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篇模版)
编辑:前尘往事 识别码:65-726537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02 02:49: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尊严》讲述了年轻落迫的哈默坚持用劳动换取食物,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最终也获得了成功。对学生来说,“尊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尊严”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解读,在第二课时开始,我就借复习词语而引入了“尊严”这个词,让学生先从字典中了解它的大概意思,之所以坚持让学生先查字典,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学生可以对“尊严”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化的认识。

二、让学生了解到理解一个词语有不同的方法,而结合文章来理解会更加具体,更加深刻。为了使整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即:“文章从有哪些词句最能够体现尊严,请用横线划出,并谈谈你的感受。”根据这个主问题,学生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窃以为,这个问题既能将整个教学过程串联起来,也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生汇报时,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灵活教学,而不拘泥于讲解段落的顺序。

在学生理解“尊严”含义的过程中,渗透写作的方法的指导也是至关重要。故此在教学中我也引导学生从神态、动作和语言这几方面来理解哈默的尊严,特别是对“仰”字的理解,几乎所有同学都没有注意这个动作的意义。

于是,我出示了两张行乞人的图片,让他们进行比较,使他们发现哈默的不卑不亢。为了拉进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课文,在教学的最后,我准备了一个小故事,并让学生交流了关于“尊严”的名言。总的来看,这节课还是比较有条理,比较完整的。但是,在老师们的提醒下,我开始反思:是不是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讲到哪,这个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不同的文章,或许应该有不同的解读。对学生来说,理解“尊严”是有难度的,所以当他们根据个别段落来谈感想时,老师总是要做过多的引导。

在整个教学中,我始终没有把哈默的言行进行整合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尊严”的理解是来自片断而非整体。其实哈默的“尊严”就是体现在他一次次的坚持,如果能将三次对话呈现出现,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更到位,也会更节省教学的时间。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核心提示:《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并让学生及时将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阅在相应的句段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同时在板书设计上,图文并茂,使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深思: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然而,在教学概括白杨的特点时,我又不知不觉得牵引在学生朝我心中的标准答案靠拢,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古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老师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生本的理念是让每一个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给每个同学一个创造的机会。让同学们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自然之道》的先学小研究

六年级班组姓名

1.自然之道指什么?

2.你了解太平洋绿龟吗?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课文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可以联系你所了解的事例谈),并说感受。

5.拓展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查找与自然相关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PPT、讲故事等进行汇报)

一、对学生课前小研究的反思:

第一次在研究课上运用“3+1”教学理念说实在的心里确实没底。从准备到上课可以是焦作到解放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请听我细细道来。从接到通知,就着手准备。先确定上课的内容,我让学生自己选择,经过讨论,确定上第五单元。这一单元主题是“科学与发现”,如此看来,学生对奇妙而有趣的大千世界好奇,感兴趣。接下来,我以生本理念想对这一单元整合来上,但事与愿违,我绞尽脑汁找不到切入口,先学小研究设计不出来。于是我调整了内容,最后由我决定上《自然之道》。

生本的理念是让每一个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给每个同学一个创造的机会。让同学们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设计先学小研究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设计。但收上来的作业效果,不太满意。学生的设计要吗问题太过简单,要吗问题的答案没有研究价值,不够开放。要吗学生的问题设计口吻不对。在参考了于素云老师带回来的范本后,我设计了先学小研究,国庆节期间让学生做。回校第一件事,我检查了学生的先学小研究,让我欢喜让我忧,高兴的是:1.你了解太平洋绿龟吗?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自然之道指什么?学生的作业效果较好。但令我不满的是:3.课文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可联系你所了解的事例谈),并说感受。5.旁征博引——自然之道可引申“之道”?(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查找资料,与小组同学找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PPT、讲故事、访谈等进行汇报)第三题,学生答不到点子。第5题,学生基本空着不写。根据以上情况,我对先学小研究再一次修改。如上表,利用信息课,还有两节语文课我手把手教学生上网查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的作业总算让我输了口气。

二、课中小组及全班交流情况反思:

教学时,教师组织教学5次,时间分别是2,4,2,10,1,教师有效讲解2次,时间为2,1,学生时间:1.讨论时间:4分钟。2.回答问题时间:6分钟。3.练习时间:讲故事14分钟,演讲2分钟,幻灯片4分钟。学生参与学习情况:1.学生汇报人次25人次,回答有效问题个数,15人次,回答无效问题个数0个,课堂生成精彩之处:推进大阅读,学生查找资料较丰富。

三、整体感受与反思:

