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察水》教学反思
《观察水》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察水》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察水》教学反思11.课前精心准备,选取合适材料,让探究更有实效性。
《观察一瓶水》这一课要求给学生每组准备同样的水、洗发液、木块。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为此我在课前给每组学生准备了同样的水、洗发液各一杯和一个木块,在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纸巾和垃圾盒,以及实验需要用到的各种形状的空瓶子。这节课中我选择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实验材料,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很愿意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2.教学思路清晰,组织学生经历“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一系列实验过程一一再找一找有哪些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最后发现总结出水、洗发液和木块这三种物体的特征”的学习活动过程。
比较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一环扣着一环,层次比较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层一层地把重点突破,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尝试让各组成员互相配合,大胆想象、实验,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迎学上与短较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3.在教学中结合所教内容渗透科学的观察方法:具体表现为:
(1)可以用眼晴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的方法进行观察。
(2)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所以不可以用尝的方法,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3)也交给学生正确的闻气味的方式。
(4)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便于总结出物体的特征。
4.充分利用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渗透环保教育。由于水的应用非常广泛,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厉害。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在不断减少,从而激发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
5.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课堂上,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活动,亲自动手操作。学生
在探究活动中充分运用感官参与,在操作过程中对水的特征有了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
(1)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
(2)在突破“水无固定形状”这一难点时,放手还不够。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小朋友自制力差,所以没有让他们自己准备不同形状的瓶子自己亲自倒一倒,要是让每个小组都尝试做一做,理解可能就会更深刻。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
(1)要尊重并及时评价学生的意见或研究成果;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
(2)要让学生敢说、爱说、会说,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这样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能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观察水》教学反思2本周带着孩子们开始了观察一瓶水。
首先,在导入部分我用自由谈话的方式,通过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来引出课题-观察一瓶水,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畅所欲言,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在对比观察水和洗发水的时候,我用找相同和不同来引出观察活动,聚焦了观察的目的。然后我提前对观察液体方法中的闻进行了指导,并告诉学生我们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有些液体是有毒的,如果我们直接靠近闻容易吸入比较多的液体,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规范实验操作,养成好的习惯!
在关于水和洗发水的滑不滑比较,有了洗发水的比较学生大多数都讲的是水不滑,但其实和直接捻搓相比,有了水明显要滑一些,在这里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再一次的搓捻,让他们发现其实水摸起来也是比较滑的!当学生说到会流动时,有小朋友提出洗发水比水流的慢,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告诉孩子们按照科学活动手册回家通过实验更科学的进行研究!
在比较完水和洗发水后还没来得及对信息进行整理就下课了!因为前面还有10分钟左右,我们对孩子们前面上课发言,小组表现好等获得的积分进行了兑换!下节课的时候,我打算安排对怎样通过实验对比洗发水和水的流动速度跟孩子们进行讨论,然后再将后面的内容完成,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应该比较合适!
《观察水》教学反思3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观察方块。目的在于复习观察方法,为后面观察水喝洗发液做铺垫。2.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3.观察污水,提倡环境保护。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
对于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思考:
1、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低年段学生注意力低下,很容易被外在事物影响从而分心。而科学课又是一门动手实践的课程,这意味着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难度更大。于是,我把培养科学课的学习习惯当做首要任务。课前,我总是要求学生将所有学习用品先放进抽屉,根据老师的需要再一项一项地拿出来,这样,种类繁多的学具和课本就能根据课堂需要,井然有序地出现,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课堂“乱”像。在课堂活动中,为了培养孩子们有序的开展活动,我把大家分成了9个科学小组,课前做好小组长培训工作,如:分发、回收活动器材、引导小组成员开展活动。只要把小组长培养成有经验、会组织的孩子,那么,科学活动开展起来将会事半功倍。活动开展完毕后,会有固定的交流环节,这一环节最容出现有的在讲,有的在玩儿。针对这一现象,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训练。比如,在交流之前,我们先收好探究材料,全班静坐1分钟把心静下来,再开始组织交流,交流时要求声音响亮,说完整的话,教师及时鼓励每一个发言者,是学生投入到交流环节中来。
2、注重观察方法的培养。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看、闻、摸,还有对比观察的方法来进行探究的。一年级学生虽然会观察,但要达到我们要求的探究目标就需要教师层层递进的指导。观察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眼睛看,所以,用眼睛观察是第一步的,并且能观察出水做多的特征。闻和摸的方法相对来说复杂一点,所以,我用微视频来介绍了闻的方法,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步骤。摸的方法由我演示,再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
3、淡化结论,注重学情。
基于低年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避免了将知识点着重强调,只在总结水的特征时有所强化。虽然本节课要弄清水的特征,但我认为本堂课没有必要强调“特征”二字,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了这些特征,只要能说出来即可。也就是说,学生只要弄清“水是什么样的?”即可,我们注重探究的过程和学生兴趣,至于概念化的知识点,我们没有做过多的要求。
4、渗透德育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是贯穿每个学段和每个科目的,科学课上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们想到了用清水河污水作对比观察。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上来讲,使学生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我用三个问题:你们有污染水的行为?你们身边有人污染过水吗?污染水的行为是对的吗?层层递进,学生也有了保护水的意识,我们德育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观察水》教学反思4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
《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基本过程是: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
本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但是学生对于水到底满到什么程度,还是没有准确概念,就需要教师每个组快速巡查把关,这样能减少实验误差。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回形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水的表面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而且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了某些问题的存在却不能引起重视,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实验时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来,水溢出来不能用餐巾纸,要用抹布擦干净,渗透环保意识。
毛细现象实验中,个别组认为包装纸壳没有毛细现象,我马上让她重做一遍实验,再次观察现象。体现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总之,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
