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教学全员培训心得体会
编辑:静谧旋律 识别码:65-842479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2-21 15:06: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写结合”教学全员培训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202_年1月13日,我参加了小学语文工作坊第二次线下活动,围绕“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达到读写结合目的”这一活动主题,我参与了高段组的研讨,组内大部分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大家各抒己见,收获颇多。尤其侧重讨论“寻找语文读写教学的结合点”,最后达成共识:在教学中要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例如《小摄影师》主要讲小男孩因为忘记了带胶卷没能给高尔基照相而匆匆离开了。小男孩离开后去了哪里?他还会回来吗?相照成了没有?到了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先说说,再写下了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教育学生做事态度认真很重要。

2、从省略号处入手

例如《风筝》中“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个省略号耐人寻味,孩子们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他们会有哪些心情变化呢?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感受童年快乐或回忆自己和伙伴们玩耍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感而作。

3、从文中关键句入手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让学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用上“有的 „„有的„„有的„„”接着把贝壳的颜色和形状具体写出来。这不仅能让学生加深了总分写法的印象,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4、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句话的“抽出”用词十分准确,引导学生运用换词式,•体会“抽出”一词的巧妙之处。•

5、从作者的写作方法入手

例如《赵州桥》中第二和第三自然段都是用了总分的构段方法分别写了赵州桥的雄伟和美观。在学了这两段之后,安排一个小练笔,给了总起句,让学生接着写。安排题目给学生选择,(一)公园里的景色真美!

(二)操场上真热闹啊!

(三)超市里的东西玲琅满目。

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学生从读中悟写,读写结合,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第二篇:“读写结合”教学全员培训心得体会

善于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

武宣县思灵中心校 潘金召

作文难,作文起步更难。作文如何教?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普遍存在的困惑。作文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我也一直在苦苦思考着这个问题。去年覃扬梅老师去桂林听课回来上了一节汇报课,用文本做例子,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作文的时间缩短了,可收到的效果却很好。上学期,学校安排我上三年级的语文,虽然我一直在教语文,可三年级我却是第一次上,作文起步如何教?起初我很茫然。我也大胆尝试着用文本做例子,让学生进行仿写。于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去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每一个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各种仿写训练。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和我原来想象中的结果要好得多,学生写作的兴趣很浓,有几个同学平时自己还主动积累材料,把写好的作文拿来给我改呢。上学期,针对作文指导,我提出了“利用教材,进行有效地仿写训练”,在全校进行了教研活动。凑巧,上周五,教育局教研员曾春莉老师到我们乡组织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全员培训,让我对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更加充满了信心。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1、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地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小摄影师》主要讲小男孩因为忘记了带胶卷没能给高尔基照相而匆匆离开了。小男孩离开后去了哪里?他还会回来吗?相照成了没有?到了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我让学生先说说,再写下了来。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他们会滔滔不绝。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教育学生做事态度认真很重要。

2、从省略号处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例如《风筝》中“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个省略号耐人寻味,孩子们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他们会有哪些心情变化呢?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感受童年快乐或回忆自己和伙伴们玩耍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真心体会,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3、从文中关键句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一些起到总结但内容并没有扩展来写的句子,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用上“有的 „„有的„„有的„„”接着把贝壳的颜色和形状具体写出来。这不仅能让学生加深了总分写法的印象,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4、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觉得“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句话的“抽出”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抽出”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抽出”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用“长出”或“生出”而用“抽出”?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抽出”一词把枝条在春天中快速而有力地长出来的样子形象地写出来了。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5、从作者的写作方法入手

作者如何表达一种意思?如何把一种事物的特点具体表现出来?如何把一件事说明清楚„„这就是文章的布局谋篇,也就是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学生写作文,掌握写作方法很重要。例如《赵州桥》中第二和第三自然段都是用了总分的构段方法分别写了赵州桥的雄伟和美观。在学了这两段之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我给了总起句,让学生接着写。我安排了三个题目给学生选择,(一)公园里的景色真美!

(二)操场上真热闹啊!