这节课能体现出“生本”理念,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可看出,学生课前小研究花了不少时间去查找资料,完成练习。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训练。教师上得轻松。但是,学生对课文的体会感悟过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反思还是自己对生本的理念理解太狭隘,“3+1”学生练得多,老师讲得少。问题的设计光是考虑开放性,没有想到文本的联系。因此,先学小研究的4.课文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可以联系你所了解的事例谈),并说感受。再一次修改:1.仔细读文3——8小节,说说当看到幼龟被咬,作者(同伴)以及向导态度各是怎样的?为什么?⑵当救了幼龟侦察兵之后,看到群龟鱼贯而出,作者(同伴)及向导各表现怎样?为什么?2.从发现幼龟侦察兵被咬,到那只幼龟被救之后,作者等人态度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改变?你从中悟出什么?修改后,问题细化了,更有指向性,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今天,我教学《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我的思绪就像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一样,漫天飞扬。

我对自己以下两点很满意:

一、走进角色,我是“我”

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

在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幼龟们得到了错误信息,于是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强调了“成群成群”说明好多幼龟;“争先恐后”又说明幼龟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鱼贯而出”说明幼龟又非常的有秩序。于是,我说:“这么多幼龟争抢着爬向大海,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理解了上述词语之后,再来回答题,学生也是争先恐后、鱼贯而出。

“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伙伴们,趁着现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机不可失,是不可再来”

“哈哈……”虽然一阵哄笑,但我心里却很欣慰,我觉得学生们已经走进了角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幼龟的那种急于寻找安全的行动场面。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段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段的情感基调,追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办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异口同声道:“愚蠢。”此时,“他们心情怎样?”

生:伤心、悲伤、自责……

“他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语言?”

生:“天啊,看我们干了一件多糊涂的事儿。”

“哎,我们帮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当初!”

我觉得学生已经深深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充分体会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进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读中体会,悟中想象

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们忙碌着救幼龟。”

“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的,也顾不上休息。”

“我看到蓝蓝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鸟疯狂的啄食;沙滩上遍地爬满了小幼龟,他们无奈的等待着命运的挑战;还有忙碌的人……”

“我看到满地的残骸。”

“我看到沙滩上一片狼藉。”

……

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仍在思索,思绪依旧飞扬,能上一节让学生明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幻想,走进每一个故事,把自己变成其中的主人公,这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努力方向

遗憾: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雅鲁藏布江》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学期的课文安排增加了自读课文的篇数,而且在篇目安排上也不再是自读课文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篇。我想这是加强了对学生自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强调学生的自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置疑时就能结合自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每次学生最发愁的就是写作文,一上作文课就个个愁眉苦脸,无从下手。特别是对于三年级学生,作文是刚入门的阶段,无论是语言表达上还是习作素材的积累上,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这次的研修的机会,让我们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习作教学的策略。我认真设计了这一堂习作课,并进行了反思。

一、视频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在上课伊开始,我播放高科技的一段视频,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思路。这个视频的播放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学生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哇”的惊叹,同时也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视频中的哪些新鲜事物时,学生也了解到了未来的食物与现在的食物有很大的不同。

二、说的效果

当要求学生们说说自己要写的事物的特点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心目中的事物的特点,功能说出来。但也有同学完成得不够好。原因可能是对于未来的概念还模糊。

三、范文的引路引领学生易于动笔。

在教学中,我故意用红色笔描红了神奇的笔和未来房子“特性”;蓝色笔描了“未来的的笔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这让学生再次明白了习作的方法以及路径。

四、通过修改,再次点拨本次习作的重点。

我让学生大约运用了205分钟的时间进行习作,没有一位学生能写完。这一节课我主要是让该了解未来事物的“特性”和“便利”两点进行交流与修改。目的就是帮助习作上尚有困难的学生再次明确本次习作的重点,也让同学们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习作。这堂课虽然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但还是有不少的遗憾,还有学生没有明白未来的事物为何物。我可以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上,让学生先默读,再指名读,然后再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这样学生更能加深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相信不断地探索,交流我们的习作教学会开展得越来越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在交采集的树种时,有位小女孩儿交的树种虽然不多,但粒粒饱满,显然是精心挑选的。表现了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特点和纯朴、诚实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小女孩儿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认真阅读教材,我发现本课突出的特点有两点:一是在描写小女孩交树种一事中,抓住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细致描写,从而表现小女孩做事认真、纯朴、诚实的个性特点。二是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小女孩的特点。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以下策略进行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找准切入点,层层深入,走进小女孩地内心世界

课文通过小女孩上交树种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小女孩的特点。正是这件事,才深深地感动了老师和同学。因此,我在教学中以“为什么那位小女孩交的树种很少,我却被感动了,心中充满温暖?”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们就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小女孩打动老师和同学的地方:小女孩交的树种:那种子一般大小,犹如饱满的黑豆,每一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透过这些种子,我引导学生想像小女孩是怎样捡树种的:她一定是用那双小手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树种才一般大小,闪闪发光。可见这次任务她完成得最好,她做事最认真。此时,我再次引发学生来推想:这样的树种种在祖国的大地里,会长出怎样的树苗来?过上十年、八年,祖国大地会是怎样的景象?启发学生这样层层深入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女孩为祖国绿化事业尽心尽力。