《观察水》教学反思5《观察一瓶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是一节观察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教学难点是认识水无固定形状。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思考: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学生在收集数据时,要明确任务和目标,老师要给予指导,不能让收集的信息游离于表面的积累,以至于常常我们答非所问。所以老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可以直接问学生:“水有没有颜色?水有没有味道?谁有没有气味?”相信学生当观察的任务明确后,带着问题去观察,效果可能会更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水,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手摸等一系列实验过程,最终有效地总结出水的特征,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水的特征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不足:
对于学生的回答,激励的手段较少。
对学生的生成问题引导不到位,可以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没有体现情感目标,可以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我们节约爱护。
《观察水》教学反思6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在各位听课教师的指导下,使我对科学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基于此我对本课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课遵循新课标的精神,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实现教学目标由知识点的掌握到科学技能与精神的领悟与培养的转变。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水是怎样的物体,并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进五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修改后的课最成功的地方是让学生充分感知研究对象。学生经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相当丰富的事实,积累了表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有关水的特征的概念。同时我在教学中也存在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急于得出具体结论而影响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就本课来说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对学生通过感知获得的材料,教师认为与本课的具体结论没有直接关系往往处理得比较简单。教师原本希望带领学生一帆风顺地直奔结论,因而失去了培养学生的志趣和能力的极好机会。二是教师在学生研讨中急于对与具体结论有关的问题简单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因而使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寻找教师满意的答案上,而难以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更不能认真汲取来自同学间的信息,根据自己获得的事实得到自己的结论。
2、实现教学方法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掌握”到“学生主动探索,教师以导为主”的转变。
课改后,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是平等的互动的,修改前的课我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讲台上,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于一个“独尊”的位置,我控制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修改后的课上,我努力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经常使用“很好,谁有不同的意见和补充,请讲。”这类的鼓励性语言。积极的创设研究水的情境,与学生共同观察水,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上。
3、实现教学评价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教学中不再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为主要评价标准,而是让学生也参与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本节课中,我把教材看作是资源,而不是圣书,有机地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围绕主题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比比看谁的发现多。然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观察水》教学反思71、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自认为本次课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动手机会多。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
2、儿童天性好动,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迎合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就会使学生视学习为乐趣。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实践证明,学习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就越仔细,思维就越积极,反应就越灵敏,记忆就越深刻,学习质量就越高。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通过每个学生亲身对学具的操作体验,以及对精心制作的课件动画展示的领悟和共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效果,发现了其中的科学规律。
3、用足用好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静态为动态,变局部为整体,真正发挥教材的导向功能。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积累科学活动经验;在探讨水的特点及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科学思考。
4、“试一试、想一想”的探究和探讨放手让学生活动。开放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小组实验讨论的探讨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散性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今后学习枚举作了伏笔。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无穷乐趣。
《观察水》教学反思8在教学中,我根据以前的教学实践,在设计教学程序上,在教学内容上、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将教本内容顺序作了部分调整。让学生在掌握常用的观察方法后,参与寻找水的教学过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教材安排首先让学生从四杯物体中找到水,学生在不了解方法的前提下去找,是不利于学生操作的,学生操作时也是无序的,只有将观察认识物体的常用方法交给学生,那学生操作就非常容易,观察也更有序。
2、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在开课前,我准备了一瓶纯净水,4个塑料袋,一个透明的,三个是黑色的不透明,分别装有4瓶液体(水、醋、牛奶、糖水)、不同形状的容器、运水工具(桶、水管),让学生观察,说出里面有什么?让学生产生好奇心,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分别打开这4个塑料袋。
3、利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当学生知道什么是液体后,学生举例说出了许多液体物体,当学生在回答生活中如何运用运水工具时,学生举出了不同运水工具在不同场合的运用。
4、通过实验,将水从塑料袋中流出,将水倒入不同的容器,将水“倒来倒去”让学生上讲台演示、观察,将学生原有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了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学生概括出“水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从而将零星认识发展到概念水平。
5、让学生通过欣赏教学VCD中“欣赏美丽的水”“生命离不开水”片断,让学生体会到水的自然之美,从而教育学生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
6、本课的运水比赛内容,在本节课中没作安排,在下节课再举行。我想开展比赛,让学生知道如何参加,用什么工具适合,有哪些规则这很重要。路远路近、用水多与少与用什么运水工具有关联,本节课完成了这部分教学。组织小组合作——运水比赛,需要准备、需要场地、更需要时间,这在教室内是无法展开的,只能安排在室外进行,四十分钟的时间对于本课是不够的。
总体来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内,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农村小学实验课开展的不多,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只顾闻、尝等过程,但不能将结果填在“记录表”上;部分内容感到好奇,只顾一人操作,合作精神不够。
《观察水》教学反思9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瓶中水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特征。
我在上课的时候只是用了对比的词语和水洗发液对比的动作,没有在过程中,呈现对比观察的方法。其实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使用了对比水和洗发液的方法后请学生来分享,让他们说一说是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的。学生很自然能想到使用的是对比水和洗发液的方法观察到水的特征的。
2.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这个目标在今天的课上没有达成。应该在这节课最后,问一问学生:我们知道了水有这些特征,那水有什么作用呢?
