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笛声评课稿
笛声评课稿
xx老师的《笛声》,立足文本,关注表达,设计得非常独特,别具匠心。
一、能把握课堂整体架构
越到高年级越要讲究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老师不能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xx凌老师对课堂的整体架构能力值得我佩服。她在课堂一开始就提出了“课文为什么会以笛声为题呢?”一下子就使学生抓住了文章主线,再进一步探索课文内容,就使课堂整体感更强了。教学过程中又以“笛声”为主线,紧紧抓住描写笛声的三句句子,分别从听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三个角度展开教学,在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中,引导学生感悟笛声的内涵,同时积累语言文字。以这三句句子为纲,统领了整课的教学,使教学凸显深度和内涵。整堂课的教学,教师更能立足于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能使一堂课更生动,更成功。
二、重点突出
在教学中,xx老师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教学。在学习描写笛声的句子中,“嘹亮、悠扬、激越”这三个词是描写笛声的,“啼啭、喧噪、啁啾”表示的是鸟的叫声,学生不大容易说得最到位清楚,通过比较词义,让学生知道嘹亮主要强调音量,悠扬主要强调节奏音色等的和谐变化,激越主要强调音乐表达的情感;啼啭形容声音好听婉转,喧噪意思相反,啁啾是个中性词。句子主要抓了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比喻句,通过对描写笛声语句的朗读、思考,让学生在体会排比句的妙处和比喻句的恰当,深深地感受到老木匠的笛声的美妙、神奇、动听、婉转的魅力。引导学生慢慢体会到文中所写到的笛声美是聂守信想象出来的,是聂守信的音乐天赋、对音乐的热爱,使他走进了音乐这一美妙世界。引导学生自然走进了聂守信的心声。反复品读聂守信听了老木匠笛声后神情和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学生感受聂守信学笛子的渴慕之心和对音乐的热爱,也充分感受到了作者语言之优美,表达之传神。
三、学习氛围轻松
在教学中,xx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文本中,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习,例如通过指导学生对描写笛声语句的朗读、思考,以及对笛声录音的欣赏等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木匠笛声的优美、动听、婉转和神奇的.魅力,最终实现从语言积累到语言运用的转化。
四、引导学生内化语言
引导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完成内化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这是语文学习的最本质要求。由于本文语言清新、优美,因此,xx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中描写老木匠笛声的句子,通过指导学生对描写笛声语句的朗读、思考,以及对笛声录音的欣赏等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木匠笛声的优美、动听、婉转和神奇的魅力。然后又带领学生走进聂守信的心声,反复品读聂守信听了老木匠笛声后神情和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感受聂守信学笛的渴慕之心和对音乐的热爱。如:“渴慕、茫然若有所失、莫逆之交”三个词语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聂守信对音乐的酷爱,因而都是本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老师用了不少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并把作者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总之xx老师的课是一堂很好地关注表达的课,为我们在落实关注表达上起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第二篇:笛声
笛声
执教者:郑萍
教学目标: 在阅读过程中自学生字,理解词语“嘹亮、悠扬、渴慕、聪颖、余晖、严厉、若有所失、莫逆之交”的意思。积累表示时间是傍晚的词句。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描写笛声句子的作用,理解课文开头和结尾相同句子的不同含义。4 感受聂守信对音乐的指著。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描写笛声句子的作用。教学难点:
通过对老木匠笛声的语句的品读,感受聂守信对音乐的指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 聆听笛声,揭示课题。
师:当天边被夕阳染成胭脂色的时候,当夕阳向大地洒下金辉,整个街道披上了蝉翼般的金纱,大地蒙上了神秘色彩的时候,听------1 学生聆听笛声。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在演奏吗?(笛子)说说你的感受。2 笛子简介。