二、前后对比,体会小女孩的做事认真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的是同学们交上来的树种都挺多,抓住这些树种的颜色和里面掺杂的杂物来说明同学们交来的树种不成熟而且杂质多。这和小女孩交来的树种“那种子一般大小,犹如饱满的黑豆,每一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那种子一般大小,犹如饱满的黑豆,每一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一句和同学们交来的种子进行比较:想象同学们是怎样捡树种的,小女孩又是怎样捡树种的,想象中,体会到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而追问:“你们喜欢这个小女孩吗?”然后引导学生读出对她的喜爱之情。

三、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悟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文在写小女孩交树种时,紧紧抓住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细致描写来突出她的特点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如“小女孩儿走到我跟前,冲我抿嘴一笑,地下头,把手伸进裤兜里。”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悟描写人物的方法,对以后描写任务有一定的启发。

不足之处:

本节课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爸说的机会过多地给了举手的学生,而对于一些不举手的学生给的机会很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如何唤醒学生、感染学生?

好久不来了!人啊!一旦松懈了勤奋的脚步,就会越来越懒!

这些天在构思《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当我“绞尽脑汁”终于完成了教案之后,却无意间又重温了被遗忘很久的一本书《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吓一跳!其中她谈到“如何唤醒学生、感染学生?”这一节时,这样写道:

“教者的作用显得至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情感储备和调动——悲喜哀乐,酸甜苦辣;教师必须让自己、让学生通过文字“怡情养性”,让性情在“怡养”的状态中健旺起来。可以打这样的比方:如果说教材是“泉眼”,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状态一定是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为了这条河的畅通与灵魂,教师还要为它修筑“岸”或“桥".有了岸的“约束”,桥的“搭建”,孩子们才如这生命之河中的生灵——水草丰茂,鱼虾成群,与天光云影共在这源头活水之中畅游”。

“教师和孩子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完全沉浸于学习之中,教师的激情并不在于渲染,也不是教师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缘于一种真实人的外露。那就是,无论什么性格的教师,其眼睛里流露的一定是对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而这,就是他(她)个体化的激情”。

“听过太多的优质课,每次都能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我常想着:语文课堂,我们到底应该留给孩子们什么?是能力,是伴随着他们一生的学习、生活的能力!这个答案今天再一次得到了理论提升!我也会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天窗》这篇课文写得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后完成填空题,再让学生质疑。学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因此在课上我主要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一、通过品词品句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句子。我让学生围绕作者将他看到的,想到的写得好在哪里,找句子,品一品。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悟出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闪电的外形,云朵的变幻多端。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展开,十分合理。

二、指导学生朗读。因为学生理解了句子,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就有了感情。加上暴风雨的呼叫声,小虫的鸣叫声学生的朗读有起有伏,抑扬顿挫。多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积累到了不少优美的句子,给写作提供了素材。

三、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整节课,我设计了4处说话训练,因为平时我在课上就注意这一方面的练习,特殊是一些文字优美的课文,如:《我爱三峡》、《繁星》、《桂林山水》等课文,我都让学生背诵积累,所以在今天这节课上,学生就非常巧妙地运用到了积累的句子。除了平时就能说会道的,我还特别让好同学帮助那些平时不太开口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这节课的遗憾:

1、感觉自己在教法上没有突破,教学手段不够有新意。

2、说话练习时用了比较多的时间,造成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生命的壮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故事组成的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面对肆虐的火神扭成一团,在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的保护下冲出火海的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这两则小故事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引导学生从分辨入手,激活了学生储存在大脑之中的词语,让他们在表达、分类之中加深认识了“壮”,为后面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设下了伏笔,让教学活动先入同学们的心。入心方能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积极投入。

2.在对“壮”有了温习、加深和拓展之后,有了这个基础,老师的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和兴奋点转移到了具体的情境中来,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壮”就有了新的思考,也就说,把学生的思维延伸了,拉长了,一环扣一环,波澜不断,信息不断地撞击着学生的大脑。

3.在初读阶段,学生再一次抓住“壮”字,在游历课文的过程之中,围绕着“壮”字,积极思索,深入思考,潜心会读,用心感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鲜明的主题,那就是生与死的抉择,生与死的意义,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之中进入了人类终极的思考,感受到了死的伟大,死的哲学意义。所以,在学生有了这些较为深入地思考之后,自然就唱起了生命的颂歌——颂扬之歌,庄严之歌,悲壮之歌,赞美之歌,壮勇之歌,壮举之歌,美好之歌,神圣之歌!

