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参加历史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65-856234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4-01-01 15:47: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参加历史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黑龙江省重点高中五校联盟主题研讨会在**一中这个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里拉开帷幕。我校组织各科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参加了这次活动。上午是听课观摩,下午是评课和备考经验交流。一天的行程满满的,虽然累却收获很大。

**一中**老师和**实验中学**老师分别给我们呈现了《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和《明清社会之城市经济发展与局限》两节精彩的展示课。下午又参加了评课研讨,听取了五校的备考经验交流,让我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一、听两节课体会

本次出课的主题围绕“关注核心素养,提高备考实效”。两位老师的课分别体现出了各自的教学特色,同时关注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并且明确指向高考,深入研究高考,所以在他们的课堂上就明确体现出了这种指向性。

**老师的课我听过两次,每次都让我印象深刻,给自己很大的启发。这次是二轮复习中的“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这一阶段特征,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好:1、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能力的提升。每一部分知识梳理记忆后,用题来考查掌握情况,并将高考题适当修改,降低一下知识难度,又体现高考指向,体现二轮复习的基本特点。2、采用不同的方式落实基础知识。比如说既有知识表格填空,又有自编的知识改错。我对她的知识改错印象比较深刻,很好的落实基础,又突出了学生的易错部分。3、层层深入,由浅入深。我觉得**老师做的特别好的地方就是她了解学生情况,“备学生”做的特别好,因为充分了解学生,所以提示学生划出关键词与句、关注答题角度、注意规范答题语言,整堂课既有难度提升又有方法指导。4、创新课堂,微课引入。**老师将中国古代“康乾时期”做了一段微课,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很体现老师的知识面,也扩充了课堂容量,学生短时间内形象地了解了这段历史。5、语言干净利落,没有一句废话,体现了一位专业历史老师的学科素养之优秀。

第二位是**实验中学的**老师,她采取了小切口、大视角,关注高考热点的方式引入二轮复习中国明清时期的城市。大量材料的引入体现了一位历史老师阅读量、知识面的宽广。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更像一节三轮复习课,二轮课的特征并不明显,看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大,也说明老师一定要认真备学生。

二、高考备考经验交流心得

下午我们听了五校联盟中的四位老师做了高考备考主题经验交流,其中一位是我的大学同学,让我倍感惊喜。对于这次备考经验交流,我有如下体会:

1.夯实主干,抓住要点。

任何试题的考查都离不开课标与考纲的要求,所以高考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主干知识与要点知识,不要过于偏与繁。

2.史料导学,史论结合。

历史学科学习离不开史料,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适度的选择材料,注重分析方法与答题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形成历史证据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史料信息的提取、归纳、比较、分析、综合等处理,得出历史结论,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3.高考指向,关注热点。

作为教师,多研究高考,多关注高考,以高考为指向,关注热点问题,虽然我们不能预测考题,但是我们可以研究乃至把握方向。

第二篇:参加研讨会心得体会

听九年级英语研讨课心得体会

本周我参加了市教研室举办的九年级研讨活动,并认真聆听了三位老师执教的英语课, 再加上周老师的精彩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听课就像照镜子,从这几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英语课堂上,我不但发现了自己平时上课中存在的问题,也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1、教师基本功扎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3位教师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全堂使用英语教学,整堂课轻松、活泼。教师都是借班上课,但师生配合程度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教师教态亲切,身体语言丰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平时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各地老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自身素质高,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听课中我发现每位老师的基本功都很扎实尤其是李老师,她的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使人如沐春风,吸引学生同时,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挖掘了德育因素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情境的设置

英语的学习要求在语境中学习句子,在句子中学习单词。这就是说我们在教给学生一句话、一个词时还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会用句子、词语。所创设的情境如何即利于课文的导入,也利于重点单词、句子的引出是一节课成败的重要方面。这也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课堂。我想以后多注意这一点,让学生编对话时,给他们设立一个情境,让他们更好的发挥,也让他们明白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4、注重基础,适当拓展延伸

这次听的课没有想象中那么花哨,更多的是注重课文,注重基础知识。在精讲精练课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由于前面将基础知识都夯实了,后面的拓展学生进行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正是这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远见,提高了整节课的课堂效率。