笛子是我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笛子音色清脆、明亮,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能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笛子有关的课文————笛声。3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34 笛声。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了解大意。根据要求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笛声”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交流自学情况。
① 认读词语:嘹亮、悠扬、渴慕、聪颖、余晖、严厉、若有所失、莫逆之交 ② 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板书:聂守信、老木匠)简介聂守信。
聂守信:后来改名叫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他自幼爱好音乐,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演奏多种乐器,被人称作“天才少年”。③ 老木匠和聂守信之间是什么关系,你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
(板书:莫逆之交)
理解:莫逆之交——指彼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形容非常要好的朋友。④聂守信和老木匠为什么会成为“莫逆之交”的? 三 品读笛声,欣赏积累。
文中是怎么描写笛声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笛声的句子,用曲线划下来。1 出示:当天边被夕阳染成胭脂色的时候,嘹亮,悠扬,激越的笛声,在静静的
甬道街荡漾着,慢慢地消失在街道尽头。
(1)看图理解:“胭脂”——形容天边被夕阳染成红色。
(2)在读中体会“嘹亮、悠扬、激越”这3个词语的意思。(3)指导朗读,体会意境。出示:它时而像在无限清幽的深谷里啼啭;时而仿佛在春天的林木深处喧噪;时而又变为群鸟的啁啾„„(1)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2)联系笛声理解词语,感受笛声的变化和惟妙惟肖。啼啭——形容鸟委婉的叫声。喧噪——形容鸟多时,吵闹的声音。啁啾——形容鸟叫的声音。(3)指导朗读。
(4)配乐朗读(媒体出示)
过渡:正是这优美的笛声,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引出了一段动人的故事。3 学习二——六小节
(1)默读课文,思考:听到这么优美的笛声聂守信有怎样反应呢?用“——“画出相关的语句。(2)组织交流。出示:
聂守信不由得出神了。
那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只要一吹响,聂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声走向老木匠那里。
于是在木工间门口,就会一个小小的脸庞,满脸渴慕的神情,一双聪颖发亮的眼睛,似乎正在寻找童话中的秘密。
(3)从聂守信倾听笛声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什么?
(聂守信对笛声十分着迷,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吹出如此美妙的音乐。)(4)师生合作朗读第二——六小节。
小结:对音乐的热爱,使小聂守信一遍一遍地陶醉在这动人的笛声中。4 学习七——九小节
(1)又见红霞飞上西天,聂守信却没有等来老木匠的笛声。这是怎么回事? 出示第七节:
理解“茫然若有所失”。(形容失意的样子)
(2)在唯一一次没有听到笛声的傍晚,当聂守信把工具一件一件地递给老木匠时,这两个年龄几乎相差半个世纪的邻居,在共同的劳动中成了——莫逆之交。听,笛声又响起来了。
(4)出示第九节,文章开头也出现了同样的句子,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第一小节“听,笛声又响起来了。”那是老木匠的笛声,是点亮聂守信音乐梦的声音。第九小节,那是聂守信自己吹响的笛声,聂守信音乐梦想得以实现。)
三、复习巩固
1、小结:在共同的劳动中,他们成为了知己,在共同的志趣中,他们成为了知音,这就是一位人民音乐家成长的故事。
3、再次感情朗读描写笛声的语句。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笛声描写得如此美妙。
四、布置作业
1、摘录表示时间是傍晚的词句。你能再写几句吗? 例:当天边被夕阳染成胭脂色的时候„„
2、写话
孩子没有作声,看见老师傅忙得满头大汗,就把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他„„那天工作之后,老木匠和聂守信之间会说些什么?写一段两人之间的对话,要求能联系上下文注意合理想象,若能适当加上人物的动作、神情就更好了。
五、板书设计:
笛声
聂守信
老木匠
莫逆之交
六、教学反思:
第三篇:笛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 “渴慕”、“茫然”、“若有所失”、“莫逆之交”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感情朗读描写笛声美妙的语句,并能理解、积累、运用。
3、了解聂守信和老木匠成为莫逆之交的过程;
4、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了聂守信和老木匠之间有着相同的爱好和情趣,了解民间音乐滋养了聂耳这样的人民音乐家。
教学准备:
学生:
1:按要求预习课文。
2、可以收集资料,对聂耳的生平等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教师:
1、了解聂耳的生平,欣赏、感受民间音乐(笛声)的魅力等
2、准备与教学设计相匹配的powerpoint,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聂耳,揭示课题