二、成功之处。

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关于三维目标的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之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抓住“壮”字,先入情入心,然后通过知识的学习,课文的阅读,大脑的思考与感悟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抓住了知识学习这个“把手”,在扎实的研读过程之中,借助了思维、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然就生成了,感受如有源之水,从学生的嘴巴里自然唱出了对生命的赞歌。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故事中的“人”,没有让学生看看故事中人的变化。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这样做:在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感悟到动物们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以及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再让他们看看故事中的“人”,尤其是“蚁国英雄”中那不慎引起火灾的人和静观蚂蚁抱团冲出火圈的人,他们在这样一个壮举面前所表现出的心里变化,他们对于生命的一种重新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本课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课《古诗两首》的其中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内容简单,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乡村儿童的喜爱的之情。我在教学本课时采用了这样的设计:

1、从学生了解的唐代诗人入手,引出胡令能,再通过胡令能引出古诗,这样顺理成章。

2、看课文插图学生自己编故事,为后文的理解诗意打好基础。

3、熟读古诗,小组内训练。然后各个小组分别上台表演。在熟读古诗的情况下,自己对古诗的意思有一定的了解。

4、教师出示注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资料等方式理解诗意。然后教师加以指正。

5、最后设计检测题对本课的任务进行检测,教师针对问题总结。整个环节我设计了对各小组进行小红花的实物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存在的问题:

1、设计的环节不太完美。

2、检测完后没有对获胜的小组进行激励。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意境很优美,是一种自然地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所以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我着重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学生在精美的语言中体会愉快的童年。

教学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同学们最喜欢玩什么?你们是怎么玩儿的?”在学生充分谈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层次后,围绕玩的地方美,玩具制作得美,玩的过程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切感悟。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描述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动听的乐曲时,彼此可能会说些什么,心里可能会怎么想?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进一步体会芦叶让孩子们更富有创造力,也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欢乐。当学生谈到“我和表兄玩儿芦叶船”的情景时,引导学生勾划出描写表兄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体会表兄的自信与聪明。小小的芦叶船顺水而下,也将作者的思绪牵得好远好远。引导学生想象,小船可能会漂向哪里呢?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两句,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无限遐想。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番茄太阳》这篇课文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了盲童明明的言行举止,描绘她的音容笑貌,同时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了对明明的喜爱之情。课文的篇幅较长,我在教学第一课时时,引导学生找出体现“我”心情变化的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我”的心情变化: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并在交流的基础上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对作者的心理变化有了初步的体会了解。第二课时的教学以这条情感线索引导学生质疑,引学生品味第二条线索——体会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明明的笑去体会明明的乐观、自强、开朗,以及明明带给“我”的鼓舞和感染,给“我”带来的心情变化。理解三处 “番茄太阳”的含义。接着回归课题,引导学生体会只要具备乐观、自强、开朗特点的人就能称为““番茄太阳”。

一、寻找情感变化的线索

课的开始首先让孩子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接着在文中找到描写明明外貌言行的句子,概括特点。重点引导孩子们通过描写明明笑的句子感受明明的乐观坚强、热爱生活。然后,让孩子感悟明明的笑让“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从“阴暗——温暖——快乐——感动”,明明的笑给了“我”生活快乐的理由和生活下去的勇气。最后理解文中三处“番茄太阳”的不同含义。

二、感悟明明的“笑”

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明明“笑”的句子,交流后出示,接着重点指导学生读描写明明“笑”的句子并感悟,品味出明明的乐观坚强以及笑的感染力。因为有着这样温暖的笑,所以明明的脸美得就像“番茄太阳”,也让“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整个教学环节能紧扣描写明明笑的句子,逐步深入,使孩子们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一、开头的微型小说特点部分谈得有点多,虽然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微型小说这种问题,应该让他们对微型小说的特点有所了解,但是,从认识的规律性上来讲还是应当遵守“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个规律的,在课堂一开始就谈微型小说的特点,对学生而言,“很难消化”。

二、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准确。如:“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我们知道,朗读时的重点应该落在读上,很难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再思考问题。再如,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在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非常详尽,教师的评价却是“过于详细”,这其实是教师语言不够准确所引起的误会,“复述”与“概述”是不尽相同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为了他的尊严》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使乞丐获取劳动所得,从而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并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在本课的教学中,考虑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历经数次的敲打揣摩,尽可能地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凸显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教材,通过感情朗读、想象、补白等方式,深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主人公、作者产生心灵共鸣。这个故事的明线是写乞丐,而暗线则是在赞扬这位睿智的老妇人。如教学到最后的环节,让学生评价老妇人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总体回顾和总结。老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进行评价,是在教给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语言的方法,凸现了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一、《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二、《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个别新词需查字典以外,就是引用的两句话,也能够通过自学自悟来进行理解。

三、《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

四、《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五、《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中彩那天》一课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孩子们也同样对这篇课文兴趣浓厚。我在课堂上先提出问题:一般人中彩后的反应是什么?而父亲的反应又是如何呢——父亲神情严肃。把我赶下车。父亲怎么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呢?他们马上从课文的第8自然段找到了答案:因为中彩的彩票是父亲帮库伯稍的。我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父亲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孩子们有的说:我怎么这么倒霉,中彩的怎么不是我那张呢?有的说:这辆车不是我的,我不应该要„„而后,我让学生看事情的结果是什么。接下来,又联系前面课文中介绍的我的家庭状况及父亲的心愿感受父亲的伟大。