(三)超市里的东西玲琅满目。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读写结合,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至关重要。让学生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全员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潘金召

202_年2月24日

第三篇:三上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师生共舞

思想碰撞 ——读写结合实验心得体会

新华南路小学

三年级语文

白芸

通过本学期读写结合实验,我感到师生之间、教学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在课堂中,不但要书声琅琅、口语表达,更要让学生默读批注、即兴练笔。以课文为范本,加强“随堂练笔”,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做法:

一、有感而发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做到以“情”来贯穿文本,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此时课堂上的小练笔如若设计精当,就能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角色产生共鸣,从而为深化文本架设桥梁。

比如《玩出了名堂》一课,通过列文虎克的“玩”悟出道理,给学生思考议论的时间,当场迁移到自己的经历中来,有感而发写写自己曾经玩过什么?玩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或体会出什么?学生们人人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自由发挥,不限制行文格式,只求表达意思、准确扣题。

二、迁移运用

学是为了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迁移运用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

(一)、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进行练笔。

如《风筝》一课,原文通过“我们去放风筝”作为总起句,加上一系列动作描写,完整再现了我们放风筝的情景。这样的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就需要学生掌握,运用自如。所以为了保证仿写的相似性,本课的练笔要求学生也已“我们去„„”为总起进行训练,目的在于先学会套用,加深对结构的理解。

待到学至《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对于总分结构,甚至总分总结构都不再陌生了。教师就可以放开范围,让学生写课间活动的丰富,公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等。

(二)、可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如学习了《听听,秋的声音》一诗后,我设计练写仿写作诗,考察学生对诗文行文的把握:学生们的水平超乎想象,快速理解了我的要求,严格按照原文的格式一一对应每一句诗。有的学生甚至意犹未尽,利用回家后的时间又仿写的其他季节,或者放些四季的颜色,气味等等。就连中等水平的学生也在这次习作中得心应手,用上了平时的佳句积累,自由创作,甚至高于原文。

三、佳句仿写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

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分层次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看图补充句子;看图按照特定句式造句;自由想象将两种特定句式组合后成为和原文格式一样的长句。最后,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金色稻田成了一大片的海洋,晃啊晃啊,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像一只只黄蝴蝶,飘呀飘呀,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闪呀闪呀,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续写想象

有的课文总可以被挖掘出许多想象空间,这就可以组织学生练笔续写。

如我在《盘古开天地》一文中就发现了阳光练习册的练笔。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体会盘古的身体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争取做到课堂积累、记忆。抓住本段排比句式,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要求写出盘古用身体创造万物的其他情景。学生的想象力远比预计的要丰富,而且想象合理,与原文不雷同。通过这种拓展想象的训练,学生不仅对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体会更深,更加感动了。重点是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用心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那么我们的阅读课就会上得更有效,更灵动,课堂读写结合的练笔也会成为语文教学中师生共舞的亮丽风景,思想碰撞的激情创作!

第四篇: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总是将它们孤立起来进行教授,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写起作文来愁眉苦脸,难以动笔或语言生涩。而每一单元才进行一次的作文训练,学生因为练笔次数少,很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与生活相结合,与活动相结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大部分是经典文章,在寓意、题材、体裁、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契机,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

要想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找准契机,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一、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的课文大多是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我们在教学中要尽最大可能发挥好本组教材对学生的语言熏陶和读写训练功能。大家知道,成功的对话,对展示人物特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单元中《去年的树》这一课就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第一次是鸟儿与树的对话,约定明年相会。第二次是鸟儿与树根的对话,询问树的去处。第三次是鸟儿与门的对话。第四次是鸟儿与小女孩的对话,小女孩告诉它,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灯火。四次对话,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对话中显现出来。于是在这节课上,我们班级的学生也围绕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进行了练笔训练。如图:实物展示。

二、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本课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无疑是一篇有利于训练学生读写结合和熏陶情感的好文章。

这节课我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是点面结合。例如:课文中这段话“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声音真好听。”这段描写中,作者先对群鸟纷飞的情景进行了总体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对一只画眉鸟的叫声进行了生动逼真的刻画,这就是对点的描写。

学生体会到此处的写作策略后,我立即指出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

1、首先从整体描写事物的状况及其给人的感受。

2、然后要抓住代表性的事物进行细致刻画。接着进行课堂的即兴练笔:下课了,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了———————————(学生补充)实物展示。

每一篇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那么,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拿来使用,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当然,渗透到什么程度也是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对于要引导学生迁移的语用现象,则一定要做足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一个认识──领悟──运用的过程。学习与自觉运用是需要过程的。

总之,“读写结合”被看作是一种思想也好,一种意识、一个原则也罢,要想提高其实效性,不仅要提高解读文本的理性意识,而且更要找到文本与设计的对接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文本,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为学生在读与写之间架设一道“桥梁”!