5、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在教学中采取互动模式,采用小组讨论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激起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各学校老师不同的教学方式。

6、整节课教学全过程条理清晰各位老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有条理性,层次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自由谈话与新知识学习有所联系,为新知识学习操练做好铺垫新知识的呈现是否巧妙自然,有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应体现出第一环节是第二环节的支柱,第二环节是第一环节的逐步发展在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展开

通过这次听课,我看到了自己有很多不足,以及自己与其她教师的差距,同时我对自己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让学生喜欢英语课?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不断进步。

202_年4月

第三篇:参加作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参加作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王丹

202_年11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县二高报告厅举行的作文教学研讨会活动,几位老师的作文教学各具特色,亮点纷呈,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最深的体会。也就是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思维方法是否合理、正确,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将“渔”的能力教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而且能够“会学”。

这几位老师在备课上都把握了“老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的关系,学生始终是课堂参与的主体,特别是屈建华和闫长青老师做的尤其到位。他们以谈话和互动的形式切入课题,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屈老师的人物描写作文,首先请所有同学走下台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先与老师交流互动,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对话,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来写一段话。同学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许多的妙语连珠从学生们里嘴里迸出。闫老师的对联切入课堂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通过看视频,公益广告,读《背影》片段等形式教会学生在写作文时如何选取细节,抓住细节,如何让人物写具体,以及如何写场面。正因为闫老师给了学生“渔”的能力,孩子们的习作才大放光彩。

他们的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始终像一个合作者、伙伴、朋友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始终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课堂的组织和调控能力更是体现了她们教学功底的丰厚,加上准确规范的语言,自始至终,她们都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变,游刃有余。

几位老师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上也做得有特色,学生们组内互助合作,组间评比推选优秀的文章来展示,有效的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每位老师独具匠心,周密细致,每堂课都有闪光点和亮点,值得我学习。他们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懂得学无止境,勇于创新的道理。这次作文研讨会观摩活动犹如久旱的甘霖,滋润着我,营养着我,指引了我今后的习作教学。

第四篇:202_参加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精品学习文档

202_参加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一、空间观念究竟包括什么?

空间观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就转化。即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之间的转化。小学数学几册教材中编排的 观察物体 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实现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及展开图等的相互转化。也就是面对一个几何体或实物时,能想象出它所对应的平面图形(如三视图、展开图);反过来,当看到某个三视图、展开图时,能想象出它所对应的几何体或实物的形状。第二是描述。即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或者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第三是想象。即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实际上,转化和描述的过程也离不开想象。同时,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在 图形与几何 学习的全过程中,无论是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运动,还是图形与位置等都承载着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任务。

二、图形的认识为什么从立体图形开始?

现行教材的编写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到立体图形展开学习的。史宁中教授在报告中也指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内容的大体思路是:1-2年级认识空间图形,把握共性、分辨差异;3-4年级建立几何概念(点、线、面、角);5-6年级学会度量(长度、面积、体积、角度)。执教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一年级上册安排的便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由此可知,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模型,学生

精品学习文档 的认知世界中首先接触到的是 体,这些 体 学生触手可及,非常熟悉,能够感知。而面对于学生来说,则是抽象的。从学生已经感知的图形开始学习,是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的同事翟军国在教学时深有感触,他说一年级学生通过滚动、看、摸、比较等活动,直观感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容易,但让学生理解面在体上、感知面的存在却很难。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习惯于低头教书,对教材知识体系缺少整体理解,没有真正弄清楚,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对各学段应达到的目标也了解不足,致使学生在某一学段的学习障碍重重,后劲不足。因此,我们有必要常学《标准》,在学期开始时一定要细读、品读《教师教学用书》,对教材内化于心。

三、观察范围的认知为什么先从高低变化再到远近变化?