六、《万年牢》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七、《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它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在还没有成为富翁前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正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尊严,并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了我对于教材挖掘不深,缺乏教学机智、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以及缺乏学法指导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DOC)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 潘虹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

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一、创设情境,提升感悟

我在课间谈话时用一则小故事引入,来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没有去过桂林,所以我播放了介绍桂林风光的录像,学生欣赏后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夸一夸桂林的山和水。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的感悟自然更深。有的说:“桂林山水多美啊,名不虚传。”有的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虽然学生在欣赏时,非常的投入,但要表达的学生似乎并不多。

二、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桂林的水独一无二,桂林的山与众不同,都很美。我上的时候是按顺序从水到山,按部就班。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当学生感悟得很不错,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他感受到的美时,就追问学生:你是怎么读好的?朗读时,你感悟到些什么?或是问其他的学生: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他是怎么处理才读得这般好?经过学生的讨论,谈自己的感悟后,学生逐渐入情入境,对文本的感悟更深,朗读起来也十分投入,深深地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现在想来这样设计是否更好:考虑到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应该请学生在两者之间选择其一,自己去读去感悟,说说喜欢的理由。但因为个人引导的欠缺,特别是学习“山”那部分时,有“走过场”的感觉。如果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读去感悟,相信他们会读出更多的精彩,更多独特的感悟。

三、直抒胸臆,激发创作。

我沿着教材的内容线索在学生激动的情感状态下,设置一个创造性训练,为学生创设可运用自己理解、自己感受、自己评价,用自己语言叙述、想象的空间。这是体验者以自己的情感结构、价值取向去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领悟,学生通过深入地想象和思考,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从这里可看出激情越丰富,想象就越活跃,思维创造也越能得以充分发挥。

《尊严》教学反思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 潘虹

《尊严》这一课,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课堂上,为了更充分的使孩子们体会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贵品质,我采用了联系上文对比体会的方式。在复习了词语后我带学生理解“逃难”的意思,问学生有没有逃难的经历?再请学生划出描写逃难人们的词语,体会逃难生活的艰辛,然后学习第一段中描写逃难人的句子,进一步体会逃难的艰辛以及对食物的迫切需求。这里包括外貌描写及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只有一句,“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我引导学生仔细读这句,然后提问:“从“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这两个词中读出了什么?”学生们有的说我读出了他们很累;有的说读出了他们很饿;有的说读出了他们缺乏营养,急需食物……我问:“从那些语句,你看出他们确实急需食物?”孩子们立即找到了后面的动作描写——“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说:“是呀,当一个人饥饿到极点时,吃起东西来便会狼吞虎咽,可见这群逃难的人是多么疲劳与饥饿。可是就在这群人当中有一人却与众不同,他就是——哈默。”然后让学生抓住描写哈默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等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质。如:抓住“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和、“狼吞虎咽”等词感受哈默也是一个很需要食物的人,可当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依然拒绝了。此刻引导学生练读两人的对话部分,最有助于体会人物的心情及高尚的品质,所以我让学生之间互相练习。结果,孩子们体会的很深刻。故事中,这个年轻人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对于文中重点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尊严在文中的意思,同学也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另外这节课还存在着一些的不足之处:在和学生一块讨论时,问题问得太细碎,学生一直在教师的牵引下学习,学生的主体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对哈默的言行更要让学生细致的研读,不应只在教师的带领下有一些学生领会即可。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 潘虹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我首先创设了实验内容,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 潘虹

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称为小夜莺的小男孩,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一个机智、活泼、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掩卷沉思,那悦耳的歌声仍不绝于耳。

对于这么长的文章,开始我真有些不知所措,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了其他老师上的课堂实录,感触很深。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汲取了他们课堂上的精妙之处,课上下来,无论是我还是学生,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几点感受。

一、加小标题,概括内容

这篇课文很长,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能更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先引导学生去发与前面文章的不同。初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学生发现这篇文章与前面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细心的同学很快就找到是有空行。我告诉学生这是自然空行,也就告诉了我们文章该如何分段。会分段了,去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就显得容易多了。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从刚才概括的自然段段意提炼出一个词或一个小词组,试着给每一件事加一个小标题。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没有掌握小窍门,我便引导他们能不能说的再精炼些。就这样,由开始的7个字,到后来的5个字、3个字,以至于到后来就用一个词来概括,如:诱敌(引敌)、带路(引路)、歼敌(杀敌)、再诱(再引)等。学生从概括小标题中,学会了如何表达得既清楚,又简练。