二、注意课程前后联系
在活动2中,让学生观察它们(水、洗发液)有什么不同,我是通过让他们观察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来说我将水洗发液分一类、木块分为一类的理由,其实可以请学生来比较,然后使用前一课的分类知识,请他们自己来给三个物体分类,打算怎么分?学生很容易就能通过板书观察到将水和洗发液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无固定形状的、会流动的,而木块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
三、我的思考
1.针对水的颜色是白色的这个问题,刘老师的建议是当学生说到水的颜色是白色时,就拿出洗发液问洗发液是什么颜色,学生知道是白色的,将水和洗发液的颜色进行对比,让学生改变水的颜色是白色的这个看法。但我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还是说水是白色的,我继续追问,也有学生说是银色的,部分孩子知道水不是白色的了。因为我也只在一个班这样上了,所以不知道其他班用水和洗发液颜色对比能不能发现水是无色的,不知道老师们上完是什么效果呢?下来我还得在这里打个补丁。
2.关于透明和无色,我在刘洋老师的反思中看到了以下内容:
水透明和无色这两个特征,学生会混为一谈。我在上这课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对此有点思考,我会突出无色和透明是两个特征,准备有颜色的透明物体,这是什么颜色的,那它透明吗,这样用今天易老师那个方法很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透明。这样可以随势提问颜色和是否透明是一个特征吗?然后再来解决无色这个问题,白色物体和无色物体进行对比观察能得出。但今天易老师提到认为无色是浅白色,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这不是浅白色而是无色,如果给他们解释他们也不会理解,而且还会造成无色和透明这两个特征的混合。
我觉得这种方法简单明了,比较赞同。后来刘老师也提到如果学生实在说不出水的颜色是无色我们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3.本节课使用的扇闻法,可以适当给学生介绍一下为什么要使用,使用时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其实我自己没想好怎么给学生说,下来还要动动脑筋。
4.让学生将今天学到的科学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是对本节课内容和方法的又一次升华。
四、备课、磨课收获
(一)备课
1.以前备课方向很不明确,后来慢慢知道应该去仔细研读教参,到这次教案打磨,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自己在说的时候都发现了自己分析的教材学情层次太浅了。通过下来对学生的一个简单了解,我的学情把握更准确了,当然这对制定教学重难点是很有帮助的。
2.不轻易修改教参提供的教学目标。
3.应该对这一堂课的内容、方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进行环节设计时才不会偏向。
(二)磨课
1.感叹科学真的太严谨了!从准备的水换成矿泉水到瓶盖和瓶身的对应,都体现了严谨性,也是以后再上类似课必须考虑到的地方。
2.磨课时老师们给我提了很多建议,对我这节课真的太有帮助了,包括周五课后老师们提的建议对我帮助也很大,一群人的智慧真的太强大了,自己在金牛区科学教师大家庭里真的很幸运!
《观察水》教学反思10《水的观察》是小学《科学》第四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了解有关水的初步知识,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需要有顺序,教育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对于水学生比较熟悉,对水的气味、颜色等基本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此本节课我把观察方法训练及有条理的对事物进行描述作为教学重点,并打破教材课时安排的局限,把水的形状及水的流动性合并到本节一起讲授,让学生比较完整的了解水的基本特征。为此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用感官观察认识水的一些特征;第二部分是通过比较方法对水进一步了解。
教学伊始给学生播放一组以水为主题的精美图片,引发学生观察学习的兴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汇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观察形式与方法,并认识到有顺序观察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本节课结合孩子好玩的这一心理特点,把单调枯燥的观察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了解水的特性,在游戏中了解掌握更多的观察方法。
教学中我还运用对比的方法将学生课前与课后对水的观察认识进行了比较,使学生明白科学、有序的观察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观察水》教学反思11今天上午,市公开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我校举办,次此活动我也承担了一节展示课任务。在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试教、修改教案、定稿、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感受颇深。
1、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第一稿教案在实验记录环节中我充分考虑了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和实验活动的自主性,在过程中充分放手。但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而这一课又是他们第一次在课堂上动手做实验,兴奋之情可想而知。最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简单的几个词他们要写很长时间,甚至记录表上的小组成员签名也要花上几分钟。要命的是一人在记录,其他三个学生就在旁边看着、等着。看着他们优哉游哉,我在旁边只能干着急。课后,针对这个现象,我采取了三项措施:一、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实验纪律的教育,明确各项实验要求;二、引入评价机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各个小组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质量高且速度快的,当堂在记录表上打上一颗星,课后再记载在汇总表格上,学期结束后进行总结评比。三、记录表上的小组成员签名可在上课前就由组长签上,以节省课上时间。此举果然有效,在展示课上,各小组根据实验要求抓紧时间实验,得到星的小组喜气洋洋,也激励了其他小组,再也没有出现“磨洋工”的现象。
2、教学设计要走“进”教材。刚开始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安排,特别是实验内容我没能很好的把握。例如比较观察部分。一开始我把这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即让学生掌握新的比较观察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强调这是一种新的方法。后来和同事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渐渐发觉,本课只要初步让学生学习比较观察的方法,在通过水和果汁、牛奶的比较中进一步了解水的特点。这里有两点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比较观察的目的还是了解水的特点,不能喧宾夺主;二是在比较过程中其实运用的还是前面的感官观察的方法,严格来说,这里的比较观察不是一种新的方法。由此我调整了思路,即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感官观察水、牛奶和果汁,找出它们的区别。这样设计就体现了教材的安排意图,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层次性。
3、教学设计以“简约”为宜。就拿导入来说,第一稿我以小篆的“水”字导入,然后让学生说说古人为何这样造字,这个字和水的联系,再提出我们要向古人学习,通过观察水发现水的秘密。上后感觉太烦琐,最后就定为以小篆“水”导入,学生说出是“水”字,教师直接引入要以古人为榜样,通过仔细观察来发现水的秘密。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导入简洁且有新意。再以第三环节“示范比较”为例。初稿定为以测试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水的感觉,分别通过闭眼、捏鼻用舌判断,闭眼用鼻判断三杯牛奶、果汁和水中哪一杯是水,但在实际操作中上来检测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配合,不是眼睛睁开了就是鼻子捏不住,影响了检测效果。后来改为用鼻闻白醋和水判断哪杯是水;用手摸放在纸杯(不透明)的水和油判断,结果由于操作简单,达到了预期效果。又如“总结梳理”环节,初稿我设计了两个总结项目:一是总结水的特点,二是总结本课学到的方法。事实上观察方法只要学生掌握,并不要在名称上掌握的很清楚。学生在总结时很难讲到“比较观察”的方法。在深入钻研了教材后,我把水的特点放在了学生实验交流中,不再刻意放在最后环节;而观察方法也不再让学生一五一十地道明,但在过程中重点进行了指导。使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不再为总结而总结。
公开教学活动让执教者受益的不是最后的成果,而是整个“磨课”的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在教材的理解上、课标的把握上也会不断的深入,随着而来的就是我们的教学设计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贴近学生学习需要,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而教。