1、出示聂耳的照片和简介
板书:聂守信
出示:
聂耳,原名:聂守信。他自幼爱好音乐,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演奏多种乐器,被人称作“天才少年”。
2、揭示课题 欣赏笛声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述的就是这位人民音乐家小时候和他的邻居老木匠之间的故事。板书:老木匠
(2)出示课题:
(3)欣赏笛声 生谈感受
二、概括聂守信被笛声吸引的表现,感受少年对音乐的热爱。
(1)静心读文,找出聂守信被笛声吸引的句子。
交流板书:
板书:深深吸引
(2)自由读句子,找出聂守信被笛声吸引的词语。
出示句子:
聂守信不由得出神了。
那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只要一吹响,聂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声走向老木匠那里。
于是在木工间门口,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脸庞,满脸渴慕的神情,一双聪颖发亮的眼睛,似乎在寻找童话中的秘密。
(3)朗读交流,随机理解“渴慕”。
(4)用上“出神”、“情不自禁”、“渴慕”说一说笛声响起来了,/聂守信的表现。
出示(在最上方):笛声响起来了,//聂守信……
(5)出示画面,积累运用不同的描写黄昏的短语。
(6)理解 “笛声又响起来了”表示这样的事情每天发生并适时引读。
出示:当 时,笛声响起来了,聂守信……
三、研读、积累描写笛声的句子,感受笛声的美妙
1、研读描写笛声“嘹亮”、悠扬”、激越”的句子,初步感受笛声的美妙并积累
(1)自由读
出示:
当天边被夕阳染成胭脂色的时候,嘹亮,悠扬,激越的笛声,在静静的甬道街荡漾着,慢慢地消失在街道尽头。
(嘹亮:响亮。悠扬:声音时高时低,舒缓的。激越:强烈、高亢的。)
(2)朗读指导,随机理解“嘹亮”、“悠扬”、“激越”
2、研读第5小节,引导感受笛声的美妙,体会聂守信对学吹笛子的渴望并积累。
(1)指名读句子。
出示:
它时而像在无限清幽的深谷里啼啭;时而仿佛在春天的林木深处喧噪;时而又变为群鸟的啁啾……”
(2)自由读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3)倾听笛声,感受像鸟叫的笛声的动听、多变,感性地理解“啼啭”、“喧噪”、“啁啾”的意思。
(4)朗读描写笛声的句子,深入感受笛声的美妙。
(5)想象倾听着的聂守信的内心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对他的滋养。
◎小结板书:
板书:渴望学吹
四、理解“茫然若有所失”“莫逆之交”,进一步感受聂守信对音乐的热爱。
1、学习聂守信没有听到笛声时的表现,感受他对音乐的热爱
(1)理解、体验“茫然若有所失”所表示的状态
出示:
又见红霞飞上西天,聂守信却没有等来老木匠的笛声,他茫然若有所失,急急来到木工间。
(2)引读第7、8节
板书:莫逆之交
2、抓住“莫逆之交”感受老木匠与聂守信有着共同的爱好。
(1)理解“莫逆之交”的意思。
(2)了解两人的共同点是对音乐的热爱。
(板书:热爱音乐)
出示:
每天日落时分,住在隔壁的老木匠做完了一天的活儿,就坐在作坊一角,用那双全是厚茧的手,拿起笛子呜呜地吹响。
(3)小结并辨析“忘年之交”、“莫逆之交”
五、抓住结尾句,引导想象表达,感受民间音乐对聂守信的滋养
出示画面,通过想象,丰富结尾的内涵。
板书:学会吹笛
六、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1、布置作业:
大家描绘得真好,今天回去,就把你刚才描述的这一幕动手写一写。
2、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笛 声
(热爱音乐)
聂守信 莫逆之交 老木匠
学会吹笛
渴望学吹
深深吸引
第四篇:笛声教案2
mn《笛声》教学设计
一、初步感知笛声的悲切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课文讲了朱丹在考场上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但在纪念碑下,为告慰亡灵,却尽情吹奏,最后被大师破格录取这样一件事。今天,我们将跟随笛声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课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笛声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
师:读得通顺、大方、响亮。
3.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段木笛声的特点。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抽读一名,齐读)
评:脉管滴血,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个读音。这个多音字你也读对了吗?请再示范读一次,大家一起读一次。
5.同学们,这几个词语都包含着浓浓的感情,听老师读,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师:你读读这几个词,大家一起读一读。
6、就带着这样的感情,把词语放到句子,自己去读一读,感受感受,开始。自由读——抽读一名——齐读
师:穿透了心脏,传染了在坐的每一个同学。我们大家一起读读。6.读到这儿,你觉得朱丹吹得怎么样?
如果他在考场上吹奏的话,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
二、探究笛声背后的原因
1.可是他偏偏放弃了,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情景。师生分角色读
2.朱丹含泪离开了考场,他放弃了,他放弃的是一次普通的机会吗?这个机会关系着什么?