浅谈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总是将它们孤立起来进行教授,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写起作文来愁眉苦脸,难以动笔或语言生涩。而每一单元才进行一次的作文训练,学生因为练笔次数少,很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了小练笔,以期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课堂实效。但,有些课堂上的读写结合不过是“虚晃一枪”,或者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显示一下教师设计的理念而已。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训练点确定不很准确;二是体会的过程不充分。

早在古代人们就意识到读能导写,读能促写,读与写要有机结合。所以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的说法。《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与生活相结合,与活动相结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大部分是经典文章,在寓意、题材、体裁、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契机,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

要想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找准契机,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关于读写训练点,我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确定读写训练点的基础是解读文本的语言密码

面对选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要作教材的二度开发,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和设计。低年级侧重于句式的练习;中年级侧重有特点的段式;高年级则要侧重布局谋篇和表达方法等。但是这些都依赖于对文本中语言现象的挖掘。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用自己敏锐的眼光,一只眼看文字表达的内容,另一只眼去发现藏在文字里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迁移运用习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二、确定读写训练点要立足单元习作,分层渐进地实现目标

素材搜集一直是学生习作中的软肋,“无米下炊”是作文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借助教材的编排帮助学生体验写作的全过程?尤其是经历找“米”的过程和挑“米”的过程,这对于孩子而言,是更重要的指导。正所谓:比怎么写更重要的是写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有四篇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是:先说说自己最想说什么动物。可以讲它的外形、脾气,也可以说说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显然,本单元的编排将读与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读学写应该是我们备本单元的整体思路。解读课文,不难发现: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呼之欲出,作者饱蘸笔墨描写其实也同样饱含深情。如果说,抓住特点写小动物还算容易,但是要在具体的描写中渗透感情则是中年级学生的难点。教学时,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引导他们经历一个情感蕴积的过程是多么重要。

单元习作教学的目标不是仅仅在习作课上进行落实,还要巧妙地与单元中阅读教学的过程紧密联系,甚至可以分项进行训练,已期达到习作的水到渠成。教师一定要立足于教材,进行单元整组的解读。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有更广阔的视野!

三、落实读写训练点要从读悟写,做足过程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先生的一篇散文,人教版和冀教版教材都选用了这篇课文。虽然所在年级不同,但两个版本中课文所处的单元,单元的主题都是“科学精神”,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本不同于别的写人的文章,区别之处在于:梁先生此文在材料安排上和写作方法方面都是高年级学生应该品味借鉴的。

先说材料安排:细细梳理文本发现,文章是抓住了居里夫人的三个阶段来写的:成功前──轰动时──成名后。但是,作者将其最闪亮的“登场”放在了最前面来写,让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产生了“定格历史”的效果。之后,才写了成功前进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执著;成名后的坚持与淡泊。这样的顺序安排本身就是很好的“范本”,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将人物最光彩照人、最重要的瞬间画面定格于开头,让人物一出场就有震撼之感,有异于常人之处,同时也为后文奠定了情感基调。这样的安排可以迁移到学生的习作之中。学生可以不拘泥于一种材料的安排,但是在练习安排材料的专项训练中,学生的布局意识会被唤醒。

再次,就本文的写作方法──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也是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和尝试运用的。纵观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多数能做到的是总分总的结构下,总评、举事例、抒情,似乎已经是一个套路了。几乎没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学生总是在不痛不痒地叙述着别人,即便抒情也很淡淡的。我们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课文,在类似文本中,更清晰地认识这种写法,从而明白,边叙边议就是写文章时要把自己放在文章当中,可以边叙述边抒发自己对事对人的评价和感受。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呢?可以将文章第3段提炼镭和4段中发现镭后继续默默工作叙述的部分留下,去掉评价的部分,在比较中体悟这样的写法对塑造居里这一形象好在哪里。在比较中学生会感受到如果没有评价和抒情的语句,似乎居里夫人就不容易感受她的高大,有了这样的语句就提升了对她的认识。边叙边议,可以及时充分地抒发感情,可以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情感,起到响鼓重锤强调提示、巧妙过渡和及时总结的作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光有高度,没有具体事实,人物是不会丰满、立体起来的。叙议结合不妨试一试!