《观察水》教学反思12《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目标由知识点的掌握到科学技能与精神的领悟与培养的转变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
基本过程如下:
(1)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
(2)做出假设性解释。这项活动设计得很细致。做出解释后,进一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3)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材料看起来和学生列举的材料大体相符,在材料设计上要有结构性。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还要有不能发生毛细现象的。
做出假设是通过实验认识事物的中心环节,而它的教育价值正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一旦把假设的形成过程说清楚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事。本课中,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解释活动并不到此为止,再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列举他们估计水不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明这类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上,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曲别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的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为了节省时间,把“瓶盖停在水面的中间”这一活动放在课下,让学生能自己做的就自己来独立完成,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观察水》教学反思13从钻研教材到进行教学设计到最后的上课,我从中发现许多值得我去注意去思考的地方。
减少老师的活动时间,预设弹性设计,提高课堂实效:许多老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学环节都很具完整性,可课一上下来,常常有许多我们预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为了处理这些状况,我们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又为了不破坏课的完整性,所以只好拖课。而我这堂课由于知识性的内容较浅显,所以课堂上没有什么所谓的“意外”发生,一节课下来,反而觉得时间很充裕,后面的总结显得有意在拖沓了。拖课,学生没兴趣再听下去,也影响了学生下节课的学习,不好。剩余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宝贵的40分钟,也不行。那么该如何把握课堂40分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1)、减少老师的说话时间。科学探究课要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老师经常是放不开,怕孩子偏离了主题,所以经常反复唠叨实验要求、注意事项,浪费了很多时间。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废话少说,长话短说。教学语言要简洁有力,不重复,不提一些无效问题。提出问题时,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选择要叫哪个学生回答上面。只要我们多注意,一定能在课堂上节省出许多时间来给学生进行更充分的探究活动。(2)预设弹性设计。比如我这堂课,如果不把运水比赛从这节课删掉,而是预设在最后一个环节,看到时间还充裕,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这样我在后面的时间就能充分利用了。时间是宝贵的,要想提高课堂时效性,那么教师应先学会把握好课堂40分钟,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最后在游戏活动结束,我没有注重学生的总结,匆忙结束了课程,使游戏的最总目的没有达到。
实验是课堂的重要部分,实验是为了寻求真相,但有些实验,特别是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经常会导致实验结果与现实有所出入。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及时分析是什么原因,还可以借机生成二次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观察水》教学反思14部分实验用品可由学生来提供,如醋、牛奶等,醋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己提供,牛奶则可以使用学生的课间餐,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有学生会问:“为什么说水是无味的呢?而我喝有些泉水时会感到是甜的。”这就需要教师有一个提前准备,有可能的话准备一个简单的蒸馏水实验,模拟自然水的形成,让学生明白,泉水中的甜味并不是水本来的味道,而是其中有矿物质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我在设计《水》一课时始终围绕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这一中心,设计各种环节。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首先要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感兴趣,于是在上《水》一课时,我给每行各准备了一个触摸袋并给它起了给神秘的名字——魔术袋,(触摸袋里面装有:水、石头、海绵、空气、玻璃球、圆片、泡漠球、木头等等)然后让学生摸一摸,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因为袋子是用布做的,看不到里面的是什么东西,只能用手去感觉,所以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非常感兴趣。
用手摸过之后,有的学生说里面可能装的是水,有的学生说装的是石头,因为他摸到的东西非常硬,还有的学生说里面装的是海绵等等。看到学生们兴趣高涨,我紧接着说:“确实袋子里面装的是水,可是为什么你说它是水呢?你能告诉你是根据什么理由确定那是水的吗?”学生自信 的答到:“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组织一次找水的活动”紧接着,学生讨论了怎样判断它是水的理由,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讨论。俗话说:“放开的羊吃得饱吃的好”,在自主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中,“放”可以作为有效的策略之一。要想学生能够主动去研究,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把握一个“度”,因此,在学生自己研究的环节,我放开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将理由说出来,再在小组内讨论他推断的依据。毕竟,不同的学生她推断的依据不同。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在汇报环节,我也做到了让学生的主动意识尽可能发挥,让他们像小老师一样到前边来汇报,汇报时要求学生汇报完,其他学生再补充,这样既给了汇报人充分表达的机会,也不失其他人的想法。
当然在后面的填写网状图时,我发现孩子们由于语文学习基础的不牢固或者说孩子对字词的理解还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所以在一开始填写水以那些形态存在时,他们就不注意理解题目的意思,看到课文中提示了冰和淡水,很多孩子就信口开河说河水、海水、江水、地下水、咸水等等答案都出来了,当然在我后面的引导时,对存在形式这个词的解释也不是十分准确,使得不少学生还不是很理解这个存在所指的范畴。
当然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光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且也要注意课下的延续。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想一想,看一看人们利用水可以做哪些事情?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记录的内容多。同时,让孩子设计一条节约用水的标语或者口号,让孩子了解水这个于这样做也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观察水》教学反思15这是一节观察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教学难点是认识水无固定形状。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养成习惯,规范用语。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影响而分心,根据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可以在汇报前,先让学生坐好,对于先坐好的同学给予鼓励。结合一年级语文课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说完整话,所以在汇报时我注重让学生说完整话,多鼓励学生使用“我发现”这样的说法,使学生在发言之初就亮明观点,是同意、不同意还是补充前面同学的观点,从而养成习惯,规范用语。
2.分工合作,有序进行。
科学课是一门动手实践的课程,需要互相配合,这就意味着在一年级要上好一节科学课,难度更大,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序的开展活动,我安排由两人一组开展观察活动,并指定好每组的小组长,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课堂“乱”的现象,也可以确保器材的分发和回收有序地进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可以加强同桌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交流合作意识。
