业综合训练。

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