如果学生有比较好的基础,比较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拿来主义”,将平时之作对照着本文的写法,试着补充“评价”的内容,润色自己的习作。从实践中,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到边叙事边议论抒情的写法可以更细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当然,每一篇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那么,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拿来使用,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当然,渗透到什么程度也是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对于要引导学生迁移的语用现象,则一定要做足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一个认识──领悟──运用的过程。学习与自觉运用是需要过程的。

总之,“读写结合”被看作是一种思想也好,一种意识、一个原则也罢,要想提高其实效性,不仅要提高解读文本的理性意识,而且更要找到文本与设计的对接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文本,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为学生在读与写之间架设一道“桥梁”!

刚才我是从文本的读写结合训练点来谈的几点自己的理解。下面我就再从教学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习作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要实现“读写结合、从读学写”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有很高的要求:一就是刚才谈过的深入钻研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就是既要弄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还要弄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学生领会课文遣词造句(语言)、结构(布局谋篇)、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尝试:

一、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性

精读课文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理解内容→精读,品析词句(语言表达)→实践,迁移运用”。前两个环节侧重于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人文价值,后两个环节则侧重于体会写作特点、运用内化。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选好读写结合的“点”,使“写”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能从而有效实现读写结合的时效性。教学中还要设计出适合于不同阅读课型、不同类型课文、不同学段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模式变式,如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像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具有操作性、实效性、多样化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群已达到教学艺术的创新境界。

二、优化教学操作策略,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性

策略是一种教学的谋略,是一种教学的高超艺术,找到初步的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优化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的:“一种教学策略方法是一把钥匙,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怎样才能做到“活”呢?这就要求教师博采众长,走自己的路。

(一)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策略

1、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2、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要结合典型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目的地引领学生感知、揣摩文章在篇章结构、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并在平常的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3、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既有利于让学生逐步积累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读写结合的的教学实施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巧向课文借“生花妙笔”

(1)巧向课文借“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命题。新课程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取名字),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比如: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匆匆》《秋天的怀念》《无言的怀念》等;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母鸡》《桂林山水》《蟋蟀的住宅》等;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祥子买车》《三人行》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2)巧向课文借“选材”,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素材。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如冀教版六年级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的母亲》写的是常见的题材,捕捉的又是平凡而又典型的写作素材;肖复兴的《我的第一个笔记本》表明,生活中也有大道理,小事不可小视。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点拨:“你经历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育方式吗?”学生就不难领悟。

(3)巧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写春天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粉桃出墙来。”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2、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仿写”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仿写的范例就是写作规律和模式的具体化,是“形象化的写作理论”,是小学生认识写作规律的感性材料。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范例的章法为章法,依章循法地引导学生从事写作练习,通过对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202_.9

第五篇:读写结合

六年级下册3、4单元读写结合点

刘红剑

11.《我的母亲》

母爱是无疆的,母爱是伟大的。老舍的母亲用自己一生的行动教育了老舍,给了他生命的教育。那么在你的生活中,你的母亲(父亲或者其他亲人)是如何用行动来影响你的,你又受到了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写一篇《我的母亲》,表达出你心目中对母亲的爱。

12、《济南的冬天》

老舍先生用精妙的文字,情景交融的写法,为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济南。在写的时候还运用了一些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感情更加突出。我们的家乡张家口,虽然地处塞外,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四季分明,特点突出。现在就请你写一写你眼中的张家口的四季,选取你 最喜欢的那个季节进行描写,也要有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13《养花》

老舍先生爱养花,所以在他的笔下,养花有很多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把自己的爱好坚持下来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他需要我们付出劳动和汗水。请你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自己的爱好写一个片段,要写出点门道。甘苦和“多么有意思。”

15《母鸡》

“一位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简简单单的话,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老舍在《母鸡》篇文章中,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只呼之欲出的母鸡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许多的感人形象,一开始并不为我们所熟知,甚至还会让我们产生误会。但当我们了解它以后,就会对它肃然起敬。你选取这样一种事物,用先抑后扬,用事实说话的方法写一写。

17、《秋天的怀念》

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写一篇读后感,歌颂一下这无私的母爱。

18《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战士在与朝鲜人民分别之际,用情真意切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事例,说出了对朝鲜人民的依恋和感激。在生活中,在于亲朋好友的接触中,肯定也有许许多多的感动,有许许多多的话需要倾诉。请你也用第二人称的形式,说说你的感动吧。

“读写结合”教学全员培训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