3.明确目的,观察到位。
一年级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要明确任务和目标,所以老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可以直接问学生:“水有没有颜色?水有没有味道?谁有没有气味?”相信学生当观察的任务明确后,带着问题去观察,效果可能会更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水,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等一系列实验过程,最终有效地总结出水的特征,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水的特征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于学生的回答,激励的手段较少。
(2)对学生的生成问题引导不到位,可以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没有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可以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在不断的减少,从而激发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水是珍贵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第二篇:《观察水》教学反思
《观察水》教学反思
印江实验小学
任凤萍
《观察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在这次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处理有自己的想法: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定位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知器官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辨别清晰各种器官对物体观察产生的结果。现对这次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做得比较好得地方:
1、以学生为主体,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思维习惯。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来归纳认识物体的一般方法。即: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等。通过学生来寻找水、教师指导认识水的特征,明确了身体各种器官观察产生的结果的描述。通过对水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无色、无嗅、无味、透明等),通过分析学生活动前后对水的性质的描述(教学活动前有的学生提到水是白色的,还有容易把透明的和白色两个性质混淆理解的原有认知经验)让学生明确眼睛是我们视觉器官,能帮助我们认识到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能嗅出物体的气味;舌头是味觉器官,能尝出物体的味道等。
2、教学中师生互动融洽,学生探究兴趣、欲望持久。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理解,同时让其他同学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找出同学发言的不妥和需要补充的内容,教师确实保护好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轻易下结论,引导学生自己在活动分析、总结中的自己的正确认识。在实验活动中强调学生们要注意安全,保护实验器材。
二、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减少老师的说话时间。科学探究课要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老师经常是放不开,怕孩子偏离了主题,所以经常反复唠叨实验要求、注意事项,浪费了很多时间。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废话少说,长话短说。教学语言要简洁有力,不重复,不提一些无效问题。提出问题时,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选择要叫哪个学生回答上面。只要我们多注意,一定能在课堂上节省出许多时间来给学生进行更充分的探究活动。
预设弹性设计。比如我这堂课,如果不把运水比赛从这节课删掉,而是预设在最后一个环节,看到时间还充裕,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这样我在后面的时间就能充分利用了。时间是宝贵的,要想提高课堂时效性,那么教师应先学会把握好课堂40分钟,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总之,科学教学不是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科学老师的教学任务也是繁重的,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
2016-10-12
第三篇: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观察方块。目的在于复习观察方法,为后面观察水喝洗发液做铺垫。2.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3.观察污水,提倡环境保护。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
对于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思考:
1、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低年段学生注意力低下,很容易被外在事物影响从而分心。而科学课又是一门动手实践的课程,这意味着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难度更大。于是,我把培养科学课的学习习惯当做首要任务。课前,我总是要求学生将所有学习用品先放进抽屉,根据老师的需要再一项一项地拿出来,这样,种类繁多的学具和课本就能根据课堂需要,井然有序地出现,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课堂“乱”像。在课堂活动中,为了培养孩子们有序的开展活动,我把大家分成了9个科学小组,课前做好小组长培训工作,如:分发、回收活动器材、引导小组成员开展活动。只要把小组长培养成有经验、会组织的孩子,那么,科学活动开展起来将会事半功倍。活动开展完毕后,会有固定的交流环节,这一环节最容出现有的在讲,有的在玩儿。针对这一现象,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训练。比如,在交流之前,我们先收好探究材料,全班静坐1分钟把心静下来,再开始组织交流,交流时要求声音响亮,说完整的话,教师及时鼓励每一个发言者,是学生投入到交流环节中来。
2、注重观察方法的培养。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看、闻、摸,还有对比观察的方法来进行探究的。一年级学生虽然会观察,但要达到我们要求的探究目标就需要教师层层递进的指导。观察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眼睛看,所以,用眼睛观察是第一步的,并且能观察出水做多的特征。闻和摸的方法相对来说复杂一点,所以,我用微视频来介绍了闻的方法,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步骤。摸的方法由我演示,再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
3、淡化结论,注重学情。
基于低年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避免了将知识点着重强调,只在总结水的特征时有所强化。虽然本节课要弄清水的特征,但我认为本堂课没有必要强调“特征”二字,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了这些特征,只要能说出来即可。也就是说,学生只要弄清“水是什么样的?”即可,我们注重探究的过程和学生兴趣,至于概念化的知识点,我们没有做过多的要求。
4、渗透德育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是贯穿每个学段和每个科目的,科学课上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们想到了用清水河污水作对比观察。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上来讲,使学生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我用三个问题:你们有污染水的行为?你们身边有人污染过水吗?污染水的行为是对的吗?层层递进,学生也有了保护水的意识,我们德育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第四篇:《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
《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1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瓶中水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特征。
我在上课的时候只是用了对比的词语和水洗发液对比的动作,没有在过程中,呈现对比观察的方法。其实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使用了对比水和洗发液的方法后请学生来分享,让他们说一说是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的。学生很自然能想到使用的是对比水和洗发液的方法观察到水的特征的。
2.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这个目标在今天的课上没有达成。应该在这节课最后,问一问学生:我们知道了水有这些特征,那水有什么作用呢?