二、以读促悟,深究感悟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感受小夜莺的品质,所以我先让学生画出能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并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比如学生谈到“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句话时,学生开始时只觉得小夜莺真勇敢,一点也不害怕,对于敌人的问话,他还能很流利的回答。我便说:“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这里的夜莺、麻雀、乌鸦和猫头鹰分别是指谁?”学生反复地读后,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发现原来夜莺是指小男孩自己,而其它三个指的都是德国兵。当学生说到这时,有好多同学纷纷举手说:“老师,我还知道小夜莺还把德国兵比喻成‘野兽’”“多有趣的比喻呀!从这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德国兵很凶狠”“我体会到小夜莺很聪明,不仅回答了德国兵,还巧妙的痛骂了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从中体会到小夜莺对德国兵非常的憎恨。”然后我让学生把感悟到的送到朗读中去,这时的朗读就很有效果。

又如当学生谈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象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句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好像”一词,先让学生把这个词去掉读读看,有什么不同。学生读后发现,如果去掉“好像”就说明他完全忘了,而加上“好像”一词,可以看出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而是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可见小夜莺是多么的机智。然后再指导学生读出夜莺的勇敢机智来。

三、抓住歌声,统整全文

夜莺的歌声贯穿全文,在文章中先后出现了四次。每一次的出现,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统领全文,点明主题的作用。所以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夜莺的歌声的句子把它画下来,看看每一次出现你都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读文,学生不难发现这几处,对这“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也比较容易理解,并结合后面的气泡知道了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是相互照应,同时也感受到文中叙述的故事不是一次偶然,而且只要战争不止,夜莺的歌声就不会停止。而这些是出于小男孩对国家的热爱,有着誓死保卫祖国的高尚品质。对小夜莺这一人物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课虽结束了,但一提起小夜莺,学生马上会想到“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狗鱼”等,可见小夜莺的机智应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触摸春天》的教学反思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 潘虹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盲童安静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一只逗留在花丛中的蝴蝶。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小女孩子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

在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情感融入课文,在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奇迹”为本文的主线,让学生感悟盲女孩安静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创造着一个个奇迹,让学生在朗读中悟出盲童安静创造创造奇迹的原因。最后悟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前搜集的“残疾人热爱生命,创造奇迹”的故事,也联系自己来体会这句话,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课后,孩子们写的读后感中,他们都在表达同一个心声:“身体有残缺的人都如此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我们普通人就没有理由不爱这个世界。”

一、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优美的课文。整个教学流程,以“读”贯穿始终,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读中感悟盲童内心世界的美,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 的深刻道理。例如在指导学生读“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我特别关注了孩子的对句子的独特感悟,通过一次次引导“你读出‘流连’的感觉了,能再‘流连’一点儿吗?”“老师发现你把‘整天’重读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你从句子中能感受到什么?”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们不仅读出情感,也悟出了句子的含义,更在朗读中落实了对词语“流连”的理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与感悟。

二、教师美丽的语言是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

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教师的语言艺术,俗话说“一句好话三冬暖”,对孩子,我们更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赞美。让她们感受到课堂上的关怀与关注。给予孩子自信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 距离。例如一位女士深情地朗读“此刻安静的心上……述说着飞翔的概念。”我马上称赞:“你的声音清晰响亮,每个字都送到我的耳朵里,真好听!”孩子们读得好时,我会说:“奖励你们继续往下读!”………当看到他们如花的自信的笑脸时,我多么庆幸我做对了!

课文的后半部分,也就是课文的重难点,我引导得多,牵着学生的思维走的痕迹明显,这必然导致孩子感悟的空间缩小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 潘虹

《乡下人家》是一篇精读课文,四年级下册有一个学习要求,即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我注重了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课文。“青瓜绿藤”画面中,学生在石狮子和瓜藤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对比中,感受到别有风趣一词的含义。“雨后春笋”一段抓住一个“探”字,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果你是小笋芽,从土里探出头来,看见了什么?会说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巧妙。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课一开始,我安排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写体会,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品读感悟环节通过指名读、评读、男女生赛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引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最后的欣赏读、配乐读,把读贯穿由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这样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也提高了朗读能力。

在课堂上,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评价语要有提升,这个是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去积累的地方。虽然备课时冥思苦想出好多评价语,但是真正站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还是很欠缺。其二,学生的读后感悟能力比较强,但朗读再现的能力较弱,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升。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 潘虹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一课时,我在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初步体会“鱼游到了纸上”。这次展示的第二课时,学习重点放在感受青年高超的画技,深入感受“鱼游到了纸上”,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程:

1、读题,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2、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3、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4、围绕单元训练要求,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文章写法。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虽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遗憾:

1、本堂课我的教学机智不够,不能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入课不深,发言面不够广。

2、在引领学生品味词句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去体会。朗读的指导也有欠缺,当学生读得不够味时,教师的引导太少,还不到位,我没有停下脚步来一点点教。我觉得自己关注教案多了,关注学生少了。

3、在突破课文重难点的突破上,我虽然设计了回扣“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句段,在“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的追问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引导明白了这两者的关系,但是前面的铺垫做得不够充分,没有得到预设的效果!