3.朱丹为什么放弃了这样珍贵的机会?
因为这一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那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大屏幕呈现画面,配乐、解读词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南京。进城后,日军立即进行了疯狂的大规模屠杀。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所谓的难民区,甚至教堂和寺庙都成为日军杀人的场所。无论是放下武器的士兵还是普通的市民,甚至连孕妇和婴儿都成为日军杀戮的对象。日军杀人手段十分残忍狠毒,甚至开展杀人比赛,看谁杀的中国人多。具不完全统计,四十多天的血腥大屠杀,被害人数达三十万以上。整个南京城血流成河,尸体遍地,瓦砾成堆,惨不忍睹!
4.同学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一名堂堂的中国人,看么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什么?
5.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国耻。
6.孩子们,现在你明白朱丹为什么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吗?
三、再悟笛声背后的意义
这一天,记载着一段无法抹去的国耻,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血泪与屈辱,朱丹又怎能吹奏欢快的乐曲呢?于是他就这样沉重而坚定地离开了考场。此刻的朱丹异常苦涩,迎着满天风雪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1.他看到了一副怎样的情景?(出示:谁来读,推荐一个)
谢谢你深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到哪个雪夜,这一片莹莹的光亮,这一群纯真的孩子给朱丹带来了什么?
2.这莹莹的光亮,这片幼松林,是曙色萌动的希望,是蓓蕾初绽的神奇,是流淌在宣纸上的无声的美丽。(点击字变红)朱丹感到无限的温暖与悸动,他伫立雪中,小心地从怀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
配乐《江河水》齐读。
3.同学们,请你们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当时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你心理又是怎么想的?请你们拿出练习纸,好好地读一读提示,动笔谢谢。有什么问题的话,你举手示意一下,我过来。
参考题目:《一段令人 的笛声》、《红烛、腊梅、雪花》、《一位吹木笛的叔叔》
作文提示:在写的时候,可以抓 住这些角度进行想象:当时的天气,这位叔叔的外貌,吹奏的笛声,小伙伴的反应,自己的心理活动----在描写的过程中,你可以直接选用课文的有关的词句来描写。你可以借助下面的文章填空来写,也按自己的思路,写在背面的横线上。这一天,南京城下雪了。我和许多伙伴来到了南京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雪越下越大,()。
我们手擎红烛,低着头,默默地悼念着。突然,传来了一阵笛声。我抬头一看,雪中出现了一位叔叔。他()。笛声()。小伙伴们()。我()。
4.学生写——交流
评:有志气,铿锵有力,鼓舞。
同学们,你们听懂了这段笛声。笛声在哭泣,为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而悲戚;笛声在呐喊,告诉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笛声更是在宣誓,中华民族定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五、揭开结局总结升华
1.听到这笛声,不仅有这群孩子,还有大师,大师重新做了一个决定,录取了朱丹,你认为大师是被什么打动的?
2.出示
是的,一个爱国青年心中装着国耻,装着死难同胞,他的笛声能不动人心魄,这样的民族怎不令人肃然起敬?朱丹的故事讲到这儿结束了。
3.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同学们朱丹牺牲了自己艺术的前途,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最后还被破格录取了,你说这件事可信吗?