在18日的 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现场答辩 环节中,长春净月潭实验小学基地学校和吉林龙山基地学校,就六年级的《观察的范围》展开了精彩的头脑风暴。他们在设计中将原教材的猴子爬上树向墙内张望和客车行驶中观察前方建筑物的情境进行了对调,并重新设置了乘坐电梯等情境。

前段时间,我制作过《观察范围》微课,对这节课的教材还是熟悉的。听了辩课后,我在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改动教材呢?数学教材的编委侯慧颖老师在点评中谈到,编写这节教材时有人也想到了用淘气爬树这一情境,但考虑到引导学生形成安全意识的原因,改为了猴子爬树。这两个情境中,站的高,看得远是学生容易理解的,这方面学生有很多的生活经验,但观察点越近却看到的范围越小有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教材呈现了先高低变化再到远近变化的两个

精品学习文档

情境。

现代课程论主张教师不应只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我认为现行教材都是编写者经过反复讨论、反复斟酌而设计的,是集体的智慧。使用者不能为了 求创新 出新意 而 大动干戈。如果我们需要改动教材,那就要问问自己,是否真正的了解和分析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现有的知识经验,改动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体会和琢磨编者的意图,用足、用活、用够教材。不要轻易改动教材的知识体系,可以换情境,换数据,可以对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可以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刘克臣老师在执教《运动的圆》时,让学生通过想象、操作,探究圆沿着直线、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滚动后,圆心会形成什么样的轨迹?刘克臣老师这样处理教材,不但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感受了圆的特征,也着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魔法园丁为什么让教育专家迷惘?

**老师在教学《让画出的图形转起来》时,用到了魔法园丁(AR)。课堂中,定制的课件能让学生随机画的平面图形转化成立体图形,旋转过程一目了然,我们都感到神奇。在17日晚上,史宁中教授在听了几位老师介绍AR的使用后谈到,听了**的课,我觉得AR有点用,但今天听了几位老师的介绍,感到很迷惘。我和同去学习的孙建平老师也进行了一些讨论,我们认为:不是AR不好,而是使用者没有用好,与其说教授是感到迷惘,不如说教授是一种担忧。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非常重要。想象一定要真想,比如从二维的平面图形转化为三维的立体图形,要把自己置身于情境当

精品学习文档

中,要让 面 动起来,从而在脑海中构画出立体图形。如果想象不到,要通过操作积累认知经验。想象出来后,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一些软件、课件制作确实很精美,它能把学生的想象过程精准地演示出来,但我们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使用,不能用演示代替学生的想象过程。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等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学生实在想不到,又没有实物进行观察、操作时,也可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五、小学生拆盒子为什么那么重要?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一节课是《展开与折叠》,这实际是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之间的转化。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做纸盒、画展开图、根据展开图找相对面、把某一面当作底面,找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等活动,自感设计内容丰富,学生也发展了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推理能力。史宁中教授在报告中谈到,在这段教学时,要让学生反反复复拆盒子、折盒子。近日,我在阅览《新世纪小学数学》时,看到了《想象如此美妙--展开与折叠 一课的教学思考》,感触颇多。

教者先让学生体会长方体展开图与长方体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做法:一是请学生把长方体展开图拿在手中,展开、折叠、再展开、再折叠 在反复的操作中,请学生在头脑中想,展开后是什么样子?折叠后又是什么样子?二是不折叠,凭刚才活动的印象,找一找长方体展开图如果折叠后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接下来教者让学生想象正方体展开图的样子,具体做法:一是根据研究长方体展开图的经验,想象正方体展开图的样子。二是剪正方体盒子,验证自己的想象,同时要认可他人剪后的展开图。

最精彩的是教者让学生根据正方体展开图,想象每个面折叠后

精品学习文档 的位置关系。具体做法是学生把展开图的某一个面看成前面,也可以看成是底面等,然后想象其它面分别是哪个面?整个折叠过程学生都是通过想象完成的。

通过这个设计我深深的体会到,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应当放缓脚步,借鉴他人好的做法,设计精巧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想象,充分感知,真正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推理能力。

第五篇:历史研讨会心得体会

历史研讨会心得体会

老梅初中 高祥胜

202_年4月27—28日,我有幸参加了安庆市历史中考研讨会,能有机会外出学习、取经,很不容易。因而我也特别珍惜这难得的机会,认真聆听、深刻反思。与会的两天中听了两位教学一线优秀教师代表的复习设计课和10位县市教学骨干的专题讲座,感到收获非常大,他们钻研业务知识的那种敬业精神、丰富的历史知识内涵,都值得我认真去学习。历史中考怎样复习,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考出理想的成绩?这恐怕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现阶段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复习计划,抓重点,讲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复习的切入点,改传统的三轮(或四轮)复习法为两轮复习法。