我知道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需要从多方面去考虑,如: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 潘虹

这篇课文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文章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语言准确,虽然故事人物多,但结构清楚。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课堂中我力求做好以下几方面教学:

一、预习检查,导入直接

这篇文章人物多,而且名字长,较难认读。上课开始从预习检查入手,出示故事人物,指名认读文中人物名称,既解决了名字读音的困难,同时引出文章主人公,导入新课,节约了时间。

二、抓住中心,质疑解疑

把文中普罗米修斯的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作为普罗米修斯的名言切入文本,问学生读了这段话,想了解那些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解决问题,使他们感到读书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三、梳理人物,概括内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先让学生圈出文中写了哪些神?再简要地说说普罗米修斯和其他神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交流的时候引导学生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概括普罗米修斯和众神之间的关系,最后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适用于“线索多,人物多”的故事。通过小结,不仅交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也为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复述课文”打下基础。

四、问题切入,品词析句

品读课文时抓住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深入研究,问题预设: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了什么福?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为人类造福?为什么他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普罗米修斯为什么会说这句话?普罗米修斯忍受了那些痛苦?本课时主要围绕“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为人类造福(取火)?他又是怎样为人类造福(取火)?”展开教学。表面看起来,这堂课上得还算顺利,可是顺利的背后也隐藏一些弊端,如“牵得过紧”。在研讨“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为人类造福(取火)?他又是怎样为人类造福(取火)?”这两个问题时,可以放手让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段:(1)在课文中用横线划出我们看到的古时候人们生活的两个画面。(2)想一想,那是怎样的两个画面?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同学们通过“批注”和交流,再把这两幅画面让男女生对比读,更能感受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而有火是多么的幸福,从而深深地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伟大。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

(一)要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闪闪的红心》的影视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生动逼真的画面鲜明的人物个性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课文内容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想象作文的训练就充分地让我感受到了“开放的课堂”所展示的同学们的潜力。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望洞庭》后,引领学生

阅读背诵了《题西林壁》等几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山水风光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祖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雪景,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祖国的的大好河山,也就是写景的文章。在上学期甚至更早也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这一单元的编排是以前学过内容的延伸和强化。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根据年级的特点,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句子学习方面:不但要学会抓住优美句子进行品读感受,还要会仿写句子。特别是《桂林山水》一文,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两个排比段上。先是展示图片,让学生对景物有一定的认识,产生视觉冲击;然后用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用排比句式的好处。学完之后,学生读起两个排比段来抑扬顿挫,很有美感,不知是否真的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那幅画卷中了呢?接着,指定事物让学生进行排比句段的仿写。但是,在仿写方面,我发现学生的思维不够开放,言词也很枯燥。实在不能不感叹,我们的孩子学习太被动了,只会等着老师教,不会自己去“觅食”。

语言,是靠积累的,没有天生的语言家。所以,但凡学完一篇课文,很有必要让学生摘抄一些优美的词句,如果他们自己不会选择,我们就帮他们一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非常有道理。

在文章结构方面:强调“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文章结构。好的开头,好的结尾都非常重要,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在《语文园地一习作》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这种结构方式。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字词部分,四年级了,不再像一二年级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而需要学生具备一种独立识字的能力了。大部分孩子还是具备这个能力的。这又与“家庭教育”和“小孩自觉力”挂上钩了。小孩不自觉,家长可以监督、检查。但如果两方面都没有,日积月累,难免下下!这又让我想起了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来。

我想采用四人学习小组的方式来解决一些细节问题,如最基本的字词学习。而且不仅是座位还有队列都这样,强化四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哪能事事如意呢?总是有那么一个或者两个组员不同心同德,总爱“拖后腿”,有些甚至还无“羞耻之心”。这是很考小组长的活儿,关键在于如何在老师之外管理好自己的组员,这需要孩子们去摸索和学习的,他们总要长大的。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一、潜心读,深入悟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如:认真钻研课文,深入研究细节,如何就“彩票上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内心的矛盾,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是着重朗读,在学习《万年牢》这篇课文时,我在设计好问题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由浅入深,这样让学生有所体会,并且理解深刻。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所思有所感的基础上朗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从而体会了人物思想。

二、品语言,讲方法

语文课不单单要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及语言文字的训练。本组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材料。因此,在学习《万年牢》这篇课文时,为了充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对比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将父亲和大字号老板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这个年轻人的高尚品质。还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话、写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水平。

三、巧读写,促提高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体会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读以至写。在引导学生写作时,采用先说再写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写起,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主要小练习的内容主要有:

1、想像文章中的情景,不同人物会在此时此景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想对谁说什么。

3、平时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行为,请写一写生活中的诚信等。将诚信品质引入生活,指导 2