二、注意课程前后联系
在活动2中,让学生观察它们(水、洗发液)有什么不同,我是通过让他们观察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来说我将水洗发液分一类、木块分为一类的理由,其实可以请学生来比较,然后使用前一课的分类知识,请他们自己来给三个物体分类,打算怎么分?学生很容易就能通过板书观察到将水和洗发液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无固定形状的、会流动的,而木块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
三、我的思考
1.针对水的颜色是白色的这个问题,刘老师的建议是当学生说到水的颜色是白色时,就拿出洗发液问洗发液是什么颜色,学生知道是白色的,将水和洗发液的颜色进行对比,让学生改变水的颜色是白色的这个看法。但我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还是说水是白色的,我继续追问,也有学生说是银色的,部分孩子知道水不是白色的了。因为我也只在一个班这样上了,所以不知道其他班用水和洗发液颜色对比能不能发现水是无色的,不知道老师们上完是什么效果呢?下来我还得在这里打个补丁。
2.关于透明和无色,我在刘洋老师的反思中看到了以下内容:
水透明和无色这两个特征,学生会混为一谈。我在上这课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对此有点思考,我会突出无色和透明是两个特征,准备有颜色的透明物体,这是什么颜色的,那它透明吗,这样用今天易老师那个方法很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透明。这样可以随势提问颜色和是否透明是一个特征吗?然后再来解决无色这个问题,白色物体和无色物体进行对比观察能得出。但今天易老师提到认为无色是浅白色,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这不是浅白色而是无色,如果给他们解释他们也不会理解,而且还会造成无色和透明这两个特征的混合。
我觉得这种方法简单明了,比较赞同。后来刘老师也提到如果学生实在说不出水的颜色是无色我们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3.本节课使用的扇闻法,可以适当给学生介绍一下为什么要使用,使用时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其实我自己没想好怎么给学生说,下来还要动动脑筋。
4.让学生将今天学到的科学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是对本节课内容和方法的又一次升华。
四、备课、磨课收获
(一)备课
1.以前备课方向很不明确,后来慢慢知道应该去仔细研读教参,到这次教案打磨,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自己在说的时候都发现了自己分析的教材学情层次太浅了。通过下来对学生的一个简单了解,我的学情把握更准确了,当然这对制定教学重难点是很有帮助的。
2.不轻易修改教参提供的教学目标。
3.应该对这一堂课的内容、方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进行环节设计时才不会偏向。
(二)磨课
1.感叹科学真的太严谨了!从准备的水换成矿泉水到瓶盖和瓶身的对应,都体现了严谨性,也是以后再上类似课必须考虑到的地方。
2.磨课时老师们给我提了很多建议,对我这节课真的太有帮助了,包括周五课后老师们提的建议对我帮助也很大,一群人的智慧真的太强大了,自己在金牛区科学教师大家庭里真的很幸运!
《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2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观察方块。目的在于复习观察方法,为后面观察水喝洗发液做铺垫。2.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3.观察污水,提倡环境保护。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
对于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思考:
1、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低年段学生注意力低下,很容易被外在事物影响从而分心。而科学课又是一门动手实践的课程,这意味着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难度更大。于是,我把培养科学课的学习习惯当做首要任务。课前,我总是要求学生将所有学习用品先放进抽屉,根据老师的需要再一项一项地拿出来,这样,种类繁多的学具和课本就能根据课堂需要,井然有序地出现,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课堂“乱”像。在课堂活动中,为了培养孩子们有序的开展活动,我把大家分成了9个科学小组,课前做好小组长培训工作,如:分发、回收活动器材、引导小组成员开展活动。只要把小组长培养成有经验、会组织的孩子,那么,科学活动开展起来将会事半功倍。活动开展完毕后,会有固定的交流环节,这一环节最容出现有的在讲,有的在玩儿。针对这一现象,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训练。比如,在交流之前,我们先收好探究材料,全班静坐1分钟把心静下来,再开始组织交流,交流时要求声音响亮,说完整的话,教师及时鼓励每一个发言者,是学生投入到交流环节中来。
2、注重观察方法的培养。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看、闻、摸,还有对比观察的方法来进行探究的。一年级学生虽然会观察,但要达到我们要求的探究目标就需要教师层层递进的指导。观察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眼睛看,所以,用眼睛观察是第一步的,并且能观察出水做多的特征。闻和摸的方法相对来说复杂一点,所以,我用微视频来介绍了闻的方法,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步骤。摸的方法由我演示,再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
3、淡化结论,注重学情。
基于低年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避免了将知识点着重强调,只在总结水的特征时有所强化。虽然本节课要弄清水的特征,但我认为本堂课没有必要强调“特征”二字,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了这些特征,只要能说出来即可。也就是说,学生只要弄清“水是什么样的?”即可,我们注重探究的过程和学生兴趣,至于概念化的知识点,我们没有做过多的要求。
4、渗透德育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是贯穿每个学段和每个科目的,科学课上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们想到了用清水河污水作对比观察。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上来讲,使学生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我用三个问题:你们有污染水的行为?你们身边有人污染过水吗?污染水的.行为是对的吗?层层递进,学生也有了保护水的意识,我们德育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31.课前精心准备,选取合适材料,让探究更有实效性。
《观察一瓶水》这一课要求给学生每组准备同样的水、洗发液、木块。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为此我在课前给每组学生准备了同样的水、洗发液各一杯和一个木块,在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纸巾和垃圾盒,以及实验需要用到的各种形状的空瓶子。这节课中我选择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实验材料,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很愿意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2.教学思路清晰,组织学生经历“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一系列实验过程一一再找一找有哪些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最后发现总结出水、洗发液和木块这三种物体的特征”的学习活动过程。
比较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一环扣着一环,层次比较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层一层地把重点突破,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尝试让各组成员互相配合,大胆想象、实验,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迎学上与短较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3.在教学中结合所教内容渗透科学的观察方法:具体表现为:
(1)可以用眼晴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的方法进行观察。
(2)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所以不可以用尝的方法,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3)也交给学生正确的闻气味的方式。
(4)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便于总结出物体的特征。
4.充分利用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渗透环保教育。由于水的应用非常广泛,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厉害。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在不断减少,从而激发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
5.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课堂上,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活动,亲自动手操作。学生
在探究活动中充分运用感官参与,在操作过程中对水的特征有了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
(1)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
(2)在突破“水无固定形状”这一难点时,放手还不够。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小朋友自制力差,所以没有让他们自己准备不同形状的瓶子自己亲自倒一倒,要是让每个小组都尝试做一做,理解可能就会更深刻。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
(1)要尊重并及时评价学生的意见或研究成果;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
(2)要让学生敢说、爱说、会说,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这样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能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4《观察一瓶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是一节观察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教学难点是认识水无固定形状。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思考: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学生在收集数据时,要明确任务和目标,老师要给予指导,不能让收集的信息游离于表面的积累,以至于常常我们答非所问。所以老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可以直接问学生:“水有没有颜色?水有没有味道?谁有没有气味?”相信学生当观察的任务明确后,带着问题去观察,效果可能会更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水,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手摸等一系列实验过程,最终有效地总结出水的特征,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水的特征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不足:
对于学生的回答,激励的手段较少。
对学生的生成问题引导不到位,可以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没有体现情感目标,可以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我们节约爱护。
《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5周二上《观察一瓶水》,周一下午年级通知发布学习建议。同学们好,为了让同学们上课前准备地更充分,做如下建议:
一、科学学习内容:
1.课题《观察一瓶水》
2.准备本节课所需器材:
(1)半瓶水(透明瓶子装)、半瓶洗发液(透明瓶子装)、小碗1个、小木块2个、透明杯子1个
(2)科学记录本(上节课已经使用过)、铅笔、橡皮。
温馨提示:疫情期间请勿特意出门购买实验材料。
二、孩子们的学习方向
1.水有许多特征,如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等。
2.发现水和洗发液会流动,与木块相比,它们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3.学生能用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形状不固定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
三、学生反馈情况
从学生反馈来看,(因为清除空间,照片忘记保存了。)整体实验效果不错,不过出现个别操作问题,和实验材质的差异,在附加活动中,比赛水,洗发露,油的速度,孩子们出现不同情况,因为分享在班级群里,有个别孩子得出不同的结果,就会有些焦虑,因为考虑到多种特殊因素,我最终采取在家长的陪同下鼓励孩子继续操作实验,以多次操作实验后的结果为准,慢慢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精神以及敢用自己的实验结果支撑自己的观点,这对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重要,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同就不敢发声,学会自己找方法解决问题。
《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6本周带着孩子们开始了观察一瓶水。
首先,在导入部分我用自由谈话的方式,通过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来引出课题-观察一瓶水,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畅所欲言,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在对比观察水和洗发水的时候,我用找相同和不同来引出观察活动,聚焦了观察的目的。然后我提前对观察液体方法中的闻进行了指导,并告诉学生我们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有些液体是有毒的,如果我们直接靠近闻容易吸入比较多的液体,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规范实验操作,养成好的习惯!
在关于水和洗发水的滑不滑比较,有了洗发水的比较学生大多数都讲的是水不滑,但其实和直接捻搓相比,有了水明显要滑一些,在这里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再一次的搓捻,让他们发现其实水摸起来也是比较滑的!当学生说到会流动时,有小朋友提出洗发水比水流的慢,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告诉孩子们按照科学活动手册回家通过实验更科学的进行研究!
在比较完水和洗发水后还没来得及对信息进行整理就下课了!因为前面还有10分钟左右,我们对孩子们前面上课发言,小组表现好等获得的积分进行了兑换!下节课的时候,我打算安排对怎样通过实验对比洗发水和水的流动速度跟孩子们进行讨论,然后再将后面的内容完成,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应该比较合适!
《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7这是一节观察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教学难点是认识水无固定形状。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养成习惯,规范用语。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影响而分心,根据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可以在汇报前,先让学生坐好,对于先坐好的同学给予鼓励。结合一年级语文课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说完整话,所以在汇报时我注重让学生说完整话,多鼓励学生使用“我发现”这样的说法,使学生在发言之初就亮明观点,是同意、不同意还是补充前面同学的观点,从而养成习惯,规范用语。
2.分工合作,有序进行。
科学课是一门动手实践的课程,需要互相配合,这就意味着在一年级要上好一节科学课,难度更大,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序的开展活动,我安排由两人一组开展观察活动,并指定好每组的小组长,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课堂“乱”的现象,也可以确保器材的分发和回收有序地进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可以加强同桌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交流合作意识。
3.明确目的,观察到位。
一年级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要明确任务和目标,所以老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可以直接问学生:“水有没有颜色?水有没有味道?谁有没有气味?”相信学生当观察的任务明确后,带着问题去观察,效果可能会更好。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水,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等一系列实验过程,最终有效地总结出水的特征,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水的特征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于学生的回答,激励的手段较少。
(2)对学生的生成问题引导不到位,可以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没有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可以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在不断的减少,从而激发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水是珍贵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第五篇:《观察水》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观察水》教学设计
执教者:晋中市榆次区修文镇中心小学 侯连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水,知道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2.通过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3.知道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过程与方法
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通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过程中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2.进一步培养成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精神。3.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选择用具,把水运到一米或更远处的空桶中。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透明杯子、牛奶,白糖,白醋,水、杯子、水桶、等。
演示材料:白酒、不同形状的器皿、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猜猜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一瓶白酒)你的依据是什么? 2.要想准确辨别出我们周围的东西,只靠看是不好下结论的,看只是观察的一种方法,你知道观察还有哪些方法?(板书:观察方法:眼看、鼻子闻、嘴巴尝)(当学生说到“闻”的时候,及时演示“闻”的正确方法)
3、我们今天就应用各种观察方法来观察水(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民主导学
活动一:仔细观察水,说出水的特点
1.应用观察方法,辨认各种液体,快速找出水。
(1)如果把刚才的这瓶水和糖水、白醋、牛奶放在一起,你能又快又准确地把这瓶水找出来吗?现在请大家仔细辨认出这些东西,并为它们贴上标签。
(2)分组实验:辨别各种液体。(3)交流辨别液体的方法。
首先排除牛奶,因为它是白色、不透明的;方法是用眼睛看。其次是白醋,因为它虽透明,但有刺激性气味;方法是用鼻子闻。再次是糖水,因为它虽透明,没有气味,但有它是甜的。方法是用舌头尝。
最后剩下的是水。
(4)教师小结科学的观察方法
首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接着用鼻子闻,能找到醋;最然后用舌头尝,能找到糖水;只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那杯才是水。(板 书:观察顺序:看→闻→尝)
安全提示:对于不了解或不认识的物体,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要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2.应用科学观察方法观察水,找出水的特点。
(1)现在就请大家用看、闻、尝等科学的观察方法来观察瓶子里的水,找出水的特点!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2)学生分组观察,完成实验记录。(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引导小结:通过我们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我们找出了水的特点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
(5)现在我们再来观察刚才老师带来的这一瓶是不是水。
(6)现在你认为要准确辨别一种物体应该怎样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综合判断)
活动二:认识液体
刚才我们通过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找到了水的一些特征,其实它们还有其它的特征,你能找出来吗?