1.快捷定位找考点。

中考命题的难度一般不会太大,基本史实的再现和主干知识的考察仍然是重点,所以,针对开卷考试特点,平时多做定位训练,即根据教材目录和框架知识,精确定位考点、快速查找课本中相应内容。夯实基础,掌握和记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会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加快做题的速度。从操作步骤上说,先要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教材的内容。具体说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八年级上册是中国近代史,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内容,下册是现代史,即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内容,还包括世界古代史;九年级是世界史内容,其中上册是近代史,即从文艺复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下册是现代史,即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内容,力求做到熟练化、自动化。再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将每一课的考点知识记在目录栏上,立即定位。最后是要对照能级要求逐个考点落实定位。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各考点构成了学科考试的基础,各能级要求则界定了复习的深度。考纲将对学生的要求分为三大能级层次:识记、理解和应用。这也是中考的要求层次。也就是说,属于识记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选择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材料题,当然也可以考在选择题中,那么这部分的复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还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这样按照考纲对各考点的要求,对照教材相应内容,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础知识与专题复习同步完成,融会贯通再提高。综合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再复习,而是要把已掌握的扎实的知识点串起来,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个问题、某一段材料作出客观的评价,形成一个整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就依据《考试说明》,将基础知识和专题的复习同步完成,融会贯通在一起,比如复习到日本明治维新时,上可以复习到大化改新,下可以复习到甲午中日战争,左可以复习中国的戊戌变法,右可以复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就完成了有关改革的大专题的复习,比较系统,学生容易掌握。特别是后期复习,利用每天“小卷子”考试的手段,精心设计不同的试卷加以训练和考查,注重“课课过关,强化选择题训练”,及时反馈,极具成效,使得全体学生都有了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专题复习是综合巩固贯通历史知识的重要一步。一般来讲,大专题注重纵横联系。纵向联系,就是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纲去认识历史的基本联系。如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技术层面的洋务运动、政治层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层面的新文化运动等。横向联系,指同一时期内的同类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反映。如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为摆脱困境,美国是通过罗斯福新政,消除了危机,恢复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则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小专题则注重分析比较。如:复习到资产阶级革命可从英国联系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通过纵横联系和比较,学生就可以发现问题,感悟历史现象,加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准确解题,精编资料讲方法。

毕业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而历史学科的课时又少,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不可能有大量做题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研究考纲,紧扣课本知识,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的专项指导。如面对材料分析题,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材料,理解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然后准确定位这段材料属于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或什么人物,再把它放在具体的时间和事件中去审视去分析,让材料与事件、人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材料阅读题就迎刃而解了。材料分析题通常考查的内容,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而考查的方式则会是“根据材料,请回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和“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这三种形式。那对于这三种题目的回答,可以这样指导学生: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本地出现在材料中,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课本当中,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及资料找相关的答案;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要么直接从课本中找,要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来回答。这样,把中考题型的特点分析一下,学生的复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三、注重细节,认真仔细提高分。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一些细节的关注与否,会成为得失分的外在因素。首先要善于分析总结,根据“错题档案”,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仅评讲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答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要求学生记住“三要”:一要点要序号化;二答案要顺序化;三内容要重点化;根据分值巧妙分解题目,一般来讲,答题针对性很强。在一张试卷中,各题的分数分配不同,所以在回答各题时所用时间及答案多少应与分数相对应。也就是说,所占分数比例小,花费的时间要少些,答案也可以简略些,所占分数比例大,那么,这道题就应多花些时间,答案就应详细些,充实些。例如有的题目是3分,实际上刚好有3个得分点。

其次是把握好时间,政史合卷要求在两个小时内要完成两份试卷,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这样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历史试卷一般控制在五十分钟左右。从教法上说,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题量可略大些,如出十二道选择题(中考是十题),四道综合题(中考是三道题),这样中考时学生就不会感觉时间紧张了。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再次是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由于是电脑阅卷,要向学生强调卷面书写要认真,力求程序得分。

最后,不滥用资料。最好的资料就是课本,资料应是线索、脉络式的,不应过多、过杂,重复性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总之,在今后的复习教学中,我将借鉴优秀同仁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让班上每个人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顺利完成初中阶段毕业考试。

参加历史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