学生的平时的行为。

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总是讲过之后,才想起要板书,和教学内容严重脱节,这也暴露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懒散惯了,以至连板书也跟不上了。另外,板书的字迹潦草,也暴露了自己书写粉笔字这一基本功的功底,真有点丢丑的感觉,以后要在这方面加强练习。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是一篇属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蝙蝠和雷达》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 3

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在学习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内容时,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分工合作,在互相研究探讨交流中把问题弄清楚,并完成表格。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

四篇课文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但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深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我一是在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读、说、悟、思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深刻的思想熏陶。如在学习两篇小英雄的故事时,抓住“夜莺”、“雨来”两个小英雄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到了他们的机智和勇敢。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主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用“心”读书,让学生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激起共鸣的火花。二是利用媒体资源,播放战争片,帮助学生了解了战争人们带来的苦难。激发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在教学本单元时最不成功的是情境创设不到位。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一开始,有的学生一提起战争,就兴奋不已,认为战争是多么的好玩,并拿起手指当枪使,怎么也体验不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痛。直到课的最后,通过看一些画面,才让他们有点认识,产生了同情感。

思起原因,平时学生看的都是动画,很少看战斗故事片,所以,对战争了解得太少,切身体会过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课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认真进行情境创设,多用图片、音乐等资源进行烘托,让学生的思想情绪提前进入所学的文本之中。这样教学效果一定会更理想些。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本组课文带给孩子们的更多是震撼,《触摸春天》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学习这一节课时我抓住关键问题“安静是一个盲女孩”,引导学生闭上眼睛体会安静的感受,回想自己抓蝴蝶时的场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们朗读课文,引导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来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学习本课时有一个优势,我们班的孩子都已经看过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我建议孩子们再去读读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的生活》。

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孩子们明白了捐献角膜的意义,课堂上有的孩子说他也愿意报名参加这样的捐赠活动,他们的话令人感动,孩子们不仅仅理解了文中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还用行动来证明。

《生命

生命》这课的作者身残志坚的精神首先感动了孩子们,课堂上孩子们在交流资料时,从孩子们吃惊的眼神我能看出,作者杏林子的行为在孩子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我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对话“肩不能抬,手不能动,头不能摇,那她怎么写字呀?”“她肯定是克服困难,慢慢写”“怎么可能?”……听到这样的对话,我感受到了文章以及作者给孩子们带来的震撼,在孩子们眼中杏林子把不可能的事情做成了可能,通过学习孩子们明白了了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她白白流失,使自己获得更加光彩夺目有力。

第六单元反思:

本组课文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景色和生活,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之情。但每篇文章的写法各具特色。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根据农村孩子对田园生活比较熟悉的实际,一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哪些地方让你最留恋,是什么原因。你和小朋友们一起最爱做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四是结合综

合型学习让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乡村田园景色,到实际生活中再次去感受,去领悟。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由于学生对乡村田园生活比较熟悉,因此,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结合自己居住的环境,寻找有关段落。并把居住的环境中与文中描写相同或不同的地方找出来。这样学生通过把自己家乡的环境与课文中描写的乡下人家进行对比,认识到自己家乡就是一幅幅的风景画。从而感受到家乡自然风光的美丽。激发了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在让学生了解写作顺序时,我让学生合作学习,把不同的风景图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本文是按不同地方不同景物进行描写的。可为动静结合,由人到物。也可体现为从描述乡下人家景色独特迷人到赞美乡下人家生活自然和谐。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读课外相关的文章,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课文中的人物,无论是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普通人、残疾人,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正因如此,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感受人物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如何才能既要避免枯燥的说教,又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呢。在课堂中,我将大量时间给予了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展开交流。如“对于伽利略的这些做法,你是怎么看的呢?”;“青年画家看鱼画鱼问什么让‘我'产生那么大的兴趣呢?”……同时,对学生的交流加以引导,要让他们所感受到的不脱离课本,领悟到作者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表达方法,又具有自己的创造性。

但是,将说,将读迁移到写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单元的教学就是如此。学生在习作中并不能主动的运用文本中的一些表达方法,习作较之以往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看来,教学中做到瞻前顾后,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工作,使整组教材形成有机整体,仍然是我今后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安排了篇幅矮小、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内容通俗、情节引人的民间故事;想象丰富的神话故事。编排本组教材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故事,体会做人的道理,领略正义和智慧的无穷力量;并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通过了解故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欲望。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充分发挥体裁的特点,一是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二是让学生学会简要概括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三是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将遇良才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读故事书的兴趣。在教学《纪昌学射》时先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将故事分为练不眨眼——练把小东西看大——练射箭,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以上顺序讲故事,最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们有的说我要学习纪昌做事认真的态度;有的说学习一门技术首先要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你所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让同学们说说明白了什么道理。并在上完本单元后开了一个故事会,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并要求学生向大家推荐一本好的故事书。这样大激发了同学们读故事书的兴趣。

不过在本组的阅读课文教学时,放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篇模版)
TOP