4.这是小小说,小说的事可能在现实是发生,也可能是虚假,但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就像你们刚才写的想象故事。这篇文章的作者叫赵凯,他在《我为什么写作》这一文中说过的一句话:战争与和平用两种方式教我懂得苦难,苦难教我懂得尊严。失去尊严,便创造尊严,为此,我崇奉以创造为脊骨的文学。
5.你理解这句话吗? 6.总结推荐
著名作家赵恺就是带 着这样的情感创作的,黄老师收集了几篇文章目录,请有兴趣的同学回去找来看看。
第五篇:笛声教案3
《木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形容音乐的词语(不少于8个)和语段(不少于2段);
2、把课文读通读顺
3、读准并理解一下几个词语
纤弱 应聘 打量 半晌 悲戚 闷雷 曙色萌动 晕染 顷刻 伫立 脉管滴血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4、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进入终试,却(),被取消资格。他来到()(),感动了(),最终被()。
5、有什么疑问,写下来。
导入:架起文字与音乐的桥梁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先听几段音乐调整一下自己的上课状态,好吗? 谁来说说听了这段音乐的感受,一个词语,一句话都可以。同学们的心很敏锐,能够用心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感情,你们的词汇语言也很丰富,能够恰当地把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描绘出来。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一段木笛声继续学习选读课文第7课《木笛》。
一、初步感知笛声的悲切
1、课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笛声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师:读得通顺、大方、响亮。
3.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段木笛声的特点。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抽读一名,齐读)
评:脉管滴血,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个读音。这个多音字你也读对了吗?请再示范读一次,大家一起读一次。
5.同学们,这几个词语都包含着浓浓的感情,听老师读,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师:你读读这几个词,大家一起读一读。
6、就带着这样的感情,把词语放到句子,自己去读一读,感受感受,开始。自由读——抽读一名——齐读
师:穿透了心脏,传染了在坐的每一个同学。我们大家一起读读。
7、如果我就留下这几个词语,把句子改成这样,意思一样吗?行吗? 笛声悲凉凄切,在天空翩然回旋。
感情没有那么强烈了,没有似乎让人无限想象的空间了,连流泪的感觉也消失了。细细的品一下,琢磨琢磨,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让我们感到笛声的出神入化?读到脉管滴血是什么感觉?读到寒冷凝冻着这声音,我们觉得这时的笛声是怎样的?读到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又觉得笛声是怎么样的?当读到雪花---翩然回旋的时候,你又有什么感觉?
音乐是无形无色无味的,可是作家却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比如比喻,想像。让我们身临其境,如闻其声,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神奇。
6.读到这儿,你觉得朱丹吹得怎么样?
如果他在考场上吹奏的话,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
二、探究笛声背后的原因 1.可是他偏偏放弃了,2.朱丹为什么放弃了这样珍贵的机会?
因为这一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那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大屏幕呈现画面,配乐、解读词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南京。进城后,日军立即进行了疯狂的大规模屠杀。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所谓的难民区,甚至教堂和寺庙都成为日军杀人的场所。无论是放下武器的士兵还是普通的市民,甚至连孕妇和婴儿都成为日军杀戮的对象。日军杀人手段十分残忍狠毒,甚至开展杀人比赛,看谁杀的中国人多。具不完全统计,四十多天的血腥大屠杀,被害人数达三十万以上。整个南京城血流成河,尸体遍地,瓦砾成堆,惨不忍睹!
4.同学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一名堂堂的中国人,看么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什么?
5.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国耻。6.孩子们,现在你明白朱丹为什么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吗?
三、再悟笛声背后的意义
这一天,记载着一段无法抹去的国耻,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血泪与屈辱,朱丹又怎能吹奏欢快的乐曲呢?于是他就这样沉重而坚定地离开了考场。此刻的朱丹异常苦涩,迎着满天风雪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1.他看到了一副怎样的情景?(出示:谁来读,推荐一个)
谢谢你深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到哪个雪夜,这一片莹莹的光亮,这一群纯真的孩子给朱丹带来了什么?
2.这莹莹的光亮,这片幼松林,是曙色萌动的希望,是蓓蕾初绽的神奇,是流淌在宣纸上的无声的美丽。(点击字变红)朱丹感到无限的温暖与悸动,他伫立雪中,小心地从怀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
配乐《江河水》齐读。
3.同学们,请你们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觉得自己听到了怎样的笛声?这样的笛声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拿出练习纸,好好地读一读提示,动笔写一写。有什么问题的话,你举手示意一下,我过来。
我们手擎红烛,低着头,默默地悼念着。突然,传来了一阵笛声。4.学生写——交流
评:有志气,铿锵有力,鼓舞。
同学们,你们听懂了这段笛声。笛声在哭泣,为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而悲戚;笛声在呐喊,告诉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笛声更是在宣誓,中华民族定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五、揭开结局总结升华
1.听到这笛声,不仅有这群孩子,还有大师,大师重新做了一个决定,录取了朱丹,你认为大师是被什么打动的?
2.出示
是的,一个爱国青年心中装着国耻,装着死难同胞,他的笛声能不动人心魄,这样的民族怎不令人肃然起敬?朱丹的故事讲到这儿结束了。你是不是还觉得朱丹的笛声似乎还在你的脑海回旋。这就是音乐的力量,也是文字的力量,黄老师和你们推荐几篇描写声音很有特色的文章:徐迅《染绿的声音》、简貞 《夏之绝句》、韩静霆《听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