1.师演示:水的流动实验
2.把水装进塑料袋里,再把塑料袋剪破个洞,水会怎样?(水是流动的)3.把水依次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里,你有什么新发现?(水的形状会随着容器形状的不同而改变)
4.讨论交流。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没有像水一样既能流动又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 呢?
5、师讲解:像水这样会流动,并且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液体。水的特点是: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6.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些物体是液体?
果汁、醋、水、橡皮、空气、可乐、白酒、牛奶、沙子、铅笔、油
活动三:运水比赛
1.出示比赛要求:(1)选择合适的工具。
(2)讨论运水方法。
(3)教师计时比赛开始。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三)、检测导结:
1、上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运用各种观察方法找出了水的特点,还知道了要辨别一种物体必须要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进行观察判断,不能随便下结论)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生命离不开水,关于水还有许多奥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有关水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观察水
观察的方法:
看 → 闻 →
尝
水的特点:无色、透明
无气味、无味道
易流动 没有固定形状——液体(水、醋、油…….)
《观察水》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观察水》。
2、教材简析:《生命离不开水》、《观察水》、《家乡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共同组成《生命之源——水》单元,《生命之源——水》单元是 “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课在《生命之源——水》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
本课主要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快速找出水,利用学生的感官从四杯液体中找到水,然后在找水的过程归纳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同时归纳出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观察不同容器中的水,让学生知道水是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第三部分:在运水比赛中,让学体会水流动性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水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对感知事物还比较笼统,但对科学探究具有满腔热情。他们刚开始接触科学课,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还不熟悉,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水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本课在此基础上,将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让学生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水的基本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将学生对水的知识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通过观察水对水的发现。
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知识与技能
1、通过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认识知道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
2、通过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3、知道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学会运用观察、判断、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过程中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2、进一步培养成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精神。
四、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成功的教学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我设置了“猜猜老师带来的是什么东西”,让学生进行猜测,并要说出自己的猜测依据。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对原有的一些观察经验的联想,老师再对学生说的这些零星的生活常识进行提升,总结出常用的一些观察方法: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为后面的观察水做好铺垫。
2、观察:本课的重点是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特点,在第一个环节,已经总结出常用的一些观察方法,在这个环节,就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观察,在观察中总结出水的特点,把学生平时的生活常识知识化。在这个环节里面,需要注意的是要养成学生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交流汇报的过程也是老师导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最后再总结出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
3、运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辨认液体、找水的过程中对前面总结出的观察方法及顺序进行综合运用。
前面这三个环节可以说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联想、活动、总结中,提升概念,并学会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4、观察老师的演示,让学生发现各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的特点。这项内容看起来简单,但却需要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表达力来进行归纳,从而提升出液体这一抽象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说说常见的液体,把知识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反思
从钻研教材到进行教学设计到最后的上课,我从中发现许多值得我去注意去思考的地方。
1、减少老师的活动时间,预设弹性设计,提高课堂实效。
许多老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学环节都很具完整性,可课一上下来,常常有许多我们预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为了处理这些状况,我们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又为了不破坏课的完整性,所以只好拖课。而我这堂课由于知识性的内容较浅显,所以课堂上没有什么所谓的“意外”发生,一节课下来,反而觉得时间很充裕,后面的总结显得有意在拖沓了。拖课,学生没兴趣再听下去,也影响了学生下节课的学习,不好。剩余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宝贵的40分钟,也不行。那么该如何把握课堂40分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1)、减少老师的说话时间。科学探究课要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老师经常是放不开,怕孩子偏离了主题,所以经常反复唠叨实验要求、注意事项,浪费了很多时间。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废话少说,长话短说。教学语言要简洁有力,不重复,不提一些无效问题。提出问题时,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选择要叫哪个学生回答上面。只要我们多注意,一定能在课堂上节省出许多时间来给学生进行更充分的探究活动。(2)预设弹性设计。比如我这堂课,如果不把运水比赛从这节课删掉,而是预设在最后一个环节,看到时间还充裕,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这样我在后面的时间就能充分利用了。时间是宝贵的,要想提高课堂时效性,那么教师应先学会把握好课堂40分钟,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2、抓住课堂信息,促成二次生成。
本课中,学生观察水的特点后,汇报时有一个学生一直坚持自己尝到的水是咸的,与事实不相符合。我当时的做法是:先自己尝一下,表示不同意,让该生又尝一次,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于是,我让更多的学生尝她的那瓶水,大家的意见是“无味”,这时,我又让这学生再尝第三次,第四次,这时,她最终说是无味的,最后我用一句话简单为这个学生做了解释:可能是刚刚下课时她吃到了什么咸的东西,口中还留有余味。过后我思考了这个环节,当时,如果我够机智的话,应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原本无味的水到了口中会“变”成咸的?它还会变成其它味吗?由此来激起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欲望。
实验是课堂的重要部分,实验是为了寻求真相,但有些实验,特别是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经常会导致实验结果与现实有所出入。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及时分析是什么原因,还可以借机生成二次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本课参加“2007年福建省农村小学科学优质课观摩研讨会现场展示交流获得一等奖。)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